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实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能够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因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很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恋、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观览唐代送别诗,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啡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磺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此外,还有一类唐人送别诗,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其别情更具有一番味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类是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干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在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上,唐代送别诗数得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等在唐代,诗歌不仅只限于传情言志,在入仕之途上,它是用作行卷、温卷的“敲门砖”,在各种交际场合,它是特别的具有抒情意义的羔雁之具。
梁肃《送窦拾遗赴朝廷序》之“非歌诗无以见惜别之志,不可以不赋”,符载《送卢端公归恒州序》云“咸赋四韵以代杂佩之赠焉”。
凡别必有诗是一般礼仪,而以诗为赠别又是特殊的礼物。
这种“羔雁”之具的功能促进了“偕赋”形式的出现,扩大了送别诗创作的规模。
而在送别场合赋诗,往往规定字数、用韵、形式、内容,有时还特地推举“擅场”。
这种状态下,竞争的意识自然增强,“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的局面自然得以形成。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二个原因是唐人事功观念的增强。
大唐王朝的强盛大大刺激了文人士子的幻想,激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
因此,唐代文人士子的事功愿望普遍比较强烈,而西上与东归,右擢与左迁,成功与失败,又使人生道路显得曲折而漫长。
盛世强音,送别之歌中昂扬的情思不少。
不过,由于当时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士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背井离乡踏上漫漫征途,路途莫测,前途难料,故离别之时感慨良多。
离别时人们普遍有着“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理,这种心理因景而伤、因时而伤,常常变得惊心动魄,故尔“请赞露晞之赋,用慰临歧之恨”的诗歌有格外感人的力量。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三个原因是诗与音乐的结合。
唐代的音乐与诗歌同时走向繁荣。
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原来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被谱成“阳关三迭”(或谓《谓城曲》、《阳关曲》),遂广泛传唱,这首歌后来几乎成为唐人的送别时的必唱之曲。
诗凭乐传诵人口。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唐代送别诗
唐代送别诗一、送别诗——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
唐代送别诗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1、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以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2、初盛唐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最常见的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灞桥、古道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长满了柳树,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送别到灞桥折柳而别。
三、最常见的送别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淮上与友人别》郑谷2、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美好的祝愿。
如罗隐的《柳》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饮酒饯别)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简论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简论本文是对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无论是在审美情味、艺术手法,仍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一、审美情味超然高绝审美情味经常表此刻对题材、意象、感情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拥有自己独到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先人却又别开生面1.继承传统意象。
先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用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分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2.不限制于先人诗歌中的意象。
他从生活中发掘了很多可意图象,此中可考物象有江、夜、山、水、春潮、松、蝉、云、海、舟、寺、溪、日、雨、酒、虫、烟等。
这里江为寒江,夜为寒夜,水为流水,松为幽松,蝉为寒蝉,云为秋云为黄云,海为净海(海净月色真 ),舟为孤舟,寺为古寺,溪为石溪,日是暮日。
雨是寒雨,酒为广陵洒,虫为悲鸣虫,烟是暮烟。
每一种物象都附着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成为表露感情的工具。
3.以情为线索组合意象。
作者擅长组合物象,把十分平时的物象或许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起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比如“海净月色真”,把“月”和“海”这两个不通的意象组合起来,以“海”的“净”衬“月”的“真”,同时“月色”更能烘托“海净”,这类相依相生的关系让诗句有种交叉的情形,又有一种奇妙的感情变换的意味。
(二)情真意切,自然深沉真实的文学是纯粹的,诚挚的感情也是纯粹的。
从古到今,朋友之情不停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由于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诚挚的感情让人们激动不已。
如“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语言平直平淡,没有华美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精到简短,作者借玉壶表示自己的情结,这样表达起来更能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
1.抒怀诚挚朴素,不装腔作势。
王昌龄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形交融,写得情真意切,动人肺腑。
如《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作者:刘荣俊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2期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
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健朗的格调有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
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
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
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
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
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
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
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健朗的格调有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
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
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
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
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
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
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
送别诗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送别、怀人诗歌鉴赏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别诗鉴赏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送别诗特点: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
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
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
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
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
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
唐代三首送别七绝诗的比较鉴赏
较
优 秀 的 诗 人 总 是 敏 感 而 多 情
的,尤其 在唐代 这个 诗歌创作 的 黄金 时代 ,送别 诗 的创 作十分 繁
荣。 首先, 我 们 先 来 比较 这 三 首 送 别 诗 的 内容 。 ( 一) 内容 上 的相 同之 处
孤峙 的楚 山 ,烘 托送别 时 的凄 寒 孤寂 之情 ;王 维诗 的描 写景物 为
3 . 所 用 的 修 辞 手 法 李 诗 、王 昌龄 诗 采 用 了 比 喻
别 ,还 因 为这 次 离 别 是 处 于 一 个
明 朗 的 图景 。
出诗人送 别时真 挚 的情 感 ,传 达
学 教 育
3 . 所抒 之情 各 异 李 白 的 诗 表 现 的 是 一 种 充 满
为景 中含情 ,将 离别之情 融于送 别 之景 中 ; 《 芙 蓉楼 送辛 渐 》 、 《 送
自身 , 是希望 通过友 人代为传话 ,
抒 发 了人们 的普遍 离情 ,才引起
古 往 今 来 读 者 们 的 情 感 共 鸣 。李
白为才气 过人 的天才作 家 ,王 维 和王 昌龄 分别是 山水 田园诗派 和
边 塞 诗 派 的 代 表 诗 人 ,这 三 位 诗
的主 旨;三首 诗 中都 包含有 送别 的词语 , 起到 了点 题的作用 , 如李
通过 比较三首诗 歌思想 内容 与艺
术 特 色 ,进 而 探 究 形 成 他 们 差 异 的 原 因 ,来 领 略 这 些 诗 人 创 作 的 不同风采 。
一 .
2 . 都 书 写 了离 别 时 的景 物
三 首诗 都 交代 了送别 环 境 ,
都 有对离别 时景物 的描写 , 《 黄鹤 楼 之送孟浩 然之广 陵》 中有“ 黄鹤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摘要:唐代的送别诗艺术可分为三大特色:一是描写送别情歌的凄凉、婉转,表达失去的伤感和离愁的深刻意蕴;二是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三是唱叹公子草草离别,表现对苍生仁爱和仗义好施的美德崇拜。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一、描写凄凉、婉转1、变幻无常,凄凉伤神:《唐多令》等诗,描写变幻无常、凄凉伤神,刻画了激烈震撼的送别体验。
如韩愈的《赠灵均上人》:“斑竹花落四季间,离情萦心三千钱,万里孤去未同归,一片友老不相见”,句句表达唐人的离别痛楚心绪。
2、抒发分手悲凉:唐代的送别诗多用隐约的表达,抒发分手悲凉感受,不采用白话间或者暴力表述,如陆游《古今偶成诗十首 ·伤情七首之一》中写道:“银色池面空老翁憔悴,到处细草寥寥山青青,百转二再三而哀怨”,抒发出分别的痛苦与憔悴。
二、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1、天长地久的承诺:《行路难》是刘禹锡最具代表性的离别诗,言犹在耳,以其豪情壮志和怀念的眷恋,表达了天长地久的承诺。
诗中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绝。
罗衾不耐寒,被湿衣衣腻。
谁怜灯火残,一灯漫昏晓”,从而表达出深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给人们展示出一展持续而又真挚的爱恋之心。
2、缠绵挂念:《绝句》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含蓄地表达着对自己的缠绵挂念,加之诗句充满抒情的句子构成,让读者体会到离情别绝已久的深沉关怀。
三、唱叹公子草草离别1、写实感情生活:历史上有不少皇帝英杰和宰相大臣,他们的离别情景也都逐一得到写实的描述。
唐代有《楚宫秋曲》、《御庐寓言》等,大量描写了公子草草离别以及皇帝仗义无私的场景。
2、展现仗义好施:离别场景中,绝大多数皇帝和宰相都仗义好施,奉献出千金营救忠臣,伸恩行仁义,展现清浊两隔的英雄好汉的英烈形象,反映出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结论:唐代的送别诗艺术可分为三大特色:一是描写送别情歌的凄凉、婉转,表达失去的伤感和离愁的深刻意蕴;二是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三是唱叹公子草草离别,表现对苍生仁爱和仗义好施的美德崇拜。
唐诗中的离别诗赏析
唐诗中的离别诗赏析唐代诗人以其娴雅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离别诗。
这些诗作以其深远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后世的读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唐诗中的离别诗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宏大的蓝图和壮丽的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凭借意念与追求,追寻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的渴望。
它也暗描了人生道路上的离别与辞别,象征着人们在寻找自我与梦想的过程中,往往别离而去。
通过描绘雄鹰飞翔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美好愿望,给人以鼓励和启发。
其次,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秋夜之寂寥和凉意浸入心扉的情感,独具魅力。
在诗中,杜牧以细腻而凄美的笔触,抒发了对故土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深秋的夜晚,一切都显得沉寂而寂静,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旧和思念之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杜牧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离别之感。
再次,白居易的《长恨歌》堪称唐代离别诗的代表之作。
这首诗以美妙的艺术语言,讲述了武则天崛起与长安变迁的历史故事。
《长恨歌》以其宏大的气势和辽阔的空间,展示了作为女性的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智慧与能干。
与此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悲切的离别与惆怅之情。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移情,白居易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追求融入到其中,形成了一种深远的离别态度。
最后,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诗。
诗人以凤凰台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国、亲友和美好岁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描绘凤凰的形象和历史氛围,诗人使诗篇充满了凄美和离愁之感,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总而言之,唐诗中的离别诗以其深情厚意和娴雅的艺术表达,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感动和思考。
这些离别诗不仅揭示了人们在离别与辞别中的情感体验,也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无论是描绘寻梦追求的王之涣,还是流露世事情怀的白居易,亦或是抒发怀旧思乡的杜牧,他们的离别诗作无疑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激发着读者的共鸣和思索。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时期有不少著名诗⼈都曾写过送别诗,那么,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希望⼤家喜欢。
篇⼀:《送灵澈上⼈》 年代: 唐作者: 刘长卿 苍苍⽵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独归远。
赏析: 这⾸⼩诗,是描写作者送名诗僧灵澈返回⽵林寺的情景。
诗的意境清晰,画⾯秀 美,⼈物动⼈。
作者即景⽣情,构思精湛。
先描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的思绪, 再描写灵澈归去,作者⽬送。
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真挚情谊。
诗⼀反送别感伤之态,⽽ 富于清淡雅⽓,成为中唐⼭⽔诗的名篇之⼀。
--引⾃"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灵澈上⼈是中唐时期⼀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云门寺。
⽵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歇宿的寺院。
这⾸⼩诗描写作者在傍晚送灵澈返⽵林寺时的⼼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诗的名篇。
前⼆句想望苍苍⼭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
后⼆句即描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笠,披带⼣阳余晖,独⾃向青⼭⾛去,越来越远。
“青⼭”即应⾸句“苍苍⽵林寺”,点出寺在⼭林。
“独归远”显出作者伫⽴⽬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送别诗却有⼀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离别于润州,⼤约在唐代宗⼤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从上元⼆年(761)从贬谪南巴(今⼴东茂名南)归来,⼀直失意待官,⼼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情也不⼤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个宦途失意客,⼀个⽅外归⼭僧,在出世⼊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诗表现的就是这样⼀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上的⼭⽔、⼈物动⼈,⽽且以画外的作者⾃我形象,令⼈回味不尽。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第一篇: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摘要:自古多情伤离别。
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
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就产生了送别诗。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
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序言: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
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
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
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
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
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
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
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唐代诗人漫游天下,离别诗因之空前繁荣。
在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每一位诗人都写过送别诗。
在那些传唱不衰的唐诗中,有许多都是别离之作。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本人在对唐代离别诗研究、探索中发现了唐人的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独特的送别方式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见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在唐人的离别诗中出现了大量折柳送别的咏叹。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以上引诗,生动的展现了诗人们面对青青杨柳黯然销魂的伤别场景,反映出唐时折柳送别的风俗盛行一时。
不仅如此,离人在没有见到杨柳时,只要一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便会勾起无限离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并且“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柳枝又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我想,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总之,“柳”在唐人的眼里,已远远超过了它作为植物的本性,而演化成一种别离的象征物,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文化内涵。
2、饮酒饯别唐代出现了“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的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元·杨载《诗法家数》),潇洒浪漫的唐诗人把酒与诗与别离融合到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饯别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出便传遍了大唐南北江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摘要:自古多情伤离别。
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
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就产生了送别诗。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
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序言: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
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
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
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
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
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
谢别诗从属于送别诗。
由于谢别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因而我们固可以把谢别诗称作送别诗的小宗。
虽然谢别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例不高,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没有壮别诗的慷慨激昂,惜别诗的委婉含蓄,但是它依然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在诗歌鼎盛繁荣的唐朝,除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阔别诗和壮别诗,也有清新自然的谢别诗,例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
从表达上看,谢别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多朴实自然。
我们姑且就以以上一首谢别诗作例,以此分析推测古代送别诗中谢别诗的大致风格特色与意蕴表达。
以及与其他几类送别诗的大致差异。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由以上可以粗略看出,谢别诗比较直白,相对于惜别诗的婉转,更容易使人理解。
但是却缺乏深度。
对于壮别诗和阔别时来讲,豪放壮阔,慷慨激昂是主要情感表达基调。
如果从感情基调来区分这几类送别诗的话,谢别诗则属于恬静安然的类型。
二、恋别恋即依恋不舍和牵挂。
俗话说世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分离最直观的感情便是恋,自古以来与友人分离,亦或是与亲人爱人分离都是痛苦的,令人难以割舍的。
所以这一类诗歌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不舍,以及分离后的惆怅孤寂之情。
没有其他更多的感情,只是亲友离去的最直观的离愁别恨。
与其它类型送别不同,没有过多的鼓励劝慰亦或是积极乐观,也没有其它表明自己心志或抒发自己感慨的感情。
重点在一恋字。
例如: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这两句看上去就是两句平常的劝酒词,但却情真意切,内涵深远,一个“更”字,写出了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通过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之前便已经多次叮嘱了,感情表达更加深刻。
而“无故人”也表现出了诗人自己的友人要离去的遗憾之情。
诸如此类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都是直接抒发了与恋人和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留恋的心情。
三、惜别惜别,就是说相互珍惜之间的感情,但没有浓浓的依恋之情,在分别时相互给予美好的祝愿,或者在不同的诗人的心境下还会有不同的惜别之情。
惜别与恋别其实是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的,毕竟人内心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区分。
但在分析送别诗种类的时候细细分析诗句还是可以体会到的。
惜别之情,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诗人对他与孟浩然友情的珍惜,还有两人友情的深厚。
同时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境界开阔,诗人对老朋友去扬州也充满了羡慕之情。
同样表达着惜别之情的还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日惜别老友,作者倍感六月的西湖美景“风光不与四时同”。
总体来说,送别诗虽说都是送别离别为主题,但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这也恰恰是各种送别类型诗的各自的独特之处,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站在它们自身环境里,从诗人主观心情以及诗句的客观环境里去分析,再与其它进行比较便可以了然在心。
四、壮别壮者,慷慨激昂也。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可以看做是“壮别诗”的重要代言人,他们将那些情思缠绵、徘徊留恋的临别赠言写成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壮别”诗作,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萧立之《送人之常德》等。
作为“送别诗”中一道色彩鲜明、意境独特的“壮别诗”,在唐宋时期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除去上面提到的边塞诗人高适等,唐朝诗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陆龟蒙,宋代诗词界的大家苏轼、梅尧臣、萧立之等都在“壮别诗”上谱出了一曲曲天籁之音,成为唐宋时期文化圈的重要一环。
众所皆知,唐宋时期发达的经济与纷呈的生活、强盛的政治与扰攘的军事、璀璨的文化与新颖科技等,这些,都是唐宋“壮别”诗词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也熏陶着“壮别”诗词的个性发展、性格鲜明的形成。
分析几首“壮别”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该类诗歌的独特之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分析: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值得注意的是“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
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与态度。
诗人在饯别友人时,选取了“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意向(秋雁、酒酣),离别的字词间虽吐露着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意,却也透露着一种慷慨壮丽的情怀,豪放而雄壮的气概。
这就是“壮别”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分析:这首诗,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而把“壮别”一词在诗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尤其在尾联“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两句上,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
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主,使全诗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分析:此诗为高适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
以“飞蓬”喻“行子”,让人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紧承上联送别之意。
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
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
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
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
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彰显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在“壮别”是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