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_韩京文
庄子的美学思想

學者所謂的雄偉與秀美。
(11) 姚鼎「復魯絮非書 J
:
,.鼎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
之發也。惟聖人之霄,統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
分矣!值其時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于而降,其為文無弗有偏者,其得於陽與
莊子的美學思想
3
」他所謂「邏輯的」知識,兼指知覺和概念。 (6) 美感的經驗,是直覺的經驗,而不是 邏輯的經驗,朱光潛「談美」一書中,提到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一實用的、 科學的、美感的,實用的、科學的態度,都是邏輯的經驗,美感的態度才是直覺的經
驗。仰,在直覺的經驗中,它是當下即是,截斷眾流,它是獨立自主,別無依賴。美
自然相對成文 (10) 。就美學而言,美的形體不論如何複雜,大概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就
(9)
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堡 (Munsterberg)
r 矗術教育原理」一書說.
r 如果您想知道事物本身,
祇有一個方法,你必須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開,使你的意識完全為這一個單獨的
感覺所佔住,不留絲毫餘地讓其他事物可以同時站在它的旁邊。如果你能做到這步,結果
意象,像是一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或是一首弦律優美的音樂,這個美麗的意象,剎那
之間,霸佔住整個意識,令我們聚精會神地觀賞它、領略它,以至渾然忘我,甚或物
我合一,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這種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 (5)
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祇是直覺而不是知覺和概念,一般而言,我們的
心理活動,包括直覺、知覺和概念,直覺是憑感官直接領略事物的意義或內容,是我 們見到事物時,當下的直接的感覺,沒有和任何的經驗聯結在一起。知覺是有意識的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哲学中,中国传统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它与西方美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庄子认为,中国传统美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自成一体、各自追求形态完成,都有其独特的美。
人类应当以自身的身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贡献。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美。
庄子通过《庄子·大宗师》中的“背负而行,无挡无疵,无加无减”这一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美的理念,即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能够达到身心和谐、自如自在的境界。
庄子强调的中国传统美还体现在他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看重和平衡上。
他认为,形式与内容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艺术创作中,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而内容则是形式的内核。
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相互协调,才能够体现出完美的美。
以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和谐并举的结果。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还强调了自由与自然的关系。
古人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正是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的体现。
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源于自发自然的,不受外在束缚的。
只有当人们真正做到自由自在、随性而动的时候,才能够体验到最原始、最真实的美。
他通过《庄子·逍遥游》中的“沧海之水,天生的水,尽源于天魂”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美的自由与自然性。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具有与西方美学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和自由与自然的关联。
这种美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创作,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审美的指导方向。
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周进京学号:07113022为什么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
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
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
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
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
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
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
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

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观点,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教育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庄子的艺术哲学庄子的艺术哲学强调自然和自由,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方式。
在庄子看来,艺术家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即在艺术创作中要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和外在的成就,而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庄子的艺术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自由笔墨”。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由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受束缚和限制。
他反对墨守成规和刻板印象,主张突破常规,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传统观念和规范的限制。
二、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强调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他主张人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欣赏传统的经典之作,也要欣赏当代的前卫艺术作品。
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自由审美”。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的审美选择权,不受他人的影响和规范。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审美偏见和歧视,主张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他认为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独立性和审美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三、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的现代启示庄子的艺术哲学与审美教育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首先,庄子的艺术哲学强调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于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和创新非常重要。
在当今社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庄子的艺术哲学提醒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规范,追求个性和独特性,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其次,庄子的审美教育观点强调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美的精髓和内涵。
本文将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从庄子的自然观、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心灵美等方面展开探讨。
庄子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本质。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原理和规律。
而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和理解,正是中国传统美的基石。
在庄子的理论中,自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存在,自身存在于宇宙之间。
正因为如此,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天地生我,我生万物”,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这种自然观与中国传统美中的自然美相契合,中国传统美强调自然之美、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内在精神。
庄子的自然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审美情趣。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的美好,而非人为的美。
庄子曾提出“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存在状态,人们只需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企图改变它,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美、领略到万物的美好。
这种自然美观与中国传统美中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相契合,中国传统美追求自然之美、品物之美,强调顺应自然、安然自得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审美趣味。
庄子的生活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生活方式。
庄子提出了“饮食男女”的理论,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不必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
庄子强调生活的简朴、淳朴,认为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
这种生活美观念与中国传统美中的平淡生活态度相契合,中国传统美追求平淡生活、简约生活,表现了中国传统美的淳朴生活方式。
庄子的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其自然观、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心灵美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本质。
庄子的哲学为我们解读中国传统美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传承庄子的哲学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中国传统美的魅力,让中国传统美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姓名:000专业:00000学号:00000班级:00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
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
庄子对中国传统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他的思想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多重面貌。
他强调自然美和心灵修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中国传统美融入到他的哲学理念中。
在庄子哲学中,中国传统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当代社会可以从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中汲取启示,引导人们追求内心自由和心灵平静。
庄子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带来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创新。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庄子哲学、中国传统美、自然美、美的理解与修养、意义、当代意义、社会启示、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诸多关于人生、道德、自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其思想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庄子的哲学以其对自然、生命、道德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在庄子看来,人和自然是有机联系的,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他揭示了中国传统美的内涵和精髓。
庄子的哲学背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的概念,以及在庄子思想中的具体表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庄子哲学背景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美的内涵和价值。
1.2 中国传统美的概念中国传统美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传统美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美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既包括对物质美的追求,也包括对精神美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美的理念中,自然、和谐、克制、浪漫等元素都被视为美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元素正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学、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在美学领域,庄子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强调了境界与审美的关系。
庄子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而在当代,庄子的审美思想也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哲学中的美学特性,探索庄子对于境界与审美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美的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要了解庄子对于审美的基本观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被视为一种“自然”状态,即自在、自然、无为的状态。
庄子主张,人应该追求自己与自然的统一,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才能真正领会审美的意境,享受到美的乐趣。
在这一点上,庄子与后来的道家有着相似的理念,都将自然视作审美的基础。
庄子对于审美的境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他认为,美学的境界并不是实际环境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内心境界,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不断求索审美境界的决心。
在这种境界里,人们从世俗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把握审美的意蕴。
这种超越现实的境界也成为了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关于审美的境界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态度和行为的?庄子提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即强调对于审美的境界和观念的认知,而并不强调其实际的原因和来源。
这种境界观与现代审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的思想指导我们要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美,不被俗世的利益、功利所干扰,从而真正领会到审美的内在境界。
庄子的审美思想还强调了审美的自然和无为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的境界与其所在意境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的修饰和雕琢。
他以逍遥自在的庄子境界,对美的表现进行品评,指出审美需要达到一种自然、圆融、无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
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强调了审美品味的自然与无为,而不是过于注重外部的形式和技巧。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继承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却有固守自我的自由,他主张自然为美,自由为贵,虚静,天人合一,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庄子道无为自然虚静庄子其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天道无为”,崇尚自然、自由、虚静、物我合一。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1)庄子是高洁的也是孤独的,他崇尚自由,不愿被束缚,宁愿清贫孤苦一生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他孤独而又执着的守望者心灵的月亮。
生活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坚持是可贵的,坚持一时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的坚持,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了,所以宁愿居陋巷,食粗粮,《列御寇》中记载庄子的生活状况时用的是这样的词语:“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而庄子却依然固守清贫,他不畏权贵,对于权贵,庄子甚至是不屑的,在那个动荡的以君为尊为天的社会,他仍然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这样反统治反君权的话。
庄子知识是很渊博的,又涉猎甚广,擅长写文章,纵论天下,但却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庄子的至高理想不是出人头的,而是固守自我生命的自我、自在、自得,由于庄子卓尔不群又桀骜不驯,他得罪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权贵。
庄子其人也是很矛盾的,胡文英对庄子的评价是: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他其实是同情人民群众的,却又无能无力,社会的黑暗动荡不是他所期待的,也不是他所能改变的,他没有虚假的去表示的所谓的同情,但他又不甘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他批判现实、批判当权者。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庄子哲学中,中国传统美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
庄子的哲学强调自然美和自由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人们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之美。
庄子提出的“道”是一种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追求“无为而治”的态度,该态度也体现在对艺术的追求中。
庄子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人为加工的产物。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才能在作品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塑造出真正美好的形象。
庄子的哲学注重审美的形而上学观念,即观照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世间的形象只是表象,而真正美的价值在于其背后的道理和道义。
庄子追求的美是一种与道义相合的美。
他认为,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去审视美的本质和意义,超越物质的限制,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
庄子的哲学对中国传统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让人们明白了真正美的价值应该是精神和道义上的。
庄子的哲学注重美的平衡和和谐。
他提出的“大同”观念即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之中。
庄子认为,只有在万物之间保持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下,美才能真正产生和展现。
他认为,美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概念,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能表现出来的。
庄子的哲学对中国传统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庄子的哲学强调美的超越性和变化性。
他认为,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现实的限制和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在庄子的哲学中,美是一种超越物质禁锢的自由状态,只有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庄子的哲学对中国传统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人们明白了在审美追求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超越和变化才能真正体现美的意义。
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包括追求自然美和自由美、注重审美的形而上学观念、强调美的平衡和和谐、重视美的超越性和变化性等方面。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是了解中国传统美的重要参照。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庄子》这本书为代表,书中收录了庄子大量的思想和言论,普遍被认为是清古典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庄子》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涉及广泛领域,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美的独特理解。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观念中,他主张形而上学,认为以“天”为本,以祭祀为中心,认为祭祀不仅具有宗教活动的意义,而且具有精神意义,这是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抽象性的美的极致体现。
其次,庄子的哲学思想也将空间和时间融入思想之内,他认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文明活动是辩证统一体,即发展由过去不断拓展到未来,理性与普遍在未来与过去之间永恒实现对立关系,从而构成一种空间时间的美,以及美的价值取向。
此外,庄子的哲学观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追求谐和平衡,认为自然宇宙间彼此紧密联系,同时也认同清穆物竞之美,能够发现自然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联,理解自然的规律,探索宇宙的真理、寻求精神境界的真实,从而形成一种宇宙之美的认知。
最后,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强调气的存在和作用,以及精神的关系,他认为气的作用能够促进人类道德的发展,能够把个体与有机体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精神上的美。
这种心灵上的美可以通过道德之本、天道之喜、礼乐之乐等方式逐渐凸显出来,而庄子哲学思想是以古代天下兴起、天子运行的宇宙之美论为核心,来把这种精神之美融入进来。
总而言之,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国传统美为基础,从多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美的特点,比如形而上学的理解、空间时间的联系、自然宇宙的一体性、气的存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古典思想的经典之作,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美提供精彩的参考。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

浅谈庄子哲学中的中国传统美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意义庄子哲学被视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分支,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庄子哲学强调自然的无限变化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事万物皆相辅相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所谓“万物连同皆自然”、“物我皆无我”,这种自然观念对后世哲学家和文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哲学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等重要观念,对中国传统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庄子所提倡的自由与无为的思考方式,成为了中国传统美的源泉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美学的发展,其对人性理解、审美观念等方面的阐释,为中国传统美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和智慧。
庄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广泛传播,也对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哲学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秉持平和、包容的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寻求与自然、与他人的共融和谐。
1.2 中国传统美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中国传统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态度。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碰撞,中国传统美显得格外珍贵和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美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念,引领人们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理解。
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庄子哲学中,中国传统美的意义更是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和表达,从自然观念、人性理解到审美观念的转化,都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正文2.1 庄子哲学中的自然观念庄子哲学中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独特魅力。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
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
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
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
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
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
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
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
浅析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观1

浅析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美学观教师:田娜生态美学是当代一门新兴的学科,他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道家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极其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所以研究庄子美学思想对于研究生态美学有着很必要的意义。
庄子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着。
他的思想是相当唯美的,闻一多就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是的,我们知道,庄子的思想是很自由的,很富有想象力的,我们在读到庄子的文章时,常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因为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亲近大自然,于是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
比如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等等都是描述庄子在山水之中的情景,我们也从《庄子》书的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庄子的生活情趣。
这些生活情趣无不体现出庄子的生活与自然是多么的融洽、和谐。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这种现实的农耕社会与动荡不安得社会环境就促使庄子深入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天人合一”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庄子的美学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紧密联系着的,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自由”的讨论,以及关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他认为,一般人是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与现实,是谈不上自由的。
我们都知道庄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无为”就是一种“为”,是一种“大为”,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中寻找一种自由的境界,他说过即便是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的高人,也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因为他任然依赖于风。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的,即是说无条件的。
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受到条件的限制。
这些对条件的限制就是对自由的限制,所以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就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种心灵的自由,而庄子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精神自由,他称之为“逍遥”或者“游心”。
试论《庄子》语言的美学意蕴

试论《庄子》语言的美学意蕴内容摘要:《庄子》一书语言独具特色,不仅包含丰富的哲理意味,而且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审美意味。
《庄子》崇尚模糊性的审美语言,传达不可言说的审美体验,追求无言独化的审美境界,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对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形成有导源启流之功。
一、模糊性的审美语言《庄子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为曼行,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这意味着由于天下黑暗污浊,所以不能用庄重严肃的言词来述说,只能不拘一格,或借寓言以寄意,推演事理;或引用先哲的话使人信服;或用无心之言,随物婉转。
所以,《庄子》一书的语言就具有一定的比喻性、模糊性,恍恍惚惚,而难以把握。
《庄子天地》篇: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
通过语言,《庄子》把道描述为视之冥冥,听之无声的恍惚之境,在冥冥的境界中,语言表现出海市蜃楼般的物象;在无声之中,语言又传递至和之音。
因为道的境界恍惚深不可测,所以,万物化生。
由于它的神秘莫测,它能够与万物相融,供养万物,成为生生不息的万物的归宿,语言就成为描述道存在的缘由。
《庄子》以道作为立论的根基,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发展了道境的审美内涵。
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人生至高的审美境界。
《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这里提出大美的概念,并认为天地之美才为大美,大美的本质特征与道的本质是一致的,即自然无为,难以言说。
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达到道的境界。
《天道》有一段颇为相似的话: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也哉?天地而已矣!《庄子》进一步强化了语言对道的浑然一体的整体性和非认识得审美特性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而治, 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但是, 庄子超尘入圣的人生理 , 想只是表层 其内里却隐然可见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愤世心 态。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总体来说正好与庄子学派思想 相悖, 周朝的礼仪制度一直受孔子推崇, 周朝也是孔子认为最理 “知 其不 可 而为 之 ” ( 《论语 · 想的朝代, 所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 “ ” , , 》 ) 致力于尊崇周礼 克 己 复 礼 并试图将周礼运用到当 宪问 “学 而 优 则 时的政治制度中, 使之与政治环境相适应, 同时提倡 。儒家的这些思想行为都是持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不过这 仕” 些思想观念难免会受到礼制的束缚和捆绑, 思想也难免受到禁 锢和抑制。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反对人的异化。 。“贱而不可不 任 首先, 庄子认为人始终不能摆脱物的奴役 ” ( 《庄子·在宥》 ) 。因此, 者, 物也 要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来修 养自己的身心, 而不可试图去征服自然, 抗拒自然。 。“夫尧黥 汝 其次, 他认为人受仁义道德等精神产品的奴役 ” ( 《庄子 · 大宗师 》 ) ; “吾 未 知 圣 知 之 不 为 桁 杨 椄槢 也, 以仁义 ” ( 《庄子·在宥》 )。 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 因此, 庄子不仅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努力提 升自身修养, 就是为了摆脱外物和精神产品对自身的役制。
2 庄子论美与文艺
因此他眼中的美并 庄子的美学观直接来源于他的哲学观, “道 ” 不是纯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而是与 合一的境界美。庄子 的美学观有两个指向, 一个是指向外部形体的自然之美, 另一个 是指向内部的无为朴素之美。 其美学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他认为美在自然无 为, 故文艺创作应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进行, 要摒弃一切功利目 的, 使得文艺创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 合乎本性的行为。同时, 庄 子认为最高层次的美是超越形体之外的精神的美, 所以表现美的 文艺创作也应该基于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 只有忘却外物, 与天地 “道” 精神往来, 做到与 相想通时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庄子的美学观在艺术特征上对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的特征 “无 法 之 法 ” , 有着深刻认识。在审美法度上, 主张 推崇天才, 提 倡自然无为。后世一切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 识, 绝大部分得自道家美学。庄子的美学观有着具体的体现: 。“夫虚 静 第一, 美在自然本性。万物各有其美, 各美其美 ” ( 《庄子·天道》 )。 恬淡, 寂漠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 。“泽 及 第二, 美在自由, 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万世而不为 仁,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覆 载 天 地 刻 雕 众形 而 不 为 ” ( 《庄子· 大宗师 》 ) 。“游 ” 字从根本上抓住了美 巧, 此所游已 庄子所推崇的是人在随性自 之为美的实质, 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然的状态下所获得的个体人格的自由, 这是庄子美学的本质和 核心。 ); ” ( 《庄子 · 渔父 》 。“真 者, 精诚之至也 第三, 美在于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参考文献:
[ 1] M] .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98 孙雍长. 庄子 [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 [ 2] 晋]郭象. 庄子 [M] 2007 社, [ 3] M] . 长沙: 岳麓书社, 2009 杨伯峻, 杨逢彬. 论语译注 [ [ 4] “大美” N]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周波. 论庄子的 思想 [ 2002 第 5 期, N] . 安徽大学 — —与道合一 [ [ 5] 张丽娜. 庄子的美学思想— 2007 学报,
文学界 ·273·
历史回廊
》 ) ; “功 成 之 美, “圣人法天 贵 真, ” ( 《庄子 · 渔父 无一 不拘于俗 ” ( 《庄子·渔父》 ) 。这表明功业、 成就的圆满美好, 没有 其迹矣 。“真 ” 一成不变的轨迹和方式 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要视具体情 况而定。也表明庄子认为美是有个性的, 即人或事物的自然 本性。 。由于受时间、 “大 美” 空间、 阅历、 教 第四, 美在无限, 提倡 养等条件的限制, 人总是表现出某种局限性, 所以人需要不断超 。“天地 有大 越自我, 使自己的审美境界达到更大的高度和广度 ; “ , ” ( 《 · 》 ) 北 冥 有 鱼 其 名 为 鲲, 鲲 之 大, 美而不言 庄子 知北游 其 名 而 鹏, 鹏 之 背, 不知其几千里 不知其几千里 也。化 而为 鸟, ” ( 《庄子·逍遥游》 )。 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五, 美的相对性, 庄子学派对此的看法不是对美与艺术的 否定, 而是立足于个人人格和生命自由为最高的美这一点, 要求 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不应损害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 , 第六, 美的最高境界即身与物化, 是从“美 ” 到“大 ” 再到 “化” 这样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意境” 此外, 王昌龄提出的 一词的意义源自庄子学派思想。 “言 不 尽 意 ” ” , “谬 悠 之 说 ” 其艺术思想中还有 与“得意 忘 言 和 “荒唐之言 ” , “无怠之声” “自然之命” 和 等等。 兼有人生、 审美的双重意义, 成为庄子人生哲学和美学的共同归 宿点。其思想不仅是至深至精的哲学理念,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 的源流之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新其业, 永不干涸, 在当 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注释:
《老子 》 《周易》 、 《庄子》 魏晋玄学家对 和 三书的合称, 道教 《颜氏家训 · 勉学 》 : “洎 于 梁 世, 亦沿用之。北齐颜之推 兹风复 : 《隋书 · 隐逸传 · 徐则 》 。《庄 》 、 《老 》 、 《周易》 , ” 阐 总 谓 三 玄。 “﹝则﹞善三玄, ” 精於议论。 、 “二 日 《诗格》 , “一 曰 物 境 ” 唐代王昌龄在 中举出诗有三境 ” 、 “三曰意境。 ” “意境” 情境 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 来的情调和境界。 《周易 · 系辞下 》 , “有 天道 “三才” 指天道、 地道、 人道, 出自 ” 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
( 上接第 272 页) 茅舍农是无地或占有极少土地的农民, 他们享 有在公地上居住、 放牧等权利, 并且不是法定的土地所有者, 所 以不用承担圈地费用。对他们来说, 最大灾难是公地被围圈, 茅 舍农在公地上享有的公权被取消后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例如: 在贝德福德郡的施福德围圈了 70 英亩的公地, 圈地者只给那些 拥有公权的土地所有者补偿了小块土地, 但对于茅舍农来说, 虽 然先前他们一直在公地上放牧奶牛, 公地被圈占后却没得到什 么补偿。圈地运动使小农失去了在公地上享受的权利和利益, 为了谋生, 他们不得不到城市去谋求生存, 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为 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但其自身却遭到了资本家残酷 的剥削和压榨。 3. 3 对公簿持有农的影响 公簿持有农是指那些根据庄园法庭的记录簿使用份地的佃 农。他们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作物、 放牧牲畜、 砍伐树木等。后来 , ,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 土地日益减少 土地价格上涨等因素, 一些 领主直接圈围农民份地, 另一些领主则通过提高地租的办法促 使公簿持有农出卖份地, 其结果是公簿持有农失去了对其土地 的所有权。他们曾爆发过反对庄园领主圈占其土地的运动, 如 在 17 世纪三十年代, 英国东南部的公簿持有农爆发了反对排干 沼泽运动, 结果是被英国统治者镇压。他们命运同茅舍农一样 最终成为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3. 4 对农村无地的小佃农、 农业短工的影响 公权的消失对农村无地的小佃农、 农业短工的影响是最大 的。他们依据习俗享有公地提供的公权, 但是没有法律凭证, 所 。 以公地被圈占后就得不到任何补偿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初期, 雇农、 农业短工一般都住在公地上。 他们在公地上放牧、 捡谷 穗, 享受公权带来的利益, 但是公地的所有权属于庄园领主, 公 地被圈占后, 他们同土地彻底分离, 只能靠挣取工资为生, 成为 被雇佣的农业工人。此外, 小佃农、 农业短工在心理上也受到了 。 很大影响 农村中延续了很久的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迅速改 变,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在农村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土地公权的存在, 反映了英国乡村社会中, 那种古老的原始 的土地关系。各种形式的私人圈地到协议圈地再到大规模的议 会圈地使得公地逐渐消失, 同时与之相伴的土地公权也步步消 亡。土地公权的存在, 减缓了小土地所有者进一步沦为无地者 的速度, 给小农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有利保护。而大规模的圈地 运动的进行, 使公地被圈占, 公权消失, 这一切给农民的生活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 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3 小结
, 《庄子》 “无为 ” 、 “出 世 ” 、 总之 中所体现出的 追 尊崇自然、 求绝对自由等的人生处世态度, 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善待和尊 “三才” 重, 是在天、 地、 人 的和谐统一中对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逍遥游” “逍遥游” 庄子美学是 美学, 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
历史回廊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韩京文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其 哲 学思 想 集 中体现 摘要: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 , 、 在 庄子 一书中 此著内容博大精深 闳中肆外, 涵盖世间、 出世 间的重要观念法 则 和人生 修 身养心 之 道, 是中 华 文 化 最 伟 大的 不朽的经典之一。 ; 《庄子》 ; 道家思想; 庄子美学 关键词: 庄子 B2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2012) 09 - 0273 - 02
1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 与其说是一部奇美瑰丽的文学作品, 不如说它是一 》 、 《周易 》 。 部内涵丰富的哲学巨著, 它与《老子 合称“三 玄① ” 《庄子》 所揭示的哲学观念, 是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省察之后, 所 形成的一种人生哲学。其文体形态不仅对后世散文、 诗歌、 赋和 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庄子的哲学思想观念对中国 古典美学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学术渊源来看, 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 但又有 。 、 、 , 较大的发展变化 无论在哲学观 政治观 人生观方面 庄子思 想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天道 自然 无为 ” 庄子继承了老子 的思想, 而对其消极面作 “先天地生 ” ( 《庄子· “道” , “道 ” 了更大的发挥。庄子也讲 认为 ), 实有而无形, 自然而永恒, 是神秘莫测、 不 无始无终, 大宗师》 可知的, 因而他崇尚自然、 宣扬天道无为, 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 “知其不 可 奈 何 而 安之若 命” , “德 之 至 也 ” ( 《庄子 · 用, 认为 乃 ) 。在他看来 , “天 地 与 我 并生, ” ( 《庄 人间世》 而 万 物与 我为 一 ), 世界只不过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他主张从 子·齐物论》 事物的不同角度认识事物, 但又主观的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 否 “以道观之, ” ( 《庄子·秋 认是非标准和客观真理, 认为 物无贵贱 ” ( 《庄子·德充符》 ) 。但庄子的认识论从相 》 ) ; “万物皆一也 水 不可知 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 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绝对怀疑论、 论和诡辩论。 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识, 可以在与孔子的思想比较中进行。 首先, 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和孔子相似的原始人道主 义精神, 这也是作为圣贤大家所应达到的一种超越常人的灵魂 修养的高度, 是儒、 道思想契合之处, 这种原始人道主义精神有 , “爱人利物之 谓 仁 ” ( 《庄子 · 天地》 ) ; 尊重 着具体的体现: 爱人 , “ , , ” ( 《 生命 道与之貌 天与 之 形 无 以 好 恶 内 伤 其 身 庄子 · 徳充 , “天地与我并生, ) ; 追求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万物与我为 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 《庄子·天下》 )。 ” ( 《庄子·齐物论 》 ), 一 其次, 庄子哲学中有一种不同于孔子思想的自由主义思想。 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即道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即他们所提倡的 、 “出世” 、 、 “天人合一” “无为 ” 等思想。追求绝对的精 崇尚自然 神自由和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便是庄子的人生理想。这种 理想要求远离政治, 摆脱政治的束缚和约束, 与自然为伍, 追求 , , 自身内在思想的清净 朝着自己的理想状态去发展自身 力求无 作者简介: 韩京文( 1988 - ) 男,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 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