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态度、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二、儿童发展:指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过程。
儿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三、儿童行为:指儿童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动作、言语和情感等可观察到的行为。
儿童行为是儿童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然反应。
四、儿童情感:指儿童个体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以及对他人和事物的喜爱、厌恶、依赖等情感反应。
五、儿童认知:指儿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知觉、思维和理解的过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六、儿童德育:指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儿童德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他人和谐相处。
七、游戏教育:指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自由和活跃性,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八、艺术教育:指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感知和表达能力。
九、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爱和家庭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十、课程设计:指设计和安排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各种学科、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上是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常用名词的解释。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全面发展教育学科,其名词术语众多,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幼儿提供教育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学前阶段,孩子正处于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关键期,因此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幼儿园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为3至6岁的幼儿提供全面的学习和社交经验。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方面。
2. 积木玩具积木玩具是一种常见的学前教育玩具,它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木块组成,可由幼儿自由拼搭。
通过玩积木,幼儿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绘本绘本是针对学前儿童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书籍,旨在提供有趣的阅读体验并培养阅读兴趣。
绘本的特点是图文结合,简单易懂的语言,以及富有想象力和故事性的内容。
4. 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学前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游戏教学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5. 自助餐式教育自助餐式教育是一种适用于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它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自助餐式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简答题1. 为什么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学前教育是幼儿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和探索,幼儿可以了解和适应自己的环境。
其次,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另外,学前教育也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 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游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以下方面的发展:首先,游戏教学通过引入游戏元素,提供了一个有趣和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锻炼他们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运动,提升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学前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正式上小学之前的那段教育时光啦。
学前教育可不是随随便便玩玩闹闹,它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和重要性呢!比如说,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学唱歌、跳舞、画画,这可不只是为了好玩。
通过唱歌,小朋友能更好地感受节奏和韵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跳舞能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让身体更灵活;画画呢,则能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就拿我家小侄子来说吧,他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小朋友们画自己心目中的家。
我小侄子呀,拿着彩笔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
他先画了一个大大的房子,屋顶是红色的,墙是黄色的,还有一扇蓝色的门。
房子前面有一个花园,里面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然后他又画了爸爸、妈妈和自己在花园里玩耍。
画完之后,他特别自豪地拿给我们看,眼睛里闪着光,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学前教育中的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有意义。
它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学前教育还包括培养小朋友的良好习惯,像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等。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我曾经在幼儿园观察过,有的小朋友一开始怎么都不愿意自己穿衣服,老师就会耐心地引导,先示范一遍,然后鼓励小朋友自己动手。
慢慢地,小朋友们都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更加独立了。
还有啊,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活动也很重要。
小朋友们一起搭积木、玩过家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小朋友一起搭积木,他们想搭一个城堡。
有的负责搬积木,有的负责设计,还有的负责搭建。
当城堡搭好的时候,他们高兴得又蹦又跳,那种团队合作成功后的喜悦真是让人感动。
再说说学前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吧。
老师会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读绘本,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世界。
小朋友们会被故事里的情节吸引,会跟着老师一起念,一起模仿角色的声音。
这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总之,学前教育就像是为小朋友们打开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5.人的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6.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7.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8.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9.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第二章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包括: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
人工环境包括: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环境等)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4.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6.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第三章l.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3.遗传决定论这一流派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身体等各方面。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中的第一阶段,对儿童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的目的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为儿童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特点 - 以儿童为中心:学前教育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
- 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 综合性:学前教育注重综合发展,不仅包括认知领域,还包括情感、社会、身体等方面。
- 注重家庭与社会的合作:学前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共同体。
四、学前教育常用名词解释 - 幼儿园:专门为3-6岁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机构,为儿童提供游戏、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 早期教育:是相对于学前教育而言的概念,泛指0-6岁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
- 发展教育: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游戏教育:以游戏为教育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 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五、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观念的不断变革,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学前教育将
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关注儿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为每个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机会。
个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分享
71个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园长负责制:幼儿园在上级的宏观领导下,由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的教养工作管理和行政工作管理,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非行政组织进行监督的完整的领导体制。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
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16“幼态延续”: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过程。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必考的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
2.家园合作: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3.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特点是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和社会性。
4.主题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国绕一个中心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这个中心内容即“主题",主题活动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力求使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希望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幼儿,最终使幼儿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
5.结构游戏:指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竹制材料、金属材料、泥巴、沙、水、雪等)通过手的创作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6.表演游戏:指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
简而言之,表演游戏就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7.创造性游戏:指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8.角色游戏(主题角色游戏):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
它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9.幼儿园环境:广义:指支持与影响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10.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3、学前教育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6、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7、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第二章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
3、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4、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5、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第三章1、因人施教是指幼儿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进步,促进他的发展。
2、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3、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大体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增进学前儿童(0~六、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类活动与办法的总和。
(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增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公共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依照社会的要求,以增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份,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表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偏向。
(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表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和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成心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成心识地按必然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必然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域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一路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彼此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或对教育活动承担人的人都是教育者。
儿童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或心理有规律的进行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作用中的根本看法。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功用和价值。
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实现层次。
育人效益: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和收益。
追求育人效益就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更多的育人成果,或以同等的教育投入取得更多的育人成果。
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它是有学前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认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儿童会以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为参考系。
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是指它或其他真实的榜样,但有的时间也会和想象和理想的榜样联系。
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与社会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以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进行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想象和模仿,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性地反应现实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角色游戏:是通过儿童的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应周围生活。
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感知。
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学会用语言符号来进行思维。
有规则游戏:以规则为游戏的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当的儿童在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所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
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目标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
沟通时相互性的活动,需要相互理解,彼此相互接受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沟通能力是教师能力的要求之一。
直接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目的,直接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幼儿。
间接教学:是指不把教学内容直接的传递给幼儿,而是通过环境中的中介,比如利用教室里的玩具,榜样,幼儿感兴趣的表象或事件的作用,迂回的达到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学前教育,即早期教育或幼儿教育,是指为适龄幼儿提供的教育和护理服务。
这段时期是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简答题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早期教育指的是对0-3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刺激、亲近和互动,促进婴儿和幼儿的早期发展。
2. 幼儿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幼儿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的教育服务,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习兴趣和基础知识。
3. 感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感受教育是一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的教育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4. 游戏教育(Play-based Education):游戏教育是一种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5. 结构化教育(Structured Education):结构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清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提供系统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二、简答题1.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
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学前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 综合性:学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 个性化:学前教育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针对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 实践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让幼儿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德育过程一、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和其他相关的学前阶段教育,旨在帮助幼儿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 德育德育是指培养人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旨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德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营造学前教育环境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营造积极、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2. 观察与引导教师需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例如,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表扬或批评,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
3. 教学活动德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幼儿道德意识和品德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学活动,如道德讲故事、道德游戏等,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守规矩的习惯。
4. 榜样引领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的榜样,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因此,榜样引领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5. 合作教育德育过程也需要与家长、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幼儿的道德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良好的德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结语德育过程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品德、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下一代。
希望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更加重视德育过程,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幼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p2)2.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P15)7.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 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9 .社区教育-- 把教育之于一定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反政府和党的领导下,一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 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原理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名词,下面为您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关键名词。
一、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指的是对 0-6 岁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发展幼儿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等方面逐渐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认知发展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的提升;语言发展涵盖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步;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社会发展则体现在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等方面。
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当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目标通常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可能是帮助幼儿学会某项具体的技能或知识,如自己穿衣、认识颜色等;长期目标则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如良好的品德、学习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制定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四、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
常见的课程类型有主题课程、领域课程等。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在学前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指针对3-6岁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智力、情感、社交、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2. 幼儿园:学前教育主要实施场所,通常指提供3-6岁儿童教育和保育的机构。
3. 学前班:指在小学阶段某些学校设立的专门教授3-6岁儿童的课程班级,也称为“小班”。
4. 早期教育:指从儿童出生到7岁左右的重要发育时期实施的教育。
5. 保育:指提供幼儿日常生活照顾和安全保障的服务。
6. 教学计划:指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为幼儿提供的学习计划,包括内容、方法、教学活动等。
7. 评价与考核:指对幼儿的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与考核,以确定其发展水平、需要和后续教育方向。
8. 家园合作:指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间的合作与沟通,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7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综合性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2、直观形象法:指在教学中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及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4、幼儿园健康教育:指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5、科学讨论型活动: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以及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来帮助儿童学习科学。
6、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7、体操活动:指儿童通过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根据人体各部位运动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目的、有节奏地进行各种举、摆、绕、振、踢、屈伸、绕环、跳跃等一系列单一或组织动作的身体练习。
8、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
幼儿园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9、幼儿园手工活动: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型的一种造型活动。
10、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方案,也是对影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合理而系统的编排和处理的过程。
11、幼儿园学科课程:是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12、儿童心理健康:指心理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13、移情训练法: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及之共鸣的训练方法。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的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社交能力和学习兴趣。
它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塑造他们的性格、智力和社会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在孩子正式上小学前的早期阶段,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
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通过游戏、故事、艺术和其他互动活动来进行,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2. 幼儿园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它提供给孩子们一个以游戏为主导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学习习惯和基本知识。
3.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指从孩子出生到6岁期间的教育。
这个阶段是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认知、语言和运动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早期教育注重对孩子进行综合性的关怀和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基础。
4. 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指孩子们使用手部进行各种活动和操作的能力。
这个能力对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心理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可以锻炼精细运动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能力。
学前教育强调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分享和合作。
6.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孩子们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经验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学前教育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7.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孩子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通过丰富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想法、交流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8.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新想法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学前教育鼓励孩子们发展创造力,通过启发性教学和开放性活动,激发他们尝试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11.隐课程:潜在的,非正式的课程
12.儿童观:对儿童的基本看法,也涉及对儿童的做法
6.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法>>,创办儿童之家,儿童发展又敏感期,自动教育,准备环境
7.南陈北张:南方陈鹤琴,北方张雪门,著书立说,创办幼教机构,对幼教做出贡献
8.学前教育观:对学前教育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涉及教育目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
9.家庭结构:家庭诸分子之间的关系,包括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出生到入小学前儿童的教育
2.福禄贝尔:德国教育家,1837年创办幼儿园,重视游戏作用
3.陶行知:艺友制培养师资,创办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和劳工幼儿园
4.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重视儿童的受教育权及游戏权
5.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综合性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2、直观形象法:指在教学中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4、幼儿园健康教育:指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5、科学讨论型活动: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以及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来帮助儿童学习科学。
6、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7、体操活动:指儿童通过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根据人体各部位运动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目的、有节奏地进行各种举、摆、绕、振、踢、屈伸、绕环、跳跃等一系列单一或组织动作的身体练习。
8、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
幼儿园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9、幼儿园手工活动: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型的一种造型活动。
10、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方案,也是对影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合理而系统的编排和处理的过程。
11、幼儿园学科课程:是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12、儿童心理健康:指心理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13、移情训练法: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共鸣的训练方法。
14、科学游戏: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游戏,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15、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16、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17、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18、表现性评价: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19、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20、体态律动学说: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
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不同于舞蹈动作和表演动作,而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
达尔克罗兹认为,这种身体律动充满了生命的节奏和动感之美,故称之为“体态律动”。
21、渗透的语言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是的生活情景中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幼儿更好的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
22、定性评价: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和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23、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24、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5、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与0到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寓言、通话、故事、儿歌等多种体裁。
26、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标有计划的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27、活动教育观: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语言。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的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寄回,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幼儿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
28、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29、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得特殊学习方法。
30、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的吸引儿童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
31、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教师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32、儿童自然发展法:是由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柯达伊提出的。
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各个使其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
33、铃木教育法: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和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提出的。
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开发个人才能、使资质平平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演艺精湛的音乐家的教育体系。
34、谈话规则:指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称的一些方式方法,违背这些规则,便有可能对人际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谈话规则主要包括用适合角色的语言进行交谈、用轮流的方式进行交谈以及用修补的方法进行交谈。
35、纸工:是以不同性质的纸为主要材料,运用折剪、撕贴等各种技能进行造型的活动。
36、前阅读能力:是幼儿在识字钱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知识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阅读的方式除了自己看以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
这样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的准备期,我们把它称为浅阅读能力。
37、言语:是人运用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38、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去学习的活动。
39、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40、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
他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的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进行41、发展性原则:指在设计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儿童原有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2、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0到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到6岁儿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注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也就是说,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展开。
43、练习法:指有意识的让儿童多次使用同一语言(如:语音、词汇、句子等)因素来训练儿童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44、启蒙性原则: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室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45、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46、学前社会教育: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4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即收集教育活动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的过程。
48、访谈法: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49、动作表征:指个体的学习涉及了操作活动与直接经验,即通过直接的操作行动来理解事物,或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不需要语言的帮助。
50、涂鸦线:是年龄在1到4岁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划,画出一些乱而不规则的图形包括直线、斜线、弧线和折线。
51、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52、纵向组织法: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
53、时代性要求: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5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指的是吧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5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即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56、幼儿体育:是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57、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科学的发展。
58、科学性: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59、打击乐活动: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操作来表现的一种活动,它是儿童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也是令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60、感觉统合失调: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再中枢神经有效地进行统合处理,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控制组合能力。
61、韵律活动: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62、身体素质:是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应,是表现一个人能有效的活动的一种能力,有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