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背后的故事
《卡农》背后的故事
![《卡农》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3cfb3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2.png)
《卡农》背后的故事《卡农》背后的故事卡农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这首钢琴曲背后有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德国人。
在他10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
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但自从到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
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
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经历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
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着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
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个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佣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这睡一会。
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之后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找Pachelbel并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当她去找Pachelbel的时候,Pachelbel已经不在了。
卡农
![卡农](https://img.taocdn.com/s3/m/430b8b85cc22bcd126ff0cee.png)
卡农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喜欢一首歌的时候,会不停地听,没日没夜的听,走路时听,睡觉时听,直到厌倦。
唯有这一首《卡农》,厌倦后再重拾,仍然像童年的玩具一样爱不释手,越发喜欢,越发不能自拔。
坚信地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音乐。
百年来,肯定有很多人喜欢卡农,并且跟我一样找过好几个版本的卡农。
变换百首的卡农,从不退场,百听不厌也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每个版本的卡农都有它的特色,我们不妨把卡农比喻成一种美妙的音乐香水,喷在不同的音乐上,便有不同的效果。
然而我最爱的依然是纯粹之至的钢琴版。
我是一个对音乐彻底依赖的人,总觉得文字的书写需要用音乐来熏染,那些才不至于让俗气的我将那些洁净的文字污染。
音乐具有这种功效。
我需要音乐。
卡农,这是一段关于音乐爱情故事,也是提到音乐就不得不想说的故事。
卡农有关爱情,时而轻缓,时而明快,时而忧伤,时而热情,就像是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那段不愿道出的如烟往事。
会有伤痛,会有遗憾,当想起的时候,心中总是有会有甜蜜温柔相随。
最早接触卡农,那还是一段关于钢琴的故事,就像是刚看到墙角的一朵无名小花那般兴奋。
韩国人郭在容用卡农诠释了“野蛮女友”的定义,也让我开始明白音乐是一种强大的李量,可以让一个男人拿掉头顶的帽子、举着一支玫瑰站在面前,尽管她看上去真的有些野蛮,但是她善良、可爱、勇敢,也拥有一颗足以包容一切的温暖的心。
那是一个美好的画面,女子静坐在钢琴前弹奏一曲《卡农》,就像是在向他人叙说一段自己的故事,抑或他人的故事,神情一样专注。
音乐像是流水一样从身边走过,发出哗哗的声响,并携带着一些自上游飘洒而下的碎花。
也许那些碎花也都有各自的故事,若不然怎会呈不同姿态出现呢?我看过一些或是男子或是女子弹奏钢琴,那些画面都是一种享受,音乐和人似乎于瞬间都融合在一起了。
莫不是郭在容自己有一段关于卡农的故事,要不然为何又在《假如爱有天意》里吟唱卡农呢?韩剧过多地纠结于情感,以致在画面和故事里呈现的都是不同形态的爱情,继而让这些爱情全部融进泪水之中。
卡农背景故事
![卡农背景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b918f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7.png)
卡农背景故事卡农,又称卡农D大调,是巴洛克音乐时期最为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
它的美妙旋律和优美和声使得它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卡农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帕切贝尔的意大利作曲家。
帕切贝尔生于1683年,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很快被人们所发现,年仅19岁的他就成为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音乐学院的教授。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发生在帕切贝尔25岁那年。
他的父亲突然病逝,留下了一大笔债务。
为了偿还父亲的债务,帕切贝尔毅然决定离开意大利,前往德国寻求发展。
在德国,他遇到了一位名叫约翰·戈特利布·冯·莱尔的贵族,这位贵族对音乐情有独钟,非常欣赏帕切贝尔的音乐才华。
于是,他邀请帕切贝尔到自己的庄园中担任音乐教师。
在这段时间里,帕切贝尔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音乐作品,其中便包括了卡农。
据说,卡农的灵感来源于帕切贝尔在庄园中散步时听到的一首民间歌曲。
他被这首歌曲的旋律所吸引,于是将其加以改编,创作出了卡农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然而,帕切贝尔的命运并不因为创作了卡农而得到改变。
他在德国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时常为生计发愁。
直到他离开德国前往英国,才逐渐找到了一些经济上的支持。
在英国,他继续从事音乐教学和创作工作,直到去世。
帕切贝尔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而不平凡的。
然而,他留下的音乐作品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流传至今。
卡农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和声,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被无数音乐爱好者传颂不衰。
在卡农的背后,是一段充满坎坷和辛酸的故事。
帕切贝尔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历经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的音乐才华却让他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音乐史的长河之中。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卡农钢琴曲的串词要怎么写
![卡农钢琴曲的串词要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9b33a4d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9.png)
卡农钢琴曲的串词要怎么写钢琴曲《卡农》应该用生命词来形容它的旋律(优美之类的套词不要)曼妙,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美妙之感急需节目小提琴《卡农》的串词女问男:你听过著名演奏家某某的《卡农》,我们在座的也有一位低调的小提琴王子,他深藏不露哦~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跃动的音符,来欣赏由XX给我们带的《卡农》小提琴独奏。
钢琴曲《卡农》的简介复调音乐的一种,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
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师。
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
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
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
钢琴曲《卡农》讲的什么故事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他们还有了孩子,是帕赫贝尔写给女儿和妻子的作品。
故事开始:巴哈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
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
1669年,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1677年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
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
卡农钢琴曲创作背景故事
![卡农钢琴曲创作背景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f57b6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e.png)
卡农钢琴曲创作背景故事
【一、卡农简介】
卡农(Canon)是一种复调音乐,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依次出现相同的旋律,如同大自然的回声般此起彼伏。
这种曲式严格遵循特定的规则,各声部以不同的节奏、音高或音色呈现主题,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二、卡农的创作背景】
卡农钢琴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6世纪,起源于德国。
当时,德国的作曲家们致力于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卡农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音乐形式迅速传入欧洲各国,并在18世纪达到了繁荣时期。
著名作曲家如约翰·帕赫贝尔、约瑟夫·海顿等都曾创作过卡农作品,其中以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最为著名。
【三、卡农的旋律特点】
卡农的旋律具有以下特点:
1.各声部遵循严格的节奏和音高规律;
2.主题在各个声部之间轮流呈现,形成回声效果;
3.旋律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卡农的广泛流传与影响】
卡农作品因其独特的旋律和严谨的结构,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从古典时期到现代,许多作曲家都曾创作过卡农作品,如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约瑟夫·海顿的《创世纪》等。
此外,卡农的旋律也被应用于电影、广告等领域,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符号。
【五、总结】
卡农作为一种复调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和广泛的影响力。
从德国的起源到欧洲的繁荣,卡农作品始终以其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旋律脍炙人口。
卡农讲解内容
![卡农讲解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7d7d610c5da50e2524d7f95.png)
•
卡农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 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 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 所知的是约翰· 巴哈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 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
•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Pachelbel, 但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 "Pachelbel"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 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晚上, 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 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 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 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 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 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 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 到了村里。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 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 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 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 卡农“Canon(D Major)”。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落泪了。
卡农背后的故事
![卡农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db930f90c69ec3d5bb7575.png)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 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 具碎尸体,说那就是Pachelbel,但没有人可以对证, 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 “Pachelbel”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 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 理睬。
During this period, the village head's son took a fancy to Barbara, he knew that Barbara had already taken, so he called back from a broken front-line transport body, said that was Pachelbel, Barbara believes Pachelbel really died, lying in the "Pachelbel" cried 3 days 3 nights.
After 2 months Barbara suicide, Pachelbel returned to the village. He knows Barbara’s stories and all the events from the villagers’ mouth, he growled and burst into tears. Then a week, Pachelbel gathered all of 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 he sat before the piano, brimming with tears, a popup in "Canon (D their)". After that, the presence of all tears.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 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 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 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 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 弹出了卡农“Canon (D Major)”。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 落泪了。
卡农—背后的故事
![卡农—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c366ece009581b6bd9eb8f.png)
尘之恋看着眼前这个自己生活13年的村子,贝尔挂满泪痕的眼睛再一次湿润。
这个半年前还是和谐宁静的德国小村子,如今却被战争的铁蹄践踏得破败不堪。
幸存的人都已经离开了,失去父母的贝尔也不得不离开这里了。
他咬咬牙,转身离去。
在一个个村子和城镇之间流浪着,贝尔辗转来到了英国。
在一个小村子里,他听到一段和谐的钢琴声。
那么安恬,让他想起了父母亲,想起了曾经的家。
他循声走进了一间小教堂,弹琴的是一个老牧师,在听说了贝尔的遭遇后老牧师收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于是,贝尔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子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贝尔是忙碌的,他每天会干一些农活,会打扫教堂,还要安排各种仪式。
但贝尔也是欣慰的,他从来不觉得累,他会每天听老牧师弹琴,他会让自己沉浸在音乐的海洋,畅游在音符的世界。
老牧师也很喜欢这个孩子,也感觉到了贝尔对音乐的热爱。
于是他偶尔也会教贝尔弹琴,贝尔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又听了那么多,弹起来是相当的有感觉,再加上牧师的指点,他很快就弹得一手好琴。
尽管这样,他还是每天练琴,精进着自己的琴艺。
那是一场盛大的祈祷,这个镇的好几个村子都来了很多的人。
期间贝尔演奏了一首曲子,那样娴熟,那样飘逸,台上的他简直优秀极了。
一曲告终,赢来雷鸣般的掌声。
台下一个女孩更是为贝尔的潇洒所陶醉,甚至,已经爱上了那帅气的贝尔。
她就是芭芭拉,这个镇最漂亮的女孩。
芭芭拉家境殷实,又生得漂亮,许多有钱子弟都上门提亲,但都被她拒绝了。
她的心里,只有贝尔。
但从小被宠大的她,却一直没敢向贝尔表白。
她也不想害羞,但是一想到是贝尔,她就没有了勇气。
于是她每天都在苦闷,却始终没有行动。
终于有一天,她想到一个完美的理由可以接近贝尔了,那就是学钢琴。
当贝尔听到芭芭拉想向他学琴时,他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从此,芭芭拉每天都来教堂找贝尔学琴,贝尔也很用心教她,可是芭芭拉几乎不把精力放在钢琴上,根本就弹不好,也没记住贝尔的说教,每次都弹得一团糟,为此遭到贝尔的一再责骂。
芭芭拉心里感到好委屈,但是一看到贝尔的脸,她又感到欣慰。
《卡农》的故事
![《卡农》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c432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e.png)
《<卡农>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卡农》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音乐家。
他特别喜欢音乐,每天都在想怎么能创作出好听的曲子。
有一天,他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突然脑子里就有了一段美妙的旋律。
他赶紧把它写下来,然后不停地修改、完善。
他把这段旋律弹给朋友们听,朋友们都觉得好听极了。
可是,这个音乐家觉得还不够,他又想了很多办法,给这段旋律加上了其他的音符,让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好听。
最后,这首曲子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卡农》。
每次听到《卡农》,都会让人感到特别温暖、特别开心。
《<卡农>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卡农》这首曲子吗?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它背后的故事吧。
从前呀,有个叫帕赫贝尔的人。
他生活的地方可美啦,有高高的山,有清清的河。
有一天,帕赫贝尔的心情特别好。
他走在路上,听到了鸟儿唱歌,看到了花儿跳舞。
突然,一段好听的音乐就出现在了他的脑子里。
回到家,他马上把这段音乐写了下来。
然后呀,他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这段音乐变得更棒。
他弹给邻居们听,邻居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这首好听的《卡农》就诞生啦!《<卡农>的故事》小朋友,今天来讲讲《卡农》的故事。
有个叫约翰的人,他特别爱音乐。
有一回,他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
婚礼上的音乐让他心里有了很多想法。
回家后,他就开始创作。
每天都坐在钢琴前,弹呀弹。
有时候弹得不好,他就皱起眉头。
有时候突然有了灵感,他就开心得笑起来。
经过好多天的努力,终于写出了《卡农》。
从那以后,《卡农》就被好多人喜欢,大家都爱听它那优美的旋律。
卡农背景故事
![卡农背景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4d35e5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4.png)
卡农背景故事卡农,又称卡农变奏曲,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古典音乐作品,它的旋律优美动人,深受听众喜爱。
然而,卡农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意大利。
一位名叫帕切尔贝尔的年轻音乐家,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
他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无法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在家里自学音乐。
尽管如此,帕切尔贝尔对音乐的天赋和执着让他在音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那个年代,音乐家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需要通过赞助人的资助来维持生计。
帕切尔贝尔也不例外,他找到了一位富有的赞助人,开始在他的府邸中为他的赞助人和客人们演奏。
然而,这段时间对帕切尔贝尔来说却是痛苦的。
他发现自己深爱着这位赞助人的妻子,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段痛苦的时光里,帕切尔贝尔创作了一首名为《卡农》的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之作。
据说,这首曲子的旋律就是帕切尔贝尔内心深处对赞助人妻子的深情表达。
然而,这段禁忌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美满的结局。
帕切尔贝尔最终决定离开这对夫妻,开始了漫长的旅行生涯。
他游历各地,继续创作音乐,但内心深处的痛苦却始终无法抹去。
直到他的晚年,他才再次回到了意大利,结束了自己的旅行生涯。
在他的晚年,帕切尔贝尔重新拾起了《卡农》,并对这首曲子进行了一些变奏。
这些变奏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追忆,成为了他晚年音乐生涯的代表作品。
这些变奏充分展现了帕切尔贝尔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成为了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如今,《卡农》作为帕切尔贝尔的代表作品,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它的美妙旋律和深刻内涵,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音乐家的才华和坚韧。
帕切尔贝尔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他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永恒的音乐传奇。
在这段动人的故事中,《卡农》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帕切尔贝尔内心深处情感的抒发和生命的感悟。
它的旋律永远流传,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震撼。
帕切尔贝尔的故事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段传奇,激励着世代音乐人不断探索和创作,用音乐传递美好和感动。
《D大调卡农》赏析
![《D大调卡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a2a51afad6195f312ba65e.png)
《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音乐家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
听完这样一首曲子,犹如一碗心灵鸡汤,能滋润人的心灵,让人受益匪浅。
也让我们在准梦的途中充满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的困难、障碍。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样一些阻碍,才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那么单调、乏味。
这些有时也会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更加奋进。
结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来看,就业难犹如挥之不去的幽灵般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有时候,对于未来,我们也想逃避,但就是由于各种责任,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坚持、继续努力。
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给予我们更多安慰、更多帮助,不然,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在生命的某个开心或不开心、幸福或不幸福、得意或不得意的时刻,聆听卡农,体会着它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音乐元素,不管听过多少遍,都能让人感受着同样的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它直达人脆弱的灵魂,让人刻骨铭心,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和思绪,一点一点的忧郁和沉醉,感伤莫名又沉溺在感动之中。
贯穿在这样音乐里的故事注定是让人感动的,感触加感动,给人以太多完美的契合和思想暗示,让你伤感着、感动着、振奋又莫名地期待着。
正如有位女孩说:“Why am I different from others?”流浪艺人说:“Why Do you have to be like others? Music is a visible thing. Close your eyes. You will see.”是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我们也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本色。
年轻就要坚持自己的坚持。
钢琴曲卡农背后的故事
![钢琴曲卡农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b4a078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f.png)
钢琴曲卡农背后的故事1. 你知道吗,钢琴曲卡农背后有着一段多么令人动容的故事啊!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引人注目。
帕赫贝尔当初创作卡农的时候,他的心中是不是装满了对某个人深深的爱呢?据说他是为了纪念亡妻而作,哇,这是多么深情的举动啊!想想看,如果是你,会为了心爱的人创作出这样举世闻名的音乐吗?2. 卡农这曲子啊,真的是太神奇了!它好像有一种魔力,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
据说帕赫贝尔在经历了许多苦难后才创作出它,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挣扎许久终于看到了光明一样。
难道不是吗?每次听到卡农那动人的旋律,我都仿佛能看到帕赫贝尔在孤独中坚持创作的身影。
3. 嘿,你想想看,一首钢琴曲能流传这么久,背后的故事该有多精彩啊!卡农就是这样。
帕赫贝尔在那样的时代,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这和在沙漠中开出艳丽花朵有啥区别?他的努力和才华,就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音乐的道路。
你说,这样的故事怎能不让人着迷?4. 卡农背后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帕赫贝尔的经历如同电影情节般跌宕起伏。
他创作卡农的时候,是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其中了呢?就好像一个画家把自己的灵魂画进画里一样。
当我们聆听卡农时,不就是在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吗?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5. 哇塞,钢琴曲卡农的背后故事真的超震撼的!帕赫贝尔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音乐的战场上拼搏。
他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却依然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这多了不起啊!这不就和那些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小草一样坚韧吗?你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对卡农又多了几分喜爱呢?6. 说真的,卡农背后的故事简直太吸引人了!它让我们看到了帕赫贝尔的坚持和执着。
他为了音乐,不惜付出一切,这多么令人敬佩啊!这就好比一个人追逐梦想时的不顾一切。
卡农这首曲子,就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所以啊,卡农能这么受欢迎,真的一点都不奇怪呢!我认为卡农背后的故事充满了魅力,它让这首曲子更加动人心弦,值得我们一直去品味和探索。
《卡农背后的故事》课件
![《卡农背后的故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ea994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9.png)
将卡农主题颠倒演奏,展示音乐的多 样性和创意。
卡农背后的故事
- 揭示卡农创作的背景 - 介绍卡农的创作者
背景
卡农源于传统法国乡村音乐的多声部演奏,后被改编为古典音乐中的一种形式。
创作者
卡农最著名的创作者是约翰·帕赫贝尔,他的《D大调卡农》广为人知。
卡农的影响和意义
- 归纳卡农的影响和意义 - 分享卡农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影响
卡农的复调演奏形式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被 广泛运用于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中。
意义
卡农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展示了多声部演 奏的魅力,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可能性。
结论
- 总结卡农背后的故事 - 引发思考
参考文献
- 列出卡农相关的参考文献
紧密卡农
两个声部严格按照固定的规律演奏,相互交织形 成紧密的音乐结构。
环绕卡农
一个声部逐渐强调音乐主题,其他声部逐渐插入 形成环绕的效果。
卡农的演绎方式
- 介绍卡农的演绎方式 - 简述如何演绎卡层次感和和
声效果。
3
分解演奏
每个声部单独演奏卡农主题,以展示 旋律的独立性。
《卡农背后的故事》PPT课件
# 卡农背后的故事 ## 导言 - 简要介绍卡农 - 介绍卡农背后的故事
卡农是什么?
- 定义卡农 - 卡农的历史
卡农
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由至少两个声部以不 同的起始时间演奏相同的音乐主题或旋律。
历史
卡农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广泛运用 于古典音乐作品中。
卡农的形式
- 介绍卡农的形式 - 举例说明卡农的形式
音乐家故事:卡农,听见每个灵魂里纯真的哀伤
![音乐家故事:卡农,听见每个灵魂里纯真的哀伤](https://img.taocdn.com/s3/m/d90cfc3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6.png)
音乐家故事:卡农,听见每个灵魂里纯真的哀伤12:57今天介绍的是约翰·巴哈贝尔的《卡农》,如今最流行的巴洛克时期的乐曲,常常出现在广告、电影电视里面。
这首作品来自约翰·巴哈贝尔,这个音乐家的名字很多人不太熟悉,跟上次讲的阿尔比诺尼很相似,属于“一首曲”音乐家,也就是说,就凭借了一首乐曲而得名。
其实,他们这种音乐家,都写了不少乐曲。
据说,这位约翰·巴哈贝尔生前比巴赫更加有名,但历史却只选择了他的一首乐曲,显得很不公平。
这首《卡农》已经成了当代的流行乐曲,可是,人们对约翰·巴哈贝尔的作品和生平几乎无从知晓,连一张照片也找不到。
维基百科上约翰·巴哈贝尔的肖像画,只用了他手稿上的签名。
在在大部分音乐辞典中,约翰·巴哈贝尔的生平,都是一笔带过,少的可怜。
后来,《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中终于提到了他。
约翰·巴哈贝尔是一位德国人,1653年出生,1706年去世。
他曾经在艾尔特、斯图嘉特、戈塔、和纽伦堡的教堂里面做管风琴师,写过不少作品,有经文歌、咏叹调、协奏曲、康塔塔,几乎巴赫的那些音乐体裁,约翰·巴哈贝尔曾经全都写过,但他很不走运,作品大多已经遗失了。
如今看来,他毕生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写了《卡农》,二是影响了巴赫的发展。
在巴洛克时代,意大利人喜欢华丽的格局,法国盛行精美的宫廷芭蕾和琉特琴艺术,而德国人正经历三十年的战争之苦,家破人亡,民不聊生。
于是,人们纷纷皈依宗教,到教堂里面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德国发展起了以管风琴为主角的宗教音乐。
在那个年代,皇室和贵族们雇佣音乐家来演奏,平民百姓却没有机会听音乐。
于是,去教堂听音乐就成了老百姓的业余爱好,因此,当时的德国音乐家几乎都是教堂里面的管风琴大师。
管风琴艺术,当时已形成成熟的学派,以北德管风琴学派尤其著名。
巴赫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三天三夜走到吕贝克,就是为了去听北德的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大师奔放不羁的管风琴即兴变奏艺术,让巴赫非常震撼,竟然听了一个月忘记归返。
缅甸卡农的故事
![缅甸卡农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db62b3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0.png)
缅甸卡农的故事
卡农的故事:
约翰·帕赫贝尔,德国人。
在他10几岁的时候遇到了Barbara Gabler,并爱上了她,但相处不久后,约翰·帕赫贝尔就去了战场,期间女孩误认为约翰·帕赫贝尔已死亡,伤心欲绝割腕自杀。
等到约翰·帕赫贝尔从战场回来发现女孩已死,强忍着泪水,在女孩墓前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之后,约翰·帕赫贝尔以同样割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
著名的曲子《卡农》想表达的是对恋人的逝去的极大悲痛以及思念,纪念至死不渝的爱情。
特点:它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带有一丝意大利式的,甜蜜宁静的忧伤。
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所谓的"顽固音型主题" 反复出现28次,可是听者却能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卡农背景故事
![卡农背景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e587b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4.png)
卡农背景故事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形式,常见于古典音乐领域,并被广泛应用于交响乐、宗教音乐、合唱和器乐演奏中。
卡农的特点是一段乐旋在不同的声部之间重复进行,形成了迷人的和声效果。
在音乐学界,卡农被认为是一种重复性的音乐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演奏技巧。
然而,卡农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卡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对位法(Contrapuntus)创作音乐。
对位法是一种音乐的组织方式,主要通过不同声部之间的互相追随和和声关系来构建音乐作品。
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很多作曲家纷纷尝试将对位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然而,直到17世纪初,卡农才真正成为流行的音乐形式。
据说,最早将卡农形式引入音乐中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奥拉特里奥·格拉齐拉(Orazio Vecchi)。
他在他的作品《经典的可以颂经》中使用了卡农的形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个作品的成功引起了其他作曲家的借鉴和模仿,逐渐形成了卡农这一特定的音乐形式。
卡农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合唱歌曲,例如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
这首卡农被认为是卡农形式的代表作品,通过四个不同的声部依次进行乐旋,形成了音乐中的回旋和交织效果。
这个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即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够欣赏到其中的和声之美。
在音乐史上,卡农的发展受到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和影响。
例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他的《音乐的奉献》中创作了一系列的卡农,这些作品在技巧上更加复杂,构思更加高超。
此外,海顿(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等作曲家也将卡农的形式运用到他们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中。
除了在古典音乐领域,卡农的影响力也延伸到了现代音乐。
例如,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歌曲《来自我生命的歌》中就运用了卡农的形式。
读书笔记卡农
![读书笔记卡农](https://img.taocdn.com/s3/m/30675a39eefdc8d376ee324b.png)
《读故事听音乐》读书笔记之——百年悲伤牛丛2011-11 一、音乐背景:最出名的卡农由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 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
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
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
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
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
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
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
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乐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
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二、作曲家: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帕赫贝尔是17世纪后期的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是在巴赫前一代中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风格融会南北特色,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中德学派。
卡侬钢琴曲的故事
![卡侬钢琴曲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b74c1b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a.png)
卡侬钢琴曲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介绍卡侬钢琴曲的背景和创作者2.阐述卡侬钢琴曲的音乐特点和影响力3.分析卡侬钢琴曲在我国的影响和传播4.总结卡侬钢琴曲的价值和意义正文(篇1)卡侬钢琴曲的故事卡侬钢琴曲,又称《卡农》,是一首由约翰·帕赫贝尔创作的巴洛克时期钢琴曲。
作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侬钢琴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和声成为了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卡侬钢琴曲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采用了a-b-a 的形式,即主题与变奏的结构,使得整首曲子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其次,卡侬钢琴曲的和声处理独具匠心,运用了多种和声技巧,如逆行、分段等,使得曲子的和声效果非常立体。
最后,卡侬钢琴曲的节奏较为简单,以四分音符为主,使得整首曲子易于演奏,成为钢琴爱好者的入门必选曲目。
卡侬钢琴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不仅在西方国家家喻户晓,而且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
在我国,卡侬钢琴曲被认为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被广泛用于音乐会、钢琴比赛、音乐教学等场合。
此外,卡侬钢琴曲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音乐教材都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
总之,卡侬钢琴曲是一首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音乐创作、和声处理还是教育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目录(篇2)1.介绍卡侬钢琴曲的背景和创作者2.阐述卡侬钢琴曲的音乐特点和影响3.分析卡侬钢琴曲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4.总结卡侬钢琴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正文(篇2)卡侬钢琴曲,全名《卡侬 C 大调练习曲》,是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高难度的技巧要求,成为了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卡侬钢琴曲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和声的运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农曲充斥的今天大家也许永远不会想到,藏在卡农曲背后的居然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Canon)”一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在历史上所有的卡农曲当中,帕海贝尔《卡农》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卡农》都是指这首。
帕海贝尔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琴师弹琴,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高布乐,家里有钱有势,高布乐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帕海贝尔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
很多有钱人上门向高布乐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高布乐心里只喜欢帕海贝尔。
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高布乐一直不敢向帕海贝尔表白,后来高布乐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帕海贝尔那里学钢琴,她对帕海贝尔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帕海贝尔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高布乐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帕海贝尔一再的责骂。
高布乐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帕海贝尔,希望帕海贝尔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帕海贝尔对高布乐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
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高布乐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帕海贝尔。
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 半年里,高布乐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
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高布乐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高布乐想拿
这个奖杯去帕海贝尔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帕海贝尔已经走了。
当时正值战乱,帕海贝尔被征去打仗,高布乐说:“好,我等他回来。
”就这样高布乐等了帕海贝尔3年多。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高布乐,村长的儿子很清楚高布乐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帕海贝尔,但没有人可以对证,高布乐相信帕海贝尔真的已经死了,趴在"帕海贝尔"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高布乐提亲,高布乐没有理睬。
在3天后晚上,高布乐割腕自杀了。
而帕海贝尔在高布乐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高布乐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
帕海贝尔在高布乐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高布乐,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
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高布乐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
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高布乐,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
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高布乐自杀后了第2个月,帕海贝尔回到了村里。
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高布乐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
他找到了高布乐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
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帕海贝尔,随后的一次礼拜,帕海贝尔招集他们村和高布乐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