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地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ae632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6.png)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b463c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9.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校:宿迁中学[教材依据] 南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之一,不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也是学习以后各章节时认识有关地域分异和地理事物季节变化的基础。
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在派生出来的季节变化。
公转与自转的复合运动姿势——存在黄赤交角的公转运动是导致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全然缘故,对公转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是明白得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明白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明白得五带的形成缘故,了解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逐步形成空间思维、时空联系的能力和观念。
2、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能够用规律说明生活中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以上过程,初步认识和树立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逐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等观念,增强探究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
[教具预备] 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长短的变化,并摸索其变化缘故是什么?[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除了不断围绕地轴自转之外,还在不停的公转。
哪位同学能依照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看和评判演示是否正确。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3e206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3.png)
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特点。
- 熟练掌握计算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数据的方法。
- 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动画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快速反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 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习惯。
- 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地理意义。
- 计算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数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3. 小组竞赛法: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问题导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 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哪些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的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10 分钟)-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 分析地球自转的特点:-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23 小时56 分4 秒)和太阳日(24 小时)。
-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相等,约为15°/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5 分钟)- 昼夜交替-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昼夜交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ae146e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0.png)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公转方向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三大要素:轨道、周期和方向,以及这些要素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空间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地球公转的动画演示、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图等。
2. 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用于课堂上的模拟演示。
3. 收集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4.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和疑惑,通过于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运用实例和案例来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深远影响,同时激发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
这些练习题应涵盖公转的原理、速度变化、轨道形态等各个方面,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要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多的压力。
在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教师需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段视频展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配以简明的解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fca77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6.png)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2bea6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e.png)
【地理教案】——地球公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如引力等。
3. 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如赤道日、极昼极夜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图等地理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也叫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
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典型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科学意义。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也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靠近太阳,速度就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就越慢。
每公转一周,地球总共走过5844亿公里的路程,公转周期为365.25天。
3.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人类和动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力。
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地球引力的交合影响,有了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有重量。
4.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有多个方面。
地球公转运动形成了赤道日、极昼极夜等现象。
赤道日指的是赤道附近地区一年中某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日照时间全年最长。
极昼极夜则是指地球上各极地区,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各一次,有一天从不显影,这种现象叫做极昼或极夜。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等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演示模型、提供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理论,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的关注点引向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是什么?等问题。
2. 知识讲解分步骤地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规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结合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与地图和天文星图等地理资料互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的知识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8221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 课程类型:地理科学课程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年级水平:八年级5.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意义;(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地理意义;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意义;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2. PPT课件:呈现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地理意义;3. 案例资料:提供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4. 小组讨论题:设计关于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影响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运动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通过PPT课件和地球仪演示,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3.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并阐述其地理意义;4. 案例分析:呈现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 小组讨论:分发小组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2. 地球公转:四季变化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653c0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c.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第六节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
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
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04f4c2551810a6f5248636.png)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68840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5.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
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二)能力目标: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转变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因此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a5a25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d.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地理现象,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示意图、季节变化示意图等。
2. 教学案例: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1.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讲授新课2.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2 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如北极熊迁徙、东南亚水稻种植等。
3.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强调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5.1 请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5.2 结合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介绍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旅游业等。
6.2 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公转规律,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
七、课堂互动7.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7.2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69ef48580216fc710afd5f.png)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考点、热点回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等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含义及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1、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①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②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②三、难点考点、方法探究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规律方法]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1)(2)(3)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abbe6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a.png)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方向与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长?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讲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环节六: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
2.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讲解地球公转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异同。
2. 介绍科学家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历程。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的位置。
2. 计算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9683a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6.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3)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观察并记录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的形成机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3)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4)小组合作: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2)PPT: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3)黑板:板书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地球公转?(2)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2. 探究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1)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2)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阐述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4)介绍地球公转的特点(椭圆形轨道、地轴倾斜)。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2)四季更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更替;(3)五带划分: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容分析本节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容之一。
本课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一)Flash演示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
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他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学习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应用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使学生明白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F动画,让学生注意随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情况。
【整合点】用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直观、形象。
同时这样也可以为后面重、难点的讲解做好铺垫。
1.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分析全球昼夜长短情况(多媒体)呈现F动画,让学生思考:图中P点为北半球任取的一个地点,随地球自转一周,P点处位于昼半球的时间比位于夜半球时间更___(长、短),因此,此地为昼__夜__。
(教师)利用动画讲清昼弧、夜弧。
总结结论:如果: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夜弧则昼夜相等(学生)利用F动画分析:①北半球和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各如何?②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③此日北极圈和南极圈昼长各为多少小时?④由北向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什么?(教师)给出答案:①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②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北极圈昼长24小时;南极圈昼长为0。
④由北向南昼长逐渐变短。
【整合点】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昼夜长短的变化(多媒体)展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整合点】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容易理解。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__夜_,昼长为一年中的最___值,北极圈以北出现__现象。
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__,夜渐___。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__夜_,昼长为一年中的最___值,北极圈以北出现__现象。
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__,夜渐___。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次年春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3.正午太阳高度(多媒体)呈现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F动画。
(教师)太阳高度:太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整合点】利用动画讲解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形象、直观。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秋分日太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
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太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
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太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
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让学生在前边所思考过的春、秋分,夏至,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再思考任何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________。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教师)呈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于何处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赤道以南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教师)总结答案。
并让学生回想刚讲过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给出结论:一年中,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教师)呈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冬至日,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整合点利用动画观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冬至日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围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承转)前边分析的是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还要考虑春、秋。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赤道以南逐渐变____。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赤道以南逐渐变____。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赤道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南回归线以南逐渐变____。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赤道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__,南回归线以南逐渐变____。
【整合点】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容易理解,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承转)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有规律变化,地球上因而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5.四季和五带⑴四季的划分(教师)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划分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二季的过渡季节。
然而这样的划分,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并不符合。
⑵五带的划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五带的划分图。
(学生)看图思考:①五带是怎样划分的?②有直射的有哪个温度带?③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温度带?(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
【意图】培养学生从图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四)板书设计: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一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二.昼夜长短的变化三.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七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次课上,由于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地球公转的规律和意义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为此在课堂练习和教学进度上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改动,还有亲自动手对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