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染色法

合集下载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WOIRD格式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分支杆菌属,诺卡放线菌属。

石炭酸复红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于区分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

结果芽孢染成绿色,营养细胞为红色。

晶体染色:观察苏云金杆菌不同变种的晶体形状大小。

结果晶体染成紫色,芽孢为透明椭圆形,仅见具有轮廓的折光体。

鞭毛染色:有赖夫生染色法、银盐染色法,西萨-基尔染色法等。

一般以西萨-基尔(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异染颗粒染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直接涂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荚膜染色:观察菌体有无荚膜,如新型隐球菌。

碳素墨汁。

镀银染色:螺旋体吉姆萨染色:螺旋体荧光染色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尔森杆菌。

铬酸P、A、S真菌类染色。

结果:曲霉菌、念球菌属、细胞浆菌属、隐球菌属为红紫色。

曲霉菌丝周边紫红色,弹力纤维紫色,背景绿色。

Mann氏甲基蓝伊红染色法:病毒包涵体染色。

Negri氏小体红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体染色。

结果:包涵体、立克次氏体均染红色,其余组织呈蓝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新型隐球菌碘染色法吉姆萨染色:衣原体乳酸酚棉蓝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适用于所有真菌,呈蓝色。

吉姆萨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虫,滴虫,锥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原虫。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虫。

荧光素吖啶橙染色:疟原虫。

金胺-酚染色:隐孢子虫。

甲苯胺蓝,四胺银染色:耶氏肺孢子虫。

专业资料整理。

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汇总

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汇总

·健康科学·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汇总黄波因微生物细胞比较小且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进行观察。

染色以后微生物细胞会与背景形成比较鲜明的色差,从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有利于鉴别、强化细化或细胞组分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的反差,方便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观察的简便方法。

一、微生物染色原理因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及水溶液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机体属于无色、透明样,且与周围的环境背景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反差,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进行识别,所以必须对微生物进行染色,经过染色以后,菌体会与背景有明显色差的形成,才能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与结构。

微生物细胞主要是有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以及其他的化合物所组成,所以会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而两性电解质又兼具了碱性基、酸性基,在酸性溶液当中,会解离出含有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在碱性溶液当中,会解离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

经过测定后,细菌等电pH值在2~5之间,所以在中性、碱性或是偏酸性的溶液中,细菌的等电点均小于上述中溶液的pH值,因此,细菌是带负电荷,容易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相互结合,所以应用碱性染料色的比较多。

此外,微生物体内的各种结构的结合力与染料不同,所以可以使用各种染料对微生物的结构分别进行染色,便于观察。

二、染料的种类与选择染料可以分为2种类型:①天然染料,包含胭脂虫红、地衣素、石蕊、苏木素等,大部分都是从植物中所提取的,成分较为复杂。

②人工染料,又被称为煤焦油染料,大部分都是从焦煤油中所提取的,属于苯的衍生物。

大部分染料都属于带色有机酸或是碱类,有的也与有机溶剂相溶,为了使其能够在水中易溶,通常会把它们制作成盐类。

染料按照电离后的染料离子,所带的电荷性质,将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酸性染料该类染料进行电离以后,染料离子带负电,例如伊红、刚果红、苯胺黑等,可以和碱性的物质进行结合,成为盐;当培养基为糖类,而分解产酸的时候会使pH值下降,同时细菌所带的正电荷会增加,这时应该选择酸性染料,微生物容易被染色。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
1
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脱色---复染
2
涂片制备
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穿刺液和液体培养物,直接 在载玻上作薄涂片.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或菌 苔的制片,用接种环取1 环9g/L氯化钠溶液置载 玻片中央.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的培养物在 氯化钠溶液中磨匀,涂成人1CM*1CM大小的涂 面.置室温下自然干燥或火慢慢烘干.
18
涂片见G+球菌,呈葡萄状排列
19
涂片见G+球菌,呈链状排列
20
染色原理:
最广泛接受观点认为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 组成有关. G+菌细菌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 脂质含量少,形成结晶紫_碘复合物.脱 色过程 中,虽然溶解细菌壁脂质成分形成小孔.脱水作 用使细胞壁收缩又 构成屏障,阻止结晶紫—碘 复合物被乙醇溶出,细菌保持紫色.G-菌细菌壁 疏松,肽聚糖层较薄,脂质含量高,乙醇溶解脂质, 经复染细菌呈红色.
– 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颜色的染料进行 染色,可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 不同颜色
9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0
革兰染色
– 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染液1min,清水冲去染液. – 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甩干. – 用95%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约30S,至无紫色洗落为止,水洗,
24
染色原理
抗酸性染色细菌与细胞壁成分有关.分枝杆菌 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分是分枝菌酸. 决定抗酸性染色反应,用乙醚脱去分 分枝菌酸,则呈非抗酸染色性.
25
剂.也可用加热法促进着色.
6
脱色
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常用乙醇,丙酮等 作为脱色剂.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 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用.

微生物染色技术

微生物染色技术
27
Page 27
(六)革兰氏染色各步骤的要求
1、载玻片的要求
载玻片应清洁干净。 常规工作中可将载玻片清洗干
净后浸泡在95%酒精中,随 用随取。
28
Page 28
2、涂片的要求
滴一滴无菌水在载玻片中央, 准备涂片;或用接种环沾3-4 环无菌水,用于涂片。
无菌水不宜过多,否则后续的 干燥时间增多。
红色
2#
球状
紫色
结果判断 G-杆菌 G+球菌
报告:经镜检,该细菌为G-(革兰氏阴性) 杆菌。
26
Page 26
(五)操作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涂片时,滴生理盐 水不要过多,挑菌量宜少,涂片要均匀,菌
? 膜宜薄。
2、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4、选用幼龄的细菌。
17
Page 17
(一)革兰氏染色流程
涂片 → 干燥 → 固定 → 染色 → 镜检
初染 → 媒染 → 脱色 → 复
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

碘液媒染1min,水洗
乙醇脱色20秒,立即水洗至无色
番红复染1min,水洗
18
Page 18
(二)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显微镜下 观察发现,有些种类细菌呈红 色,有些种类呈紫色。
31
Page 31
5、涂片为什么要薄而均匀,不能过厚?
涂片过于浓厚,可能会脱色不 足,导致假阳性结果,菌量过 大也不利于菌体排列方式的观 察。
左下角,太厚而不能脱色
同理,不均匀也会在局部过厚, 颜色不一,难以判断。
32
Page 32
5、涂片为什么要薄而均匀,不能过厚?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以便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布。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目标特异性染色等。

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之一。

它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特性,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染色过程中,先通过紫色染料普鲁士蓝霜处理细菌细胞,使其呈紫色。

随后用碘酒金溶液进行固定,不易被冲洗掉。

然后使用乙醇洗去多余染料,并通过红色染料孔雀石绿进行反染,使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绿色。

抗酸染色用于分辨酸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这种染色方法基于酸性染料的特点,如琼红和文氏染料,能够着色酸杆菌。

染色过程包括涂片染色、定着、洗涤和固定等步骤,最终观察酸杆菌的红色或粉红色。

目标特异性染色常用于检测特定微生物或其特定组分。

例如,荧光染色可以利用荧光染料与微生物靶标结合,使其发出荧光信号;免疫染色可以利用抗体识别特定微生物蛋白质,再用染色剂标记抗体,显示出目标微生物的位置。

总之,微生物染色的原理是通过特定的染料与微生物结构或组分的相互作用,使其呈现出可视化的颜色或荧光信号。

这些染色方法对于微生物的鉴定、分类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染色液配制及染色法

微生物染色液配制及染色法

微生物染色液配制及染色法2.1 美蓝染色法2.1.1 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美蓝0.3g95%乙醇30mL0.01%氢氧化钾溶液100mL 将美蓝溶解于乙醇中,然后与氢氧化钾溶液混合。

2.1.2 染色法将涂片在火焰上固定,待冷。

滴加染液,染1~3min,水洗,待干,镜检。

2.1.3 结果菌体呈蓝色。

2.2 革兰氏染色法2.2.1 结晶紫染色液结晶紫1g95%乙醇20mL1%草酸铵水溶液80mL将结晶紫溶解于乙醇中,然后与草酸铵溶液混合。

2.2.2 革兰氏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将碘与碘化钾先进行混合,加入蒸馏水少许,充分振摇,待完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300mL。

2.2.3 沙黄复染液沙黄0.25g95%乙醇10mL蒸馏水90mL将沙黄溶解于乙醇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

2.2.4 染色法2.2.4.1 将涂片在火焰上固定,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1min,水洗。

2.2.4.2 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2.2.4.3 滴加95%乙醇脱色,约30s;或将乙醇滴满整个涂片,立即倾去,再用乙醇滴满整个涂片,脱色10s。

2.2.4.4 水洗,滴加复染液,复染1min。

水洗,待干,镜检。

2.2.5 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注:亦可用1:10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作复染液,复染时间仅需10s。

2.3 耐酸性染色法(萎-倪二氏法)2.3.1 石炭酸品红染色液碱性品红0.3g95%乙醇10mL5%酚水溶液90mL将品红溶解于乙醇中,然后与酚溶液混合。

2.3.2 3%盐酸-乙醇浓盐酸3mL95%乙醇97mL2.3.3 复染液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

2.3.4 染色法2.3.4.1 将涂片在火焰上加热固定,滴加石炭酸品红染色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气出现,但切不可使沸腾。

染液如因蒸发减少时,应随时添加。

染5min,倾去染液,水洗。

2.3.4.2 滴加盐酸-乙醇脱色,直至无红色脱落为止(所需时间视涂片厚薄而定,一般为1~3min),水洗。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原理
一 通透性学说 二 等电点学说
三 化学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含有大量核糖 核酸镁盐,其可与结晶紫-碘 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因而 不易被95%酒精脱色;而阴 性菌中此物质含量较少,因 而吸附染料量很少,分子量 也较小,故易被酒精脱色。
细菌涂片的制备
涂片:取一张洁净载玻片,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取一环 生理盐水于玻片中央,再将接种环灭菌,取菌与生理 盐水磨匀,涂布成1cm×1cm大小区域的均匀薄膜,使 盐水磨成灰白色为宜,接种环灭菌后放回试管架。 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将标本片涂抹面 向上,置酒精灯火焰上半尺高处慢慢烘干。 固定:常用火焰加热法,手执载玻片一端,标本面向 上,迅速来回通过火焰三次。
操作步骤 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碳酸复红溶液用火 焰微热至出现蒸气约3分钟(防止染液蒸发干, 必要时可续加第一液数滴,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约1分钟,直至涂片无色 或淡粉红色为止,水洗 3、再加复染液复染1分钟,水洗,干后镜检。 结果判断 抗酸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及细胞 呈蓝色。
注意事项 1.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 标本涂片的厚度,发提高检出率。染厚涂片时, 须掌握复染时间,如果背景过深,会影响镜检。 痰标本找抗酸杆菌,应先高压杀菌,避免实验室 污染。 2.尿、粪中找到抗酸杆菌须作潘氏染色,排除 耻后杆菌,才能报告。 标本中找到抗酸杆菌,须作传染病报告。 3.离心应为3000转/分,30分钟。 4.涂片至少保留三个月。

注意点
⒈取菌量不可太多,涂片应均匀,否则影响染色结果 ⒉干燥时切忌高热,以免细菌变形 ⒊固定时温度不可过高时间不可长,以防涂抹面 烧焦及玻片烧裂

固定的目的



杀死细菌,使菌体蛋白凝固,染料易于着色 改变细菌通透性,以利于染料进入细胞内 使菌体与玻片粘附牢固,在染色时不致被染 料和水冲掉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微生物染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和研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 革兰氏染色法(Gram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根据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可以保留紫色的革兰氏染料-碘-酒精复合物,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染料-碘-酒精复合物,经酒精洗涤后以褪色方式显现嫩蓝色。

2. 去瓶球菌染色法(Ziehl-Neelsen染色):该染色方法主要用于诊断结核菌感染。

结核菌具有酸酒杆菌的特征,该染色方法通过热定性进行,即将杆菌加热固定在玻璃片上。

染色液为仲子红与甲苯红的酒精醚溶液,结核菌上的脂质物质可以吸附染色液,呈现红色。

3.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采用的是接种在含有豆粉和盐的琼脂糖平板上的细菌进行。

染色液为碘酸钾和碘甘液的混合物,在细菌细胞内部染出棕色团块。

4. 吉姆萨染色法(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法主要用于染色血液细胞、细菌和寄生虫等。

染色液为吉姆萨染料溶液,通过染色液和蒸馏水的混合来染色。

吉姆萨染色方法对捕获染色成分极为敏感,将蓝色碱性染料用于碱性碳水化合物和核酸材料,将红色和紫红色酸性染料用于酸性成分,如蛋白质和细胞质组分。

5. 格拉姆-韦瑞染色法(Gram-Weigert染色):该染色法用于菌体内基质和胞外多糖的特异染色。

六元蔗糖银试剂与格拉姆染色特殊染料结合,生成黑色的沉淀物,用以观察菌体内多糖地点和部位。

6.碘染色法:碘染色用于染色藻类和真菌。

该染色法主要原理是将菌丝或细胞的内部特异性细胞器染为紫黑色,以便更容易观察和研究。

7.寇歇染色法:寇歇染色法主要应用于真菌的染色,染色方法与碘染色类似,可以观察到真菌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总结起来,微生物染色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适用于特定的微生物和研究目的。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1.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1.涂片制备: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1)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或紫外线灭菌,使其迅速晾干。

微生物的染色

微生物的染色

微生物的染色一、的容易染色容易染色包括涂布、干燥、固定、染色、冲洗和镜检等环节,详细操作过程为:取洁净的载片一张,将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热,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却,在中心部位滴加一小滴无菌水,用接种环在火焰旁从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混合后,涂成直径lcm左右的匀称薄层;待其自然干燥后,在微火上通过3-4次使其固定;然后在涂片处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溶液1-2滴,染色lmin后,倾去染液,用水轻轻冲洗,并用吸水纸轻轻吸去载片上的水分;最后用生物显微镜举行镜检。

二、微生物的革兰染色完成涂布、干燥、固定3个环节后,用草酸钱结晶紫染色lmin,用水冲洗;再滴加革兰冲去残水,并用碘液笼罩媒染lmin,用水冲去碘液;斜置载片于一烧杯上,滴加95%,并轻轻摇动载片,至液不展现紫色时为止,立刻用水冲净乙醇并用滤纸轻轻吸干;用番红染液复染lmin,水洗;吸干并镜检。

三、微生物的抗酸染色抗酸染色通常是鉴别分枝杆菌属的染色法。

分枝杆菌属其菌体中含有分枝菌酸,用一般染色法不被着色,需在加热条件下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且用酸性乙醇处理不能使其脱色。

由不同色彩差别对照可知,经抗酸染色后,草分枝杆菌细胞内含有枝菌酸,而其余4种微生物不含枝菌酸。

四、微生物的芽孢染色细菌的芽孢壁结构比养分细胞的细胞壁结构要复杂,而且致密,透性低,着色和脱色都比养分细胞困难。

因此,普通采纳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伸染色时光,使菌体和芽孢都同时染上色后,再用蒸馏水冲洗,并用另一种对照鲜亮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以在显微镜下显然区别芽孢和养分体的形态。

可以观看到,苦味诺卡菌、沟戈登菌和草分枝杆菌无芽孢,而胶质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芽袍,其芽孢主要展现在末端,显微镜下,芽孢展现浅色微透亮,养分体展现深色。

五、微生物的荚膜染色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的一层胶状黏液性物质,与染料亲和力低,普通采纳复染色的办法,使背景与菌体之间形成一透亮区,将菌体映衬出来便于观看辨别。

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ppt课件

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ppt课件
注:乙醇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操作的关键环节,脱色不 足,阴性菌被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阳性菌被染成 阴性菌
精品
5
实验结果
阳性菌(蓝紫色) 阴性菌(红色)
精品
6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方法;初步了解芽孢杆 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 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 休眠形式。产生芽孢的都是革兰氏阳性菌。
2
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一步:初染:结晶紫使菌体着上蓝紫色; 第二步:媒染: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 合物,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第三 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 出现不同的反应——G+菌:细胞不能被 酒精脱色,仍呈紫蓝色;G-菌:酒精将 细胞脱色,细胞无色;第四步:番红复染, G-菌呈红色, G+菌呈紫蓝色。
精品
9
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步骤
1)改良的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 制备菌悬液 孔雀绿染液(2滴)水浴加热染色15-20 min 取1小滴,涂片,固定 水洗 番红染液复染23min,倾去染液,水洗 镜检 2)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 涂片固定 孔雀绿染液在微火上加热染色5min 水洗 番红染液复染2min 水洗 镜检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
精品
1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了解革兰氏染 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细胞的复合染色法,由 丹麦病理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 于1884年 创立。该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精品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是一种实验技术,用于将细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染色方法能够使微生物结构和特征更加清晰可见,便于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包括:常规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

常规染色是最基本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常用的常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李斯特氏染色和孢子染色等。

其中,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常规染色方法之一。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微生物样品涂在玻璃片上,加热固定,然后依次经过靛基紫、碘酒、酒精和脱色液的染色处理,最后用苏木精红染色,过脱色液和背景脱色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微生物鉴定中重要的基础染色方法。

特殊染色是根据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和特征进行染色的方法,常用的有抗酸染色、肉眼观察的染色和木纹酸染色等。

抗酸染色常见的有抗酸快速染色法和冷抗酸染色法。

抗酸染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适用于结核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需要染色的抗酸杆菌。

抗酸染色的步骤有固定、染色液处理、脱色液处理等,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来检测微生物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免疫荧光染色的步骤包括样品处理、抗原检测、抗体处理、荧光染料标记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染色的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荧光的强度和颜色,以此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除了上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染色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 I S H)染色、电子显微镜染色等。

荧光原位杂交染色是一种特异性的D N A或RN A测序方法,通过标记了荧光探针的原位杂交来检测微生物中特定的基因序列。

电子显微镜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主要用于电子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金属薄膜染色或重金属染色使微生物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高对比度的图像。

总结来说,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有多种,包括常规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等。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指利用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染色的方法。

染色是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和区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包括结构染色和生理染色两种方法。

结构染色是指通过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的结构染色,使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常用的结构染色方法有简单染色和复杂染色两种。

简单染色是将微生物细胞直接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甲基蓝、溴苯蓝等。

复杂染色是将微生物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再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革兰氏染色和折射染色等。

生理染色是指通过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染色,如酸碱性染色、颗粒染色等。

生理染色可以根据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来进行选择染色剂,从而更好地显示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性来实现的。

染色剂可以与微生物细胞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结合,从而使细胞染色。

不同的染色剂对不同的微生物细胞有不同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实现对不同微生物细胞的染色。

在进行微生物染色时,需要注意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和染色条件等因素。

选择适合的染色剂可以更好地显示微生物细胞的特征,染色时间和染色条件的控制可以使染色效果更加理想。

总之,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性来实现的。

通过结构染色和生理染色两种方法,可以使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和区分,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对于微生物学研究人员来说,掌握微生物的染色原理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微生物学研究工作。

微生物学实验 原生质体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 原生质体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原生质体染色
原生质体染色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观察原生质体的结构和特征。

原生质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包含许多生物学过程所需的酶和其他分子。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原生质体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

在进行原生质体染色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样本。

通常可以选择从培养基中培养的微生物细胞作为实验样本。

然后,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并使用适当的染色剂对原生质体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甲苯胺蓝、墨汁和伊红等,它们可以使原生质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观察染色后的原生质体样本时,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放大和观察。

通过观察原生质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等特征,可以对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和细胞结构进行初步分析。

此外,还可以利用染色后的原生质体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细胞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以深入研究原生质体的功能和作用。

总之,原生质体染色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这一
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细胞内的原生质体进行观察和分析,为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微生物基本染色方法

微生物基本染色方法

基本染色方法1.染色准备:染色的第一步是制作涂片。

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

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 1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

涂片时必须注意应轻轻操作。

猛烈的动作会改变菌细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细菌鞭毛脱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胞形态改变。

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2.几种基本染色方法2.1 革兰染色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

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2.1.1结晶紫溶液A液:结晶紫2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需在用前24h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1.2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几毫升水,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完全溶解。

最后补足水量。

也可用少量蒸馏水,先将碘化钾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2.1.3 脱色液:95%乙醇。

2.1.4复染液A. 贮存液:沙黄 2.5g95%乙醇100mlB. 应用液: A液 10ml蒸馏水 90ml2.1.5染色方法:A.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液染30s,清水冲去染液。

B.加碘液染30s,水洗。

C.加脱色液,不时摇动约5~10s,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D.加复染液,染30s,水洗。

E.干后镜检。

3、抗酸染色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标本涂片的厚度,以提高检出率。

染厚涂片时,须掌握复染色时间。

如果背景过深,影响镜检。

奴卡菌及放线菌可呈弱抗酸性,取培养菌落涂片染色时,呈现两种现象,视野中有些菌细胞阳性,另外一些则阴性;有时同一个菌体上,红色的深浅亦有不同,观察时应予注意。

抗酸染色有两种常用方法:①碱性复红法又称萋纳(Ziehl—Neelsen)法(我们使用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番红复染
微生物染色法
Figure
Figure 1 - A Gram stain of Gram + Staphylococcus cells.
Figure 2 - Gram stain of Gram - E. coli cells
微生物染色法
染料
多数染料都是中性有机盐。据着色基的不同可分为 以下类型:
2、颜色
3、透明度
4、表面状态
5、质地
6、边缘形态
7、隆起形状 (正面观)
微生物染色法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numbered colonies and examined microscopically
微生物染色法
(三)影响菌落形态的因素
各种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其形态特 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一性,因而可以作为识别、 鉴定菌种的一个依据,但也受某些因素的影响, 观察时应加以注意。
微生物染色法
2020/11/14
微生物染色法
负染色
微生物染色法
简单染色
制备涂片标本→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镜检
水洗、吸干
染色1min 微生物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步骤:
结果:
涂片固定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结晶紫初染
1、邻近菌落 2、培养时间 3、培养基成分 4、培养温度
微生物染色法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14
微—带正电染料。其阳离子部
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如Crystal violet, Safranin, Methylene blue等。
②酸性染料(Acid dye)—带负电染料。其阴离子部
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正电的组分结合。如Eosin, Congo red , Acid fuchsin 等。
③脂溶性染料—如Sudan black。
微生物染色法
四、细菌的繁殖
方式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一般为无性繁殖,二分裂法。
➢ 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的子细 胞大小相等。
➢ 异形裂殖:分裂产生两个大小 不等的子细胞。
细菌分裂过程:
➢ ①菌体伸长,核质体分裂
➢ ②形成横隔壁
➢ ③子细胞分离
☆少数有菌毛的菌可进行有性繁殖
微生物染色法
五、细菌的群体形态
(一)种类:
▲固体培养时的群体形态: ① 菌落(colony) ②单菌落(clone) ③菌苔(lawn)
culture plate
▲液体培养时的群体形态:
微生物染色法
(二)菌落形态 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其菌落特征不同。同一种菌在
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也不尽相同。菌落的特征包括: 1、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