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牙釉质受损程度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和牙釉质

受损程度探究

路泊遥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 探究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与牙釉质的受损程度。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与牙釉质脱矿指数(EDI)。结果 脱矿发生率为54.75%(23/42),940颗牙齿中,存在釉质脱矿现象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其中上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75.45%)高于下颌牙(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正畸治疗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几率较高,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上颌牙釉质脱矿。

【关键词】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牙釉质受损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6.10.042.02

正畸治疗所采用的固定矫正器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具有高效性,因此广受欢迎。虽然矫治技术与矫治疗效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常见的有牙釉质脱矿[1]。为更为深入地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的脱矿情况进行分析,以降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我院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正畸治疗的恒牙期患者42例(共940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34±1.0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直丝弓、方丝弓矫正技术实施治疗,平均疗程为(22.50±9.68)个月。

1.2 方法

完成正畸治疗后,拆掉固定矫正器,将牙面的釉质粘结剂完全清除,采用75%的乙醇对患者的牙面进行清洁并吹干,对牙齿唇颊面进行观察,包括牙齿表面松软、粗糙,有染色斑块、斑点、小凹陷则为釉质脱矿,应对脱矿部位与牙位进行记录。

1.3 疗效判断标准

脱矿程度的判断标准如下:牙釉质表面透明光滑,无病损为0级;牙釉质表面存在轻微垩色斑点,斑块面积低于牙齿面积的50%为1级;牙釉质表面可观察到中度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大于牙齿面积的50%为2级;牙釉质表面能看到严重垩色斑点,斑块面积和牙齿面积几乎一致,或存在龋齿则为3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与脱矿程度

所有进行正畸矫正的患者中有患者23例存在牙釉质脱矿现象,脱矿发生率为54.75%,940颗牙齿当中牙齿出现釉质脱矿现象的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110颗牙齿中上颌牙83例,下颌牙27例,上颌牙与下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分别为75.45%和24.55%,说明上颌牙的发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患牙中,上颌牙的数量多于下颌牙,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2、3级患牙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与脱矿指数

位置脱矿数量 [n(%)]0级1级2级3级

上颌牙83(75.45)1343189

下颌牙27(24.55)58113

x257.020.12 4.02 3.810.00 P<0.05>0.05<0.05>0.05>0.05

2.2 牙釉质脱矿脱矿指数

在脱矿指数方面,上颌牙为(0.037±0.014),显著高于下颌牙的(0.02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固定矫治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地完善,从而使正畸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2]。但在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不良现象。脱矿情况分为早期脱矿与后期脱矿,前者一般由于安置矫正器时牙釉质溶解,从而使牙釉质表面矿物质消失[3];后者则因矫治器影响了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导致细菌滋长。此外,治疗时采用的酸蚀剂、pH值降低,斑菌集聚化也有可能是引发牙釉质脱矿的原因。此次研究显示上颌牙的发病率与牙釉质脱矿指数均高于下颌牙,

(下转44页)

表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恢复时间对比(x±s)组别n住院时间骨折恢复时间观察组7514.62±5.0838.27±12.15对照组7535.72±13.4063.19±13.06 t——13.2917.15

P——<0.05<0.05

3 讨 论

当前,由于交通事故比例不断增加,导致颌骨骨折的发病率也持续升高。颌面部骨折后,对患者的外形、语言、视力、进食等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病痛的折磨,促进早日恢复健康。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传统的治疗办法为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该治疗方法的使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在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患者的骨块往往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导致愈合疗效不佳。同时,再加上长期的颌间固定,给患者的进食造成了很大困难。久而久之,由于进食受到限制,就会导致体内营养不良。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感染[3]。出现以上情况后,就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口腔中的装置取出来。相关研究显示,采取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后,还会损害到关节软骨,甚至导致颞颌关节强直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钛板坚强内固定手术越来越的应用到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疗效。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骨折恢复时间、术后感染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的可塑性比较好,与螺钉结合后,能形成三维立体式的坚强固定,改善患者骨折处的受力情况。另外钛板的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够与骨面稳定贴合在一起。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理弯曲度,不会对骨骼的生长造成影响,也不会对软组织造成较大伤害。除此之外,钛板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其置入到患者体内后,无需利用二次手术拿出,促进了颌面骨折的快速愈合。最后,给予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方法,术后能够顺利开展功能性活动,且对颌骨固定的影响比较小,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咀嚼功能[4]。所以,手术结束后,患者应该尽可能早锻炼,以此来促进骨折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采取钛板坚强固定方法后,促进了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术后感染率,促进了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与传统的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术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小壮.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100例临床分析

[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03):176-177.

[2] 姜伟.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的疗效观

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02(09):68-69. [3] 孙大为,李锦峰.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临床分

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02(11):82-84. [4] 黄付梅.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观察(附51

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71-72.

本文编辑:王 琦

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上颌牙处在较特殊的位置,与唾液腺相距较远,从而使牙齿接触唾液的机会减少,随之造成上颌牙长期处在酸性环境下,牙釉质脱矿现象也愈发严重;二是上颌牙的部分牙面难以清洁或清洁不够彻底,从而造成菌斑停留于牙面,而菌斑中的致龋菌能够将糖转为酸,最终导致牙釉质脱矿。本研究结果表明,脱矿发生率为54.75%(23/42),940颗牙齿中,存在釉质脱矿现象共110颗,发病率为11.70%。其中上颌牙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75.45%)高于下颌牙(2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患牙中,上颌牙的数量多于下颌牙,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2、3级患牙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脱矿指数方面,上颌牙为(0.037±0.014)显著高于下颌牙(0.02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正畸治疗时操作应规范,以减少细菌滋生,同时要注重对脱矿发病率较高的牙位进行防治,将氟保护剂用于牙齿表面有助于预防牙釉质脱矿。

参考文献

[1] 柳艳君.口腔正畸固定矫正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

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8):47-50.

[2] 沈强.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

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18-19.

[3] 梁敏.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

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249-250.

本文编辑:王 琦

(上接4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