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创新
大学计算机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熟悉计算机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计算机安全知识。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3)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计算机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进行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生活实例,引出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提出问题:计算机是什么?计算机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二)讲授新课1. 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2. 计算机操作系统: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安装与配置方法。
3. 办公软件:介绍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4. 计算机安全知识:讲解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的防治方法。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a. 安装操作系统b. 使用办公软件处理实际问题c. 搜索并下载软件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为标题,将从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合理设计计算机基础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在设计目标时,应考虑学生的年级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要求。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
2.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学要求,可以细化这些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计算机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主机和外设设备的功能和原理等。
2.计算机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3.计算机网络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
4.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编程训练、信息搜索和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内容过多或过少,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科学课堂教案设计
计算机科学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应用广泛的学科之一,是现代化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领域。
计算机科学涵盖广泛,包括计算机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等等。
针对这样一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必须要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教案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为计算机科学的教学设计出一份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与启发性的课堂教案呢?下面就来详细探讨计算机科学课堂教案设计的相关知识点。
为了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对于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思维、编程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架构等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课堂教案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或者教学目标把这些板块统合起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学习计算思维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进行一些有趣的逻辑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对于代码思维的好奇心,从而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具。
现在的计算机科学教学已经到了一个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阶段,传统的黑板和白板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PPT或者其他电子教具进行展示,同时让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配合上课内容随时进行拍照存档。
在实现编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专业性较强的软件以及提供大量的编程题目进行帮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程序的理解,同时确保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掌握经验。
教师还必须保持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做好课程教案的设计只是一个基础性工作,真正的难点在于把教学内容真正传授给学生。
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地跟老师进行沟通联系。
值得强调的是,好的沟通和学生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上非常重要。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在计算机科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认知水平差别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时候需要老师针对性地进行策略的调整,或者把教学尺度调成一个更理想的平衡点。
混合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混合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门重要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混合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从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灵活性: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 互动性: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习氛围。
3. 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在线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4. 效率性: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教学成本。
1. 教学内容的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充,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扩展,使其与时俱进。
2. 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采用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实验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在线教学平台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提供课件、视频、练习题等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同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
4. 个性化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5. 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在校内或校外打造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几点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思路,也是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而提出的一些建议。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以智能赋能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以智能·赋能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对象:大一新生(约3000人/年)课程性质:信息能力模块(计算认知层),0学分,16学时课程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门课,肩负着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新时代大学生跨学科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
案例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规模通识教育课程,具有覆盖专业多、学生差异大、课程学时少、知识点更新快、课外学时有限、实验室有限等诸多特点。
随着各学院对学生的新技术知识能力的要求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学团队重新审视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大纲,优化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开展了以“智能·赋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通过近年来的课程实践,获得较好成效。
建设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以智能·赋能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建设框架以智能·赋能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1)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大学生智能技术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一系列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是计算机与多学科融会贯通、跨界创新工程教育的基础。
作为大学生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团队围绕我校“智慧交通”特色近年来重点设计和开发如无人驾驶、开源硬件等系列新实验。
(2)优化教学模式,助力大规模赋能教育实施。
“大班授课、小班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但仅基于实验室单一场所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规模、学时数以及实验室容量的限制,课程中的很多实验内容,尤其是智能技术硬件实验很难安排全校3000人规模的实验开展。
如何实施是赋能教育落地的关键,“线上MOOC+线下实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改变和优化实验的利器,有利于赋能教育的大规模实施。
(3)价值塑造,为学生整个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途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途径提纲:1. 建筑专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看法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创新途径3. 基于互动性的教学创新4.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创新5. 基于多元化评价的教学创新1. 建筑专家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看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计算机都离不开。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但它的工具属性却贯穿着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便利性。
对于建筑专家而言,计算机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建筑设计、模拟、效果图表现、建筑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帮助。
因此,建筑专家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十分看重。
基础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初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好坏决定着学习者未来的学习效果,对建筑专业学生而言,该基础教学可称得上是更加重要。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创新途径:基础教学很经典,信息滞后很强,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创新途径还是有很多的。
以下是几个基础教学的创新途径:1. 个性化教学:通过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具体做法如根据学生现状进行区分教学、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等。
2. 倒叙教学法:传统的序列式教学存在着信息滞后、浅析深忧、对学生能动性的限制等问题,而倒叙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的符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消费习惯。
3. 项目学习法:在实际的学习中脱教材于倒着教,以“项目”心态取代“考试”心态。
提供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同时体验横向交流与深入思考的可能。
4. 互动教学法:以互动及自我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型,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下统一实现教学目标。
5. 相互评价教学法: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来促进学生活跃思考、扮演学科专家角色,是一种优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
在这些创新途径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照搬照抄了。
在这其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学生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并重新审视教学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体验。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优秀13篇)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优秀13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一、教材选用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一、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
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
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
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例《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组合作等方法,教师讲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设计一些
教学策略选 基本的网络故障;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利用计
择与设计 算机查看帮助,自己动手进行实践解决该问题。注重培
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
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在本节知识中教师可创设网络实验环境,引导学生
在多作中掌握网络应用的技能,理解操作背后的技术原
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很片面,只是单纯地认为网络 学生学习能
就是 Internet,网络就是能够上网等。对于本节课他 力分析
们比较陌生,学生应该集中注意李,仔细听讲和观察教
师的讲解与演练。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学习,互相学习,
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查看帮助解决相应
的问题。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举例说明、讲练相结合,
(4)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环境的优势 与不足,认识到既要积极利用网络、也要增强安全使用 网络的意识,懂得安全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方法。
例如:列举-些网络信息泄露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帮 助学生掌握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性层面 形成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养成安全使用网络的行为习 惯。
4、网络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
难点:1、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
2、网络协议的功能与作用;
3、如何解决基本网络故障。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概念和发展历程;
(2)了解常用的网络设备功能;
教学目标
(3)学会使用网络命令查询网络及设备的工作状
态;
(4)学会解决基本的网络故障。
2、过程与方法:
展开,引强生合理使用网络、解决简单的联网问题。
计算机课的创新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
计算机课程作为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课的创新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实践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3.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计算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教学实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三、创新教学实践方法1. 项目驱动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项目驱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项目驱动教学往往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驱动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从案例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向数学专业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案例设计
等. ~来 由于总课 时数 只有 9 O学 时 , 中理 论教学 其 3 学时 , 6 上机实验教学 5 学 时 , 4 使该 课程 “ 务重 、 任 时间紧” 的矛盾 非 常 突 出, 二来 也 没有 专 业学 科特
第 2 卷第 6 7 期
20 0 8年 6 月
数学教 学研究
6 3
2 1 注 重 案 例 的 启 发 性 .
节 , 步掌握新 软件的操作及 使用方法 , 逐 总结 出新 软 件的信息处理 规律 及相关 概念 , 并能 在实 践 中进行 应用.
2 2 注 机 的认 识 、 理解 、 悟 程 度不 领 同, 特别是一些 比较抽象的知 识 , 因此计算机基 础课
程的教学需要 一个循 序 渐进 的过 程 , 以采取 有效 所
的案例/ 启发式 教学方法势在必 行_ . _ 而具有启 发性 2 ] 的案例 , 则更便 于教师通过引导 , 发学生从原 有的 启 知识经验 中“ 生长” 出新 的知识 经 验; 助学 生形 成 帮 思考 、 分析 问题 的思路 , 学 生 完成 从 “ 识点 ” 使 知 到 “ 知识面” 的建构过程.
中 图分 类 号 :G 4. 620
1 引 言
者 根据多年从事高校非计 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 的教学研究 , 在教学 实 践 中通过运 用案 例教 学的模 式, 不但缓解了教学 内容 庞 杂、 时 紧 , 课 教学 对象水 平参差不齐等 问题 , 而且通 过 运用针 对不 同专业 需 求设计 的案 例, 实现 了计算 机技 能 与专业 知 识的有 机结合 , 既深化 了学 生对 知识的理解 , 又提 高了他们 解 决专业实际问题 及 自主获取 知识 的 能力 , 使学 生 毕业后 能更好 地 持续 适 应 不断 发 展 变化 的 工作 环 境, 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于案 例教学模式 关 的具体实施笔者 已在 另一 论文 中做 了 阐述 , 本文则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期组织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各备课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了明确的认识,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观摩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观摩活动。
各备课组分别进行了公开课展示,邀请其他备课组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在教学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观摩课后,各备课组针对公开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3. 专题讲座为了拓宽教师们的视野,提升教学水平,我校邀请了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新技术应用、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专家们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点,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知识。
2. 丰富了教学内容本次活动使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3.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教师们加强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
I…
u ‘
电化教 育研 究
C hna l Ed atOn nn aton uo I I ov i He a d r l
计算机 基础课程教 学改革与创新
逯 学 建 ( 天津市 国 际商务学 校 天津 3 0 2 ) 02 1
摘 要 : 学改 革 与创新是 我 国教 育改 革进程 中面 临的一项重 要任 务。 教 计算机 基础教 学是 职业教 育 中不可或缺 的一 部分 。 如何提 高教 学 质量 , 如何真正 发挥教 师的主 导作 用已成 为迫 切需要 解决的 问题 。 本文结合计算机基 础教 学, 围绕教 学 目标 , 学情境 , 学策略 等环 节进 教 教
式 , 在 此 基 础 上 逐 步 实 现 教 学 内 容 、 学 着 贴 近 实 际 应用 , 并 教 以应 用 为 目的 , 应用 为 现 代 化 的 教 学 设 备 , 包 括 新 的 教 学 组 织 以 也
出发 , 以 提 高 技 能 为 宗 旨 进 行 内 容 整 合 形式 , 及 用 现 代化 设 备 改 造 的 实验 室 、 即 以 图
在此 基 础 上 进 行 教 素 质 为 主 体 , 要 培 养 学 生 的实 际 动 手 操 对 于 计 算 机 基 础 教 育 这 类 应 用 型 课 程 而 析 学 生 原有 认 知 水 平 , 主 学 学 注 作 能 力 。 以 计 算 机 基 础 课 的教 学 改 革 主 言 , 习 的 方 向 应 瞄准 应 用 , 习的 目的是 学 设 计 , 重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 认 知 结 构 。 所 要 是 建 立 既 能 发 挥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 能 学 会 做 事 。 又 充 分 体 现 学 生 是 认 知 主 体 的 新 型 教 学 模 手 段和教学方法 的改革 。 在 教 学 中 要 积 极 运 用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对 课 程 内 容 进 行 全 面 调 整 , 点 围 绕 段 。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的 内 容很 广 泛 , 重 现 它既 指
计算机教案设计案例
计算机教案设计案例
一、基本信息
授课班级:高二英语班
授课时间:40分钟
教学内容:《计算机简介》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能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
3.能够回答有关计算机的基本问题;
4.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5.加深对计算机发展史和技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复习课文,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2)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学习情况;
2.引入话题:
(1)用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来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计算机的看法;
3.展示:
(1)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存储、输入、输出、处理等;
(2)展示计算机发展史,从计算机的诞生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3)展示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外存等;
(4)介绍计算机的应用,如网络技术、科学计算、智能技术等;
4.实际操作:
(1)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使用Windows系统;
5.归纳汇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精选9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精选9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篇一二、试行分级教学方案从上学期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方式如下。
1、实行分级教学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
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同学进行分级教学。
如-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2006级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和酒店管理系的23个行政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根据学生水平拆分成二个模块22个教学班,其中第一模块为经管酒店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第二个模块为经管艺术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
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经过分级后,任课教师则可根据不同级别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快班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已经过关则以加强、提高为主,目前我们采用机房上课形式,可采用每周以大班讲座一次,集中二次上机练习;中班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来上课;而慢班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则以加强基础操作为主,并且补加上机课时。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加强了基础的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也增强了。
分级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模块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初中通用技术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案例
初中通用技术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初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涵盖计算机基础、网络应用、信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正逐渐在数字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初中通用技术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中的具体案例,以及其带来的教学效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案例一:智能化教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在某市区的一所初中,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室管理系统,成功实现了教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监控。
该系统整合了初中通用技术学科的课程内容,结合网络应用和信息管理技能,开发出能够自动识别学生出勤情况、课堂互动反馈以及教室设备管理的软件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并及时提供个性化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案例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另一所初中探索利用初中通用技术,开发虚拟实验室来弥补传统实验室资源不足的问题。
学校利用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知识,设计了一套模拟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实验操作。
这不仅节约了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成本,还扩展了学生的实验范围,提升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案例三:跨学科项目合作与创新某初中开设了“数字化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项目,结合初中通用技术学科的网络应用和信息管理技能,与历史、文化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学生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记录,通过编程设计虚拟展览和交互式教育应用程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这一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本地文化传承的理解和参与度。
教学效果与未来展望初中通用技术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中的应用案例丰富多样,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技术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相信初中通用技术将继续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例子,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目标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核心素养展开。
其中,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获取所需的信息;2. 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整合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和组织信息;3. 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知识: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基本概念和功能;2. 网络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3. 数据库基础知识: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讲解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等内容;4. 多媒体与图形图像处理:介绍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讲解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5. 程序设计与编程基础: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编程语言,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 实验与操作:提供计算机实验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4.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 群体评价:采用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一系列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课程。
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案例”为例,详细阐述实践教学过程。
二、案例目标1.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案例内容1.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2. 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3. 教学时长:16周4. 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等。
(2)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3)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
(4)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等。
(5)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SQL语言等。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编写教案:根据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3)准备教学资源: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源。
2. 教学实施(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理论内容。
(2)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项目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如制作PPT、制作Excel表格、编写SQL语句等。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等。
(2)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项目成果:评价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如PPT、Excel表格、SQL语句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分类与性能指标1.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4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识别与使用第二章: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2.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2.2 常用操作系统简介(如Windows、Linux等)2.3 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2.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3.2 网络协议与网络结构3.3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搭建与维护3.4 互联网的应用(如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等)第四章:文字处理与表格制作4.1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如Word)4.2 表格制作软件的使用(如Excel)4.3 文档与表格的美化4.4 常见问题与故障处理第五章:演示文稿与图形图像处理5.1 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5.2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如Photoshop)5.3 演示文稿与图形图像的创意与设计5.4 常见问题与故障处理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6.1 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6.2 常见编程语言简介(如C语言、Python等)6.3 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步骤6.4 常见编程错误与调试方法第七章:数据库应用7.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7.2 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如MySQL、Oracle等)7.3 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7.4 数据库的查询、更新与管理第八章: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8.1 网页制作基本概念与技术(如HTML、CSS等)8.2 网页设计与布局8.3 动态网页技术简介(如JavaScript、PHP等)8.4 网站的发布与维护第九章:计算机维护与安全9.1 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与升级9.2 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与修复9.3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措施9.4 数据备份与恢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应用案例10.1 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10.2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10.3 创新性与实用性项目的开发与实践10.4 项目总结与经验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计算机的发展史重点: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计算、云计算和等新兴技术。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为全校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修读对象为非计算机类各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本课程无选修课程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关键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选修课。
对管理类专业,该课程为数据库原理与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程序设计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艺术类专业,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视频处理与制作等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基础;对工科类专业,该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理论与应用课程的学习发挥基础先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了解计算机基础领域中的基本概念(软件、硬件、网络、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5G等);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追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列举计算机发展前沿;阐述网站设计与发布的流程,2. 应用:应用办公软件设计制作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文档,满足办公自动化的要求;依据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测试的过程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需求,合理设计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
3. 整合:树立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协同工作的意识;利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整合技术设计多媒体作品。
4. 情感:参与课程的小组讨论与调研,通过与同学合作交流、与教师沟通,解决课程学习问题及心理障碍,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5. 价值: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养成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发展审美素质,提升视觉素养。
6. 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线下学习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养成探索计算机发展奥妙的兴趣,辩证地评价计算机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的各种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丰富的目标中体现着思政教育内容,在计算机发展历程,通过展示中国在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技强国的理念;计算机网络中体现着法治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文明上网、遵纪守法的意识;软硬件协同工作中体现着系统观的要求;计算机对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中展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程序设计中体现着严谨科学的作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的创新设计与实践
Pr c ie a d n o a i e De i n o h e n n t e P o e s o a tc n I n v t sg ft e K y Liksi r c s f v h
Co lg n a e t lC mp t r Co r e Te c i g Reo m l e Fu d m n a e o u e u s a hn fr
i n i e t iig tr e ,c neig o e k y ta hn n s icu i g c u s ytm, ta hn d , ta hn A I, n f e w t t ann ag t e tr n t e e c ig l k , n ld n o re sse i h h r n h i e c g mo e e c i mP I i g tS
Ab ta t sr c :Ai n t h r be s e it g i h e c i f te e u' u d me tlo o ue , s c s te u e e mig a e p o lm xs n n t e ta hn o o ie F n a na fC mp tr u h a v n t i g h s h n
一
、
引言
《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 内容体系 、教学模 式 、教学方法 与考核手段进 行创新 设计 ,并进 行有效 实施 ,是该课 程教 学改革必须解决 的问题 。
S ssan be d v lp n e g a . u tia l e eo me ta t o 1 s h Ke r : c riuu fr ; ta hn n e i ; ta hn r c c y wo ds u rc l r o m e m e ig l k d g c i s n ec g pat e i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创新
摘要:案例是行动导向课程设计的有效载体。
本文从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讨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研究了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强调了案例设计要注重综合性训练、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思想。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
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
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揗如下几个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
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
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
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
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
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
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
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教学案例的创新
3.1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
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
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
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
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5)案例要经常更新,以保证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合乎技术发展的潮流。
案例作为一个载体,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序化和重构,变无形为有形,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能提高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