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的兼类
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201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类号:学校代码:10269密级:学号: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论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指导教师:左思民教授学位申请人:王舒祎2018年5月Master’s Dissertation(2018)Classification: School code:10269 Confidentiality Level: Student ID:51152901176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 Study on the Overlap of Verb and Noun in ModernChineseS chool: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aj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Directi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Mentor: Professor Zuo SiminAuthor: Wang ShuyiMay, 2018王舒祎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内容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对于动名兼类的判别依据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以《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词名词的兼类问题。
第一章,绪论。
从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英语动名兼类词以及英汉动词名词之间的对比三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以及数据来源。
第二章,对现汉动名兼类三种代表性处理策略的分析。
三种代表性的策略分别是人为限制兼类词数量、动词归入名词、不限制兼类词的数量。
分析中我们参照英语兼类词的处理方法,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了现有的处理策略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探究。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浅谈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词类的多功能性、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对于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性、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的简单整理和论述,尝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局部:一是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二是词类活用概说;三是词的兼类概说;四是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的多功能性的关系。
关键词: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词类的多功能性一、现代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概说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词类具有多功能性,词类与句子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在对一个词的類别判定时,往往需要依据该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如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所提出的:“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另外,高名凯先生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原因是汉语的实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词类功能〞。
实词的多功能性也是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词汇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而不用改变形态,这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意能力和意合性。
实际上,这一特点与汉民族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重视人内心的认知能力。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语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时,更依靠“意会〞,而不是依靠语言。
二、词类活用概说陈承泽先生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之后,学术界关于词类活用的定义有了统一的认识,即指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类活用不仅在现代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语义的作用,同时,汉语也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常见的几类词活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老:小孩儿拿大铜子儿打老。
〔2〕小:这小子是个恶霸,非要娶那个姑娘作小。
在这里,〔1〕句中“老〞由形容词“年迈的、年长的、陈旧的〞活用为名词表示“父母〞或“长辈〞。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摘要: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2.动词兼名词3.形容词兼动词4.形容词兼名词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四、提高兼类词运用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兼类词的概念与特点兼类词,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这类词语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语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兼类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形态不变:兼类词在词形上与原词并无太大差别,往往只需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词性。
2.语义多样:兼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3.用法灵活:兼类词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现代汉语兼类词的分类与举例1.名词兼动词名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从事这种行为或动作的人。
如:“领跑”一词,在比赛中表示领先的意思,此时是动词;而在形容一个人在比赛中的位置时,则是名词。
2.动词兼名词动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动词语境中,表示某种动作;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这种动作的承受者。
如:“打工”一词,在表示工作时是动词,意为从事某种工作;而在描述一个人的职业时,则是名词。
3.形容词兼动词形容词兼动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动词语境中,则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动作。
如:“亮丽”一词,在描述景物时是形容词,表示美丽;而在描述景物熠熠生辉的动作时,则是动词。
4.形容词兼名词形容词兼名词的兼类词,在形容词语境中,表示某种特征;在名词语境中,则指代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或物。
如:“高大”一词,在描述建筑物时是形容词,表示高大;而在形容一个人的个子高时,则是名词。
三、兼类词的应用与识别在实际应用中,正确识别兼类词并灵活运用,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关键。
为避免词义混淆,我们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词性。
此外,通过积累和学习,熟悉各类兼类词的特点和用法,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
现代汉语兼类词举例【原创实用版】目录1.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2.兼类词的分类3.兼类词的语法功能4.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正文一、兼类词的定义与特点兼类词是现代汉语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词语。
它具有灵活的语法功能,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不同的词性。
兼类词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用法丰富,为汉语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兼类词的分类根据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名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书”。
2.动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打”。
3.形容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美丽”。
4.副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副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很”。
5.介词兼类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在”。
6.连词兼类词: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和”。
7.助词兼类词:既可以作助词,也可以作其他词性的词语,如“的”。
三、兼类词的语法功能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与其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语境中,兼类词可以充当不同的词性,发挥不同的语法作用。
如“书”这个词,在“这是一本好书”的句子中,它作名词;而在“他喜欢看书”的句子中,它作动词。
四、兼类词的举例与解析以下是一些兼类词的例子及其在句子中的用法:1.“好”:形容词兼类词。
如“这本小说写得好”(形容词),“他身体好”(形容词),“他们的关系好”(副词)。
2.“给”:动词兼类词。
如“请给我一支笔”(动词),“给我一杯水”(动词),“他给我打电话”(介词)。
3.“把”:介词兼类词。
如“他把窗户打开了”(介词),“请把那本书给我”(介词),“他把问题解决了”(动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
浅谈汉语中的兼类词作者:卫翔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5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卫翔摘要: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明确界定了兼类词,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列举了兼类词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兼类词的正确判定方法,提出注意兼类词造成的病句或歧义,因此,为避免病句和歧义须考虑语境再来组织句子。
关键词:汉语;兼类词;词类我们在遣词用句中会发现汉语中一个词会兼具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词性。
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的语言来说,兼类词问题尤为突出。
分析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概括其类型、特点,无论对汉语本体研究抑或汉语第二语言学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和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传统,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那么兼类词是什么类别,它是不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呢?词的兼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什么样的词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了解兼类词过程中要知道的。
关于兼类词的界定,是指在一定的词类体系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上指出:“汉语里大部分的词都归属某一词类,只有少数词可以归两类或两类以上,其条件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特征而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们在建立其词类体系时,主观上都期望划归同一类的词的语法功能要有足够多的共同点,不同的词类又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点。
然而建立了A 类词与B 类词的鉴别准则之后,便从词的全集中划分出集合A 与集合B,很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一部分词既符合A 类又符合B 类,这部分词构成了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C。
集合AC,集合BC 仍然各是A 类词,B 类词。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词类体系中也承认这种现象。
例图1-1这时候我们要确定交集C 的归属,就需要重新调整词类体系了。
那我们假设新的词类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1) a=AC, b=BC, c=C(2) a=A, b=B(3) a=A, b=BC 或 a=AC,b=B这三种情况第一种交集C 就要另立一类,也要另取一个名字,但现在词类体系已经相对稳定了,这种做法很显然不可取。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
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二)现代汉语兼类词名词解释1. 名词的定义名词是汉语兼类词的一种,用来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起到表示事物的作用。
2. 人名•人名是表示一个人的姓名的词语,通常分为姓和名两个部分,有时还包括别号等补充信息。
•例如:张三、李四、王五3. 地名•地名是表示地点、区域或特定地理位置的词语。
•例如:北京、上海、纽约4. 物名•物名是表示具体物体、物品、植物、动物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桌子、汽车、花、狗•抽象名词是表示无法直接感知的概念、性质、状态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爱、幸福、希望6.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人、地、物等特有名称的词语。
•例如:北京大学、华为、太阳7. 集体名词•集体名词是表示一群人、一批事物、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家庭、学校、水果8. 数量名词•数量名词是表示计量单位、数量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米、个、张9. 时间名词•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日期、年代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春天、十二月、上午•成分名词是表示化学元素、化合物等名称的词语。
•例如:氧、水、氢氧化钠11. 职业名词•职业名词是表示人们从事的职业、工作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医生、教师、工程师12. 机构名词•机构名词是表示组织、团体、机构等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联合国、中央银行、世界卫生组织13. 整体名词•整体名词是表示整体、部分等关系的名称的词语。
•例如:树林、群岛、教室以上是现代汉语中兼类名词的一些例子及解释,名词作为汉语中重要的词类,在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兼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多年来许多人都曾论述过,但是至今也没得到很好解决。
现在,我们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词至少有两个义项分别具有不同词类的系列特征,那么这个词就兼属这些词类。
一、“一个词”的说明(一)明确研究的对象:“词”1.这个词是语言中的词语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的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词类。
但是,语言和言语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必须存在于言语中,而且语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言语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活用”和“兼类”。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可能对某一个词进行活用,任何一个词也可能被某个人活用。
如果这种言语中的活用,只是某个普通人极偶然的现象,这是不可能引起社会注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用法就有可能被一些人或某个言语社团所接受进而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使用,那么它就变为活用了。
这种“活用”随着其在语言中使用频率的提高,又极有可能转变为语言中的“兼类”,因为它在“活用”中临时获得的意义和功能已经被固定下来。
虽然,我们原则上研究词类要排除言语因素的干扰,但是实际执行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某种现象从言语中上升到语言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其间有个模糊状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量坚持我们的原则。
2.这个词应该是共时状态下的词就语言本身来讲,它既有历时的一面,也有共时的一面,任何阶段的语言都无法割断与过去状态的联系,语言中的词汇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就有古代的成分。
然而,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词汇在语音、意义和用法等上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多或少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在分析词的兼类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从历时的观点看,某个词或者由于活用或者由于其他什么原因,有可能产生兼类,进而随着语言的发展,词类间经过一番消长,又有可能分化出或转向别的什么词类。
当然,每个阶段都会经过一定的时间,短则几十年,长则上千年。
然而,从共时的角度看,某个词可能处在活用阶段、兼类阶段或者已经转向其他词类的阶段。
现代汉语词类辨析
第三节词类的辨析首先区分清楚“词类“和“词性”两个术语。
我们已经知道“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那末,词性的确切含义是指什么?词性,指词的语法性质。
例如,“书”、“人”语法上归为名词,名词就是它们词性;再如,“走”“喝”在语法上是动词,动词就是它们词性。
一、词的跨类现象1、词的兼类事物是复杂的,语言中的词成千上万,各自的语法性质错综复杂,不能期望按某些标准可以把词分得清清楚楚。
事实告诉我们,语言里存在着词的兼类现象。
兼类词:指同字形、同音且意义上有极为密切关系而词性不同的词。
1例1、拿把锁.1把门锁.2上。
这里有两个“锁”,前面的“锁1”可以有“一把锁”“两把锁”的格式,后面的“锁2”可以有“锁门、锁了、锁起来”的格式。
所以,“锁1”是名词,“锁2”则是动词,两个“锁”的词义上有密切关系而词性不同,“锁”就是兼类词。
例2、意外:意外1的收获/免得发生意外2(意外1区别词;意外2名词)例3、共同:共同1的目标/共同2协商(共同1,区别词;共同2,副词)2、同形同音词指写法一样语音形式相同,但语义毫无联系语法功能也不相同的词。
例4、会.1唱歌。
(会:助动词)/开个会.2。
(会:名词)例5、白.1头发。
(白:形容词)/白.2跑了一趟(白:副词)例6、花.1了一大笔钱(花:动词)/一朵花.2(花:名词)这些词在意义上毫无关联,不是同一个词,它们只是同音词而不是兼类词。
3、词的活用指一个甲类词临时当乙类词用一下。
即只偶而一用并无经常化。
例7、我是喝黄酒的,可如果你一定要喝白干,我也可以白干..一下。
“白干”是临时借用为动词(前面有“可以”,后面有“一下”)例8、“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例9、“咱们朱家门里穷倒是真的,可也志气了几辈子。
”(梁斌《红旗谱》)上两例的“运气”和“志气”是名词临时借用为动词,因为它带宾语“你”“几.辈子”,后1关于词的兼类,语法学界有争议。
例如:关于“锁”(名词),“锁2”(动词)有的学者认为不是兼类,1而是两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同形而已。
高中语文 兼词 兼类词 兼语素材
兼词·兼类词·兼语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考试中,人们时常会遇到兼词、兼类词和兼语的有关知识。
由于平时不留心注意或对此没有作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些人常常把三者相混,造成运用或考试的失误。
因此,有必要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兼词、兼类词、兼语是三种不同的语法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和两个词义的单音词,多见于文言文中。
例如:①(宰)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例①,“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把蟋蟀...献给了抚军”。
例②,“诸”是代词“之”和助词“乎”的合音词,可译为“有这回事吗?”例③,“焉”是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合音词,可译为“风雨从这里...兴起”。
例④,“焉”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向他”。
常见的兼词还有:叵,可译为“不可”;盍,可译为“何不”;尔,可译为“如此”等。
兼词的特点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种词性、两个意思,一般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快读而形成的,有较强的文言色彩。
兼类词是指某些词经常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语法特点和功能的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是非常多见的语法现象。
例如,文言虚词中的“之”有代词、动词、助词等多种用法,“其”有代词、连词、副词等多种用法。
文言实词中的“朝”有名词、动词、介词等多种用法;“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在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这种兼类词的用法更为普遍。
例如: ①他是一位人民代表..。
③他在.花园里。
②他代表..国家的利益。
④他在.赏花。
⑤他在.花园里赏花。
例①中的“代表”是名词,作宾语;例②中的“代表”是动词,作谓语;例③中的“在”是动词,作谓语;例④中的“在”是副词,作状语;例⑤中的“在”是介词,同“花园里”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兼词兼类词兼语精品素材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考试中,人们时常会遇到兼词、兼类词和兼语的有关知识。
由于平时不留心注意或对此没有作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些人常常把三者相混,造成运用或考试的失误。
因此,有必要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兼词、兼类词、兼语是三种不同的语法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和两个词义的单音词,多见于文言文中.例如:①〔宰〕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例①,“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把蟋蟀...献给了抚军〞。
例②,“诸〞是代词“之〞和助词“乎〞的合音词,可译为“有这回事吗?〞例③,“焉〞是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合音词,可译为“风雨从这里...兴起〞。
例④,“焉〞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可译为“向他〞.常见的兼词还有:叵,可译为“不可〞;盍,可译为“何不〞;尔,可译为“如此〞等。
兼词的特点是,一个单音词兼有两种词性、两个意思,一般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快读而形成的,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兼类词是指某些词经常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语法特点和功能的词。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是非常多见的语法现象。
例如,文言虚词中的“之〞有代词、动词、助词等多种用法,“其〞有代词、连词、副词等多种用法.文言实词中的“朝〞有名词、动词、介词等多种用法;“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在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中这种兼类词的用法更为普遍.例如:①他是一位人民代表..。
③他在.花园里。
②他代表..国家的利益。
④他在.赏花。
⑤他在.花园里赏花。
例①中的“代表〞是名词,作宾语;例②中的“代表〞是动词,作谓语;例③中的“在〞是动词,作谓语;例④中的“在〞是副词,作状语;例⑤中的“在〞是介词,同“花园里〞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
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问题探析作者:马琦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关键词:汉语词兼类活用派生西化与西方形态特征丰富的语言不同,现代汉语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划分汉语词类主要根据词的句法功能。
但汉语的句法功能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复杂,因此汉语词的兼类问题也就成了众多研究者公认的老大难问题。
所谓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分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如“代表”一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是名词,在“我代表她感谢你。
”中是动词。
它在不同语境中的词类性质不同,因此可被看作一个兼类词。
要确定一个词的词性,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说:“凡词,依句辩品,离句无品”。
“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一个词属于何种词类。
”[1]兼类词在不同的句子中,位置、职务也有所不同,但意义上必须相近。
王力先生认为兼类词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的异词同形词,而不是意义相近的同形词。
他说过:“一个词可以归入两个以上的词,譬如说‘我写信’的‘信’是名词,‘我不信’的‘信’却是动词。
但必须是意义相差很远,才可以认为词类不同;如果像‘我在家’的‘在’字和‘我在家读书’的‘在’,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就不该分属两类。
”[2]对词的兼类问题,吕叔湘先生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一个词能不能属于两个类? 当然能。
假若咱们为甲、乙两类词分别找出一些语法上的特点,发现一个词在一种场合有甲类词的特点,在另一种场合有乙类词的特点,那它自然属于甲类,也属于乙类。
举个实例,‘拿把锁把门锁上’。
假如咱们采取这两套格式作为区别名词和动词的标准,那么前一个‘锁’字就是名词,后一个‘锁’字就是动词。
这是真正的一词多类,就是认为两个词也不过分。
”[3]吕叔湘先生认为,汉语词是有兼类的,我们只要总结建立一定的词类格式,再依据这些格式来区别词类,那符合几种词类的格式就兼几类词。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1.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一指语法规律,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即组词造句的规则方法。
一指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
2.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自成系统);另一个是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4.语法的抽象性、概括性: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和方式。
5.语法的稳固性:语法是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而成的有紧密联系的系统。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变化缓慢。
6.语法的民族性:每种语法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
不同语言的语法有同有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是其特点所在。
7.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8.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9.短语: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10.句子:句子是具有一个语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子前后有隔离性单位。
11.句法结构:由词按语法规律逐层组装成的短语里或句子里的词类系列。
指词和词按一定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构成的结构体,包括实词跟实词的组合,也包括实词跟虚词的组合,也叫短语或词组。
12.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指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即句法结构成分的简称。
13.主语: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
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14.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15.谓词性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动词、adj、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兼类词表征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兼类词表征策略杨旭;王仁强【摘要】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自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对其兼类词表征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宏观结构上,《现汉》(第6版)的兼类词数量和比例与第5版相比虽改进明显,不过6.65%的兼类比例相对于同为分析语的现代英语而言仍然较低,且并未真实反映现代汉语的兼类现状;微观结构上,存在疑似词类缺标、释义与词类标注不协调及配例与词类标注不协调三类问题.背后的主要动因是盲目坚持兼类要尽可能少的"简约原则",但是该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严峻挑战.【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29)004【总页数】9页(P5-13)【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兼类词;词类;简约原则;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作者】杨旭;王仁强【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33;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6一、引言在语言范畴研究中,词类尤其是兼类问题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
汉语词类问题被誉为一个老大难问题(陆俭明,2013:34),其中兼类现象被称为“长期以来困扰语法学界而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胡明扬,1996:215)。
兼类指一个多义的概括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类范畴的语法多功能现象(王仁强,2013),而关注社群语言系统的重要语言学著作就是词典(Ilson,1985:1),因此以词典为基础来探讨兼类问题才是合理的选择。
反过来,兼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词典尤其是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生命力。
语文词典兼类词表征策略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指条目总体中的兼类比例和兼类词内部的类型和构成等;微观上指词类标注是否充分,释义、配例与词类标注是否协调等。
针对《现代汉语词典》(简称《现汉》,区别版本时则称之为第N版)的兼类词表征策略,已有一些定量研究:如针对第5版的单音节兼类词(陈蓓,2009)、动名兼类词(方清明,2010)、双音节动名兼类词(姜自霞,等,2011),甚至全部兼类词(王仁强,2013)等;再如针对第6版的双音节动名兼类词(徐汉英,2015)、双音节形名兼类词(汪锦绣,2013)等。
兼类词
兼类词的研究概述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后,分为几个阶段:无意识阶段朦胧意识阶段回避阶段正视阶段调和和反调和阶段深入探索的阶段1.无意识阶段- 特点是“汉词无定类”- 所以不会出现兼类问题。
2.朦胧意识阶段- 隐约地接触到兼类的问题- 《国文法草章》提出了“本用”和“活用”的说法- 《新著国语文法》在分词性是出现了“词类”和“词品”+ “词性的转换”3.回避阶段- 回避现象分为消极回避和积极回避- 积极回避:小心谨慎地避开汉词兼类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o以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为代表- 消极回避以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为代表4.正视阶段- 建国初期,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提出了“一词多类”和“词类转换”的观点-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明确地论述了“兼类”,特别是动、名兼类问题5. 调和和反调和阶段- 反映在汉语兼类词的动、名兼类问题上- 保留了兼类的说法,但提出了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 因为名物化的说法,兼类的问题研究便告一段落了6. 深入探索的阶段-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总结了《马氏文通》的汉语问题- 分为:o 新名物化的阶段o 静态词类和动态词类的两个概念分辨兼类词性质的语素1. 从意义上去分辨:分辨方法从意义上去分辨从语音上分辨从语缀的语法作用上分辨看去掉后是否影响此的基本意义a.老人、老友、老伴o含有实在意义 = 实语素b.老师、老鼠、老鹰o没有老的意思、只是附加作用 = 虚语素2.从语音上辨识a.重读:o实语素、自由语素/ 半自由语素b.轻声:o附加式o虚语素 / 不自由语素3.从语缀的语法作用上辨别a.腐化、僵化、恶化o可以和形容词性词根或实语素组合b.变化、感化、消化o又表示“转化”的意思o带上“化”变成了动词4.看去掉后是否会影响此的基本意义a.木头、石头、甜头o去掉“头”后都不会更改其原本意义词性变化的实例与应用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用法
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法功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叫词的兼类现象。
例如: 代表(a) 我们选了三位代表. [名词]
(b) 他代表我们发言. [动
科学(a) 学习自然科学. [名词]
(b) 这个方法很科学. [形容词]
热(a) 今天很热. [形容词]
(b) 你热一下饭. [动词]
注意: “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
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
例如:(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
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
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
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以《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兼类考察及认知解释》为标题,本文从历史上的发展和今天中文词汇中副词的兼类特性出发,通过考察和认知解释的方法,探讨和深入研究中文单音节副词的特点以及其语言学意义。
一、现代汉语副词及其历史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副词也成为口语和文字中不可或缺的常用词汇之一。
目前,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节副词,这些单音节副词不仅可以作为状语用在句子中,而且充分发挥起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功能。
若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副词的使用就非常普遍,近现代时期更是大量涌现出新的副词,比如“呢”、“啊”、“吧”等单音节副词,这些新的副词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词类。
二、兼类是汉语单音节副词的一大特色在汉语中,许多单音节副词都有一个兼类的特性,简单说就是可以具有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功能。
比如“呢”,它既可以表达疑问句的语气,可以用来肯定或询问句子的结果,也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感叹词,用以强调句子的内容;而“啊”则可以表达惊讶的语气,可以用来表达赞叹的意思;“吧”一般用来表达猜测、可能性,也可以用于语气助词。
从上可以看出,许多单音节副词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兼类特性,它们在汉语中具有多个功能,可以让句子更加准确、活泼,也是汉语口语和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词汇之一。
三、单音节副词在中文语言中的认知解释认知语言学中对单音节副词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
从认知角度来看,单音节副词的使用不仅能够让句子变得更加简洁,也能够让句子更加具有表达性和语气性,会给句子增添很多的语言美感。
因此,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副词在表达和语气上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词汇,不仅能够起到表达和修饰作用,更能够让句子更加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感情。
四、结论以上,本文从中文单音节副词的历史发展、兼类特性以及认知解释出发,通过考察和认知解释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副词的特点以及其语言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和深入研究。
现代汉语词的兼类、语气词
语气词的作用
消减口气 。主要有: +)“罢了、而已、就是了”具有消减庄重口气的作用。 例如: (1) 她并非天才,只是比别人勤奋罢了。 (2) 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3) 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就是了。 这几个语气词不用的话,口气显得认真、重视;用了 就显得随便多了。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 使动用法,给……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属于词兼类。
二、语气词
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
育出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中 命题的主观意识。从语义上看,语气是对句 中命题的再表述,表述的内容或是说话人表 达命题的目的,或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 评价等,或是与命题有关的情感。
语气词的作用
.句末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六个语气词都能位于句末。处于 句号前面的主要是“的”和“了”,处于问号和感叹号 前面的主要是“吗、吧、啊”,而“呢”则是游移于句号 与非句号之间,但主要是用在非陈述句形式的句子 中。 例如: (1) 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 (2) 天气越来越热了。
汉语的叹词数目很多,写法也不固定。例 如:表示醒悟的,写作“哦、噢、喔”。语流 中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实际的语调也会不同。
谢谢观看!
贾娇燕士在«实用汉语语法»(安徽教育出 版社)这样定义:
语气词是放在句子里表示一定语气的虚词。常
用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语气词的作用
表达语气口气
语气又不同于口气。语气只有陈述语气、疑问
语气、祁使语气、感叹语气四种;口气则是指 句子中思想感情色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 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所以说,语 气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帮助表达语气 的同时表达口气。
兼类词定义
兼类词定义兼类词是一种可以通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范围的词语,比如兼语就是兼用于两者的意思。
例如“阶级”“文化大革命”两个词都能同时适用于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从这一点来说,兼类词就属于兼语。
有些兼类词常用作定语,如“山药蛋”“笔杆子”等等。
1、兼类词定义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兼类词在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语法功能、句法功能、修辞手段上。
(一)近代汉语在使用兼类词方面,汉语是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语言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因为从近代汉语的构成看,几乎没有本民族固有的固定短语,完全是由外来语素结合而成。
当然我们的前人在使用兼类词方面有一些贡献,例如:兼类词的比喻义经常与被比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这样既能突出比喻事物的特征,又生动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例如:”鹤立鸡群”用于人才,比喻德才超众。
”鸡立鹤群”比喻才德超群的人聚集在一起,含褒义。
2、古代汉语11世纪,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我国却已步入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我国的反映近代生产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明朝中叶即已出现,西方文艺复兴则始于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
当时西欧殖民者纷纷到东方掠夺财富。
明朝中叶后,中国开始遭受侵略,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猛烈,明朝廷无力抵抗,一度沦为藩属国。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发生了根本变化,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扰,引起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二)现代汉语秦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王朝——夏,但它的语言不同于殷商和周代。
虽然夏族讲的是古汉语,但夏朝的历史和先秦的历史是割裂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以及《诗经》《春秋》都没有记载。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归来后整理古籍,用当时通行的官话为当时的朝歌之地讲授“周官”,在鲁国国君的支持下完成了“周礼”,其中包括语法规则和历史制度等。
(三)汉语兼类词研究1、从历史文献中获取材料汉语兼类词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涉及各个领域,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搜集,都是我们获取兼类词材料的好来源。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
现代汉语中动词做名词的兼类与活用张颖1,2【摘要】[摘要]动词有时做名词使用,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就普遍存在,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用法是动词的兼类还是动词的活用,二者的界限很容易混淆,文章试图对二者的区分问题进行探讨,找出它们的差异,并分析了动词转化为名词使用的原因和作用。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动词;名词;兼类;词类活用;原因;作用一、名词与动词的分类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而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划分词类的依据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正所谓“凡词,依句辨品”。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白话文语法,他把词分为九类,名词和动词是两个最基本的词类。
他认为名词是事物的名称,用来表示观念中的实体的,动词是用来叙述事物之动作或变化的。
黄伯荣和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教材对名词下的定义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对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这两个定义都是从词的意义上来判定名词和动词的。
从名词和动词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类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名词是静态的,动词是动态的,动词做名词使用有明显的跨度。
二、古代汉语里动词做名词的用法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失去了原有的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语法特征,变得具有名词的性质。
动词用作名词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就有,请看下面的例句: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2.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3.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4.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5.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6.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园记》)上述例句中的“有、出、听、援”很明显是动词,它们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相应的解释分别是“占有,出产,听这个动作和援助这个行为”,“阙漏”和“往来耕作”是动词性短语,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结合上下文解释时,它们都充当名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到胡明扬再到 高玉,都认为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西 方印欧语言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中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欧化”的 “烙印”:
沉重的身影,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象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独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臧克家《难民》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 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 草的茎叶的欢喜。
(二)词法特点兼类。兼类词必须具备两类 或多类词的主要语法特点和功能,在不同 的环境中,它可以有不同的语法特点(简 单地说,即必须是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
例:翻译
1、翻译文章、正在翻译 2、两个翻译、请来翻译
例中两种用法的“翻译”语音相同,词 义相关,可以确认为是一个词。其中, “翻译1”具有动词的主要功能,“翻译2” 具有名词的主要功能,所以说“翻译”是 兼类词。
这些词后面能带宾语,具有动词的语法特性; 而在另一语境中能受其它名词,量词的修饰,具 有名词的语法性质。
(1)代表 A.代表们参加了此次会议。 B.我代表我们班参加了这次演讲比赛。
(2)通知 A.学校刚下发了一份通知。 B.老师通知我们去开会
其中A句里的为名词,B句里的为动词。
(二)兼名,形的:科学,标准,经济,道德, 困难,理想等。
虽然词的方言意义和用法进入普通话而 导致词的兼类不是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现象的 主要成因,但对上述现象的准确认识,显然 有助于我们辩证地处理错综复杂的现代汉语 词类问题。
(四)词类活用导致词的兼类
在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 种与词类有关而本质不同的语法现象,一 般的语法教材或专著在论述其中的一个问 题时必然要牵扯出另外 一个作一番辨析,惟 恐把它们混为一谈。
汉语没有相应的形态,所以翻译过来的动作
名词在汉语中尽管有名词的功能却和动词在形式 上毫无区别,这就成了问题。西方语言的语法和 汉语语法有不少共同之点,所以必须承认欧化语 法的特点,但是这一类欧化语法现象已经成为现 代汉语书面语语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就不得 不把这一类现代语法现象纳入现代汉语的语法体 系中,而这正是一个难题。胡明阳先生的《词类 问题考察》中,明确指出了现代汉语词的兼类现 象的又一成因——吸收欧化语法。
另一方面是一部分词在普通话和方言中 都使用,但方言词义和普通话词义“表现为 交叉关系”。
如“光鲜”的普通话义项是“光彩、整洁漂 亮(衣着鲜艳)”,是形容词,方言义项是 “光彩、光荣(总得把事情办得光鲜体面一 点儿)”,也是形容词;而有些词的语法功 能在方言和普通话中是不一致的,这就产生 了词的兼类现象。
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先后派生出了“光滑、平 滑(地板擦得挺光)”,“净、尽(钱花光了,一 扫而光)”这两个义项是形容词;还派生出“没有 衣物遮盖露出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光着脖子)” 这个义项,是动词;
还派生出“只、仅(光动嘴,不动手)”这个 义项,是副词。正是由于词义的多次派生,才使 “光”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典型的兼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副词四种语法功能的兼类词。
主要内容:
一、词的兼类现象(定义) 二、词的兼类产生的原因 三、词的兼类分类标准 四、词的兼类的具体分析(举例) 五、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 六、总结
一、词的兼类(定义)
(一)、词的兼类 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经 常具备(不是临时)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 功能的词。
词的分类是以全体词作对象的,得出的结果是词类; 归类是以个别词作对象的,得出的结果是词性。从分 类的角度看,各类词都有自己的特征,类与类之间的 区别是明显的。从归类的角度看,有的词经常具备两 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征,且词义有联系,这 就是词的兼类。
这里需 要重点强调的是“规范”由单类词演变 为兼类词,既是词义丰富(由单义词演变为多义 词)的结果,同时又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因为从 名词“规范”派生出形容词“规范”和动词“规 范”实质上分两步,第一步是是“名词活用为形 容词”,第二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两 种词类活用方式既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语法现象又 是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用手段。
但是,要强调的是:“我们认为兼类词 都是多义词”,并不认为多义词都必然是兼 类词。 例如:凝聚。 ⑴本义是: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 例:荷叶上凝聚着晶莹的露珠。 ⑵派生义是:聚集、积聚。 例:这部作品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
“凝聚”在这两个义项上都是动词,一 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新义,是否就 增加了新的句法功能,这要放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里考察。
(三)普通话吸收词的方言用法导致词的兼类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语汇以北 方方言语汇为基础和主要来源,同时还从其他方 言里吸收所需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从而使共 同语语汇和方言语汇在语义和用法上出现了相对 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普通话从词形到词义、用 法整体吸收某些方言语汇。如单义词“光火”:< 方>发怒;恼怒”;多义词“搅合”:<方>①混 合;搀杂(惊奇和喜悦的心情搅和在一起)②扰 乱(事情让他搅和糟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花钱/一朵花”中的 “花”
此外,如果不同场合使用的几个词在词 义上原本有一定的关联,但在现代汉语中 已失去联系,也不宜看作兼类,应该视为 同音词。例如:
(1)一把刀。(刀:名词,刃口锋利的工 具。) (2)一刀纸。(刀:量词,一刀指一百张。)
例中的两个“刀”在历史上是同源的,但 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看不出其中的关联了, 应该看作是两个词。
(四)兼类词分属于不同词类,意义必须 具有稳定性,有的词可能是临时具有别 类词的功能,只能是一种活用现象,不 属于词的兼类。例如:
(1)真是运气了你! (运气:名词活用作动词)
(2)要是我在这次战斗中光荣了…… (光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四、兼类词的主要类型
(一)兼动,名的:建议,决定,领导,工作,代表,指 示,通知,总结等。
但是,经过过观察大量的现代汉语的兼 类词,我们不得不承认词类活用和词的兼 类这两种语法现象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 切的联系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
如:规范
在现代汉语中的本义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 的标准(语音规范,道德规范)”,是名词。
在此义基础上派生出“合乎规范(这项标准制 定得很规范)”,“使合乎规范(用新的社会道 德来规范人们)"两层意思,分别是形容词和动词。
二、兼类词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派生导致一词多义从而产生兼类 问题
对现在汉语而言,词的多义现象或多义词正是 词的兼类或兼类词这种语法现象存在的语义基础。 一个单义词,通过派生的方式(包括引申和比喻 等多种具体方式)扩张为多义词,是语言的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运用有限的词语表达 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的途径。
在西方语言中这种场合都使用从动词和 形容词派生的名词。汉语没有这类派生形 态,仍然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前面所说,在英语里,动词“展览” 是exhibit,,名词是exhibition,名词形式是在 动词形式的基础上加后缀“ion”派生而来, 不存在辨析的难题。
但在汉语里,我们要说“展览”是动词 还是名词,只能依靠“展览绘画”、“绘 画展览”这样具体的语言环境“入句辨 品”,否则只能是“离句无品”。
总之,词义的派生是词的语法功能增加 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增加 (即词的兼类)必然以词义的派生(即一词 多义)为前提(即语义基础)。
(二)吸收欧化语法导致兼类现象
胡明扬先生在论述兼类现象的复杂性和 兼类问题的处理意见时说:“长期解决不了 的兼类问题实际上就是欧化语法带来的一个 问题。.......大量的双音节动词兼名词是受了 翻译作品的影响,这一点吕叔湘和王力先生 都早就明确地指出过。在西方语言中,如在 英语中,相应的兼类词大多有动词和由动词 转来的名词两种形式,如build 和 building,educate和education等等,当然, 也有少数是动名同形的,如work,excuse等 等。
三、兼类词的分类标准
(一)兼属的两类或几类词必须读音相同, 这是兼类词最基本的特征。否则是多音词, 不属于兼类。
例如:1、这条路很长。 (cháng)
2、小树都长起来了。(zhǎng)
例1、2中的“长”虽然词形相同,而且分属 形容词和动词,但因为读音不同,所以不属 于同一个词,只是多音字现象,而不是词的 兼类或者活用现象。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在萌芽期和发展期因深受 西方语言影响而在词类问题上产生了两个重要 “成果”:
一是使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的特点更趋复杂化。 比如“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类属(是名物 化,还是动名词,还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或是动 词的本用);
二是部分现代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功 能的增加。正如郭伏良指出的:像“端正、丰富、 密切、孤立、健全、壮大、明确、粉碎、活跃、 严肃、纯洁”等词,在《国语辞典》中都还只有 形容词义项,也就是单纯的形容词,而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起则常被用作动词,绝大多数在《现 代汉语词典》中增加了使动义项,也就是演变成 了形动兼类词。
(2)困难 A.这道题真的很困难,我们花了一下午都没 搞定。 B.我们要努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这里,A句中为形容词,B句中为名词。
尽管我们“对每个词义是如何引申的,多项词 义之间确凿而又具体的关系如何,不可能都是一 目了然的。.......期间的过程难于找到可靠地资料 作为证据,也是不易具体回答的”,但“本义和 引申义之间必有联系,这点仍是不能否定的”。
例如:
光:
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它的本义 是“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照耀在物体上,使眼 睛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是名词。
这些词可受“不”和“很”的修饰(“不科 学”,“不道德”),又不能带宾语,因此它 们具备形容词的语法特性;此外,它们还能直 接做名词的定语,又能直接受其它名词或量词 的修饰(“生物科学”“一种理想”),所以 它们也具备名词的语法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