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合集下载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1. 引言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国家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而产生的。

明治维新指的是日本在19世纪末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摆脱封建时代的束缚,加强国家实力,迎头赶上西方列强。

洋务运动则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推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希望能够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本文将会从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影响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明治维新2.1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着严重的内乱和外国列强的欺凌。

幕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国家的实力被西方列强所超越。

而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日本人开始意识到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2.2 改革内容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政治上,废除幕府,恢复天皇的实际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

军事上,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的武器和战术。

经济上,推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和内部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上,开展洋学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

2.3 影响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日本在20世纪实现国家崛起的基础。

其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加强了对外关系,与西方列强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此外,明治维新还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日本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3. 洋务运动3.1 历史背景19世纪末,清朝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内乱。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一部分中国士人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期能够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3.2 改革内容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

军事上,引进西方的武器、战船和战术,进行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教育上,设立洋务学堂,培养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翻译人才。

经济上,兴办洋务工厂,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

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而仅仅7年之后,远在东方大海之中的小国——日本也开始了它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清政府与日本出于几乎同样的动机、处于几乎一样的地位、面临几乎类似的问题,而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完全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彻底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是日本的初始条件优于中国吗?是日本的制度更先进吗?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改革时期的领导人的实权地位不同,使得改革的进度不同。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以光绪皇帝领导的洋务运动就时刻受到强大反对势力的掣肘。

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明治天皇,他领导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其次,主事者见识不同。

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却鲜有留学外国的。

相反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物呢——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板垣退助,大隈重信,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局殊异原因之探微453 次点击2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装甲近卫军于 2006-6-8 19:55:43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做了各项努力,两国所从事近代化其国家实施的诸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大竞赛,基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近代很长时期内两国不同的命运。

日本在此竞赛中一度获致胜利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尤具悲剧的性质。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两国都是命定的竞争者,我们全国上下对此应慎重持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就近代时期内决定两国近代化成败的某些关键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意义实在是多方面的。

对于中日近代期间自强运动一者失败一者成功的事实,究竟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什么因素附属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

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

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

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目录摘要:。

关键词:。

二.变革内容(1)中国(2)日本三.变革结果(1)中国(2)日本四.产生差异的原因正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的情况,可谓内忧外患,前途凶险。

在困境中,中日两国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而日本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无论是时代背景、基础国情,还是改革目的、改革措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同样是“救亡图存”,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而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那么两次运动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下面从多方面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产生差异原因。

一·时代背景(1)政治与经济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

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

中国为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而日本属于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2)社会矛盾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封建特权,大肆占领土地。

满清皇室和王族,以及有军功的贵族、大臣占有大片土地,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贫富差距极为严重。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
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领导力量 变革措施
变革措施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 下级武士,原属于统 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 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 明治维新 而幕藩体制下其任命 洋务运动 总督和巡抚方面 官吏遵循世袭门阀原 则,严格选择 清政府中的洋务派, 下级武士,原属于统 政治上则毫无建树 政治:改革落后制度, 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 建立新的体制 经济上,近代军事民 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 用等企业实行衙门式 而幕藩体制下其任命 经济:日本大力进行 总督和巡抚方面 管理,贪污腐败严重 官吏遵循世袭门阀原 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则,严格选择 经济 政治上则毫无建树 政治:改革落后制度, 经济上,近代军事民 建立新的体制 用等企业实行衙门式 经济:日本大力进行 管理,贪污腐败严重 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 (1)废藩置县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军事改革 (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2)评价: ①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②局限 性——“皇军”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 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内容:①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②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明治维新 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 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 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 全民义务教育制 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 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 全民义务教育制 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 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 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 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 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 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但洋务运动却没有取得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兴起的。

它的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这支配后者。

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为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它的思想就表明:洋务运动主要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是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部分官员所主持,并非所有的清朝统治者都赞成,特别是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他们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在洋务运动开展期间,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因而洋务派不可能专心开展洋务;总理内阁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此外,最高统治者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且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这使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这些都使洋务运动道路障碍重重。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依据条约的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而洋务派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列强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那就更是不可能。

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加之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这些都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因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01
内容
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 领域,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推行 工业化、现代化政策。
02
03
影响
明治维新成功实现了日本现代化和国 家独立,提高了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 地位。
03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政治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以君主专制为主。然而,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 ,此时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下,政治体制以封建割据为主。因此,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彻底,建立 了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
坚持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尊重 多元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体制方面比较
总结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但缺乏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注。相比之下,明治维 新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明 治维新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更为全面和深入。
文化体制方面比较
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明治维新的进步性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强国。
反思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明治维新后期的军国主义倾向和侵略行为也是需要深刻反思的。尽管日本在明 治维新后实现了现代化,但其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0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评价与反思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 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 科学技术人才,增强了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且洋务派也根本不懂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他们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在感到"国用不足"时会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

不少下级武士生活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

这既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阶级属性的变化。

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

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

即西方启蒙学说。

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

变革措施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

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

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

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相同。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方式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不同点:1.领导力量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

(1)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

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

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3)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 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 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 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 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和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东方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封闭的社会. 经济基础相同,同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 民族命运也极相似,同遭西方殖民势力侵略。

1、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自汉以后都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

日本早在中国隋唐时代,就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

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占总人口80 % 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贫雇农租种土地, 一般要交极高的地租,此外,还要担负各种摇役。

这种封建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贵族、地主阶级获取了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并不用于生产,而是用于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这就使社会生产力长期不能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在日本正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又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农民遭受严重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在洋务运动之前, 中国贵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政治日益黑暗,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贵族、官僚、地主利用他们的封建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恶化. 十九世纪初年爆发的农民起义,遍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历时九年。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历史1301 杨倩云041301043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富国强民、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兴起了一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而日本也兴起了一场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由于两者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许多类似之处,所以将其放在一起比较研究。

一、时间背景
洋务运动开始时,当时清王朝正处于英法联军入侵和天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之下,一些洋务派在与之战斗中意识到自己武器装备、操练军法等远远不如洋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运动随之产生。

而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为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统治者中的成员开始对幕府不满,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渐渐感到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变法维新。

由此可见,两者都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上升,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改革内容
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以“自强”为中心。

1861年曾国藩创办案情军械所,此后洋务派采取购买外国先进机器等方法,先后创办了一批官办军工企业。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后,开始从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为主的“求富”阶段。

洋务派以“官办”等形式,开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此外,洋务派提出发展近代化教育的要求,在企业中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人和管理人才,创办各类学校,派送人才去国外学习。

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鼓励私人办厂,引进西方先进设备。

同时一改过去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注重近代化教育,在全国普及教育,资助鼓励人们出国留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两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救亡图存而展开的改良运动。

在改革以前,两国的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东方文化,社会状况也基本相似,属于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两次运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主观上:第一,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而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第二,改革方式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

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不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企图搞中体西用,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变革的前提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洋 务 运 动 积 极 意 义






两种改革成功与失败原因分析



领袖见识不足---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只看到西方“船坚炮利”的一面,侧重 改革军事,忽略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配 合;而且,缺乏全盘计划,彼此又未能 通力合作 官僚管理不善---企业建设采用"官督 商办"制度,官员管理不善,贪污舞弊, 导致企业连年亏损,许多建设的质量 都未达标准. )顽固势力阻扰---清廷中,慈禧太后 对洋务运动加以干扰,而顽固派官员 则竭力阻扰,令改革倍感困难.如慈 禧挪用海军经费来修筑颐和园,使北 洋舰队自建成以后,没有再革新和添 置装备.
两种改革比较
洋务运动
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至 1894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 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洋务运动前 期,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 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 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 工业部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 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 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两大阵营, 以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 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 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 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 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 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创建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如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结果:破产 评价 性质 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400字)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异同(400字)

相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时间大致相同。

洋务运动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 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

同时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

事件发展都与沿海地区有关。

日本西南沿海强藩接受海外影响较早。

中国则看到了北洋水师的装备落后。

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不同点:
就改革历程看,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此外,日本革新派远胜于传统守旧派,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使推行一系列改革非常顺利。

中国清廷中,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加以干扰,而顽固派官员则竭力阻扰,令改革倍感困难。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一些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akuma Shōzan (佐久 間 象山)
Yoshida Shōin (吉田 松陰) the most famous stuydent of sakuma,and the teacher of the Meiji reform. During his life time,he ran a school. Shoka Sonjuku(松下村孰) to teach the youth military arts and politics, And he dead in 1859,"Ansei Purge "(安政大狱)for his radical remarks At least two of his students, Takasugi Shinsaku(高杉晋助) and Itō Hirobumi (伊藤博文)later became famous, and virtually all of the survivors of the Sonjuku group became officers in the Meiji Restoration. Takasugi led rifle companies against the shōgun's army when it failed to conquer Chōshū in 1864, rapidly leading to the fall of the Tokugawa Shogunate. Itō Hirobumi became Japan's first prime minister
1863年 3月 英国人戈登接任常胜军管带。 6月 石达开投降,在成都被处死。 12月 淮军、常胜军攻克苏州。 1864年 Taiping failed 6月 洪秀全病逝 7月 天京陷落。 8月 李秀成被清军处死。 10月 洪仁玕及幼天王江西被俘。 11月 幼天王及洪仁玕南昌被处死。
1861年 Yangwu started 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 62年 李鸿章在沪设立三所洋炮局: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66年 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设有船政学堂; 1867年 设立天津机器局; 1881年,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湖北枪炮厂
Do you agree with“Chinese-style westernization ”(中体西用)?
1.similar situation
IT IS Adoor was opened forcedly by SITUATION. UNAVORABLE foreign powers and
Boshin War (戊辰戦争)’s winning and the start of the Meiji period
list of TAiping and the first peiod ofWesternization Movement
1861年 9月 安庆失守。 李鸿章办淮军。 1862年 5月 李秀成在慈溪战斗中,击毙华尔, 严惩常胜军。 6月 陈玉成被清军杀害。
East Meets Wes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iji Restoration &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cOLLEGE ENGLISH 4 Wang QL
Q&A
Do i think the movement failed? Why do i think it is Failed or not?
The Boshin War (戊辰戦争)
1639 鎖国令 1853 ぺりーが来る(開国) 1854 日米和親条約が結ばれる 1858 日米修好通商条約が結ばれる 1867 江戸幕府が滅びる 1868~1869 The Boshin War (戊辰戦争) On 27 January 1868, Shogunate forces attacked the forces of Chōshū and Satsuma On February 7, Tokugawa, apparently distressed by the imperial approval given to the actions of Satsuma and Chōshū, fled Osaka (大阪)aboard the Kaiyō Maru, withdrawing to Edo. Saigō Takamori(西乡隆盛) led the victorious imperial forces north and east through Japan, winning the Battle of Kōshū-Katsunuma. (付见-鸟羽之战) He eventually surrounded Edo in May 1868, leading to its unconditional defeat after Katsu Kaishu, the Shogun's Army Minister, negotiated the surrender.[35] Some groups continued to resist after this surrender but were defeated in the Battle of Ueno(上野之战) on 4 July 1868.
2、Enlightenment
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
learn from west & fight against west
和魂洋才(Japannese soul with western knowledge) 民族主义( Nationalism ) 开国(open gate to the world) 公武合体(Kōbu gattai "Un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Shogunate" 尊王攘夷( honour the king and drive off the barbarians) 倒幕(overthrowing the Shogunat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akuma Shōzan (佐久間 象山)
From 23, he went to Edo and for 10 years studied Chinese sciences (漢学). He then started to study Western sciences (Rangaku) at the age of 33, In 1849, he learned about electricity, created Japan's first telegraph From 1842, after Opium War and the spread of Western influence in Asia, he actively propose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ilitary method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itime defense, through his book "Eight policies for the defense of the sea" (海防八策). He became the teacher of future leaders of modernization (Yoshida Shōin吉田松阴, Katsu Kaishū 胜 海舟, Sakamoto Ryōma版本龙马).
3、To put down a rebellion & To lauch a rebellion
Taiping rebellion(太平天国运动)'s falling and the start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师夷长技以制夷”==》“制民” “两害相权取其轻”
魏源
Zeng Guofan (曾國藩) an Han Chinese official, military general, and devout 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China. Zeng raised the Xiang Army湘军 to fight effectively against 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restored the stability of Qing Dynasty along with other prominent figures, including Zuo Zongtang and Li Hongzhang, setting the scene for the era later known as the "Tongzhi Restoration"(同治中兴). He was known for his strategic perception, administrative skill and noble personality on Confucianist practice, but also sometimes for his ruthlessness on the execution of his policies. Zeng also exemplified loyalty in an era of chaos, but is also regarded as a pre-cursor to the rise of warlordism.
Their views became the slogans
魏源&曾国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Chinese Body and Western Means ) 自强求富(self-strengthen,seek for wealth)
From an early age, Wei espoused the New Text school of Confucianism and he also became a vocal member of the statecraft school, which advocated practical learning in opposition to the allegedly barren evidentiary scholarship as represented by scholars like Dai Zhen. Among other things, Wei advocated sea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instead of using the Grand Canal and he also advocated a strengthening of the Qing Empire's frontier defense. Later in his career he beca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with the threat from the Western powers and maritime defense. he has a narrative work on the Opium War (道光洋艘征撫記). he is mostly known for his work from 1844, 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Maritime Kingdoms (海國圖志, Haiguo Tuzh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