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5-城市雨水径流控制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金科(张家港市给排水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00)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雨水径流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商业区、住宅区、道路、停车场等不透水地面大量增加,而雨水渗入地下蒸发的部分日渐减少,因而地表径流的比例大量增加。
在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雨水会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到收纳水体,引发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发生变化,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近年来多地发生连续强降水造成的城市内涝灾害,引起的污水横流,地表侵蚀,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如上所述,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和防止已经迫在眉睫。
1.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特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一般在晴天积累、在雨雪天气释放,随机性强,突发性强,污染单位径流量大的特点。
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重点在于:1.城市不透水面所占比例较高,受人类干扰影响大;2.融合了部分城市污水,组成复杂,污染物总量大分布广;城市污水径流污染物在晴天累计,雨雪天气释放,突发性、高流量、重污染特征明显;径流初期污染严重,愈往后愈减轻。
2.城市化对雨水径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树木、农产物以及草坪等绿化面积的逐步缩小,同时相对应的许多流域受到严重干扰,硬化的结果使得许多水流无法渗透进地表下面,多数地区硬化面积大且渗水点少,使得城市地区的径流总量越来越大,而雨水渗入量却越来越小,所以,地下水的补给量也相对减少,河流蓄水降低,枯水期河流表现的特别明显。
此外,城市化建设必然会使得原有的大气浓度、车流量、人口密度、生活垃圾、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改变,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程度的加重。
因此,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建筑工程的大兴,造成的污染也在加剧和加深。
生活垃圾的种类和产量也日渐增多,引起的城市径流污染愈发严重。
3.城市雨水污染物的种类及现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TN、TP、SS、pH、浊度、石油类、重金属类和粪大肠杆菌群等。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建议摘要:近年来,受环球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南部地区在进入到雨季后,集中性强降雨天气增多,同时由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各地城市内涝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出行;并且内涝带来的泥水、污水等也影响了城市的环境。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城市的排水规划设计方面入手,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营造出良好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排水防涝;规划设计;问题及建议引言2013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已编制完成该规划。
与传统排水规划相比,综合规划不仅涉及较多新的理念和方法,还涉及多个子系统及其衔接关系。
另外,《大纲》首次提出需构建水力模型对现状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进行评估。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排水管网进行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员对模型的应用缺乏科学性,如何根据不同条件选择适合的模型,并根据现有数据资料合理应用模型,使模拟结果更好地指导规划设计,对规划编制将是很大的挑战。
1.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城市化的建设,有赖于各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保持城市内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中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就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污水以及雨水的及时排出、避免影响城市环境、污染水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内的人群分布较为密集,每日所排放的生活污水很多,城市周边的诸多企业也需要排放大量的生产污水,如果不能集中处理,而是随意排放,或者因排水能力不足产生溢流污染,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导致水资源更加紧缺。
同时在降水较多的时期,雨水若无法及时排出,在城市内积聚形成内涝,不仅影响出行,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损害城市形象,更会威胁到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必须做好城市的排水防涝规划设计,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城市污水以及雨水及时排出,从而维护城市内的良好环境,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雨水径流总量的控制措施
浅谈雨水径流总量的控制措施2.摘要: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千百年以来建立的天然排水系统的排水通道受到破坏、天然的调蓄容量减缩,以及原始的水体循环系统功能丧失,因此需要建立多目标多层次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
年径流数量有效控制率、年均雨水场次有效管控率是降雨径流影响数量监控典型代表技术指标。
关键词:降雨径流类型;总量;管理方法;措施天然降水的部分产生径流,注入河流,在不产生径流的地方,或被植物生长截留,或因吸热而起蒸发,或直接下渗补充地下水。
国内外雨洪控制实践已经证明,维持和重建都市良性发展的水文系统将成为统筹处理都市降雨资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和最大宗旨,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
1相关概述二零一四年十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试点)》(下文又称"指引")发布至今,一直作为指导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科技依据文件。
《指引》从维护地区有序水文循环视角给出降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能够管控的雨量(包含下渗减排、集蓄运用或处理后外排等方式管控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现阶段,降雨源头控制等管理理念已经开始被人们所普遍认可,但是径流的源头管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对于一些条件"先天不足"的场地以指标"一刀切"的方式强压降雨径流管理指标明显不够科学合理,同时对于大规模的降雨管理措施如湿地、塘等设施修建和运营养护的资金来源,也还未能形成完善的筹集管理机制。
场外型径流管制办法和其经济补偿制度等,可以在区域型径流管控措施中起到必要的作用,以便实现径流管控对象的目标实现。
基于国家天气科技资源共享工作网中国大地全球交换站气象资源数据,选择至少近30年(反应多年的降水变化规律和近年天气的变化趋势)24h降水资料(20:00~20:00),扣除小于等于2mm的降雨和降雪等数据后,按雨量由小到大予以排列,先后分类统计结果小于超过该系列降水平均值的降水数量(小到超过降水量值的按实际雨量计算出降水数量,超过降水量值的按该降水量值测算出降水数量,二者累加平均值)与年总降水中的比值,得出雨水年径流量控制率系列值,该系列值对应的24h降水即为设计降水。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如何防治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如何防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雨水径流在流经城市地表时,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盐、病原体等,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城市雨水径流污染至关重要。
一、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来源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道路和交通道路上的车辆排放的废气、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刹车系统磨损产生的重金属等,会在降雨时被雨水冲刷进入雨水径流。
同时,道路上的油污、垃圾等也会成为污染物的来源。
2、城市建筑和屋顶建筑物的屋顶材料在雨水冲刷下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如石棉、重金属等。
此外,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建筑垃圾等也会进入雨水径流。
3、城市绿地和公园虽然绿地和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截留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也会在雨水冲刷下进入径流,造成污染。
4、工业和商业活动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物料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及商业区域的垃圾、油污等,都可能成为雨水径流的污染源。
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危害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水环境的影响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
同时,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在水体中积累,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对土壤的影响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会进入土壤,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雨水径流中的病原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三、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城市雨水径流污染,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
1、源头控制(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雨水径流的排放和处理,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和污染。
城市规划-5-城市雨水径流控制
5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5. 1径流控制背景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建筑密度逐步上升,不透水性地面比例持续增加,汇流面积也日益增大,导致城市雨水径流量增大,汇流时间极大缩减,洪峰流量大幅增加,同时水质污染程度更加严重,显著增加城市排水负荷,给受纳水体乃至城市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传统的雨洪控制思路是基于防灾为目的“防”与"排”,力求将雨水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城区输送至受纳水体。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排为主、单纯排放”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雨洪管理需求;而另一方面,受到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短时间内很难对现有排水管道进行彻底的升级改造。
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开始认识到雨水调蓄和综合利用在雨洪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开始探索和应用新的雨洪控制理念进行雨水的统筹管理调度和资源化利用,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工艺措施储蓄、处理和利用雨水,缓解现有雨水管道的压力,同时减轻对城市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与此同时,近年来集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增多,包括安庆市在内的许多大城市在最近几年中相继遭受暴雨袭击,并且发生了严重的暴雨积涝,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大不便,已引起各级政府、媒体与公众的普遍关注。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下■ffl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 )23 号),通知要求城市建设开发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有效控制地表径流”。
安徽省住建厅也出台了《安徽省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建城(2012〕99号),更加明确指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体现低影响开发的重要理念,加强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
“要充分考虑蓄、渗、排、用并举,重点突出'两个确保、两个利用、一个推广'"O5. 2径流控制模式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局限的径流污染控制和狭义的雨水直接利用等单一模式都难以全面解决城市雨洪产生的问题,需要突破对城市雨水的传统观念和狭隘处置方式,从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更科学的雨洪控制利用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3.06.18•【文号】建城[2013]98号•【施行日期】2013.06.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市政管委、建委、水务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文件要求,我部编制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现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督促辖区内各城市结合当地实际、参照《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并及时掌握各城市的工作计划安排和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2014年6月30日前,将辖区内各城市规划的近远期建设任务整理汇总,填报建设任务汇总表(见附件2-6);并将各城市的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一并报送我部城市建设司。
附件可在我部网站(http://)下载。
联系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陈玮曹燕进章林伟电话:************************(传真)E-mail:******************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家卓谢映霞电话:************************(传真)附件: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2.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管渠改造与建设任务汇总表3.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泵站改造与建设任务汇总表4.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建设任务汇总表5.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河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任务汇总表6.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低影响开发相关建设任务汇总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6月18日附件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 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地质水文4.经济社会概况5.上位规划概要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 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 规划依据(二) 规划原则(三) 规划范围(四) 规划期限(五) 规划目标(六) 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 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 径流量控制(二) 径流污染控制(三) 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 排水体制(二) 排水分区(三) 排水管渠(四) 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 平面与竖向控制(二)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 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 体制机制(二) 信息化建设(三) 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 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 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雨水径流污染。
城市雨水径流指的是当降雨发生时,雨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将附着在地表上的污染物一同带入水体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这种污染现象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都造成了威胁,因此,控制和防治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所带来的地表覆盖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的水泥和沥青路面代替了大片的绿地,这使得降雨无法迅速渗入土壤中,而是形成大量的雨水径流。
而这些雨水径流经过污染源区时,会带走地表附着的废弃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最终进入排水系统和水体中。
为了控制和防治城市雨水径流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环境要求。
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要充分考虑到水源地保护、绿地保持和雨水净化等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湿地,使得雨水能够得到自然的过滤和净化,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应包括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雨水渗透系统以及雨水污染物处理系统。
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利用,可以减少雨水径流的量和速度,从而降低污染物的输入。
而雨水渗透系统和污染物处理系统则可以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去除,净化雨水,以保护水体的健康。
此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加强环境教育也是控制和防治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雨水径流污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正确处理废弃物和化学物品,减少污染物的来源。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总之,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保护水体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来源及控制方法综述
城市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来源及控制方法综述作者:董旭唐玉兰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点源污染物的排放基本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难题之一。
城市雨水径流是将面源污染物传递到水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中介绍了雨水中主要的几种溶解性污染物质,并从工程治理、城市管理和自然生态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未来城市雨水污染物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来源;污染控制方法1.前言随着大量减排措施的实施,我国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正在逐渐增高,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中重要的难题之一。
城市路面径流雨水中可能夹杂着悬浮物、营养盐、农药和石油烃等污染物,其浓度往往高于被处理后的污水和受纳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如果任其直接流入水体,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巨大的挑战。
降雨径流的污染过程是将地面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冲刷、溶解并传输到受纳水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和治理方法。
2.污染物类型国内外对于城市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研究很多,很多学者针对某一区域的特点对该区域地面雨水径流污染特性进行分析[1-2]。
现有的对于路面径流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雨水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悬浮性固体(SS)、总磷(TP)、总氮(TN)和铅(Pb),其浓度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V级标准,一些重金属(如铜、镉等)和烃类也是雨水径流中常见的污染物。
2.1 SS悬浮性颗粒物(SS)是城市雨水径流中的重要成分,来源包括空气中的沉积物、车辆零件的磨损等。
2.2 COD城市雨水径流中的COD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以及机动车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或泄漏。
包括汽油烃、芳香烃、农药、防腐剂和一些新兴的微污染物(阻燃剂、表面活性剂等)等有机成分。
石油烃是城市雨水中常见的物质,因其在较低浓度的情况下即可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而被认定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上海市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上海市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一、总则本标准旨在规范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维护的技术要求,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促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改善。
本标准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海绵城市相关项目。
二、雨水收集与利用1. 雨水收集系统应与城市排水系统有效衔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
2. 雨水收集系统应考虑不同区域的特征,合理布局。
3. 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应具备净化、储存、利用等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雨水径流控制1. 应根据地形、气候等条件,制定合理的雨水径流控制方案。
2. 雨水径流控制设施应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等,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和流量。
3. 雨水径流控制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生态排水系统1. 生态排水系统应与城市排水系统相结合,确保排水畅通。
2. 生态排水系统应采用自然化排水方式,如自然湿地、植被浅沟等。
3. 生态排水系统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清理,防止水体污染。
五、低影响开发1. 低影响开发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可持续的原则。
2.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罐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六、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1. 绿色建筑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
2. 生态城区应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生态质量。
3.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应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排水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七、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1.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等。
3. 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治理效果持续发挥。
八、城市内涝防治:1. 城市内涝防治应纳入城市规划中,制定合理的防洪排涝方案。
2. 城市内涝防治应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排水管网建设及维护管理。
雨水径流污染及控制方法
径流
a
1
简述
如今,城市化造成的雨水的地表径流,是世界许多城市化地 区水随污着染城的市主化要的原进因程。加快,区域De不sign透by水二下三年垫面的面积扩大,在 暴雨或者是其他强降水的冲刷下,微博导:致@两道三年路_19,45 屋顶,绿地等地方 附着的污染物质,随着雨水一起冲入下水道,并没有通过土壤对 其自动过滤,由此导致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与洪水危害。这些尚未 处理的含有污染物质的雨水大多会经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溪流, 江河,海湾,导致区别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这类点源污染的大 面积面源污染,突然的暴雨径流也会导致鱼类由于水温过高而死 亡,从而一层层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难以降解,
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对人体健康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POPs所具有的
半挥发性使其可以从土壤,水中挥发出来,吸附在颗粒物上,如植被叶片,屋顶,道路等,
从而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径流污染。a
11
城市径流污染物的组成
农药与重金属 重金属是径流中极为常见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
水卷材的屋面径流污染程度高于水泥屋面, 瓦屋面径流污染负荷小于沥青屋面和水泥屋 面。对于不同污染物质,SS和TP径流浓度大 小顺序为:瓦屋面>沥青屋面>混凝土屋面, COD,TN径流浓度大小顺序为:沥青屋面 >混凝土屋面>瓦屋面,屋面径流的水质受 屋面材料影响较大。
降雨量与降水强度
降雨量和降水强度是影响屋面径流水质的
染
增加,城市地表可被降雨径流冲刷 的污染物增加,增加了降雨径流的
的
污染潜力,因此,前期晴天时间反
因
映地表污染物的累积程度,同降雨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情况简介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简介1、编制依据本规划按照2013年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进行编制。
2、编制的主要内容1.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在详细了解基础资料(排水管网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等)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对现状排水管网进行分析,提出现状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2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以收集到的排水管网的现状为基础,(1)对排水系统进行总体评估;(2)根据现有管网基础资料,进行建模,利用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现状管网和泵站的实际排水能力,得出排水能力分别满足1年一遇、1-2年一遇、2-3年一遇、3-5年一遇、5年一遇的管网管长;(3)使用水力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流态、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1.3规划总论根据实际情况,重点研究重现期、雨水径流系数等规划,确定符合实际的情况的重现期和雨水径流系数。
并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不同重现期和径流系数。
1.4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1)增加城市安全性,建少城市发生内涝的儿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减少雨水径流系数。
在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系数,可以极大的改变城市雨水工程设施的防御能力。
因此可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地率等。
从而在源头上建设雨水径流量(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符合实际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和措施。
1.5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2013年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工作。
力争到2017年,完成全省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
本项目根据此规定,研究实际情况,确定的排水体制。
在对现状排水管网、设施的排水能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不满足设计标准的管网,结合城市旧城改造的时序和安排,提出改造方案。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雨洪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北京市制定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本文将对该规范的规划指标进行深入解读。
一、规划目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划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雨水控制规划指标1. 雨洪安全指标雨洪安全是雨水控制的基本要求。
规范中明确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雨水系统对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降雨事件的处理能力要求,包括设计雨量、汇流水位、排放能力等指标,以保障城市的雨洪安全。
2. 汇流控制指标汇流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设计,控制雨水的汇流过程,减少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和速度,以降低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规划指标中包括汇流系数、降雨过程中的雨水积蓄量和径流控制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实现雨洪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蓄水设施指标蓄水设施是指通过建设蓄水池、湿地等设施,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以减缓雨洪的形成和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规划指标中规定了不同类型蓄水设施的设计容量、流量调控能力等要求,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提供足够的水量供给。
三、雨水利用规划指标1. 雨水收集指标雨水收集是指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景观绿化、冲洗马桶、灌溉等非饮用水用途。
规划指标中明确了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收集效率、储备容量、水质要求等,以保障收集到的雨水能够被有效利用。
2. 雨水处理指标雨水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处理,以提高水质达到相应的利用标准。
规划指标中包括雨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要求、处理工艺和处理效果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
3. 雨水利用率指标雨水利用率是指雨水系统中实际利用的雨水量占总收集的雨水量的比例。
规划指标中规定了不同利用场所的雨水利用率要求,以推动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城市雨水管理建设规划方案中的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策略
城市雨水管理建设规划方案中的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策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雨水排放和径流控制问题。
城市雨水管理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雨水管理建设规划方案中的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策略,以期为城市雨水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的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地表被水泥、沥青等硬质材料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进入地下,形成了大量的地表径流。
这些地表径流无法有效排放,容易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策略,成为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任务。
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的意义在于,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雨水引导到合适的地方,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排放。
同时,通过控制地表径流的产生和减小,可以有效减轻城市内涝的风险,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此外,合理的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策略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价值和居住舒适度。
二、雨水排放与径流控制的策略与方法1. 雨水收集与利用城市雨水管理建设规划方案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一项重要的策略。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花草、冷却空调设备等。
同时,雨水收集系统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雨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绿化带和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此外,绿色基础设施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雨水渗透措施为了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城市雨水管理建设规划方案中需要采取雨水渗透措施。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将雨水引导到地下,实现雨水的渗透和地下水的补给。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地表径流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地下水位,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DBx/x — x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Stan dard of storm water runoff calculati on for urba n storm drain age system pla nning and desig n(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x-x-x 发布 x-x-x 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号: 备案号:DB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Standard of storm water runoff calculationfor urban storm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DB11/T XXXH2012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2年XX月XX日2012 北京、八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 第XX 号》立项计划,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适用于雨水管道、排水明渠及雨水泵站规划设计的流量计算方法、暴雨强度公式、径流系数、重现期以及设计降雨雨型。
分为1.总则;2.术语;3.技术内容等章节。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工作,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邮编:100045,联系电话:88073685,邮箱:wei3@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系电话:68017520 ,邮箱:bjbb3000@ 。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昕、韦明杰、曹志农、李萍、白国营、王理许、周玉文、马京津汪子棚、潘艳艳、许可、王强、马洪涛、郭磊、苏东彬、陈建刚梁灵君、杨舒媛、付征垚、翁窈瑶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王军、李艺、张书函、杨忠山、郭文利目次1. 总则 (5)2. 术语和定义 (5)3. 技术内容 (6)3.1 暴雨径流量计算方法 (6)3.2 暴雨强度公式 (6)3.3 重现期 (7)3.4 径流系数 (7)3.5 设计雨型 (8)本标准用词说明 (10)引用标准名录 (11)附:条文说明 (12)1. 总则1.0.1 为规范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雨水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确保城市雨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减少城市涝水灾害,编制本标准。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雨水径流在冲刷城市地表的过程中,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和防治至关重要。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来源广泛。
首先,城市中的道路、停车场等硬质铺装表面在雨水冲刷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石油类物质、重金属、氮磷营养物等。
其次,建筑施工场地的泥沙、建筑材料等也会随着雨水进入排水系统。
再者,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在雨水浸泡后,也会释放出有害物质。
此外,大气降尘中含有的污染物也会通过雨水径流进入水体。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它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雨水径流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会在水生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同时,污染的水体还会影响城市的景观和旅游价值,降低城市的品质。
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治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污染源的集中分布。
增加城市绿地和透水铺装面积,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能力。
加强对建筑施工场地和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采用源头控制技术。
例如,在道路和停车场等区域设置雨水截流设施,将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
推广使用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过滤作用减少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
同时,加强对城市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减少垃圾对雨水的污染。
再者,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优化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布局,确保雨水能够迅速、顺畅地排出。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如雨水塘、雨水湿地等,在降雨时储存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峰值流量,同时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雨水径流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工作中来。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及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雨水径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雨水径流污染是指降雨过程中,雨水与地表遇到的各类杂质、污染物混合,并形成径流流向下水道或河流的现象。
这些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油脂、农药等,对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城市水环境,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及防治措施。
一、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我们可以从源头控制、中间控制和末端控制三个方面入手。
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绿地建设和管理,减少污染物进入径流的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源头控制: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道路、建筑物等,减少土地密封和水泥化程度,增加绿地覆盖率。
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加绿化带、花坛和草坪等,以增强植物对雨水的吸收和滞留能力。
再次,建设雨水花园、蓄滞洪区等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将径流收集储存并净化后再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中间控制中间控制是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处理和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可以采取以下中间控制措施:首先,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减少径流的形成。
收集系统可以包括雨水桶、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池等。
其次,建设雨水处理设施,如雨水湿地、生态滞洪区等,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作用,降低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再次,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化学处理、过滤和消毒等工序,提高雨水的净化效果。
3. 末端控制末端控制是指对雨水径流的最后处理措施,主要是利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水域的自净作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末端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提高下水道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水平,合理设置雨水篦子和格栅,以拦截和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
其次,建设湖泊和水库等水体净化系统,通过水体生态的调节作用,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再次,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控制水体污染源,保护水资源的安全。
《城镇防涝规划标准》(报批稿)
1
2 术语
2.0.1 内涝 local flooding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 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 灾害的现象。 2.0.2 设计暴雨 design storm 符合指定设计标准的,作为防洪、内涝防治系统设计依据所拟定 的一次暴雨。 2.0.3 设计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符合指定设计标准的,作为防洪、内涝防治系统设计依据所计算 的降雨量。 2.0.4 降雨历时 duration of rainfall 降雨过程中的任意连续时段。 2.0.5 设计雨型 design rainfall pattern 设计暴雨的总量在时间上的分配。 2.0.6 暴雨强度 rainfall intensity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降雨体积来计, 其计量单位以 L/s· hm2 表示。 2.0.7 重现期 recurrence interval 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 等于或大于某统计对象出现一次的平均 间隔时间。 2.0.8 雨量径流系数 pluvio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降雨历时内产生的径流总量与降雨总量之比(以下简称径流系
DB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DB / XXXX—XXXX
城镇防涝规划标准
2014 年 XX 月 XX 日发布
2014 年 XX 月 XX 日施行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城镇防涝规划标准
Standards for local floo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planning
(报批稿)
主编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5.1 径流控制背景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建筑密度逐步上升,不透水性地面比例持续增加,汇流面积也日益增大,导致城市雨水径流量增大,汇流时间极大缩减,洪峰流量大幅增加,同时水质污染程度更加严重,显著增加城市排水负荷,给受纳水体乃至城市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传统的雨洪控制思路是基于防灾为目的“防”与“排”,力求将雨水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城区输送至受纳水体。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排为主、单纯排放”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雨洪管理需求;而另一方面,受到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短时间内很难对现有排水管道进行彻底的升级改造。
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开始认识到雨水调蓄和综合利用在雨洪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开始探索和应用新的雨洪控制理念进行雨水的统筹管理调度和资源化利用,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工艺措施储蓄、处理和利用雨水,缓解现有雨水管道的压力,同时减轻对城市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与此同时,近年来集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增多,包括安庆市在内的许多大城市在最近几年中相继遭受暴雨袭击,并且发生了严重的暴雨积涝,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大不便,已引起各级政府、媒体与公众的普遍关注。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通知要求城市建设开发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有效控制地表径流”。
安徽省住建厅也出台了《安徽省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建城〔2012〕99号),更加明确指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体现低影响开发的重要理念,加强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
“要充分考虑蓄、渗、排、用并举,重点突出‘两个确保、两个利用、一个推广’”。
5.2 径流控制模式传统的雨水排放模式、局限的径流污染控制和狭义的雨水直接利用等单一模式都难以全面解决城市雨洪产生的问题, 需要突破对城市雨水的传统观念和狭隘处置方式, 从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进行系统研究, 建立更科学的雨洪控制利用模式。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指的是应用于城市范围不同条件和尺度的雨洪径流削减、污染控制、调蓄利用、减轻洪涝灾害, 有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安全排放的各种技术和系统。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可依据应用尺度、层次和复杂程度的不同分为单元技术模式、技术流程模式、子系统模式和综合系统模式。
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各种相关基础资料, 经详细分析和评价,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模式。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利用性质、雨水径流水质、降雨强度、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防洪排涝要求、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水资源条件、受纳水体条件等。
根据安庆市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考虑到安庆市的地理条件、水文条件、土地利用和技术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后,安庆市雨水径流控制宜选择单元技术模式。
单元技术措施是构成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及其相关系统的基础, 一般是指可以独立应用、能体现雨洪控制利用某种主要功能、是系统中重要或关键的单元, 而其他一些次要的组成单元或辅助性技术措施不作为一种模式来讨论。
雨水利用系统中主要的单元技术措施有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路面、渗透沟、湿地等。
按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综合治理水环境。
采用雨水蓄渗、透水砖路面等调蓄、渗透手段减少雨水径流量。
要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充分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
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水系、湿地,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水系。
5.3 径流控制规划单元式雨水径流控制规划方案主要是合理布置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集水(储水)池,明确已建硬化路面和绿地改建范围与方案,明确新建地区透水地面指标,明确新建地区雨水径流控制要求。
安庆市已建城区面积约86.6平方公里,除利用部分沟渠、湖泊进行调蓄之外,基本上没有建设雨水径流控制单元,而建成区改建难度大,结合建成区大部分雨水管渠建设标准低,需提标改造,规划在提标改造的同时进行雨水径流控单元改造,逐步建设成雨水径流控制体系。
在新建城区按规划配建雨水径流控制单元,将雨水径流控制措施纳入《安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
(1)、绿色屋顶在屋顶实行屋顶绿化雨水渗透系统是一种雨水径流控制的有效途径。
屋顶绿化是一种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
规划在建成区有条件的屋面和屋面维修时推广采用,在新建城区采用鼓励政策。
见图5-1图5-1 绿色屋顶(2)、屋顶水箱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可以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系统。
屋顶水箱可设置在单元楼梯顶部,不占用空间,按建设用地每公顷用地100-200立方米配建。
规划建议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区推广采用,与地下储水池可选择采用。
(3)、地下储水池在建筑小区、工厂厂区、广场、道路下建设地下储水池,用以收集调蓄雨水,调节暴雨峰值,可缓解现有雨水管道的压力,同时减轻对城市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在已建城区,按住宅小区、企业和单位为单元,可结合老城区雨污分流和雨水排水管渠提标改造,在不宜对主干管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区域要求予以设置;在新建城区要求同步配建。
配建标准根据风险评估结论按建设用地每公顷用地100-200立方米配建,即:高风险的汇水区按每公顷用地200立方米配建,中风险汇水区每公顷用地150立方米配建,低风险的汇水区按每公顷用地100立方米配建。
地下储水池与屋顶水箱可选择配建,在建设管理中建议推广采用。
地下储水池在实际管理中还可以与地下停车库合并统一考虑配建,在一般情况下可当地下车库使用,但在城市发出Ⅲ、Ⅳ级强降雨预警时,要求移走全部车辆,准备调蓄即将来临的涝水,强降雨预警解除后再做车库使用。
与地下停车库合并设置的蓄水池在设计上要满足蓄水池的相关要求。
(4)、透水路面硬化的庭院、广场、人行道、停车场等,应该首先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或储水设施中;如果地面是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应该结合沿线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
规划在已建城区可结合老城区雨污分流和雨水排水管渠提标改造逐步改造,在新建城区同步建设。
在建设管理中建议对人行路面推广采用。
在已建城区,考虑到改造等难度,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35%。
在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
见图5-2。
图5-2 透水路面(5)、下凹式绿地在已建城区的绿地,都是按过去的要求,绿地地面一般都高于周边路面,雨水径流大部分直接由绿地到路面进入排水系统,下渗的径流量较小。
下凹式绿地可有效降低城区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减少内涝灾害,是城区雨水径流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
绿地设置高度建议低于周边道路80~120mm。
在建设管理中建议对已建绿地逐步改建,在已建城区以建筑小区、工厂厂区、广场、道路为单元,结合老城区雨污分流和雨水排水管渠提标改造逐步改造,在新建城区同步建设。
见图5-3。
图5-3 下凹式绿地(6)、人工湿地可利用城区已有湿地和低洼地,在周边环境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改建成截水、蓄水的湿地,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净化雨水径流,降低污染。
规划结合初期雨水处理,建议在东部振风大道高速入口处和秦潭湖公园,改建成人工湿地,用以调蓄初期雨水。
面积分别为78公顷和216公顷。
见图5-4和5-5。
图5-4 人工湿地图5-5 人工湿地分布图5.4 径流污染控制规划5.4.1 径流污染控制的必要性雨水径流污染主要来自初期雨水。
由于降雨初期,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沥青油毡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建筑工地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较高,经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物浓度。
安庆市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重要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多是露天布置。
由于装置区生产过程中以及原料和产品的装卸、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对地面造成了污染。
同时一些设备的检修、除锈、保养,也是露天作业,也是造成地面污染的重要原因。
安庆市城西片集中了安庆石化、高新区、凤凰工业园、五里工业园、十里工业园等工业园区。
该区域产业类型较为相似,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分布相对集中,地势坡向明显,排水流向明确,有条件实施初期雨水截流。
安庆市西片雨水排放水体为石门湖和大湖风景区,这些区域是安庆市环境敏感区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因此,从改善、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进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实施初期雨水截流。
5.4.2 径流污染控制分级及范围(1)、径流污染控制分级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范围应根据城市用地性质、用地的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确定。
本规划将安庆市中心城区径流污染控制等级分为2级,即一般控制地区和重要控制地区。
一般控制地区是指地面径流污染量较小,如居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污染小的工业用地等,同时,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较大,对雨水径流污染有强大的自净能力。
重要控制地区是指地面径流污染量较大,如化工企业集中地区,同时,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较小,环境较为敏感地区。
(2)、径流污染控制范围规划确定重要控制地区的具体范围为:集贤路以西、环湖西路以东、蔡山路以北、丁香路以南。
这个范围内有:安庆市高新区,安庆石化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凤凰工业园、十里工业园等,总面积约为20km2,详见下图5-6。
该区域是安庆化工产业较为集中区域,同时下游受纳水体又是环境敏感区。
其余区域均为一般控制地区。
对于一般控制地区不单独采取雨水污染控制措施,上述5.3节中采取的雨水径流控制措施,像地下储水池、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径流污染控制作用。
图5-6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范围图5.4.3 径流污染控制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于地表污染物成因、污染物的源汇载体,降雨径流系统污染物迁移模式、地表污染物累积过程与模拟、污染物的冲刷过程及影响因素、初始冲刷效应及影响因素、降雨径流污染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长期规划、控制方法、排放标准、计算机模拟和实地监控等大量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的指导性管理方案与控制措施,其核心主要就是通过源头控制、中途和末端蓄排以及末端治理技术,实现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削减。
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陷入沉寂。
近年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又趋于活跃,西安、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苏州、杭州、南京、成都等地都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