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的传代、保藏

合集下载

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方法,如下:
1、传代保藏,传代保藏菌种是微生物保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很多微生物在低温或者干燥处理时,会很快死亡,为了保存菌种的活性,就要定期不断的进行菌种转接、培养后再保存。

2、斜面低温保藏,将待保藏的菌种接种在合适的斜面培养基上,在相应的条件下培养至得到充足的菌体或者孢子,随后密封试管置于4℃左右保存,具体保存温度按照保存菌种设定。

保藏时间依微生物的种类从1个月到4个月不等。

3、冷冻干燥保藏,冷冻干燥保藏法为菌种保藏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一般生活力强的微生物及其孢子以及无芽胞菌都适用,这种方法适用于菌种长期保存,一般可保存数年至十余年。

我国大多数生物制品菌种都是采用该法保藏。

4、半固体穿刺保藏,配制半固体培养基,高压湿热灭菌后倒于无菌试管中至约1/3,待培养基凝固,用接种环从平面培养基上挑取单菌落,穿入培养基若干次。

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至菌体旺盛生长,之后密封试管,根据菌种特点在4 ℃左右或者凉爽干燥处保存。

保存时间至少可以达到
1 年,对于有些菌种甚至能达到20 年之久。

5、液氮超低温保藏,液氮超低温保藏法是菌种长期保藏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液超低温保藏法是把菌种装在含有冷冻保护剂的安瓶瓶内,将该安瓶瓶放人液氮(-196℃)中保藏。

菌种传代与保藏PPT

菌种传代与保藏PPT
率和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保障
通过菌种传代与保藏技术的优化, 保障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食品 安全。
环境保护
优化菌种传代与保藏技术,降低生 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 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未来发 展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技术创新
自动化技术
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 进行菌种传代与保藏,提 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菌 种,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适 应性。
生物反应器技术
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大规 模的菌种培养和保藏,实 现工业化生产。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科研进展
当菌种长到适宜大小时,可将其保存或进 行下一步实验,同时记录相关信息。
02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的目的
01
02
03
长期保存菌种
通过保藏菌种,可以在长 时间内保持菌种的遗传稳 定性和活性,避免菌种衰 退或变异。
防止菌种丢失
对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 菌种,通过保藏可以防止 意外丢失或遗忘。
维持菌种多样性
保藏多种类型的菌种,有 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促 进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
新型保藏方法研究
研究更加高效、稳定的菌种保藏方法,如低温、真空、 干燥等。
菌种遗传稳定性研究
探究菌种在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防止菌种变异 和退化。
菌种互作机制研究
研究不同菌种之间的互作机制,为菌种组合和优化提 供理论支持。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社会影响
工业生产变革
菌种传代与保藏技术的发展将推 动工业生产的变革,提高生产效
保存菌种
通过传代可以将菌种保存起来,以备将来使 用或进行研究。

《菌种传代与保藏》课件

《菌种传代与保藏》课件
通过菌种鉴定和纯化,可以了解菌种的属性和特征,如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和用途。这有助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去除杂菌和变异株
在菌种传代和保藏过程中,难免会混入杂菌或产生变异株。通过鉴定和纯化,可以去除这些杂菌和变 异株,保持菌种的纯度和一致性。这有助于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02 菌种传代技术
液体培养传代法
总结词
通过液体培养基进行菌种传代的方法
详细描述
将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再进行菌种分离和纯化 ,用于后续的实验和研究。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固体培养传代法
总结词
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菌种传代的方法
详细描述
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形成菌落并进行纯化。 该方法常用于分离和鉴定微生物,能够较好地保持菌种的特性。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结合低温与干燥两种保藏方法,通过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延长菌种存活时间 的方法。
将菌种在低温下进行真空处理,去除 水分,然后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这 种方法可以显著延长菌种存活时间, 并保持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液氮保藏法
通过将菌种保存在极低温度的液氮中,以延长菌种存活时间 的方法。
将菌种悬浮在液氮中,利用液氮的超低温特性(-196°C)来 延长菌种存活时间。这种方法可以长期保存菌种,但需要专 业的设备和操作技术,且成本较高。
03
及时发现并处理变异菌株
在菌种传代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菌种的生长和性状变化。一旦发现变异
菌株,应及时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其
扩散和影响后续实验结果。
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定期进行菌种鉴定和纯化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传代用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将菌液混合甘油并分装至冷冻管中,冷冻管标注菌种名称、代数、保存日期等信息,然后放置于-80℃冰箱中保存。

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保存时间不超过5年。

5.3.2.2液体石蜡保存法对于一些难以保存的菌种,采用液体石蜡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将菌液混合液体石蜡并分装至玻璃瓶中,瓶口用铝箔密封,标注菌种名称、代数、保存日期等信息,保存温度为-70℃。

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保存时间不超过5年。

5.4菌种的传代传代用菌种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

复苏后,将菌种接种至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按照规定的传代代数制备传代用菌种,并及时更新菌种库存记录。

5.5菌种的使用使用菌种前,应先确认菌种的品质和纯度,并按照规定的传代代数制备工作用菌种。

使用后,应及时更新菌种库存记录,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5.6菌种的销毁菌种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变异或污染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应灭活处理,并填写《菌种销毁记录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销毁处理。

菌种库存中长期未使用的菌种,应定期进行清理和销毁处理。

菌复苏、复壮;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白色念珠菌复苏、复壮;青霉素-链霉素琼脂培养基: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复苏、复壮。

5.4.1.1.3复苏步骤:1.取出保存好的菌种管,用接种针在酒精灯上消毒;2.将接种针在75%酒精中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3.用接种针在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接种;4.置于适宜温度下孵育,待菌落出现后进行传代或进行实验。

5.4.1.2标准菌株的确认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确认菌株的纯度和种属。

5.4.1.3标准菌株的传代将菌株从原始保存方式中转移到新的保存方式中,确保菌株的保存和传承。

传代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代。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课件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课件
微生物菌种的保藏。
04
CATALOGUE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注意事项
防止菌种污染与变异
01
02
03
严格控制传代过程
在菌种传代过程中,应采 取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以保 证菌种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
避免频繁传代
频繁传代会导致菌种变异 ,因此应合理控制传代次 数。
保持菌种遗传稳定性
通过菌种传代,可以持续获得相同特 性的菌株,为科学研究、产品开发、 质量控制等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
菌种保藏的原理与重要性
菌种保藏是长期保存菌种的有效方法,其原理在于创造不适宜菌种生长的环境条 件,使其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
菌种保藏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菌种丢失、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 人的合法权益。
05
CATALOGUE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应用前景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一
基础生物学研究
菌种传代与保藏技术对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如微 生物分类学、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通过菌种传代与保 藏,科学家可以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基因组 学和蛋白质组学等,以揭示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奥秘。
03
CATALOGUE
菌种的保藏技术
低温保藏法
总结词
一种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通过降低温 度来降低菌种的代谢活性,延长菌种存 活时间。
VS
详细描述
将菌种保存在低温环境下,如冰箱的冷藏 室或冷冻室内,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降 低其代谢活性,减少菌种变异和污染的机 会。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菌种的短期保藏 。
业的发展。
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

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

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

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1.标准菌的来源标准菌株必须购买具备资质的菌种保藏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0代)(提供菌种证书)。

2.标准菌的验收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的原始菌种管是玻璃安瓿装的冻干菌,接收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随菌种附有的相关资料。

接收菌种时应检查安瓿的数量和名称,和每一支安瓿的完整性。

在相应的菌种接收记录上记上所有的关于菌种的信息,如名称、数量和接收日期等。

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

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

储存于2~ 8 ℃,有效期为3个月。

3. 标准菌的复苏、复壮及标准储备菌株的制备3.1物品及试剂:接种针、酒精灯、移液管、75%酒精及75%酒精棉球3.2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用于霉菌复苏、复壮.营养肉汤培养基: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短小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复苏、复壮。

3.3操作步骤:a.打开洁净工作台。

b.在安瓿的外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并让其自然风干。

c.用一小砂轮在安瓿的上部划一条线,用手轻轻将安瓿掰开(开启安瓿时必须小心,因为安瓿遇热时可能会破裂)。

d.以无菌方法用一无菌吸管从已准备好的上述液体培养基中移取0.5~0.8 ml到安瓿中。

e.轻轻地旋转安瓿以使冻干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充分混合并完全溶解。

f.用无菌吸管将安瓿内菌液全部转接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

g.根据安瓿上所标明的不同菌种类型而将其培养于相应的温度(细菌培养温度30~35℃,培养18~24小时;真菌培养温度23~28℃,培养3~5天。

观察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菌种复苏生长;若不浑浊,细菌应延长培养时间至7天,真菌应延长培养时间至14天,若仍未浑浊,灭菌处理。

h.取经复苏后的上述细菌菌液8-10ml至液体培养基中按g项操作对菌种进行复壮。

菌种传代与保藏

菌种传代与保藏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菌种传代与保藏

CONTENCT

• 引言 • 菌种保藏 •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菌种传代与保藏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保持菌 种的活性和纯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生物学、医学、农业和工业领域,菌种传代与保藏是进行科学 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重要基础。
传代与保藏对菌种遗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深入
近年来,关于传代与保藏对菌种遗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者们通过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 等技术手段,揭示了菌种在传代与保藏过程中的遗传变异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探索新型传代与保藏方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继续探索新型的菌种传代与保藏方法,以提高菌种的活性和 稳定性,减少遗传变异。
菌种传代注意事项
80%
保证无菌操作
在传代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100%
保持菌种纯度
传代时要注意保持菌种的纯度, 避免混入杂菌或其它微生物。
80%
控制传代次数
传代次数过多可能导致菌种退化 或变异,因此要控制好传代次数 。
菌种传代的影响因素
培养基成分
不同的培养基成分对菌种的生 长和代谢有影响,进而影响传 代效果。
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对菌种的生长和代 谢也有影响,进而影响传代效 果。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某些菌 种的生长和代谢有影响,进而 影响传代效果。
02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方法
低温冰箱保藏法
将菌种保存在-70℃至-30℃的低温冰 箱中,以降低菌种的代谢活性,延长 菌种存活时间。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12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12
(2)适用范围:细菌、酵母菌、霉菌保藏。
大肠杆菌斜面
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
生孢梭菌 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
白色念珠菌 真菌培养基
各类菌种保藏条件及时间
菌种
培养基
保存温 度
传种时间
细菌
一般多用于营养琼脂 或根据菌种规定选用 培养基
4~6℃
芽 孢 杆 菌 3~6 个 月 , 其它细菌每个月
酵母菌
一般用麦芽汁琼脂或 麦芽汁酵母膏琼脂
6个月 2年
6个月
(3)特点: 本方法简便易行,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保藏方法, 该法主要使菌种与空气隔绝。
(4)注意事项: ① 保藏时,用新鲜培养物接种,应检查纯度和特征 后,方可进行保藏。 ② 保藏过程中,需经常观察斜面是否干燥,如干燥, 需重新移种。 ③ 使用菌种时,先将菌种管倾斜使液体石蜡流至一 边,再用接种针挑取培养物接种到新鲜斜面上培 养,待长出新培养物后,再移种一次到新斜面上 即可使用。
固体高层培养基中,培养好备用。
取化学纯的液体石蜡装在试管中,每管 10~15ml,加棉塞,瓶口包上纸,121℃高压灭 菌30min,取出置37℃温箱或 110~ 170 ℃烤箱 中 1 ~ 2 h 或干燥器内除去液体石蜡中的水分。
将上述液体石蜡加 入培养好的菌种试管 内,液体石蜡液面以 高出培养基最上端 1 ㎝为宜,将试管直立, 放 入 4℃ 冰 箱 中 保 藏 。
三、常用菌种保藏方法
(一) 菌种保藏的原理 根据微生物的菌种生理、生化特性,在人工创造
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微生物细胞的代谢强度,使细 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但又不 至于死亡,以减低菌种的变异率。低温、干燥、 缺氧、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有抑制微生物的代 谢作用。 低温、干燥、真空是用于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

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

菌种传代与保藏作业指导书1.标准菌的来源标准菌株必须购买具备资质的菌种保藏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0代)(提供菌种证书)。

2.标准菌的验收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的原始菌种管是玻璃安瓿装的冻干菌,接收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随菌种附有的相关资料。

接收菌种时应检查安瓿的数量和名称,和每一支安瓿的完整性。

在相应的菌种接收记录上记上所有的关于菌种的信息,如名称、数量和接收日期等。

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

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

储存于2〜8℃,有效期为3个月。

3.标准菌的复苏、复壮及标准储备菌株的制备3.1物品及试剂:接种针、酒精灯、移液管、75%酒精及75%酒精棉球3.2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用于霉菌复苏、复壮.营养肉汤培养基: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短小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复苏、复壮。

3.3操作步骤:a.打开洁净工作台。

氏在安瓿的外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并让其自然风干。

c.用一小砂轮在安瓿的上部划一条线,用手轻轻将安瓿掰开(开启安瓿时必须小心,因为安瓿遇热时可能会破裂)。

d.以无菌方法用一无菌吸管从已准备好的上述液体培养基中移取0.5〜0.8ml到安瓿中。

e.轻轻地旋转安瓿以使冻干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充分混合并完全溶解。

f.用无菌吸管将安瓿内菌液全部转接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

g.根据安瓿上所标明的不同菌种类型而将其培养于相应的温度(细菌培养温度30〜35℃,培养18〜24小时;真菌培养温度23〜28℃,培养3〜5天。

观察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菌种复苏生长;若不浑浊,细菌应延长培养时间至7天,真菌应延长培养时间至14天,若仍未浑浊,灭菌处理。

h.取经复苏后的上述细菌菌液8-10ml至液体培养基中按g项操作对菌种进行复壮。

以无菌技术向复壮后的菌种中加入100ml20%的无菌甘油混匀,1-2ml/管分装于冻存管。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菌种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药卫生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不仅是对菌种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负责任的表现。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藏目的、原则、保藏管理程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各单位建立完善的菌种保藏管理制度。

二、菌种的保藏目的1. 保证菌种的纯度、活力和保存性能;2. 保证菌种在长时间内可以被有效使用;3. 促进菌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4. 保证菌种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保藏原则1. 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传代;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3. 建立完善的菌种信息档案,保证菌种的可追溯性;4. 定期检测保藏菌株的纯度和活力,确保菌种的质量;5. 加强对菌种的安全管理,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

四、菌种的保藏管理程序1. 菌种的采集、分离和鉴定(1)菌种的采集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同时将采集信息记录在案,包括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样品编号等;(2)菌种的分离和鉴定应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建立菌种信息档案。

2. 菌种的保存和传代(1)选择适宜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等;(2)菌种的传代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记录传代信息并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检测。

3. 菌种的信息管理(1)建立菌种信息档案,包括菌种的采集信息、分离和鉴定信息、保存和传代信息等;(2)对菌种信息进行分类归档,方便查阅和管理。

4. 菌种的质量控制(1)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纯度和活力检测;(2)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5. 菌种的安全管理(1)加强菌种管理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2)对涉及菌株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六、菌种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1. 菌种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机构,负责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工作;(2)建立菌种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

菌种的传代保藏及菌液课件 (一)

菌种的传代保藏及菌液课件 (一)

菌种的传代保藏及菌液课件 (一)菌种的传代保藏及菌液课件一、菌种的传代保藏菌种传代是指将营养基质培养的细胞重复分离,使其保持其稳定性和可再生性的过程。

它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之一。

为了保护珍贵、重要的菌种资源,菌种传代保藏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保护菌种资源的工作。

菌种的传代保藏方法有冷冻、冰箱冷藏、干燥等。

其中,冷冻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法,其关键是选用合适的保护剂和稳定培养基。

菌种在冷冻液中冷冻后,可以在超低温下长期保存,保存期间培养基中添加一定含量的保护剂,以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增强生存能力。

而且,菌株的传代保藏还需要经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价,以确保它们的原始的生物学特性和稳定性。

二、菌液课件菌液课件是一种生物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实验材料,通过培养菌种,在特定条件下生长,然后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通常会使用平皿、培养瓶、试管等容器来培养菌种,以观察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特征、代谢活动、生长规律等。

菌液课件的制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合适的培养基可以极大地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菌液的质量,从而保证教学实验的质量和准确性。

2.掌握合适的生长条件:菌株不同的代谢途径、生长特点决定了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

比如,有些菌株可以在常温下生长,而有些则需要较为温暖的环境。

因此,针对不同的菌株,要掌握合适的生长条件。

3.注意健康安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健康安全,必须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来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健康。

综上所述,菌种的传代保藏方法和菌液课件制作都是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保护和利用好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菌种的传代、保藏及菌液ppt课件

菌种的传代、保藏及菌液ppt课件
2019 9
菌种保藏标签的规范与要求
菌种保藏标签必须规范、清晰,所有保藏 的菌种容器表面均应贴有相应的标签,标 签必须字迹清晰可见,应注明:菌种的名 称,系列号,传代次数,接种时间等。一 旦新一代菌种制备成功,上一代菌种务必 处理掉处理过程应记录。
2019
-
10
严格菌种的质量控制,确保菌种的质量 菌种的质量对检验至关重要,对实验式储 备的菌种而言,除了在起始阶段要对菌种 进行纯度和属性确认外,还应对每一次传 代都进行确认的质量控制系统。因为微生 物菌种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时,很可能发 生污染或变异,因此每次传代中至少要对 菌种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革蓝染色检查,必 要时应做菌种鉴定试验,所有被确认受到 污染的菌种应及时销毁,不得用于常规实 2019 验。
和培养条件、保藏方法、储存条件及保存 库址等。 2019 -
12
3.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 全防护措施规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 自我保护。 4.为了防止菌种污染或将污染传播到别处, 其他部门的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微生物实 验室。所有的意外情况,都必须立即向主 管部门报告以便得到及时解决。 5相关记录 在菌种的使用制备与保藏过程 中,应建立菌种制备、保藏和使用的记录 格式。
2019 7
严格控制菌种的传代
避免频繁购买菌种及复壮等费时、耗力的工作。 1.复溶菌种并转种 按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所转 菌种并转接于适当的增菌培养基内(为第一代) 2.鉴定菌种后制甘油冷冻管 经菌种特性鉴定后, 挑取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用于制备甘油冷冻管 , 保存管(为第二代)同时挑取纯菌落接斜面,工 作用菌种(为第三代) 3.将第二代保存,第三代以适当温度培养后用于 试验
分离培养:伊红美兰培养基(EMB平板)

《中国药典》菌种的传代与保藏

《中国药典》菌种的传代与保藏

酵母菌
一般用麦芽汁琼脂或 麦芽汁酵母膏琼脂
4~6℃
一般4~6个月
丝状真 菌
一 般 用 PDA 琼 脂 、 蔡 氏琼脂或麦芽汁琼脂 等
4~6℃
精品课件
每4个月移植一次 (每于推广;一
般不需要另选择保藏用培养基;对大多数微 生物都适用。
缺点是——保藏期太短;传代次 数多,易发生变异及污染。
▪ 适用范围:适用于保 藏部分霉菌,酵母菌 和放线菌,对细菌保 藏效果较差。
精品课件
液体石蜡对各类菌种保藏效果

种 菌株数
细菌
87
霉菌
586
酵母菌
400
放线菌
380
保存时间 (年)
5 5 2 4
存活率 (%)
20.9 83.6 88.9 91.3
精品课件
(3)特点: 本方法简便易行,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保藏方法,
若有变化,须改变保藏方法。保藏期满应及时进 行移种。
精品课件
1.琼脂斜面低温保存法
▪ (1)方法:将经常使用的菌种的典型菌落接 种在斜面(某些特殊菌种可用液体培养基)上, 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培养,待充分生长后,把 培养好的新鲜菌种用牛皮纸保好,为减缓培养 基的水分蒸发,延长保藏时间,可将菌种保藏 管的棉花塞换成橡胶塞。放在4℃左右的冰箱 中保藏。每隔 2~3个月移种一次,继续进行保 藏。若用半固体高层培养基穿刺培养,一般可 保藏半年 ~ 一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 (2)适用范围:细菌、酵母菌、霉菌保藏。
精品课件
大肠杆菌斜面 斜面
金黄色葡萄球菌
精品课件
生孢梭菌 白色念珠菌 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
真菌培养基
精品课件
各类菌种保藏条件及时间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

菌种的传代与保藏

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结词
通过分析菌种的基因组或特定基因序列,对菌种进行高精度鉴定。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基于DNA或RNA的序列分析,通过比较基因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更准确地 确定菌种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中的微生 物鉴定。
04
菌种安全性
安全性评估
05
菌种传代与保藏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食品和饮料
例如酸奶、面包、啤酒等,需要使用传代和保藏的菌种来发酵和 生产。
生产酶和生物催化剂
某些菌种可以产生特定的酶或生物催化剂,通过传代和保藏这些菌 种,可以持续生产所需的酶或生物催化剂。
生产抗生素和药物
某些菌种可以产生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传代和保藏这些菌种对于药 物的持续生产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病原性评估
对菌种进行病原性评估,确保其不具有致病性 或致病性较低。
耐药性评估
对菌种进行耐药性评估,确保其不携带耐药基 因或耐药性较低。
毒力因子评估
对菌种进行毒力因子评估,确保其不具有强毒力或毒力因子较少。
安全措施
操作规范
消毒措施
制定严格的菌种操作规范,确保实验 人员遵循安全准则。
对实验区域和器具进行定期消毒,以 消除潜在的污染源。
空气
保持一定的空气流通,以防厌氧菌的 生长繁殖。
保藏期限
低温保藏
一般可保存数月至数年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菌种的特性和保藏条件。
真空干燥保藏
一般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液体石蜡保藏
一般可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等。
甘油保藏
一般可保存数月至一年左右。
03
菌种鉴定
形态学鉴定

菌种传代与保藏

菌种传代与保藏
根据对氧气的需要情况分为: 需氧培养 微需氧微培养 厌氧培养
菌种传代与保藏
菌种保藏的原则
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主要是
低温、干燥、缺氧三者,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不活泼、 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以达到保持纯种优良性 状的目的。
菌种传代与保藏
长期保藏法: -80℃低温保藏法 真空冷冻干燥法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沙土管保藏法
菌种传代与保藏
菌种传代与保藏
标准菌株主要来源 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株保藏中心(CGMCC) China General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Collection Center 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 China Center for Industrial Culture Collection 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MCC) China Center for Medical Culture Collection
5.6.3.4 实验室应有程序和措施以保证标准菌种的安 全,防止污染、丢失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具体措 施)。
谢谢!
菌种都应注明 :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 操作者; 菌种使用记录,流转记录。 销毁记录
菌种传代与保藏
菌种保藏管理要求相关标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T 27405-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微生物检测 CNAS CL05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 CNAS-CL09 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应用说
短期保藏法: 传代培养保藏法 液体石蜡保藏法

菌种操作规程

菌种操作规程

菌种操作规程菌种操作是微生物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菌种的储存、分离、培养和传代等操作。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菌种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一、菌种的储存1. 菌种的储存通常采用液氮冷冻或低温冰箱冷冻的方式。

2. 菌种的储存容器应该选择无菌的冻干管、冻存瓶或冷冻管,并在储存前进行无菌处理。

3. 在冷冻储存前,应制备菌种的冻存物质,如15%甘油溶液,以确保菌种冷冻过程中的生存率。

二、菌种的分离1. 菌种的分离通常采用扩散法、涂布法或稀释法等方法。

2. 在进行菌种分离前,实验室的工作台、培养皿和所需工具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3. 分离出的纯菌落应进行单克隆处理,避免混菌的情况。

三、菌种的培养1. 发放和接收菌种时,应注意标签的准确性,并确认菌种的来源和鉴定信息。

2. 菌种的培养应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3. 在进行菌种培养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菌种的污染。

四、菌种的传代1. 菌种的传代应选择适当的传代方法,如子代分离、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等。

2. 传代菌种前,应将培养皿等实验器具进行干燥消毒,并进行无菌处理。

3. 在进行菌种传代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传代时间和传代次数,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的保管1. 菌种的保管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冷冻保存、液氮冷冻保存或继代保存等。

2. 在进行菌种保管时,应注意保存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的清晰性。

3. 对于保存已久的菌种,应定期进行复苏培养,以维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六、菌种的管理1. 每次使用菌种前,应查验菌种的保藏情况和标签信息,并进行必要的鉴定。

2. 菌种管理应建立清晰的档案记录,包括菌种的来源、分离日期、储存方式和使用情况等。

3.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对于菌种操作的规程,实验室应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以确保菌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菌种的使用、保存与管理、验证。 一.制定菌种使用保藏管理程序 (1)做好菌种的来源登记,确保溯源性 清楚. (2)菌种的接收与复活
标准菌种的保藏形式 我国提供的标准菌种通常是以冻干粉的形式 包装于熔封的厚玻璃容器中。在这种容器中, 微生物通常与赋形剂共存,由于缺乏生长必须 的环境条件,一般呈休眠状态。
4.取1支(第二代)冷冻保存管转种于平板 和斜面培养基上,平板上的菌种制成冷冻 保存管(第三代)斜面养基适当温度培养 后作为工作用菌种(第三代) 5.将(第三代)菌种冷冻或低温保存,将 生长、转种后的第二代菌种灭菌处理。 6.当工作用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可直接用 上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代工作用菌(第三 代)可直接 转接第四代,直至四代转为五代。
和培养条件、保藏方法、储存条件及保存 库址等。
3.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 全防护措施规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进行 自我保护。 4.为了防止菌种污染或将污染传播到别处, 其他部门的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微生物实 验室。所有的意外情况,都必须立即向主 管部门报告以便得到及时解决。 5相关记录 在菌种的使用制备与保藏过程 中,应建立菌种制备、保藏和使用的记录 格式。
分离培养:伊红美兰培养基(EMB平板)
生化反应:IMViC试验结果:++-- MUG 试验结果:荧光:+
大肠埃希菌—EMB平板菌落形态
大肠埃希菌—显微镜下菌体形态
大肠埃希菌—电镜下菌体形态
金黄色葡萄球菌
形态特征: G+球菌、呈单个、成双、短链或排
列呈葡萄串样,无鞭毛、芽胞。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
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圆形、光滑、湿润、
隆起、边缘整齐、不透明的菌落。菌落因种不同 而出现不同的色素。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 混浊生长。 分离培养:高盐甘露醇培养基
生化反应:血浆凝固酶试验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显微镜下菌体形态
金黄色葡萄球菌—电镜下菌体形 态
沙门菌
形态特征: G-直 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具有 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
菌种的确认
一.初步鉴定试验 分离培养—菌落形态 革兰染色—菌体染色特性及菌形 生化试验—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 用及代谢产物,借以鉴别细菌的种类
二.全面鉴定
血清分型 毒素分析—内毒素和外毒素 基因分型 蛋白组分析 自动化仪器分析(生化,酶学,基因序列等)
铜绿假单胞菌
霉菌各种菌落形态
白色念珠菌
形态特征: G+、圆形或卵圆形、着色不均匀、
在玉米培养基中可产生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培养特性: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
表面光滑、带有浓重酵母气味的典型的类酵母菌 落。培养稍久,菌落增大。在改良马丁培养基中 呈沉淀生长。 分离培养:快速显色培养基
白色念珠菌—显色平板的形态
烧红约30秒,随后将接种棒金属部分在火焰上烧 灼,往返通过三次。 4.右手用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管塞,左手将管口 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再轻轻拔开管塞,将接种 环伸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下,稍冷后 再至菌苔上,刮取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种棒并将
菌种管口移至火焰上方。
5.塞上管塞,左手将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 脂斜面(或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一支,照 上述操作打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至 琼脂斜面的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从 底部向上作连续曲线划线,一直划到斜面 顶端,使细菌接种在斜面的表面上。 6.取出接种环,在火焰上方将培养基管盖上 塞子,然后将接种过细菌的接种环在火焰 上烧灼灭菌。 7.将已接种好的细菌管置35~37℃细菌培养 箱培养22 ~24h,霉菌管置23~28℃霉菌 培养箱培养7天。
严格控制菌种的传代
避免频繁购买菌种及复壮等费时、耗力的工作。 1.复溶菌种并转种 按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所转 菌种并转接于适当的增菌培养基内(为第一代) 2.鉴定菌种后制甘油冷冻管 经菌种特性鉴定后, 挑取纯菌落制成浓菌悬液用于制备甘油冷冻管 , 保存管(为第二代)同时挑取纯菌落接斜面,工 作用菌种(为第三代) 3.将第二代保存,第三代以适当温度培养后用于 试验
菌种保藏标签的规范与要求
菌种保藏标签必须规范、清晰,所有保藏 的菌种容器表面均应贴有相应的标签,标 签必须字迹清晰可见,应注明:菌种的名 称,系列号,传代次数,接种时间等。一 旦新一代菌种制备成功,上一代菌种务必 处理掉处理过程应记录。
严格菌种的质量控制,确保菌种的质量 菌种的质量对检验至关重要,对实验式储 备的菌种而言,除了在起始阶段要对菌种 进行纯度和属性确认外,还应对每一次传 代都进行确认的质量控制系统。因为微生 物菌种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时,很可能发 生污染或变异,因此每次传代中至少要对 菌种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革蓝染色检查,必 要时应做菌种鉴定试验,所有被确认受到 污染的菌种应及时销毁,不得用于常规实 验。
如上图,斜面正面为黑褐色厚绒状,色泽均一,不应有杂 色;斜面侧面无色,接近菌层培养基略带黄色。 转种完毕的冻存管和使用过的器具应经121℃湿热灭菌30 分钟再作处理。
菌种的保藏
菌种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研究和选择良 好的菌种保藏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
菌种保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尽可能保持其原有 性状和活力的稳定,确保菌种不死亡、不变异、不 被污染,以达到便于研究、
沙门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
枯草芽孢杆菌
形态特征: G+直杆菌、多呈链状排列,有鞭毛、有芽胞,
位于菌体中心或次极端,不小于菌体。
培养特性: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 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圆形或不规则的、表面粗糙、 可有皱褶、菌落下面可形成红色色素的灰白色菌落。在营 养肉汤培养基中形成菌膜,很少混浊或不混浊。 分离培养:营养琼脂平板 血琼脂平板
二. 穿刺接种法: 用接种针取细菌少许,从培养基的中央垂 直刺入,接近管底但不接触管底,然后接 种针沿穿刺线原路退出。 主要用于生孢梭菌的传代。 三.液体接种法: 用接种针取菌少许,在试管内壁与液面交 界处的管壁上轻轻研磨,使菌混合于培养 液中。
黑曲霉接种方法:
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以保存在4℃环境,并应在一个月内 尽快完成转种操作。转种操作应在超净工作台(或相当此 环境)中进行,关闭风机,靠近酒精灯,拧开瓶盖,用无 菌吸管吹吸管内液体,取1~2滴滴在改良马丁琼脂斜面, 用吸管涂布均匀,置23~28℃培养5~7日,培养斜面形 态可参照下图。
铜绿假单胞菌—琼脂平板的形态
铜绿假单胞菌—鞭毛染色形态
生孢梭菌
形态特征: G+粗大芽胞杆菌、但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 革兰染色为阴性 ,芽胞正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于菌体, 位于军体中央或近端,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培养特性:专性厌氧,但要求不严格。一般培养时不易 形成芽孢,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形成不规则菌落。在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营养 琼脂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圆形、光滑、湿润、 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呈均匀混浊生长。
分离培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琼脂(S.S)琼脂培养 基 生化反应:三糖铁琼脂反应:碱/酸,葡萄糖产 气,H2S阳性
沙门菌—SS平板菌落形态
沙门菌—显微镜下菌体形态
环境
1、洁净工作室: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 域内,全过程必须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2、无菌隔离舱
工具
1、接种环 2、接种针 3、接种铲 4、接种钩 5、酒精灯及其他玻璃器械
培养所用器具
1、玻璃器皿:如各种规格培养皿。 2、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设备,如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等

生孢梭菌[CMCC(B)64941] 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沙门菌[CMCC(B)5009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加琼脂制成的培养基上形成圆形、
光滑、湿润、不透明的菌落。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中常在其表面形成菌膜。
大肠埃希菌
形态特征: G-直短杆状杆菌、无芽胞、有周身鞭毛,能 运动。有菌毛。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营养琼脂培养
基上生长良好,形成较大的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的 菌落。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菌种的传代、保藏 及菌液制备
标准菌种的概念及其管理
标准菌种是指由国家授权机构制备的具有 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并用妥善方法保藏的菌 种。 我国的标准菌种统一由中国菌种保藏管理 委员会(CCCCM)管理,涉及药品微生物 检验的菌种由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单胞菌[CMCC(B)10104]
培养基的选择
细菌一般用营养琼脂培养基,特别指
出的是生孢梭菌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 养基加琼脂制成的培养基进行传代。 真菌一般用改良马丁培养基。
菌种的传代
菌种的复苏
菌种的确认 菌种的接种
菌种的保藏
菌种的复苏
《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所用标准菌种 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的菌种为 第0代,冷冻干燥的原始菌种开启后转种 后为第1代,直至到第3代为工作菌种。
白色念珠菌—显微镜下菌体形态
黑曲霉
形态特征: 单层和双层瓶梗、孢子头球形
放射状、褐至黑色、孢子梗无色至褐色。
培养特性: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形成
菌落初为白色羊毛状 ,继而黑色或黑褐色,
粗绒状。
分离培养:快速显色培养基
黑曲霉—显微镜下菌体形态
黑曲霉—电镜下菌体形态
菌种传代的工作环境、工具及其他器皿
枯草芽孢杆—琼脂平板的形态
枯草芽孢杆—显微镜下菌体形态
真菌的初步鉴定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