水稻论文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论文
水稻种子生产技术论文篇一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摘要:有机水稻是指按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无机化学肥料、农药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的水稻及其加工品。
关键词:有机水稻;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1基地选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环境要求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量充足;地块的土层深厚、水质纯净、有机质含量高;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对基地有机稻生产的影响,要远离污染源。
为确保基地的生产环境符合有机水稻生产的基本标准,周边环境(大气、土壤、水质)必须经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指定的部门监测。
同时基地周边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常规田块的农药、化肥等物质进入田块产生污染。
2地块转换期有机水稻生产田块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地块转换期,老稻田的地块转换期至少应该在24个月以上,新稻田地块也要经过12个月以上的转换期才能允许生产有机水稻。
地块转换期间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如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3培育幼苗3.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积温和生产条件,选用农艺性状好,抗性强,适宜本地种植、经过审定的优质水稻品种。
3.2培育壮秧3.2.1种子处理种子纯度要高于98%,发芽率在98%以上,质量达到国家二级。
(如果没有有机种也可用符合要求的常规种子代替);每公顷种子准备量为25-35kg,播种前先晒种1-2天,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2-3天,以预防水稻恶苗病等种传染病害,催芽播种。
3.2.2是适期播种4月上旬播种,4月15日前结束。
播种量。
要坚持稀播、育壮秧、发芽率90%以上种子,旱育苗播催芽种子150-250g/m2。
秧龄掌握在40天左右,叶龄在4-5叶,秧本田比例为1:6。
3.3.3是施基肥基肥多以有机肥为主,苗床可结合整地及时施入商品有机肥1-2t/亩和腐熟饼肥50kg/亩作基肥,同时每平方米施入符合标准的农家肥10-15kg。
4本田移栽插秧4.1适时插秧本田移栽插秧的时间为5月15-25日;合理密植,以合理稀植壮大穗为原则。
水稻论文
水稻栽培技术讲义一、水稻概述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55.9%的人口以稻米为主。
起源及栽培简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水稻在我国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1、世界生产概况世界上约有半数人以稻米为主食,特别是亚洲,稻米是主要的营养来源。
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生产,但以亚洲为最多,播种面积为世界的90%.在亚洲,印度是仅次于我国的重要的产稻国家,播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总产量居第二位,日本单产很高,是世界上水稻高产国家之一。
2、我国生产状况我国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稻作历史古国,也是稻谷生产大国。
我国还是水稻科技强国。
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我国的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
二、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栽培稻的分类栽培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籼稻和粳稻、晚稻和早稻、水稻和旱稻、粘稻和糯稻。
(二)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1、水稻的一生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
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以下几个生长阶段:(1)、幼苗期:秧田期(2)、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3)、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4)、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2、水稻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营养生长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
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袁隆平转基因水稻论文
!
、
产 量 高 具 有生 产 应 用 数 较少外
,
其 余重 要 农艺 性 状均 与原 品 种没 有 显 著 差 异
、
香
相 比 除前 者 株 高较矮 直 链 淀 粉含 量 较 低外 其 余重要 农 艺 与 品质 性 状 均 无 显 著差 异
。
,
,
具有 生产 应用 价值 株 从
一 产量 比区 试对 照 株 两 优
高 品 质 为国 标
,
培育 抗除 草剂 水稻 具有 重要 价值
除草 效率
,
用一 种 除草剂 即 可 杀死 所有杂草
,
而 水稻 不 受伤 害
,
提高 了
降低 了 劳动 强 度 和成 本
,
。
用 不 抗除草 剂 的 不 育系 与抗 除草剂 的 恢 复系 配 制 的杂 交稻 可 以
。
通 过 喷施 除草 剂去 除 不 育系 混 杂 时 可 以父 母 本混 播
,
级
,
比 区 试 对 照 更好
、
。
一 的分 离 后 代 中 选 育出 抗 除草 剂 中稻恢 复系
、
它比
。
生 育 期长
株 高高
、
穗长 长
穗粒 数 多
、
产 量 潜 力大
培矮 用 它与 金
比 两 优 培 九 增产
,
从丰源
吐 的 分 离后 代
中选 育 出抗 除草 剂 保持 系
抗 除草 剂组 合 值
。 、
杂 交后 连 续 回交 选 育 出三 系抗 除草 剂不 育系
年中国作物学会 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转
肖国 樱
厂
基 因 抗 除草 剂 水 稻
杂交水稻期刊发表论文
杂交水稻期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是指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其具有高产、抗病、抗逆等优良特性,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改善粮食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备受关注,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并通过期刊发表论文,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首先,杂交水稻的育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亲本选择、杂交组合、杂交制种、杂交种子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
在亲本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选择适宜的亲本组合,以确保后代的稳定和高产。
在杂交组合方面,需要根据亲本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进行合理的组合,以获得良好的杂种优势。
在杂交种子生产上,需要采用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证种子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如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遗传学方面,需要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亲本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具有优良基因型的亲本进行杂交。
在生理学方面,需要研究杂交水稻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性,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机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生态学方面,需要研究杂交水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索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最后,期刊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
通过期刊发表论文,可以及时向同行和社会公众展示研究成果,获取同行评议和反馈意见,促进学术进步和科研合作。
因此,科研人员应当重视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选择有一定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期刊进行投稿,并严格按照期刊的投稿规范和要求进行论文撰写和提交。
总之,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和探索。
通过期刊发表论文,可以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希望科研人员能够不断深化研究,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结合无为县种植实践,从直播水稻的优势出发,介绍了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大田准备、查苗补缺、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直播水稻直接将催好芽的种子撒入大田,较移栽水稻缩短缓苗期7-9d,且种子入土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早生而快发[1-2]。
直播水稻由于省去了育秧、移栽环节,因而省秧田、省工。
综合以上因素,当地直播稻面积越来越大。
但是直播稻与杂草共生,杂草防除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严重减产;而且直播稻根系入土浅,若管理不善,极易造成倒伏。
因此,总结直播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1品种选择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高产品种,麦稻连作田一般选择早粳稻或早粳糯稻,如南粳44、镇稻8号、镇糯19、皖垦糯2号等。
2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d(不要在水泥场基上晒种,防止高温伤害稻胚)并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凉透心,以促进种子呼吸和增进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再用25%咪鲜胺乳油1500-2000倍液浸种48h,预防恶苗病,在催芽时,可用清水洗去附着在种子上的药剂,防止其影响发芽。
认真做好种子的浸种催芽工作,让种子吸足水分,遵循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摊晾炼芽的.原则[3]。
种子催芽破胸后用35%丁硫克百威粉剂或60%吡虫啉悬浮剂拌种,拌种动作要轻,防止伤芽,拌好后放在阴凉处,摊晾炼芽。
当根长1谷粒、芽长半谷粒时,可下田播种。
3大田准备对于像李氏禾、裸花水竹叶等抗性杂草,一定在打田机打田前进行灭茬,可选用草甘膦、草铵膦、精喹禾灵、百草枯等喷雾灭茬,减轻后期田间草量。
注意不能在距离播种很近的时间施用二甲四氯,否则,容易影响芽谷的生长。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结合国内外对水稻研究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剖析当前我国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存在的不足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株型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背景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当中,水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同时,水稻生产是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点。
21世纪初期,从2004-2007年的粮食增产中,水稻的种植面积贡献率比原来增长了4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增长了将近60%[1]。
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委员会的推测,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粮食的总增产率将会大幅度提高,取得这一成效的原因有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大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增产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培育种子与农作物的栽培可以看作是两个轮子,这两者相互结合,为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好的种子需要有好的方法,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优良栽培模式,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这也将会使良种在生产上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2水稻高产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2.1高产重演性差、高产目标难以实现要实现水稻超高产量的目标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是得到了超高产的水稻品种,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高产重演性差,从而造成水稻超高产目标很难实现,只有在比较小的种植面积及合适的年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
以下列举了几种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农作物种子类型与探栽培措施配套技术体系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形成水稻田土地种植能力恢复体系,实现水稻田土壤肥沃能力收支平衡;同时,研究适合水稻达到超高产目标的生态适应性并总结其规律及产量形成机制,使我国水稻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讨论文1机械全程化技术分析所谓机械全程化,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机械完成水稻的生产,加工,包装。
而详细地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水稻生产全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它主要包括一些农业技术和农艺要求,比如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农机作业,以及耕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一些机械化操作。
1.1水稻棚盘育秧技术:盘土配置、播种、盘土规格。
1.2水田机械化整田技术:基础整地、播秧前整地。
1.3泡田技术。
1.4水稻机械插秧技术。
1.5水稻机械收获技术。
1.6粮食处理机械化技术。
在近几年宝应县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买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机具、并且引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宝应县地区水稻是最主要的大众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植保、排灌、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完成机械化作业有极大的困难,所以水稻机械化种植方面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难点。
2宝应县对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各种应用成效2.1我县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为一年两熟制。
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择以及其生产效率问题是不明确的。
以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的耦合,构建了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概念模型,归纳得出江苏省当前有24种典型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
并分析了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历程,并与日韩发达国家相关机械化生产模式相比,得出其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空间。
2.2我县在用机械化创造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对周边地区的村民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宝应县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农业机械化事业在生产实践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宝应县的农业生产力。
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模式实践论文
浅谈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模式的实践建三江稻区是黑龙江省开展优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主要地区之一。
近几年该稻区平均产量高达550~600kg/亩,2011年平均稻谷价格2.7元/kg,平均产值1485~1620元/亩,扣除平均1100元/亩的生产成本,平均效益在385~520元/亩。
随着水稻生产物资、人工及其他生产间接成本不断提高,促使水稻主产区必须通过进一步开展高产创建工作,提高单产,进而增加效益。
近年来随着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在积累了多年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合建三江稻区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一、选用高产优质品种三江稻区近年来采用的水稻品种以高产为主,兼顾优质。
在生产上对品种特性的主要要求是抗低温、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如目前在三江稻区种植面积达70%以上的空育131品种,一般产量在600 kg/亩左右,最高产量可达900 kg/亩。
空育131精米率75.5%,口感好,是目前适应本地区种植的最高产优质、单位面积效益最好的水稻品种,其抗低温性极强。
二、旱育秧田育壮苗通过大棚集中建设,结合钢骨架大棚、大棚燕尾槽开闭式及卷帘、微喷给水等设备实行大棚集中化管理。
这种育秧方式不但能育状苗,还能节水、节支、降低劳动强度,方便育苗管理和简化本田整体等诸多优点,这也是三江稻区连年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积极推广“二秋三常年”技术即秧田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有机肥、常年培肥地力。
三、种子包衣及浸种催芽1.种子包衣建三江地区近年来广泛采用种子包衣后浸种催芽,种子通过比重选后包衣。
包衣时种衣剂中的高分子成膜剂在种子表面形成一个固化保护膜,在调控水分及空气进入种子内部的同时,维持种子内部一个较佳的物质代谢水平,保证种子活力,另一方面利用种衣剂可有效控制水稻苗期病害如:立枯病、恶苗病。
2.浸种催芽通过工厂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浸种催芽,其设备组成主要由工作箱、监控系统(监控箱、感温探棒)、加热系统(锅炉)、调温系统、供水系统(井、泵)及排水六大系统组成。
水稻高产施肥技术论文
水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摘要]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施肥,促进水稻高产稳产,文章分析水稻需肥基本规律,提出施肥原则和注意事项,根据肥料利用率特性,掌握各生育期阶段性施肥方法。
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施肥;技术一、水稻生长期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水稻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肥料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钼、硼及硅。
氮、磷、钾三元素是水稻需要量大,必须另外施用。
对其他元素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基本能满足,但随着高产品种的种植,氮、磷、钾施用量增加,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症也日益增多。
而且随着品种、气候、土壤和施肥技术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特别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吸收量的差异十分显著,通常是随着生育时期从秧苗到成熟期的过程中,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呈正态分布。
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也不同,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对氮素的吸收量在分蘖旺期和抽穗开花期达到高峰。
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较多吸收。
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
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
钾吸收量高于氮,但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其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
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体内钾素含量在0.5%~1.5%之间不影响正常分蘖。
二、水稻高产的施肥原则及注意事项重视化肥,配合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十分显著,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储量,改善土壤有机质组成,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强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
提倡秸秆还田,亩还草150kg左右。
根据水稻土壤的供肥特点和水稻的需肥规律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水稻亩产500kg的平衡施肥技术操作规程如下:有机肥用量每亩每年至少要施用2000kg的有机肥料。
有机肥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50%。
一般早稻每亩施鲜绿肥1500~2500kg或厩肥1000~1500kg 或商品有机肥60~80kg,晚稻每亩还田干稻草200~250kg或厩肥1000~1500kg或商品有机肥80~100kg。
水稻纹枯病发展历史论文
水稻纹枯病发展历史论文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自水稻被人类栽培以来,水稻纹枯病就一直存在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对水稻纹枯病的发展历史进行探讨和总结。
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叶片上。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片状病斑,后期病斑逐渐变大,变成长条状,呈现棕色或黑褐色,给水稻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是通过种子、风雨、昆虫传播等途径。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会迅速繁殖并感染水稻植株,造成大面积的病害。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虫害等方法来控制。
此外,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也是一种防治手段,但要合理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加强对水稻纹枯病的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希望未来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使水稻纹枯病不再成为水稻生产的障碍。
综上所述,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可以找到更好的防治方法,使水稻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
水稻纹枯病作为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古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水稻病害的描述,当时称之为“稻疟”。
在中国古代农书中也有关于水稻病害的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开始观察和记录水稻病害的发展情况。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需求也不断增加。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水稻病害,试图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随后,发展了很多基础研究,如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菌种的鉴定和分类等。
这使得人们对水稻纹枯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也不断得到改进。
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以提高水稻对该病害的抵抗力。
关于水稻的科普论文
关于水稻的科普论文一、选择良种,培育壮秧目前在我镇表现较好的品种有Q优6号、K优88、冈优88、Y两优1号,亩产均在550KG以上,高产可达650KG以上。
培育壮秧以旱育秧为主,其技术措施是:1、培肥苗床。
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按厢面1.4米宽作苗床,按每亩留足15平方米苗床,播前1周15平方米苗床施腐熟粪水3担,磷肥2.5公斤。
2、播种。
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3月上旬适期早播。
播前用1公斤旱秧壮秧剂均匀撒在15平方米苗床上,欠匀2CM深,浇透水,播浸种消毒催芽种子,每平方米100—150克。
再用未加壮秧剂的营养土盖种,盖土1CM,不见谷影。
再盖双膜,贴地一层,起拱一层。
3、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摸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分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
三叶一心开始移栽。
二、精细整田,配方施肥稻田必须达到田面平整,土壤膨松软和,土肥相融,田面无过多杂草,残茬,以有利于秧苗栽后早生快发。
一般在栽秧前3天整田结束。
底肥一般应重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平衡。
以农业局土肥站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为主,我镇一般亩施有机肥500公斤,45%高效复合肥35—40公斤作底肥。
三、适龄早栽,合理密植气温稳定通过15℃为适宜栽秧期。
低海拔地区一般在4月15左右,秧苗叶龄4—5叶时移栽,油菜田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叶龄为6—7叶时移栽,小麦田一般只能5月中下旬尽量早栽。
合理密植,大穗型品种一般要求亩栽1.2—1.4万窝,每窝2苗。
规格为宽窄行条栽,即:(40cm+20cm)×20cm。
四、加强田间管理1、水分管理:水稻在大田期,坚持深水返青,浅水分蘖,苗足晒田,有水孕穗,蓄水防旱。
2、施肥管理:早施分蘖肥,栽后7—10天内亩施尿素4—6公斤促分蘖。
合理施用穗肥,对长势较差的田块,亩施4—6公斤尿素,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优质稻论文文献综述
不同优质稻品种混种的综合效果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优质稻栽培以及不同品种优质稻混种间作的研究现状,指出在选育新品种和改善栽培管理的同时,通过不同品种的优质稻的混种来较好较快的实现增产和提高稻米品质的效果。
由优质稻混种的理论出发,探讨研究用于混种的优质稻品种和栽培方式,明确最佳的优质稻品种组合,找出综合效果最佳的方案。
同时通过实际的田间栽培,指出现行的优质稻混种栽培方法中的不足和受到各种常见病虫害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应的晚上措施和建议,为不同优质稻品种混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优质稻;混种;间作;品质;产量1.优质稻的应用价值和栽培特点1.1优质稻的应用价值优质稻属于常规稻品种,在产量上不足于杂交稻,优质稻包裹了很多有优良性状的农家品种,其在米质和食味上则远优于杂交稻。
在杂交稻已能解决温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对食用水稻米质的改善,这也使得市场对于优质稻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
1.2优质稻的栽培特点优质稻特别是高档优质稻品种在抗病性、抗逆性方面相对差一些,产量水平要低一点。
这些差异主要是因品种的遗传物质不同而造成的,因此,优质稻与普通稻在高产栽培技术上有不同的关键:一是要勤换种,保证纯度。
优质稻种子质量除了要符合国家规定标准—GB4404外,常规优质稻还要经常换种,最好每1个生产周期更换1次,最多2年更换1次,减少自留种子,避免种性退化。
二是要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气候环境特别是温度对优质稻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同一个品种作早稻、中稻、晚稻栽培,米质以晚稻最好,中稻次之,早稻最差。
因此,优质稻生产要安排在适宜的季节,如高档优质稻要作双季晚稻或一季稻栽培,尽量避免作早稻栽培。
三是科学施肥与管水。
要注重有机肥的施用,氮、磷、钾要合理搭配,不能偏施氮肥。
优质稻要使用好气栽培法,干湿壮籽,后期保持湿润至成熟,不能断水过早。
四是要加强病虫害防治。
特别要注意抓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要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提高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
水稻制种农业保险论文
水稻制种农业保险论文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升级,保险业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中包括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指农民或农业企业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生产损失而向保险公司购买的保险。
水稻制种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一种,是针对水稻种植的保险。
其目的在于对于农作物的自然风险进行控制和降低,从而降低水稻生产损失和风险,并最终推动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提高,完成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
首先,水稻制种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水稻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
如旱涝、虫害、病害等,都会给水稻生产带来损失。
鉴于此,农民购买水稻制种农业保险,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避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和风险,从而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
其次,水稻制种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能力。
保险公司在收到保费后,会将这些资金用于农民损失的补偿。
对农民来说,这种保险就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可以降低农民在种植水稻中面临的风险。
这种保障让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种植水稻,稻谷生产的风险大大降低。
农民将能专注于种植,并更加倾向于使用高效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从而提高水稻生产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粮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水稻制种农业保险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保险行业会不断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以便更好的了解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问题。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了解农民所处的具体环境,从而为他们提供最佳方案。
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有关于农业种植技术相关培训,帮助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模式。
这种保障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使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最后,水稻制种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推进整个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保险行业扮演着防范风险的角色,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水稻制种农业保险的推广,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广泛的选项,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管理风险和提供最佳的保障计划。
中熟中粳水稻旱育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中熟中粳水稻旱育高产栽培技术[摘要] 本文根据旱育水稻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栽培实际,提出中熟中粳水稻旱育高产栽培技术路线即:旱育旱管→培育壮苗→防治虫害切断毒源→扩行稀植→适度搁田→科学运筹穗粒肥→科学管理水浆→搞好叶面喷肥→综合防治病虫。
[关键词] 旱育水稻;高产;技术一、育秧技术1.苗床准备(1)选择床址。
旱育秧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弱酸性或中性土壤。
宜选用菜园地、旱茬地。
秧大田比为1:15。
(2)苗床培肥标准。
旱育秧田秧田培肥后的苗床标准为:床土要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1.5%,速效氮、磷、钾分别达到150mg/kg、20mg/kg、120mg/kg以上。
土质疏松,细碎。
土壤水分含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地65%~70%,具体表现为“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3)苗床培肥方法。
旱育秧床培肥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秋季,以秸秆培肥为主,每平方米施用圈杂肥3~5kg,过磷酸钙75~90g,施用后耕地,使肥、土拌匀;第二次在春季2~3月份,以腐熟的农家肥培肥为主,每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3~5kg,施后耕地;第三次培肥在播前20~30d,以化肥(n、p、k及微肥)培肥为主,每平方米施尿素30~50g,过磷酸钙75~120g,氯化钾40~50g,施后旋肥三次以上,使肥料充分拌和在0~20cm土层中。
菜园田可适当减少培肥次数。
(4)苗床制作。
按苗床宽1.4~1.6m,沟宽30 cm,沟深15~20cm作床。
旱秧和塑盘旱秧田应做到床面土细表平,下雨后无积水。
(5)盖种土。
旱秧的盖种土应选用培肥后苗床土或沟土,过筛后作盖种土。
旱育秧田10~15kg/m2。
(6)防治地下害虫。
旱秧和塑盘旱秧应防止地下害虫,如蝼蛄、蛴螬、金针虫等,根据害虫特性,选用适宜农药40%辛硫磷250ml/亩拌土30kg于第三次培肥前撒施于地表。
2.种子准备(1)种子选用及精选。
种子质量应达到gb4404.1规定的良种标准。
水稻生物育种毕业论文
水稻生物育种毕业论文本文将探讨水稻生物育种的发展和应用,并提出一些可能有助于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简述水稻生物育种的发展历程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总量与全球粮食生产总量之比为1∶5,是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水稻的育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育种方法远不能满足当今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现代技术来进行水稻育种。
水稻的生物育种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水稻的育种工作都是靠实验室中的染色体组装技术和批量杂交实现的,因此进展缓慢。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进行水稻育种,该技术大大缩短了群体筛选和育种的时间,成为了水稻生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基因控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水稻育种开始采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水稻的产生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的耐病性和抗旱能力,还可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因此,转基因水稻育种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水稻生物育种的应用1.水稻品种改良现代生物技术使得水稻育种比传统育种方法更加高效。
水稻的品种改良主要包括重要的性状改良,如提高产量和提高抗病性。
此外,也可以改善稻米的品质等。
2. 转基因水稻生产转基因水稻作为一种人工改造过的水稻,其本身拥有更高的耐病性、抗旱能力和增产等性质,使得其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3.获得新的杂交种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在水稻的基因组中选择优良的基因,然后在不同的亲本间进行交配,产生新的杂交种。
新品种拥有超过父本的特征,并表现出出色的生长性能,增加了水稻产量。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水稻的生物育种已经通过现代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未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和必不可少的。
主要存在以下研究方向:1.利用分子标记图谱技术来筛选水稻种子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中,但是其在进行水稻种子筛选时的应用仍然较少。
开发出有效的分子标记图谱可以更准确、更快地筛选出优良的水稻种子,有助于更快地改良品种。
水稻高产综合技术论文
水稻高产综合技术的初探[摘要] 水稻高产综合技术是以水稻大棚旱育稀植培育壮秧为核心,通过机械插秧侧深施肥和节水灌溉,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劳动成本,保证现有的水稻面积以及扩大种稻面积的农艺、农机、水利相结合的水稻综合生产技术。
[关键词] 水稻大棚旱育稀植培育壮秧;机械插秧侧深施肥;节水灌溉;防治病虫害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地区南部,地处北纬47°35′~48°33′,跨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100~2300℃,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前些年虽然引进和改进水稻旱育稀植等技术水稻产量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再加北安水资源的不足等因素,水稻生产面临面积逐步减少,插秧期延长,劳动成本高,肥料利用率的等一系列问题。
水稻高产综合技术是以水稻大棚旱育稀植培育壮秧为核心,通过机械插秧侧深施肥和节水灌溉,提高水稻产量,提高米质,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劳动成本,保证现有的水稻面积以及扩大种稻面积的农艺、农机、水利相结合的水稻综合生产技术。
一、大棚旱育稀植培育壮秧1.苗床准备(1)苗床地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便于管理的旱田地做育苗田。
(2)建立育秧棚:采用大棚育苗,棚架采用玻璃钢或钢架结构,秧棚规格为长50~60m,宽6~8m,棚高1.8~2.2m,大棚宜南北走向。
大棚开闭式育秧,示范拉链式、窗式通风技术,大棚实施肩部通风技术。
一般每公顷需秧田100~120m2。
我市在四月上旬提早扣膜,加强防风建设,使床土提前溶化和增温。
(3)做床:做置床时应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床面平整,土质疏松;若春季做床,土壤化层10cm时进行,做床使床面达到平、直、实(置床上实下松)。
有利于部分根系通过盘孔,扎入置床吸收养分和水分。
(4)调酸消毒:摆盘前用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每100m2用壮秧剂2袋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cm;或用77.2%固体硫酸调酸,使置床ph值达4.5~5.5之间,与调酸同时每100m2施有机肥200~250kg,尿素2kg,磷酸二铵5kg,硫酸钾2.5kg,粉料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0~5cm土中。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论文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摘要] 介绍水稻从扬花结束颖壳闭合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间温度、湿度、肥料、病虫害管理技术,提出适温管理,合理灌溉,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以期供农业生产参考。
[关键词] 水稻;灌浆期;管理;技术水稻灌浆期是指从扬花结束颖壳闭合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间。
是受精卵发育形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是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生产上此时要保证有充足的光合面积和通畅的物质运输渠道。
一般早稻抽穗灌浆期约需25~30d,中稻30~35d,晚稻40~45d。
水稻从开花到成熟,每穗干重约增加2g左右,其中来自茎杆的约为0.5g,来自衰老叶片的运转物质约0.2~0.3g,籽粒2/3以上的重量,是来自开花后绿叶的光合作用。
这一时期水稻栽培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灌浆、提高结实率、预防倒伏、增加粒重。
一、温度管理水稻灌浆与温度关系密切。
水稻正常抽穗结实对温度的最低要求,粳稻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夜间18℃以上),籼稻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3℃以上(夜间20℃以上)。
粳稻灌浆最适宜气温为23~26℃。
但温度过高对籼稻灌浆也有障碍,影响籼稻灌浆结实的高温极限是35℃,在高温条件下,籽粒灌浆的历期明显缩短,即所谓的高温逼熟,导致籽粒充实度和米质变差,秕粒率增加。
高温诱导叶片和籽粒早衰是产生高温逼熟的根本原因。
灌浆期临界温度为18℃,低于18℃将减慢籽粒干物质的灌浆速度,籽粒不能完好成熟。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数影响稻叶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向谷粒的运转。
在灌浆速率最高的时期,光照不足对粒重影响极大,千粒重平均日增重相差可达0.3g。
晴雨相间、温度日较差大的天气有利水稻灌浆成熟。
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品质有一定影响,灌浆结实期40℃高温处理后籽粒结实率显著降低,粒重下降,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
同一温度不同时段处理对籽粒发育与稻米品质影响不一致。
16~20d 温度处理对籽粒发育与稻米品质影响最大,25d 后温度处理影响较小。
水稻安全生产论文
水稻安全生产论文水稻安全生产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措施,保障水稻产量的稳定提高,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安全。
以下是水稻安全生产的论文,共500字: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水稻生产中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给农民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因此,进行水稻安全生产已变得非常必要。
首先,水稻生产中合理的农药使用是保障水稻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该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控制剂量和施药时间。
同时,应增加有机农药的使用比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中草药和生物农药也能够减少农药残留,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
其次,合理的化肥使用也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农民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的需要,科学确定肥料的种类和施用量。
此外,应推广有机肥的应用,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
同时,合理施用磷、钾等微量元素,提高水稻品质和耐病虫害能力。
再次,增加有机栽培方式,采用生物技术手段,也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虫、抗病的水稻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同时,推广有机栽培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水稻质量。
此外,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也是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早期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采取生物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无公害手段,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水稻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水稻安全生产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推广有机栽培方式,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等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环境,保障农民和消费者的安全。
无公害生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浅谈无公害生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生态水稻栽培是一项以优质、安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在以旱育稀植为主体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等方面的配套技术,形成了一套优质无公害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无公害生态水稻米优质、营养丰富、经济效益显著,深受消费者青睐。
该项技术符合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一、技术原理选用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稀播旱育壮秧,根据品种特性、土壤条件、栽培目标、秧苗素质等情况确定栽培方案。
本田管理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控制群体规模,培育健壮个体和建立适宜的田间群体结构,提高整体抗病虫能力。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技术措施1.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根据所在稻区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品种,并按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等方面因素配套栽培方案,选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肥床旱育壮秧(1)秧床地选择与培肥:选择背风向阳,有水源条件,运输与管理比较方便的园田地,作为固定秧床地,连年进行有机培肥,培肥方法,每年起苗后每平方米秧床地施入有机肥20kg,施肥后可栽培蔬菜等园田作物。
(2)整床:秋后冻前整床,每平方米施入0.1kg磷酸二铵。
春季按旱育秧要求,细整床地,秧床使用生态稻许可使用的无公害壮秧剂或移栽灵。
(3)种子处理及播种:种子处理使用生态稻许可使用的农药浸种灵进行浸种。
稀播,每平方米下籽200~250g,按普通旱育秧方法播种。
(4)秧田管理①水份控制:按生育进程控制秧床湿度,按旱育秧要求,在规定时间和湿度条件下,采取喷灌引水,其余时间实行旱育旱管。
②温度控制:采用控制通风量的办法控制膜内温度并锻炼秧苗,培育壮秧。
温度控制指标为:播种至出苗28~32℃,出苗至一叶一心期控制在25℃左右;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控制在20℃左右;二叶一心以后除遇寒流外秧苗接受自然温度锻炼,当温度超过控制温度时通风降温,低于控制温度时,缩短通风时间,缩小通风量,遇寒流注意保温。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一、杂交水稻的故事说到水稻,大家都知道它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角,尤其是在南方,饭碗里要没有它,那可真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可是,水稻这种“家常菜”,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背后,得感谢一个伟大的名字——袁隆平!你要是去了解他的一生,就会发现这位爷,真的是花了大半辈子在和水稻打交道,也真的是为我们这片土地做了大事。
说起来,杂交水稻这一概念,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把两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弄到一块儿,它俩能“亲”吗?能“生”出好的后代吗?谁能想到,他就这么做了,而且还做得特别成功!简直是“打破常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袁隆平最初搞这个杂交水稻的研究时,大家的反应也就俩字——“不懂”。
尤其是那些传统农民兄弟,面对他的想法,就像见到外星人一样,根本不明白他在搞什么。
但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实验,一点点的失败和尝试,袁隆平那股子执着劲儿把这项技术从不被看好的小项目,带成了全球关注的大工程。
你知道,那个时候,他的心情可不是天天想着“要成功”,而是“万一失败怎么办”?这怕不是所有科研人员都有的心情吧!不过袁隆平可不是一般人,他有一种“就是要试一试”的精神。
然后,他做出来了!成功了!那些本来在他眼里不过是实验室里的品种,现在可是能在田里大展拳脚,结出更多、更好的稻谷了!大家都说他“眼光独到”,我看更多的是那份无畏,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二、从困难到突破要说做杂交水稻,困难可真不是一点两点。
当时,科研界对杂交水稻的前景并没有那么乐观。
甚至有不少人觉得这不过是空想罢了,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更别提,袁隆平当年手上也没有那么多资源和支持,那些年可是他最艰难的时光。
你要知道,科学研究需要设备,得有钱,得有技术支持,但当时袁隆平没啥资金,没啥设备,甚至连实验室都不像现在这么先进。
他就靠一颗“冥顽不灵”的心,跟着自己的感觉在田野间奔跑,搞实验,观察,摸索。
好几个晚上,袁隆平都自己在田间地头,看着那些稻谷,想着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更好,就像一个不舍得放弃的父亲,守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24条染色体。
水稻喜栽培稻(Oryza sativa)的外形、稻穗及稻谷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kg。
水稻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
是一年生栽水稻种植培谷物。
秆直立,高30~100cm。
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
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
颖果。
原产于中国。
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
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
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3];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
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水稻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
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
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
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
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
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
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
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
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
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
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
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
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水稻(6张)水稻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大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2~4寸)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要一直浸在水中。
我国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
在国家“863”等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下,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2000年,我国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实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从2001年起,我国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并已取得突破,且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的目标。
2006年,国家科技部立项和启动了第三阶段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即到2015年第三期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的产量指标是900公斤/亩。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以归纳出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
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相结合,效果一般较差。
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的杂种优势上,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
但是,育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1)形态改良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
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情况,超高产品种具有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的形态特征。
稻谷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
现行的矮杆品种收获指数已很高,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已相当有限,因此,主要应依赖提高生物学产量以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量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倒伏,为缓解该问题,不少育种家正试图使茎杆更粗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高产。
如果将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高收获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较好的统一,即可实现超高产。
(2)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水稻的杂种优势强弱有如下的趋势:籼粳交>籼爪交>粳爪交>籼籼交>粳粳交。
研究表明,籼粳交杂交稻库大源足,其产量潜力比现行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可提高30%以上。
但是,要利用籼粳杂种优势的难度很大,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在利用籼粳杂种优势育种上终于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结实率正常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籼粳杂交稻组合。
(3)借助分子技术[3]稻谷构造稻叶在幼年时,跟杂草非常相似,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观,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
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
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须状,细短而多,随着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
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
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
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飘走,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
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
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
栽培稻(Oryza sativa)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长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生育期在130-140天左右,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成。
稻的种子在伸出幼芽的时间仅需两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叶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
农人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
生长习性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2形态特征一年生水生草本。
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
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长10-25厘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小穗含1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2-4毫米;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2枚,锥刺状,长2-4毫米;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6枚,花药长2-3毫米。
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
染色体2n=24(Shu et Qu 1985, Yao Z.1984),x=12(Mukhergee et Debnath 1985)。
[1]水稻3生长习性水稻喜欢湿润,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具耐热和光强习性。
稻(Oryza sativa)是一种禾本科,单子叶,性喜温湿一年生草本自花授粉植物。
根据生长习性,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
通常水稻被分为两种即籼稻(Indica rice)和粳稻(Japonica rice)。
一般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粳稻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
4物种分布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5种植划分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