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爱地球家园,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气温变化问题。
5.增进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结合教材,讲解气温的定义、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如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时间,一年中气温的四季变化等。
2.教师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讲解全球气温分布的规律。
-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讲解赤道地区、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气温差异。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差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记录作业:
-请学生连续一周记录自己所在地的气温变化,包括每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变化情况,并简单分析可能的成因。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完成时间和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认识气温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温计,并能准确读取气温数据。
3.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1)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
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气温随季节、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能记录气温变化。
3.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气温随季节、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气温的概念及其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季节变化的图片、时间变化的图片、地点变化的图片。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幼儿到户外感受不同时间(早晨、中午、傍晚)的气温。
(2)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为什么不同时间的气温会有所不同?2. 例题讲解(1)讲解气温的定义,让幼儿知道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现场演示。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使用温度计测量户外气温,并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观察季节、时间和地点变化对气温的影响,记录气温变化。
4. 讲解气温变化规律,引导幼儿理解和运用。
(1)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定义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自己所在地区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记录下来。
(2)结合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早晨气温较低,中午气温较高,傍晚气温逐渐降低。
(2)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夏季气温较高,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冬季气温较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幼儿对气温的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理解气温变化规律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人员如何测量气温。
(2)让幼儿收集关于气温变化的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示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平均气温。
2.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日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3.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4.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1.阅读各类气温曲线图,归纳某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冷热是指什么?你对冷热的变化有什么感受?(板书)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一、气温和气温观测1. 气温的含义自主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什么气温?2.气温的单位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
2.气温的单位一般用°C表示,读作“摄氏度”2.气温的观测自主阅读教材,回答问题:3.气温是如何测量得出的?4.通常,一天要观测几次气温?分别在什么时间段测量?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是用放置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的。
2.通常,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
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可以不完全一样。
)(拓展延伸):百叶箱中观测气温(活动)读图4-2-1,回答问题:1.读出该地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数值,并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
2.议一议,如何用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生:(可能的答案)1、2时为3°C,8时为7°C,14时为15°C,20时为12°C。
日平均气温为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数值的平均数:(3+7+15+12)÷4 = 9.25°C 2、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所有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概念。
(2)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人们穿着不同衣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1)讲解气温的概念,即空气的温度。
(2)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①展示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②讲解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让学生计算气温日较差,即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④通过生活实例,如一天中中午感觉热、早晨和晚上感觉凉,让学生感受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①展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
②讲解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即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2 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1

一、气温和气温观测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目标检测: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__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最高,__最低;海洋上__最高,__最低。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__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对气温的观测,都是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间进行测量的
5、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说法,这说明当地气温特点是()
A、日平均气温高B、气温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大D、年平均气温低
6、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凌晨2时左右B、8点左右C、12点左右D、14点左右
A、21.3℃B、0.5℃C、8℃D、30.7℃
学习反思:
预习要求:课本知识点用笔做好批注,独立完成左边的预习案。
2、图中共有个小圆点,代表一年中12个月各月的平均气温,例如左边第一个点是1月份的月均温,气温值为。4月份的月平均气温约是。
3、看图中点A,与其他月份比较,它的气温最低,说明该地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份。图中点B位置最高,这是该地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点B是月的月均温,气温值为。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B.一个月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月平均气温
C.一个月内每天平均气温的总和除以天数的商叫月平均气温
D.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月平均气温
4.有关气温测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放置在百叶箱内
B.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
C.测定气温一般采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摄氏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导学案《气温的变化与差别》导学案一、导入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天的气温都在不息变化?无意候天气炎热,无意候又会突然降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关于气温的变化与差别。
二、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及其测量单位;2. 掌握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 理解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
三、知识点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空气中的热量大小的一种表现,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F)表示。
2. 气温的测量单位:摄氏度(℃)是国际上常用的温度单位,而华氏度(°F)常用于美国等国家。
3. 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气温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4. 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不同地区的气温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明显的差别。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定义及测量单位(PPT展示)- 请同砚们回答: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它通常用什么单位表示?- 介绍气温的定义及常用的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测量单位。
2. 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演示)- 进行一个实验,测量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并观察结果。
- 引导学生总结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等。
3. 气温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地图展示)-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较大的原因,如地理位置、海洋气流等。
-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室练习1. 选择题:气温通常用哪两种单位表示?A. 摄氏度和华氏度B. 米和厘米C. 千克和克D. 升和毫升2. 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气温是空气中的湿度大小的一种表现。
B. 摄氏度常用于美国等国家。
C. 气温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不同地区的气温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气温的概念及单位、测量工具;2. 学会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并且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并且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教学策略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这一节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
在“气温的变化”中有以下几个要点:1.什么是气温;2.气温的表达方式;3.气温的变化及气温曲线图,为此教学活动中设计了“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掌握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能力,同时提高读图能力,掌握绘制和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流程五、当堂练习1.我国西部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A.降水量少B.气温日变化大C.气温年变化大D.平均气温2.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月气温出现在()A. 1月B. 2月C. 7月D. 8月3.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低温出现在( )A. 1月B. 2月C. 7月D. 8月某中学的气象活动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6℃、16℃、14℃、4℃根据相关材料完成4~5题。
4.该日的气温日较差最有可能是()A. 8℃B. 12℃C. 20℃D. 10℃5.该日的平均气温是()A. 12℃B. 10℃C. 11℃D. 15℃答案:B;C;D;B;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的概念及测量二、气温的变化三、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四、教学目标1.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等温线图。
2.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含2课时)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4.9
﹣2.5
5.1
12.5
19.6
24.8
27.2
25.5
21.2
13.6
6.2
﹣2.1
表4.3 B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C
6.1
4.3
5.6
10.5
15.1
18.9
22.5
25.2
23.2
新课学习
第一部分:初识气温
1.气温的概念
【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预报,知道了气温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教师展示今天的天气预报并提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学生活动】说出当天的气温。(甲同学说16°C,乙同学说11°C。)
【小结】甲乙两位同学表述不同,因为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它是时刻在变化的,甲说的16°C和乙说的11°C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一天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2023年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而且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另据新华社报道,气候科学家表示,在经历了一年破纪录的冰面流失之后,南极可能正从地球的“冰箱”变成地球的“暖气片”。
【承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全球变暖的因素——气温,探究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 4.2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及解读】●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图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重点)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重点、难点)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同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冬、夏季气温的差异。
(重点)【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实验:学生准备沙子、水、温度计、分别在早上、中午、傍晚测量温度并记录数据. 【教学过程】 行为条件内容行为程度行为动词练习与导入[练习导入]:读图,请回答以下的问题:通过练习,温故知新培养学生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上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衔接与过渡通过选择合适的衣服,使学生初步体会气温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绘图与发现活动一:等温线的判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65页文字和“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完成任务.(自主学习)任务一、1.绘制等温线图,学生用平滑的曲线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
2.A点的气温是多少?B点呢?为什么A点和B点气温一样呢?3.C点的气温是多少?从A到C,再到甲地,气温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从而总结1.判断A、B、C、D四地中,位于热带地区的是()A.A地 B.B地 C.C地 D.D地2.判断A、B、C、D四地中,位于寒带地区的是()A.A地 B.B地 C.C地 D.D地3.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A.A地 B.B地 C.C地 D.D地4.一年四季分明的是()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气温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变化,那么,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的地方,气温是否一样呢?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温变化图表、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气温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对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国情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地理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如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根据图表判断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分析某地区气温年变化规律等。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探讨该地区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总结所选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并准备进行分享。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进行评价、提问。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解答学生的疑问。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文章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闵行区六中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的判读”图,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知道高温中心和低温中心的表示方法和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水平变化的关系。
2、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3、运用“北半球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北半球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教学模式】读图归纳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对比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分别展示三个地方的图片:A.黑龙江大雪B.抱犊崮秋色C.海南风光点拨:造成这三幅图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多媒体展示中央气象台近二十天全国最低气温实况图:观察图片,听老师讲解,理解造成三个地方景观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初步了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认真听讲,思考老师的提问,看利用直观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回答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气温不仅在时间上有很大变化,在空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课本,积极举手回答,明确:气温的空间差异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现出来。
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过渡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2课时气温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哪一种图表现出来呢?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自学课本第65页文字和“图4-2-4等温线图的判读”,完成学案1题。
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高线是________等温线是________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用等温线图可以表示一个地区______的水平分布状况。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_相等。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_______;数值小,海拔_______。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讲义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讲义一、引言气温,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却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科学原理。
它的变化与差异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起居,还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气候模式以及人类的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的奥秘。
二、气温的定义与测量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气温。
气温,简单来说,就是空气的温度。
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有玻璃液体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在气象观测中,通常会在特定的地点,如气象站,使用专业的设备来测量气温,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记录。
三、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是影响气温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常年高温,而北极和南极地区则非常寒冷。
2、海陆位置海陆的分布也对气温产生重要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而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
因此,在夏季,沿海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而内陆地区的气温较高;在冬季,情况则相反。
3、地形地势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保温作用越弱。
此外,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也有所不同。
迎风坡由于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降水,气温相对较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气温相对较高。
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全球性的风和局部的气流。
例如,季风会带来不同的气温和降水条件。
在夏季,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会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使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在冬季,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则带来寒冷干燥的空气,使气温降低。
5、洋流洋流是海洋中的大规模水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升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降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自主学习实验演示与合作探究2.完成后找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将这些知识点标注下来。
3.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测量气温时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4.教师出示温度计,请3位学生使用温度计观测室温,读出温度计上的数值。
5.结合学生读值误差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强调三点内容:(1)熟悉温度计刻度;(2)视线与水银柱顶端处在同一平面上;(3)屏住呼吸,勿使头、手接近温度计的球部。
6.请学生观察课本62页图4-2-1“某地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图”,读出该地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数值,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
说出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的温度计测得的。
(3).通常,气温的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2.回答并标注重要知识点。
3.学生阅读课本P63“气温的观测”后回答。
4.观察实验:观测当时室内的气温值,并读、写出来。
5.读图并计算。
(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大约分别是3℃、7℃、15℃、12℃.日平均气温约为9℃)。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明确气温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以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知道学习地3.引导学生归纳气温日较差的计算方法。
4.话题承转:气温的日变化用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来表示,那么,气温的年变化用什么图来表示呢?5.指导学生读课本64页图4-2-3: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提出思考题:为什么强调“北半球、大陆上”?6.请学生读“北半球大陆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结合日变化曲线图的读图方法和读图思考题,让学生自行读图,教师巡视,最后进行读图小结。
3.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称作气温日较差。
4.参照气温日变化图得出年变化应该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来表示。
5.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说明南北半球的气温年变化不一样。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作业设计方案》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作业设计方案《气温的变化与差别》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气温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气象因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举世气候变暖的趋势,气温的变化和差别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别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差别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三、设计内容:1.气温变化规律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每日气温的变化,记录下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制作气温变化曲线图。
通过比照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让学生总结出气温变化的规律,并思考其原因。
2.气温差别原因的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别。
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或不同海拔的气温数据,分析气温差别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得出结论。
3.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干系:让学生调查和钻研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如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气候灾害增多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干系,引导学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四、设计步骤:1.学生分组,每组3-4人,确定钻研方向。
2.学生收集气温数据,进行实验观察。
3.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并提出假设。
4.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记录实验结果。
5.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及结论。
五、评判方式:1.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2.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3.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延伸拓展:1.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深入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或气象站,实地感受气象观测工作。
3.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对气象学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差别,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发放气温分布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气温分布图,判断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b.分析气温分布图,找出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c.解释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进行总结是重点。此外,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也是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是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培养合作精神也是难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摄氏度)以及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2.通过动态PPT或视频,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温分布的差异。
3.讲解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素,如等温线、温度梯度等,并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关系。
4.结合课本实例,讲解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极端气候等。
4.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地理特点的认识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和科学观。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道与气温分布相关的地理题目,要求涵盖知识点、考察方法和解题思路,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气温的观测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 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3. 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5. 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6.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特点。
7. 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能力目标
1. 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 通过气温观测,培养学生气象观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和求真求实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及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2.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的分布特点;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3.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阅读各类气温曲线图,归纳某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3. 阅读北半球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材分析
本节共设了三个标题气温和气温观测、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差异。
三个内容按照知识生成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内在脉络清晰明了。
六、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对于气温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知识,也有一定的地
理知识基础,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早上和中午的天气怎样?说说你对气温变化
的感受,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差异》这一节内容。
讲授新课
一、气温和气温的观测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阅读教材 P62,并结合日常生活,合作讨论,总结说明气温与
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观测某地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 2 时、8 时、14 时、20 时各有多少摄氏度?并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
过渡议一议,如何用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讲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读图 4 - 2 - 1 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并同理对比得到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二、气温的变化
读图课本 P63 图 4 - 2 - 2 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
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午后 2 时左右、日出前后)。
讲解气温日较差。
读图课本 P64 图 4 - 2 - 3 北半球大陆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说出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上 7 月最高,1 月最低;海洋上 8 月最高,2 月最低)。
讲解气温年较差。
演示济南市多年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承转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能画。
活动绘画济南市的气温
年变化曲线图。
(教师指导)
学生思考1. 济南市最热月平均气温出现在哪个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出现在哪个月?
2. 计算济南市多年平均的气温年较差。
3. 说说济南市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承转会读、会画、还要会分析。
小结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重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
曲线的判读。
第二课时
三、气温的差异展示多媒体展示等温线图。
讲解等温线的概念。
承转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可以通过等温线图表示出来。
讲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
提问在等温线图稀疏、密集的地方,气温有何差别?读图课本 P65 图 4 - 2 - 4 等温线图的判读,在地图上指出高
温中心和低温中心。
并说出等温线图稀疏、密集的区域的气温差别。
展示多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我们大家再来看一张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答这张图的名称,那么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首先要学会读等温线图。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 4 - 2 - 5,等温线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并回答下列问题
1. 找出 0℃等温线,说出年平均气温低于 0℃的大致范围(南北极地区)。
2. 找出 20℃等温线,说出年平均气温高于 20℃的大致范围(南北回归结线之间)。
3. 观察由低纬至高纬世界气温分布有何特点(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活动读图 4 - 2 - 6 北半球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和北半球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a.观察陆地和海洋上气温的差别,可得出结论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则相反。
b.举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如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夏季人们愿意去屋顶乘凉,为什么?
由此引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 摄氏度)。
效果检测
1. 课后活动的当堂练习
2. 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小结
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如果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对一天中的最高温和最低温进
行观察得出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并以当天的气温值教给学生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总结得出课本中的气温相关知识,同理,教会学生用课本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气温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