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货币供给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定或影响货币乘数 的因素(一)


无论是M1货币,还是M2货币的货币乘数,在其公式模型 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定期存款的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 rt,以及超额准备金率e等变量都只出 现在分母中,因此,它们的变动都必将对货币乘数,从 而对整个货币供给量产生负的影响。 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国家法律要求 银行保留在中央银行或自己手中的,不能运用出去的资 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是银行为保证正常经营,自愿保 留而不贷放出去的资金。由于它们都没有被贷放出去, 所以也就无法进行下一轮的存款创造,r,rt, e越大, 退出下一轮存款创造的部分便会越大,所以,它们与货 币乘数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决定或影响货币乘数 的因素(三)




我们可以对M1和M2的货币乘数m1、m2分别求其对k的偏导数, 然后根据其数值是否大于0来判断k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 响方向。如果大于0,则表示产生正的影响;反之,小于0, 则说明其对货币乘数将产生负的影响。 δ m1/δ k={-(k+1)+(r+rt•t+e+k)}/(r+rt•t+e+k)2 =(r+rt•t+e-1)/(r+rt•t+e+k)2 δ m2/δ k={(r+rt•t+e+k)-(k+t+1)}/(r+rt•t+e+k)2 ={(rt-1)t+(r+e)-1}/(r+rt•t+e+k)2 从m1对k的偏导数可以看出,如果(r+rt•t+e)>1,则 δ m1/δ k>0;如果(r+rt•t+e)<1,则δ m1/δ k<0。由r、 rt、t、e这几个变量的定义和数学公式可知,在一般情况 下,(r+rt•t+e )<1 ,这就说明δ m1/δ k<0。
决定或影响货币乘数 的因素(四)

我们再来分析m2货币对k的偏导数,由于定期存款的存 在,r+e必然小于1,r+e-1为负数,又由于定期存款的 法定准备金率rt肯定小于1,则t(rt-1)小于0,因此在 正常情况下,分子{(rt-1)t+(r+e)-1}必为负数,即小 于0,那么,δ m2/δ k也就小于0。可见,通过数学公式 的推导,也可以得出与前面论述相同的结论。

ຫໍສະໝຸດ Baidu
●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理论:m=1/r ●萨缪尔森的乘数模型:m=1/r+e+c ●米德的货币供给模型: M=G/n(1-q)[1-p(1-m)]+Lq M=G/L(n+q-qn) M=(G+K)/{n(1-q)[1-p(1-k)]+q} ●弗里德曼一施瓦茨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 : M=H×[D/R(1+D/C)]/[D/R+D/C] 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 M=H/[C/M+R/D-C/M×R/D 乔顿的货币供给模型 : M=(1+R)×B/[r(1+t+d)+R]

到了6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国由于长期采用凯恩斯的扩张 性经济政策,相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凯恩 斯理论失灵,货币学派兴起,货币理论、货币政策开始得 到广泛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人到货币供给理论 的研究中。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 体系》一文,在此文中,米德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 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研究,这标志着现代货币 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此后,货币供给理论有了飞速的发 展。主要表现在:在货币定义方面由狭义货币说转向广义 货币说,货币的外延日益扩大。
决定或影响货币乘数 的因素(五)


在M1货币的货币乘数公式中,定期存款比t只出现在分 母中,因此,它的变动自然会与货币乘数成反方向变化。 由于定期存款并不包括在M1货币中,这个比率越大,则 意味着货币供给量越小,因此,M1货币的货币乘数也就 小,它的变动自然将引起货币乘数m1的反向变动。 在M2货币的货币乘数公式中,t既出现在分母中,也出 现在分子中,那么它的变动与货币乘数究竟是什么关系 呢?我们也可以从存款货币的创造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来 简略地进行判断。

有关基础货币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当一致。 所谓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货币基数”、 “强力货币”,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能够扩张 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将基础货 币界定为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 持有的通货两者之和,它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净货币负债, 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一般认为18世纪的信用创造说是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 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正是由于信用创造理论正 确地揭示出货币的派生机制,才使得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有 了依托和基础。此后,在19世纪初期和40年代,英国经济学 界爆发了著名的“金块论争”与“通货论争”,许多经济学 家在论争中发表了各自在货币供给方面的见解,从而为货币 供给理论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比 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则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 C·A·菲利普斯《银行信用》——书的问世。
贝尔格的货币供给模型 : M=(1+R)×Bd/[(r-b)(1+t+d)+R] 文特劳布的货币供给模型 : M=(1+R)×B/[(r+e)(1+t)+R 泰根的货币供给模型: M=1/g[R#-Rf(r,rd)-t×T(r,rt,Y)] -(1-g)/g[N(r,rt,Y)] 史密斯的货币供给模 : M=1/g[R#-Rf(r,rd)-t×T(r,rt,Y,K)]
决定或影响货币乘数 的因素(二)


无论是在M1货币,还是M2货币的货币乘数公式中,流通 中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k,不仅出现在分母中,也同时 出现在分子中,它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直观地根据公式来判断k的变化对货币乘数的影 响方向。但是,我们可以从存款货币的创造来大致地判 断其影响方向。也可以利用数学方法的推导得出相同的 结论。 从存款货币的创造来看,由于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可以 随时存入银行,也就是k变小,存入银行的现金将变为银 行的超额准备金,在银行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这部分由 现金转化而来的资金就可以贷放出去,参与存款货币的 创造,从而使货币乘数增大。反之货币乘数变小。

M2 B
货币乘数(五)


从上述货币乘数模型可以看出,无论是M1货币,还是M2货 币的货币乘数,都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而这些 因素又分别受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经 济主体的影响。 从上述货币乘数的模型可知,决定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主要有: 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 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 t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 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e 通货与活期存款的比率k

在该书中,菲利普斯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 存款”的概念,从而为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货币供给理论在菲利普斯之后经历了一段沉寂的时期。这 主要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问 世后,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成为其理论的赞同者或追随者, 其政策建议也被各国政府所采纳。凯恩斯是个典型的外生 货币供应论者,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 生变量,其大小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各国政府在实际 的政策操作中也普遍忽视货币政策而重视财政政策。在这 样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家相对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理论的 探讨。
逐渐扩大的货币供给口径


狭义货币——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货币供给口径 。持此种 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彭迪生、欧文·费雪和凯恩斯。 广义货币——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货币供给口径 。持此种 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托宾、格利和 肖、拉德克利夫委员会。 理论上的分歧造成了实践上的困难,因为货币如何定义,直 接关系到中央银行控制什么样的货币问题。各国货币管理当 局对此都曾一度茫然,在众多的货币划分法面前,不知该如 何选择。最终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一种折中办法,同时公布各 种不同定义的货币量,形成一个货币的定义体系,并根据理 论界的发展动态与实际操作经验作相应的调整。

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对基础货币 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基础货币理论受到西方 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与货币学派的兴起关系密切,有关 基础货币的深入讨论首先是在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中间 进行的,在基础货币问题上做出突出理论贡献的也几乎 都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学派异 常重视对货币因素的研究和货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因 为在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中,基础货币的变动是决 定货币供给量变动的最主要因素。

在货币供给机制方面,众多经济学家提出各种各样、越 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符合现实状况的货币供给模型,试 图借助于数理方法来分析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诸因素,进 而探讨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可能性、途径和 效果;在货币供给的性质方面,则展开了内生性与外生 性的争论,进而引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以及货币 政策制定规则的争论。下面,我们就从上述三个方面回 顾一下20世纪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脉络。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之二。如上所述, 西方学者对基础货币的认识相对一致,那么,对货币供 给量决定因素的分析就必然更多的体现在对货币乘数的 分析,因而现代货币供给的决定模型一般就是货币乘数 模型,对货币乘数研究的发展进程也就大致代表着货币 供给理论的发展进程。
货币乘数模型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伦纳曾经作过一段著名的 论述,他说,货币学派有三个结论:“(1)联储的行为 主宰货币基数的运动;(2)货币基数的运动主宰货币供 给在商业周期中的运动;(3)经济活动的加速或减速紧 随着货币供给的加速或减速。因此,货币学派的论点提出 了这样的命题,即联储行为通过货币基数和货币供给的运 动,被传送到经济活动中,而在这一传送过程中,各种资 产的相对价格、负债和新资产的生产都得到了调整。”布 伦纳这段经典论述恰恰点出了货币学派的理论核心,即货 币当局通过货币基数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实际经 济变量。
1 k rd rt t e k B 1 k rd rt t e k
货币乘数(四)
m2
如果设商业 银行吸收的 定期存款和 储蓄存款为T M2=C+D+T 其货币乘数:
D C T rd D rt T E C DkDtD rd D rt t D e D k D 1 k t rd rt t e k 1 k t rd rt t e k
看似简单的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这个公 式几乎成为所有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货币供 给模型,也几乎所有的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都 是从这个模型开始的。这个看似简单的货币供给 模型,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凝聚着许许多多经 济学家的智慧和贡献。 模型显示出,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二)
货币乘数(三)

如果我们设r表示 活期存款的法定存 m 1 款准备金率, rt 表 示定期存款的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e 表示超额存款准备 金率,t表示定期 存款与活期存款的 M 1 比率,k表示通货 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则:

DkD rd D rt t D e D k D
第四章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

相对于渊源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 给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谓货币供 给理论,是指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 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所研究的问题主 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 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 供给量的控制等。

货币乘数(一)
所谓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指银行系统 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 与基础货币的比值,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 关系的一种系数。根据货币供给模型M=m•B可知,m=M/B 它代表每1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够引起的货币供给 的变动。 我们知道,基础货币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组成。 通货C虽然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但其本身量的决 定在于中央银行,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引起倍数增加 的只是存款准备金R,用D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 通常意义上的存款货币),C+R为基础货币量,C+D是M1 货币供给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