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比一比》,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理解多、少、同样多等概念;学会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能运用比较结果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多、少、同样多。

2. 培养学生运用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结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用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准确判断多、少、同样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卡片等。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比较卡片,包括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组不同数量的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哪组图片里的物体多?哪组少?哪组一样多?”2. 探索比较方法(10分钟)(1)学生自主尝试比较方法。

(2)小组讨论,分享比较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对应方法进行比较。

(2)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讲解答案,强调比较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比较方法。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较结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内容:(1)比较方法:一一对应(2)比较结果:多、少、同样多(3)解决问题:运用比较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哪组一样多?①小明的铅笔比小红的多3支,小明有10支铅笔,小红有多少支?②小华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2个苹果,小芳有多少个苹果?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多、少、同样多,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比较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多少、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比较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较的含义。

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

2.教学材料:学生课本《一年级数学上册》。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将一块小玩具乌龟、一支圆珠笔、一张白纸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玩具乌龟与圆珠笔的大小,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比较。

询问学生们是如何比较的,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含义。

2. 引入新概念1.教师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球放在桌子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和“>”,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和“>”符号。

2.教师再拿出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并请学生们说出比较的方法。

介绍符号“=”,并让学生们根据比较结果在黑板上写出“=”符号。

3.教师让学生们通过比较左右手的长度,使用符号“<”和“>”来表示左右手哪一只更长。

3. 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师出示的物品,用比较大小的方法填写下列句子。

1.铅笔_____美术笔。

2.左手_____右手。

3.狗_____猫。

4.苹果_____梨子。

4. 扩展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比较自己的身高、年龄、家庭成员数量等,采用符号“<”、“>”和“=”。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最后学生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比较大小的概念与方法,通过实物比较和符号“<”、“>”、“=”进行训练,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比较大小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汇报人: 202X-01-15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和技巧。
学会用数字表示比较 结果。
理解大于、小于和等 于的概念。
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 况,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 足。
反思与改进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找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自信心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逐渐 建立起自信心,更好地面 对未来的学习和挑战。
教师评价
全面性评估
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从多个 方面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技能、思维 能力、情感态度等。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 方法和策略,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性建议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具体 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 自己和提高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
了解孩子学习状况
家长通过反馈,了解孩子在学校 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关注孩子的
学习进步和成长。
促进家校合作
家长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 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促进 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知识点解析
01
02
03
知识点1
比较物品的大小、长短、 高矮等属性
知识点2
使用形容词描述物品的属 性
知识点3
理解并运用“>”、 “<”、“=”等符号表 示大小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比较物品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属性,使用形容词描述物品的属 性。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说课稿-比一比-苏教版一、教材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比一比”这一章节的内容编写的。

本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并进一步了解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使用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进行比较大小;2.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观察物品的特征,提高观察力;2.运用口算能力,准确比较物品的大小、长度、重量等。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物品的意识,以及对物品的认知能力;2.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向他人请教、询问、合作的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基础概念;2.数字大于小于的符号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以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为基础进行比较大小;2.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介绍要学习的内容。

2.讲授(20分钟)1.让学生观察物品的长度、重量、大小等特征,并让学生自己比较大小;2.教师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讲解符号的使用方法;3.通过图片、模型等物件让学生感性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并使用符号表达出来。

3.练习(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进行比较大小,使用数字符号表达出来,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对比课堂里的多个物品,找出其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关系,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两方面进行。

1.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情况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反馈教师将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比”来描述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熟悉“比”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正确地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

2.教师准备比较数字的实物,如水果,文具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教师将两个不同数量的物品拿出来,如两个苹果和三个梨子,并将它们排成两排,让学生看一看哪排的苹果多,哪排的梨子多。

2.教师引入比较的概念,比如问学生“两排水果哪排多一些呢?”让学生回答。

3.教师解释“比”的概念,并给出比的符号“:”,让学生学习使用表示比的符号来表示不同数量的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讲解知识点1.教师拿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让学生跟随课本学习如何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2.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比如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数量的文具盒或书包。

训练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比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如让学生比较两家商店的价格,让学生使用比的符号表示两个商店的价格关系。

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周围更多可以使用比来比较大小关系的事物,如比较两个鸟巢里面蛋的数量,比较两棵树上的果子数量等等,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赛跑等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比的概念和应用,如让学生比较几个人谁跑的最快等等。

教学小结1.学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应用,能够正确地使用“比”符号来比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提高了对比概念的应用能力,并能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师通过实物的使用和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
•了解比的概念;
•能够根据已知数据进行比的简化;
•能够计算比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数学试题;
•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些父母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例如两个苹果、三个苹果等等,让学生尝试区分它们数量上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知识扩展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理解更多的比的概念。

3.进行简化比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出的比进行简化,例如将 6:12 简化为 1:2,让学生理解简化比的过程,加深比的概念的印象。

4.比的大小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大小关系,例如两个数的比如果是 3:2,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5.口算练习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条件,计算出所求的比。

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数学试题;
3.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如下评估: -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 - 学生是否能够简化比,并计算出所求的比; - 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课堂练习,并准确地完成作业。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比一比”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包括一一对应比较、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2.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比一比”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3.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一些小物品,如石子、树叶、扣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学新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学会使用“比一比”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比较物体数量方法的理解。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五、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2. 板书内容:(1)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2)一一对应比较(3)直接比较(4)间接比较六、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2. 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能够通过比较大小排列顺序;4、能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比较大小的含义;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1、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大小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法教学准备1、大小不同、颜色鲜艳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2、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的球类(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1、找出若干个水果,让学生将它们按大小排列。

2、让学生分组比较大小,找出每组大小的规律(如:苹果比葡萄大,梨比苹果大等)。

3、再把不同大小的球类拿出来比较,让学生总结不同物品比较大小的方法。

4、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记录在黑板上(如:用自己的目测来进行大小比较,或者用工具(如比尺)来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否正确,并能够正确对一些简单物品进行大小比较。

2. 表述大小教学方法板书教学法教学准备1、印有数字的卡片;2、三张大图,分别用数字1、2、3表示不同大小的图形。

教学过程1、老师给学生看三张大图,并问学生哪个图形最大。

2、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图形的大小,并将学生的表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手拿卡片表述不同数字大小的方式。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述,用卡片表示出三幅图形的大小关系。

5、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方式,并将它们列在黑板上。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描述大小关系的表述是否准确、清晰,能否正确表达数字的大小关系。

3. 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准备1、已经排好序的三组学生;2、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1、让学生按照身高、年龄等因素自愿分成三组。

2、让每组学生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身高、年龄等特征,找出每组相对大小的规律。

3、让学生将他们的食品包装袋按照相对大小排列。

4、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东西等)。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比较大小”方法进行比较;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能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通过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2.熟练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2. 教学难点:1.使用具体的例子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2.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注重互动)1.讲解法:通过讲解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2.游戏法: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情绪,进入学习状态;2.让学生把手中的小石子分成不同的组数,比较哪一组石子数量最多,最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解“比”的概念。

2. 发展新知1.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如:5根铅笔和7根钢笔,哪个更多呢?需要进行比较。

2.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互动,体验比较大小的乐趣。

3. 归纳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2.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交流、分享。

五、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搜集身边的比较大小例子并做好总结汇报。

六、板书设计比的概念:比较大小的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师通过导入新知,发展新知以及归纳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比较大小方法,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

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由此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要体现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至13页: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 ”、“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共3课时比多少............1课时比高矮 (1)课时比长短............1课时五、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1、经历实践操作与观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2单元第1课时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比”
•能够在同一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够在不同类别中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含义
•进行简单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类别的简单比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品,请学生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找出最大的一个,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大小的过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谈论物品的大小,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的概念,并展示相同或不同大小的物品进行比较。

•向学生解释比较的含义,强调比较时需要考虑物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理解“比”的概念
•以同类别中物品的大小为例,让学生猜测两个物品的大小,并让他们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 进行比较
•教师出示相同或不同类别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因素进行比较。

•通过漫画、实物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比较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形象教学法
•比较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物品
•比较的图片或拼图
•比较的绘本故事
七、课堂实施与反馈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教师进行课前评估、课中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布置练习作业,巩固学生的比较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篇一」板书设计课题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的比一比及第6页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以及会判断物体的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初步比较物体高矮、长短、大小及多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五角星、纸袋、各种文具。

卡片。

复习旧知。

数数新授。

教学高矮。

创设情境。

在黑板上方贴一个五角星,下放也贴一个五角星,师:谁愿意把黑板上的五角星摘下来?为什么小朋友只能摘下下面那个五角星,老师能摘下上面那个?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请两个差不多高的同学站在讲台两端,问: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小组讨论,交流比高矮的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比长短。

引导学生观察:看看你桌子上的纸袋里有什么?交流、汇报:有两枝铅笔,两把尺子。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短些?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小组汇报。

比大小。

出示两个球,一大一小,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大小。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比多少。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说。

一个同学摆,同桌摆时和他一样多。

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说出生活中多些、少些、同样多的例子。

课堂活动。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图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课题看一看,数一数教学内容:课本第2、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认数,数数。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人、对物的爱。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10的数字卡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2《比一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概念。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数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学数学,对于数学的概念和逻辑思维还在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比较,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如水果、玩具等。

2.教学环境准备:教室环境要整洁、舒适,桌椅摆放要整齐,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物,如苹果、橙子、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板书,呈现一些比较的例子,如2个苹果和3个橙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引导学生用“比一比”的语言进行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可以是图片配对,或者是选择题,让学生选择哪个多哪个少。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使用“比”的语言。

2.能够用图形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3.能够在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模拟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比的语言进行模拟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2.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物品大小,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比的概念1.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掌握“比”的概念。

2.掌握比的语言,如“大、小”、“高、矮”、“长、短”、“重、轻”、“多、少”等。

3. 比较大小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让学生探究大小的规律。

如:“当苹果比梨大时,用A 表示,A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当苹果比梨小时,用B表示,B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 学生通过比较,判断A、B的大小关系。

4. 实际运用展示一组物品的图片并让学生确定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之后让学生进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相关实际模拟。

如:“小明有5只球,小红有3只球,请问小明比小红多几只球呢?”5. 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点,并进行师生互动,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物比较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运用“比”的语言进行表达。

2.通过学生的实际模拟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使学生掌握“比”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一)一、说教材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

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四、说教学策略1、说学情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

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

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帮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比较!!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较的概念,会进行简单比较。

2.能够用大小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

2.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

3.掌握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帮助孩子掌握比较的概念。

2.如何让孩子掌握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

3.如何让孩子掌握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1.道具:比较符号、小球、卡片等。

2.游戏:闯关、小组竞赛等。

3.实践:如称重、比较大小等实践操作。

五、教学内容:1.比较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明确比较是用来判断两个事物的大小、长短、质量等关系,也是用于寻找相似和差异的方式。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比较练习,例如将小球分为两份,让孩子比较两份小球的数量谁多谁少,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比较大小和重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通过不同的物品比较它们大小和重量的差异,如称重,用纸片表示不同的重量等。

六、教学步骤:1.引入课题教师问学生比较大小和重量时,有哪些方法;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比较的概念通过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让孩子知道比较是用于判断大小、长短、质量等关系,并让学生了解易于比较的物品种类。

3.游戏练习将小球分为两份,让学生比较两个小球数量大小关系,并使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对大小的比较有实践经验。

4.实践操作进行称重实践,让学生了解称重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让他们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差异,并掌握用不同重量纸片表示不同重量的方法。

5.总结课程内容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比较的核心思想,以便更好地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

数学一年级比一比教案大全

教案: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物体的长度、高度和重量,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比”的概念。

2.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比较结果。

3.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卡片、纸张、色彩材料、各种比较对象(如树枝、巧克力、石块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比一比的概念(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大小、高低和重量大小,并询问他们对于比较物体大小的方式。

2.通过实物展示和游戏引入比较的概念,如通过拿起两根树枝来比较它们的长度。

3.引导学生运用手势、肢体语言和比较句式来形容不同物体的大小关系。

Step 2:比一比的实际比较(15分钟)1.分发卡片,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上的物体进行比较,并画出比较的结果。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比较结果,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3.选择一些学生上前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比较结果,并讨论他们在比较过程中的思考。

Step 3:比一比的数学表达(15分钟)1.引导学生提出使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比较结果的建议。

2.分发纸张和色彩材料,让学生分组完成比较结果的绘制,加深他们对于大小关系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不同物体的大小关系。

Step 4:运用比一比解决问题(15分钟)1.借助实物或图像,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高度和重量。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描述和给定条件进行思考,并通过绘制图形、制作模型等方式得出答案。

3.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并相互交流改进。

Step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总结比一比的概念、运用方式和数学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困惑。

3.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游戏和实物比较中,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比较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的章节为《比较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比较来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难点: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和推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比较情景,如比较水果的大小,比较身高的高矮等,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的概念。

2. 讲解比较的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卡片,讲解比较的方法,如何来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如:比较两个苹果的大小,让学生说出哪个苹果大,哪个苹果小。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比较大小的掌握情况。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互相比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大小的方法1. 实物模型和卡片展示2. 例题讲解3.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比较两个苹果的大小。

2. 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

3. 比较两个小猫的高矮。

答案:1. 大的苹果是____,小的苹果是____。

2. 长的铅笔是____,短的铅笔是____。

3. 高的小猫是____,矮的小猫是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比较大小的情景,如比较衣服的大小,比较书籍的厚度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
沿江小学金华
“比一比”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上的。

通过比较教室里桌子、椅子的高矮,教鞭与铅笔的长短这些学生熟悉的情景着手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比一比,以及小组合作与交流,来感受长短、高矮都是通过比较的结果,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意识和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利用数学语言的培养,希望他们从小养成语言准确、严谨的习惯。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比长短”的生活经验,但基本上用“×长,×短”这样孤立的表达方式,而不会用比较规范地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长短关系,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用“××比××长”,“××比××短”……来描述长短、大小、高矮、轻重等关系,从而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练习中的轻重的比较难理解,对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

教学中,便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我把教学的“长短、大小、高矮、轻重”等板书出来,同时注上拼音,让学生跟着读几遍,让学生能逐渐养成自己去审题,明白到底该做什么,要求什么,在练习中,出现的相关词,我让学生自己认读一
下,或看着黑板说说是什么意思,我发现有一半的学生能认读今天的几个相关词,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慢慢来,相信孩子每天进步一大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养成语言准确、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小明家做客。

妈妈切西瓜招待大家,妈妈请小明把西瓜分给大家,你看每人一块,够吗?(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看分西瓜情境图。

二、组织活动,进行探究。

㈠判断够不够分,理解“多少”的意义。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判断够不够,并在组内说明理由。

提供素材:圆片和三角形。

2、小组活动汇报。

1、学生独立思考后,也许会有如下理由:
⑴看看就觉得西瓜比人多,够分。

⑵数数,数出西瓜有8块,人只有6个,一人一块,还多出2块。

⑶分一分,一人一块分好后,还有两块多。

假如学生判断不够分就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帮助。

3、揭题。

比较西瓜的块数和人数,结果我们发现西瓜比人多,人比西瓜少。

所以一人一块,已经够了。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比比物体的多少。

㈡操作学具分西瓜,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⑴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了西瓜够分,那你会分吗?请用学具代替小朋友和西瓜,试一试吧。

学生用圆片代替小朋友,用三角形代替西瓜,尝试分西瓜。

⑵同桌互说,我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也许会有两种分法:
a、第一排放8块三角形(西瓜),第二排放6个圆片,再一个一个对齐。

b、先放6个圆,然后一个圆上放一个三角形,一一对应后,最后还多2个三角形。

⑶再来几个小朋友,西瓜正好分完?能摆一摆,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具,八块西瓜,8个人,正好一一对应,我们就说西瓜的块数和人的个数同样多。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童话故事,解答问题。

A、听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

学生观察图画,师提问:你发现图画上哪些东西可以进行比较?然后随机进行教学。

B、提问题。

⑴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⑵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⑶小猪搬木头,一次能搬完吗?
⑷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进行比较呢?
2、做一做。

P。

8摆一摆1、2。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的第1题:
(1)师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比一比哪个动物多?在后面的小方框里画“勾”。

(2)学生独立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

问:你是怎样想的?
(3)老师出示幻灯片,做示范。

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

2、第2题:
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引导学生用画线的方式,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1、第3题:
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

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2、第4题:
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比事物的多少,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吗?你们认为哪种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