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

合集下载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种类繁多,且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方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一、呼吸道传染病1.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

1.2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接种结核疫苗、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

1.3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麻疹疫苗、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消化道传染病2.1 腹泻病:腹泻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饮用安全的水源、食用熟透的食物、勤洗手。

2.2 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等引起的肝脏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患者共用针头、避免性传播途径。

2.3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副伤寒、大肠杆菌感染等。

预防方法包括饮用安全的水源、食用熟透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血液传染病3.1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血液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避免与HIV感染者共用针头、正确使用安全套、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

3.2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相应的疫苗、避免与患者共用针头、避免性传播途径。

3.3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血液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水源、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避免接触感染源。

四、皮肤传染病4.1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接种水痘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4.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预防方法包括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患者接触。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60页】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60页】
由于水痘皮疹分批出现,故 各期皮疹同时出现为本病特征。
防治重点
早期发现、隔离、治疗患者是预防关键, 应避免接触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
预防接种: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
7.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 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水和食物经粪口传播。好发于夏秋季。
1.15/10万(总人口中)。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263.52/10万,死亡率1.12/10万。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 病总数的91.55%。 病死率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 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0%。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立克次体 支原体 衣原体 螺旋体 霉菌 寄生虫
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 恙虫热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沙眼 梅毒 脚气 血吸虫病
3.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 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 ②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
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例如:空气飞沫、血液。 ③ 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例如: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未感染过麻疹 的儿童。
传播途径分类
直接或间接 空气或飞沫 经水传播 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 血液或体液 昆虫或动物 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围产期传播 多途径传播
水痘、结膜炎(红眼病) 水痘、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艾滋病 乙肝、艾滋病 乙脑、疟疾、狂犬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风疹、梅毒、艾滋病 艾滋病
治疗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 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

传染性疾病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染性疾病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染性疾病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和寄生虫传染病四大类。

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结核病、痢疾等;病毒性传染病包括流感、艾滋病等;真菌性传染病包括念珠菌病、白喉等;寄生虫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的症状不同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症状,但一般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腹痛等。

病毒性传染病常常伴有皮疹、咽部充血、咽痛等。

细菌性传染病常常伴有化脓性分泌物、脓肿等。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传播和粪口传播等。

空气传播主要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传播,主要包括肺结核、麻疹等。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把病原体传播到他人,主要包括流感、麻疹等。

接触传播是指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包括沙门氏菌病、腮腺炎等。

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水传播,主要包括霍乱、痢疾等。

粪口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水、手指等受污染物传播,主要包括痢疾、传染性肝炎等。

四、传染病的预防预防是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接种疫苗,及时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避免接触病原体。

五、传染病的控制传染病的控制主要包括隔离患者,消毒环境,做好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和报告,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传染病,要尽快隔离患者,对患者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做好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和报告,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了解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启 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流程进行处 置。
现场处置技巧和经验分享现来自处置技巧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制定现场处置 方案;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现场处 置有序进行;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经验分享
及时总结现场处置经验,分享给其 他相关部门和人员,提高整体应对 能力。
后期总结评估与改进方向
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 传播。
03
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及预防
流行性感冒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
推荐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 风险。
及时就医
如有流感症状,应佩戴口 罩并及时就医,遵医嘱治 疗。
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 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病毒性肝炎分类与治疗原则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 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 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 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传 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及时有效 的控制措施可以迅速控制疫情,减少 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02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及预防
正确佩戴方法
将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确保密合性,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面,佩戴前后 要洗手。
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介绍
手套
一次性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防 止直接接触传染源。
隔离衣
一次性隔离衣或防护服,用于隔 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
其他防护用品
护目镜、面罩等,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
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注意事项
感染途径
通过输血、注射、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血液,如疟原虫、 弓形虫等。

八下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图文

八下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图文

八下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一、疾病定义传染病,简称传病,是指由感染源直接或间接传给易感者,在某些特定时期,因可感染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变化,从而导致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异常以及相应的病理变化。

严重的传染病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会带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常见传染病种类1.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猪流感等。

病毒性疾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2.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痢疾、结核病、性病等。

细菌性疾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通过空气、食物、水和接触传播等。

3. 真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真菌性疾病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性疾病的传染方式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者受污染的环境、器具、衣物,食物等介质传播。

三、传染病预防1.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指通过个人防护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加强锻炼、维持良好的健康习惯等。

2.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是指对污染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杀死或去除病原微生物,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主要环境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等。

3.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指通过接种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疫苗预防是目前预防传染病的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之一。

4.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通过加强食品质量监测、严格控制食品加工、销售和标识等,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预防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疫情,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预防传染病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健康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学习预防传染病的常识和方法,配合政府和社会的综合防控措施,共同构筑起抗击传染病的健康防线。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04
常见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
01
02
03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 传播。
症状表现
持续发热、盗汗、虚弱、 淋巴结肿大等。
预防措施
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 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 等。
梅毒
传播途径
01
性接触、母婴传播。
症状表现
02
硬下疳、皮疹、骨关节病变等。
预防措施
03
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水痘
01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02
03
04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症状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皮肤 出现水疱等
预防
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 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
风疹
01
病原体:风疹病毒
02
传肿大 、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
04
预防: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 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 常见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 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 学校和社区中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 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接种相关疫苗。
幼儿急疹
病原体
人类疱疹病毒6型。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 的物品传播。
症状
高热、皮疹,可伴有轻度咳嗽、流涕 、腹泻等症状。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如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进行确诊。
影像学诊断
03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
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虫体或虫卵进行确诊。
免疫学诊断
检测患者体内寄生虫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辅助诊 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应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寄生虫DNA或 RNA,提高诊断准确性。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 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
传染病预防措施
01
02
03
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和 教育,对动物传染源进行 处理等。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采 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个 人卫生防护、消毒、杀虫 、灭鼠等。
03
常见传染性疾病及防治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
麻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表 现为高热、头痛、乏力等。预防措施 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表 现为发热、咳嗽、皮疹等。预防措施 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接触患者等。
肺结核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通过飞沫传播 ,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等。治疗 需使用抗结核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营养支持。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根据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 及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 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
VS
药物选择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选择 具有针对性、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病 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寄生虫感染可 选用驱虫药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水痘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症状
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等,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预防
接种水痘疫苗,避免接触水痘患者,保 持室内空气流通。
腮腺炎
01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
02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
03
04
症状
腮腺肿痛、发热、头痛、乏力 等症状。
预防
接种腮腺炎疫苗,保持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去人群密
学前儿童易感因素
03
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
学前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病原 体的抵抗力较弱。
不良卫生习惯
部分学前儿童存在吃手、不洗手等不良卫 生习惯,易导致病原体传播。
密集接触环境
幼儿园等学前儿童聚集场所,儿童之间接 触密切,易于病原体传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降低发病率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学 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
预防
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加强通风换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 所。
手足口病
病原体
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 和肠道病毒71型。
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 途径传播。
症状
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 小溃疡,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 等症状。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家庭 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呼吸道卫生
鼓励儿童在咳嗽或打喷嚏 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 直接用手。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毛巾、牙刷、餐具等, 以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环境卫生整治与消毒
室内通风换气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目录一、传染病基础知识 (3)1.1 传染病的定义与病因 (4)1.1.1 传染病分类与传播途径 (5)1.1.2 病原体介绍 (5)1.2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7)1.2.1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8)1.2.2 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 (9)1.3 免疫反应与疫苗接种 (10)1.3.1 免疫系统功能介绍 (11)1.3.2 疫苗的发展与分类 (12)1.3.3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与推荐程序 (14)二、传染病防控措施 (15)2.1 个人防护与卫生习惯 (16)2.1.1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 (16)2.1.2 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17)2.2 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18)2.2.1 学校卫生标准与措施 (19)2.2.2 医院等场所的感染管理与预防 (20)2.3 政府与社区的角色 (22)2.3.1 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23)2.3.2 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24)三、特定传染病的防治 (26)四、疫情监测与应对 (27)4.1 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 (29)4.1.1 全球与区域性的疫情监测机构 (30)4.1.2 监测技术与方法 (31)4.2 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32)4.2.1 疫情的早期识别与报告 (34)4.2.2 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 (35)4.2.3 疫情管控与隔离措施 (37)五、专题讨论 (38)5.1 抗性病原体与抗生素耐药性 (39)5.1.1 抗性病原体的形成与传播 (40)5.1.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替代疗法 (42)5.2 全球健康与传染病防治的挑战 (43)5.2.1 国际合作与公共卫生 (44)5.2.2 贫困与传染病之间的关系 (46)5.3 未来的科学与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 (48)5.3.1 现代生物技术与治疗方法 (48)5.3.2 信息技术与疾控系统集成 (49)一、传染病基础知识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直接或间接从患者或带菌者传播给健康人口的病症。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种类繁多,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方法。

一、呼吸道传染病1.1 流感- 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预防流感的措施- 流感疫苗的重要性1.2 结核病- 结核杆菌的传播方式- 结核病的预防措施- 结核疫苗的作用1.3 麻疹- 麻疹的传播途径- 麻疹的预防方法- 麻疹疫苗的接种时间和注意事项二、肠道传染病2.1 腹泻病- 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 腹泻病的传播途径- 预防腹泻病的关键措施2.2 传染性肝炎- 传染性肝炎的传播方式- 传染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传染性肝炎疫苗的接种时间和注意事项2.3 肠道寄生虫感染- 肠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方法- 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三、性传播疾病3.1 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措施- 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3.2 梅毒- 梅毒的传播方式- 梅毒的预防方法- 定期进行性病检查的重要性3.3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 尖锐湿疣的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四、皮肤传染病4.1 疱疹- 疱疹的传播方式- 疱疹的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者的注意事项4.2 痤疮- 痤疮的传播途径- 痤疮的预防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的重要性4.3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个人物品的注意事项五、血液传染病5.1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时间和注意事项5.2 爱滋病- 爱滋病的传播途径- 预防爱滋病的关键措施- 安全采血和注射的重要性5.3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的注意事项结论: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种类及其预防方法对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避免与感染者接触以及注意饮食卫生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常见的传染病知识及预防措施。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传染病。

简单来说,就是人或动物身上突然冒出来的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空气、水源、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别人,让别人也生病。

这种病可不好玩,有时候还会让人失去生命。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预防传染病。

那么,如何预防传染病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技巧。

1. 勤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基本方法。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东西,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钱等等。

这些东西上面可能沾满了细菌和病毒。

如果我们不洗手,这些细菌和病毒就会悄悄地跑到我们的鼻子、嘴巴、眼睛里面,让我们生病。

所以,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 戴口罩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大家都喜欢出门逛街、旅游。

但是,有些人可能患有传染性疾病,他们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会把病菌和病毒喷到空气中。

如果我们不戴口罩,就很容易被这些病菌和病毒感染。

所以,我们要养成戴口罩的好习惯。

3. 不随地吐痰有些人可能觉得随地吐痰很正常,但是这样会让病菌和病毒飘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而且,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痰,也可能被感染。

所以,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4. 保持距离有些人可能觉得跟朋友聊天很开心,但是在传染病高发期,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比如,不要跟生病的人太近,不要参加人多的活动,这样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5.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卫生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吃新鲜的食物,不要吃变质的食物。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餐具的清洁卫生,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6. 及时就医如果我们感觉身体不舒服,比如发烧、咳嗽、腹泻等,一定要及时就医。

医生会给我们做检查,确诊病情,然后开药治疗。

如果我们不及时就医,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传染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大家都做好了预防工作,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些小技巧,让我们一起抵抗传染病的侵袭吧!。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控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控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控羊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动物之一,但常常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侵害。

对羊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方法。

传染性疾病是指能够通过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的疾病。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羊痘、犬瘟热、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羊痢疾等。

首先是羊痘,这是一种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吸入病原体传播。

预防和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羊只。

最后是羊痢疾,该病主要由布鲁氏菌引起。

该病通过接触感染杂草、杂草及其种子成分以及动物尸体等传播。

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控制传播源、加强环境卫生和接种疫苗等。

除了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也是羊常见的疾病之一。

寄生虫主要有弓形虫、肺吸虫、胸腔吸虫、疥螨和寄生蜱等。

弓形虫是一种主要通过摄食和食物污染传播的寄生虫。

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清除饮用水源,定期消毒圈舍和饲养用品以及合理的饲养管理等。

肺吸虫和胸腔吸虫是通过摄食受感染的草料或饲料,或者在羊只水源中的幼虫感染羊只。

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定期清洁饮水设施,合理选择和处理饲料,以及疫苗接种等。

疥螨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而传播。

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加强卫生管理,定期给羊只除螨,以及控制传染源等。

寄生蜱主要是通过羊只皮肤直接寄生和咬吸血而传播。

预防和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圈舍,采取切实的防蜱措施,以及注重羊只个体保护等。

要防控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我们需要加强羊只的饲养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的营养补充,定期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和加强环境卫生等。

只有通过科学、综合的措施,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羊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件-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件-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 将纸巾扔进封闭的垃圾桶,并及时洗手。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口 ,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商场、车站 等。
避免接触病人
如有疑似传染病症状的人,应避免与其接触, 并及时就医。
关注疫苗接种信息
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的疫苗接种通知和指南,了解最新的疫苗接 种政策和建议。
04 传染病疫情的应对措施
及时报告疫情
总结词
及时报告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疫情 。
详细描述
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包括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涉及人数、症状等信息,以便迅速采取措施。
报销。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建立健全应 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在传染病 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
对。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提供洗手设施,鼓励人们勤洗手,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
总结词
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通过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同时,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健康教育,让更多人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接触传播
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而受染, 如血吸虫病。
虫媒传播
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媒介 昆虫)叮咬人后,病原体进入人体而 受染,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控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控

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防控
一、传染性疾病
1. 烈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WD)
传染途径:通过食用经感染的饲料、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及分泌物污染的环境,或从感染动物隔离后的环境传染。

防控措施:
- 严格控制饲料的来源和制作过程,确保不食用感染饲料
- 加强对感染动物的隔离管理和卫生消毒
- 定期对羊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
2. 羊瘟
传染途径: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呼吸道分泌物。

防控措施:
- 疫苗预防,定期为羊群接种疫苗
-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
- 对疑似感染的羊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传染途径:经呼吸道传染,空气传播
防控措施:
- 合理饲养密度,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通风良好
- 定期消毒饲养设施和用具
5. 羊伤寒
二、寄生虫病
1. 绦虫病
传染途径:羊靠食草和水等获得绦虫卵或囊的感染
防控措施:
- 定期给羊群进行驱虫
- 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绦虫的传播
- 控制绦虫的中间宿主,减少感染机会
传染途径:羊靠食用感染的草料或水,或接触感染动物而感染
5. 肠道寄生虫病
总结:对于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控,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检测和控制传播源,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合理使用驱虫药物和疫苗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羊群患病和传染的风险。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某地区成功防治了一种传染病, 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
案例分析
该地区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 施,包括隔离治疗、追踪接触者、
加强卫生宣传等。
案例总结
该案例表明,只要采取科学有效 的措施,就能够有效控制传染病
的传播。
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案例
案例概述
多个国家共同合作,成功防治了一种全球性传染 病。
案例分析
总结词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 戊型。
VS
详细描述
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症 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 疸和肝区疼痛。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 避免不洁注射和输血、注意个人卫生和避 免与患者接触。
艾滋病
总结词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02 常见传染病类型
流行性感冒
总结词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 有高度传染性。
详细描述
流感通过飞沫传播,通常在冬季和春季高发。症状包括发热 、咳嗽、喉咙痛、流鼻涕、头痛、肌肉疼痛和疲劳。预防措 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和避免去人群 密集场所。
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总结词:传播途径
详细描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 传播和母婴传播。了解和掌握这些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总结词
影响与危害
详细描述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导致大量病例和死亡,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造成严 重影响。此外,传染病的传播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防治传染病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

农村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

农村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

15
预防方法
生活、工作场所保 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 习惯,勤洗手(用肥皂 水、洗手液、流动水冲 洗);不与患者或疑似 患者接触
16
甲型H1N1流感
主要表现
本病早期症状与季节性流感相似,主要表现在 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 等,重症患者可并发肺炎、败血症、休克、呼吸衰 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是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排出病毒,使其
周围接触者被感染发病。亦可经接触病人的痰、气 管分泌物被其污染的物品传播
预防方法
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和公共场所保持通风;注
意个人卫生,尤其在流涕和咳嗽后需勤洗手(用肥 皂、洗手液、流水洗);不与患者或疑似患者进距 离接触
17
如何正确洗手预防传染病
18
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播途径
主要是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
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其次,通过 空气传播,近距离感染病人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病 毒;也可通过误饮或误食被感染的水和食物
预防方法
小孩看护人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卫生干净生
活,儿童接触食物前必须要洗手,保持家庭环境卫
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工作场所保持通风,不喝生
预防方法
水源保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生冷、 变质食物,注意勤洗手
14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主要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 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 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 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呼吸困难
传播途径
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 人的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的物品传播

寄生虫病-感染科疾病

寄生虫病-感染科疾病

第六章寄生虫病目录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1)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 (8)第三节囊尾蚴病 (12)第四节棘球蚴病 (19)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大为主。

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逐渐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在国内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南方12个省、自治区。

诊疗环节:(1)仔细询问疫水接触史和流行病学史。

(2)仔细询问发热及相关伴随症状。

(3)对疑似患者查血吸虫抗体、大便查找虫卵、腹部B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高度怀疑但未找到明确依据时,可行直肠镜下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便查找虫卵。

(5)根据血吸虫病的临床分型选择驱虫治疗方案。

(6)驱虫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关键点】1.急性血吸虫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热、弛张热和不规则热多见。

2.血吸虫感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尾蚴性皮炎。

3.详细询问接触史、既往史和流行病学史,寻找重要诊断线索。

4.90%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出现肝大。

5.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粪便中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6.免疫学检查血清血吸虫抗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7.高度疑似诊断,但缺乏确诊依据时,可考虑行直肠活组织检查。

8.急性血吸虫病驱虫治疗剂量为成人总剂量120mg/kg,分4~6天服用,每天剂量分2~3次服用。

临床病例40岁,男性,工人,因“发热十余天”前来就诊。

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峰波动在39~40℃,用退热药物(双氯芬酸钠栓)伴大量出汗后可降至正常,每天发热1~2次,无显著规律。

伴畏寒、轻微咳嗽,无咳痰;无头痛、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精神、食欲稍差。

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具体结果不详),诊断为“细菌感染”,予以头孢哌酮(2g,一天2次)静脉注射5天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辅导:第六章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是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一组疾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学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基本知识,是要了解它、认识它、识别它,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生活质量。

这一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病毒性肝炎、结核、性病与艾滋病、疟疾、狂犬病、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对机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所介绍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和对人体的危害掌握所介绍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的传染途径、预防措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称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能传播开来,甚至造成大规模流行的疾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也包括在传染病的范畴内。

2.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多种多样,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人类就生活于微生物的世界之中,大约超过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可以感染人,引起相应的疾病,这些微生物我们称为致病性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例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虫卵等是肉眼不能看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

3.病原体如何引起疾病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与病原体的致病力、侵入的数量,以及病原体是否侵入人体的适当部位,亦即适当的侵入门户有关。

4.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具体来说,就是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排菌者)或称带菌(虫)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有空气传播、水的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等。

了解传染途径,对于预防传染病是非常重要的。

①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

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感冒。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因此,随地吐痰是一种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应当予以摒弃。

②水的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发生传染病的流行。

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以经水传播。

所以说,喝生水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

③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可以通过污染食物而造成传播。

④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途径。

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尤为多见。

各种物品、用具常可通过肠道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之手污染,经易感者接触后造成传播。

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不经过任何外界因素而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播。

例如:发生在四川资阳等地的猪链球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多是直接宰杀病猪或食用病猪致病的。

⑤虫媒传播:蚊、蚤、蝇、虱等可以通过叮咬吸血传播某些传染病,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等。

⑥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污染土壤;有些细菌,如破伤风、炭疽等芽胞可长期保存在土壤中,接触这些土壤可以构成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而易受感染的人。

以种痘为例,若某个人群都种过痘,这个人群对天花已经免疫,也就没有易感性了;若只有一小部分的人种过痘,人群的易感性就高了。

这种易感人群的多少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往往有很大影响。

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它必须进入易感人群的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而肝炎病毒是一组专门侵犯人和动物肝细胞,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人类肝炎病毒目前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型别,这五种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HDV)、戊型肝炎(HEV)。

一、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播的1.传染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的肝炎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分别是急性和慢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1)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粪~口传播是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患者的粪便污染水源、水生贝类(毛蚶)、蔬菜、食品、手、用具等均可引起传播。

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2)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①经血传播。

②接触传播。

③母婴传播3)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注射途径传播4)丁型肝炎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二、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危害各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的危害是造成对肝脏不同程度的损害。

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一般可分为轻、中、重度。

重度肝炎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程短,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

三、病毒性肝炎的预后感染了肝炎,能不能痊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肝炎的预后问题。

一般说,急性肝炎,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一些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消失了,我们称为临床康复。

甲型肝炎预后良好;急性乙型肝炎60%~90%可完全恢复,10%~4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者;急性丁型肝炎重叠HBV感染时约70%转为慢性;妊娠合并戊型肝炎者病死率10%~40%。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约25%最终死于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结核病一、结核病是如何传播的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多见。

1.传染源:结核病人和结核带菌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少数病人可因食入带菌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细菌经皮肤伤口感染者极少见。

二、结核病对人体的危害结核病患者,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乏力、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心悸,在病情的进展期,可以出现发热、畏寒表现。

不同部位的结核也有相应器官的表现。

如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空洞型肺结核痰量增多。

当结核病灶侵蚀血管时,可有咯血(气道出血);累及胸膜可有胸痛;消化系统肠结核可以引起肠道狭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由于颅内压增高,可有头痛,喷射状呕吐,甚至惊厥、昏迷等。

三、哪些疾病可以合并结核病1.艾滋病:结核病与艾滋病就像一对“孪生子”,这一对“新老病魔”几乎形影相随。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一旦再感染结核菌,患结核病的机会是常人的30倍。

2.糖尿病:我国糖尿病并发结核病者达19.3%-24.1%,是普通人群的4-8倍,且有增高趋势。

3.矽肺:结核病患者因呼吸道对粉尘清除功能降低也易并发矽肺。

二者并发率颇高。

一、二期矽肺并发结核者占20-40%,三期者可达70-95%。

四、结核病的预防肺结核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为了控制结核病的流行,预防结核病是关键。

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必须抓好几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应早期接受合理化疗;接种卡介苗;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

性病与艾滋病性病是一组传染病的总称,艾滋病属性病的一种。

性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

在我国列入法定管理的性病有8种,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其中艾滋病、淋病、梅毒属《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二类传染病,并把艾滋病作为强制管理的病种之一。

梅毒(一)病因及传播途径1.病原体: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2.传染源:梅毒患者。

3.传播途径:95%经性交传播,少数可经输血、接吻、母婴垂直传播(先天性梅毒)等方式传播。

(二)梅毒对机体的损害梅毒螺旋体从破损处进入机体后,先侵入皮肤淋巴管及附近的淋巴结,2日~3日后经血循环播散全身。

累及心血管(80%~85%),中枢神经(5%~10%),肝脏、骨等器官。

淋病淋病是奈瑟淋病双球菌(也称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以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要特征。

淋病主要是通过性交传染,好发于青壮年,为我国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淋病常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在男性者如尿道狭窄、前列腺炎、膀胱炎,若上行传染时,引起肾盂炎、肾盂肾炎、副睾炎,女性者可经阴道上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等,淋球菌除侵犯泌尿生殖器粘膜外,亦可引起皮肤损害,如淋病性角化症、淋病性皮炎。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以形成局部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

最常发生于男女外生殖器及肛周,以男性的冠状沟、包皮系带及女性后联合、小阴唇内侧较为常见,也可见于阴道及宫颈,生殖器以外的部位偶可发生。

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语缩写“AIDS”)。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一)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本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及HIV携带者。

传播途径有三个:1.性接触传播:HIV可通过性交特别是性乱交传播。

2.血液传播:吸毒者共用针管是血液传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3.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是指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带毒状态,个体即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HIV感染是终生的,感染者终生有传染性。

艾滋病是HIV感染晚期、并且也是最危急的状态。

此时HIV感染者出现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称之为艾滋病人。

艾滋病人必须是感染者,而感染者却不一定是艾滋病人。

(三)艾滋病对人体的危害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

发热、寒战、肌痛、头痛。

每经1、2或3天的周期性寒战、发烧、盗汗是疟疾的典型表现。

有时出现呕吐、腹泻、咳嗽、黄疸。

约70~80%的病人有脾肿大的体征。

严重恶性疟患者可能发生贫血、出血、休克、肝和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昏迷。

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

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

近年随着人们养狗逐渐增多,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