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诺贝尔物理学奖-1929
![诺贝尔物理学奖-1929](https://img.taocdn.com/s3/m/406be76ccaaedd3383c4d3f9.png)
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電子的波動性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巴黎索本大學的路易斯.德布羅依(Prince Louis-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以表彰他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
路易斯.德布羅依出身法國貴族,l892年2月15日誕生於下塞納的迪耶普,中學時代就顯示出文學才華,1910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學士學位。
後來志趣轉向理論物理學,1913年又獲理學士學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艾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德布羅依電報站服役。
平時愛讀科學著作,特別是潘卡瑞、勞倫茲和朗之萬的著作。
後來對普朗克、愛因斯坦和波耳的工作發生了興趣,乃轉而研究物理學。
退伍後跟隨朗之萬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的兄長莫裏斯.德布羅依是一位研究X射線的專家,路易斯曾隨莫裏斯一道研究X射線,兩人經常討論有關的理論問題。
莫裏斯曾在1911年第一屆索爾威會議上擔任秘書,負責整理文件。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關於輻射和量子論。
會議文件對路易斯有很大啟發。
莫裏斯和另一位X射線專家亨利.布拉格聯繫密切。
亨利.布拉格曾主張過X射線的粒子性。
這個觀點對莫裏斯很有影響,所以他經常跟弟弟討論波和粒子的關係。
這些條件促使德布羅依深入思考波粒二象性的問題。
法國物理學家布裏淵(M. Brillouin)在1919—1922年間發表過一系列論文,提出了一種能解釋波耳定態軌道原子模型的理論。
他設想原子核周圍的“以太”會因電子的運動激發一種波,這種波互相干涉,只有在電子軌道半徑適當時才能形成環繞原子核的駐波,因而軌道半徑是量子化的。
這一見解被德布羅依吸收了,他把以太的概念去掉,把以太的波動性直接賦予電子本身,對原子理論進行深入探討。
1923年9月—10月間,德布羅依連續在《法國科學院通報》上發表了三篇有關波和量子的論文。
第一篇題目是“輻射——波與量子”,提出實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認爲與運動粒子相應的還有一正弦波,兩者總保持相同的位相。
後來他把這種假想的非物質波稱為相波。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9052f47b8e9951e79b89272a.png)
宇宙射线的迹象在最初用游离室观测放射 性时就被人们注意到了,起初曾认为验电 器的残余漏电是由于空气或尘土中含有放 射性物质造成的。1903,卢瑟福和库克发 现,如果小心地把所有放射源移走,在验 电器中每立方厘米内,每秒钟还会有大约 十对离子不断产生。他们用铁和铅把验电 器完全屏蔽起来,离子的产生几乎可减少 十分之三。他们在论文中提出设想,也许 有某种贯穿力极强,类似于γ射线的辐射 从外面射进验电器,从而激发出二次放射 性。
13
正电子衰变应用到脑肿瘤诊断的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及其在药学领域 中的应用
14
谢谢观看
10物理 100302036 刘琼芳
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的赫斯发现了宇宙辐 射
美国的C.D.安德森发现了正 电子
赫斯(Victor Franz Hess,1883——1964)
奥地利茵斯布拉克(I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sbruck)大学赫斯发 现了宇宙辐射 。 赫斯简介 宇宙辐射 宇宙辐射的应用
一只若大的气球飘浮在高空中, 气球上乘坐着 一个正在忙碌进行实验的科学家, 突然, 这只 气球象是着了魔似地直往地面坠落下来.当人 们赶到出事地点时, 发现那位科学家已昏迷不 醒, 人们赶紧把他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 他如 同死人一样躺了一天一夜, 很多人都认为他已 没救了, 家人也给他准备了后事.然而第二天, 奇迹出现了, 这位人们以为就要去见阎王爷的 科学家竟神奇般地苏醒过来了.他醒来后的第 一句话便是: `我还活着, 是吧! '接着便说: `做学问要具备不怕死的精神, 而后才能达到 理想的境界.'
3
1883 年6 月24 日, 赫斯出生在奥地利 东南部德斯坦.奥地利是音乐的王国, 赫斯的 家就是一个音乐世家, 父母姐妹全是很有素养 的音乐家.赫斯从小就具有音乐天才, 全家人 都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大音乐家.然而, 有一 次赫斯参加皇家科学青年选拨赛, 他被选中了 .从此, 他改变了当一名大音乐家的理想, 挤 进了物理学家的行列.赫斯虽然在学习音乐时 耽误了数理的学习, 但由于他的刻苦钻研, 很 快他就成了一位功底极强的物理学家。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e4f5f5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b.png)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物理学奖得主,是法国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让•佩兰(Jean B.Perrin),获奖理由是对于物质不连续结构(布朗运动)的研究和发现了沉积平衡现象。
让•巴蒂斯特•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1870—1942),父亲是一位军官,在普法战争中阵亡,他和两个妹妹在艰苦的环境中由母亲抚养成人。
1895年,佩兰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两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受老师布里劳恩的影响很深。
布里劳恩是波尔兹曼统计力学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唯能论”的公开反对者。
大学毕业后,佩兰到索尔本大学任教,开始研究阴极射线。
他通过实验证明,阴极射线不是当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的辐射波,而是带负电的粒子流。
1903年,佩兰开始对布朗运动产生兴趣。
当时,科学界争论最激烈的是原子和分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两篇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运动的论文,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 1827年发现的布朗运动,而且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
1908年,这两篇论文引起了佩兰的注意,他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典实验, 通过对悬浮于水中的树脂微粒计数发现,作布朗运动的悬浮微粒在平衡时,竖直方向分布遵从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动力学方程。
在附加的实验中,佩兰还证明了斯托克斯定律对于0.1 微米的粒子是有效的。
1909年,佩兰通过实验精确测定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单位质量或体积中包含的分子或原子数,这一命名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
同一时期他还发现,当胶体溶液中引力场与分子运动之间呈现平衡时,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密度的分布准确地计算出原子的大小。
佩兰这一重要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原子是确实存在的,自此人们普遍接受了原子理论。
1913年,佩兰发表了著名的《原子》一书,该书重版多次,并被译为多种文字。
佩兰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这个中心是除了大学以外法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机构。
此外,佩兰还建立了一座发明宫,负责创办了巴黎天文物理研究所和上普罗旺斯天文台。
《诺贝尔物理学奖》课件
![《诺贝尔物理学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9b33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2.png)
2021年物理学奖得主
研究黑洞物理学的人物简介
2021年的物理学奖得主致力于研究黑洞物理学,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对黑洞的性质和行 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研究成果简介
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对黑洞合并的观测和理论模拟,以及关于黑洞辐射和信息丢失问题的重 要贡献。
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应用
量子力学解释了微观世界的行 为,并在现代技术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如量子计算和量子通 信。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起源和 演化的主要理论,它揭示了宇 宙的起点和我们的宇宙观。
光电效应的解释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验证 了光的粒子性,并为量子力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来物理学的热门研究方向 • 环境保护和能源问题的物理学应用 •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物理学研究
结语
物理学奖的意义和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不仅是对物理学家个人的肯定,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 的探索。
物理学家的追求和使命
作为物理学家,我们的使命是不断探索未知,推动科学进步,为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课件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本课件将介绍诺贝尔物 理学奖的起源、评选标准、历年得主,以及一些重要的物理学成果和未来的 发展趋势。
诺贝尔物理学奖 - 简介
起源
诺贝尔物理学奖起源于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他希望奖励为人类做出重大 贡献的物理学家。
评选标准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包括科学成就的重要性、原创性、影响力和可证明性。奖项通常 颁发给一个或多个人。
历年得主
自 1901 年开始颁发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颁发给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的工作改 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诺贝尔课件
![诺贝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364b4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e.png)
诺贝尔奖得主的科研经历
发现放射性元素
发明现代炸药
发明合成橡胶
创立晶体管理论
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后的活动和贡献
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推动科技进 步
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为社 会做出贡献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人类 友谊与理解
投身慈善事业,帮助弱势群体
诺贝尔奖的影响和应 用
诺贝尔奖对科学界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否 对人类社会产生 了积极影响
诺贝尔奖得主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争议和批评
涉及诺贝尔奖得主 被指控抄袭、剽窃 等学术不端行为。
诺贝尔奖得主被批 评为缺乏道德标准 和学术诚信。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 的指控对诺贝尔奖 声誉的影响。
学术界对诺贝尔奖 得主涉嫌学术不端 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
诺贝尔奖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和争议
评选标准:对人类 做出突出贡献,具 有重大影响,且作 品在规定期限内发 表
评选机构:由诺贝 尔委员会负责评选 ,委员会成员由瑞 典皇家科学院、挪 威诺贝尔委员会等 机构组成
诺贝尔奖评委组成和评选流程
评委组成: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卡 罗琳医学院、瑞典文学院等机构成 员组成
评选标准:主要考虑候选人的学术 成就、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等
文学奖:表彰在文学领域做 出杰出贡献的作家或诗人
和平奖:表彰为促进和平、 解决冲突和推动社会进步做
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经济奖:表彰在经济学领域 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经
济学家
诺贝尔奖评选标准
评选基础:在评选 过程中,不考虑国 籍、种族、民族、 意识形态和宗教信 仰等因素
评选范围:涵盖了 物理学、化学、生 理学或医学、文学、 和平奖和经济学六 个领域
添加标题
天文学发展简史---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天文学
![天文学发展简史---物理学诺贝尔奖与天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2c0943a417866fb84a8e3d.png)
获奖者-汤斯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二、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人类基本上只能被动 地接收来自宇宙空间天体发来的电磁波、 高能粒子和引 力波。不仅被动 ,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天体距离我们特别遥 远 ,到达地球的能量非常微弱 ,因而对它们的观测特别困难 。来自宇宙的信息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观测 手段越多、越好 ,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越丰富。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
正因为如此 ,天文观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一浪超过一浪 ,不 断进步。按观测手段可把天文学分为光学天文学、 射电 天文学、 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还有一些小的分支 ,如红 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引力波天文学 等。光学天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成熟程度和所取得的 成就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天文学的同义词。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 射电天文学 — — — 天文诺贝尔奖的摇篮(具体事例)
早期射电望远镜最大的缺憾是分辨率很低且不能给出射电 源的图像。由两面或多面天线组成的射电干涉仪和甚长基 线干涉仪的分辨角可以很小 ,但只有一维的分辨率。1952 年赖尔提出综合孔径望远镜的理论 ,并给出形状为英文字 母 T的 “综合孔径” 方案。综合孔径望远镜是一种化整 为零的射电望远镜 ,用两面或多面小天线进行多次观测达 到大天线所具有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精选课件ppt10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天文项目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渗透的前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经历了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天体物理学也受到巨大的刺激几乎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如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很快就成为天体物理学新的理论基础
诺贝尔奖普及讲解教育学习PPT课件
![诺贝尔奖普及讲解教育学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8ccf2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9.png)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Hale Waihona Puke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银杏树的叶子是扇形的,颇像一个蝴 蝶结。 嫩绿的 叶子上 有一根 根的叶 茎,叶 子摸起 来软绵 绵的, 非常舒 服。在 初春的 时候, 银杏树 还是光 秃秃的 。冬天 的寒风 使它褪 去了黄 黄的叶 子。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6a92506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7.png)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高锟1933年11月4日生于中国X金山,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 工程,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高锟出任X中文大学 第三任校长,1996年卸任。并为在英国标准通信实验室从事科 研。1964年提出在 网络中以光替代电流,以玻璃纤维替代 导线。1966年,在标准 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 用作通信媒介。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X
1/2 of the prize
Yoichiro Nambu
USA Enrico Fermi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USA
1/4 of the prize
Makoto Kobayashi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SEM) of a fallen mesa of graphite. This is the way graphene molecules were "extracted" from bulk graphite. To be reasonably visible in SEM, we show a 10 nm carbon flake (30 layer thick).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X and one half jointly to George E. Smith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f5cc563067ec102de2bd8990.png)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1910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放射形的发现和研究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氩的发现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片彩色重现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报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气夜状态方程1911-1920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航标灯自动调节器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物质的特性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的X射线衍射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元素的标识X辐射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级的发现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合金的反常特性1921-1930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光谱学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热电子发射定律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效应1931-1940193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的创立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理论的新形式193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辐射和正电子的发现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辐照产生新放射性元素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回旋加速器的发明194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1-1950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子束方法和质子磁矩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的磁特性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压物理学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离层的研究v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云室方法的改进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乳胶的发明1951-1960195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工加速带电粒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磁共振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称显微法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和用符合法作出的发现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兰姆位移与电子磁矩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晶体管的发明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守恒定律的破坏195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切连科夫效应的发现和解释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反质子的发现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室的发明1961-1970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凝聚态理论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磁共振方法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恒星能量的生成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振态的发现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类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磁流体动力学和新的磁性理论1971-1980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的发明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电性理论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隧道现象和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射电天文学的先驱性工作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核理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的发展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低温研究和宇宙背景辐射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电统一理论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_P破坏的发现1981-1990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W±和Z?粒子的发现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温超导电性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的研究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钟和离子捕集技术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1991-2001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液晶和聚合物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斯正比室的发明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新型脉冲星199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谱学和中子衍射技术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和重轻子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数量子霍耳效应的发现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的研究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资料来源:山东大学物理系张承踞老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https://img.taocdn.com/s3/m/d07e8407581b6bd97f19eaa6.png)
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迴旋加速器的發明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勞倫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1958),以表彰他發明和發展了迴旋加速器,以及用之所得到的結果,特別是人工放射性元素。
核物理學的誕生揭開了物理學發展史中嶄新的一頁,它不但標誌了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進入了更深的一個層次,而且還意味著勞倫斯人類開始以更積極的方式變革自然、探索自然、開發自然和更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潛力。
各種加速器的發明對核物理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勞倫斯的迴旋加速器則是這類創造中最有成效的一項。
從三十年代起,以勞倫斯不斷革新迴旋加速器的活動為代表,物理學轉入了大規模的集體研究,儀器設備越來越複雜,物理學家越來越多地參加有組織的研究工作,物理學與技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操作調試要求協調配合,實驗室的規模要以工程的尺度來衡量,可以說,大規模物理學的出現是我們時代的特徵。
勞倫斯順應這一形勢,走在時代的前列。
他以天才的設計思想、驚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組織才能,為原子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勞倫斯1901年8月8日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南部的坎頓(Canton)教師的家庭裏,早年就對科學有濃厚興趣,喜歡作無線電通訊實驗,在活動中表現出非凡的才能,他聰慧博學,善於思考。
勞倫斯原想學醫,卻於1922年以化學學士學位畢業於南達科他大學,後轉明尼蘇達大學當研究生。
導師斯旺(W. F. G. Swann)對勞倫斯有很深影響,使他對電磁場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學習。
勞倫斯獲得碩士學位後隨斯旺教授轉芝加哥大學,在那裏他遇見了著名的年輕物理學家康普頓(A. H. Compton)教授。
他往往在康普頓的實驗室裏陪康普頓整夜地進行X射線實驗,和康普頓傾談,從康普頓那裏吸取了許多經驗。
勞倫斯在1925年以鉀的光電效應為題完成博士學位。
在這期間,業餘從事用示波器做顯像實驗,如果不是有人捷足先登,說不定他會取得發明電視機的專利。
1939诺贝尔物理学奖——欧内斯特·劳伦斯
![1939诺贝尔物理学奖——欧内斯特·劳伦斯](https://img.taocdn.com/s3/m/c095a6cb6bd97f192379e968.png)
(Ernest Orlando Lawrence)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 1901年8月8日出生于美国达科他州南部的坎顿。劳伦斯的祖父是一位教师, 于1846年从挪威的特勒马克移民到美国威斯康星州;父亲毕业于威斯康星 州立大学,先后在南达科他的州、市、县任过公共学校的督学,1919年后 任师范学院院长;母亲也是一位教师。
劳伦斯教授于1958年作为美国代表参加日内瓦的西方同苏联科学家讨论核试验 侦察方法的会议时得病,回到美国后,于同年8月2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帕洛 阿尔托逝世,终年57岁。
谢谢!
战后伯克利辐射实验室恢复原来主要的研究项目,包括制造一台184寸的回旋加速 器(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加速器,这是根据密立根提出的原理来制造的同步回旋加 速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仍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并继续从事于武器的研究。 后来劳伦斯积极地倡议制造另一更大破坏性的武器,即热核裂变(亦称氢弹)。奥本 海默反对这种倡议,在所谓美国的合理防务形势问题上他与劳伦斯发生深刻的分 歧,因而结束他们长期的友谊。
1925年至1927年,劳伦斯博士在耶鲁大学任研究员,开始了他的科学家生涯。 他主要从事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曾赢得有才华的实验工作者的声誉,不久又 提升为助理教授。1928年,劳伦斯受聘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物理学副 教授。从一著名的老牌的大学转到西方一般的州立大学任教,这使同行的物理 学家大为吃惊。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成为世界闻名的研究中心。这在相当程度 上是由于该核物理教师跃居于世界上最有名的剑桥大学、哥廷根大学等校教师 队伍之列的缘故。这种局面是劳伦斯与他的同事们在该校任职期间打开的,当 时他的同事有艾利森(S·Allison)、布罗德(R·B·Brode)和奥本海默 (J·R·Oppenheimer)等。二年后,年仅29岁的劳伦斯便被提升为正教授,1936 年以后,担任该校辐射实验室主任。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img.taocdn.com/s3/m/2c72799669dc5022aaea00ab.png)
核磁共振原理
•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 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 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 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 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 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过 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进动具有能量 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 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 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 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 费利克斯· 布洛赫(瑞士物理学家)
• • • • • • • • • • • • 出生 1905年10月23日 瑞士苏黎世 逝世 1983年9月10日 瑞士苏黎世 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 著名成就 核磁共振 国籍 瑞士 居住地 瑞士、美国 研究机构 斯坦福大学 母校 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 莱比锡大学 导师 维尔纳· 海森伯
• 原子核发生进动的能量与磁场、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 与磁场的夹角相关,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磁矩与 外加磁场之间的夹角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 的磁量子数决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这些磁量 子数之间跳跃,而不能平滑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系 列的能级。当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接受其他来源的能量 输入后,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也就是原子核磁矩与外加 磁场的夹角会发生变化。这种能级跃迁是获取核磁共振 信号的基础。 •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 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 场来提供的。根据物理学原理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 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 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因此某种 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 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 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中国两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 30年代:中国科学家王淦昌与诺贝尔奖失之 交臂 • 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诺贝尔奖与中国 科学家擦肩而过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李政道
华人物理学家。他 主要的物理学贡献有李 模型、高能重离子物理、 量子场论的非拓扑性孤 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 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谜。 1957年,31岁时与杨振 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 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他们的发 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 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 (中华民国)籍人士和华 人诺贝尔奖得主。
浅谈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帅强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物理
诺贝尔物理学奖
经济
文学
医学
内容 化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 • • • 物理诺贝尔奖简介 著名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与物理诺贝尔奖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物理
经济
•
文学
•
医学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杨振宁
物理
经济
文学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 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最早两位获诺 贝尔奖的中国(中华民 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 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 名是李政道)。
20世纪60年代初,有资格参加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的瑞 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波隆贝克教授在澳大利亚工作。有一天, 有个同事突然跑来对他说:“他们搞出来了!他们搞出来 了!”一开始教授不明白同事说了些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中 国人搞出了人工合成蛋白,而他的那个同事自己也搞了好多 年,没有成功。波隆贝克教授认为,这在当时是个重大突破,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中国人后来还搞出了人工合成胰 岛素,早在70年代,就有人提名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瑞典方 面也愿意把奖发给中国的科学家。但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得奖 者名单是一个小组,有14个人。这是不符合诺贝尔奖最多只 能发给三人的评选规定的。瑞典方面就此和中国方面有过交 涉,但是中方不肯更改名单。一直到80年代初,评委们还讨 论过这个成果,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被卡住了。 如果诺贝尔奖可以奖给某个研究机构或团体, 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巴 拉尼不久前就发表评论说,今后自然科学奖项也应该像和平 奖一样,可以奖给一些研究团体。Biblioteka 物理经济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高锟
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 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 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 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目 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 地居住。高锟为光纤通讯、电 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 “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 “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 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 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 贝尔物理学奖。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物理诺贝尔奖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語: Nobelpriset i fysik),是诺贝尔奖的一 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 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 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 里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为了表彰 在物理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 明的人。
朱棣文
美国华裔物理学 家,生于美国圣路易 斯;因“发展了用雷 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 方法”而获得199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现 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崔琦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84年获得巴克莱奖, 1992年当选中华民国中 央研究院第19届院士。 1998年与罗伯 特〃B〃劳克林及霍斯 特〃路德维希〃施特 默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以“分数量子霍尔效 应”研究成果获奖。 列入《美国科学名人 录》
物理
经济
文学
• • •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
王淦昌
• 二十世纪30年代,粒子物理学家对原子核衰变时出现极小的 能量和动量损失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奥地利 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提出了存在着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中微子的假设,但 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 1941年,王淦昌设想用轻原子K俘获的方法,来验证中微 子的存在。但是,由于当时浙江大学因抗日战争而内迁贵州 湄潭,条件拮据,王淦昌无法进行自己所设想的实验。 不得已,他只好把写成论文,先是投到《中国物理学 报》,但因为学报没有足够的经费印刷那复杂的科学公式, 他又不得不把论文转投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Physical Review),该刊于1942年1月发表了王的论文。半年后,美国 科学家阿伦(J. S. Allen)根据王淦昌的方案,用实验证实了 中微子的存在。所以,这一实验又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 验”。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科万 (Clyde Lorrain Cowan Jr.)用强大的核反应堆作实验,终于比 较精确地获得了中微子存在的确凿证据。当这一研究在差不 多40年后于1995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科万已经去世。 对“中微子的存在为什么不能首先在中国得到验证”,王淦 昌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甚至酸辛。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
丁肇中
知名物理学家、华 裔美国人、籍贯山东省 日照市,在台湾成长,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 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并把那种新粒子命名为 “J粒子”。
物理
经济
文学
医学
The Nobel prize --Physics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