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
安徽省歙县二中程鸣吴学江
摘要:在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障碍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其解决对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养成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下面就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养成问题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青少年健全人格问题的提出
1、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概念的理解
人格也称个性,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对各界名人的广泛调查研究后发现,个人的事业成功,15%是由于他们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是靠他们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因而有人说“人格即命运”。
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模式,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人生甚至对社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台湾师范大学的贾馥茗教授认为:所谓健全人格是能够重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够做出正确的适应。
因此,健全人格应对自己、他人有积极、全面、客观的评价,有自制力、意志坚强,有能力信心战胜挫折困难,能够调节和控制因失败或成功产生的情绪,有责任心,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2、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问题的现状
专家研究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偏差问题比较突出。
据广州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阶段性统计,在3828个咨询病例中,10-29岁的青少年学生占66.35%,病态人格的咨询病例则占87.5%,而且比例在逐年上升。
来自北京的一项调查指出,中国大城市约有7%--20%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国家“八五”攻关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在对东北地区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的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
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驿站”接待的心理咨询的学生的统计数据表明: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偏差,且有明显上升趋势,少数学生还因心理障碍不得不休(退)学,一些高三毕业班学生对升学的畏惧和对前途的茫然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尤多。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的上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同程度的人格心理问题引发的。
这一切都说明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他们智能的发挥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他们学业的进步和人际间的正常交往,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家庭安宁。
总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障碍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原因
一个人的人格养成是一个很长的时期,从出生一直到青年时期,国外学者甚至认为从胎儿就开始了,而且可塑性很大,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除先天的遗传外,更有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择邻处,“精忠报国”背刺青等故事,说明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成长成长的重要作用。
而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在欧美,华人家庭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这、打算那,有的还包办一切,结果适得其反,使这些孩子缺乏自立、合作、创新等意识,竞争力反而弱化了,“中国妈妈”----一个本来很亲切的称呼也成了家庭包办式教育的代名词,被涂上了贬义的色彩,可见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
但是,现实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而给孩子以重压,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孩子不堪重负,或逆来顺受,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值得深思。
“子不教,父之过”,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更扭曲了其人格,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现实中多少个青少年学生的悲剧的发生和演变的背后无不有这样或那样的家庭原因啊。某地一小学生因为考试未得“双百”而逗留在外不敢回到那个本应该给他温馨依恋的家;又如近年来常见诸报端,因高考落榜就选择轻生的,还有如自杀、弑母、仇师、残害同学等案件,就是其例证。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父母等对孩子缺乏正确的爱和引导,什么都护着呵着;一些家长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斥责;一些家长对孩子又过于溺着,缺少起码的管束,放任自流,或者什么都包办不放手;甚至一些家长在家庭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给孩子做了的不良的表率,致使孩子过分骄纵暴戾,或游手好闲,以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和示范者。如果家长以自己的好恶为好恶,以自己的功利为目的,都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压抑本来天真、纯洁、灵动的心灵世界,导致精神抑郁性疾病,人格发展由此发生变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一些家长纷纷外出务工(特别是农村),使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倍享孤独与亲情的缺失,幼小的双肩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艰辛,这也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造成了障碍。社会有识之士已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各级政府也已行动起来。
2、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