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c9df8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b.png)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反映了该社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中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课题,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民俗文化,了解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意义:1)传承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资料,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的相关信息和历史背景。
2.实地调查:到民俗文化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传统习俗、节日和仪式。
3.访谈调查:与当地居民、长者、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情况。
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地理、气候和民族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原因包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永久保存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方法包括:1.教育宣传: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民俗文化的知识和价值,并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文化节日: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年轻人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
3.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如舞狮表演、民俗展览等,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关注。
4.信息保护: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专题研究和保护传统技艺等方法,将民俗文化保存下来。
结论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71037a56294dd88d1d26b17.png)
总计
注:90~100为非常优秀,80~89为优秀,60~79为良,6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本表以定量评价为主,重在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汇编研究活动作品。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材料整理成宣传小册子.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1.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人员和采访人员。
3.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走访线路。
4.给小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第二阶段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一辈老人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收集的资料内容中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讨论活动过程的心得和体会。
民俗文化研学教案模板范文
![民俗文化研学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2d236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8.png)
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难点:1. 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2. 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民俗文化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相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1. 教师展示民俗文化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民俗文化实践,如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传统技艺等。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实践心得,总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各民俗文化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民俗文化实践,如制作传统美食、表演民俗舞蹈等。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实践心得,总结民俗文化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44d82d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5.png)
中国老式节日旳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构成员指引教师摘要正文一、问题背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旳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旳智慧和双手发明了灿烂旳文明,同步也形成了自己独特旳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限度旳提高,国外旳某些节日也逐渐进入我们旳平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旳老式旳节日旳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旳含义上,对它反映淡漠,相反,对于外国旳圣诞节,反映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旳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理解中国旳老式节日,学习中国旳老式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入老式文化流失旳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研究旳目旳及意义通过对我国老式民风民俗旳理解和结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旳老式文化有一种初步旳结识,同步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旳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旳措施(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运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结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旳研究措施)学生活动: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老式节日旳民俗文化”课题旳有关问题。
2、理解本课题旳学习目旳。
3、学习理解本次活动旳环节、措施、各项规定和要注意旳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理解有关技术旳规定,商量解决技术问题旳措施。
教师活动:1、出示一组有关民风民俗旳照片(涉及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简介中国老式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旳积极性和爱好。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理解本次活动旳目旳、规定和上环节。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学生活动:1、中国老式节日有哪些?2、中国各个地方旳老式节日有什么老式旳习惯?解决过程是什么样旳?3、理解地区旳老式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体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老式风俗持如何旳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当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旳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探究计划书
![中国传统节日探究计划书](https://img.taocdn.com/s3/m/47cd2f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5.png)
中国传统节日探究计划书一、研究背景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
因此,有必要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研究,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计划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庆祝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期通过研究成果的呈现和宣传推广,提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1. 选择代表性节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分类和重要性,选择代表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作为研究对象。
2. 历史渊源研究:深入探究所选节日的起源、发展过程、相关传说和历史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3. 文化内涵分析:从文化、宗教、民俗等多个层面,分析所选节日的文化内涵,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价值观念,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4. 庆祝方式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和习俗,探究庆祝方式的多样性和变化趋势。
5. 社会影响评估:研究传统节日对社会的影响,如对社会团结、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其积极意义和问题。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民俗资料、宗教经典等,收集和整理所选节日的相关信息。
2. 实地调研法:前往所选节日的起源地或庆祝地点,参与当地的庆祝活动,亲身感受和观察节日氛围和民俗风情。
3. 调查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情况。
4. 访谈法:选择代表性的庆祝者、研究者、传承者等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价值评估。
五、预期成果1. 详尽的研究报告:包括所选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庆祝方式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成果。
《走进传统节日,感受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传统节日,感受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8904e5daef5ef7ba0d3cf5.png)
《走进传统节日,感受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会上网查找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3、感受过传统的民族节日的快乐,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教学过程设计: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1、在悠扬的民乐《茉莉花》中,课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画面,请学生欣赏。
2、动情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吗?(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认识春节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哪一个节日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节日?(课件展示春节的热闹场面、播放喜庆的音乐)2、我们中国人民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欢庆春节的呢?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踊跃发言)3、老师刚才听到同学们过春节的方式可真不少,有开PARTY的、有放爆竹的、还有做家庭游戏的,真开心。
其实我也很喜欢过春节,那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4、全班交流:你知道春节的由来吗?你还有哪些收获呢?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展开交流并适时拓展。
(1)贴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这里有一幅春联,你会贴吗?(学生了解贴春联的注意点)(2)贴"福"字"福字"倒贴的寓意。
(3)喝守岁酒,吃团圆饭。
你知道为什么要守岁吗?(学生讲"年"的传说)你注意到除夕的团圆饭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吗?(4)拜年你是怎样向长辈拜年的?(当场演一演)对于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吉祥话。
(5)包压岁钱包压岁钱有什么用意?你每年的压岁钱是哪些人给的?你是怎样处理压岁钱的?这一问题我预设学生有两种回答1.父母拿去,此时,引导让学生想想父母为什么要拿你的压岁钱?从而知道父母是不放心,我们要理解父母的做法。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48d9d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0.png)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语文版第三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e0955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7.png)
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语文版第三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意识;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和掌握南京千灯湖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2.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思维;3.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黑板、白板、草稿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看一段南京千灯湖民俗文化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这里有哪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为什么会有这些民俗文化?它们有哪些奥秘?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民俗文化?2.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南京千灯湖传说》。
并帮助学生预测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结局。
第二步:阅读(30分钟)1.让学生读课文《南京千灯湖传说》;2.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不熟悉的生字词;3.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提出问题,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讲解。
第三步:合作探究(30分钟)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2.学生交换解决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3.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步:写作输出(30分钟)1.学生根据讨论探究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读后感;2.学生可以选择表述个人对于南京千灯湖文化的认识,或者对于民俗文化的感性体验或评论。
第五步:课堂分享(20分钟)1.学生就自己的读后感和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2.老师总结今天的探究和讨论,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更深入探究。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堂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探究,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语言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本节课堂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培养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30b7a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5.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2.介绍与每个节日相关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
3.分组讨论各个节日的原因、意义、民俗文化,并撰写小结。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分辨各种节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
3.学生能够对各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进行探究、总结并归纳。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探究和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和迷茫。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课前学生自学预习、提问答疑。
3.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学资源1.课本和教辅资料。
2.PPT和视频资料。
3.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特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步:讲解传统节日(30分钟)教师依次讲解每个节日的名称、时间、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三步:展示民俗文化(30分钟)通过PPT或者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所对应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象征。
第四步:小组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组,探究各自分配到的节日,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探究其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习俗,并撰写小结。
第五步:课堂展示(20分钟)引导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节日的相关内容,并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交流和补充。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穿插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
2.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
3.学生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朱化民主编. 中国民俗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2.赵孝成编著. 四季节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8d49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7.p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是中国民众世代相传的重要民俗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民非常注重家庭团聚和亲情,传统节日正是家庭团聚和亲情表达的重要时刻。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时刻。
除此之外,老少同堂、亲朋好友相聚、互相拜年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也与艺术表演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中,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是重要的表演内容。
比如元宵节期间,人们会举办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寓意吉祥,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体验。
这些艺术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也促进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使得传统节日成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历史、家庭、美食和艺术密切相关。
这些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民俗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
关于年俗的研学活动
![关于年俗的研学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8fca31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b.png)
关于年俗的研学活动一、活动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年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年俗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年俗的渊源和意义,开展一场关于年俗的研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活动目的1. 了解年俗的历史渊源: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各地各民族的年俗习俗,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体验年俗的乐趣:学生通过参与各地各民族不同的年俗庆祝活动,亲身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乐趣,增强文化自信。
3. 传承年俗的精神:通过深入了解年俗,学生能够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积极性。
三、活动内容1. 走访当地年俗传统村落:组织学生走访中国各地著名的年俗传统村落,如浙江的乌镇、江苏的周庄等,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年俗习俗和庆祝方式。
2. 参与各地各民族的年俗庆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年时的民俗庆典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打年糕等,亲身感受年俗的独特魅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进行学术讲座和讨论: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关于年俗的学术讲座,介绍年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引导学生对年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4. 制作年俗文化手工艺品:组织学生亲手制作与年俗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彩绘舞龙舞狮、编织年花等,增强年俗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感知。
四、活动意义1. 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2. 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3. 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五、活动评价及总结通过本次年俗研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深切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也将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力度,使年俗不再只是老祖辈们的回忆,而成为当下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民俗文化研学教案模板范文
![民俗文化研学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adb2b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3.png)
年级:五年级学科:社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认识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2. 认识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民俗文化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分组、观察记录表、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我国民俗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
2. 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所选择的民俗文化的特点。
三、小组讨论1.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所了解的民俗文化。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民俗文化?请同学们简要回顾。
2. 学生回答。
二、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绘制脸谱、学习传统舞蹈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三、成果展示1. 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2. 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春节——过年的民俗研究性学习方案
![春节——过年的民俗研究性学习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9ec3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7.png)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200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和最庄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民俗研究,可以从各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200字)1.研究目标:-深入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意义-探究春节的各类民俗活动和仪式-分析春节民俗的传承与变迁-探讨春节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搜集:查阅关于春节民俗的历史文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
-实地调查:走访春节庙会、舞狮团体等,通过观察和采访了解春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数据分析: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春节民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600字)1.春节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意义:-搜集春节的历史资料,了解春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探究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研究春节的传统象征意义和符号。
2.春节的各类民俗活动和仪式:-研究春节的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如除夕夜的守岁、走亲访友、放鞭炮、贴春联等。
-分析春节期间的传统仪式,如宴请祖先、祭神拜佛、舞狮表演、龙舞等。
-调查春节庙会和民间艺术表演,如灯会、杂耍等。
3.春节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调查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差异和特色。
-分析现代社会对春节习俗的影响,如城市化、科技发展等。
-研究春节习俗的传承和保护措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4.春节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春节对社会团结、家庭和谐的促进作用。
-探讨春节对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研究春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作用。
四、研究预期结果及展望(200字)通过对春节民俗的研究,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春节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同时,可以促进春节民俗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继续调查春节庆祝活动的地区差异和特色,深入研究春节民俗的乡土特色和文化传承,开展春节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研究等。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6695c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png)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案教案标题: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 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文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电脑、互联网和图书馆等研究工具。
3.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有一名组长。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节日和相关信息。
研究性学习:2.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研究。
3.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与所选节日有关的信息,包括起源、庆祝方式、传统习俗等。
4.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整理所收集到的信息,形成一份详细的报告或展示。
5.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海报、幻灯片演示、口头报告等。
展示和讨论:6.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其他小组提问和回答问题。
7.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组讨论,比较不同节日的异同点,并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
总结和评价:8.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9. 教师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展示,并提供反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拓展活动:10.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传统节日进行研究,比较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庆祝方式和意义。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邀请一位专家或者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互动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一次校内或社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与他人分享所学和感受。
教学资源:1. 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b449f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1.png)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第一篇: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设计者姓名李叶所在学校电白县林头中学所教年级九年级研究学科语文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冷落、淡忘,反而国外的一些节日正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相反,对于外国的一些节日就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就是生活。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这是源于初三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是开学第一周安排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
这个课题与学生本身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希望学生能探究节日的形成、发展、传承等。
让学生更熟悉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探究传统节日研究性学习方案
![探究传统节日研究性学习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a70c74028915f804dc283.png)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四年级,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和自主的能力,求知欲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探索,敢于质疑、创新,能够在老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通过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等渠道了解各传统节日的起源、饮食习惯、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等。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1、口头展示: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
2、实物展示:小组手抄报、图片展。
六、资源准备教师提供的资源: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书籍。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纸张、笔、水彩笔、调查表。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2、了解活动的步骤、组织形式和方法。
1、出示相关图片来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3、介绍本次活动的步骤、形式和方法。
一课时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1、讨论可就本次主题开展哪些活动?2、确立活动选题。
1、组织学生讨论课题的选择。
2、指导学生选定主题。
两课时成立课题组1、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学习小组。
2、各学习小组合作学1、讲解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按共同研究的课题自主组合小组。
2、为学生设计合作学。
春节——过年的民俗研究性学习方案
![春节——过年的民俗研究性学习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d6c4646c175f0e7cd137d5.png)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作调查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调查记录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2、设计成果展示方式,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一、了解春节的历史,了解年画、剪纸等民俗。
1、组织学生讨论。
2、与学生一起筛选课题,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第二周——第三周
成立课题组
1、根据相同的兴趣与爱好分课题小组;
2、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所选课题,小组内进行分工,安排成员的任务。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将能力为好、中、差三类学生互相搭配好;
2、帮助学生制定好学习评价量规。
表一:
“我们这样过春节”节日民俗调查表
我们这样过春节
姓名:
籍贯:
民族:
腊八
祭灶
除夕
春节
实践项目
民俗
食品
礼仪
信息来源
本次活动的收获
表二:
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活动记录表
子课题名称
组长
组员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内容和目的
本次活动主要
收获和体会
本次活动未解决
问题和需要的帮助
表三:
学习成果评价表
春节——过年的民俗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表(每项10分)
1、自行搜集资源的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资料、故事等)。
2、小组汇总。
3、组长记载组员反馈的信息。
二、动手实践有关春节民俗的各项活动。
1、各小组动手操作本组选的主题。
2、各小组展示本组的作品。
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具体实施教案
![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具体实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b2d83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7.png)
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具体实施教案第一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具体实施教案《九月九日重阳节》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教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整合信息,用不同方式展示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有关我国重阳节的来历、习俗、饮食和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时间(9月6日—10月16日)三、模拟活动安排第一阶段:分组在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所报人数以及爱好招聘组员。
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大家分工(要求是每个人必须有任务,汇报时全员参与,并且要进行评比。
)第二阶段:制定计划小组成员会聚一起研究自己组的活动计划,每个阶段分别干些什么。
由小组长来分配任务,要求人人有事做,全员都参与。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去图书馆查阅,上网搜集资料,询问家人等。
研究各个节日的来历、传说、故事,组长帮助本组成员组织材料,整理材料,最后汇总材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
调查内容1)重阳节的历史渊源2)重阳节的文化习俗3)重阳节的故事4)重阳节的诗句第四阶段:节日艺术用收集资料、采访、参观、、品尝等形式研究重阳节的饮食文化,并学会剪纸艺术。
第五阶段:节日文化收集、欣赏、吟诵、学习有关节日的文学作品、歌曲等文化。
四、教师小结重阳节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亲身体验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第二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成果展示教案《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教案一、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11月26—12月20日)三、模拟活动过程(1)教师小结前阶段小课题研究情况导入新课。
(2)各小组展示课题成果,个性化、最优化地展示主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课题计划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课题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a548856c783e0912a2162a6c.png)
班级研究性学习课题计划(2012——2013学期)
小学
2012.10
研究课题:中国传统节日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研究过程:
一、动员和培训
复习研究性学习,并理解其研究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进讨论,学生提问,教师释疑,初步理解活动要求。
二、课题准备阶段
1、提出和选择课题
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确定收集哪一方面的资料。
2、成立课题组
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
合理分配人员,明确分工。
相互同讨论,以学生最急于了解或最感兴趣的节日,确定研究主方向
三、课题实施阶段
1、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指导学生制定实合理可行的调查方案;学生制定初步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各小组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撰写小论文;
各小组向教师及全班同学陈述收集的资料;
多渠道的与学生交流,适当的给予指导与帮助。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学方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2a1a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d.png)
幼儿园传统文化之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学方案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文化的重要阶段,通过研学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
本研学方案旨在带领幼儿园的孩子们,通过参观、体验和互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一、活动安排1. 春节文化体验- 参观传统花市,了解春节习俗和民间艺术;- 学习包饺子、挂灯笼等民俗手工制作;- 观赏舞狮、舞龙的表演,感受中国传统舞蹈魅力。
2. 清明传统习俗体验- 参观祭扫活动,了解中国传统祭祀文化;- 亲身体验踏青活动,感受中国传统节气文化;- 学习植树、扎马鞭等清明节民俗活动。
3. 端午节文化传承- 参观龙舟比赛,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典故;- 亲手制作粽子,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美食文化;- 了解端午节习俗,学习挂菖蒲、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4. 中秋节团圆文化体验- 参观月饼制作车间,了解中秋节的美食文化;- 亲身参与中秋赏月活动,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浪漫气息;- 了解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魅力。
二、总结回顾通过以上活动的举办,孩子们将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从书本中学到了知识,更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也培养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
三、我的观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学方案可以为幼儿园的孩子们提供一次深度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让他们在欢乐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希望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走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活动实施与教学为了使幼儿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学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获,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
教师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各个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传统、民俗风情等知识,并做好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课题名称: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
李
叶
所在学校
电白县林头中学
所教年级
九年级
研究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
13727785185
电子邮件
44070396@
一、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
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冷落、淡忘,反而
2
、撰写调查报告,图片展示,举行报告会。
3
、学生制作宣传画报和手抄报。
六、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前期收集,推荐书目、网站。征用学校电脑室、图书室。
学生准备:
1
、相关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表。
2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网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和网址。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
段
学生活动
族文化。
2
、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
(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就是生活。
(
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
4
)让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有影响的因素。
)
学生的共性表现在:
1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学生是林头中学初三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富有
创新精神。
2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熟
练运用网络和图书室查找所需资料。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
学生的差异有:
1
、学习能力高底不同,沟通和交际也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能力差别。
教师活动起止时间第一阶源自:动员和培训(初步认
识研究性学习、
理解研究性学习
的研究方法)
1
、成立研究性学习小
组。
2
、了解本课题的学习
目的意义。
3
、学习了解本次活动
的步骤、
方法、
各项要
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1
、出示一组关于民风
民俗的照片,
介绍中国
传统节日民风民俗,
激
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的积极性和兴趣。
2
、让学生了解本次活
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
中秋节、重阳节、
除夕等。通过开展课题研
究希望学生能探究节日的形成、发展、传承等。让学生更熟悉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
民俗文化。
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
三、
参与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初次接触探索性问题,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陌生。学生综合素质高低
不等。
四、
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
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1
、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
动的目的、
步骤、
方法
和要求。
3
、组织学生对研究课
作提问和谈想法。
1
课时
第
二
阶
段
课
题
准
备
阶
段
提出和选择
课题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有什么传统习惯?
又
有哪些民俗文化?
指导课题定位
1
-
2
课时
成立课题组
1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
研究内容。
2
、根据学生的选择内
容分出小组。
1
、出示研究内容。
2
、指导小组分工。
形成小组实
施方案
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
中秋节、重阳节、
除夕等。通过开展课题研
究希望学生能探究节日的形成、发展、传承等。让学生更熟悉了解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
民俗文化。
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
三、
参与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
族文化。
2
、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
(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就是生活。
(
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
(
4
)让学生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2
、撰写调查报告,图片展示,举行报告会。
3
、学生制作宣传画报和手抄报。
六、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前期收集,推荐书目、网站。征用学校电脑室、图书室。
学生准备:
1
、相关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表。
2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网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和网址。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
段
学生活动
有影响的因素。
)
学生的共性表现在:
1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学生是林头中学初三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富有
创新精神。
2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熟
练运用网络和图书室查找所需资料。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
学生的差异有:
1
、学习能力高底不同,沟通和交际也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能力差别。
动的目的、
步骤、
方法
和要求。
3
、组织学生对研究课
作提问和谈想法。
1
课时
第
二
阶
段
课
题
准
备
阶
段
提出和选择
课题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有什么传统习惯?
又
有哪些民俗文化?
指导课题定位
1
-
2
课时
成立课题组
1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
研究内容。
2
、根据学生的选择内
容分出小组。
1
、出示研究内容。
2
、指导小组分工。
形成小组实
施方案
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社会的
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是论文、
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1
、做好查找资料的内容记录、采访人物的记录、写好活动体会心得。
1
、小组分配各人的职
务。
2
、制定计划。
3
、形成方案。
审核活动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
实施阶段
1
、收集资料,设计相
关调查问卷,整理资
料。
2
、撰写总结,准备展
示,制作宣传板报。
1
、介绍书籍、网站等
资料收集指导。
2
、随时协作监督各组
组员配合工作。
3
、为学生解决随时出
现的问题。
一个星期
八、总结与反思(
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
和培训
(初步认
识研究性学习、
理解研究性学习
的研究方法)
1
、成立研究性学习小
组。
2
、了解本课题的学习
目的意义。
3
、学习了解本次活动
的步骤、
方法、
各项要
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1
、出示一组关于民风
民俗的照片,
介绍中国
传统节日民风民俗,
激
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的积极性和兴趣。
2
、让学生了解本次活
2
、学生初次接触探索性问题,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陌生。学生综合素质高低
不等。
四、
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
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1
、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
李
叶
所在学校
电白县林头中学
所教年级
九年级
研究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
13727785185
电子邮件
44070396@
一、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
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冷落、淡忘,反而
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5
)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