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里的悲欢传奇

合集下载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观后感简短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观后感简短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观后感简短观后感: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是一座位于中国上海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伟大作家鲁迅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故居,深感故居中散发出的文化氛围和鲁迅先生的思想力量。

以下是我对鲁迅故居的观后感。

故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淮海中路的武夷路上,是一座传统的石库门建筑。

我一走进故居,便被它的古朴和庄重所吸引。

故居内部布局简洁而典雅,保留了鲁迅先生生活的痕迹,让人仿佛置身于他那个年代。

走进鲁迅故居的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挂在墙上的鲁迅先生的肖像画。

他那双透露着睿智和忧伤的眼睛,仿佛在对我诉说着他的思想和心境。

在故居的陈列室里,我看到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日常用品和书籍,其中包括他的眼镜、墨镜、墨水瓶等等。

这些物品虽然平凡,却让我更加亲近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

故居的二楼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桌上摆放着他的文具和随笔,墙壁上挂满了他的照片以及他和朋友们的合影。

站在书房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创作的静思和他追求真理的坚定。

在鲁迅故居的院子里,有一些文化展览馆和纪念碑,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著作。

逛完展览馆后,我静坐在庭院中,感受着这里的宁静和恬淡。

我不禁想象起鲁迅先生坐在这里,思索人生的意义,为民族进步而呐喊。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

他的作品批判了封建迷信和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的困境和斗争。

参观完鲁迅故居,我对鲁迅先生更加钦佩和敬仰。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更加懂得了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怀念鲁迅先生的精神,传承他的思想,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总之,参观鲁迅故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座小小的石库门建筑承载着伟大的思想和精神。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敬仰他那种勇于批判、追求真理的精神。

鲁迅故居是一座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将永远铭记和传承鲁迅先生的思想和贡献。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座落在北京阜成门宫门口西边的一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是鲁迅在北京生活十四年中,最后两年的住所——在北京住过的四处之一——西三条21号故居。

每到春天,小院内丁香、黄刺梅、榆叶梅、碧桃,纷纷开放。

白的、紫的、黄的、红的,竞相争艳,芬芳扑鼻。

幽美的庭院,给人以恬静,给人以清心。

在这小小的院落里,不仅留下了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足迹,更记载了他不朽的业绩。

1912年5月,鲁迅随临时政府教育部从南京迁来北京,最初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在这里住了七年半,开始了他创作的生涯,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著名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等脍炙人口的小说,都是在这里写成的;1919年,鲁迅在绍兴老家合族共居的老房卖掉了,他用分得的款购置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一所院落宽敞的房子,并迁此居住。

同年12月,又将在绍兴的母亲、朱安夫人和周建人及其家属等都接来北京,全家住进八道湾。

鲁迅在这里居住的三年多时间里,曾接待盲诗人爱罗先珂,并发表了著名的《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等一百多篇译作。

直到1923年8月因与周作人夫妇的矛盾尖锐化,被迫迁出八道湾,租了西四砖塔胡同61号内的三间北房。

这里房屋窄小,环境嘈杂,但在这里鲁迅仍写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以及《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等十多篇著名的小说及论文。

为了寻找一个安定的环境,也为了使母亲搬出八道湾的要求能实现,鲁迅带病跑遍了宣武门、西直门、德胜门、阜成门等十几处地方看屋。

1923年12月,在许寿裳、齐寿山等朋友的帮助下,借钱买下了宫门口西三条21号六间旧房。

由于房子太破无法居住,鲁迅又亲手操办了这所房子的改建工程,现在还保留了鲁迅当年为改建房屋亲手绘制的房屋设计图和鲁迅亲笔记下的修建工人付款折,以及当年购买修缮材料的票据等。

从1923年10月30日确定购买此房,到1924年5月修建完成,鲁迅整整忙了大半年。

上海鲁迅故居的文化故事

上海鲁迅故居的文化故事

上海鲁迅故居的文化故事
上海鲁迅故居位于大陆新村2号,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房。

1933年4月至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居住于此,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三年半。

在这段时间,鲁迅先生创作了280多篇充满战斗性的杂文,并选编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等七本杂文集。

鲁迅故居的三楼前间是鲁迅先生独子及保姆的卧室。

由于鲁迅先生的独子在上海出生,因此他将其命名为海婴。

海婴生来有先天性的哮喘,所以鲁迅先生把家中唯一有阳台的房间留给了他。

一楼摆放着一张书桌,这张书桌大有来历。

书桌是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在离开上海前往苏区前夕送给鲁迅先生的。

瞿秋白与鲁迅先生同住一条对角线,这条对角线被后人称为“左翼文化对角线”。

此外,山阴路上还隐藏着另一条对角线——“红色情报对角线”。

在这条对角线上,曾经住着一位名为中西功的“东方大谍”和他的邻居尾崎秀实。

二战期间,这两位联手破获了日本的南进战略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

绍兴绍兴鲁迅故居观后感

绍兴绍兴鲁迅故居观后感

绍兴绍兴鲁迅故居观后感去绍兴,鲁迅故居那是必定要去打卡的地方,就像去北京得去故宫一样。

一到那儿,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课本里的那个世界。

窄窄的街道,青石板路,两边是古旧的房子,那感觉就像是鲁迅笔下的人物随时会从哪个门里走出来似的。

先看到的是百草园,这园子可真是充满了童年的回忆啊,虽然现在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园子,但在鲁迅的描述下,那可就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乐趣的小天地。

什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

我站在那儿就在想,当年小鲁迅是不是就在这个角落捉蟋蟀呢?或者是在那堵墙边听油蛉低唱呢?不过现在园子里游客挺多的,可能蟋蟀啥的都被吓跑了吧。

再走进鲁迅祖居,那大宅子可真气派。

一间间屋子,感觉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故事。

那些古老的家具,精美的木雕,都在诉说着当年这个家族的兴衰。

我在屋子里穿梭,就像是在探寻一个古老家族的秘密通道。

特别是看到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那桌子、那椅子,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人儿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背着“之乎者也”,旁边还有严厉的先生拿着戒尺,这画面感太强了。

然后是三味书屋,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那是相当的有名啊。

我就凑在前面看,心里想着,鲁迅小时候可真有毅力,因为迟到一次就把这个“早”字刻在桌子上,时刻提醒自己。

我要是能有这股子劲儿,我上学的时候估计也能成为学霸了。

周围的那些小书桌,摆放得整整齐齐,感觉还能听到当年那些读书声呢。

在这故居里走一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那些在课本里干巴巴的文字,都变得鲜活起来了。

以前读鲁迅的文章,觉得有点难懂,可到了这儿,就像是找到了一把理解他文章的钥匙。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啊。

而且啊,绍兴这个地方的氛围也很独特,感觉整个城市都被鲁迅的文化气息给笼罩着。

街边卖臭豆腐的,都像是从鲁迅的文章里走出来的角色,一边炸着臭豆腐,一边操着绍兴话跟顾客聊天,那场面特别的有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这次去鲁迅故居真的是超级值。

鲁迅故里_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

鲁迅故里_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

绍兴日报/2008年/9月/2日/第002版综合新闻鲁迅故里: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首席记者裘浙锋“余家世居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其地素不著名。

”在1945年所写的《过去的工作》一文中,周作人这样回忆他的出生地。

1881年,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就诞生在这个绍兴城内寻常街坊口。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周家两兄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

对这座城市来说,那条鲁迅生活了18年的街巷,也从此成了一个文化地标。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就是一个鲁迅的重要纪念地。

但鲁迅这个人物符号,在这座城市被充分放大,则开始于2002年绍兴实施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坊口的前世今生在古老的绍兴城历史上,以坊命名的街巷多如牛毛,如月池坊、作揖坊。

在百街千衢的绍兴城内,东昌坊实在是一条普通不过的老街。

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历史上并不热闹,也素来不是一块文化重地。

所谓的东昌坊口,也就是今天鲁迅路与新建南路交叉口的那个寻常的十字路口。

1881年,坊口边上的周家新台门里诞生了鲁迅,被取名为周樟寿的这个小男孩来到世上的时候,正是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崩溃的前夕。

那一年,内外交困中的中国与俄国签订了一份屈辱的《伊犁条约》,而绍兴城内的周家,这个士大夫家庭也已由兴转衰。

在鲁迅后来写的那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家庭里的小男孩,他在这条街巷里所经历过的那些大致的生活轨迹。

在孩提时代,有蟋蟀虫鸣、覆盆子的百草园是鲁迅的乐园。

斜对面寿家的三味书屋,则是他少年时上学的地方。

因为家里有一个生病的父亲,鲁迅还要出入在恒济当铺、药店之间,附近路过的那些地方有咸亨酒店、土谷祠、长庆寺等等。

18岁离开家乡的鲁迅,后来远渡东瀛,并辗转各地,开始了他那一代乱世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的求索。

“20世纪中国文化旗手”、“民族魂”是后来人对于鲁迅的评价。

1971年,毛泽东有一次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

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由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作文

由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作文

由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作文说起浙江绍兴,那可是个历史文化的宝地,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故居了。

这地方啊,简直就是历史的活化石,一走进去,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着鲁迅先生当年的生活气息。

说到鲁迅故居,那可真是个大杂烩,啥都有。

你看那红漆的大门,上面还挂着“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多醒目。

门口站着两个保安叔叔,穿着制服,站得笔直,像是在守护着这个历史遗迹。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大樟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仿佛在诉说着鲁迅先生的故事。

走进屋内,首先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从文学到哲学,应有尽有。

墙上挂着一幅幅鲁迅先生的画像,有的照片还是黑白的呢,看着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书房里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桌,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看就知道鲁迅先生是个爱写作的人。

然后是鲁迅先生的卧室,床上铺着一条旧棉被,床头放着一盏油灯,旁边是一张小木桌,桌上放着一些日常用品。

墙上挂着一幅画,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画中人精神抖擞,似乎在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个非常有活力的人。

最后是鲁迅先生的厨房和餐厅,虽然简单,但看得出鲁迅先生也是个生活讲究的人。

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摆放得整整齐齐,餐厅里的桌椅也擦得干干净净,看得出来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走在鲁迅故居的院子里,还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这里玩耍,无忧无虑,仿佛回到了鲁迅先生的时代。

鲁迅故居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生活、工作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坚韧不拔、敢于批判的精神。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读后感

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读后感

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读后感前几天去了绍兴的鲁迅故居,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语文课本的真实世界,可有意思了。

刚到门口,就瞧见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黑瓦白墙,透着一股浓浓的历史韵味。

迈进故居,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回到了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百草园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啊!原本以为就是书上描写得那么一丁点儿大的园子,没想到还真不小呢。

园子里啥都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虽然有些东西我都得靠想象来还原它们当时的模样,但站在那儿,就感觉鲁迅笔下的那些小昆虫啊、小动物啊,仿佛就在身边。

什么叫天子开饭(云雀高飞)啦,什么斑蝥在放屁(斑蝥喷出烟雾)啦,感觉小时候鲁迅在这儿玩得可太野了,哪像咱们现在,小时候玩个泥巴都得被家长唠叨。

我在百草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就盼着能像鲁迅那样,突然从草丛里窜出一只张飞鸟(鹡鸰鸟),可惜啥都没瞧见,可能那些鸟儿都躲起来睡大觉了吧。

从百草园出来,就到了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哇塞,这房子可真气派,那一间间的屋子,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在里面逛的时候,我就在想,鲁迅小时候是不是也会在这些长长的走廊里跑来跑去,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呢?屋里的那些老物件,像什么八仙桌啊、太师椅啊,虽然看起来有点旧旧的,但都透着一种古朴的美。

我还特地坐在太师椅上,装模作样地学了下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样子,感觉自己瞬间就变得很有文化似的,哈哈。

三味书屋也很有趣。

那小小的书桌,我还看到了鲁迅刻的那个“早”字呢。

我当时就想啊,鲁迅小时候可真有毅力,就因为迟到一次被老师批评了,就刻个“早”字来提醒自己。

要是我,估计刻完字转头就给忘了,该迟到还得迟到。

站在三味书屋中间,我仿佛能听到寿镜吾老先生在摇头晃脑地读着“之乎者也”,那些个学生们呢,有的在认真听讲,有的可能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在偷偷做小动作或者走神想中午吃啥呢。

在鲁迅故居这一路逛下来,我就像是重新读了一遍鲁迅的文章,但这次不是干巴巴地看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笔下的世界。

鲁迅故居里的冷暖悲欢

鲁迅故居里的冷暖悲欢

鲁迅故居里的冷暖悲欢作者:段战江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20期1919年,鲁迅到北京已经7年有余,二弟作人来京已两年有余,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二弟作人也成为北京大学著名的文学教授。

兄弟两人工作稳定,经济宽裕,算是在北京稳稳地扎下根来,因此,鲁迅决计把母亲和三弟建人也从绍兴接过来,在北京置个新家,这样全家人团聚一起,可以美美地享受天伦之乐。

离开,无奈而又决绝1919年的2月,鲁迅花了3500元大洋,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一处大院子。

当他搬出这座院子时,心里满是伤痛、疲惫和委屈。

可以说,他是被自己最亲的人撵出来的。

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外,他实在想不通,心里非常气懑。

身为周家的长子,由于家道中落,父亲早逝,他早早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特别是对小自己4岁的二弟作人,更是疼爱有加。

这是一个三进的大四合院,宽敞豁亮,他早已计划好,后院留给老二和老三住,那里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幽静宽敞,适合二弟安心读书,也方便小侄子们自由自在地玩耍;中院留给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住;自己就住到前院的“前罩房”,虽说屋子背光,有些阴冷,可只要全家人能够其乐融融聚在一起,他已经非常满足。

怀着兄弟永不分家的美好愿望,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兴冲冲地营造这个新家。

近乎9个月的时间里,从找房买房、整修房屋到购置家具、栽植花木,以及安装自来水、联系搬家等一切事务,几乎都由他一人包办。

当时,三弟还在绍兴老家,二弟则突然向学校请假,带着太太羽太信子和孩子到日本探亲,一直到8月间才带着妻儿和小舅子羽太重久优哉悠哉地从日本返回北平。

那时八道湾的房屋修缮尚未完工,鲁迅又忙着联系,临时安排二弟一家先住在别人家里,直到11月下旬才搬进八道湾。

12月份,鲁迅又独自一人回到绍兴,认真安排把母亲鲁瑞、夫人朱安以及三弟建人等举家迁往北京的诸多繁琐事宜。

对此,鲁迅毫无怨言,只是任劳任怨地扮演着一个老大哥、好大哥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故居里的悲欢传奇段战江1919年,鲁迅到北京已经7年有余,二弟作人来京已两年有余,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二弟作人也成为北京大学著名的文学教授。

兄弟两人工作稳定,经济宽裕,算是在北京稳稳地扎下根来,因此,鲁迅决计把母亲和三弟建人也从绍兴接过来,在北京置个新家,这样全家人团聚一起,可以美美地享受天伦之乐。

离开,无奈而又决绝1919年的2月,鲁迅花了3500元大洋,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一处大院子。

当他搬出这座院子时,心里满是伤痛、疲惫和委屈。

可以说,他是被自己最亲的人撵出来的。

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外,他实在想不通,心里非常气懑。

身为周家的长子,由于家道中落,父亲早逝,他早早就承担起养家的重任,特别是对小自己4岁的二弟作人,更是疼爱有加。

这是一个三进的大四合院,宽敞豁亮,他早已计划好,后院留给老二和老三住,那里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幽静宽敞,适合二弟安心读书,也方便小侄子们自由自在地玩耍;中院留给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住;自己就住到前院的“前罩房”,虽说屋子背光,有些阴冷,可只要全家人能够其乐融融聚在一起,他已经非常满足。

怀着兄弟永不分家的美好愿望,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兴冲冲地营造这个新家。

近乎9个月的时间里,从找房买房、整修房屋到购置家具、栽植花木,以及安装自来水、联系搬家等一切事务,几乎都由他一人包办。

当时,三弟还在绍兴老家,二弟则突然向学校请假,带着太太羽太信子和孩子到日本探亲,一直到8月间才带着妻儿和小舅子羽太重久优哉悠哉地从日本返回北平。

那时八道湾的房屋修缮尚未完工,鲁迅又忙着联系,临时安排二弟一家先住在别人家里,直到11月下旬才搬进八道湾。

12月份,鲁迅又独自一人回到绍兴,认真安排把母亲鲁瑞、夫人朱安以及三弟建人等举家迁往北京的诸多繁琐事宜。

对此,鲁迅毫无怨言,只是任劳任怨地扮演着一个老大哥、好大哥的角色。

鲁迅觉得,一个13口的大家庭,虽说不免有些磕磕碰碰,可只要相互体谅,彼此忍让,一切都会好的。

他是大哥,自然更要起到表率作用。

当时,他和作人的工资都不低,两个人加起来,每月至少有600元左右,而当时一个普通北京市民,每月的基本生活费也就两三块大洋。

然而,掌管大家庭花销的羽太信子,花钱却是大手大脚,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奢侈地步。

这位人格和心理都有严重问题的日本弟媳,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派头极阔,架子很大。

家里雇用的男女仆人就有十多个,而且往往饭菜不合口味,就要撤回厨房重做。

更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她还把自己的许多亲属从日本接来同住,而且一切穿着用度,都要日本货。

如此大手大脚地花销,经济自然紧张。

许多年以后,鲁迅总感伤地对别人谈道:“我总以为不计较自己,总该家庭和睦了吧,在八道湾的时候,我的薪水,全部交给二太太,连同周作人的在内,每月约有600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过日子又不节约,所以总是不够用,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候借到手连忙持回家,就看见医生的汽车从家里开出来了。

我就想: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运走的呢?”鲁迅也曾婉转地劝说过,却不料妨碍了这位日本弟媳的权威,惹她“讨厌起来了”。

二弟作人也劝过、吵过,可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信子,却有发癫的撒手锏,于是,“信子一装死他(周作人)就屈服了”。

这位书呆子气的二弟,“要天天创造新生活,则只好权其轻重,牺牲与长兄友好,换取家庭安静”。

对此,鲁迅除了忍耐,又能说什么好呢?鲁迅能忍,可信子不能。

她先是觉得同一屋檐下的小叔子(也是她的妹夫)建人不顺眼,因为那时建人刚刚来京,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便经常遭到她明目张胆的蔑视。

鲁迅心疼三弟,并帮三弟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

当三弟提出要其妻羽太芳子(羽太信子的妹妹)去上海共同生活时,这位性情近乎变态的姐姐,竟诱劝妹妹说出“不去上海、不离婚,要陪姐姐”这样绝情的话是他们兄弟太软弱了吗?以鲁迅坚硬的性格,他本是无法容忍,可这都是周家的家事、家丑。

面对这样不讲理的弟媳,他又能怎样?他只是太过疼爱自己这位颇有才华的二弟。

便是为二弟着想,他也只有忍。

这位“读书多而不明理”的二弟,有时实在窝囊。

一次夫妇争吵,结果信子是歇斯底里症大发作,二弟的小舅子、小姨子指着他破口大骂,他却只会“发愣”。

从此,他不敢再有丝毫冒犯,相反,他却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到日本使馆去讲话。

对此,鲁迅也只能恨铁不成钢地埋怨二弟一句“真昏”罢了。

鲁迅还记得,1923年7月19日上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昏昏的二弟突然给他递交了一封信,要他“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但没有说出任何可以让人弄得明白的理由。

他想问个明白,“后邀欲问之,不至”。

半个月后,他终于明白,兄弟怡怡已成历史,信子的毒舌,终是在兄弟之间残忍地拉开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他不知道信子说了什么,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她想让他永远地走开,从而独霸八道湾。

能吵么?能闹么?不能。

为了兄弟的安静,也为了自己的解脱,最后,鲁迅无奈而又决绝地搬出了八道湾。

后来,他为此特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宴之敖”的笔名,并作了解释:“‘宴’从门(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

也就是说,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

”蜗居里面没有家砖塔胡同61号。

这座院落,是她自愿跟着大先生搬进来的。

她叫朱安,是她尊称的大先生鲁迅明媒正娶的“大太太”、“大师母”,所以,她想跟着他,也必须跟着他。

当初大先生搬离八道湾之前,曾征求她的意见时,问她是愿意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朱家,并强调说如果回绍兴,他将按月寄钱供应她的生活。

她想了想,说:“八道湾我不能住,因为你搬出去,娘娘(鲁迅的母亲鲁瑞)迟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独自跟着叔婶侄儿侄女过,算什么呢?再说婶婶是日本人,话都听不懂,日子不好过啊。

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

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也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她很清楚地知道,大先生不喜欢她,可也离不开她的照顾。

因此,1923年8月2日,一个雨后的下午,大先生便带着她一起迁居砖塔胡同61号。

在那个地方,他们一起生活了差不多9个月。

虽说依然分室而居,可这一段时期是她和大先生结婚17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单独相处时间较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她是抱着很大希望的。

因为她想通过“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那么“将来总会好的”。

搬出去不到2个月,大先生的肺结核复发,她便尽心尽力服侍。

病初发时,大先生菜饭不进,她便在厨房里,精心煮些米汁,或熬点鱼汤给他滋补身子。

待大先生的病稍有好转,她又细心地把米碾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加上熟肉给他开胃,自己却从不沾口。

这些在大先生的日记里都有记载,却并不明指是她所为。

虽说这一段时期,两人同桌吃饭,可饭桌上谈话依然很少。

她若开口,“无非是问问菜的咸淡口味是否合适”,大先生的反应,“或点头,或答应一声”,然后两人继续“静静地各自吃饭”。

大先生对她冷淡,十几年来一直如此,她早已习惯,可对她太过刻意的回避,还是让她不免伤心。

大先生倒是很有办法,把一只柳条箱的底和盖放在两处,箱底放在他的床下,盛放需要洗涤的衣裤;箱盖朝上,放在她屋门口,盛放替换的干净衣裤。

这样她连向他讨要脏衣裤,唠几句家常话的机会也被体面地“剥夺”了。

十几年的夫妻,交流竟要简约到如此地步,足令我们后人莫名惊诧了。

待到第二年5月,他们搬到西三条胡同21号的那个院落时,情况依然没有丝毫改观。

大先生始终抱着“陪着做一世牺牲”的打算,要和她冷战到底,她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但比起当初她尊照娘娘的话,为大先生做了一条棉裤,竟被他扔到院外时的火爆行为相比,这样的冷漠姿态,倒显得礼貌许多,客气许多。

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留过洋,爱情是什么东西,她不懂,自然说不出“没有爱的悲哀”,也说不出“无所可爱的悲哀”。

她没有大先生想得透彻,可困在无爱的婚姻里,她的痛苦不见得比他少,只是一个在沉默中警醒,一个在沉默中麻木。

若是不谈情,也不说爱,那么作为形式上的丈夫,大先生还算是称职的,他始终不断给她的娘家寄钱;她生病时,他也会亲自送她去医院,并搀扶着她上下黄包车;他每次买些点心回来,先让娘娘挑拣,然后就让她挑选……这些细节,终是少得可怜,可已经让她相当释然和安慰了。

她反复对别人讲“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这样的相敬如宾,便是她一生得以知足的现实幸福。

好在是,她还有娘娘陪伴。

她爱娘娘,也是同情娘娘的。

在她15岁那年(1893年),娘娘的公公介孚公为给几位亲友子弟“求通关节”贿赂了主考官,却因家仆的莽撞而案发入狱,判了很重的罪名,周家也因此衰败下去。

娘娘的丈夫周伯宜更是可怜,因科考案发,不但被取消了考试资格,永不能参加科考,而且连以前取得的秀才资格也被削去。

大受打击和刺激的周伯宜,第二年就大病不起,苦撑一年后,最终还是离开娘娘而去,年仅35岁。

更不幸的是,两年后,娘娘的小儿子椿寿也因急性肺炎而夭折。

一连串的灾祸,使得年近不惑的娘娘,愈发把全部希望都放在长子身上了。

她并不漂亮,而且比鲁迅大了整整3岁。

便是在周作人的眼里,大哥的这桩婚事也是“十分不高明”,是“很对不起人的”。

可深受丧夫、丧儿等一连串打击的鲁老太太却很是喜欢。

自然,鲁老太太认定朱安,内心深处也有她的一些情结和理由。

当初,她比自己的丈夫周伯宜,也要大上3岁,而且,她这样的新媳妇一过门,便喜运连连。

先是过门不到半年,周伯宜就考中了秀才,又过了几个月,即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身为周家长子的鲁迅诞生了,鲁老太太也因此被人称为旺夫宜子的贤内助。

大概在鲁老太太的心思里,也期望朱安能够像她一样,为周家“冲冲喜”,给自己的长子带来幸运和幸福。

当时,周家的处境非常糟糕,对于鲁老太太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公公周介孚还深陷狱中,丈夫又刚刚故去,儿子又都太过年少,所以主意也只能自己拿。

那时的鲁迅,17岁不到,正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对于由鲁老太太一手包办的婚姻,并不知晓。

后来家里人写信告知,鲁迅先是一口回绝,要朱家姑娘另嫁。

可鲁老太太以为,亲事是她主动托人向朱家提出的,自己没有理由提出退婚。

况且这门亲事,亲友四邻都已知道,提出解约,对周朱两家的声誉都不好,无缘无故被退婚,朱安姑娘日后又如何嫁人?好说歹说,鲁迅终是不情愿地答应了。

朱安自然记得这段未过门便荡起的“抗婚”风波。

她还记得,大先生也曾对她提了两个条件:一要放足,二要进学堂。

可她已经是20岁的大姑娘了,一来小脚已经定型,无法放大;二来觉得妇道人家读书不太好,进学堂更是羞得慌。

后来大先生也没再坚持,并一口答应说“几时结婚几时到”。

当时,江南水师学堂的学制是9年,也就是说,鲁迅有9年的时间,可以合情合理地推拖。

而在这漫长的9年时间里,鲁迅的心理思想如何变化,她都不懂,也无从知晓。

她只是坚持默默地等待,等待9年后,周家会给她一个说法,一个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