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_高川博
两种典型溶质模拟污染物在沙陸土壤中的运移试验研究
两种典型溶质模拟污染物在沙陸土壤中的运移试验研究
陈亮;梁越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利用NaCl和荧光素钠溶液来模拟不同的可溶性污染物,选用沙性土壤作为介质,在室内进行一维渗流和一维弥散试验,比较在不同水力梯度情况下,不同污染物对不同补给距离测量点的污染情况.同时用蒸馏水对污染土壤进行淋滤,得到不同淋滤水力梯度下的地下水与土壤的修复情况.结果表明,污染物的运移性质与地下水及土壤的修复特性和污染物性质、水力梯度、测点到水源点的距离有直接相关关系.【总页数】5页(P304-308)
【作者】陈亮;梁越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岩土工程水利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江苏南
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3
【相关文献】
1.UNSATCHEM在土壤溶质反应-运移模拟中的应用 [J], 武桐;刘翔
2.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的研究(Ⅱ):数值模拟 [J], 冯杰;张佳宝;郝振纯;穆开功
3.饱和非均质土壤中溶质大尺度运移的两区模型模拟 [J], 高光耀;冯绍元;黄冠华
4.土壤中不动水体对溶质运移影响模拟研究 [J], 李勇;王超;汤红亮
5.野外非饱和土壤中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 [J], 杨金忠;叶自桐;贾维钊;阎世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饱和黏性土中污染物运移一维模型试验研究
饱和黏性土中污染物运移一维模型试验研究胡钦君;杨会林;张檑【摘要】基于一维室内模型试验,以氯化钠溶液来模拟可溶性污染物,以饱和黏性土为介质,研究了污染物在饱和黏性土中的运移规律,分析了渗透路径的增加导致穿透曲线的相关变化,提出了弥散系数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随着渗透路径的增加弥散系数逐渐增大,同时证明了污染物与饱和黏性土在接触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较明显的离子的吸附解吸现象.为污染物运移模型的研究及场地的污染情况预测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6(038)005【总页数】3页(P77-79)【关键词】可溶性污染物;饱和黏性土;弥散系数;吸附解吸【作者】胡钦君;杨会林;张檑【作者单位】天津市勘察院,天津300191;天津市勘察院,天津300191;天津市勘察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合格便被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表明,我国七大水系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随着地表水的污染、下渗,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研究表明,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2]。
尤其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
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污染物的运移及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李霄等人利用室内动态土柱装置,模拟包气带岩性环境,运用弥散系数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了以亚粘土和亚砂土为主要岩性的包气带弥散系数[3]。
陈亮等人通过室内一维渗流和弥散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力梯度情况下,不同污染物对不同补给距离测量点的污染情况[4]。
谢焰等人将填埋场底部土体污染物浓度的实测值与一维对流弥散解析解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对30年后的影响深度进行了预测[5]。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一维模型试验,研究可溶性污染物在饱和黏性土中的运移规律。
土壤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环境预测模型的研究
n +1 / 2
+
n +1 / 2
• wi ( x )dydx = 0 C n+1 / 2 − C n − Rm ∆t / 2
(15a)
• wi ( y )dxdy = 0 n +1 n +1 n +1 / 2 ∂C ∂C ∂ ∂C C −C − V + D − R y xy m ∆t / 2 ∂y ∂y ∂x ∂y
(i=1,2……NK)
(3)
式中:kd为土壤-水分配系数。 1.4 定 解 条 件 的 确 定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有机污染物迁移的控制方程,对于特定的问题必需加上定解 条件(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构成完整的多介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的非平衡动力学数学模型,考虑如 下定解条件。 水分运移的定解条件: 初始条件 h(x,z,t)|t=0=h0 边界条件 h(x,z,t)|Γ1=h1 (5) (6) (4)
1.3 土 壤 -水 界 面 可 逆 吸 附 解 吸 控 制 方 程 在土壤-水环境系统中,吸附过程发生于土壤介质的各个 水界面与有机污染物之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吸附过程是一个动态可逆的非平衡过程,有机污染 [14] 物在吸附相行为可用如下吸附解吸控制方程
∂S 2i ∂t
= α i [(1 − f )k d C − S 2i ] − λ s2 S 2i
−
污染物运移的定解条件: 初始条件
∂h( x, z , t ) | Γ2 = q ∂n
49
水
2003 年 06 月
利
学
报
第6期
S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LI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作者:史珍珍,王道军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14期史珍珍1 王道军2(1.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哈尔滨 150030; 2.黑龙江省林甸县国土资源局黑龙江林甸 166300)摘要:有机物对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它们在土壤水中的运移转化规律被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控制,相应的迁移转化模型主要由对流-扩散方程决定。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有机污染物在包气带及饱水带中运移的调参耦合,可以较好的解决参数选取问题,可以更加准确的模拟出有机污染物在地下介质中的运移情况。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石油污染溶质运移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b)-0124-01近年来,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很多领域学者的高度重视,对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是十分复杂的,控制因素有:土壤孔隙结构分布的特性参数;土壤孔隙含水率,孔隙水流速、压力水头分布等地下水运动特性参数;污染物的类型,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及污染物释放方式;污染物的对流及水动力弥散;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污染物的衰变及降解;以及水分、污染物浓度的初始及边界条件。
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迁移浓度的时空分布,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1 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有机污染物迁移模型主要研究三个层次:(1)地表;(2)不饱和层(土壤和母质);(3)饱和层(地下水)。
模型包含两个重要过程—水分循环和污染循坏,每一过程又与很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相联系。
层次(2)和(3)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区域。
不饱和层主要由水、土壤或母质颗粒、气体和溶质组成,饱和层则主要是由水、土壤或母质颗粒和溶质组成。
2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表层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在流动水带动下或随重力向下渗滤,在土壤中逐层分布,最终进入地下水:污染源→表层土壤→犁底层土壤→下包气带土壤→地下含水层。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备受关注。
土壤水分运移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是利用模型模拟和分析土壤中水分的运移过程,以研究土壤水分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主要包括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的建立和参数优化、模拟方法及技术的改进和应用等方面。
目前,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一、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的建立和参数优化经验模型是利用实验数据建立的经验公式来描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具有简单、易于应用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机器学习方法在土壤水分运移模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物理模型是基于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数学方程,考虑土壤水分传导、蒸发、蓄水等物理过程,具有较强的物理机理基础。
目前,Richards方程是描述土壤水分运移的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该模型考虑了土壤孔隙度、湿度和水分势等因素,可较准确地描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土壤水分运移模型的参数优化是指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利用参数反演方法来获得模型参数的具体数值,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参数优化方法包括了常规的试验参数法、优化算法、贝叶斯方法等。
通过参数优化,可以提高模型对土壤水分运移的描述能力,为模拟土壤水分的实际情况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模拟方法及技术的改进模拟方法及技术的改进是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的关键环节。
在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中,常用的模拟方法包括数值模拟和实时监测模拟。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可以对土壤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
目前,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等数值模拟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中,有效地提高了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
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研究——以山西、陕西黄土高原塬区为例
2021年第42卷第2期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42 N o.22021 (总第196期)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A(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S u m N o.196)文章编号:1673-3193(2021)02-0151-08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研究以山西㊁陕西黄土高原塬区为例张天玑,王海芳(中北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51)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逐渐突出.以山西㊁陕西黄土高原塬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重金属污染物在黄土迁移中的各个因素,构建黄土高原塬区重金属迁移的概念模型.通过降雨入渗K o s t i a k o v三参数入渗经验模型㊁重金属在土壤非饱和带迁移的一维对流-弥散方程以及重金属进入地下潜水的稀释模型的耦合,重点考虑黄土高原地区降雨条件下,重金属随降雨入渗水分的下渗迁移.将该模型与前人研究的饱和-非饱和带迁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利用MA T L A B软件进行编程对该模型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普适性,可以利用该模型预测土壤风险值,为常规评估与高层次风险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关键词:重金属;地下水;入渗模型;对流-弥散模型;地下水稀释模型中图分类号: X523文献标识码:A d o i:10.3969/j.i s s n.1673-3193.2021.02.011R e s e a r c ho n M i g r a t i o n M o d e l o fH e a v y M e t a l s i nS o i l-G r o u n d w a t e rT a k eL o e s sP l a t e a uA r e a i nS h a n x i a n dS h a a n x i a s a nE x a m p l eZ H A N G T i a n-j i,WA N G H a i-f a n g(S c h o o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S a f e t y E n g i n e e r i n g,N o r t h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T a i y u a n03005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d u s t r y,t h e p r o b l e mo f h e a v y m e t a l p o l l u t i o n i n g r o u n d w a t e r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b e c o m e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p r o m i n e n t.T a k i n g 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o f S h a n x i a n dS h a a n x i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t h r o u g h a n a l y z i n g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t h a t a f f e c t t h em i g r a t i o n o f h e a v y m e t a l p o l l u t a n t s i n t h e l o e s s, a c o n c e p t u a lm o d e l o f h e a v y m e t a lm i g r a t i o n i n t h e l o e s s p l a t e a u i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r o u g h t h e c o u p l i n g o f t h e r a i n f a l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K o s t i a k o v t h r e e-p a r a m e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e m p i r i c a lm o d e l,t h e o n e-d i m e n s i o n a l c o n-v e c t i o n-d i s p e r s i o ne q u a t i o n f o r t h em i g r a t i o no f h e a v y m e t a l s i n t h e s o i l u n s a t u r a t e d z o n e,a n d t h e d i l u-t i o nm o d e l o f t h eh e a v y m e t a l s e n t e r i n g t h eu n d e r g r o u n dw a t e r.T h e e m p h a s i s i s o n t h e i n f i l t r a t i o na n d m i g r a t i o no f h e a v y m e t a l sw i t hr a i n f a l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u n d e r r a i n f a l l c o n d i t i o n s i n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T h e m o d e lw a s c o m p a r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w i t h t h e s a t u r a t e d-u n s a t u r a t e db a n d s t u d i e db yp r e v i o u s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n d t h em o d e lw a s s i m u l a t e d a n dv e r i f i e db yp r o g r a m m i n g u s i n g MA T L A Bs o f t w a r e.T h em o d e l i s u n i-v e r s a l a n d c a nb eu s e d t o p r e d i c t s o i l r i s kv a l u e s.T h em o d e l c a n p r o v i d e c e r t a i n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u p p o r t f o r r o u t i n e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h i g h-l e v e l r i s k p r e d i c t i o n.K e y w o r d s:h e a v y m e t a l s;g r o u n d w a t e r;i n f i l t r a t i o n m o d e l;c o n v e c t i o n-d i s p e r s i o n m o d e l;g r o u n d w a t e rd i l u t i o nm o de l收稿日期:2020-09-08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2018Y F C1801104)作者简介:张天玑(1993-),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与修复的研究.通信作者:王海芳(1968-),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与控制的研究.0引言根据‘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2830处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中,Ⅰ~Ⅲ类水质监测井占23.7%,Ⅳ类占30.0%,Ⅴ类占46.2%,可见我国地下水质状况较差,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1].重金属在降雨等因素作用下会迁移至地下水,地下水作为人类的主要水源之一,在饮用含有重金属的地下水后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严重时会造成人体患病[2].地下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很难使其恢复至原来的状态[3].所以,研究重金属在土壤非饱和带的迁移转化,预测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浓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4].现阶段研究人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技术方法是将所研究的环境系统行为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这是进行定量研究工作的基础[5].黄土高原塬区土壤表面重金属向地下水的迁移中,降雨的入渗水分对土壤重金属淋失具有显著影响[6].国内外已经研究出很多降雨入渗模型,如G r e e n-A m p t㊁S m i t h-P a r l a n g e㊁H o r t o n㊁K o s-t i a k o v模型等[7].K o s t i a k o v模型计算简单,能够有效描述短期范围的降雨入渗过程.方正三[8]对K o s t i a k o v公式和H o r t o n公式进行了修正,用于研究在暴雨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渗透与时间的关系.研究土壤包气带污染问题的主要模型包括经验模型[9-10]㊁对流-弥散模型[11-14]和随机模型[15-16].其中,对流弥散方程是最常用㊁最基本的描述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17].S u n等[18]对4种土壤进行了小土柱渗透试验和溶析仪实验,以对流-扩散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锑在土壤中的迁移模型,对流-弥散模型可以解释锑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对污染物迁移至地下水的研究方面,钟茂生等[19]采用三相平衡模型和S E S O I L模型耦合地下水稀释模型对北京市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69种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推导了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通用筛选值.基于此,本文将入渗模型㊁对流-弥散模型和地下水稀释模型进行耦合,描述污染物基于降雨入渗条件向地下水的迁移过程.最后利用MA T L A B编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1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因素重金属污染物易溶于水,土壤中的微生物很难将其降解,重金属污染物一旦进入土壤就会发生持久性的污染.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会受到自身理化性质,土壤对流㊁扩散和弥散作用,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质地的粘土含量越高,土壤中存在的自由水分含量和土壤空隙都会相应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运移就会受到限制[20];而土壤含水量越高,对流和扩散作用就越大.对于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少,土壤表面蒸发量大,重金属进入土壤后的迁移主要受降雨入渗水分的影响[21].2塬区水文地质条件黄土高原塬区含水层岩性为离石组粉土质黄土中夹带有多层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结构疏松且空隙㊁裂隙发育,其下部三门组粉质粘土,结构相对较密实,空隙㊁裂隙不甚发育,构成黄土塬区的隔水底板[22].黄土高原塬区潜水主要分布在较大的黄土塬体中,在塬面宽度大于400m时均存在潜水,深度一般在50m~80m.黄土高原塬区潜水补给的最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黄土塬区宽阔有利于降雨下渗,黄土颗粒细密.野外渗水试验显示黄土的垂直渗透系数为2.1m/d~7.8m/d,透水性较好[22].3降雨入渗条件下污染物运移模型的构建3.1概念模型黄土高原地区降雨稀少,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夏季,蒸发强烈,研究区土壤表面到潜水面的厚度为H,土壤中污染物向下迁移主要依靠降雨入渗的垂向迁移,存在的微弱侧向流动可忽略,故可将非饱和带概化为垂向一维流.假设土壤包气带是均质各向同性的,污染物运移模型为对流-弥散方程,模型上边界设定为定浓度边界,下边界设定为零浓度边界.污染物迁移模型见图1.251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图1 研究区污染物迁移概念模型图F i g .1 C o n c e p t u a lm o d e l d i a g r a mo f p o l l u t a n tm i g r a t i o n i n t h e s t u d y ar e a 3.2 降雨入渗模型在降雨条件下的降雨入渗量采取K o s t i a k o v 三参数入渗经验模型,该模型是很多国家地区使用的入渗模型,研究比较成熟且入渗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23],模型如下I (t )=ξt α+K st ,(1)式中:I (t )为t 时刻的累积入渗量,c m ;ξ为入渗系数,表示入渗开始后第一个单位时间末扣除K s 后的累积入渗量,c m ;α为入渗指数,表示土壤入渗速度的衰减速度;K s 为土壤相对稳定入渗率,也称为饱和导水率[24-25],是在单位土壤势梯度下饱和土壤的入渗速度或非饱和土壤入渗达到相对稳定阶段的入渗速度,c m /m i n .降雨入渗条件下,由降雨强度及根系吸附作用得到的土壤包气带空隙水实际平均流速v 为[26]v =q θ=J w ξ-C E T θ,(2)式中:ξ为降雨入渗系数;J w 为降雨入渗速度;C E T 为植物蒸腾系数;θ为包气带平均体积含水率;q 为包气带渗流速度.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忽略植被蒸腾作用,省去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消耗的水量项,将式(1)代入式(2)得v =J w [I (t )-K st ]θtα.(3) 由于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污染物进入表土层后,随着降雨入渗的土壤水分向地下迁移.由于各地区土壤质地不同,降雨入渗量也不相同,从美国E P A 获取到各种土壤质地的饱和导水率值,见表1,根据研究区土壤质地条件即可知研究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利用式(2)可求得土壤孔隙水流速.表1 土壤质地对应的饱和导水率值T a b .1 S a t u r a t e dh y d r a u l i c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v a l u e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o s o i l t e x t u r e土壤质地饱和导水率/(m ㊃a-1)土壤质地饱和导水率/(m ㊃a-1)砂土1830粉砂质粘壤土13壤砂土540粘壤土20砂壤土230砂质粘土10粉砂壤土120粉质粘土8壤土60粘土5砂质粘壤土403.3 污染物在土壤非饱和带迁移模型3.3.1 模型推导过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主要考虑对流㊁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3个物理过程以及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对流引起的溶质通量与土壤水流通量和水中溶质浓度有关,溶质对流通量可表示为J c =qC ,(4)式中:J c 为溶质的对流通量,m o l ㊃m -2㊃s -1;q为水通量,m /s ;C 为单位体积土壤水中溶质的量,m o l /m 3㊁k g/m 3或g /L ,即溶质浓度.由于土壤水流通量可表示为q =vθ,(5)所以,式(4)可写J c =vθC ,(6)式中:v 为平均空隙流速,m /s ;θ为土壤体积含水量,m 3/m 3.由于机械弥散和扩散在土壤中会引起溶质浓度的混合和分散,且微观流速不易测定,弥散和扩散结果不易区分,所以,将两者联合作为水动力弥散.用菲克第一定律表示的扩散作用为J s =-D sd C d x,(7)351(总第196期)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研究(张天玑等)式中:J s为溶质的扩散通量,m o l㊃m-2㊃s-1或k g㊃m-2㊃s-1;D s为溶质的有效扩散系数, m2/s;d C/d x为浓度梯度.土壤溶质扩散可表示为J s=-θD s d C d x,(8)式中:D s为扩散系数.机械弥散为J h=-θD h d C d x,(9)式中:D h为机械弥散系数,m2/s.将式(8)与式(9)联立可得到水动力弥散通量为J s h=-θD d C d x,(10)式中:D为水动力弥散系数.污染物等溶质在进入水土环境后,土壤固液相快速发生吸附㊁解吸作用,在很短时间或瞬间就能达到平衡状态.假设土壤中所吸附的溶质量和土壤溶质浓度是线性关系,采用H e n r y吸附模型(线性吸附)表示土壤与污染物之间的吸附S=K d C,(11)式中:S为单位土壤吸附污染物的量;K d为污染物分配系数.土壤溶质运移主要是对流和水动力弥散(机械弥散和扩散)作用的结果,联立式(4)和式(10)可得出溶质通量为J=-θD d C d x+q c.(12)假设土壤三维空间内一单元六面体A B C D-E F G H(见图2)为一单位容积土壤体,其边长为Δx㊁Δy㊁Δz.在Δt时间内,污染物进出单元体的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原理,无源汇项存在,即进出该单元体的污染物的量的差等于Δt时段内该单元体内污染物质量的变化.图2污染物进入六面体单元示意图F i g.2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 p o l l u t a n t s e n t e r i n gt h eh e x a h e d r a l u n i t设进入六面体上界面A B C D面溶质通量为J x,则Δt时间内由上界面进入的污染物的量为m x=J xΔyΔzΔt,(13)流出六面体下界面E F G H面的溶质通量为J'x=J x+∂J x∂xΔx,(14)Δt时间内流出下界面E F G H的溶质量为m'x=J x+∂J x∂xΔxΔyΔzΔt.(15)在Δt时间内沿x轴方向的污染物流入与流出单元体的污染物质量差值为Δm x=J xΔyΔzΔt-J x+∂J x∂xΔx㊃ΔyΔzΔt=-∂J x∂xΔxΔyΔzΔt.(16)同理,在Δt时间内,沿y轴和z轴方向的污染物流入与流出质量之差为Δm y=-∂J y∂yΔxΔyΔzΔt,(17)Δm z=-∂J z∂zΔxΔyΔzΔt.(18)所以,在x,y,z3个方向上溶质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总差量为Δm=-∂J x∂x+∂J y∂y+∂J z∂zΔxΔyΔzΔt.(19)根据质量守恒定律,Δt时间内该单元体中溶质量的变化为流入与流出单元体中的溶质质量的差值,即为∂(θC)∂tΔxΔyΔzΔt=-∂J x∂x+∂J y∂y+∂J z∂zΔxΔyΔzΔt.(20)将式(20)两边除以ΔxΔyΔzΔt得∂(θC)∂t=-∂J x∂x+∂J y∂y+∂J z∂z.(21)利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表示为∂(θC)∂t=-∂J i∂x i.(22)在一维条件下∂(θC)∂t=-∂J x∂x.(23)将式(12)代入式(23)得一维条件下的对流弥散方程为∂(θC)∂t=∂∂xθD x∂C∂x-∂q x C∂t.(24)一维条件下考虑污染物在土壤的吸附交换项,则式(24)变为451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ρ∂S ∂t +∂(θC )∂t =∂∂x θD x ∂C ∂x-∂q x C ∂t.(25) 将式(5)和式(11)代入式(25),考虑对流㊁水动力弥散和吸附作用,污染物在黄土高原塬区土壤非饱和带中迁移的一维水动力-弥散方程为1+ρK d θ∂C ∂t =∂∂x D x ∂C ∂x-v x∂C ∂x,(26)式中:ρ为土壤质量密度;θ为土壤的体积含水率;C 为土壤中污染物浓度;D x 为垂直方向上水动力弥散系数.将阻滞因子引入方程,降雨因素以源汇项考虑,则式(26)变为R d ∂C ∂t =D x ∂2C ∂x2-v ∂C ∂x +Q ,(27)式中:R d 为阻滞因子;Q 为降雨导致的源汇项.3.3.2 模型边界条件及解析解研究区污染源主要为连续或短期释放源,并且考虑降雨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且输入浓度为一个常量,根据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将边界条件定为如下表示:初始条件C (x ,t )t =0=C i ,-ɕɤx ɤ+ɕ;(28)边界条件C (0,t )=C 0,0<t <t 0,0,t >t 0,(29)∂C (x ,t )∂t x =ɕ=常数,0ɤt ɤɕ.(30) 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式(27)的解析解为C (x ,t)=C i +(C 0-C i )A (x ,t )+B (x ,t ),0<t <t 0,C i +(C 0-C i )A (x ,t )+B (x ,t )-C 0A (x ,t -t 0),t >t 0.(31)A (x ,t )=12e rf c R d x -v t 2(D R d t )1/2 +12e x p (v x /D )e rf c R d x +v t 2(D R d t )1/2.(32)B (x ,t)=rR d t +(R d x -v t )2v e r f c R d x -v t 2(D R d t )1/2-(R d x +v t )2ve x p (v x /D )e rf c R d x +v t 2(D R d t )1/2.(33)3.4 污染物进入饱和地下潜水模型污染物随土壤水分进入潜水时,与地下潜水混合后被稀释,污染物浓度会随之降低.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与地下水混合稀释后的浓度预测模型主要采用箱式模型来完成.C g w =C p/D A F ,(34)式中:C gw 为混合稀释后污染物的质量浓度,m g /L ;C p 为污染物接触潜水面时的浓度,m g /L ,通过对流-弥散方程进行确定;D A F 为地下水稀释因子.地下水稀释因子D A F 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计算求得[27],公式如下D A F =1+K i D I L,(35)D =(0.0112ˑL 2)1/2+H g w 1-e x p-L I K i H g w,(36)式中:K 为含水层导水率,m /a ;i 为水力梯度,m /m ;D 为混合区深度(污染物与地下水混合的深度),m ;I 为地下水渗透速率;L 为污染源到监测点的水平距离;H g w 为含水层厚度.4 模型的优势与对比分析目前,对于重金属在非饱和-饱和土壤中迁移的整体性模型研究还不多.姜利国等[28]考虑了重金属在地下水中的对流㊁弥散㊁吸附以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在非饱和-动理论及溶质运移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非饱和-饱和区域内水流方程与重金属污染物运移方程耦合的数学模型.李锡夔[29]提出了一个考虑了污染物运移的对流㊁机械逸散㊁分子弥散㊁吸附㊁蜕变㊁不动水效应的模拟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污染物运移过程的数值模型.利用算例验证了在一二维条件下污染物的运移状况.刘培斌等[30]建立并验证了在排水条件下田间一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的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机质的矿化㊁氮素的吸附㊁硝化㊁反硝化㊁氨气挥发及作物根系吸氮等氮素转化作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土壤温度和湿度对氮素转化的影响.G r i f t BV D 等[31]研究出一种模型方法来评估污染物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负荷的影响,耦合非饱和带淋溶模型和三维地下水运移模型,采用质量平衡方法对3个冶炼厂附近的3个不同集水区进行了污染物预测模拟.依据以上论述,目前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实验室结合土柱实验或对厂区小范围内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研究,无法推广使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针对不同的暴露情景,选取黄土高原塬区为研究对象,将降雨入渗模型㊁对流弥散方程与地下水稀释模型进行耦合,该耦551(总第196期)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研究(张天玑等)合模型充分考虑降雨㊁水文㊁地质及污染物特征等因素.在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用一维对流-弥散方程进行描述,给定具体的边界条件即可计算得到污染物迁移至潜水面的污染物浓度.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用地下水稀释模型描述,充分考虑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而计算污染物与地下水混合稀释后的浓度.将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质地结合在一起确定饱和导水率.前人研究的模型的计算方法都比较复杂,考虑的因素太多不易操作,很少考虑水文地质及降雨等因素.5数学模型验证假设土壤中污染物的环境背景值为零,地表除污染源以外无任何流体进入模拟区域.参考文献[32-34],设置相应参数为:土壤质量密度ρ= 1.6g/c m3,土壤的体积含水率θ=0.4c m3/c m3;垂直方向上水动力弥散系数D x=400c m2/d;土壤水平均孔隙流速v=20c m/d;液相和吸附相间溶质分配系数为1.17c m3/g;模拟深度为潜水埋深x=50m;模拟时间为365d.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C(x,0)=0,x>0;C(0,t)=8.96m g/L,0<t<10;C(0,t)=C(x,10),tȡ10;C(ɕ,t)=0,t>0.利用MA T L A B编程模拟污染源存在10d时的重金属污染物运移过程,分别获得10d,20d, 40d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及50m 深度处运移时间与重金属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如图3~图6所示.图310d时重金属与包气带深度的关系曲线F i g.3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c u r v e b e t w e e nh e a v y m e t a l s a n d t h ed e p t ho f t h e e n c a p s u l a t e d z o n e a t10d a ys图420d时重金属与包气带深度的关系曲线F i g.4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c u r v e b e t w e e nh e a v y m e t a l s a n dt h e d e p t ho f t h e e n c a p s u l a t e d z o n e a t20d a y s图540d时重金属与包气带深度的关系曲线F i g.5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c u r v e b e t w e e nh e a v y m e t a l s a n dt h e d e p t ho f t h e e n c a p s u l a t e d z o n e a t40d a y s图650m深度处重金属与运移时间的的关系曲线F i g.6 T h e r e l a t i o n c u r v eb e t w e e nh e a v y m e t a l s a n dm i g r a t i o n t i m e a t d e p t ho f50m从模拟结果看出,当污染源是瞬时污染源时,在释放重金属污染物阶段,重金属浓度分布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直至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稳定.这是因在靠近污染源处,污染源浓度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弥散,浓度会逐渐减小,因弥散速度较小,在短时间内,重金属只能弥散很短距离,较651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深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较少.当重金属污染源不存在后,重金属在土壤各深度处的分布先迅速增加然后减小,这是因为在没有新的污染源进入时,重金属浓度逐渐减小,重金属迁移过程中浓度梯度会越来越小,使某一点的重金属浓度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又进行释放,这与宋新山等[4]的研究基本吻合.6结论研究重金属在饱和-非饱和土壤中迁移的整体性模型不多,本研究将降雨入渗与重金属所在饱和非饱和土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将入渗模型㊁对流-弥散模型和地下水稀释模型进行耦合,达到计算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土壤风险值的目的.与前人研究的饱和-非饱和带迁移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本模型考虑了降雨以及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模型操作简单,普适性强.利用MA T L A B软件编程对模型在给定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下进行了验证,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能够预测污染物在包气带的迁移规律以及重金属到达潜水面的浓度.本次分析只以我国黄土高原塬区为研究对象,后期研究应该对我国各个地区地下水进行污染调查,选择典型样地,并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㊁气候条件㊁地下水类型和埋深条件建立场地暴露概念模型,为后期重金属的地下水质量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参考文献:[1]H o uD Y,L iG H,N a t h a n a i lP.A ne m e r g i n g m a r-k e t f o r 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m e d i a t i o ni n C h i n a:p o l i c i e s,s t a t i s t i c s,a n df u t u r eo u t l o o k[J].F r o n t i e r so fE n v i-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s&E n g i n e e r i n g,2018,12(1):16.[2]刘晓丽,梁冰,薛强.地下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工程勘察,2003(1):26-30.L i uX i a o l i,L i a n g B i n g,X u eQ i a n g.O n t h e d y n a m i c sm o d e l o fo r g a n i cc h e m i c a l t r a n s p o r t i n g r o u n d w a t e re n v i r o n m e n t[J].G e o t e c h n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S u r-v e y i n g,2003(1):26-30.(i nC h i n e s e)[3]S h r e s t h aS,S e m k u y uDJ,P a n d e y V P.A s s e s s m e n t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a n dr i s kt o p o l l u t i o ni nK a t h m a n d uV a l l e y,N e p a l[J].S c i e n c eo f t h eT o t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2016,556:23-35.[4]宋新山,吴应玲,陈栋.基于MA T L A B的对流弥散方程的不稳定源解[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1):31-34.S o n g X i n s h a n,W uY i n g l i n g,C h e nD o n g.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f o r v o l a t i l e s o u r c e t e r m s i n c o n v e c t i o n-d i s-p e r s i o ne q u a t i o nb a s e do n MA T L A B[J].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2008(11):31-34.(i nC h i n e s e)[5]陈家军,尉斌.对流弥散方程不同有限元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J].地学前缘,2006(1):236-241.C h e nJ i a j u n,W e iB i n.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nd i f-f e r e n t f i n i t ee l e m e n t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a d v e c t i o n-d i s p e r-s i o n s o l u t i o n[J].E a r t hS c i e n c eF r o n t i e r s,2006(1): 236-241.(i nC h i n e s e)[6]白梅.影响土壤中重金属淋溶的主要因素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7]赖坡,程圣国,陈勇,等.降雨入渗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J].山西建筑,2016,42(26):71-73.L a i P o,C h e n g S h e n g g u o,C h e nY o n g,e t a l.R e v i e wo n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o f r a i n f a l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m o d e l[J].S h a n x iA r c h i t e c t u r e,2016,42(26):71-73.(i nC h i-n e s e)[8]方正三.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梯田的调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9]V e z z a r oL,E r i k s s o nE,L e d i nA,e t a l.Q u a n t i f i c a-t i o no fu n c e r t a i n t y i n m o d e l l e d p a r t i t i o n i n g a n dr e-m o v a l o f h e a v y m e t a l s(C u,Z n)i na s t o r m w a t e r r e-t e n t i o n p o n da n da b i o f i l t e r[J].W a t e r R e s e a r c h, 2012,46:6891-6903.[10]Y i p TC,T s a n g DC,N g KT,e t a l.E m p i r i c a lm o d-e l i n g of h e a v y m e t a l e x t r a c t i o nb y E d d s f r o ms i ng l e-m e t a l a n dm u l t i-m e t a l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o i l s[J].C h e m o-s p h e r e,2009,74:301-307.[11]D o u s a r i A,M a b k h o u t M,G a r r o u c h A A,e ta l.G u e d o u a r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 o n v e c t i v e d i s p e r s i v e t r a n s-p o r t i n p o r o u sm e d i a[J].J o u r n a l o fP e t r o l e u m S c i-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2009,66:15-23.[12]M l a y a hA,F e r r e i r aDSE,R o c h aF,e t a l.T h e o u e dm e l lèg u e:m i n i n g a c t i v i t y,s t r e a ms e d i m e n t s a n dd i s-p e r s i o n o f b a s e m e t a l s i n 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n o r t h-w e s t e r n T u n i s i a[J].J o u r n a lo f 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2009,102:27-36.[13]杨孔立,詹良通,陈成,等.利用土柱试验快速测试重金属对流-弥散-吸附参数的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0,37(6):120-126.Y a n g K o n g l i,Z h a nL i a n g t o n g,C h e nC h e n g,e ta l.R a p i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a d v e c t i o n-d i s p e r s i o n-a d s o r p-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o fh e a v y m e t a l sb y s o i l c o l u m nT e s t[J].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R i v e r 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 I n-s t i t u t e,2020,37(6):120-126.(i nC h i n e s e)751(总第196期)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研究(张天玑等)[14]张德生,张建丰,沈冰.考虑吸附和降解时溶质在土壤中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及其准解析解[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3): 187-192.Z h a n g D e s h e n g,Z h a n g J i a n f e n g,S h e nB i n g.Q u a s i-a n a l y t i c a l s o l u t i o nf o ra d v e c t i o n-d i s p e r s i o n m o d e lo fs o l u t e t r a n s p o r t t h r o u g hs o i l s u n d e r s t e a d y s t a t e f l o w[J].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w e s tA&F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2009,37(3):187-192.(i n C h i-n e s e)[15]H a r t e rT,Y e hT CJ.F l o wi nu n s a t u r a t e dr a n d o mp o r o u sm e d i a,n o n l i n e a r n u m e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c o m-p a r i s o n t o a n a l y t i c a l s t o c h a s t i cm o d e l s[J].A d v a n c e si n 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1998,22(3):185-195.[16]Y e hTCJ.S t o c h a s t i cm o d e l i n g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f l o wa n ds o l u t et r a n s p o r ti n a q u i f e r s[J].H y d r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1992,6:369-395.[17]李广辉,魏世强.土壤溶质运移特性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3(6):576-580.L iG u a n g h u i,W e i S h i q i a n g.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s t u d y o f s o i l s o l u t e t r a n s p o r t i n s o i l-w a t e r s y s t e m[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03(6):576-580.(i nC h i-n e s e)[18]S u nZJ,S h a n g g u a nY X,W e iY,e t a l.As t u d y o na n t i m o n y m i g r a t i o ni ns o i l su s i n g a na r t i f i c i a ln e u r a ln e t w o r k m o d e la n dac o n v e c t i o n-d i s p e r s i o nd i f f u s i o nm o d e l[J].E c o l o g i c a lM o d e l l i n g,2018,389:1-10.[19]钟茂生,姜林,贾晓洋,等.基于保护地下水的北京市土壤通用筛选值推导[J].环境科学研究,2014, 27(8):888-897.Z h o n g M a o s h e n g,J i a n g L i n,J i a X i a o y a n g,e ta l.D e r i v a t i o no fs o i ls c r e e n i n g v a l u e sf o r g r o u n d w a t e rp r o t e c t i o n i nB e i j i n g[J].R e s e a r c h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2014,27(8):888-897.(i nC h i n e s e) [20]G o v eL,C o o k eC M,N i c h o l s o nF A,e t a l.M o v e-m e n t o fw a t e r a n dh e a v y m e t a l s(Z n,C u,P b a n dN i) t h r o u g hs a n da n d s a n d y l o a ma m e n d e dw i t hb i o s o l i d s u n d e r s t e a d y-s t a t eh y d r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J].B i o r e-s o u r c eT e c h n o l o g y,2001,78(2):171-179. [21]韩张雄,万的军,胡建平,等.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矿产综合利用, 2017(6):5-9.H a nZ h a n g x i o n g,W a n D e j u n,H uJ i a n p i n g,e ta l.M i g r a t i o n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h e a v y m e t a l s i ns o i la n d i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J].M u l t i p u r p o s eU t i l i z a-t i o no f M i n e r a lR e s o u r c e s,2017(6):5-9.(i nC h i-n e s e)[22]张立荣.甘肃陇东黄土高原黄土潜水水文地质特征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9,21(7):157-159.Z h a n g L i r o n g.A n a l y s i so n t h e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o e s s p l a t e a ui nL o n g d o n g,G a n s u[J].W e s t-C h i n aE x p l o r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09,21(7): 157-159.(i nC h i n e s e)[23]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24]李红星,樊贵盛.非饱和土壤有压入渗经验模型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40(4):383-387.L iH o n g x i n g,F a n G u i s h e n g.S t u d y o nae m p i r i c a lm o d e l o f t h e p r e s s u r e dw a t e r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i n t ou n s a t u-r a t e ds o i l s[J].J o u r n a lo f T a i y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2009,40(4):383-387.(i nC h i n e s e)[25]岳海晶.土壤入渗模型参数的线性预报模型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26]陈家军,王浩,全向春,等.一种用于突发性场地污染模拟的解析模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 34(1):72-78.C h e nJ i a j u n,W a n g H a o,Q u a n X i a n g c h u n,e ta l.S t u d y o n a n a n a l y t i c a lm o d e l f o r 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a c-c id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E a r c hS c i e n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012,34(1):72-78.(i nC h i n e s e)[27]U S E P A.S o i ls c r e e n i n gg u i d a n c e:t e c h n i c a lb a c k-g r o u n d d o c u m e n t[R].W a s h i n g t o n D C:U n i t e dS t a t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A g e n c y,1996: 32-80.[28]姜利国,梁冰.非饱和-饱和区域中重金属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S2): 74-76.J i a n g L i g u o,L i a n g B i n g.N u m e r i c a la n a l o g s i m u l a-t i o no fh e a v y m e t a l p o l l u t i o nt r a n s p o r ti n v a r i a b l y s a t u r a t e d f l o w[J].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T e c h n i c a lU-n i v e r s i t y,2007(S2):74-76.(i nC h i n e s e) [29]李锡夔.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污染物运移过程的数值模拟[J].力学学报,1998(3):3-5.L iX i k u i.N u m e r i c a lm o d e l l i n g o f p o l l u t a n t t r a n s p o r i nu n s a t u r a t e d/s a t u r a t e ds o i l s[J].A c t a M e c h a n i c aS i n i c a,1998(3):3-5.(i nC h i n e s e)[30]刘培斌,丁跃元,张瑜芳.田间 维饱和 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的动力学模式研究[J].土壤学报,2000(4):490-498.L i uP e i b i n,D i n g Y u e y u a n,Z h a n g Y u f a n g.T h e s t u d-y o f1-d i m e n s i o ns a t u r a t e d-u n s a t u r a t e d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o fn i t r o g e nt r a n s p o r t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o r t h ef i e l d c o n d i t i o n s[J].A c t a P e d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2000,37(4):490-498.(i nC h i n e s e)(下转第164页)851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6]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J.1,3-D i h y d r o-1-[3-(1-p i p e-r i d i n y l)p r o p y l]-2H-b e n z i m i d a z o1-2-o n e s a n d r e l a t e d c o m-p o u n d s[P].U SP a t e n t:U S4066772A,1978. [7]成都卡迪夫科技有限公司.一种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的合成方法:中国,C N201510982504.2[P].2016-05-04.[8]王超.帕潘立酮的合成[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9]J a p a n e s e p h a r m a c o p o e i a[M].T o k y o:M i n i s t r y o fH e a l t h,L a b o u r a n d W e l f a r e,2016.[10]王冬,卢丹,张兴哲.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多潘立酮的含量[J].中国药物价,2019,36(2):97-100.W a n g D o n g,L uD a n,Z h a n g X i n g z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d o m p e r i d o n eb y U P L C-M S/M S[J].C h i n e s e J o u r-n a l o fD r u g E v a l u a t i o n,2019,36(2):97-100.(i nC h i n e s e)[11]陆涛.有机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耿晶,吕玲燕,冯星月,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厂家生产的多潘立酮片中多潘立酮的含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7):33-36.G e n g J i n g,LüL i n g y a n,F e n g X i n g y u e,e t a l.D e t e r-m i n a t i o no f d o m p e r i d o n e i nd o m p e r i d o n e t a b l e t s p r o-d u ce db y d if f e r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e r s b y u l t r a p e r f o r m a n c e l i q u i d c h r o m a t og r a ph y t a n d e m 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J].C h i n aM e d i c a lH e r a l d,2019,16(7):33-36.(i nC h i-n e s e)[13]严春腾.克霉唑缩合反应的改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5,16(11):28.Y a nC h u n t e n g.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c o n d e n s a t i o nr e-a c t i o no fc l o t r i m a z o l e[J].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1985,16(11):28.(i nC h i n e s e)[14]李萌.新型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15]B o i k o vA V,S a v e l e vR V,P a y o rV A,e t a l.D E Mc a l i b r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o r t h o g o n a l e x p e r i m e n t[J].J o u r n a lo f P h y s i c s C o n f e r e n c e S e r i e s,2019,1210(1):012025.[16]L i XX,W a n g XL,C h e nYD,e t a l.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c o m b i n ed p h y t o re m e d i a t i o nf o rh e a v y m e t a l c o n t a m i-n a t e dm i n e t a i l i n g sb y a f i e l d-s c a l e o r t h o g o n a l e x p e r i-m e n t[J].E c o t o x i c o l 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a f e t y, 2019,168:1-8.(上接第150页)[6]潘颜楠,杨鹏.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前景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1):42-44.P a nY a n n a n,Y a n g P e n g.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a n a l-y s i s o f B e i d o un a v i g a t i o n s y s t e m[J].E l e c t r o n i cC o m-p o n e n t 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2019(1):42-44.(i nC h i n e s e)[7]马越.卫星导航与5G移动通信融合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4):38-39.M aY u e.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f u s i o n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o fs a t e l l i t e n a v i g a t i o n a n d5G M o b i l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J].C o m p u t e rK n o w l ed g ea n dTe c h-n o l o g y,2019,15(24):38-39.(i nC h i n e s e) [8]杨羊,马玉秋.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J].电气传动,2019,49(12):64-70.Y a n g Y a n g,M aY u q i u.R e s e a r c ho n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o f e l e c t r i c v e h i c l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c h a r g i n g s y s t e m[J].E-l e c t r i cD r i v e,2019,49(12):64-70.(i nC h i n e s e) [9]荣雅洁.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20.(上接第158页)[31]G r i f t BVD,G r i f f i o e n J.M o d e l l i n g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r e-g i o n a l g r o u n d w a t e r c o n t a m i n a t i o n d u e t o h i s t o r i cs m e l t e re m i s s i o n s o fh e a v y m e t a l s[J].J o u r n a lo fC o n t a m i n a n tH y d r o l o g y,2008,96(1-4):48-68.[32]魏峰.稳态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特征解析分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5.[33]王振兴.重金属C r(Ⅵ)迁移模型及健康风险动态评价预警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4]张德生.土壤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4.461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土壤中溶质运移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土壤中溶质运移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徐冰;郭克贞;王耀强;吕志远;佘国英
【期刊名称】《内蒙古水利》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随着土壤盐渍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研究土壤水中的溶质在土壤中运移过程、规律和机理的土壤溶质运移理论已被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农田灌溉等各个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简要介绍了土壤溶质运移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学者数十年来关于土壤溶质运移的研究成果,对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数值计算方法的应用、水动力弥散系数和延迟因子2个重要参数的测定等内容进行了一定评价,讨论了目前土壤溶质运移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总页数】3页(P20-21,28)
【作者】徐冰;郭克贞;王耀强;吕志远;佘国英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2
【相关文献】
1.土壤中溶质运移的数字模型研究现状 [J], 雷洪
2.土壤溶质运移的数学模拟研究:现状及展望 [J], 隋红建;饶纪龙
3.土壤中不动水体对溶质运移影响模拟研究 [J], 李勇;王超;汤红亮
4.土壤系统中溶质运移研究 [J], 石辉;邵明安
5.非饱和土壤中溶质运移对流占优问题的通量校正运移解法 [J], 徐绍辉;张佳宝;刘建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水溶质迁移模拟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溶质迁移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地质过程,它涉及到的弥散度对于环境保护、 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溶质迁 移过程,本次演示将围绕弥散度的取值进行试验研究。
二、弥散度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弥散度的定义与重要性
弥散度是一个描述溶质在液体或气体中分散程度的物理量。在溶质迁移过程 中,弥散度控制着溶质的分散和聚集,影响着溶质迁移的速率和范围。因此,确 定弥散度的准确取值对于预测和控制溶质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模型应用
模型应用
地下水溶质迁移模拟模型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环境水文学、工程地质 等领域。
在环境水文学领域,溶质迁移模拟模型被应用于研究水文学过程、污染物迁 移转化、水文地球化学反应等。例如,在河流、湖泊等水体中,溶质迁移模拟模 型可以用来预测污染物的扩散、对流和化学反应等过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提供科学依据。
2、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通过对地下水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可以有效地预测 和防治地下水污染,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不确定性分析,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3、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预测:通过对地下水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数值模拟,可以 科学地评估和预测地质灾害的风险,为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下水作为一种 重要的水资源,其保护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 源,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而地下水数值模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次演 示将介绍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分析、应用 前景展望和结论。
环境污染物在土壤介质中迁移行为研究
Firstly, the mechanism of migration of pollutants in soil was analyzed, we can obtain that thevariationof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s in soil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various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 Such as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soil texture structure, the average pore water velocity, the hydrodynamic dispersion coefficient, the intensity andpatternsof soil water, the soil temperature, the type of pollution sources and emission patterns,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the volatilization, the decay and degradation , the initi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 and so on.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convection dispersion equation (CDE), the general 3D basic migration models of soil pollutants in soil were established. The migration behavior of soil pollutants in soil-water environment was simulated quantitatively. And then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pollutants was simulated through the column experiment in laboratory, the breakthrough curve of tracer solute and the Darcy flow velocity, hydrodynamic dispersion coefficient, retardation factor and other important parameter values were obtained. Finally the pollutant migration process on practicalunder various circumstances wassimulated through MATLAB software, combined with the established universal model and the obtained parameters through breakthrough curve, and ob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的重要性、背景和研究意义。
首先介绍了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模型的发展历程,从而揭示了数值模拟方法在土壤水分运移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然后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土壤水分运移差异的模拟研究以及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与实地观测结合的研究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水分运移机理,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 土壤水分, 模型, 数值模拟, 地区差异,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可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 实地观测,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1. 引言1.1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的重要性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是农田水管理和土壤保护的重要领域,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水分运移状况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通过模拟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合理施肥、灌溉和田间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土壤保护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措施提供支持。
通过模拟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健康。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是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可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灌溉水耗、改善土壤质量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1.2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的背景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土壤中水分的运移过程。
土壤中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及其解析解
土壤中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及其解析解
《土壤中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及其解析解》介绍了土壤中的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以及其解析解的求解方法。
该模型有助于揭示溶质在介质中的运动过程,可用于求解土壤溶质运移中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首先,文章介绍了对流–弥散模型,它是一种考虑介质的内部不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模型,主要用于描述介质中的溶质运移。
它可以用来模拟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并求解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文章着重介绍了该模型的物理原理和数学表达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对流-弥散模型。
其次,文章重点讨论了对流–弥散模型解析解的求解方法。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对象的对流–弥散模型,并介绍了其解析解的求解方法。
具体而言,它可以从实际场景中求解混合对象模型的参数,并应用此模型来揭示溶质在介质中的运动过程。
最后,文章介绍了对流–弥散模型应用的两个实例,以更加详细地说明这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文章也分别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下混合对象模型的参数求解和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结论。
总之,本文以土壤中反应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为例,详细介绍了其解析解的求解方法,以及混合对象模型的参数求解和结果分析。
- 1 -。
细菌在土壤中运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细菌在土壤中运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桂花;李保国
【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3(14)6
【摘要】大多数细菌运移实验是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土柱内进行 ,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一致 ,有必要对该方法进行标准化 ;此外 ,可采用与显微镜结合研究孔隙尺度下的细菌运移 .本文认为依据对流弥散方程建立的细菌运移的数学模型 ,在一定限制条件下 ,与实验结果拟合较好 ,但模型忽略了许多参数 ,如生长、死亡 .若在大田尺度下应用 ,还应对机理理论、实验范围、尺度转换。
【总页数】3页(P1012-1014)
【关键词】细菌;运移;吸附;模型;土柱实验
【作者】李桂花;李保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和水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4.3
【相关文献】
1.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J], 高川博;姜斌;黄国强;王琦
2.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J], 冯效毅;滕洁;刘春阳;张宇峰
3.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J], 郭瑞;冯起;司建华;常宗强;席海洋;刘蔚
4.GIS与土壤溶质运移模型结合研究进展 [J], 唐立松;张佳宝;程心俊;杜恩昊
5.土壤中水、热、盐耦合运移机理与模型的研究进展 [J], 万良兴;田军仓;郑艳艳;李全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水层中重金属溶质运移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含水层中重金属溶质运移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陶安;刘曙光;娄厦;代朝猛
【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含水层中重金属溶质运移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归纳总结模型的计算方法。
讨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温度, pH值,孔隙水流速,有机质与胶体,土壤非均匀性对参数确定的影响。
最后,指出含水层中重金属溶质运移过程中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将来在该领域需重点研究的内容进行展望。
【总页数】8页(P8-14,41)
【作者】陶安;刘曙光;娄厦;代朝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69
【相关文献】
1.承压含水层中反应性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研究——以苯胺和1,2-萘醌-4-磺酸钠为例 [J], 钱家忠;吴亚楠;王沐;刘咏
2.越流含水层系统中的溶质运移方程 [J], 吴吉春;薛禹群
3.土耳其默辛地区非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监测 [J], Z.;Demirel;赵玉军(翻译);苑惠明(校对)
4.初始浓度分布对一维含水层中溶质运移的影响 [J], 曹孟雄;陈刚;胡成
5.连续时间随机游动理论模拟多孔介质中溶质运移的研究进展 [J], 李娜;任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中污染物溶质运移模拟
土壤中污染物溶质运移模拟
喻佳;魏善彪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22()15
【摘要】该文以某火电厂脱硫废水收集池为例,运用Hydrus-1D,选用连续与非连续点源两种模式,对比分析氟化物在土壤中的迁移特征。
废水发生泄漏后,连续点源模式预测结果表明,自地面至潜水面土壤中氟化物浓度逐渐增大至接近泄漏浓度,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大;非连续点源模式预测结果表明,在连续泄漏时间内,预测结果与连续点源模式一致,废水不再泄漏后,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作为仅有的污染源逐渐向潜水面迁移,在对流及弥散作用下,近潜水面土壤中氟化物浓度趋近0,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该文可为土壤环境影响高等级评价中污染物的预测提供一种参考。
【总页数】3页(P137-139)
【作者】喻佳;魏善彪
【作者单位】江西核工业环境保护中心;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
【相关文献】
1.两种典型溶质模拟污染物在沙陸土壤中的运移试验研究
2.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3.饱和非均质土壤中溶质大尺度运移的两区模型模拟
4.土壤中不动水体对溶质运移影响模拟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_高川博
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olluted Solute Transport Model in Soil
高川博 姜 斌 黄国强 王 琦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精馏中心 天津 300072)
摘要 土壤中污染物溶质的运移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研究 的热点 。 本 文回顾 了关于 土壤中 溶质运移 模型的 研究成 果 , 讨论了各个模型的优势及其不足之处 , 介绍了 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 微分方 程模型 。 对 应用于 非均匀 介质中 的随机 运移模 型进行了描述 , 并将其和传统微分方程模型进 行了比较 。 介绍了可动 -不可动水体模型并讨论 了其相关参 数的影响因 素 。 列举了几种和其他学科或研究方向结合的溶质运移模型 。 最后提出了今后模型开发的发展方向 。
本模型也属于确定性模型的一种 。 对于不动
水体 , Bear[ 5] 、杨金忠[ 6 ~ 7] 、Bresler[ 8] 等认为 , 在多
孔介质中有一些充水孔隙是死孔隙 , 其中所含的水
分并不参与水流运动 , 但其中的溶质则通过与可动
水体中的溶质进行交换而导致其运动 。 后来 V an G enuchten 和 Wiereng a[ 9] 研究了不动水体对稳定
Key words Contamination Solute Transport Soil Model
近年来 , 随着化肥 、农药使用量的加大 、工农业 废水的大量排放 、污染物处理不当等原因所引起的 农药 、重金属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已变得日 益突出[ 1] 。 因此 , 土壤中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的研 究成为一个很活跃的领域 。本文就污染物溶质在 土壤中的迁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作了 简要的评述 , 为土壤污染治理 、污染控制和风险评 估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
土壤溶质迁移特性的研究
土壤溶质迁移特性的研究
王全九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1993(7)2
【摘要】溶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不仅是研究盐碱土和次生盐碱土水盐运动的基础,也是研究农田施肥技术、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污染物在土壤中滞留和移动的基础,作者根据世界各国土壤学者对土壤溶质迁移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土壤溶质迁移特性和模拟模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总页数】6页(P10-15)
【关键词】土壤溶质;迁移;模拟模型
【作者】王全九
【作者单位】陕西机械学院西安水资源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48
【相关文献】
1.土壤溶质迁移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J], 陈翠琴
2.土壤溶质迁移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J], 陈翠琴
3.坡地土壤溶质迁移参数的空间变异特性 [J], 郑纪勇;邵明安;张兴昌;李世清
4.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溶质迁移规律试验研究 [J], 魏文硕;童菊秀;杨瑞;张效苇;李
佳韵
5.黄土坡面土壤侵蚀中溶质随径流迁移的水动力特性研究 [J], 郭太龙;王全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第14卷第5期水土保持学报V o l.14 N o.5 2000年10月Journal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O ct.,2000农业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Ξ郑继勇 邵明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陵 712100)摘 要 为有效地预测和控制农业污染物对土壤及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在数学模型的应用中,模型参数的确定是关键。
本文简要回顾了农业污染物在多孔介质迁移模型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农业污染物; 多孔介质; 迁移模型; 参数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0)0520068205Progress i n Agro-con tam i nan t Tran sport i n Porous M ed i aZH EN G J i2yong SHAO M in2an(S take K ey L aboratory of S oil E rosion and D ry land F ar m ing on the L oess P lateau,Institu te of S 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Ch inese A cad e m yof S ciences and M inistry of W ater R esou rces,Y ang ling,S haanx i 712100)Abstract In o rder to effectively p redict and con tro l agro2con tam inan ts’po llu ti on on so ils and groundw ater resou rces,related m athem atical m odels need to be developed.D eter m ina2 ti on of tran spo rt p aram eters is a key to app ly these m odels.In th is p aper,the p rogress of re2 search on m odeling of agro2con tam inan t tran spo rt in po rou s m edia is review ed and app lica2 ti on conditi on s and ex isten t p rob lem s of the m odels a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Key words agro2con tam inan t; po rou s m edia; tran spo rt m odel; param eters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不同孔隙条件下饱和土壤内Cl-运移规律试验
不同孔隙条件下饱和土壤内Cl-运移规律试验马小云;康小兵;王在敏;王欣;史箫笛【摘要】通过研究土壤介质中溶质的运移特征,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演变机理,以便控制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降低危害程度.基于溶质运移基本理论开展一维土柱实验,通过5组试验探讨不同孔隙条件下饱和土壤内C1-运移规律.分析比对5组土柱C1-的运移曲线和特征,表明土壤孔隙特征显著影响C1-的运移规律: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土壤颗粒越大,介质孔隙度也越大,溶质运移越快,C1-在土柱中穿透用时越短,水动力弥散系数越大.最后得出孔隙度n与水动力弥散系数DL的关系为:DL=0.058e3.172n.【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年(卷),期】2018(037)012【总页数】5页(P30-33,67)【关键词】孔隙度;氯离子;溶质运移;水动力弥散系数【作者】马小云;康小兵;王在敏;王欣;史箫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0 引言20世纪初,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农业生产随意使用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情况屡见不鲜,生产生活排放的Cl-进入土壤,同时由于氯的理化性质稳定,难以降解,易在环境中积累[1-2],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污染物排放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管控,目前应加强对土壤中污染物转化及迁移趋势的研究,以便控制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减少危害程度[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方程是由一个描述污染物在土柱中的质量守恒
方程式构成的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对流 -扩散溶质
迁移微分方程 , 在空隙质中又增加了一个吸附 、降
解和一个汇源项 , 即 :
d(dθtc)=d(θxk
dc/ dz
dZ
)-d(dvzc)-ρ(ddts)±
∑P
式中 :θ-土壤含水量 , C -溶质浓度 , k -扩 散系 数 , v -土壤水分的达西速率 , ρ-土壤密度 , s -吸
D 与分子扩散关系不大 , 可忽略 , 但与平均含水量
存在相关关系 , 当含水量降低时 D 值增大 。
3 随机运移模型
随机运移模型主要是传输函数模型 , 该模型将 溶质运移的穿透时间看作随机变量 , 一定程度上克 服了田间试验中的区域水动力弥散和空间变异性 所导致的预测偏差 , 可以比较容易的处理复杂的边 界条件 , 充分考虑到各种物性和复杂的模型几何参 数 , 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类模型 。
1 传 统 微分 方程 模型(T DE , T radi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m odel)
T DE 主要是基于 Richard 流动方程和对流 扩散方程(CDE)等一些经典理论方程建立起来的 一种模型[ 2] 。这种模型具有确定性 , 即给出方程的 边界条件 , 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 , 就可以得到模型 解 , 从而确定污染物在实验介质中的分布 。溶质运
(4)紧密结合区域特点 , 气候条件 , 土壤类型 , 人类活动现状等 , 进一步研究溶质运移理论问题 , 使溶质运移理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6 结语
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土壤溶质运移理论的研究 成果 , 描述了传统 的微分方程模型 和随机运移模 型 。 并列出了相关的模型所依据的具体理论方程 。 说明了相关参数的物理意义 。同时提出了一些模 型中存在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如传统的微分模型 很好的揭示出均匀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机理 , 及时间 和空间对运移的影响 。 但由于模型中参数的空间 变异性等问题 , 在野外大田的实验中 , 出现了实测 结果和理论结果相差较大的现象 。 而随机运移模 型则从宏观上考虑模型参数的变异性 , 一定程度上 解决了确定性模型存在的问题 。 还描述了几个和 其他学科或研究方向结合的溶质运移模型 , 提出了 他们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 最后分析了土壤运移模 型的发展趋势 , 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
chary a[ 12] 和魏新平等人[ 13] 认为 α还与扩散速率 、
溶质延迟因子 、土柱长度等因素有关 。 第三 , 弥散
系数 D 。 弥散受分子运动 、地下水流速和介质特性 的影响[ 14 , 15] 。 G audet[ 11] 认 为 D 在很大程 度上取
决于穿透曲线上升部分的斜率 , 且随含水量的降低 而减小 。 Padilla 和 Yeh 等人[ 16] 的实验结果表明 ,
Key words Contamination Solute Transport Soil Model
近年来 , 随着化肥 、农药使用量的加大 、工农业 废水的大量排放 、污染物处理不当等原因所引起的 农药 、重金属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已变得日 益突出[ 1] 。 因此 , 土壤中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的研 究成为一个很活跃的领域 。本文就污染物溶质在 土壤中的迁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作了 简要的评述 , 为土壤污染治理 、污染控制和风险评 估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
由于一维土壤溶质运移在基本机制和形式上 与化学色谱分析有着相似性 , 石辉[ 23] 等 把色谱塔 板理论运用到溶质运移模型中 , 得到土壤溶质运移 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 。 土柱实验表明 , 色谱模型的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 说明色谱塔板理论 可用于土壤溶质运移研究 , 是土壤运移研究的一种 新的模型方法 。
附土壤颗粒上的污染物浓度 , ∑P T DE 模型属于确定性模型 , 关于 CDE 方程的
求解 , 无论是用解析法还是数 值方法都会遇 到困
难 。 对此 ,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 , 如
Ber ry[ 4] 用时间独立变量来表达水动力弥散系数 ,
和非稳定流的影响 。 他们给出的方程为 :
θm θt
+
θmC im θt
=(θmD
2
)
Cm
2
-V m θm
x
Cm
x
Cim t
=θαim (Cm
-Ci m )
式中 :θm 和 θim 分别为可动水体和不动水体的
含量 ;Cm 和 C im 为 可动水体不动水 体中的溶质浓
度 ;α为质量交换系数(1/ d);Vm 为可动水体的平
4 其他运移模型
近几年 , 除了关于传统的模型的研究外 , 还出 现了一些结合其他学科或研究方向的模型 , 其中有 代表性的有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 IS)的 土壤溶质 运移模型 , 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 。 4 .1 与 GIS 结合的土壤溶质运移模型
co rwi n[ 21] 把 G IS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 水盐地下水运移模型 。GIS 可以综合考虑地形 , 土 壤 , 气候等外界因素 , 将溶质运移模型与 GIS 技术 结合 , 可以定量研究空间尺度的溶质运移 。 从而对 溶质运移的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作出更深入和 准确的描述[ 22] 。其优势 在于 :①能够精 确快速的 处理空间和非空间数据 ;②其描述空间分布的过程 的空间处理和分析函数 , 建立在数学基础上 , 具有 分析复杂空间过程的潜力 ;③环境和界面友好 , 可 方便直观的显示模型的运行过程和结果 。 4 .2 土壤溶质运移的色谱塔板理论模型
摘要 土壤中污染物溶质的运移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研究 的热点 。 本 文回顾 了关于 土壤中 溶质运移 模型的 研究成 果 , 讨论了各个模型的优势及其不足之处 , 介绍了 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 微分方 程模型 。 对 应用于 非均匀 介质中 的随机 运移模 型进行了描述 , 并将其和传统微分方程模型进 行了比较 。 介绍了可动 -不可动水体模型并讨论 了其相关参 数的影响因 素 。 列举了几种和其他学科或研究方向结合的溶质运移模型 。 最后提出了今后模型开发的发展方向 。
3 .李韵珠 , 李 保 国 , 等 .土 壤 溶 质运 移 [ M ] .北 京 :科 学 出 版 社 , 1998 .
4 .李勇 , 徐瑞薇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 水中迁移建模[ J] .农村 生态环境 , 1994 , 10(3):64 ~ 68 .
5 .Bear J 著 .多孔介质 流体动 力学[ M] .北京 :中国 建筑 工业出 版 社 , 1983 .
— 45 —
环境保护科学 第 32 卷 第 5 期 2006 年 10 月
学的评价 。 (2)多组分迁移模型同时考虑溶质运移的物理
过程及化学反应过程 , 溶质运移模型的开发必须向 多组分及其有相互作用的迁移模型发展 。
(3)结合其他学科或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 , 使 溶质运移模型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 模型更加实 用。
环境保护科学 第 32 卷 第 5 期 2006 年 10 月
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olluted Solute Transport Model in Soil
高川博 姜 斌 黄国强 王 琦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精馏中心 天津 300072)
关键词 污染物 溶质运移 土壤 模型
Abstract T he transpo rtation o f polluted solute ha s become the focus o f r esear ch the se year s.T his paper rev iew s the research re sult o f modeling so lute tr anspor t in soil and discusse s the advantag e and disadvantage o f these models .T he t raditional diffe rential equatio n model , w hich is most extensively used , is introduced .T he sto cha stic tr anspor t mo del that used in he te rog eneous media is described and co mpa red with the tr adi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 l.A nd several so lute transpo rt models tha t co mbined with other subjects o r fields a re enumerated .In the end , the dev elo pmental directio n o f model develo ped is indicated fo r the futur e .
空隙水流速度 , 从而成功求解了 CDE 方程 。
收稿日期 :2005 -09 -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76048)。 作者简介 :高川博(1979 -), 男 , 河北保定人 , 硕士研究生 。
— 44 —
土壤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高川博
2 可动 -不可动水体模型
在国外随机运移理论已经相对成熟 , 近年来应 用较多并且已经大量应用于田间实验研究 。 Nicol ai[ 17] 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研究了传统数值方法中的 求解问题 , 比较容 易的解决了复杂 的边界条件问
题 ;Yeh[ 18] 将随机模型应用于研究不饱和区的污染 物的运移 , 得到了比较可靠的预测 数据 ;H ate r 等 人[ 15] 应用随机模型于现场试验 , 证明它 可以较好 的适用于自然土壤中存在的空间变异效应 。 取得 了较传统数值模型精确的模拟结果 。 国内关于随 机运移模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 杨金忠 等[ 19] 用随机方法研究了三维各项异性非饱和土体中吸 附性溶质运动规律 ;蔡树英等[ 20] 应用随 机模型对 土壤渗透参数空间变异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