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节储层沉积相研究解析

合集下载

第五章地下储层研究

第五章地下储层研究

第五章地下储层研究(Chapter5 reservoir description)学时:16 学时,讲授10学时,实验4学时,练习2学时基本内容:①储层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②储层格架(沉积相研究),包括沉积相研究依据、流程、岩心观察及微相分析、测相分析、平面相编制方法等③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非均质性概念、分类、表征方法和内容④储层裂缝研究,裂缝识别方法、表征内容⑤储层敏感性研究,敏感性性的概念、含义、水敏、速敏、酸敏、盐敏、碱敏、对开发影响、测量⑥储层评价,评价目的、意义、方法流程⑦储层地质模型,概念、分类、建模方法、建模流程教学重点:沉积相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把握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油气储层研究基本方法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储层沉积相研究(本章重点)一、概述1 沉积相⑴概念地貌单元:沉积环境: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相模式:相模式是指对某一类或某一沉积相组合的全面概括。

目前较为典型的相模式有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岸沉积、风暴沉积、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等。

⑵原理两个基本原理,Walther相序、沉积过程与沉积响应原理Walther相序:只有哪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上叠加在一起。

2 沉积相研究的意义砂体分布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3 地下沉积相研究的特点资料种类: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其它资料工作特点:(1)区域地质资料类型:研究报告、背景图件解决问题:构造背景、物源、大致相带、相类型(2)地震资料类型:地震剖面、地震数据体、地震地层解释结果解决问题:地层格架、沉积体系、储层分析、非均质性表征(3)录井资料类型:岩心、岩屑、岩心录井综合柱状图、岩屑录井综合图解决问题:沉积体系、沉积微相(4)测井资料类型:测井组合图、数字化测井数据文件解决问题:相类型、相分布(5)露头(现代沉积)(6)其它资料(分析化验)古生物、地球化学、水介质、粒度、分选二、沉积相研究的资料基础1 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井壁录井、分析化验资料2 间接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动态资料三、沉积相研究的流程及关键技术(本节重点)1 研究流程2 关键技术⑴岩心观察及单井相分析技术①岩心观察观察内容:岩相、岩序、观察方法: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观察流程: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②单井相分析:岩心观察与描述、照相垂向相序列(沉积层序)分析适应的相模式对比其它资料验证单井相剖面相模式总结编制单井综合柱状图⑵测井相分析技术测井相: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曲线段或曲线组合,包括测井曲线的形态、顶底接触关系、包络线形态、齿化程度及组合特征等,反映特定的岩石组合、岩石序列和沉积环境。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2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2
多裂缝的裂缝面积较单裂缝大,溶蚀效应较单裂缝大。
要形成良好的裂缝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利的岩石类型
脆性岩石有利于裂缝发育,通常胶结致密的碳酸 盐岩较孔隙发育的砂岩的脆性强,泥质含量较高时不 易产生裂缝。较好的岩石主要有:
砂岩中粒度较小的细砂岩、粉砂岩 泥质含量较低的亮晶灰岩、白云岩。
2、有利的构造部位
12)大的陨石与地壳的碰撞可造成大量的裂缝,并在适当的条 件下形成油气聚集的场所。
2、裂缝形成的影响因素
裂缝的形成是由于受力的作用而使得岩石的结合面发生变化 而产生的,因此其影响因素归根结底包括三大类:
(1)构造应力
作用在岩石上的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边界条件等 直接控制了裂缝的发育。 构造运动对裂缝储集层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不管区 域性构造运动方式是升降为主还是侧向挤压为主,都会控制 和影响裂缝的发育。
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 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 的储层即为裂缝性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 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独特的复杂性。
裂缝性储集层: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层内流体流动 具有重要影响或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
与孔隙型储层相比,裂缝性储层最常见的特征: 孔隙度低、渗透率高,非均质强,开发难度大。
裂缝与岩心横切面夹角 0°~15° 15°~45° 45°~75° α>75° α变化不定
⑶ 大小特征分类
⑷ 充填程度分类
按裂缝宽度划分为四类:
大裂缝 宽度>3mm
中裂缝
1~3mm
小裂缝 0.1~1mm
微裂缝 <0.l mm
按裂缝空间被方解石、 白云石、沥青等的充填情 况来分:
张开缝 半充填缝 全充填缝

1-4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1-4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3)沉积微相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分析一般首先解释产生相的沉积过程, 然后再解释发生这些过程的环境。这个方 法的实质是通过沉积过程的分析把相和环 境联系起来,沉积微相分析也应遵循这一 方法。具体步骤是:1--2储层沉积微相 Nhomakorabea构造特征
① 岩心和露头观察:通过观察综合分析储 集层的沉积特征
⑤剖面相分析:在单井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建 立各单井的剖面相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确定沉 积相在剖面二维空间的展布特征,据此建立全区 沉积微相的剖面分布,绘制出剖面相分析图。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⑥平面相分析:通过绘制一系列剖面图和 平面图等基础图件,综合分析全区沉积相 类型和展布,并绘制出反映区域沉积相类 型及其展布的平面相分析图。
凹陷内的断层一般划分为四级:①一级断 层:断距可达数公里,延伸数十公里。② 二级断层:断距可达数百米,延伸10公里 以上。③三级断层:断距可达100米以上, 延伸数公里。④四级断层:断距20~50米, 延伸1~2公里。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2)断层在油藏形成和开发中的作用
①在油藏形成中的作用:作为油气运移的 良好通道;作为圈闭形成和油气藏保存的 必要条件。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3、沉积微相的概念
所谓沉积微相:是指沉积亚相带内,具有 独特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 性及一定平面分布规律的最小沉积组合。
1--2储层沉积微相与构造特征
因此,与区域性沉积相研究相比,沉积微 相分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上。这个“细” 包括纵向划分沉积相的地层单元要细,即细分 到小层或单层。横向上对沉积环境要逐级划分 到微环境,并识别出微相。所谓“微环境”, 是指控制成因单元砂体-----具有独特储层性质 的最小一级砂体的环境。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第五章 储集层
页岩储层
蜂窝状小孔洞
页岩储层
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一、储集层概述
储集层是指具有一定连通孔隙,能够使流体存储,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储集层并不一定储存油气。 储存了油气的储集层称之为含油气层,或含油层、含气层。 对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则称之为产油气层或生产层。 储集层的研究对于油田工作来说是首当其冲的。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包括砂砾岩、砂岩、粉砂岩 以及未有胶结好的砂层,其中又尤以中细粒砂 岩和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为主,所谓粒间孔隙是指具有颗粒支 撑的碎屑岩在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充填、胶结物含量较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
二、储集层的特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储集层是沉积岩,只有少数油气藏的储集层是岩 浆岩和变质岩。
储集层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两大基本特性。这两大特性是衡量储集层性能 好坏的基本参数。
1、储集层的孔隙性 储集层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 地壳中没有孔隙的岩石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岩石的孔隙大小、形状和 发育程度不同而已。
而把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称为相对渗透率。并分别以Kg/K、KO/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 渗透率。
实验表明: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其饱和度(某一相流体体积与 孔隙体积之比)成正相关的关系。
在水饱和度未达到20%时,水不渗透,只有油渗透;当油饱和度低于15%时, 只有水通过岩石,油不渗透。在两曲线交叉点,油、气相对渗透率相等。
Г.И.捷奥多 罗维奇按渗 透率大小将 储集层分为 五级:
自然界中,储集层的渗透非常复杂,储集层内常有两相甚至三相(油、气、 水)。岩石对其中每种相的渗透作用与单相渗透有很大区别,为此提出了有效渗 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

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

不同油藏描述阶段中的沉积相研究摘要:对于目前我国油田的勘探开发,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期。

因此,有必要对油田地下构造进行重新考虑,并对储层进行详细描述。

从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等方面对储层进行了研究。

利用地质建模软件对储层进行了三维空间分析。

本文对储层描述中的沉积相部分进行了研究,主要论述了储层描述各个阶段的沉积相研究工作。

关键词:油藏描述;沉积相;河流相一、油藏描述的发展油藏描述是利用地质建模软件以三维空间的特征对地下油藏的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

油藏描述的基础是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并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渗流力学等方法,通过地质建模将地下油藏以三维空间的形式进行描述,定量地描述出油气藏的规模、形态、内部结构、储层参数等,研究油气在储层中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服务。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了对油藏描述技术的攻关,并在我国油气田开发中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历经30多年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指导油田开发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层序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储层地质研究、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四个方面。

具体包括:储集体的地质研究、地层构造的分析、沉积相的研究、储层内部结构参数的计算、油田开发动态描述。

对油藏类型、储层内部结构、储层内流体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建立地下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

根据现有的开发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制定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优化方案是油藏描述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实际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构造的复杂性,不同开发时期所掌握的地质资料不同,以及对于每一个开发阶段所要对油藏描述的精度、侧重点不一,进而将油藏描述划分为早期油藏描述、中期油藏描述、精细油藏描述三个阶段。

不同的开发阶段对于地下油藏的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等方面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精度不一,继而对油藏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法也有所差异。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适应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方法。

第5章-储层特征描述

第5章-储层特征描述

(2)压实率
利用砂体原始孔隙体积与压实后的粒间体积计算压实率。 压实率反映了砂体压实后原始孔隙体积降低的百分比。
压实率=
原始孔隙体积 压实后粒间体积 原始孔隙体积
100%
式中,原始孔隙体积可通过岩石颗粒粒度和分选性,应用图版 估算,压实后粒间体积一般是通过薄片统计估算的。粒间体积 包括孔隙体积、胶结物体积和泥质杂基体积。在压实率计算中 ,最好在每个深度段选择不同岩性进行计算,并建立不同岩性 的深度—压实率剖面。
物性孔隙度 面孔率 物性孔隙度
100
%
成岩系数表征岩石成岩作用对储集性能的影响程
度,它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正相关。
三、成岩阶段与孔隙发育带
碎屑储层所处的成岩阶段反映了构造变动、流体性质 、埋藏深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决定着有机质 成熟度、岩石的内部组成、结构、储集性质及其它许多特 点。因此,成岩阶段的确定是预测油气储层、评价储集条 件的重要依据。
(3)填隙物特征:杂基含量,胶结物类型、特征及含量等。
陆相储层岩石的成熟度一般比海相的低,因此,岩性特 征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亦相对较大。 浅水滩坝沉积的结构成熟度最高; 河流、三角洲储层的结构成熟度中等(偏好或偏差); 扇三角洲、浊积扇则较差。 成分成熟度与源区母岩性质、沉积环境、沉积区与物源区的 距离有关。
①粒间溶孔 颗粒之间的溶蚀再生孔隙。主要是颗粒边缘及粒间胶
结物和杂基溶解所形成、分布于颗粒之间的孔隙。 ②组分内溶孔
包括粒内溶孔、杂基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交代物 溶孔等。为典型的次生孔隙。 ③铸模孔
颗粒、生屑或交代物等被完全溶解而形成的孔隙,其 外形与原组分外形特征相同。为典型的次生孔隙。
④特大溶孔
(1)颗粒填集密度测量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3. 储集层
总结,滨岸带附近的各种类型砂岩体与油气关系最为密切, 特别是与大型三角洲有关的砂体,已成为近二十年来找油的主 要对象。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坝砂岩体最有利储集油 气。
其次大陆架和深海的各种砂体,尤其是与浊流有关的砂体, 已引起了石油界极大的重视和兴趣。
再者是与湖泊,河流有关的砂岩体,以及风成砂岩体,洪积 扇砂砾岩体等。
Clq 2019/11/17
储层空间结构形体类型
Clq 2019/11/17
碎屑岩不同沉积环境中砂体的结构模型
Webert et al, 1990;于兴河,2019
Clq 2019/11/17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Clq 2019/11/17
Clq 2019/11/17
碳酸盐岩为含油气层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
一般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集物性好,这主要是因为: 长石的亲水性比石英强,长石表面的薄膜比石英厚且不易 移动,其次石英抗风化力强,表面光滑而长石抗风化力弱, 表面常有次生的高岭土和绢云母,易于吸附油气,甚至吸 水膨胀堵塞油气。
因此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的储油物性好。但是,若长 石砂岩中的长石颗粒风化弱,其储油物性同样可以较好。
Clq 2019/11/17
除了粒径外,岩石的分选对其物性影响也很大, 分选差,则细小碎屑充填在大碎屑的粒间孔隙和喉道 之中,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降低。
此外,渗透率和碎屑岩颗粒的轴向有关,垂直层 面方向上的渗透率往往小于平行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 渗透率最好的方向往往平行于颗粒的主要走向。
Clq 2019/11/17
⑴ 粒间孔隙
从 ⑸ 溶蚀粒间孔隙

按 ⑵ 粒内孔隙
蚀 ⑹ 溶蚀粒内孔隙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

C) 常见的良好隔层(特征):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① 岩性:泥岩、泥质粉砂岩、盐岩、膏岩;
② 分布:一般大于砂层分布范围;
③ 微裂缝、小断层不发育。 D) 隔层主要研究内容:
● 隔层的岩石类型:泥岩、粉砂质泥岩、蒸发岩等。
●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 隔层厚度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隔层等厚图 表示。 ● 隔层级别:岩性致密、排替压力大、厚度大、平面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一)储层在纵向上分布的复杂程度
1、分层系数 An
--指一套层系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表示)
n
nBi
n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An
i 1
n
N--统计井数
砂岩总厚度一定时,垂向砂层数越多,隔层越多,越
易产生层间差异--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性愈严重
2、砂岩密度 Kn (砂岩厚度系数) --指垂向剖面中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隔层—分隔垂向上不同砂体间非渗透性岩层。 ★
A) 隔层研究意义:对研究上下油层的非连通性、划分 开发层系及在同一开发层系内阻挡流体的垂向渗流 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B) 隔层的确定条件--两个标准: ▲ 物性:20~70MPa,地层不透水;K一般<10×10-3μm2 ▲ 厚度:具备一定厚度,一般>5m。
布稳定,则其封隔能力好;否则,反之。
四个级别:油层组间隔层、 砂层组间隔层、
砂层间隔层、 砂层内薄夹层。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⑵ 层间差异
① 沉积旋回性--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沉积成因。 ② 相关参数计算:分层系数(An),垂向砂岩密度(Kn),
渗透率变异系数、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均质系数 等
③ 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的识别及垂向配置关系: 识别--在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后,通过各砂层的分布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

储层沉积学研究范文储层沉积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沉积物类型、岩石特征及分布、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

首先,沉积物类型是指储层中存在的各种沉积物,包括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等。

沉积物类型的研究可以了解各种沉积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评价储层质量。

其次,岩石特征及分布是研究储层沉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岩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压实度等。

对岩石特征及分布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储层的物性分布规律,为储层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沉积环境是储层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沉积环境包括陆相、浅海相、深海相等,每种环境下的沉积作用过程和物质组成都不尽相同。

了解沉积环境有助于解释储层岩性变化、预测储层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储层特征是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储层特征包括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类型等。

通过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和藏盖条件,为储层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震解释等。

野外地质调查是最早且最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采集野外地质样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储层的性质和分布。

岩心分析是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物性测试和岩石薄片观察,获得储层的详细信息。

测井解释是通过分析地下测井曲线,确定储层的厚度、物性、含油气性等。

地震解释是通过分析地震勘探资料,揭示出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

储层沉积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勘探开发效果。

通过研究储层沉积学,可以揭示储层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帮助确定勘探区块和目标区。

同时,可以对储层进行评价,确定储层的储集性能,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储层沉积学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区域的油气资源潜力,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的部署和管理。

综上所述,储层沉积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储层的沉积物类型、岩石特征及分布、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工程 第五章储层特征

石油工程 第五章储层特征
储 层 类 别 孔 隙 度(%) 渗透率(10-3μm2)
特高孔隙度特高渗透率储层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 中等孔隙度中等渗透率储层 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 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 非 储 集 层
大于30
25-30 15-25 10-15 5-10 小于5
大于2000
500-2000 100-500 10-100 1-10 小于1
硬 石 膏 胶 结
• 胶结物的含量是影响储集物性重要因素
胶结物含量 5-13 15-20 20-30
(西西伯利亚地区砂岩)

孔隙度 20-10 6-3 2-1

渗透率
md
800-1000 100-500 10-50
• 胶结物的成分不同,影响程度不同
岩石渗透性:泥质胶结>钙质胶结>硅、铁质胶结
§4 储层特征描述
0.01 0.001 0.000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岩心孔隙度(%)
据孔金祥等人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三叠系
碳酸盐岩气层的储集喉道下限为0.04um
孔隙度下限值为2.0 %
§4 储层特征描述
油藏地质研究
四、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 压汞、铸体薄片、图像分析 孔隙类型和孔隙分布 孔隙结构
LG101
Ⅰ级 Ⅰ级
LN48
LN14 LN44
LG18
JF127(5480-5486M) JF126(5205-5207M) JF126(5249-5250.5M)
10
4.5 1.8
LN54
JF126 LN54 LG172 JF127 LN16 LN14 LG12 JF127 JF123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1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1
➢ 原生孔隙--指经受沉积、压实等成岩过程后保存 下来的孔隙空间(与岩石同时形成的孔隙)。 ★★
如:原生粒间孔隙 等。
➢ 次生孔隙--指在岩石形成后,由于重结晶、溶解、 交代、构造运动、地表风化等作用形成的孔隙(孔隙、
溶洞、裂缝等)。 ★★
原生孔隙一般随埋藏时
间和深度的增加,成岩作用
加强而减少。 原生孔隙主要包括:
渗透率k (10-3μm2) k≥2000
500≤ k<2000 50≤ k <500
5 ≤k <50 k <5
家储量委员会根据国内主要油气田储层物性分布规律和相关储层分类方案研究, 于1997年颁布了碎屑岩储层和非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级的一个标准,
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表
分类依据 渗透率 孔隙度 均值 分选系数 偏态 变异系数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 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比
Ⅰ类储层 >100 >20 <11.46 >2 >-1.43 >0.18 >1.2 <17
Ⅱ类储层 100-10 13-20 11.46-11.54 1.95-2
-0.28 0.17-0.18 1.13-1.2
17-37
Ⅲ类储层 10-1 4-13
11.54-11.58 1.92-1.95
-0.55 0.16-0.17 1.1-1.13
37-49
Ⅳ类储层 <1 <4
>11.58 <1.92 <-1.98 <0.16 <1.1 >49
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表
分类依据 渗透率 孔隙度 均值 分选系数 偏态 变异系数 中值连通孔喉半径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 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 储层性质研究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 储层性质研究

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储层特征的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评价油藏、发现产能潜力以及预测最终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因此,近年来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宏观到微观②从静态到动态③从定性到定量储层研究的方法:①地质分析方法:沉积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储层物性、储层含油气性。

②地球物理测井法: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沉积相。

③地震方法:储层分布、几何形态、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

④动态测试法:储层的动态表现(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环空测试、示踪剂测试、压力监测)。

目前储层研究的主要特点:紧密围绕勘探、开发需要,发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即综合地质、地震、测井、测试等方法,以实验室和计算机为手段,对同一储层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研究。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存在极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

而均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的非均质层次内,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把储层近似地看作是均质的,绝对的均质是不存在的。

海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相对于陆相储层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都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指表征储层特征的参数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存在的不均匀性)。

双重性:赋存流体的岩石的非均质性;岩石空间中赋存的流体的性质和产状的非均质性。

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而岩石的非均质性则是首要的主导因素。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一) Pettijohn 分类:按规模大小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 ×10m砂体规模: (1—10)m2孔隙规模:(10—100)mm2层理规模:(10—100)um2(二)Weber 分类(1986):按规模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引起的非均质性;2、成因单元边界引起的非均质性;3、成因单元内渗透层引起的非均质性;4、成因单元内隔夹层引起的非均质性;5、纹层和交错层理引起的非均质性;6、微观非均质性;7、封闭、开启裂缝引起的非均质性。

二、砂岩储层沉积相研究详解

二、砂岩储层沉积相研究详解

1)区域沉积背景分析
利用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分析某一期的区域沉积背景, 并从中获取以下认识:
①古地貌特征和古水系分布,为分析物源和沉积方向提供依 据。
②由工区所处沉积地位置,判断古地形,古水流方向和工 区应发育的沉积相带。
③分析古气候
孢粉组合 植被 微古生物
温暖潮湿型- 古 水系发育(湖 气 泊扩张期) 候
层内渗透率韵律模式图
不同韵律油层的水驱油效率和波及厚度相差很大。
渗透率的方向性:以河流相最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源自①相对高渗段沿河床主流 线分布
位于河床上的油井首先 见效,首先水淹
②由河床向边滩过渡,即在 横向上渗透率发生突变
不同类型注采井匹配关 系表现为不同的开发效

③沿河床下游方向的渗透率 优于向上游方向的渗透率
炎热干旱型
河流大段 废弃
湖泊收缩
水退式河 流沉积
盐湖形成 (赵兰庄)
(赵41)
含盐度在 100‰以上
2)岩芯剖面资料整理
岩芯剖面是反映地下最真实、最直接的第一 性的宝贵资料,掌握观察岩芯剖面的正确方法, 收集整理好与沉积环境有关的各种相标志,对于 单井定相和沉积微相研究都是至关重要。岩芯剖 面观察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是油田地质工作者一 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这里仅做一般介绍。
1)沉积体系的定义
沉积体系——在一时间地层单元内,把与沉积作用 有内在联系的沉积相,组成的一个连续体系,这个连续 体能与相邻的体系区分开来。
因此沉积相的划分应该是沉积体系→沉积相→ 沉积 亚相→ 沉积微相。
2)沉积体系类型
陆源碎屑盆地,一般是多物源的,盆地类型也 是多样的,因此从源区流入湖盆水系的沉积过程中, 可以组合成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可多达15种。限 于篇幅和时间,这里只简单介绍两种主要的沉积体 系。

第五章 1节储层沉积相研究

第五章 1节储层沉积相研究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油层沉积相研究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
研究步骤之一
四大类资料的研究
(2)岩心观察和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岩心观察资料 和分析化验所得的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地球化 学等资料是确定沉积大相的直接而重要的地质依据,特 别是原生沉积构造及其在剖面上的垂直组合序列更是重 建沉积环境,划分沉积大相时的一项重要资料。
1)在砂层组的上部或下部选择一个标志层。应尽量靠近其顶或底面; 2)分井统计砂层组内的主砂体的顶界距标志层的距离; 3)在剖面上按照砂岩顶面距标志层距离近似为同一沉积时间单元的原则,将 不同距离的砂体划分为若干沉积时间单元。
等时面为一平面
标准层
距离大致相等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油层沉积相研究 沉积时间单元对比
湖泊三角洲相---分流河道微相
• 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平面上呈窄的条带状或鞋带 状,剖面上则为近对称的透镜状。单个砂体的 规模虽不大,但其数量众多, • 分流河道微相砂体主要为灰白色的中粒、中细 粒砂岩,局部含砾。分选磨圆中等~较好。 • 具正粒序,下部发育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上 部以沙纹层理多见。 • 自然电位曲线呈微齿化的钟形。
(M1→Fh→Sr→Fm)
前缘席状砂微相
研究步骤之三
建立沉积相模式
第一步:岩心沉积相分析 建立测井相模式
第二步:测井相分析
第三步:测井相——沉积相转换
⑴ 单井相分析
取心井的单井相分析是识别微相必不可少和最关 键的一步。单井相分析就是对取心井的岩心进行细致 地观察描述、分析鉴定,提取各种指相信息,如岩性 和岩性组合特征、原生沉积结构和构造、生物化石特 征、粒度分析结果、相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建 立起单井相分析柱状图。单井相分析柱状图主要反映 砂层的定相标志,确定相类型和在纵向上的相序以及 选定指相测井曲线。单井相分析的可靠程度直接影响 着相分析的最终结果。

第五章 储层孔隙结构

第五章 储层孔隙结构

②晶间隙喉道
白云石或方解石晶体间的缝隙。 特点:片状喉道,窄而短。按形 态可分为: 规则型、短喉型、弯曲型、曲折 型、不平直型和宽度不等型。
③孔隙缩小型喉道
孔隙与喉道无明显界限,扩大部分 为孔隙,缩小的狭窄部分为喉道。
④管状喉道 特点:
管状喉道,细而长,断面近圆形。 成因: 溶蚀作用形成。负鲕灰岩内鲕粒
④特大溶孔 孔径超过相邻颗粒直径的溶孔。 特大溶孔内,次生部分多于原生 部分,颗粒、填隙物均被溶解。
⑤贴粒溶孔 沿颗粒边缘溶解而成的线状孔缝。 ⑥裂缝孔隙
2、孔隙喉道 一个喉道连通两个孔隙,而一个孔隙可连通多个喉道。 常见喉道类型: (1)孔隙缩小型喉道 喉道为孔隙的缩小部分。 特点: 大孔、粗喉型,孔/喉直径比接近于1,孔隙和喉道较难区分。 常发育于以粒间孔为主的砂岩储层中:颗粒支撑,胶结物较少甚 至没有。
孔隙 次生 孔隙 裂缝
(1)原生孔隙
沉积作用→原生孔隙。
①原生粒间孔隙 原生孔隙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 •正常粒间孔隙: 无任何胶结物的孔隙 •残余粒间孔隙: 发生胶结,但未完全堵塞的原始 粒间孔隙
②原生粒内孔隙和矿物解理缝 •原生粒内孔隙: 主要为岩屑内粒间微孔、喷出岩 岩屑内气孔 •矿物解理缝: 主要指长石和云母等矿物中常见的片状或楔形解理缝 宽度一般小于0.1μ m,有的可达0.2μ m
•Pd 孔隙系统中最大连通孔喉 Rd 所对应 的毛细管压力。
物理意义:用非润湿相(水银)驱 替润湿相(油水)时,非润湿相的 前沿曲面突破岩样最大孔喉而连续 地进入岩样并将润湿相排驱出去时 的压力值,即使非润湿相在孔隙中 连续运动的初始压力。
SAB:曲线平坦部分的起点和终点所 对应的汞饱和度差值; α 角:曲线AB段的斜度。 α ↓、SAB↑→孔喉分选性越好,结 构越均匀。 Σ SHg<50%时,Pd常难于确定:微 孔隙发育,K很低,Pd可能高于实 验室所施加的最大注入压力。

低渗储层沉积相研究

低渗储层沉积相研究

低渗储层沉积相研究
杜俊峰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17(024)007
【摘要】沉积相研究是确定沉积环境以及油气赋存规律的重要依据,也是重塑岩石沉积与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相互耦合关系的主要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J区块为例对低渗储层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
【总页数】1页(P162)
【作者】杜俊峰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特低渗储层的沉积相带 [J], 宋子齐;赵宏宇;唐长久;潘艇;陈鲲鹏
2.基于测井资料的低孔低渗储层沉积相研究 [J], 高齐明;包亮;王彦晚;王绍祥;邵广辉;张俊;陈绪
3.油田开发中的沉积相研究——卫城油田卫11块的沉积相分析 [J], 郭建宇;贾春明;等
4.同沉积断裂构造对沉积相展布的控制——以黄河口凹陷沙三中亚段沉积相研究为例 [J], 郭涛;辛仁臣;刘豪;周心怀
5.ZC油田ZSC油区沉积相长6沉积相特征研究 [J], 郭辉; 于瑞; 史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沉积学(part5)汇总

储层沉积学(part5)汇总

三、X-射线衍射分析
1.测定砂岩和泥岩中粘土矿物的成分及含量。 2.计算伊利石/蒙脱石混层比(I/S)。 3.根据伊蒙混层比(I/S)变化,划分混层类型。 4.划分伊蒙混层转化带。 5.根据需要进行全岩或某种矿物(如沸石类矿物、膏盐矿物, 以及碳酸盐矿物等自生矿物)的x衍射分析。
表3-3-2 伊利石/蒙脱石层(/S)混层类型及其转化带与成岩阶段及有机质成熟阶段关系表
物理压实会造成长形碎屑的转动,使其转至接近垂直压应力的方向, 从而形成颗粒定向组构。这一现象在杂基支撑结构岩石中易于发育。
2.压溶定向 在成岩物理化学作用下,因压应力的作用,碎屑颗粒的次生加大主 要沿垂直于压力的方向发育,从而使砂岩表现压溶定向组构。 3.重结晶定向 当成岩压力作用较强时,矿物的重结晶会沿垂直压力的方向发育, 这在片状矿物如粘土矿物、云母类矿物中表现尤为突出, 借此可分析矿 物的重结晶程度及压应力方向。
七、测定自生矿物中的包裹体性质
通过对自生矿物胶结物中包裹体的分析,可以取得均 一温度、盐度、压力、密度、pH、Eh及有机包裹体中的烃 类性质等资料,为古地温、原始成矿流体性质及油气运移 时间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不同世代胶结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等测定,结 合现今地温资料,可以划分成岩作用阶段,恢复成岩史。
m=Sk/Ss 式中 Sk-薄片观察 孔隙总面积; Ss— 薄 片 视 域 总 面 积。
二、阴极发光显微镜
通过阴极发光观察,了解下列成岩现象:
1)胶结物胶结世代的区分; 2)岩石原始结构、构造的恢复; 3)鉴别矿物,特别是识别自生矿物; 4)根据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残余及其分布,判别次生孔 隙的形态、大小及其含量。 5)根据矿物的不同发光特性,判别其成因和来源。
1.石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 产物,比之单一的划分砂岩相更能反映古水动力能量。高能环境沉
物 积的砂岩总是比低能环境下沉积的砂岩有较好的储油物性。实践表
性 明,能量单元的划分能更好地与储油物性建立关系。
关 ➢在建立岩石相(或能量单元)与储油物性之间的关系以后,结合 系 工区“四性”关系和“有效层截取值”的研究,就可以明确工区哪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步骤之一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
油层沉积相研究
四 大 类 资 料 的 研 究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步骤之一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
四大类资料的研究
油层沉积相研究
(3)砂岩体的几何形态。形态不仅是砂岩体自身具有的特点, 同时也是识别沉积环境的又一标志。
利用砂岩体的形态特征划分沉积相在油田上有着重要的实 用意义。这是因为在油田上由于受取心井数量的限制,利用 岩心获得直接的划相标志受到了局限,则可充分利用密井网 条件下所取得的测井资料而比较细致的重建。因此,在工作 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综合岩心—测井信息进行沉积微相的分析,采用比较 先进的模式识别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如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其 主要的优点在于尽可能克服人工识别的主观性,也大大提高了研究 工作的效率。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油层沉积相研究
研究内容之二
➢建立工区岩石相(或能量单元)与储油物性的关系,是依据沉积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步骤之一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
油层沉积相研究
四大类资料的研究
(2)岩心观察和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岩心观察资料 和分析化验所得的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地球化 学等资料是确定沉积大相的直接而重要的地质依据,特 别是原生沉积构造及其在剖面上的垂直组合序列更是重 建沉积环境,划分沉积大相时的一项重要资料。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第一节 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
岩相古地理
巴9 巴6
塔里木实例分析
62-54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内容之一
油层沉积相研究
➢识别微相必须在识别大相、亚相的前提下逐级进行。因为油田开
发中的储层沉积相分析总是在一个油田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范围比
较局限,若脱离大相的控制,直接进行微相分析,容易发生“串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内容之四
油层沉积相研究

河道砂体密度 >50%



|





河道砂体密度3050%
河道砂体密度 <30%
河道砂体连通程度示意图 (据裘亦楠1990)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内容之五
油层沉积相研究
➢砂体储油物性(重点是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变化,主要决定于沉 微 相 积时高能带和低能带的分布。在密井网条件下,已建立的一般沉积 平 模式和沉积学知识,藉以指导平面相带展布的预测是完全胜任的。 面 展 ➢从注水开发出发,分析砂体平面非均质性时,人们比较关心是否 布 | 存在方向性渗透率(Directional Permeability),若存在时,了解 砂 古流向就成为关键问题。河流砂体和各种水道型的砂体,渗透率方 体 平 向性应与古流向一致。区域性的物源方向和搬运方向的识别,可以 面 在宏观上控制古流向,但一个具体砂体的古流向可以与沉积体系总 非 均 的古流向偏差很大,在开发储层描述时,必须尽可能恢复小范围内 质 的古流向。 性
层状
透镜 状 楔状
透镜状
厚度稳定,较 薄
厚度不稳定
厚度不稳定
三角洲前缘砂岩 体,海滩砂岩体
河床砂岩体,堤 岛砂岩体
小型浊积砂岩体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步骤之一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相似沉积环境下沉 积的砂岩体,在垂向 上应具有比较一致的 岩性组合特征和演变 规律。因此,在岩 性—电性关系研究的 基础上,可以根据电 性显示特征编制不同 沉积相带的典型电测 曲线图版,并用以指 导大相的划分。
沉 积
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微相分析则必须依靠岩心资料。取心 井的单井相分析是识别微相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一步。
微 ➢开发区的储层相分析中,测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但是没有
相 从岩心资料中得出岩相—测井响应的关系作为测井相分析的依据, 研 测井信息会导致多解的结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没有直接的岩心 究 资料,正确进行微相分析是不可能的。
层 这些夹层对整个砂体的垂直/水平渗透率比值影响极大。然而这些 内 非 夹层的规模往往是属于数十米级、甚至是数米级的数量级,一般在 均 数百米级的开发井网下很难用井来控制其变化规律,尤其是油藏早 质 性 期评价阶段,必须根据沉积相分析来作出预测,这也是目前储层沉
积学者比较关心和着力于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相预测砂体的物性参数空间分布的相带。岩石相是以岩石结构特征
岩 为主来反映各微相砂体形成过程的古水动力条件。近年来逐渐为储
石 相 |
层沉积学者所采用的“能量单元”,则是综合沉积构造和结构特征 来反映古水动力能量的大小。如大型交错层理砂岩相、波痕交错层
储 理砂岩相和生物扰动砂岩相,显然是古水动力能量由强到弱的沉积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步骤之一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
油层沉积相研究
不同成因砂岩体的形态特征
平面上
面积
长度/宽度
剖面上(横剖面)
形态
厚度
成因举例
席状(层状)

条带状(线 状)
中~大
透镜体

长、宽近于相等 或长度较大,两 者比值约1~3
长度比宽度大得 多,两者比值大
雨3~20
长、宽比值难于 确定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步骤之一
以砂岩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
油层沉积相研究
➢沉积大相是指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中一般所属的二级相。 如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泛滥平原相、分流平原相、 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
四大类资料的研究
(1)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了解区域含油层系的沉 积背景,是确定砂岩组沉积大相时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 不可缺少的参考资科。
些岩石相是储层,哪些是非储层。在储层中又可进而划分主力储层
和非主力储层或进行储层分级等。
第五章 油气田地下储层研究
研究内容之三
油层沉积相研究
➢一定的微相有一定的沉积层序,即一定的粒序和沉积构造序列。掌
沉 积 握了沉积层序的规律性后,表征层内非均质性的两个主要指标:渗 层 透率的差异程度和最高渗透率段的位置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 序 | ➢碎屑岩储层内部往往存在一些不连续的、薄层的泥质、粉砂质夹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