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王宗岳)
拳论杨澄甫得意门徒陈微明注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文
![拳论杨澄甫得意门徒陈微明注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96361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c.png)
拳论杨澄甫得意门徒陈微明注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阴阳生于太极。
太极本无极。
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故名曰“太极拳”。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我身不动,浑然一太极。
如稍动,则阴阳分焉。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此言与人相接相黏之时,随彼之动而动。
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与之密合,不丢不顶,不使有稍过及不及之弊。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人刚我刚,则两相抵抗。
人刚我柔,则不相妨碍,不妨碍则走化矣。
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
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
以顺黏背,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惟性一贯。
我之缓急,随彼之缓急,不自为缓急,则自然能黏连不断。
然非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之拙力,不能相随之如是巧合。
若两臂有力,则喜自作主张,不能舍己从人矣。
动之方向缓急不同,故曰“变化万端”。
虽不同,而吾之黏随,其理则一矣。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以豁然贯通焉。
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
用力既久,自然懂劲而神明矣。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意。
不偏不倚者,立身中正,不偏倚也。
忽隐忽现者,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彼黏手,觉左边重,则吾之左边与彼相黏处即变为虚。
右边亦然。
杳者,不可捉摸之意。
与彼相黏,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抵抗,使之处处落空,而无可如何。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彼仰则觉我弥高,如扪天而难攀。
彼俯则觉我弥深,如临渊而恐陷。
彼进则觉我愈长而不可及,彼退则觉我逾逼而不可逃。
皆言我之能黏随不丢,使彼不得力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不顶之意。
技之精者,方能如此。
盖其感觉灵敏,已到极处,稍触即知。
能工夫至此,举动轻灵,自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https://img.taocdn.com/s3/m/439e3ba6284ac850ad024265.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0209d7180508763230121291.png)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3f878602c281e53a5802fff3.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4ecda3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6.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https://img.taocdn.com/s3/m/0e34fc5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c.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四、结论
正文
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
王宗岳,号宗岳,是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武术家。
他精通太极拳,并将其理论写成了一篇名为《太极拳论》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了长拳和十三势的内容,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依据。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太极拳的经典之作。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个克服心魔的过程。
心魔主要包括过分用意、贪多求全、萎靡不振等。
在修炼太极拳时,需要克服这些心魔,达到心静如水、动作自如的境界。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对手力量刚猛时,我应以柔顺应对;当对手背势时,我应紧贴对方,随之而动。
他还强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论变化如何,都要保持道理的一致性。
通过招熟的练习,逐渐悟懂劲,由懂劲而达到神明之境。
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用力修炼,才能豁然贯通。
此外,王宗岳还提到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原则,以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等要求。
这些原则和要求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达到动作自如
的境界。
四、结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部重要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对太极拳的修炼具有指导意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https://img.taocdn.com/s3/m/d5b498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1.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1. 无极而太极: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无极"是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太极"是指阴阳两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就是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
2.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起来就会分开,静止下来就会合拢。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连贯流畅,动静结合。
3.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这是太极拳的阴阳理论,阳和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阴阳之分,但又不能过于偏重一方。
4. 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力量原则,刚和柔要相互配合,不能偏废。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要柔和流畅。
5. 无过不及:这是太极拳的度的原则,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猛或过轻。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中要有静,静中要有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动静结合,不能只有动或只有静。
7. 以意导气,气领形随:这是太极拳的呼吸原则,用意念引导气息,气息带动身体动作。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内在的力量支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表现。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https://img.taocdn.com/s3/m/5417195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7.png)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机,动静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随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观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此论句句切实,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步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17311cf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e.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c0c0ffddccda38366baf86.png)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本源,保持[[[[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究竟有什么玄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究竟有什么玄机](https://img.taocdn.com/s3/m/acd16ba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f.png)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究竟有什么玄机?太极阴阳之理:开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既解释了太极的概念来源,又阐述了阴阳的相互关系。
这不仅是对太极拳动作的理论阐释,也是中国古人看宇宙的基础观念。
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观念贯穿于整个拳论,比如在太极拳的动作中,开为阳、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等,练习者需要在动作中体会和把握这种阴阳的变化与平衡,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人没有逻辑概念,对任何概念都无法给出精准而明确的定义。
造成的结果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同样一个概念,每个人都似是而非的理解,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古代智慧。
中庸之道的体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句话体现了中庸的思想。
在太极拳的练习和实战中,要求动作和劲力恰到好处,既不过分用力,也不力量不足;要随着对方的动作灵活应变,就像水一样,能够适应各种形状的容器和环境的变化。
这种中庸的理念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够保持平和、稳健的心态。
其实,中庸之道就是恰到好处。
但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谁也无法说清楚,各自凭悟性和智慧去把握。
这样下来,只要不走极端,总有人会做到恰到好处,按概率来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
拳理技法精妙绝伦独特的应对策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明确了太极拳在应对对手攻击时的基本策略。
“走”是指当对方刚猛进攻时,我方以柔劲引化,使其力量落空;“粘”则是在引化的同时,顺势粘随对方,掌握其动向,为反击创造条件。
这种以柔克刚、粘走相生的技法,与其他武术中强调的硬拼硬打截然不同,需要练习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高超的技巧。
刚与柔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刚和绝对的柔。
就像弹簧一样,要有韧性。
对方力量大一些,我方就稍微柔一些。
如果对方力量弱一些,我方就要能弹出去,刚一点。
变化与统一的辩证:“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强调了太极拳虽然在招式和技法上变化多端,但背后的基本原理是统一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a17f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c.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太极拳被誉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它的创始人是明朝末年的武术家王宗岳。
王宗岳在他的著作《太极拳论》中详细阐述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了太极拳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以白话解读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核心思想与原则。
一、"以意驭气,以气驭力":我们知道,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
王宗岳在论文中强调,太极拳的实质是意与气的结合。
通过训练,将动作中的意念转化为内在的气劲,然后通过气的运转来调控力量的发挥。
这种理念体现了太极拳的柔韧与内实的特点。
二、"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太极拳的动作运行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上下相随。
这意味着身体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动作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协调、相互呼应。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内外相合。
即内在的力量与外在的动作要达到统一,使整个身体在运动中呈现出统一而协调的状态。
三、"一气贯通,无有不动":太极拳的运动要求做到一气贯通。
即动作的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内外的连贯,保持气的流动性。
这样做不仅使拳法更加流畅,也使得拳法更加凝练。
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够通过内在的动作达到外在的功效。
四、"心静体松,意动气顺":太极拳的修炼首先要求心态的平静与体能的松弛。
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意念来驱动气的运行。
这种心态与身体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气的顺畅流动,从而实现太极拳的高超功效。
五、"身形圆满,神意贯通":太极拳强调身形的圆满。
圆满的身形不仅使拳法更加完美,也有助于提高拳法的效果。
神意的贯通是指练习者要集中精神,将自身的意念与动作完全结合,始终保持专注的状态。
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够达到它所倡导的无极境界。
六、"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太极拳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合理运用。
虚灵顶劲是指通过头顶的轻轻提起来产生虚灵的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沉肩坠肘是指通过下沉肩膀与坠落肘部,使身体的力量更好地传导和释放。
太极论王宗岳原文译文
![太极论王宗岳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6b54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d.png)
以下是王宗岳的《太极论》原文及译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译文: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是阴阳的本源。
所谓太极,古人解释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称之为“无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以此命名,象征着其动作的圆转、弧形和刚柔相济的特点。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提出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的理论。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https://img.taocdn.com/s3/m/3bca546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4.png)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历史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其理论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因为是文人练拳、传拳、研究拳,所以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欢迎阅读。
精解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原文:太极者。
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
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
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
亦即太极。
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
”似乎也有道理。
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
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
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
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10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
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
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
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219c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7.png)
清代太极宗师王宗岳200字《太极拳论》让你领略太极奥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论解○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太极拳理论汇编
![太极拳理论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66e2cd2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f.png)
太极拳理论汇编名词解释【拳架】一般指拳术套路中的姿势形态,有时也单指套路本身。
【顶劲】即顶头悬。
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
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
一、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懂劲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可见“懂劲”在太极拳修炼中承前启后,至关重要。
那么,“懂劲”之“劲”是什么概念?陈鑫拳论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也。
”细究之,这股“劲”就是在拳架演练以及推手和其他功力训练中,入静,放松,气沉丹田,敛气入骨,丹田内转,内气鼓荡,以意行气,以气催形,在体内积功日久形成的一个整体运作之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一种节节贯穿的松活弹抖劲(陈式太极拳又名之为缠丝劲),一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也即人们通常所称的太极内劲。
拳论云:“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谈》《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谈谈自己对这篇拳论的粗浅认识,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
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
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
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
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
”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
只有经过长期的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开合自如,周身一家”,达到阴阳的高度统一,进入“太极”境界。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句话是讲太极与阴阳的关系。
太极是个浑圆球体,包含阴阳两仪,阴阳两仪互济兼容。
静中触动分阴阳,动中求静合太极。
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这句话是讲太极拳的动作要合乎自然。
太极拳家陈鑫云:“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在练拳时,宜慢不宜快。
平心静气,静心慢练。
随着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在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合一,神形合一,顺其自然,渐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推手时,表现为舍己从人,不顶不丢,沾粘连随,恰到好处。
没有过头和不及的动作,完全是根据对方的动作顺势而为。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里,关键是弄懂下面几个字的含义。
1、“刚”:即阳刚、坚硬、用力。
2、“柔”:即阴柔、柔韧,顺遂。
3、“走”:即化劲,“四两拨千斤”。
4、“粘”:即像胶一样粘住对方,即用柔劲跟随对方的着力点,“不顶不丢”,并随着对方劲路的变化不断地听劲柔化,使之处处落空,造成我顺人背的有利形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粘走相生,我顺人背。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方动作快,我就快接应;对方动作慢,我就缓慢跟随。
太极拳练时宜慢不宜快,追求虚静的太极境界。
注重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
由慢而生灵。
“慢到十分工夫,即能灵到十分。
唯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
“能敬能静,自保虚灵”。
虚静功夫即是太极功夫。
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心静体舒,精神内固,神气合一,意在人先。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无论轻重缓急,均能应付自如。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维一贯。
”外形上虽然千变万化,但太极之理却是不变的。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里是说,太极拳练习的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
第一阶段为“着熟”,即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地把把一着一式练到位,练纯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的东西。
有的人身体条件好,基本功好,加上刻苦练习,外形很好看,参加比赛,还可以拿金牌。
但却没有太极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部,逐步领悟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丹田之气开始饱满,并在体内流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动带动外动,即以内气催动外形。
即所有的动作用内气来带,开则贯至末梢,合则归于丹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螺旋缠丝,动作自然。
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进入懂劲阶段。
经过懂劲阶段,再往下练,即可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神明阶段。
所谓神明,即,不可言传,只可神会,人所不知,独我自明。
此时,浑圆练成,阴阳浑于无迹,刚柔相济,周身极其虚灵,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
周天贯通,气血通畅,无微不至,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腑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
练拳时活泼自然,一片神行。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我之为我身,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为中气也。
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
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
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至此,太极功夫神乎其技矣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要达到上述“神明”的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有一首打油诗写得非常形象。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时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我身。
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然闻真香。
袛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太极之道乃中庸之道也。
虚领顶劲,不偏不倚,讲的是立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头为六阳之首,头正,则身躯自然端正。
这里,要注意一个“虚”字,将颈部虚虚领起,不可硬挺,否则有害。
气沉丹田,忽隐忽现,讲的是行气。
气沉丹田,即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下沉,收于丹田。
忽隐忽现,是形容内气运行时隐时现,变化无穷,令人不可捉摸。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为令,气为旗,神为统帅,身为驱使”,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意和气的引导下完成的。
有的人练拳多年仍然没有内气,这是由于练法不当造成的。
他们练拳时或只重外形,或僵硬使力,或心静不下来,这些都严重影响内气的培养和运行。
太极拳要按照“松、静、沉、柔、绵、缓、整、舒”的原则来练习。
所谓松,即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静,即为虚静,无极混沌之状也,练拳时,平心静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尤静;沉,即沉气,练拳时,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柔,即动作柔顺,练拳时动作要柔和,如春风扬柳,似行云流水;绵,即缠绵、缠丝劲,练拳时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带动四肢,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无一处不缠;缓,即缓慢,练习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形、神的完整统一,顺其自然,宜慢不宜快。
只有慢练,才能做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整,即劲整。
气沉丹田,主宰于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舒,即动作自然、舒展大方。
打拳时,经常留意气沉丹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气足则鼓荡,就可以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体内流动,开则贯至四梢,合之收于丹田。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或充盈肌肤,或收敛入骨,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这不仅是拳术之道的需要,也是健身之道的需要。
十、“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缈。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几句话说的是推手中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具体着法。
彼攻我左边,我左边就虚;彼攻我右边,我右边就空。
彼向上攻我,我则顺势上引,使其拔根;彼向下攻我,我则顺势下沉,使其前俯,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彼向前攻我,我则顺势引进,使其摸不着劲,有长不可及的感觉;彼向后退,我则粘随进逼,使之无法换劲变着,站立不稳,无处可退。
充分体现了太极拳“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四两拨千斤”的威力。
十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自人。
”太极功夫到了高级阶段,身体十分虚灵,感觉非常敏锐,任何一点微小的外力,如一根羽毛,一只小虫落在身上都能立即感知。
在与人交手时,十分轻灵,无论对方如何使劲都能干净、彻底地化解,而自己一点也不露劲,因此,对方无法摸到我方的劲路,而我方却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时刻掌握对方的劲路,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十二、“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英雄之所以所向无敌,都是由于这种高深的功夫所产生的。
十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其他各种武术流派很多,虽然姿势招式各异,但不外乎是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手脚快的打手脚慢的,这些都是先天条件决定的,并不是后天学来的。
十四、“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仔细体察“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不是靠力气来战胜对方;观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多人进攻的情形,快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太极拳能以小力胜大力,能以静制快。
拳谱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
”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