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及针对训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及针对训练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声。
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听见。
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针对训练1、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A.叮咚的鼓声B.哗哗的流水声C.隆隆的炮声D.悦耳的歌声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4、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D.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5、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6、(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关闭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转播。
2、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一般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②在外太空,宇航员用无线电传声。
3、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word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word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声现象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感知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声现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以及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实际应用。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振动的分子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但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
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所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声波通过固体的颗粒传播,例如,声音可以通过木头、金属等固体传播。
在液体中,声波也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播的,声音可以通过水、酒等液体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声音的感知人类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当声波进入耳朵时,会导致耳膜振动,进而刺激耳朵内的听觉神经,最终将声音传递到大脑中。
除了耳朵之外,人类还可以通过皮肤等其他感觉器官感知声音,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弱。
不同的动物也拥有不同的声音感知方式,例如,蝙蝠可以利用超声波感知周围的环境。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语音通信,例如,电话和对讲机等设备依靠声音传播进行通信。
此外,声音在音乐、广播、电视等娱乐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声音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听心音来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
在工业领域,声音也被广泛应用于声波测厚、水声通信等方面。
声音的保护由于声音的传播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因此在一些特定环境中,需要对声音进行保护。
具体来说,一些噪音过大的环境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受损。
因此,在一些工业和建筑环境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声音,例如,设置隔音墙、佩戴防噪耳塞等。
总结声现象是一个涉及物理、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等多个方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清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一个物体发生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例如,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击鼓时,鼓面在振动;弹奏吉他时,琴弦在振动。
总之,任何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以某种方式振动着。
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调。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也就越低。
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响度。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微弱。
不同的物体振动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形状、大小等因素不同,导致振动的特性也不同,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音色。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通常比在液体和气体中快。
例如,在铁轨中,声音可以传播得很远,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
在液体中,声音也能有效地传播。
比如,在水中,我们可以听到远处物体发出的声音。
在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
而且,声音在不同的气体中传播速度也有所不同。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当声源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的分子振动,这些分子依次带动相邻的分子振动,形成了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在 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三、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例如,在山谷中,我们大声呼喊会听到回音,这就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不同的物体对声音的反射能力不同。
表面光滑、坚硬的物体反射声音的能力较强,而表面粗糙、柔软的物体吸收声音的能力较强。
在房间中,如果墙壁和天花板对声音的反射较强,可能会产生回声和混响,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可以在房间内布置吸音材料,如地毯、窗帘等。
四、声音的衍射声音还具有衍射现象。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它会绕过障碍物或从小孔中“挤”过去,继续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清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无论是我们说话、唱歌、敲鼓,还是鸟儿鸣叫、风吹树叶沙沙作响,都离不开物体的振动。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水等)的振动。
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所感知,就形成了声音。
例如,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弹吉他时,琴弦的振动通过琴身传递到空气中,形成美妙的音乐。
但需要注意的是,振动的物体不一定都能发出我们能听到的声音。
比如,在真空中,由于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即使物体振动,也不会产生声音。
此外,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特性。
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空气中,声音以大约 340 米/秒的速度传播。
但这个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在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通常比在空气中快。
比如,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1500 米/秒。
这也是为什么在水下,我们能听到远处的声音更加清晰和迅速。
在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更快。
例如,在钢铁中,声音可以以每秒 5000 米以上的速度传播。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比如,在山谷中,我们大声呼喊,会听到回音,这就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折射则是指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传播速度的变化而改变传播方向。
比如,当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衍射是指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比如,即使我们躲在障碍物后面,仍然能够听到声音。
三、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1、介质的性质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效果有很大影响。
如前所述,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各不相同,而且介质的密度、弹性等性质也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传播知识点总结首先,要了解声音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波。
这些声音波通过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所接收,从而产生听觉感知。
一般来说,声音的产生有如下几种方式:1.物体的振动: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波。
比如,当我们敲击钟摆、吹响口哨,都会产生声音。
2.声源的震荡: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震动传播,比如人的喉咙或者乐器中的音膜等。
3.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传播到听者的过程。
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声音会受到传播介质、距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传播,它们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
1.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空气是最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跟着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波。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遵循压缩和稀疏的规律,形成纵波。
当我们讲话或者听音乐时,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
2.水中的声音传播:水是另一种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与空气相比,水的密度较大,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也更快。
在水中,声音通过水分子的振动传播,同样遵循压缩和稀疏的规律。
例如,鱼类的呼吸声音、船只的鸣笛声等都是通过水中传播的声音。
3.固体中的声音传播:固体是另一种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通常比在空气中更快,因为固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
固体中的声音传播通常呈现横波的形式,而不是纵波。
比如,我们敲击桌子或者地面时产生的声音,都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除了介质的不同,声音的传播还受到距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这是由于声音能量的损失导致的。
通常来说,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此外,环境中的障碍物、声音的频率等也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比如,高频的声音相对容易受到阻挡,而低频的声音传播能力更强。
最后,我们要了解声音的感知过程。
声音的感知是指声音被我们的耳朵所接收,并转化为听觉感知的过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清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无论是我们说话、唱歌,还是敲鼓、弹琴,都需要有物体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比如,当我们拨动琴弦时,琴弦的来回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了疏密变化,从而形成了声波,这就是声音的产生过程。
再比如,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于是声音就传播开来。
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被我们听到。
振动的频率如果过低或者过高,超出了人耳能够感知的范围,我们就听不到相应的声音。
物体振动的幅度也会影响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响亮;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微弱。
比如用力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响亮;轻轻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就轻柔。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这些分子又会依次带动相邻的分子振动,从而将声音逐渐传播出去。
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通常比空气中快。
比如,我们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更早地听到远处火车行驶的声音。
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排列更紧密,振动传递得更快。
在液体中,声音也能传播。
比如在水中,鱼类可以通过声音来交流和感知周围的环境。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而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又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 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但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三、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不同的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很大。
如前所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结构和密度不同,导致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也不同。
2、温度温度的高低会改变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和间距,从而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
3、障碍物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反射就是声音像光一样被障碍物反弹回来,形成回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理振动产生的传播波动,它通过介质传递,使人们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知识点。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跟随振动。
这种振动会导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区域。
这些压缩和稀疏的区域会像波一样传播出去,形成声波。
声波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液体和固体。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会使空气分子发生振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声音的能量传递给相邻的分子。
这样,声音就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出去。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液体和固体。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而在液体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得多。
这是因为液体和固体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导致声波传播得更快。
三、声音的感知人类通过耳朵感知声音。
当声波传播到耳朵时,它会使耳膜振动。
耳膜的振动将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通过耳骨传递给内耳。
内耳中的感觉器官会将机械能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解析这些电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理解声音的含义。
人类对声音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声音的频率和振幅。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而不同振幅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量。
其次是声音的方向。
人类通过双耳的位置差和声音到达的时间差来判断声音的方向。
此外,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声音的感知,如噪音的干扰会使声音变得模糊或难以辨别。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过程。
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通过介质传播并最终被人耳感知。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对于理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所启发。
小学声音的知识点总结
小学声音的知识点总结首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也产生振动,最终形成声音波。
振动的物体在振动过程中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空气分子,这种周期性的振动波动就是声音。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个木制的桌子时,木头的振动就会产生空气的振动,最终传播出声音。
其次,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而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波时,这些波会在空气中传播,最终被人的耳朵接收到。
由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所以它具有振幅、频率和波长等特性。
振幅决定了声音的大小,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而波长则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第三,声音有哪些特性呢?首先是音调,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越高,反之亦然。
在我们生活中,一般认为的高音是钢琴的高音区,低音是钢琴的低音区。
其次是声音的响度,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的声音响亮,有的声音轻柔。
再次是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品质特征,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例如铃铛的声音和手风琴的声音就有明显的区别。
最后,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声音来进行交流沟通,比如说说话、唱歌和交响乐等;我们还可以利用声音来进行定位,比如通过声纳来探测海底的物体;我们还可以利用声音来进行娱乐,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等。
总的来说,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比如用一根绳子制作简易的琴弦,敲击不同长度的绳子,让学生们观察不同长度的绳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也可以用沙子和玻璃瓶来演示声音的传播,通过不同大小的玻璃瓶里装着沙子,让学生们观察不同大小玻璃瓶发出的声音的大小。
这些实验都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总而言之,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传播和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归纳针对训练
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归纳针对训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它涉及到声音是如何产生、在空气中传播、被人耳感知以及声音的特性等方面内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振动的源头可以是声源(如乐器、声带等)。
2.声源的振动会产生气压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声波。
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是机械波,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
2.声波的传播是粒子的振动传递能量的过程,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相关。
3.声波传播的基本特征是几何扩散和能量衰减。
三、声音的特性:1.音高:音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音量:音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品质,由声音谐波成分的比例和强度决定。
4.共振:声音能够引起共振是由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与共振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
四、人耳的感知:1.人耳通过接收声波的压力变化,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2.人耳可以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kHz,不同年龄段的人耳灵敏度会有所不同。
3.人耳对于声音的感知是主观的,同一个声音在不同人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五、应用:1.声音传播是音乐、语言以及通信等领域的基础。
2.声学工程应用于音响、电视、电影等领域,改善声音传播效果。
3.声波也有医学应用,如超声波检查、声波治疗等。
总之,声音产生与传播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人耳的感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为声音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提供理论基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交流、娱乐和认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对我们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而形成声音。
以下是声音产生的几个关键知识点:1. 振动:当物体以一定频率在空间内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常见的振动源包括弦乐器的琴弦、膜鼓的膜面、声带等。
2. 声源和介质:声源是振动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多数情况下是空气。
振动体的振动传导到介质中,形成声音波动。
3. 频率和周期:振动体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赫兹(Hz)表示。
振动的周期是指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频率和周期呈反比关系。
4. 声音的幅度和响度:声音的幅度反映了振动体能量的大小,也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幅度较大的声音听起来较响,幅度较小的声音则较轻。
5. 声音的音调和音质: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质是指同样音调和响度下不同的声音所具有的特殊特质。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从声源向周围空间扩散。
以下是声音传播的几个关键知识点:1.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介才能传播。
当振动体振动时,通过振动传递到周围介质中,激发介质中的分子振动,进而传播出去。
2. 声速: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介质的声速不同。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每秒343米,而在水中声速较高,约为每秒1482米。
3. 吸收和反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这些障碍物可能吸收或反射声波。
例如,柔软的材料较容易吸收声波,硬表面则较容易反射声波。
4. 声音的衰减:随着声音传播距离的增加,声音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即发生衰减。
衰减的强度取决于距离、介质和环境等因素。
5.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可以直线传播,也可以经过折射、反射等现象改变传播路径。
物理声知识点总结 练习
物理声知识点总结练习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分子产生振动,这些分子会向周围的分子传递振动,最终造成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一般来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其中以固体传播最快,气体传播最慢。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密度等因素有关。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m/s,在水中传播速度约为1482m/s。
传播速度与温度、密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速度越快,密度越大,声音的速度也越快。
声音是由人耳感知的,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是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来完成的。
当声音传播到耳膜时,会引起耳蜗内的毛细胞产生振动,这些振动会被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通过听神经传输到大脑中,大脑解读这些信号,就能听到声音。
声音的强度与音量有关,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声音的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通常情况下,声音的强度用分贝(dB)来表示,分贝是对数单位,可以准确地表示声音的强度。
声音的频率与音高有关,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至20000Hz,这个范围之外的声音人耳是无法感知的。
一般来说,人们可以通过调节乐器的频率大小来调节音高。
声音在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和共振现象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性质。
反射是指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声音也可以在空间中发生折射。
声音还可以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这些现象在声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自然频率与外力的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这种现象在音箱、乐器等的设计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基本的声学知识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学现象。
例如多普勒效应,当声源和听者相对运动时,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此外,还有波导效应、共振峰等特殊现象。
这些特殊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总的来说,声学是研究声音产生、传播、接收和处理的科学,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
声学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在工程技术、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声音的传播与产生知识点
声音的传播与产生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 产生原因。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我们敲鼓时,鼓面在振动,从而发出声音;人说话时,是声带在振动产生声音。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可能还在传播。
当我们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振动,不再发出新的声音,但之前发出的声音还会在空气中传播一会儿。
2. 实验探究。
- 转换法在探究声音产生中的应用。
- 例如,在探究音叉发声时,由于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到,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这就表明音叉在振动。
- 或者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看到纸屑跳动,从而证明鼓面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 传播条件。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例如,在月球上(接近真空环境),即使两个宇航员面对面,也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
2. 传播形式 - 声波。
-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的疏密变化,这种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声波。
3. 声速。
-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例如,在常温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20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 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例如,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25℃时,传播速度会略大于340m/s。
1.1声音是什么(原卷版)_2
第一章声现象§11 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掌握利用声速的简答计算;4.知道回声现象,掌握回声测距。
【典例精析】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考点诠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例题1、初春时节,柳树发芽,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跟踪训练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显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考点诠释:1、声波实际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周围的物质(通常叫介质)传播开去。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由于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例题2、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用“土”远距离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__________填“强”或“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但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__________.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出的跟踪训练1: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A. 岸上的人能听到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B. 海边的人能听到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C. 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D. 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跟踪训练2: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会受到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B. 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 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金鱼”D. 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知识点三、声速考点诠释: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初二物理声学基础与声音传播
初二物理声学基础与声音传播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学科,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在初二物理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以及声波的测量等。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声学基础与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振动,形成声波并传播出去。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一般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以空气为媒介的声音传播是最常见的,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大多是由空气构成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可以用以下步骤来描述:1. 发声体振动:比如乐器的弦、空气中的声带等能够通过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传递:振动使空气分子发生振动,形成纵波,通过压缩和稀疏的方式传递。
3. 外部接收:空气中的声波传播到人耳附近,振动使耳膜产生相应的振动,然后通过听骨传递到内耳。
4. 内耳感受:内耳的感觉器官将声波的振动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最终产生听觉感知。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三个方面。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我们平常所说的音高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和强弱,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3.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和音质特征,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音色。
音色是由声音的谐波组成的,不同的谐波比例决定了音色的独特性。
三、声波的测量与性质声波是声音传播的波动现象,具有频率、波长和速度等特性。
1. 频率:频率是指声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波的音调越高;频率越低,声波的音调越低。
2. 波长:波长是指声波中相邻两个峰或两个谷之间的距离,单位是米(m)。
波长与频率有关系:波长等于声速除以频率。
3. 速度:声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恒定值,对于空气来说,大约是343米/秒。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篇)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常考点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我们会发出声音,也会听到声音。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主要源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振动时,它们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一系列的压缩和稀薄,从而产生声波。
1. 声音的振动源:声音的振动源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例如,人的声带、乐器的弦、鼓膜等固体都可作为声音的振动源。
2. 振动的特点: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3. 声音传播的媒介: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主要媒介,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产生后需要通过某种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声音的传播速度受媒介和温度的影响。
1.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因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压缩和稀薄的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波纹,这些波纹就是声波。
2. 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不同媒介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比如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482米/秒。
3.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即声音的响度会逐渐减弱。
衰减的原因主要包括距离的增加、介质的吸收、散射等因素。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性:1.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基本特征,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响度是声音的强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的声音,响度越大。
3.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和甜美程度。
不同的乐器、声带等振动源产生的声音音色各异。
4. 回声: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后的反射现象。
当声波在某个媒介中传播时,遇到墙壁、建筑物等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
结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
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声音,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看似平凡,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奥秘。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无论是我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还是敲鼓时鼓面的振动,又或是拨动琴弦时琴弦的振动,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声音产生的根源。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带动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水等)一起振动。
这种振动会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所接收,从而让我们听到声音。
例如,我们用手拨动钢尺的一端,钢尺就会在固定点上下振动,同时发出声音。
如果停止拨动,钢尺的振动也会逐渐减弱直至停止,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这清楚地表明,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能被我们听到。
振动的频率必须在人耳能够感知的范围内(约 20Hz 20000Hz),才能形成可被听见的声音。
低于 20Hz 的称为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这两种声波人耳通常是无法直接听到的。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可以是气体(如空气)、液体(如水)或者固体(如金属、木材等)。
在空气中,声音以纵波的形式传播。
当声源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疏密变化,形成一系列压缩和稀疏的区域,从而将声音的能量传递出去。
例如,我们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呼喊,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远处。
而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举个例子,在一根长的金属管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很快听到声音;而在水中传播时,速度会稍慢一些;在空气中传播则相对更慢。
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振动传递更容易且迅速。
此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其强度会逐渐减弱。
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介质的吸收等因素,导致能量的损失。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反射就是声音碰到障碍物后返回原来的介质;折射则是声音在穿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衍射是指声音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
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听音乐、听人说话、听教师讲课等等都离不开声音。
但是,每个人对声音可能没有过多的思考,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本文将深入探究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生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可传播空气、水、某些固体和液体中。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343米,这是它的最佳传播速度,且声波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人类听到的声音中,最常见的是由人的声带产生的声音。
声带是位于喉部的组织块,当我们说话或唱歌时,空气流过声带会使其振动。
振动生成的声波会传播到空气中并形成声音。
除了人的声带之外,其他物体也可以产生声音。
例如,打击乐器(如钢琴和鼓)靠敲击时光滑面之间的碰撞声来产生声音。
管乐器(如喇叭和号)则依靠呼吸向管内吹气并使空气振动来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从声源传递到听者的耳朵。
声波会在传播过程中受到许多影响,例如材料密度、压力、温度等因素。
当声波传播到一个物体表面时,它会震动表面并使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
不同的表面材料对反射的影响不同,导致声音反射出的声音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个房间中说话时,声音反射会在墙壁、地面和天花板之间反弹,使声音传播到整个房间内。
除了反射外,声音传播还会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声音会在空气中传播,并且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
这个效应被称为衰减。
低频声音的衰减较为缓慢,高频声音的衰减速度更快。
在城市环境中,城市街道和建筑物会反射和扩散声音。
城市的噪声水平很高,我们需要保持对周围声音的警觉度,以便避免噪音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反射和扩散在空气中传播。
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我们自己产生的声音,以保持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最全笔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吹树叶“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
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①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①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清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无论是我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还是乐器弹奏时弦的振动,又或是敲鼓时鼓面的振动,都是声音产生的源头。
振动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带动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水等)一起振动,从而形成声波。
以击鼓为例,当鼓槌敲击鼓面时,鼓面迅速振动。
鼓面的振动使得与它接触的空气分子受到挤压和拉伸,这种压力的变化就形成了声波,并向四周传播。
再比如,我们人类发声是依靠声带。
当我们说话或者唱歌时,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部,使得声带振动。
声带的振动频率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而在一些乐器中,比如钢琴,按下琴键会使琴槌敲击琴弦,琴弦的振动产生了美妙的音符。
总之,物体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没有振动,就不会有声音。
二、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通常比在液体和气体中快。
这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相互作用较强,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振动。
例如,我们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更早地听到远处火车行驶的声音。
在液体中,声音也能传播。
比如在水中,鱼类可以通过声音进行交流。
潜水员在水下也能听到各种声音。
气体也是声音传播的常见介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大多数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然而,在真空中,由于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这也是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依靠无线电通讯,而不能直接通过声音交流。
不同介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效果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5200 米/秒,在水中约为 1500 米/秒,而在空气中,常温下约为 340 米/秒。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波是一种纵波,也就是说,介质中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的分子依次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区域。
这些疏密相间的区域就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从而形成声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固体都
可以发声。
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听见。
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针对训练
1、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叮咚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D.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5、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
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
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
发出的响声
6、(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
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转播。
2、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一般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
气体最差。
②在外太空,宇航员用无线电传声。
3、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①声速的大小和介质及温度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速度,大于气体中
速度。
②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①回声与原声至少相差0.1s以上才能被人耳听到。
②小于0.1s,回声会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加大声音。
③利用“回声测距”。
s = v t
5、人耳怎么听到声音
①人耳主要听觉器官: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②听到声音的条件:要有物体的振动——有传播的介质——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且人的听觉正常。
③耳聋: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可以通过骨传导的方式听到声音。
其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针对训练
8、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_,
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
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0浙江杭州模拟)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
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 _ 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垒森严间的距离为。
1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一般情况下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
大。
1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 _________ Hz,人耳_________ (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 _________ 次.
13、能说明固体传声的现象是()
A.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B.河里的鱼被脚步声吓跑
C.耳朵贴着钢轨听到火车运动 D.击鼓能听到鼓声
14、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的快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需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D.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深度
15、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一定是钟声的回声 D.有余音说明说明大钟还在振动
16、甲在铁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把耳朵贴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三下响声,这三下响声传播的介质依次是()
A.铁、空气、水 B.铁、水、空气
C.水、空气、铁 D.空气、水、铁
17、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①声音的反射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
②③④
18、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104赫兹
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340m/s,比水中传播快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
19、(2012?绵阳)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20、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1.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 D.饼干太干了
针对训练答案
1、振动
2、C
3、B
4、D
5、D
6、D
7、C
8、弹开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9、声音在固体中比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10、反射 425m 11、振动介质固体 12、6 不能 200 13、C 14、B 15、D 16、B 17、A 18、C 19、B 20、D 2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