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研究

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研究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investigated the two-syllable verbs and the adjectives in“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and “Modern Chinese 800 words”.Try to find the he reason and the disciplinarian ,at the same time proposed to the problems of Korean student studying Chinese . The article has fiv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ed the predecessors results and statemated the source of corpus;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investigated the overlap form as AABB、 ABAB 、 AABB and ABAB of two-syllable verbs and the adjectives ,also contacted the “de” investigated overlap form grammatical function;the forth chapter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for Korean and finded the problems ;the last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ngle of techers、 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动词重叠式研究

动词重叠式研究

动词重叠式研究
划词定义:动词重叠式:指词句中只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复合句,通常可以按主动与被动语态和不同时态有不同组合形式。

动词重叠式是一种汉语重复构造,它在语法结构上有很大的特色,在语义上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它的特点是在一句话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词始终重复出现,他们之间可以是一个动宾结构(一副词)或者是多个动宾结构间的并行,从而完成一个整句,算是一种少见的句型类型。

从功能上讲,动词重叠式有着强大的叙述能力,可以清晰表达句法单位,更简洁地表达。

另外,作为一种文字的复合,动词重叠式还具有浓缩的功能,可以让语言更加活泼、有力。

在研究动词重叠式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来考虑,比如,重叠的不同类型,词语的不同搭配;动词被重复出现的语义表达;以及重叠式在句子中的不同语法功能等等。

在实践上,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研究动词重叠式: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分析重复动词的词群,也就是要确定它如何搭配;其次,要了解动词重叠的重复性语义,以便更好的理解句子的表达意思;最后,要研究动词重叠式在语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它以完成句子的表达。

总之,通过对动词重叠式进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词语搭配,有助于提高中文表达能力,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动词重叠——精选推荐

动词重叠——精选推荐

动词重叠“动词+名词”中的动词重叠情况及其进⼊“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动词重叠谈到动词重叠,⾸先要解决的⼀个问题是: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动词不能重叠,即动词重叠的条件限制是什么,⽬前⽐较⼀致的看法是:动词表⽰的动作是可以反复进⾏的,表⽰的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可以控制的。

这其中单⾳节动词重叠的较多,⽽且多是主体能控制的动作动词。

⾮动作动词(是、为),存现动词(在、具有),⼼理动词(希望、爱),能愿动词(要、愿望),趋向动词(上、上来),有结果意义的动词(看见、到)⼀般不能重叠,本⽂以主体能控制的单⾳节动词为例来说明问题。

⼆、动词重叠的形式关于什么是动词重叠,各语法学家的看法并不⼀致,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仅限于AA 式,包括ABAB式(李⼈鉴1964);第⼆,包括AA、A⼀A、A了A、A了⼀A四种(范⽅连1964)刘⽉华(1984);第三,除了AA、A⼀A、A了A,A了⼀A外,还包括A着A 和AABB六种常敬宇(1996)李宇明(1996)” ①本⽂的重点不是讨论什么形式才算是动词重叠,所以我们对上⾯的问题暂置不论,但是从上⾯可以看出,不管语法学家怎么争论,他们是对于vv是典型的动词重叠式是没有疑义的,本⽂就是要以可重叠的单⾳节动词(v)的重叠式(vv)为研究说明的对象的。

三、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朱德熙先⽣说“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并⾮单指动作的轻重,也不是指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 ②杨平说“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包括动作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量的轻重、社会价值的⾼低等” ③谈到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学术界的看法也不⼀致,主要有以下⼏种观点:第⼀,表⽰动作反复多次(王还,祝敏彻);第⼆,表⽰动作轻微,量少(王⼒,丁声树);第三,表尝试的意义(赵元任,吕叔湘);第四,表⽰委婉的语⽓;第五,表⽰轻松、随便的意味(赵新);第六,刘⽉华同志认为: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的次数少,⽽像上⾯的⼀些看法即认为动词重叠有时有尝试义,有时有轻松、悠闲的意味,有时表⽰委婉的语⽓。

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

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

本身没有“尝试”义,之后就很少有学者再提动词重叠有 表示程度的轻重,比如“看看书、开开车”等,就很难说
“尝试”义了。“尝试”义的确不能很好地解释动词重叠 一定比“看书、开车”的程度轻。关于这一局限性,杨平
的语法意义,因为很多动词重叠式本身没有任何“尝试” (2003)讨论得较为清楚。他指出,动词重叠式的作用是
动词重叠包括“VV、V一V、V了V、V了一V、AABB”五种格 围,从内部结构看,如果双音节动词的两个构词成分都是
式。前两式中“V”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 谓词性的,原则上可以重叠,都是体词性的就很难重叠;
动词;第三式中的“V”以单音节动词为主,少量双音节动 从语义特征看,具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特征的动词可以重
邢福义(2004)等学者持此观点。李人鉴(1964)指出, 是:动作行为可以延续;动词词义较轻,没有庄重色彩;
动词重叠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只有 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具有情景特征。2.非自主动词重叠的
单音节的动词“V”重叠为“VV”和双音节的动词“AB”重 语义条件是:表示消极后果的动词在致使句中;表示无法
叠为“ABAB”才是动词重叠。邢福义(2004)根据说话口 控制现象的动词用于表变化的句子里,并分别举例论证。
气、动作时量和分量,把“VV、ABAB、AAB”归结为动词重 总的来说,非自主性动词可重叠的相对较少。21世纪以
叠式。
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较多,白丁(2000)认为,应
第二,王还(1963)、范方莲(1964)等人认为, 该从动词内部结构和语义特征入手来讨论可重叠动词的范
(1994)指出动词重叠“有时可有尝试之意,可称为尝试 “VV”是“V-V”的紧缩形式,紧缩操作只改变形式而不

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1.表示重复动作:重叠的动词表示相同的动作反复进行。

例如:走走停停、吃吃喝喝
2.表示连续动作:重叠的动词表示动作不间断地连续进行。

例如:叮叮当当、哗哗乱动
3.表示强调程度:重叠的动词表示动作的程度加深或强调。

例如:笑得哈哈大笑、跑得飞快
动词重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动态词和静态词的区别:动词重叠主要发生在动态词上,因为静态词没有持续性或重复性的特点,不适合进行重叠。

例如:看看书(重叠) vs. 有一本书(不适合重叠)
2.动作特点:一些动作本身具有重复、连续或程度加深的特点,更容易进行重叠。

例如:敲(重复声音) vs. 想(思考过程)
3.语义规范性:一些动词可以进行重叠,但并不常见或不符合语义规范性,使用时需要注意。

例如:吃(可以进行重叠,但不常见) vs. 吃饭(常见)
总之,汉语动词重叠通过重复同一个动词来强调动作的重复、连续或程度加深。

重叠的动词主要发生在动态词上,受动作特点和语义规范性的影响。

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动词重叠是汉语很有特色的一个语法现象,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

学生关于动词重叠的偏误主要涉及重叠后的语法意义,重叠后充当的句法成分,也涉及到动词的重叠形式。

下面就这些问题分别进行分析:(一)动词重叠的形式:1.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AA式,如:看看、说说、想想、问问、催催等。

A一A式,如: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问一问、催一催、敲一敲等。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一般在中间加上“了”。

如:他看了看表,发现自己还是来早了。

他敲了一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就走了。

2.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只有一种,即ABAB式,如学习学习、休息休息、讨论讨论等。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不发生在过去,如果表示过去,在中间加上“了”。

另外,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还有一种重叠形式,即离合词只能重叠前面的动词性语素。

如:见见面、洗洗澡、睡睡觉、散散步、理理发、帮帮忙、跳跳舞、唱唱歌等。

这种重叠形式如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只能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了”。

如:我们只是见了见面,并没有多说。

昨天他给我帮了帮忙就走了。

(二)动词重叠的范围:我们只告诉他们汉语中的动词可以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学生把握起来还是很难。

到底哪些可以重叠?哪些不可以。

也是对外汉语教材和老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的。

汉语中大部分动作动词和小部分心理动词都可以重叠,但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关系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则不能重叠。

对比如下:看看、听听、想想*能能、*会会、*应该应该、*进进、*来来、*是是、*有有、*在在、*使使可以重叠的动词大部分是持续性动词或者虽不能重复,但可以多次进行。

一次性动作动词即一次就结束不可能重复进行得不可以重叠。

对比如下:走、看、听、唱、买*原谅原谅、*成立成立、*花花、*来来等可以重叠的动词一般是人的意志可以支配的动词。

对比如下:*丢丢、*忘忘、*病病、*掉掉、*迷失迷失等人力不可控*生长生长、*流流、*落落、*弥漫弥漫、*塌塌等自然界的运动另外,动词重叠多用于口语中,书面语少用。

对外汉语中如何教授动词重叠

对外汉语中如何教授动词重叠

对外汉语中如何教授动词重叠对外汉语如何教授动词重叠班级:130304 姓名:张凝丹学号:3213001189摘要: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动词词形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汉语的口语交际中经常会使用到动词重叠的形式。

汉语的动词重叠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不同,这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本文试着从动词重叠式的形式、语法意义、动词重叠的条件等方面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该如何教授动词重叠。

关键词:动词重叠对外汉语教学一、明确动词重叠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清楚明确教学内容才能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和课件设计,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在对外汉语动词重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清楚动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动词重叠的形式动词重叠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较为简单,其重叠形式为:(1)“AA”式:看看、说说、听听、猜猜、尝尝等。

(2)“A 一 A”式:看一看、听一听、坐一坐、尝一尝、猜一猜等。

(3)“A 了 A”式:看了看、听了听、坐了坐、笑了笑、尝了尝等。

(4)“A 了一 A”式:看了一看、听了一听、坐了一坐、尝了一尝等。

这些重叠形式都是动词在组合关系中发生的形态变化,它们表达意义各有不同。

“A 了A”是“AA”的完成式,表示已然状态。

而“A 一 A”本质上和“AA”是一样的,“A一A”可看作是“AA”的语音扩展。

首先我们来看看“AA”式和“A 一 A”式。

试比较以下两组句子:(1)你出门的时候叫叫我。

你出门的时候叫一叫我。

(2)我们明天去看看小王吧。

我们明天去看一看小王吧。

通过以上两组句子的对比,我们发现,“AA”和“A一 A”可以自由地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并不会造成语义上的差异。

因此,“AA”和“A 一 A”是同一语法单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说话语气上,“A 一 A”比“AA”显得要要郑重一些。

所以,在动词重叠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跟学生讲清楚这一点。

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情况则较为复杂。

动词重叠式论文语法意义论文

动词重叠式论文语法意义论文

动词重叠式论文语法意义论文摘要:本文在前人对动词重叠式语义研究的基础上,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分类入手,分析可重叠动词的语义,进而归纳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的本质语义是表示动作的短时延续和重复。

关键词: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短时延续;重复在有关动词重叠的研究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讨论最多、分歧最大、最有吸引力的一个复杂问题。

所产生的各种认识包括:动词重叠式表短时少量的意义、表动作的尝试、表能动性(朱景松1998)等,这些解释对一部分的动词重叠式有较好的解释力,但不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在重叠能力最强的动词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可以根据这些典型情况来归纳重叠式的语义。

本文即通过对可重叠动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来归纳动词重叠式的本质语义,并通过对重叠用例的解释来证明其可靠性。

以求对动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认识有所加深。

本文仅讨论狭义的动词重叠式“vv”,也就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动词重叠式,不涉及其他形式。

一、从动词的持续性类型来看马庆株(1992)根据动词可否持续的特征,将动词分为两大类:非持续性动词和持续性动词。

下面将从此分类出发讨论可重叠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非持续性动词此类动词数量不大,马氏所举的常见例词有:“死、伤、完、丢、来、去、回、坍塌……结(结婚)、原谅、批准、出嫁、投降、提拔、结束。

”共38个。

首先,我们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1999)中对上述例词逐一进行考察,发现这些例词可用作重叠的极少,仅有两个动词:“原谅”(“请你原谅原谅他吧!”)和“提拔”(“因为老刘工作认真,领导上有意提拔提拔他。

”)。

“原谅”、“提拔”本不含持续性语义,重叠使用之后强调这种动作的重复义。

其次,结合实际语用,我们发现,“来”和“去”也可用于重叠形式。

如:“我去去就来”;“这里他常来,不过来来就走”。

在这两个例句中动词重叠式均可以用“v一下”来替换,说明它们被赋予了短时的语义特征。

动词重叠形式的句法限制及认知成因

动词重叠形式的句法限制及认知成因
能 成立
显短 暂 界限 ,界 限紧密 微小 ,不足 以对 其进 行精确 地计 量 和量 化 描写 ,而且 不能 确定 动作 是否终 结 ;而数量 成分 蕴 含 “ 完整 ”性 特征 ,是 典型 的终 结界 限标记 , 即数量成 分 往往 隐含 着事 件或 状态 已经 终结 , 因此 在句 法上 就不 能与 动词 重 叠形式 同现 ,所 以 “ 踢 了踢两脚 ”等 不成立 。 为 了避 免动词 重叠 的 “ 短时 重复 ”与数 量成 分蕴含 的 “ 完 整 ”性 特 征之 间 的矛 盾 ,可通 过 增加 修 饰成 分 来破 坏 其 “ 完整 ”性 ,如 “ 讲讲 两个 问题 ”不 成立 ,但 “ 讲讲 这 两个 问题 ”成 立 ,正是 因为 添加 限定成 分 “ 这 ”后 的句 子 解 除 了数 量成分 的完 整性 。 4 . “ v+ V ”式 后 一般 不 能带 “ 回去、 出去 、起 来 、下 去 、完 ” 如 :走 回去 走走 回去 跑 出去 + 跑 跑出去 吃完 饭 吃吃完 饭 成 因分 析 :动 词 重叠 形 式表 示 “ 短 时体 ” ,是 一个 完 整 的 动态 事 件 ,“ 起 来、 下去 ”表 示 “ 始 续体 和 延 续体 ” , 是 不完 整 的未然 事件 , 因此 二者 不 能同现 。“ 完 ”和 “ 了、 过 ”相似 ,表 示 事件 的终 结 ,凸 显事 件 的 “ 完整性” ,而 动 词重 叠形 式表 示短 时重复 ,短 时界 限和完 整 界限发 生 了 矛 盾 ,二者也 不能 同现 ,因此 “ 走走 回去 ”等不 能成立 。 5 . “ v w ”式 不 能 受 “ 曾经 、 已经 、 正在 、 即将 ”等 的修饰 如 : 曾经看过 曾经看 看过 已经吃 了 已经 吃吃 了 正在看 ( 着) 正在看 看 ( 着) 成 因分 析 :这 类 时 间副 词 常与 “ 了、着、 过 ”连 用 , 形成 “ 曾经 ……过 、正 在 ……着 、 已经 …… 了 ”等特 定 的 表 达形 式,“ 着 、了、过 ”相当于 是时态 的后标记 ,而 “ 曾 经、正 在 、 已经 ”是 时态 的前标 记 ,既然动 词 重叠形 式不 能与 “ 着、 了、过 ” 同现 ,那么 自然 也 不能 受 “ 曾经、 正 在 ”等 的修 饰 。

对动词重叠aabb的探讨.doc

对动词重叠aabb的探讨.doc

关于对动词重叠AABB的探讨摘要:动词AABB式是一种特殊重叠式。

本文基于动词AABB重叠式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动词重叠式AABB的结构组成、语法意义、句法功能作了一下总结,并与典型的形容词重叠AABB式作比较,找出了他们之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动词重叠结构组成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异同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一般公认的动词重叠方式为三类,一类是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即“AA”式及其变体形式“A一A”式和“A了A”式;另一类是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ABAB”式。

第三类为动宾式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AAB”式。

根据对《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的初步统计,可以按AABB式重叠的双音节动词不会少于100个,而且使用频率也很高,并较多的出现在口语和文学语言中,值得探讨和研究。

本文主要对动词重叠AABB式的内部构造、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动词重叠AABB式的结构组成语法界关于对动词重叠AABB式的结构组成,很多学者在探讨动词重叠AABB的文章中都指出过。

马道新(1998)认为动词的AABB重叠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双音动词的语素重叠,如蹦蹦跳跳、商商量量;一种是两个单音动词的重叠连用,如跑跑跳跳、走走停停。

李晋霞(1999)以A、B重叠起来是否成词为标准,将动词AABB 重叠式分为两大类:甲、AB成词,乙、AB不成词。

AB成词又分为两类:甲1类和甲2类,甲1:AB成词且与AABB重叠式一一相同或相近,如摇摇晃晃、摇摇摆摆;甲2:AB成词,但与AABB重叠式的意义有较大差异,这类词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单音动词A、B分别重叠而后家和形成的,如开开关关、忘忘记记。

乙类AB不成词,这类AABB重叠式的构成方式与甲2类相同,只是AB不成词,如走走停停、打打杀杀。

周永惠(2000)认为确定动词AABB重叠式的原则是要有原式。

原式有两种:一是AABB重叠式中的A和B是AB动词的构词语素,例如“摇摇摆摆”的原式是“摇摆”;一是AABB重叠式中的A和B可以独立成词,A和B以语素身份出现于AABB重叠式中,AB不是一个动词。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近年来,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发现及其语法意义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动词重叠式是指语言现象中,在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动词被使用多次,如‘我读读书’中的‘读’。

据统计,动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及方言中都有出现,语法意义也不尽相同。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研究非常重要,以及如何从语法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言意义。

首先,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需要从动词、语义和句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在‘你来来吃饭’,‘来’动词可以对应不同的语义:一种是远距离移动的行为意义,一种是推测询问的语义。

而从句法上来看,后一个‘来’可视作一种否定疑问句。

此外,还可以从形态上进行比较,如‘读读书’中,‘读’的变形为‘读书’,从而把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融入语言系统,阐明动词重叠式的表达效果。

其次,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还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在动词重叠式的表达中,上下文的语境不仅可以赋予动词重叠式更深刻的语义、更独特的表达,而且也能突出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性特征,以及动词重叠式所处句子中的句法关系。

例如‘她吃吃饭’,包含了她正在吃饭,也可以表示她将要吃饭。

另外,动词重叠式可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强调句子的重要内容,从而能够更自然地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此外,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还需要考虑其所处的文化背景。

在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下,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及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婉转曲折的古文诗词和小说中,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方言、俚语等都可以看到动词重叠式的存在。

另外,由于西方等国家的语言文字系统和汉语有着差异,在翻译时也需要注意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的表达形式,以便维持原意。

最后,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是必要的,但也需要付出不少的努力。

首先,要在动词、语义、句法和形态的研究基础上,形成更完善的语法理论,从而在研究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时,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杨琼芳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杨琼芳

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姓名:杨琼芳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七日浅谈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杨琼芳摘要: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早被关注的现象之一,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动词重叠都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现象。

动词重叠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就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现象重叠是汉语构词和构形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重叠式,可以在原词的基础上产生某种意义。

词语的重叠用法,特别是动词的叠用,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广泛,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语言学界曾经做过许多论述和分析。

据统计,已经发表的有关学术性文章在百篇以上,涉及重叠的各个方面,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这一课题,60年代取得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开始了对动词的专门研究,80年代的研究更加深入,90年代末重点对动词重叠的一种特殊形式“AABB”式进行讨论,近年来结合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动词重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系列的有关论著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学术界一直以来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本文就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一、词语重叠的性质(一)词语重叠重叠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是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亚太地区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1、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

由基式到重叠式的生成过程、重叠式的语言表现和重叠的作用等异常纷繁复杂,但从语言的不同层面看,大约可分为非词重叠、词语重叠、语句重复三类。

(1)非词重叠:非词重叠的基式为一个音节(如“看、说”)或一个语素(如“玩、走”),重叠后构成一个词(“看看”、“说说”、“玩玩”)或一个构词成分(“走走”)。

显然非词重叠是构词法层面的重叠。

(2)词语重叠:词语重叠的基式为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重叠后构成一个超词成分。

浅析动词重叠的形式

浅析动词重叠的形式

浅析动词重叠的形式摘要: 本文对动词重叠多样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说明和对学术界存在的十三种动词重叠形式进行举例及说明,并对其内部复杂性做了简略分析。

关键词:动词重叠;形式;多样性;复杂性汉语的动词重叠是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现象。

动词的重叠形式与形容词的重叠形式颇为相像,但动词重叠又有着不同于形容词的语法性质和功能,成为是汉语少有的形态变化之一。

学者们从具体事实出发,结合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通过对方言、专书等的研究,在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构成材料、使用限制、语法功能等各个方面,使动词重叠式的研究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由于动词重叠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人们对“重叠”的语法性认识不统一以及所依据的标准不一致,我们对动词重叠的各方面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就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形式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浅析。

一、造成对动词重叠的形式看法不统一的原因。

长期以来,对动词重叠的形式的看法一直都不统一。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不同。

范方莲(1964) 认为“所谓动词重叠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所以她把AA、A 了A、A 一A、A 了一A 都看成是动词重叠;张静(1979) 认为“动词重叠式指词法范围内的一个动词的不同语法形式,不是句法范围内的两个动词叠用”,故他把AA、A 一A 、A 了A、A 了一A 、A 着A着、ABAB 式都看作是动词重叠式;毛修敬(1985) 主张动词重叠是表示“动程”的动补结构;黎锦熙、刘世儒(1962) 则认为动词的重叠法就是构成的一种‘动副型短语’(或叫‘动补’型) ”。

第二,是研究者们所依据的标准不一样。

史有为认为动词重叠严格的讲只有AA 一种;李人鉴认为动词重叠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因此动词重叠式就只有AA ,ABAB 两种;邢福义则依据说话口气、动作时量和分量,把AA、ABAB、AAB 三种形式归为动词重叠式;有些学者主张把范围扩大,但有一定限度如A 着A 着、A 了A 了等就不宜看作是动词重叠式;有些学者标准较宽,从语法形式和意义两种角度出发,认为动词重叠式有AA 、A 一A、A 了A 、A 了一A、A 着A 着、ABAB 式六种。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动词的重叠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特殊的语法现象,一直吸引着不少学者对它进行研究。

动词重叠之后和原来的动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所不同,用法也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动词的重叠式具有丰富的表意作用,在现代汉语中的用途也很广泛,可以表达多种语法意义。

一、动词的重叠形式动词的重叠形式很多,具体有AA式、AAB式、ABAB 式、A一A 式、A了一A式、A着A着式、A不A式、A 来A去式、AABB式这几种动词重叠的形式。

二、动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AA式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如“想想”。

AA式重叠是单音节动词重叠的主要形式,这种单音节动词在句法成分上,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和宾语,其重叠后的形式也可以做谓语。

例如,“你碰碰嘴唇”,在这句话中,“碰碰”就是做谓语成分,表示主语“你”发出的动作。

AA式重叠的动词从时量上看一般表示动作短暂,如“说说”“玩玩”,这两个词都是表示“说”“玩”这两个动作的时间不长,比较短暂。

AAB式动词的重叠式还有AAB式,如“说说看”。

AAB式在句法成分上可以作主语、宾语和谓语,这与动词原形的句法功能一致。

例如,“你想想看”,在这句话中,“想想看”是做谓语,和“你想”中的“想”所做的句法成分相同,都加在主语的后面做谓语成分,表示动作的发生。

在语法意义上,AAB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者动量小,在语气上也显得缓和些。

例如,“好吧,我只管说说看”这个句子中,“说说”看表示“说”的这个动作量小或是时量短,表明说话人的一种不确定态度。

ABAB式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BAB式,如“研究研究”。

ABAB 式可以做谓语,动词本来是及物动词,重叠之后仍然可以带宾语,动词原来是不及物动词,重叠之后一般不可带宾语。

例如,“你再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吧”这个句子中,“研究研究”做“你”的谓语,表示动作的发生。

在语法意义上,动词的ABAB式一般也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并且时量短和动量小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
?有些动词可以按照v1v1v2v2式使用如说说闹闹打打闹闹推推搡搡拖拖拉拉来来往往等有时意义相关的词也可以这样用如嘻嘻哈哈磕磕绊绊蹦蹦跳跳
动词重叠
陶婉珍 钟荣华
动词重叠 的定义
重叠的方 式
重叠的意 义与功能
可重叠动 词的特点
Simple, Powerful and free
定义:动词重叠是指汉语的动词可以重叠起来 使用,重叠的动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具有特 别的表达功能。
Simple, Powerful and free
动词重叠的意义
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少量”,具体来说 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
1.表时量短 1)要是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吧。(休息一会儿) 2)我只要听听音乐,心情就好了。 3)下午两点去听报告。 / 下午两点去听听报告。 2.表次数少+间断(动作一次或多次进行) 1)你闻闻,有酒味儿没有? 2)他点点头,同意了。
孩子们整天蹦蹦跳跳的,非常活泼可爱。 你办事老是拖拖拉拉的,真是急死人了。 她俩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
Simple, Powerful and free
(1)可以作谓语,后面常常有“的”。例如:
• (2)可以做状语,后面常常有“地”。例如:
• • • • 他们两个说说笑笑地走进了教室。 他推推搡搡地把犯人带了进来。 他吞吞吐吐地说出了真相。
Si式
• 1.V来V去式:动词可以和某些趋向补语构成叠用形式,表示动
作反复或交替进行,如动词后“来” “去”、“过来” “过去 ”。 例如:跑——跑来跑去 晃——晃来晃去 走——走过来走过去 • 也可以是两个同时发生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和趋向补语连用 例如:摇来摆去 推来挡去
Simple, Powerful and free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动词重叠现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比如动词重叠的结构类型,哪些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具有怎样的语法意义等。

本文将从动词重叠的构成形式、构成状况以及构成后所具有的语法意义来探讨动词重叠的问题。

标签:动词重叠语法意义重叠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

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都可以重叠使用。

动词重叠现象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比如动词重叠的结构类型,哪些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后具有怎样的语法意义等。

本文将从动词重叠的构成形式、构成状况以及构成后所具有的语法意义探讨动词重叠的问题。

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构成形式及构成状况,朱德熙先生认为,动词重叠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音节动词重叠的AA式,另一种是双音节动词重叠的ABAB式。

”[1]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很多学者认为确定动词重叠式的标准应该严格,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不能插入任何成分。

李人鉴(1964)指出,“只有单音节的动词A重叠为AA,双音节的动词AB重叠为ABAB,才是动词重叠,像下面所列举的种种结构,都不是动词重叠。

如A一A、A着A着、A来A去、A不A等等。

”[2]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除了朱先生所说的两种形式外,动词重叠的形式还应有其它形式。

邢红兵(2000)以600万字的标注词性的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本)所收录的全部重叠结构为基础,分析了动词重叠结构的形式以及AAB式、ABB式、AABB式。

其中“AABB式也是动词中除了AA式和ABAB 式两种常见的重叠形式以外的一种很重要的重叠方式。

”[3]这一结论是可信的。

由此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构成形式主要有五种类型:①AA式:听听说说读读写写②ABAB式:休息休息打扮打扮活动活动推广推广③AABB式:迟迟疑疑叨叨咕咕磕磕碰碰唠唠叨叨④AAB式:散散步钓钓鱼下下棋聊聊天⑤ABB式:挠痒痒笑嘻嘻扑拉拉噗啦啦至于其它构成形式,像“A一A”式,究竟是词还是短语,从形态上很难判断。

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

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

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本文对动词重叠的研究进行回顾,讨论动词重叠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从动词重叠的形式及范围、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几个方面,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综合性的论述。

标签:动词重叠形式及范围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动词重叠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动词重叠的形式及范围、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以及动词重叠的语法功能等。

一、动词重叠的形式及范围(一)动词重叠的形式要研究动词重叠,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动词重叠,这个问题学术界很早就开始讨论了,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只有“VV”式是动词重叠,其中“V”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

李人鉴(1964)、邢福义(2004)等学者持此观点。

李人鉴(1964)指出,动词重叠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只有单音节的动词“V”重叠为“VV”和双音节的动词“AB”重叠为“ABAB”才是动词重叠。

邢福义(2004)根据说话口气、动作时量和分量,把“VV、ABAB、AAB”归结为动词重叠式。

第二,王还(1963)、范方莲(1964)等人认为,动词重叠包括“VV、V一V、V了V、V了一V、AABB”五种格式。

前两式中“V”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第三式中的“V”以单音节动词为主,少量双音节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进入第四式。

第三,动词重叠除“VV、V一V、V了V、V了一V”四种格式外,还包括“V 着V着”“AABB”“AAB”,甚至还包括“A里AB”“VXVY”“XVYV”“A不AB”等格式。

张静(1979)、常敬宇(1996)、李宇明(1996)等学者持此观点。

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大家所持的标准不同,虽然动词重叠是词内部的变化,但是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问题。

比如在重叠中间插入“一、了”,重叠式就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到底是词内部的变化,还是词外部的变化,看法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汉语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完稿

汉语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完稿

汉语动词重叠的研究综述摘要:汉语动词叠词的研究是研究汉语学术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不断增加学者,让学术理论变得更加丰富。

通过对动词叠词的研究进行梳理,可以能够看到当前学者对于动词叠词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动词叠词的表现形式、语法意义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

关键词:动词重叠形式及范围语法意义语法功能1.动词重叠的形式及范围1.1动词重叠的形式戴雪梅(1989)认为当前对动词叠词的使用非常的频繁,然而,动词叠词的现象与动词叠词的形式是否具有关联,是当前语法学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议题。

总的来说,学者们普遍对AA式和ABAB的方式接受度比较深,然而对于其他一些形式的动词叠词,还缺乏有效的肯定。

徐正考(1990)通过对单音节动词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些单音节词通过重叠以后,依然表现为动词的形式,学术界在表达的时候,便捷的表示为VV式,而最早出现VV式的为我国先秦时代,通常表现为动作的久长或者动作的反复多次出现,这种表达形式直到唐五代时期才有所改变,在唐五代时期就出现了一些代表短时、长时的案例,并在明末得到广泛的传播。

而V-V的模式,则最早于唐五代时期出现,通常代表的是一个动作或者矢量,而元朝末年,大部分表达的是短时意义。

从古代的论证可以看出,V-V的表现形式并不来源于VV,但是V-V却是收到VV的影响才表达的短时意义,VV于V-V在我国中古时代都是表示“-V”。

王红梅(2006)指出,西南汉语中的主要动词重叠包括V倒V倒、V起V起、V着V着、V下V下、VV神等。

在具体用法上,它表现的特点会更加的明显。

即以“ X”为连续标记的动词重叠形式可以输入动词重叠句子。

但是,“X”代表的是一个词缀,通常不允许输入动词重叠的句子,它通常用作谓语或副词。

每种重叠类型的语法含义和句法功能都不同,但是重叠手段作用于动词上,使这些动词重叠在语法意义上具有共同性,即“动作或状态的延续”。

1.2可重叠动词的范围毛秀静(1985)从动词功能的角度表达了可以重叠的动词范围:在某些句子中,动词必须重叠,而在某些句子中,动词不能重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Jour nal of Q iqihar U niversity(Phi&Soc Sci)January.2005[收稿日期]2004-10-12[作者简介]张晓涛(1971-)男,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张晓涛(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关键词]动词;重叠;形式[摘 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动词重叠并不是动量组合,它与动量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时也分析了造成人们对动词重叠形式认识差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分辨上的困难;从主观上讲,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同。

最后,在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将动词重叠划分为十种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5)01-0088-03The Type of Verb Repetition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is PhenomenonZHANG Xiao tao(Harbin Normal U 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Key words:verb;repetition;typeAbstract:T 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Verb Repeti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omplement of quantity of the a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 parison.In addition,it finds out the reason w hy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type of Verb Repetition,w hich are objective and subjetive aspects.Verb Repeti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dif ferent kinds after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一、对动词重叠的定性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

但动词重叠式究竟是什么?是动词的变形形态还是动量组合?至今在学术界还有分歧,这种认识上的不一致将直接影响到对动词重叠式类别的确定,因此在研究动词重叠的形式之前,有必要对动词重叠的性质加以分析。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动量组合:范方莲通过与动量组合的比较后得出结论: 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 。

毛修敬也主张是动补结构,与范文所不同的只是认为这种重叠表示的语法意义不是 量 ,而是 动程 ,这个动程体现着量。

而黎锦熙、刘世儒两位先生则认为: 一般都把重叠法归入 形态学 ,其实,在汉语中,它是基本上应该归入 结构学 的,何以呢?因为重叠中的后一个词,实在是一种 动量 词的性质,它和它前面的词是一种 动副(副词) 的关系,可以说,动词的重叠法就是由这种关系构成的一种 动副 型短语(词组或叫 动补 型) 。

确实,动量补语与动词重叠常常可以互换。

比如, 看一下 、 研究一下 也可说成 看看 、 研究研究 ,意义和意味基本相同,因而人们往往将它们相比附,甚至有的说动词重叠的后一动词 跟专有的动量词没有什么两样 。

其实,用这种类比法认为动词重叠就是一种动量组合的看法是不太可靠的。

因为即使是 看一下 、 研究一下 这样的动量补语也不表示数量,而表示情态。

退一步讲,就算 看一下 、 研究一下 这样的动量补语表示 量 ,也不能推断 看看 、 研究研究 就是动量组合,因为表示 量 并不是动量短语所专有。

看来,以 量 作为标准来判定动词重叠就是动量组合的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上,动量补语与动词重叠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试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1)他只看了一遍那本书。

(2)他只看了一看那本书,没买。

例(1)是动量结构, 看了一遍 强调的是没看 第二遍 ;例(2)的 一看 不是动量, 看了一看那本书 强调的不是看了 几看 ,而只是说明 看书 的动作时间并未持续很长。

请看:(3)他只看了一遍那本书 他只看了遍那本书。

(4)他只看了一看那本书,没买=他只看了看那本书,没买。

从例(3)可看出,例(1)的 一 不能省略,它起表动量的作用;从例(4)可看出,例(2)的 一 可以省略,因为它不确表动量。

其次,从语音上看,例(2)的 一看 读轻声 ,而动量结构 一遍 必须重读。

最后, 看了一看 中的 一 可有可无,而且不能换成别的数字; 看了一遍 中的 一 不能省略,可以换成别的数字。

由此可见, 看了一看 与 看了一遍 这样的动量结构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东西。

看了一看 正是动词重叠式的一种用法。

显然,动词重叠不是动量组合。

动词重叠不是动量组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一些语法学家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变形形态。

这种说法目前也尚有争议。

虽然动词重叠是动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词的变化形式,但在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汉语中,这种变化是否应该叫做动词的构形形态变化,语法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

李宇明先生在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一文中,指出 词语重叠不是构词手段,而是属构形法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手段。

从理论上讲,所谓动词重叠实质上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即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构词重叠是指接连反复某一音节或词根以组成新词的一种构词方式。

构形重叠是对某一个词连续反复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变化形式。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重叠是指构形重叠。

二、对动词重叠式范围认识上的分歧及其产生原因关于动词重叠式的范围,目前在汉语语法学界仍有分歧,有的人把动词重叠式的外延划得很窄,有的人则划得很宽。

外延划得很窄的学者认为,确定动词重叠式的标准应该严格,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不能插入任何成分。

按此标准,动词重叠只是AA式和ABAB式两种,其他格式均不属于动词重叠范围。

李人鉴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指出: 我们认为只有单音节的动词 A 重叠为 AA 和双音节的动词 AB 重叠为 ABAB 才是动词重叠,象下面所列举的种种结构,都不是动词重叠。

如A一A、A了A、A了一A、A着A着、A啊A、A了又A、A来A去等等 。

与此相反,有人主张扩大重叠式的范围。

张静从语法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 A了A、A一A、A了一A、A着A着 等都是动词重叠式。

因为从语法意义上看,重叠式不是几个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示一个新的附加的意义;从形式上看,它们都是词法范围内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不是句法范围内两个动词的叠用。

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重叠式不能只局限于AA、ABAB两式,但范围也不能太大,像 A着A着、A了A了、A啊A啊 等格式就不宜归入重叠式。

显然,这是一种介于宽、狭两者之间的主张。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分歧呢?从客观上说,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分辨上的困难。

而且有的格式本身就属于同形异构现象,如 A一A式 ,当 一A 重读时, A一A 就是动量短语, 一 是数词。

例如:(5)看一看两毛,看两看四毛。

这时的 A一A 可以说成 A两A、A三A、A它一A、A上一A 等,可是当 一A 念轻声时, A一A 就属于动词重叠式。

语言中的这种同形异构现象更增加了区分上的困难。

从主观上讲,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

虽然大家都认为动词重叠必须是词内部的变化,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就并非如此简单、容易。

比如重叠式中间插入 了、一 等助词,重叠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属于词内部的,还是超出了词内部的范围?看法的不一致,必然作出不同的处理。

三、动词重叠式的类别如上所述,动词重叠式的类别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综合来看,似乎只有AA式(如 看看、写写 )和ABAB式(如 讨论讨论、打听打听 )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

争议的根源在于确定形式的标准不同。

下面就某些有分歧的格式做些分析。

我们认为,一个语言形式如果是动词重叠式,那么这个形式应该与原动词在句法、语义等方面有较大的一致性。

比如,动词都有成为句子核心的能力,都有与一些语义成分构成动核结构并且形成独立的语义片断的能力,那么相应的动词重叠式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性质。

依据此标准,我们对动词重叠式进行了一下考察:A着A着式 不能成为独立的语义片断,它必89第1期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须与另外一个动核结构联系起来才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

如:(6)他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这里, 看着看着 如果不和 睡着 连用,就很难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A来A去式 也不能构成独立的语义片断,其大部分用法是在语流中充当小句,它们在用法上的特点是,其前通常要有语义上的铺垫成分,其后必有后续成分。

如:(7)他老婆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长得很漂亮,爱跳舞,跳来跳去跳上了一个相好的。

(谈歌 山问 , 中篇小说选刊 1995年第3期)A不A式 虽然能成为独立的语义片断,但它却是两个动核结构的联合体。

所以 A着A着式 、 A来A去式 、 A不A 式 均不属于我们所讨论的动词重叠式的范围。

A了一A式(A一A式) 有人认为不是动词的重叠,而是一种动量结构,这是混淆了性质不同的两种东西。

请比较:(8)小王三年只回了一回家。

(9)临告别时,小王回了一回头。

例(8)是动量结构, 回了一回 强调的是没回 第二回 。

例(9)的 一回 不是动量, 回了一回头 强调的不是回了 几回 ,而只是说明 回头 的动作时间并未持续很长。

试比较:(10)小王三年只回了一回家 小王三年只回了回家。

(11)临告别时,小王回了一回头=临告别时,小王回了回头。

从例(10)可以看出,例(8)的 一 不能省略,它起表动量的作用;从例(11)可以看出,例(9)的 一 可以省略,因为它不确表动量。

我们说的 A了一A (A一A) 重叠式指的是例(9)里的用法,它与动量结构还可以从语音上找到区别:重叠式 一A 读轻音,而动量结构 一A 必须重读。

另外,重叠式中 一 可有可无,而且不能换成别的数字;动量结构中 一 不能省略,可以换成别的数字。

附带说一说 A一A 式与 AA 式的异同。

它们相同之处是,这两种短语者表示某个时间内持续性的动作;所不同的是, A-A 式口气较重,更强调这一动作本身的特点,而 AA 式语气较轻,同时这两个短语的读音也有所不同。

依据以上的标准,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有下面10种类别:A.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1)AA式问问2)A了A式问了问3)A了一A式问了一问4)A一A式问一问5)AA看式试试看B.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1)ABAB式调查调查2)AABB式摇摇摆摆3)A一AB式消一消毒4)AAB式散散步5)A了AB式点了点头毛修敬认为动量补语有两类,一类可表示情态,一类可表示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