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教案1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醉花阴》的词牌特点和词风;(3)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和词风;2. 词中的意象和意境;3. 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李清照生平介绍、《醉花阴》全文、词牌特点等内容;2. 学生预习《醉花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写《醉花阴》;(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3)探讨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2)讨论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词牌特点和词风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其他著名词作,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词风特点;2. 邀请专家或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知能力。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及原因;2. 开展诗词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背诵、赏析文章等;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水平;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3. 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李清照的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中的意境美。
(2)体会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李清照的生平及诗歌意境。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醉花阴》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了解韵律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4. 欣赏与拓展(1)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讲解《醉花阴》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2)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8. 板书设计《醉花阴》李清照创作背景:宋代词人,忧国忧民艺术特色:意境美、韵律感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花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李清照的忧伤情感,理解其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心情。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4.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对诗歌的兴趣。
5.2 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并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5.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5.4 写作与分享(10分钟)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personal response,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6.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教学延伸8.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诗歌创作全貌。
8.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体验古典诗歌的创作魅力。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导读:本文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设计思想1文本维度。
这首词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
2学生维度。
时下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人情入境。
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方式:自主发现、自主品味、自主表达。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资料链接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风栖梧》)你*喜欢哪一句诗?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1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韵脚,注意节奏。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醉花阴》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并欣赏《醉花阴》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醉花阴》全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尝试仿写《醉花阴》风格的词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词作风格简介。
《醉花阴》创作的年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诗词逐句解析:逐句解读《醉花阴》,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探讨词中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3 诗词创作手法探讨:分析《醉花阴》的创作手法,如对仗、拟人、比喻等。
讨论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美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作与作者生活的关系。
3.2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朗读《醉花阴》的不同部分。
讨论朗读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词背景和创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4.2 诗词默写和仿写评价:检查学生对《醉花阴》的默写准确性。
评估学生仿写的词句是否体现了《醉花阴》的风格和意境。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词创作活动: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秋”为主题的词,要求体现《醉花阴》的风格。
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5.2 文学鉴赏讲座:邀请文学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举办一场关于词的鉴赏讲座。
学生参与讲座,进一步拓宽文学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清照《醉花阴》教案李清照《醉花阴》教案(汇编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诗词,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欣赏与提高(1)分析《醉花阴》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醉花阴》的字词理解和诗人的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3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体3、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4、问答法: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内容讲解:一、导入: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点拨: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李清照》,使学生了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作,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词作《醉花阴·李清照》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 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词作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作中的意象解析。
2. 词作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研读词作: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李清照》,感受词作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词作中的意象、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作。
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讨论成果,总结词作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5.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李清照的词作,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研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词作解析:检查学生对词作意象、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词作情感的把握,评估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作品,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教案和PPT。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李清照》,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对词的内容有初步理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进行系统的讲解。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词中的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的意境。
八、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介绍李清照的生活年代、个人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才情和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醉花阴》的诗意和情感。
2.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词牌的特点。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代表作《醉花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意的氛围。
(2)学生通过查阅参考资料,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词牌的特点。
(2)教师讲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醉花阴》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才情和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醉花阴》的诗意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醉花阴》。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对比学习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词风特点和创作风格。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词,以《醉花阴》为模板,发挥想象,创作富有个人特色的词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
《醉花阴》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醉花阴》,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2.2 诗词原文解析对《醉花阴》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语言、韵律、意境等,使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2.3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醉花阴》中的意象,如花、月、酒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课课题《醉花阴》。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意境。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原文、意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词中的韵律、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诗词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醉花阴》相关诗词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清照的画像、相关诗词背景资料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醉花阴》,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6.2 课中活动1) 朗读《醉花阴》: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2) 讲解诗词:详细讲解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情感等,培养合作精神。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3 课后活动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醉花阴李清照的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李清照》。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醉花阴·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欣赏李清照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其他诗词,复习旧知识。
2. 诗歌学习(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分析主题思想。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见解。
3.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等。
(2)品味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李清照诗词,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李清照》。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填空练习和赏析文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熟练背诵《醉花阴·李清照》,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醉花阴》全文、诗歌解析等;2. 学生准备《醉花阴》原文和注释版本;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醉花阴》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含义;(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疑惑。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诗歌对生活的启示;(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点和难点;(2)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6. 课后作业(1)背诵《醉花阴》;(3)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教学过程:导语: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一、文学常识: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作品。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远游在外,李清照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用婉转含蓄的笔调,表达了无比深厚的相思之情。
词以重阳为背景,喻佳节思亲之意。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永昼”是漫长的白天。
作者为什么会为白天漫长而发愁?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白天会漫长?——因为丈夫不在身边,作者倍感孤独寂寞,因此而感觉到白天漫长,也因此发愁。
2、“瑞脑消金兽”这一景物有何特点?是从谁眼里看出来的?——这一景物是变化的,但变化极为缓慢,不是长时间注意,根本看不出来变化。
这一景物是从作者眼里看到的。
作者两眼紧盯着香炉,希望香燃得快一些,但香却燃得非常缓慢。
表明作者极盼无聊的白天赶紧过去的焦急心情,实际是写孤独难耐。
3、“佳节又重阳”喻每逢佳节备思亲之意。
2023年《醉花阴》教学设计11篇
2023年《醉花阴》教学设计11篇《醉花阴》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
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
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__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__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
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四、课前准备: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3、印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阴》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醉花阴》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3)品味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才情与品格;(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2. 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2. 深入解读词句,品味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句、注释、背景资料等;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词句,体会词的意境;(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词的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才情与品格;(2)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或《醉花阴》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词风的演变和艺术特点。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作品,讨论其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与李清照和《醉花阴》相关的问题,增强课堂趣味性。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醉花阴》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二.赏析词文: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自由读
2、齐读
3、引导断句
4、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词意: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刘禹锡吗?谁能为大家朗诵一首他的诗?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他的作品《陋室铭》(板书课题)
一、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自由读
2、齐读
3、引导断句
4、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二、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
1、生试着自己理解。
(也可以小组讨论)
2、师加给予指导。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
(“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刘禹锡(772-842),汉族。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问三厅之房。
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
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青水秀。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
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了—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何陋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
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
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四、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竹石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理解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解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柔,号板桥,兴化人。
诗风质朴泼辣。
3讲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赞美了石竹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格。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理解句意。
(1)生交流、汇报。
(2)师归纳、指导。
2欣赏诗歌。
(3)这竹长在哪?读出诗句来。
(4)这根有什么特点?
(5)这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
(6)这体现了竹的什么性格?
(7)诗的3、4句表面写竹实则写人,诗人借竹赞美人的一种精神:即不怕磨炼,不畏艰险,不怕粉身碎骨,只要长留正气于世即可的精神。
3背诵诗歌。
四总结
五作业
1抄诗。
2背诵、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咬定青山
竹石立根破岩坚劲(正直、高傲)千磨万击
四面狂风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2、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
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学习这首诗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学生互相纠正)
2、读诗,读通,读顺。
3、理解句意。
(1)生交流、汇报。
(2)师归纳、指导。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