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

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

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掌握和提高身体运动技能的过程。

这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身体运动的基本特征、身体运动发展的阶段、促进幼儿身体运动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幼儿的身体运动特征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身体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幼儿的身体运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作多样性:幼儿在身体运动时具有丰富的动作表现,如爬行、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爬高等,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

2. 动作粗糙: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幼儿的动作往往显得比较粗糙和笨拙。

3. 动作控制不稳定:幼儿在运动时往往缺乏对自身动作的准确控制,容易出现不稳定和摔跤的情况。

4. 动作主动性强:幼儿对身体运动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喜欢尝试各种动作和挑战,以积极探索和体验世界。

幼儿身体运动发展的阶段幼儿身体运动发展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走路阶段:在一岁左右,幼儿开始学会站立和行走,成为自主走路。

2. 奔跑阶段:在两三岁时,幼儿开始学会奔跑和跑跳,动作逐渐变得灵活。

3. 跳跃阶段:在三四岁时,幼儿逐渐学会跳跃和爬高,动作表现趋于规范。

4. 运动技能阶段:在四五岁时,幼儿开始学会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如投掷、接球、跳绳等。

促进幼儿身体运动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幼儿的身体运动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设丰富的运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和各种运动器材,创设多样性的运动环境,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2. 注重日常运动锻炼: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活动,如走路、爬高、跳跃等,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

3. 鼓励幼儿参与体育活动:鼓励幼儿参加各种体育课程和户外运动活动,培养幼儿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能力。

4. 注重身体感觉和协调训练: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身体感觉和协调能力,促进身体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简述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学前儿童是一个充满活力、探索欲望极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肌肉发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婴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后期期间,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不同。

婴儿期,学前儿童的肌肉发育特点主要是力量发育不足、活动功能发育不完全,因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肢体的控制和发展等方面,一些技能如抓握、改变体位、坐、初步爬行等技能都在发展中。

同时,婴儿期的肌肉发育还与新生儿的发育水平有关,如前后肢力量的差异,以及上下肢、上肢和双手的力量发育不均衡等。

学龄前期,学前儿童的肌肉发育特点主要是肌肉力量发育、只能发育以及技能功能发育慢。

肌肉力量发育,指的是肢体肌肉的力量发育,肢体精细动作的能力发育慢,动作力较低。

活动功能发育慢,指的是完成按照要求比较复杂的动作力较低,比如站立、跑步、跳跃、投掷等。

技能发育慢,指的是双手灵活性差,完成抓持物体、解开绑扎、写字等细致动作能力较差。

学龄后期,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主要是肌肉力量发育、技能发育和活动功能发育等。

肌肉力量发育,指的是肢体肌肉的力量发育,完成一些训练性的动作,如跳跃、投掷、拉伸等,综合力量发育有所提高,训练完的动作能力也有所加强。

技能发育,指的是双手灵活性有所提高,可以完成一些细致动作,如抓持物体、解开绑扎、写字等,双手的力量也有所提高,一些训练过的动作也有所增加。

活动功能发育,指的是完成按照要求比较复杂的动作力较高,比如站立、跑步、跳跃、投掷等,动作力也有所增加,不会出现动作低下的情况。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特点主要有肌肉力量发育、活动功能发育、技能发育等,其中又分婴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后期,这些特点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并且随着学龄儿童成长,力量发育、活动功能发育、技能发育都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只有把握好学前儿童肌肉发育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前儿童肌肉发育,让其在未来少儿发育这一重要阶段,发挥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1-3章复习资料(自考国考)

《学前儿童发展》1-3章复习资料(自考国考)

学前儿童:(广义:出生到上小学前的儿童。

狭义:指幼儿园到上小学前的儿童)(婴儿期(0-3),幼儿(3-6),婴幼儿时期(0-6))1、发展的含义: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持续性的变化。

2、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1)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2)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3)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1)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2)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3)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观和客观)。

4、结合实际分析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价值:学前儿童发展是人类发展研究的重要构成。

研究学前儿童发展能够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研究和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实践意义:A、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B、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C、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1、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1)生物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生物性:是指强调遗传因素对发展的决定作用。

通常认为,遗传是儿童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发展并不是脱离社会条件的空洞的、抽象的过程,而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现实的、具体的过程。

这种社会制约性不仅表现在个体所依赖以生活的条件离不开社会环境,而且还表现在个体心理的一切实际操作,尤其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都离不开人类所具有的特定心理工具,即各种符号、记号,其中最抽象的符号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字。

(2)主动与被动;(3)连续性和阶段性;(4)普遍性和差异性。

2、年龄特征: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代表着特定年龄阶段对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反映着该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图景与可能性。

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普通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容易到复杂的逻辑,具有一定的程序。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程序:1.“头尾进展的逻辑”在胎儿时期的形态发育是头部率先,第二为躯干,最后为四肢。

婴儿期动作发育挨次为首先会抬头、转头,然后为翻身、直坐,最后才会站立和行走。

2.“三翻六坐八爬一岁走”普通来说,儿童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能坐起来,八个月能爬行,一岁能走路。

3.“正侧进展逻辑”儿童动作发育是由身体正中向侧面进展。

4.“1、2、3、4逻辑”儿童从诞生到成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增长了1倍,躯干增长了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了4倍。

真题再现从诞生到成人的发育过程中,头增长了1倍,躯干增长了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了4倍。

这体现了人体生长发育的()(江西省2015年)A.延续性B.程序性C.互相关联性D.个体差异性【育萃专家解析】B。

幼儿身体各部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

例如,胎儿时期的形态发育是头部率先,第二为躯干,最后为四肢。

(二)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直线升高的,而是展现波浪式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

如体重的生长在诞生后第一年,尤其是前三个月增强很快,浮现第一个生长高峰;其次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生长速度又加快,浮现其次个生长高峰。

(三)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衡,但各系统统一协调在同一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之分。

例如,在中大脑优先发育,第二为脑干,小脑发育较晚。

淋巴系统在早期高速发育,生殖系统发育最迟。

()虽然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时光和速度各不相同,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发育相互适应、统一协调。

I。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从模糊的、混沌的整体向更加清晰、具体的方向发展。

2.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他们的记忆从无意识、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

儿童开始能够回忆和再认之前的事件,并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分类和编码。

3.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但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行动来理解和思考问题。

4.想象的发展:想象是指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从简单的、模仿性的形象逐渐向更丰富、有创造性的形象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一些创造性的行为。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规律:1.情感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他们开始能够体验和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

2.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3.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解决冲突、合作游戏等。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如轮流和分享。

三、动作和身体发展动作和身体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发展。

以下是动作和身体发展的主要规律:1.大肌肉运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跑、跳、平衡等大肌肉运动能力逐渐提高。

学龄前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学龄前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学龄前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学龄前期多指4~6岁,相当于目前的“幼儿园”阶段。

(1)体重增加减慢,身高增加加快4~6岁的儿童,此期生长发育渐趋平稳。

每年体重约增加1.5公斤~2公斤。

身高的增长速度较体重相对快些,平均每年增长5厘米~8厘米。

头部增长逐渐减慢,头围每年增加小于1厘米。

四肢加长较躯干迅速。

活动能力加强,智力发育迅速,是逐渐形成个性和培养良好习惯、品德的重要时期。

(2)开始换牙此期乳牙已出齐,换牙已开始。

首先在乳臼齿的后边上、下、左、右共长出四个大牙,叫第一恒磨牙,也叫6岁磨牙。

此后乳牙开始动摇,按顺序逐个脱落,更换为恒牙。

换牙的时间略早或略晚些,都属正常。

乳牙出齐,咀嚼能力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已基本接近成人。

(3)视力发育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

此期可塑性大,是予防眼病和治疗视力异常最好的时机。

如果在该期能及早发现孩子视觉异常,及时采取办法,眼睛的许多不正常情况可以得到纠正。

错过此机,不仅治疗困难,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此期家长要督促孩子保护好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如看书视物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用眼。

如果发现孩子视力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检查矫治。

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视力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保护好孩子的眼睛,使孩子的视觉正常发育。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的特点(1)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在营养的充足供应及环境的不断刺激下,较幼儿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发育已趋于完善,这些变化意味着神经冲动的传导会更加迅速而准确。

此期儿童好奇、好学、好动。

因小儿大小肌肉的发育仍有待完善,故动作虽快,却缺乏稳健性。

(2)自控能力增强,由于大脑皮层机能的逐渐发展,儿童的内部控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它使儿童能够有可能形成更复杂、更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对于综合分析外界事物,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十分有利。

但儿童的这一机能仍在发育阶段,持续性有待发展。

所以此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对十分精细的动作多不能胜任,家长应了解他们约束自己行为的久暂,在从事某些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以灵活的方式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防止儿童因自控力终、而导致一些不愉快的后果。

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目录1. 生物因素 (2)1.1 遗传因素 (3)1.1.1 智力水平 (4)1.1.2 情绪稳定性 (5)1.2 生理发育水平 (6)1.2.1 运动能力 (7)1.2.2 认知能力发展 (8)1.2.3 语言发育 (9)2. 社会文化因素 (10)2.1 家庭环境 (11)2.1.1 家长教育水平 (12)2.1.2 家长的游戏参与程度 (13)2.1.3 家庭经济条件 (14)2.2 社会环境 (15)2.2.1 同伴交往 (17)2.2.2 文化背景 (18)2.2.3 社区资源 (19)3. 游戏特征因素 (20)3.1 游戏类型 (22)3.1.1 认知类游戏 (23)3.1.2 社交类游戏 (24)3.1.3 肢体运动游戏 (25)3.2 游戏内容 (26)3.2.1 趣味性和挑战性 (28)3.2.2 规则性和结构性 (29)3.2.3 情景性和角色扮演 (30)3.3 游戏环境 (32)4. 其他因素 (33)4.1 孩子的性格特点 (34)4.2 孩子的学习动机 (35)1. 生物因素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和参与受到多种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生理发育水平、遗传倾向、大脑发展和成熟速度等。

年龄:研究表明,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参与游戏的时间和复杂性通常会提升。

幼儿早期阶段更容易对简单的游戏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参与更多复杂且需要较高认知和社交技能的游戏。

性别:性别可能是影响学前儿童游戏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项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选择游戏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孩更倾向于玩更具挑战性和竞争性游戏的类型,而女孩则更偏好合作和假装游戏。

这些游戏偏好可能受到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为男孩和女孩通常被鼓励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和社会任务。

生理发育水平: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大肌肉和小肌肉的动作发展,会影响他们参与游戏的能力。

儿童的平衡、协调和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会影响他们参与如爬、跑、画画等活动的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进入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在动作表现方面的发展过程。

这一阶段是儿童运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将详细介绍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可以分为大运动和小运动两个方面。

大运动主要指的是整体肢体的动作,包括行走、奔跑、跳跃、爬行等;小运动则是指细小肌肉的运动表现,如手部细致操作、书写等。

下面分别从大运动和小运动两个方面来探讨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大运动发展指的是学前儿童在行走、奔跑、跳跃、爬行等整体肢体动作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1.阶段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大运动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躺卧和趴卧的姿势中,之后逐渐实现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等能力的发展。

2.顺序性发展:大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一般情况下,婴儿在学会翻身后,会逐渐学会坐起、爬行、站立和行走等动作。

这一顺序性的发展有助于儿童逐步掌握更加复杂的动作技能。

3.个体差异:学前儿童大运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的生理和环境条件不同,因此对于相同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其大运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差异的。

4.环境影响:环境对大运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合适的环境刺激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运动发展,如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适当的器材和游戏,以及成人的鼓励和引导。

二、小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小运动主要指手部的细致操作能力,包括握笔、书写、剪纸等。

以下是小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1.抓握技能:学前儿童的握笔能力经历了逐渐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拇指握持,到全握(手指和掌部都紧握材料)、侧握(手指和掌部紧握材料,但手掌不紧闭)、枕握(材料放在手掌和前臂之间)等不同的抓握技能的发展。

2.手眼协调:小运动能力的发展也与手眼协调能力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值得关注。

本文将从体重、身高、运动能力和感官发展等方面来介绍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在这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的体重和身高增长最为迅速,然后在学前儿童时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在3-6岁期间,学前儿童的体重和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5-3公斤和7-9厘米。

这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儿童其他阶段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迅速和显著。

其次,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是通过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来逐渐培养和发展的。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跑、跳、爬、滑等基本运动动作,并能够掌握一些复杂的运动技能,如踢球、游泳等。

此外,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还与他们的平衡能力、灵活性、协调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

另外,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也在这个阶段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能力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和成熟。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聆听、触摸、尝试等方式来感知和认知外界的事物。

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探索新事物。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如触摸玩具、听音乐、观看图画书等。

此外,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表现出一些个体差异。

每个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速度和能力都有所不同。

有些儿童可能在体重和身高方面稍显超前,而有些儿童可能稍显滞后。

这些个体差异与儿童的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的身体发育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营养和运动,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包括体重和身高的迅速增长、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感官发展的进步。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运动能力和技能,它不仅涉及肢体得到的发展和运动训练,还包括社会性的礼仪礼节的运动表现。

它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运动和社会运动两个部分。

一、物理运动1、学前儿童的肢体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的肢体发育特点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

从逐渐发育出大脑的行动反射到后期可以控制自己的动作,学前儿童的肢体发育可以分为自发动作、被动动作和控制动作3个阶段。

在学前儿童的肢体发育特点中,主要是以柔软可变的动作技能为主。

2、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特点是快的,通过运动可以锻炼肢体的力量和耐力,进而促进孩子体能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主要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柔韧性,提高血脂代谢,控制身体中能量的消耗等为主。

二、社会运动1、学前儿童的礼仪礼节运动特点。

学前儿童在礼仪礼节上表现也是具有特色的,不仅要求孩子具备正确的社会观念,而且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运动礼仪。

学前儿童需要加强对运动中的礼仪礼节学习,使学前儿童在运动中能正确的表现,这样有利于孩子们的社会交往和发展。

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点。

学前儿童的游戏是其运动特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肢体运动能力,更是一种和别人接触、交流的重要方式,更有助于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运动系统是一套完整的模式,特点既有肢体发育特点,又有体能发展特点,还有社会运动特点,而它们不仅构成和协调孩子身体发展,更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

在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当加强运动教育,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

请说明学龄前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征。

请说明学龄前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征。

学龄前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征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6岁之间的儿童,这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有着明显的特征和特点。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征和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关心他们,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一、生理方面的特征1. 生长发育迅速学龄前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身体处于迅速发育期,身高和体重都在迅速增长。

此时期儿童的生长速度远远大于以后的任何时期,平均每年的生长速度大约是4-5厘米,体重每年增加3-4公斤。

2. 牙齿发育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乳牙全部长齐,乳牙开始松动,恒牙开始生长,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3. 运动能力学龄前儿童的运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够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如跑、跳、爬、游泳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不够发达,要避免突然改变方向和过于剧烈的运动。

4. 睡眠需求学龄前儿童通常每天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段睡眠时间包括夜间的睡眠和白天的午睡。

合理的睡眠安排对于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育都非常重要。

二、心理方面的特征1. 自我意识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负情绪,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自我意识。

2. 注意力集中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比较短暂,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

3. 情感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比较丰富,他们会通过言语、行为以及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教育者和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情感表达,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指导。

4. 形象思维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很难进行抽象思维,需要通过感觉、直观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事物,所以在教育时要用具体的实物、图片、玩具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学习和思考。

三、社会方面的特征1. 社交能力学龄前儿童渐渐进入了社会化的阶段,他们表现出对同伴和社会的兴趣,开始有了一定的社交能力,喜欢玩伴、模仿大人的行为,但他们的社交行为和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与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与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与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身体运动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游戏,幼儿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社交技能。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方法。

一、身体运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 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阶段是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运动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跑步、跳跃、爬行等活动,幼儿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如自理能力、抵抗力。

2. 培养协调和平衡能力身体运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幼儿可以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技巧,并学会保持平衡。

这对于幼儿的身体姿势的调整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协调非常重要。

3. 提高社交技能身体运动活动通常需要多人合作,这有助于幼儿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

在团队运动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小伙伴合作,学会相互支持和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对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方法1. 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是促进幼儿身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安排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游泳、球类运动等,以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竞争。

2. 游戏和户外活动通过游戏和户外活动,幼儿可以得到丰富多样的身体运动经验。

幼儿园可以设置室内外各种各样的游戏设施,如滑梯、秋千、攀爬架等,鼓励幼儿主动参与,锻炼身体的各个方面。

同时,组织户外活动,如郊游、远足等,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 舞蹈和表演舞蹈和表演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艺术中体会身体的运动和表达。

通过学习舞蹈和表演,幼儿可以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同时,表演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训练,孩子们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提高协调能力和社交技能。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方法。

一、身体运动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性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具有以下重要性:1. 促进整体身体发展:身体运动可以帮助儿童强壮肌肉,增强骨骼结构,提高体能水平。

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身体机能。

2. 培养协调能力:身体运动不仅涉及到各个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还需要掌握平衡、灵活性和准确性等身体控制技巧。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提高身体控制水平。

3. 增强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身体运动通常需要与他人互动合作,这可以培养孩子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例如,参与团队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孩子与他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的能力。

4. 提高认知能力: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儿童可以培养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身体运动涉及到空间感知、方向感等认知要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二、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方法为了有效促进儿童的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游戏、跳绳等。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并有效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 组织集体活动: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游泳课程等,可以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增强儿童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3. 引导自由活动:在适当的场地和环境下,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玩耍和探索。

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机能全面发展,并提高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4. 鼓励家庭参与: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例如,一起去公园玩耍、骑自行车或是进行一些户外运动等,这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认知和语言发展,还包括身体的协调和动作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一、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的重要性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它对孩子未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时期,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发展和成长,身体协调和动作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首先,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孩子的肌肉、关节和骨骼可以得到充分发展,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

同时,身体协调的培养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其次,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对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通过动作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可以加强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连接。

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协调训练,孩子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前教育中身体协调与动作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促进孩子的身体协调和动作发展。

1. 游戏和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可以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身体运动中,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巧。

例如,踢足球、跳舞、玩投掷游戏等方式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培养身体素质。

2. 器械训练:适当的器械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平衡能力和力量控制。

例如,攀爬架、平衡木、秋千等训练器械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运动能力。

3. 舞蹈和表演:学习舞蹈和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和动作技巧。

舞蹈动作的精确性和音乐感的培养可以对孩子的身体控制和灵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

4.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提供了孩子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运动机会。

在户外环境中,孩子可以通过奔跑、跳跃、爬行等方式锻炼身体,感受自然与身体的和谐。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发展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发展

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学前教育。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注重的主要是孩子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的身体发展对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在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发展,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身体发展对其健康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早期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儿童的肌肉发育和骨骼生长,提高他们的体质和耐力。

此外,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促进儿童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和空间意识。

另外,身体锻炼还有助于儿童的大脑发展。

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大脑神经元连接,改善他们的学习和注意力。

体育活动也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压力,增强情绪管理能力,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发展活动在学前教育中,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身体发展活动:1.体育运动课程:学校可以设立体育运动课程,如游戏、跑步、跳绳等,帮助儿童锻炼身体,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户外游戏:学校可以组织户外游戏活动,如足球、篮球、捉迷藏等,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身体能力。

3.艺术表演: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表演活动可以锻炼儿童的肌肉协调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一种愉悦的身体活动。

4.户外探索:组织户外探索活动,如郊游、露营等,可以增强儿童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儿童身体发展的建议除了学校的教育活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对儿童的身体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提供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儿童的身体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应尽量提供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给予儿童全面的营养支持。

2.鼓励户外活动: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如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等,同时陪伴他们一同享受运动的乐趣。

3.限制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地使用电子产品会使儿童长时间处于静态状态,不利于身体的发展。

幼师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测试题(最新版)

幼师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测试题(最新版)

幼师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测试题(最新版)1、问答题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密切相关。

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规律:(江南博哥)(1)从上至下。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进行。

(2)由近而远。

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

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

(4)由头至尾。

对头部的控制早于手臂和躯干,对手臂和躯干的控制早于大腿。

(5)由整体到局部。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以后儿童的动作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单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注意过程B.能力、气质、性格C.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D.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能力倾向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3、单选9个月左右的孩子,会不断地抛玩具,以认识玩具本身,这说明孩子处于()。

A.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B.新异性探索阶段C.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D.兴趣广泛发展阶段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

在这一时期,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4~9个月是婴儿对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光等刺激的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使得婴儿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

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婴幼儿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

4、单选埃里克森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划分中,第二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冲突是()。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个体儿童心理与其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演变,包括智力、情绪和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特征及总体特征。

1、新生儿期(0-2月):是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能够产生本能和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月):视听觉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向活动认识世界,手眼动作也会逐渐协调;
3、婴儿晚期(6-12月):会产生依恋关系,语言功能会萌芽,肢体动作也在此时期迅速发展;
4、先学前期(1-3岁):思维和言语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展现出最初的独立性;
5、学前期(3-6岁):此阶段具有较大的情绪作用,拥有强模仿性以及肢体活动性并开始自觉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逐步展现出独特个性,对成人依赖性强,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抽象思维逻辑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动作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动作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其身体发育、认知能力和社交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

1. 动作发展的阶段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动作阶段、复合动作阶段和高级动作阶段。

基础动作阶段:此阶段的儿童通常是3岁以下,他们的动作能力主要是基础动作,如爬、走、跑、跳等。

此时儿童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都还很弱,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高。

复合动作阶段:此阶段的儿童通常是3-6岁,他们的动作能力开始进一步发展,能够完成一些复合动作,如跳绳、踢球、滑冰等。

儿童在此阶段需要学习更多的动作技巧和协调能力。

高级动作阶段:此阶段的儿童通常是6岁以上,他们的动作能力已经非常发达,能够完成一些高级动作,如翻跟头、倒立等。

此时儿童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已经相当强,可以进行更多复杂的动作练习。

2. 动作发展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不仅对其身体发育有着深刻的影响,还对其认知能力和社交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身体发育:动作发展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动作练习,儿童的肌肉和骨骼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其身体的健康发育。

认知能力:儿童在动作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和实践,这有利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尝试和练习,儿童可以逐渐掌握动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交发展:动作练习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交发展。

在动作练习中,儿童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有利于其社交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3. 动作练习的方法为了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提供适当的场地和器材:儿童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器材来进行动作练习。

家长和老师可以为儿童提供合适的场地和器材,如室内或室外的空间、球、绳等。

提供指导和支持:儿童在动作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支持。

家长和老师可以向儿童示范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学前教育是指为3-6岁的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旨在全面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身体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在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增强儿童身心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至关重要。

一、认识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确认识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

儿童的身体健康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良好的身体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二、设计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学前儿童的身体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

例如,教学目标可以包括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耐力、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等等。

通过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发展。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活动为了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选择非常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开展身体发展的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爬山等,也可以开展室内运动如舞蹈、瑜伽等。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四、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案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体特点和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细致规划,适度难度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例如,对于年幼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单脚站立、体能训练等,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稍微复杂的活动,如跳舞、游泳等。

五、关注学生的身体安全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安全问题。

安全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前提。

因此,在进行身体发展的活动时,教师应该合理安排,确保学生的安全。

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摘要: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各项体育技能,从而使其的肢体得到良好发展,为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打好身体基础。

遗传、环境和教育、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同时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园是主要角色,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幼儿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健康。

关键词:学期儿童;肢体发展;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学前期儿童身体正处在发育的起步期,身体全方位的发展正在全面展开,身体的各部分比较脆弱,需要充分而又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日后身体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体育活动通过专门性、综合性、户外区域体育等形式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促进肢体发展。

一、体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肢体发展的作用(一)通过综合性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肢体以提高一个体育技能目标为中心,其他各项体育项目参与其中,就是所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

比如体育活动“小兔摘柿子”就是以练习幼儿立定跳远,提高幼儿双脚的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在活动过程中,又设定了钻、爬、双腿跳等一些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全身都运动的基础后,开展目标活动“立定跳远”。

综合性体育活动一般在中大班开展的比较多。

总之通过综合性体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运动和锻炼,身体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通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肢体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是以区域化的形式将户外专门体育活动和户外综合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各种体育技能像室内区域活动一样划分成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域。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基本包括:“钻爬区”“投掷区”“跳跃区”“运行区”等,但划分不是定性的,一般应根据本园户外实际情况来划分。

在户外区域体育游戏活动开展后,幼儿通过钻爬区提高钻爬能力;通过投掷区,投掷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跳跃区,跳跃能力得到了发展等,而各项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的健康体格得到了增强,为健康体魄的建立打好了良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的肢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摘要: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各项体育技能,从而使其的肢体得到良好发展,为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打好身体基础。

遗传、环境和教育、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同时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园是主要角色,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幼儿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健康。

关键词:学期儿童;肢体发展;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学前期儿童身体正处在发育的起步期,身体全方位的发展正在全面展开,身体的各部分比较脆弱,需要充分而又合理科学的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日后身体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体育活动通过专门性、综合性、户外区域体育等形式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促进肢体发展。

一、体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肢体发展的作用(一)通过综合性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肢体以提高一个体育技能目标为中心,其他各项体育项目参与其中,就是所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

比如体育活动“小兔摘柿子”就是以练习幼儿立定跳远,提高幼儿双脚的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在活动过程中,又设定了钻、爬、双腿跳等一些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全身都运动的基础后,开展目标活动“立定跳远”。

综合性体育活动一般在中大班开展的比较多。

总之通过综合性体育活动学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运动和锻炼,身体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通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发展学前儿童肢体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是以区域化的形式将户外专门体育活动和户外综合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各种体育技能像室内区域活动一样划分成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域。

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基本包括:“钻爬区”“投掷区”“跳跃区”“运行区”等,但划分不是定性的,一般应根据本园户外实际情况来划分。

在户外区域体育游戏活动开展后,幼儿通过钻爬区提高钻爬能力;通过投掷区,投掷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跳跃区,跳跃能力得到了发展等,而各项能力的提高又让幼儿的健康体格得到了增强,为健康体魄的建立打好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各种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提高学前儿童的各项体育技能,从而使其的肢体得到良好发展,为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打好身体基础。

二、体育活动在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一)户外体育活动的物质环境所谓物质环境即指幼儿进入户外的环境。

户外环境给幼儿提供了非常清新、放松、自由宽广的自然环境,让幼儿摆脱了室内较为抑制的环境,放松了心情,将各种真实情绪情感自然释放了出来。

(二)户外体育活动的心理环境社会性认识:无论什么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规则。

比如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切白菜”,幼儿就得遵守这样的规则:一个幼儿“切白菜”,儿歌结束,“切”到哪儿,哪儿的两个幼儿就得快速松手,向相反方向跑,第一个到者为胜。

幼儿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以便顺利玩游戏就成了幼儿的通识。

幼儿园所开展的户外体育活动几乎都包含了这样的规则,但一般不叫规则,称为玩法。

另外一种形式的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它的规则更为明显,比如在钻爬区,幼儿可以选择不同路径,按照路径来游戏,如果在钻爬过程中半途而废,就没法到达终点。

总之,这些多种多样包含社会规则的户外体育活动,让幼儿对社会性规则有了间接的了解和认识,并使以自我为中心的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规则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幼儿日后认识遵守社会规则奠定了基础。

与室内集体教育活动相比,户外体育活动最大的优点就是给幼儿之间提供了很自由的不受干涉的交往机会,这一点在户外自由体育活动和户外区域体育活动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意志的培养:意志是指幼儿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儿童体育运动体现出的努力克服困难、自我说服、自我鼓励等都是促进幼儿意志形成的重要体现。

例如匍匐爬的练习,需要幼儿有足够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的鼓励自己坚持练习才能让身体不触碰网,成功爬过“敌人”的“警戒线”。

再如,一个幼儿面对曾经多次未跳上去的跳箱,他如何再次战胜怯懦、鼓起勇气去尝试、去超越,需要幼儿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行。

幼儿通过挑战有难度的体育活动,获得成功,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比如在自由体育活动跳绳中,一些幼儿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双脚连续跳绳,那么教师给幼儿提出单脚跳绳、反方向跳绳、花样跳绳和双人跳绳的这样的难度,如果幼儿敢于挑战这些难度较大的跳绳玩法,并获得成功,就会从中体验到极大的快乐感、成就感,从而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通常把这几个阶段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谈到发展一词。

这既包括人的发展,也包括事物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

发展意味着变化、进步、提高。

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正如格赛尔所说:“从广义而言,发展与生命乃一件事,包括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身心的变化,如身高体重的增加,动作能力的变化,智力的进步,新情绪的发展等。

”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学前儿童(特指初生至六岁前的儿童):在这一阶段上,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相影响愈大。

在出生后的六年,儿童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不仅是量的增加过程,质的变化也非常明显。

如新生儿开始主要依靠无条件反射,保证机体的生存和最初的适应,而在两三岁时,却是一个会跑、会用匙吃饭、会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流的儿童,到五、六岁时,已经成为对周围环境有粗浅认识,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儿童,已为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准备,甚而至于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学前期作为人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阶段,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学前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一)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一般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

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包括成熟与遗传,后天因素主要指个体所处的环境与教育。

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

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当然和其他事物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便出现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

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阶段之间具有交叉性。

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童的遗传类型而决定,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虽然以暂时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就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但后者最终还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事实上,把遗传和环境当作儿童发展两个独立因素而进行非此即彼的二分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毫无意义的。

因为,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仅有作为遗传素质的生物因素和家庭、周围环境、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活动等社会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儿童自身主观心理因素的参加。

这就导致了不平衡,可这并不是问题人的一生的发展本来就不是等速的,在不同时期变化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

即使同是学前期,不同时间发展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

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学前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不同的学前儿童,虽然年龄相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往往有所差异。

比如,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个月就会说话,有的孩子已经2岁多了,还没有开口。

我们说,这些都是正常儿童,而且早晚会具备基本的心理活动能力,只不过是发展速度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1、个体因素幼儿因遗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如有的幼儿善于表达,有的羞于启齿;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听话;有的争强好胜,有的胆小怕事,这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表征。

同时,幼儿也因遗传、营养等因素造就的身体健康与否,也能影响其个体发展。

如身体健康的幼儿,其行动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适应能力相应强,反之,身体羸弱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胆怯、交往障碍等现象。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水平、教育氛围,对孩子的个体发展有关。

重视教育、善于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孩子的家庭,会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境因素还包括幼儿园环境,也就是学校环境。

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保教服务,一所发展目标明确、理念科学、健康、先进的幼儿园,必将会为孩子们营造温馨的心理氛围,提供可供孩子们探究的教学环境,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为孩子们的均衡发展提供养分。

环境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势必带动学前教育长足的发展。

也必将影响一代人,造福一代人。

综上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观因素,所以我们要好好抓住这几点!培养好祖国的未来!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园是主要角色,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幼儿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1.作者:朱家雄、汪乃铭等.书名:学前儿童卫生学[M].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份:2006年7月.页码:4—92.作者:蒙台梭利.书名:幼儿教育方法[M].出版社:地震出版社.年份:2004年1月.页码:19—21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4.薛菁华,孙圣和.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