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93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93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3年12月10日第九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国科学家赫尔斯、泰勒因发现一对脉冲双星,即两颗靠引力结合在一起的星,这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瑟夫·胡顿·泰勒(JosephHootonTaylor,1941年3月29日费城),美国物理学家,199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泰勒继1974年休伊什教授因发现脉冲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两位教授又因发现射电脉冲双星共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按照广义相对论理论的预言,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引力场及引力波,人们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建造了许多探测宇宙引力波的仪器装置,可均未捕捉到过有关引力波的可靠信号。

引力波的探测成为一项为物理学家们牵肠挂肚的重大课题。

辐射比较强的引力波源都是天体系统,因此探测引力波也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都需要观测和实验来验证。

然而,有关引力波理论的验证让人们等了半个多世纪。

1968年泰勒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投入发现才1年的脉冲星的观测研究,为了搜寻周期更短、距离更远、流量更弱的脉冲星,他筹划了一个技术先进的脉冲星巡天计划。

选定了阿雷西博这个世界最大的天线、研制了有消色散能力的接收机和应用计算机来处理观测资料。

执行这一巡天观测的是他的学生赫尔斯,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顺利完成了140平方度天区的观测和资料处理,在当时脉冲星仅有100颗的情况下,一下子增加了40颗,对脉冲星的观测研究有巨大的促进。

特别是发现了第一个脉冲双星系统,更使这一次巡天观测成果身价百倍。

这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非同一般,它是一个轨道椭率很大、轨道周期很短的双中子星系统,可以成为验证引力辐射存在的空间实验室。

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很强,将导致它的轨道周期发生变化,其变化率为秒/秒。

只要在观测上能测出这个双星轨道周期的变化,就可以对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是否存在作出判断。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0(1990~1999年度)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0(1990~1999年度)

1990~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90年12月10日第九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弗里德曼、肯德尔、加拿大科学家泰勒因发现夸克的第一个证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医生默里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西哥作家帕斯因作品“体现了一种完整的人道主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威茨因发展了有价证券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因对公司财政理论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夏普因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热纳因把研究简单系统有序现象的方法,应用到更为复杂物质、液晶和聚合体的组合上作出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南非女作家戈迪默因小说《贵宾》、《七月一家人》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昆山素季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因揭示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2年12月10日第九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夏帕克因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推动粒子探测器发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费希尔、克雷布斯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卢西亚作家沃尔科特因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像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危地马拉女政治家门楚因为其冲破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疆界所做出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0~195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1950~195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

1950~195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57年12月10日第五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托德因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58年12月10日第五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Sanger因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比德尔、塔特姆因对化学过程的遗传调节的研究、美国科学家莱德伯格因有关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方面的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9年12月10日第五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奥乔亚、Kornberg因人工合成核酸,并发现其生理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12月10日第六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肯德鲁、佩鲁茨因研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Crick、威尔金斯、美国科学家Watson沃森因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8年12月10日第六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Holley、Khorana、Nirenberg因解释遗传密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12月10日第七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阿根廷科学家莱格伊尔因发现糖核甙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71年12月10日第七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加拿大科学家赫茨伯格因研究分子结构、美国科学家安芬森因研究核糖核酸梅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萨瑟兰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激素的作用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穆尔、斯坦因因研究核糖核酸梅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4年12月10日第七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因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因发现溶酶体、美国科学家帕拉德因发现核糖核蛋白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12月10日第七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内森斯因发现并应用脱氧核糖核酸的限制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操作步骤 1.在冰浴中,按以下次序将各成分加入一无菌0.5ml离心管中。 10×PCR buffer 5 μl dNTP mix (2mM) 4 μl 引物1(10pM) 2 μl 引物2(10pM) 2 μl Taq酶 (2U/μl) 1 μl DNA模板(50ng-1μg/μl) 1 μl 加ddH2O至 50 μl 视PCR仪有无热盖,不加或添加石蜡油。 2. 调整好反应程序。将上述混合液稍加离心,立即置PCR仪上,执行 扩增。一般:在93℃预变性3-5min,进入循环扩增阶段:93℃ 40s → 58℃ 30s → 72℃ 60s,循环30-35次,最后在72℃ 保温7min。 3. 结束反应,PCR产物放置于4℃待电泳检测或-20℃长期保存。 4.PCR的电泳检测:如在反应管中加有石蜡油,需用100μl氯仿进行抽 提反应混合液,以除去石蜡油;否则,直接取5-10μl电泳检测。
Introduc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has rapid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ique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for good reason: it is a rapid, inexpensive and simple means of producing relatively large numbers of copies of DNA molecules from minute quantities of source DNA material-even when the source DNA is of relatively poor quality. PCR involves preparation of the sample, the master mix and the primers, followed b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action products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威拉德·利比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朱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聚合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1年: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在高压化学合成技术上的贡献
1932年: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
1934年: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氘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来自方法 1991年:理乍得·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38年:理乍得·库恩
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 以及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
对在化学变化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失踪物的研究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与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与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与主要贡献1901范特荷甫【荷兰】化学动力学、溶液的渗透压等方面的成就1902 埃·费什尔【德国】合成糖类和嘌呤的衍生物1903 阿仑尼乌斯【瑞典】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上的成就1904 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周期表内的位置1905 拜尔【德国】有机染料的合成和氢化芳香族化合物方面的贡献1906摩瓦桑【法国】发现了氟元素及其制取的电解法,发明了电弧炉1907 毕希纳【德国】发现了无细胞发酵及在生物化学上的研究1908卢瑟福【英国】在研究元素核衰变和原子结构上的成就1909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理论与反应速度方面的研究1910 瓦拉赫科塞尔【德国】对萜类脂环族化合物的首创性研究在研究核酸和生理化学上的成就1911 玛丽·居里【法国人】发现钋和镭、提纯它们的化合物,元素蜕变系统的研究(第二次获奖)1912格林尼亚、萨巴特【法国】在有机金属镁化合物的研究及成就金属催化剂和加氢反应在有机化学里的应用1913维尔纳【瑞士籍法国人】络合物结构及原子价理论的研究1914理查德【美国】精密地测定了大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915 维尔斯滕特【德国】在植物色素特别是对叶绿素(a、b)方面的研究1916 (未授奖)1917 (未授奖)1918 哈伯【德国】氨的合成方面的成就并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1919 (未授奖)1920能斯特【德国】提出并阐明热力学第三定律等热力学理论和实验应用等成就1921 索迪【英国】放射化学、同位素产生的理论和性质的研究1922 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并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及其整数定律1923 普赖格尔【奥地利】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的首创性研究1924 (未授奖)1925 齐格蒙迪【奥地利】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及现代胶体化学研究法1926 斯维伯格【瑞典】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上的研究1927 维兰德【德国】发现胆汁酸及对类似化合物的研究1928 温道斯【德国】对固醇和维生素等研究的成就1929 哈登【英国】欧勒·切尔平【瑞典】对糖的发酵及其酶作用的研究1930 H.费歇尔【德国】在血红素合成上的成果及叶绿素、血红素方面的研究1931 波许【德国】伯尔厅斯【波兰】高压方法在化学里的应用,氨的合成、煤高压下氢化液化等方面的研究1932 兰茂尔【美国】表面化学、气体吸附作用及热离子发射1933 (未授奖)1934 尤里【美国】发现重氢同位素1935 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居里【法国】人工放射性元素合成及首创性的研究1936 德拜【荷兰】用X射线、电子衍射、偶极矩测定分子结构1937 哈沃思【英国】卡勒尔【瑞士】糖及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及成就对类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A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1938 库恩【德国】对维生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研究1939 布特南德、鲁齐卡【德国】对性激素的研究1940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评奖停止1941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评奖停止1942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评奖停止1943 德赫维西【匈牙利】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944 哈恩【德国】重核裂变及制造超铀元素方面的研究成就1945 弗塔南【芬兰】对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上的研究,发明饲料保藏法1946 萨姆纳、斯坦利、诺思罗普【美国】发现结晶酶结晶蛋白酶、病毒蛋白酶的制备1947 鲁宾逊【英国】在生物碱及其它植物制品的研究成就1948 蒂斯留斯【瑞典】对电泳、吸附作用分析及对血清蛋白的研究1949 吉奥克【美国】对物质在超低温条件下的性质的研究1950 迪尔斯、阿德尔【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1951 麦克米伦、西博格【美国】发现并研究蜕变元素—镎和钚1952 马丁、辛格【英国】纸上层析分析方法的发现和研究1953 施陶丁格【德国】对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及成就1954鲍林【美国】对化学键的研究1955 维格诺德【美国】首次合成并分析脑下垂体激素1956 欣谢尔伍德【英国】西蒙诺夫【苏联】对动力学理论和链反应的研究1957 塔德【英国】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等的研究1958 桑格【英国】确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 海洛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发明并改进极谱分析法1960 利比【美国】1961 卡尔文【美国】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步骤的研究1962 肯德鲁、佩鲁茨【英国】确定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确定血红蛋白分子结构1963 奈达【意大利】齐格勒【德国】研究聚乙烯、聚丙烯,与催化聚合的成功1964 霍奇金【英国】1965 伍德沃德【美国】用人工方法合成固醇、叶绿素等获得成功1966 米利肯【美国】用分子轨道理论对化学键和电子结构的研究1967 艾根【德国】诺里什、波特【英国】在极端快速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1968 翁萨格【美国】建立不可逆热力学的理论基础1969 巴顿【英国】哈塞尔【挪威】分子空间构型概念的建立引入及分析等方面的研究1970 列莱奥【阿根廷】在糖合成中核苷酸辅酶的发现及其作用的研究1971 赫茨伯格【加拿大】对分子光谱,特别是对自由基电子结构的研究1972 安芬森、摩尔、斯坦因【美国】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结构的研究和成就1973 费歇尔【德国】威尔金森【英国】对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广泛研究1974 弗洛里【美国】广泛研究高链分子的物理化学上的问题1975 康福斯【英国】普雷洛洛【瑞士】对有机物、有机化学反应的立体化学方面的研究1976 利普斯科姆【美国】对硼烷结构的研究1977 普利戈金【比利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尤其是耗散结构理论上的研究1978 米切尔【英国】运用膜转化活性(化学渗透理论)研究生物能的转换1979 布朗【美国】维蒂希【德国】发展了硼化物、磷化物等作为重要试剂在有机化学里的应用1980 保罗·伯格、弗雷德里克·桑格、沃尔特·吉尔伯特【美国】在重组DNA和测定DNA等方面的研究和创造等重大贡献1981 福田谦一【日本】罗尔德·霍夫曼【美国】在边缘轨道理论(前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上的研究成就1982 艾伦·克卢格【英国】(生于南非)对晶体电子显微镜和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和贡献1983 亨利·陶布【美国】(生于加拿大)在金属络合物电子转移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成就1984 罗勃特·勃罗斯、梅里菲尔德【美国】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新方法方面的贡献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勒【美国】因发展了直接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化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在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荣膺该奖项。

以下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录:1901年:雅各布斯·赫尔斯东1902年:赫尔曼·冯·黑尔芬1903年:西蒙·冯塔费1904年:威廉·拉姆齐1905年:亨利克·安东·洛伦兹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1907年:爱德华·弗兰克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拉赫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兰伯特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斯1914年: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坦1918年:弗里茨·哈勒1919年:卡尔·费迪南德·克兰内1920年:沃尔特·诺德豪斯1921年:弗里茨·赫兴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尔斯1925年:理查德·阿希特1926年:波许1927年:海因里希·威廉·卡尔·鲁斯 1928年:奥德内斯·哈伯1929年:奥夫·玻尔1930年:汉斯·冯·赫尔岑贝格1931年:弗里茨·普朗克1932年:伯纳德·萨克斯1934年:哈罗德·厄普1935年:弗兰克·惠勒1936年:彼得·德拜1937年:诺曼·哈金1938年:理查德·库康1939年:保罗·克鲁特1943年:乔治·德弗里斯特1944年:奥德里希·弗洛伊德1945年:阿里斯托蒂莱·博瓦拉1946年:詹姆斯·萨默菲尔德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德里安·伊瑟尔1949年:威廉·肖克利1950年:奥托·迈耶霍夫1951年:埃德蒙·哈欣斯基1952年:阿夫雷德·伍德华德1953年:赫曼·施莱夫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邦1956年:西尔曼·伯格曼1957年:洛伊丝·格洛克纳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曼1959年:凯利·莫特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珀鲁茨1963年:卡尔·锄礼1964年:多尔纳·拉姆齐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木华 1966年:罗伯特·西蒙斯1967年:马诺哈尔·肯尼斯·尚普 1968年:拉尔夫·斯托克1969年:德里克·巴顿1970年:路易·布隆德尔1971年:格拉德斯通·弗拉克 1972年:克里斯托夫·安森 1973年:恩里科·费米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韦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 1977年:伊利亚斯·柴克1978年:约翰·布恩1979年:赫伯特·布朗1980年:保罗·伯格1981年:肯尼思·奥尔斯特姆 1982年:亨利·塔夫茨1983年:罗伯特·默里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特 1985年:赫尔曼·施托德林 1986年:约翰·波尔塔什1987年:查尔斯·彼得斯1988年:约翰·达夫1989年:西德尼·阿尔特曼 1990年:埃利亚斯·科里1991年:理查德·雷诺兹1992年:鲁道夫·马尔库斯1993年:基里尔·卡里里奇·肖尔 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保罗·克劳泽1996年:理查德·施罗德1997年:保罗·D·博伊耳1998年:沃尔特·科恩1999年:阿哈拉·伯恩斯坦2000年:艾伦·赖奇2001年:威廉·萨莫伊尔2002年:约翰·巴德伊斯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龙·切奇2005年:罗伯特·格伦韦尔2006年:罗杰·库尔曼2007年:格尔哈德·艾伯2008年:奥斯汀·特劳特2009年:托马斯·施特茨勒2010年:理查德·赫克2011年:丹尼尔·谢克曼2012年:罗伯特·莱菲兰德2013年:马丁·卡普特2014年:艾里克·贺希2015年:托马斯·林德尔2016年:让-皮埃尔·索格2017年:雅克·迪比2018年:弗朗索瓦·阿诺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2020年:艾米·阿希托夫2021年:本杰明·利斯顿这些科学家不仅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PCR发明的资料

PCR发明的资料

PCR背后的故事其实PCR技术诞生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PCR的发明人,一般公认是穆里斯(K. Mullis),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PCR技术从天才的构想到实现,真的是一人之功吗?PCR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真实的记忆,看看PCR背后的故事。

穆里斯原先是一名生物化学家,1972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所学专长是有机合成。

早期的他表现出年轻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在那嬉皮的年代,吸食自制的迷幻药不算太稀奇,穆里斯也乐于此道。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在经历迷幻药之旅的过程中,居然想出了某个解释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投稿到《自然》周刊,居然登了出来,他也因此通过了博士资格考,因为有文章发表在《自然》周刊的教授都不多,学生更是少见。

至于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用“带点幽默的口语化写成。

”穆里斯的博士学位到手后,他来到得克萨斯州医学院,在那儿的心脏科找到了与其学位并不相称的工作,不久他回到加州湾区。

1977年回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的药物化学实验室,走的仍然不是学术的正途,也同样在不久以后,对新工作感到厌烦。

1979年,穆里斯进了湾区一家名叫“西特斯”(Cetus)的私人生物技术公司任职。

当年,生物技术公司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少学术界人士愿意离开象牙塔的庇荫到私人企业工作,认为是学术生涯的终点。

然而西特斯公司集结了一批有能力、有梦想的科学家,在自由开放的风气下,共同朝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和一般学院里各大教授及实验室的主持人关起门来各行其是的做法,相当不同。

西特斯聘用穆里斯,是想借重他有机化学合成的专长,负责合成寡核苷酸。

到了1985年春天,穆里斯已经在PCR技术研究中初见端倪,西特斯的高级主管对PCR的潜力信服,也开始担心消息外泄,而让旁人取得先机。

3月里,他们送出了第一个专利申请,也准备在10月举行的美国遗传学会年会上报告成果,但之前必须将正式的论文写好投送才保险。

他们决定写两篇文章,一篇是阐述关于PCR的理论,由穆里斯执笔先进发表,第二篇则集中在PCR 技术的应用上,随后推出。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1901年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1902年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WilUsmRamsay,1852—1916)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拉姆·塞(Sir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1905年拜耳(AdolfvonBaeyer,1835—1917)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布赫纳(EdwardBuchner,1860——1907)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国人,研究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Curie,1667—1934)(女)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1912年梅林尼亚(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13年维尔纳(A1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WilliamRichards,1968—1928)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8年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20年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详解:1916、1917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颁奖;1919因故未颁奖脂环族化合物1921年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年阿斯顿(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年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1930)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年维兰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年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Fischer,1881—1945)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详解:1924年因故未发奖1931年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兰米尔(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年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特南德(AdolfButenandt,1903—)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详解:1933年因故未颁奖;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43年海维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年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鲁宾逊(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年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1949年乔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年第尔斯(Otto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KurtAlder,1902—1958)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详解: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51年麦克米伦(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年A.马丁(ArcgerMartin,1910—)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年鲍林(LinusPauling,1901—)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年谢苗诺夫(NikolaySenyonov,1896-)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年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年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1961年开尔文(MelvinCalvin,1911——)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纳塔(GiulioNatta,1903—1979)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66年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67年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1968年翁萨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巴顿(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方法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E.O.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1918-)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1975年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1920—)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Berg,1926-)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1981年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Klug,1926—)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Taube,1915-)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Karle,1918-)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年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Jean-MarieLehn,1939-)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的的诺贝尔化学奖1990年伊莱亚斯•詹姆斯•科里(Elias James Corey)(美国),由于提出有机合成理论及方法而获奖。

他创立了“逆合成分析原理”,并率先用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方法,使有机合成化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分子模拟”,得以模拟生产许多复杂的天然产品。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瑞士),1933年生于瑞士联邦的温吐尔,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因对开发制造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仪技术的贡献而获奖。

1992年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Arthur•Marcus)(美国)1923 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因为确立化学系统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而获奖。

该理论对于生命或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美国)1944年生于美国加州的拉霍亚。

与创立寡聚核苷酸导向定位突变法的迈克尔•史密斯(Michaei Smith,1932年出生的加拿大籍英国人)分享当年的化学奖。

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1927年生于匈牙利,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

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生于1933年,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生于1943年,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生于1927年,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rt F.Curl,Jr,美国,生于1933年)、哈罗德•克罗托(Sir Harlod W.Kroto,生于1939年,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生于1943年,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7)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1901年J.H.van't Hoff 范特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1910年O.Wallac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 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Willst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Nerst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27年H.Wielan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1928年A.Windau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A.Harden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1930年H.Fische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F.Bergius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P.Debye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1937年W.Hawort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P.Karrer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1938年R.Kuhn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A.Butena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A.Virtan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1946年J.B.Sumner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L.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W.M.Stanley斯坦利美国1947年R.Robins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1948年A.W.K.Tiseli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1950年O.DielsK.Alder阿尔德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G.T.Seaborg西博格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52年A.Martin马丁R.Synge辛格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5年V.Du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C.Hinshe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1957年A.R.Todd托德英国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F.Sanger桑格英国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年J.Heyrovsky海洛夫斯基捷克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1年M.Calvin开尔文美国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M.F.Perutz佩鲁兹英国测定血红蛋白结构J.C.Kendrew肯德鲁英国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4年D.C.Hodgkin霍奇金夫人英国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1965年R.B.Woodward伍德沃德美国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G.Porter波特英国M.Eigen艾根德国1968年L.Onsager翁萨格美国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O.Hassel哈塞尔挪威1970年L.F.Leloir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1972年C.B.Anfinsen安分森美国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S.Moore莫尔美国W.H.Stein斯坦美国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Flory弗洛里美国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1975年J.W.Cornforth康福斯英国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I.Prigogine普里戈金比利时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Mitchell米切尔英国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1980年P.Berg伯格美国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W.Gilbert右尔伯特美国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F.Sanger桑格英国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创立前线轨道理论R.Hoffmann霍夫曼美国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1982年A.Klug克卢格英国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1983年H.T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4年B.Merifield梅里菲尔德美国研究多肽的合成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J.Karle卡尔勒美国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李远哲美籍华人J.C.Polanyi波拉尼美国1987年C.Pedersen佩德森美国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J.-M.Lehn莱恩法国D.Cram克拉姆美国1988年J.Deisenhofer戴森霍弗德国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R.Huber胡伯尔德国H.Michel米歇尔德国1989年S.Altman奥尔特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T.R.Cech切赫美国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1年R.R.Ernst恩斯特瑞士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1992年R.A.Marcus马库斯美国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1993年K.B.Mullis穆利斯美国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M.Smith史密斯加拿大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1995年P.Crutzen克鲁岑德国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M.Molina莫利纳美国F.S.Roweland罗兰美国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R.F.Curl,Jr.苛尔美国R.E.Smalley斯莫利美国1997年P.B.Boyer博耶美国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J.E.Walker沃克尔英国J.C.Skou斯科丹麦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J.Pople波普英国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白川英树日本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开始用人类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目标序列
进行扩增,没有结果。转而他选择PBR322质
粒作为模板,实验中通过缩小反应体积来增加 各成分的浓度,并将复性温度降低到32℃,减 少每次加入的聚合酶的量,在10次循环后停止,
结果他看到一条浅的带。接着,他又对方法进
行了改进,增加几次循环,得到的带还是较浅。 他又尝试用50kb碱基对的λ噬菌体做模板,用 限制酶将模板降解为2000碱基对左右,扩增没
1971 年 , Khorana 曾 提 出 : 经 过 DNA 变性,与合适引物杂交,用DNA聚合 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 可克隆tRNA基因。
但由于测序和引物合成的困难,以 及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明使克 隆基因成为可能,所以,Khorana的 设想被人们遗忘了……
因此,30年来没有人去改 革这个方法,人人都满足于这 个方法。就连Mullis本人在大 学做基础研究时,也没有想到 要去开发一种更简便的方法, 以取代Khorana的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 1944—) 1944年1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 州的勒诺。穆利斯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 个小镇度过了童年,成长环境非常宽松, 使他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这为他性 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962年他在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学习 化学,获学士学位;1966—1972在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接着,先后在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和加州 大学旧金山分校作博士后;1979年任职 于Cetus公司,其间发明了PCR技术。
有成功。他再次更换模板改用实验室合成的 100碱基对的寡核苷酸作模板,对ß珠蛋白基因 进行扩增,结果得到扩增产物。这期间Cetus公 司成立了PCR小组,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1984年11月,终于得到与预期分子完全符合的 扩增量,首次取得可信的结果,证明了PCR的 可行。
Mullis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肠杆 菌DNA聚合酶I的Klenow片段,其缺点是: ①Klenow酶不耐高温,90℃会变性失活, 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②引物链延伸反应在 37℃下进行,容易发生模板和引物之间的碱 基错配,其PCR产物特异性较差,合成的 DNA片段不均一。此种以Klenow酶催化的 PCR技术虽较传统的基因扩增具备许多突出 的优点,但由于Klenow酶不耐热,在DNA
上。PCR的点子,也就是在这样的情 况下诞生的。
1983年4月一个周末的晚上,他 驾车与一位同事去乡村别墅在蜿蜒 的乡间公路上开着车,,他思绪不 断,一段DNA反复复制的景像,在 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他萌发了 PCR的构想。
整个周末他都在思考着PCR问题, 他想DNA合成起始于DNA解链,在一段 寡核苷酸作为引物下,聚合酶沿着模板 从引物的末端开始进行DNA的扩增,这 需要人工加入核苷酸,这一过程在实验 室可以实施。他还反复思考能否用两个 引物来代替现行的单引物法?如果两个 引物的大小不同,结果两条链的序列将 同时被测定,而且互为印证;其次,他 想能否分两次加入聚合酶,以防止新合 成DNA的核苷酸易于脱落和被聚合酶错 搭到新生链中的现象。
再有,经常使用计算机使他注意到了 “循环”,他也想到DNA呈指数增长的 趋势;最后他还想到扩增是否具有专一 性的问题,因为在合成第一次反应中, 人们无法终止聚合酶对引物的扩延。但 穆利斯注意到在第二次及后续的链反应 中,由第一次反应得到的那些“长反应 产物”只能被扩延到另一引物与模板 DNA相结合的部位,过了那个位点,扩 延反应就无法进行了(没有模板)。所 以PCR产物的长度是确定的。
耐高温,不需每次加入,大大提高了扩
增片段特异性和扩增效率。此酶被命名
为TagDNA聚合酶。此酶的发现使PCR 广泛的被应用。
原理简介: PCR 技术的基本原理是 DNA的半保留复制。由于DNA复制是 半保留的,两条链都可以作为模板。在 体内,DNA复制是周期性的,所以基因 扩增的数量有限;PCR技术在体外利用 人工合成的引物,再加上DNA聚合酶和 一些合适的底物和因子,通过对温度的 控制,使DNA不断位于变性、复性和合 成的循环中,达到扩增DNA的目的。
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Kary mullis
PCR 技术
The method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一个非常简 单,然而却是很有用的体外DNA聚合 反应。PCR技术在生命科学中掀起了 一场革命,它可以使人们通过几个 小时的试管内的DNA聚合反应,就可 将DNA扩增109倍。通过PCR技术不仅 可以扩增存在于样品中的DNA,也可 以富集混合DNA分子中的任一种。 PCR的重要价值在于扩增存在微量而 特殊的DNA序列。
1986—1988年任 Xytronyx公司分子生 物学部主任。从1987 年开始在加州任PCR 技术与核酸化学的非 官方顾问。他现在是 加州奥克兰儿童医院 和研究所的知名专家, 并为几家公司作科学 顾问。
19世纪50年代,Khorana合成了 寡聚核苷酸,同时,他利用合成的 寡聚核苷酸DNA合成酶以及DNA,开 发出了使DNA扩增的方法。当时,这 一领域的研究人员通常都使用 Khorana的DNA扩增技术。可以说,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基本技术,谁 也没有去想过这种方法的不便之处。
1979年,穆利斯进入Cetus公 司,从事合成寡聚核苷酸的工作。 1981年他担任DNA合成实验室主任, 主要任务是加速和优化寡聚核苷酸 的合成。80年代初DNA合成仪进入 实验室,他对这台原型机提出了许
多改进的意见,还试着编写新的程 序。由于DNA合成仪的应用使寡核 苷酸的合成效率提高10倍。这样, 穆利斯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计算机
模板进行热变性时,会导致此酶钝化,每加
入一次酶只能完成一个扩增反应周期,给 PCR技术操作程序添了不少困难。
这使得PCR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没能 引起生物医学界的重视。1988年初, Keohanog改用T4DNA聚合酶进行PCR, 其扩增的DNA片段很均一,真实性较高, 只有所期望的一种DNA片段。但每循环 一次,仍需加入新酶。1988年,Cetus公 司的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 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中提取到 一种耐热DNA聚合酶,此酶最大特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