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吉林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吉林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1998年3月2日)199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会议精神,按照年初确定的“稳中求进,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和解决工业经济效益问题为重点,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全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九五”开局的良好势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一、综合全省国民经济在低通胀环境下,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基本实现。

宏观经济运行正常,稳中有进。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1亿元,下降0.6%;第二产业增加值570.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505.2亿元,增长17.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1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全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8.1%、40.6%和31.3%变为25.9%、39.3%和34.8%。

市场价格涨幅持续走低。

全省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7%,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3个和3.5个百分点(详见附表1)。

以通货膨胀为代价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局面继续得到了有效遏制,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增强。

扶贫扶困和再就业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农村扶贫、城市扶困和再就业问题。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1991.02.22•【文号】•【施行日期】1991.0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199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喜获丰收,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

初步统计,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国民收入14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一、农业1990年,各地重视农业,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科技兴农”措施,加之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3%,林业产值增长2.2%,牧业产值增长5.9%,副业产值增长3.4%,渔业产值增长6.7%。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

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6.7%,再创历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产大幅度增长,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

但1990年农业丰收并不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如下:1990年比上年增长%棉花447 万吨18.1油料1615 万吨24.7其中:油菜籽693 万吨27.5甘蔗5727 万吨17.4甜菜1453 万吨57.2黄红麻72 万吨9.5烤烟226 万吨-6.2蚕茧53 万吨9.4茶叶53 万吨-0.3水果1876 万吨2.4林业生产建设取得新的成绩,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199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增大,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
农业生产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199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8亿元,按可比价格
计算比上年增长4.0%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1185万吨,比上年增长1.1%,
水果、烤烟持续增长,油料与上年持平,茶叶比上年略有减少。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出槽肥猪1699.7万头,比上年增长3.8%,肉类总产量达到141.9万吨,水产品产量15.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12.2%。“菜蓝子工程”取得新成效,保障和丰富了
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82亿
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增长1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35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基础脆弱,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企业
政预算内支出1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年内引进外资银行分行1家,代表处1家,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分行1家,增设了15个证券网点。1997年是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
8家,发行股票共筹集资金25.3亿元。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82.27亿
户新增4.6万户。
五、运输邮电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交通运输部门
完成货运量5929万吨,比上年增长5.2%,客运量27336万人次,增长13.9%。
邮电通信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5%。
建成重庆南环光缆和西渝光缆重庆段,实现电话号码升八位,电话用户累计达132万户,有21个区市县进入重庆本地电话网。全年净增市(农)话用户34.75万户,净增移动电话用户

199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稳中求进,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两个文明建设。

全市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综合1997年,全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

国内外贸易同步增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市场物价平稳;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0.6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6.4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30.0亿元,增长11.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24元。

市场物价涨势得到有效抑制,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7%,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9%,回落3.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0%以上。

国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保险金收缴率均在90%以上。

全市有87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建立了15个再就业服务中心,共安置下岗待业职工4.2万人。

富余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率达46%。

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按照“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已完成了9个扩张型集团公司资产重组和43个企业的破产结案工作;选择了13个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已完成和正在进行兼并的企业有67个,到年底已有671个国有小型企业完成了改革。

年内共有6家股份制公司在上海、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融回资金10亿元。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投入不足;部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

农业1997年,我市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全年建设“三高”农业项目12个,改造中低产田土27.8万亩,修复江河堤防工程18.3公里。

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标准版

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标准版

731549.2 460659.2 121974.3 336990.2 171304.1 1004544.6 2519660 959502.7 624548.2 743474.5 1041074.9 520962.4 719345.2 142235.3 152052.7 197434.2 397078.1 252538.1 154397.5 556441.8 18748.8 14652 61950 63894.5 201786 81197.1 104572.1 32405.8 111865.1 161.7 110774.5 46176.1 55706.4 48204 86850.1 340.3 90705.7 43018.2 37641.5 72398.4 151574 48342.6 83592.2 105348.2
222883.8 5265024.8 291964.8 4122.5 755731.9 78456.5 1534123.9 14957.8 37680.1 10447.2 89734.3 0
99357988 10834977
4271604 7714194.9 9775626.4 99668550
5847862.4 2084051.7 3268050.8 1001613.4 934009.6 5182805.7 129786623 4329970.1 7451383.9 147415839 246773827 7805201.7 457747.4 1092813.3 11439814 22274791 2288005 1139312.3 5346973.2 12042341 16313945 2172276 562063.4 497678.5 4233631.3 11947826 4233997 1475947.8 1327743.6 7971698 17747324 10604835 13072631 9397126.6 38257398 137925948

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6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10-10 14:5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7年4月4日199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了“九五”开好局的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供应充足,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财政金融形势基本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7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5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2148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21097亿元,增长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69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9902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8.3%。

但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一、农业种植业再获丰收。

由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加上气候适宜,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纪录,糖料、烤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持续增产。

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棉花、油料、麻类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6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9000 万吨 5.0油料 2200 万吨 -1.7其中:花生 1010 万吨 -1.0油菜籽 910 万吨 -6.0棉花 420 万吨 -11.7黄红麻 34 万吨 -8.0甘蔗 6700 万吨 2.8甜菜 1550 万吨 10.6烤烟 290 万吨 26.0茶叶 59 万吨 0.4水果 4570 万吨 8.7林业生产继续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70.9万公顷,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较好兼顾。

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国家重点生态造林项目进展较快;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办强,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有新进展,森林面积扩大,蓄积量继续增加。

江西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江西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6.05.19【实施日期】2006.05.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江西省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5月19日江西省统计局)1997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经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的总体要求,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的态势。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7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1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58.25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581.75亿元,增长14.0%。

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走低,呈现出逐月“阶梯式”回落态势。

•全年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6%,指数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为深化改革,稳定人心,理顺经济秩序,加速结构调整创造了宽松的宏观环境。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全省财政收入1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不含上交中央库的两税收入)90.59亿元,增长17.5%。

结构调整取得新发展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全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27.7%、38.4%和33.9%,上年为29.0•%、38.8%和32.2%。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113.8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为4634.55元,增长10.5%,第二产业为12083.52元,增长10.4%,第三产业为10696.88元,增长7.0%。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压力加大,•一部分职工家庭生活困难。

199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199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羊年末存栏数 30500 万只 10.3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6400 万头 3.6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水产品产量2800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215万吨,增长12.7%;海水产品产量1585万吨,增长10.1%。

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增加。

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3881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5%;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8万台,增长0.7%;农用载重汽车85万辆,增长7.7%;化肥施用量(折100%)3849万吨,增长7.1%;农村用电量1834亿千瓦小时,增长10.8%。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公顷,增长1.5%。

二、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国有工业增长6.4%;集体工业增长17.4%;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13.1%。

大中型工业增长7.9%。

轻重工业生产大体同步增长。

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2亿元,增长12.4%。

主要工业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产量有升有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1996年 比上年增长%纱 490 万吨 -9.6布 221.2 亿米 -15.0糖 650 万吨 16.4卷烟 3442 万箱 -1.2彩色电视机 2109 万部 2.5家用电冰箱 928 万台 1. 0能源生产总量 12.6 亿吨 4.6(折标准燃煤料)原煤 13.8 亿吨 4.5原油 1.58 亿吨 5.3发电量 10750 亿千瓦时 6.7钢 10110 万吨 6.0钢材 8611 万吨 6.1十种有色金属 470 万吨 5.0水泥 4.9 亿吨 3.2木材 6732 万立方米 -0.5硫酸 1889 万吨 4.3纯碱 664 万吨 11.2乙烯 301 万吨 25.4化肥(折100%) 2660 万吨 4.4化学农药(折100%) 43 万吨 3.2发电设备 1569 万千瓦 -5.9金属切削机床 16.5 万台 -19.0汽车 149 万辆 2.6轿车 39 万辆 15.7拖拉机 8.37 万台 32.2集成电路 43576 万块 39.3程控交换机 1934 万门 18.3随着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有所改善,资本实现保值增值。

199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全年 上海 财 政 收 人 完 成 2 % 3
, ,
3
.
9 3
亿 元9 9比 上 年 增 长 亿 元 增长2
.
,
,
,
其中 地方财政收人 3 5 2
,
,
1%

,
在经 济 实 力 不 断 增 强 的 同 时 物 价 指 数 明 显 回 落 全年 商 品零 售 价格 指 数 9 8
.
切实提 高 经 济 运 行 质 量 努 力克 服

3 3 6 0 2 1亿 元
2 按 可 比 价格 计算 比上 年 增 长 1 5 7
2
7%
2

市场化 迈 出 新 的 步伐
,
粮 食生 产 获得 丰收 总 产 量
1
.
其中 第
,
一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8
3 %
亿元 增 长
,
,
4
%
达230
2 4

万吨

,
比 上年增 长

8%
;
主 要 农 副产 品
占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为
,
,
可 比 价格 计 算 提 前 三 年 实 现 翻 两 番 的 战 略 目 标
其中 直接出
,

5
亿元 增 长
上海 统 计
2/ 9 8

一 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 ~

S A
~

GI
A S A

_
IC }S
S

年 末 郊 县 区 拥 有 农 业 机 械 总 动力
千瓦

199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199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7年是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针,努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克服了遭受百年一遇台风灾害带来的困难,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物价涨幅持续降低,对外贸易继续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进展。

综合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九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初步统计,全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929元,比上年增长12.4%。

财政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0.8%和103.9%。

回落至九十年代以来最低点。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1% 、56.5 % 、和33.4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伴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规模经济有所加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农业由于受11号台风灾害的严重影响,1997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0.4亿元,比上年减少3.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4亿元,比上年减少1.1%,其中农业产值67.2亿元,减少3.8%;林业产值4.2亿元,增长6.0%;牧业产值21.7亿元,下降2.2%;渔业产值36.4亿元,增长3.0%。

199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00-11-241997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国民经济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继续扩大,科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综合1997年,全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趋势继续得以巩固,社会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总供求平衡关系仍处于基本适度区间,“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初步形成。

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1997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3185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2270亿元,增长14.4%。

物价涨幅在上年明显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回落。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仅比上年上涨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均为近十三年来的最低涨幅。

这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工农业生产有效供给的稳定增长,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上涨。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47.9%、34.1%,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规模经济开始起步。

数量仅占独立核算企业11%的2487家大中型企业,其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利税分别占到全省的60.0%、56.6%和66.9%,对全省工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骨干作用。

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5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09-01 16: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6年3月1日1995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继续贯彻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积极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所进展,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65亿元,增长4. 5%;第二产业增加值2827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94亿元,增长8%。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物价总水平涨幅仍然偏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

一、农业种植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年除茶叶减产外,粮食、油料、棉花、糖料、麻类、烤烟、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均有增产,对稳定经济、保障市场供应起了积极作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5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6500 万吨 4.5其中:谷物 41700 万吨 5.9油料 2250 万吨 13.1其中:花生 1024 万吨 5.8油菜籽 976 万吨 30.2棉花 450 万吨 3.7黄红麻 40 万吨 12.7甘蔗 6440 万吨 5.7甜菜 1360 万吨 8.5烤烟 210 万吨 8.2茶叶 58 万吨-0.8水果 4190 万吨 19.7林业生产健康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50万公顷,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进展显著,群众造林活动广泛开展,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等国家重点造林项目超额完成规划任务;森林防火、病虫鼠害防治工作有新进展;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保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到13.92%。

畜牧业全面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7年2月)199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两个转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粮食持续增产,财政增收,金融形势平稳,国民经济进入了适度快速增长的轨道,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省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涨幅回落到7.7%,国内生产总值2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0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890亿元,增长9.0%。

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农业基础仍然脆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停产半停产企业和下岗待业职工增多等不容易忽视的问题,尚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第一产业1996年,各级党政领导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全力抗灾自救,圆满实现了“粮增产、钱增收”的目标。

种植业种植业持续发展,主要农产品再获丰收。

粮食总产量3483.1万吨,比大丰收的上年增产84.8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主要农产品产品如下:产品产量比上年±% 粮食万吨3483.1 2.6谷物万吨2987.7 3.5豆类万吨74.4-7.7薯类万吨421.0-0.2棉花万吨12.39.6油料万吨133.1-8.3花生万吨28.0油菜籽万吨104.6-11.8甘蔗万吨164.2-3.8黄红麻万吨3.7-8.8烤烟万吨7.5113.7水果万吨171.810.3林业林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8年3月4日199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国内市场平稳运行,重要商品储备充裕,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全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637元,比上年提高7.5%。

市场价格涨幅持续走低,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5.3个和5.5个百分点。

这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农业连续丰收;买方市场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上涨(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69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0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147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669万人,增加340万人。

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480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年末达到1399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349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稳中略升,由年初的1美元兑8.2984元人民币上升到年末的1美元兑8.2796元人民币,升值188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济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下岗职工较多,再就业压力加大,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发布日期】1998.01.19【实施日期】1998.01.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呼和浩特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年1月19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199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继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后,我们又迎来了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隆重庆典和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这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拼搏向上,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成就。

1997年我市国民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宏观经济调控得当,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物价在低位上运行,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效益状况有待继续改善,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矛盾仍然突出等问题,还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功夫着力解决。

一、综合1997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行“两个转变”、实现“两个提高”,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为目标,实施以优化资本结构为核心的工业经济战略调整、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的脱贫致富达小康、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的“三大系统工程”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力进取,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据测算,1997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74元,比上年增长8.5%。

二、农业1997年,我市继续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997年中国经济回顾

1997年中国经济回顾

1997年中国经济回顾刘振亚 摘 要 1997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财政收入略大于支出,国债发行顺利,国债市场初步形成;货币供给增长适度,通货膨胀继续下降,中央银行再次降息,居民储蓄自年初以来增幅逐月回落;大量现金涌向股市,股票市场显著扩容;固定资产增幅减缓,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但企业恢复缺少需求上的保证。

据初步测算,1997年国民经济保持适度稳定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全国零售商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1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4%,各层次货币指标变化基本正常。

总的说来,1997年的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在年初实行“软着陆”成功和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的有力配合下,1997年的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基本符合“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回顾展望 一、政府财政1997年以来,在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的态势下,继1996年自改革以来第一次扭转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下,财政保持了平稳发展。

(一)财政收入1997年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幅快于地方财政收入。

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今年国家对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率征收提高了013个百分点;1~6月份证券市场活跃,大量资金涌向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异常活跃,交易额大规模扩张,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大大突破年度预算。

1994年分税制将中央政府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提高到55%以上,由于增量调节力度不够,该比例逐年下降。

1996年,中央政府收入的份额为4915%,成为持续下降的第三个年头。

1997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慢于中央财政收入,但中央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和消费税受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影响,增长较缓。

因而,长期看,中央财政占税收的比重能否提高,还很难说。

(二)财政支出在连续几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惯性作用下,财政支出得到基本控制。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统计局•【公布日期】1998.02•【字号】•【施行日期】1998.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四川省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8年2月)199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两个转变”,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全省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

一、综合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基本省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思路,继续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努力实现工业增效减亏;根据“大开放促大发展”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全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宏观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各种经济成份蓬勃发展,农业喜获丰收,粮食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市场物价稳定,涨幅进一步回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多年未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局面。

初步统计,1997年丛省国内生产总值33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9.3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385.4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15.4亿元,增长9.4%。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涨幅继续回落。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9%,比上年涨幅回落4.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1978年-1998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1978年-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9%;税金总额308亿元,增长13.4%。

施工面积13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8705万平方米,减少3539万平方米。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房地产开发投资3580亿元,增长12.6%。

房地产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较快。

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791亿元,竣工面积5506万平方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

全年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为16.03‰;死亡人口807万人,死亡率为6.50‰;全年净增人口1184万人,自然增长率9.53‰,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86868万人,占69.6%。

0-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7%,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

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63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

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1亿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

1997年江西省国民经济运行实现适度快速健康态势

1997年江西省国民经济运行实现适度快速健康态势

生活一点通 洗过头发后,用茶水冲洗,可使头发乌黑柔软。

1997年江西省国民经济运行 实现适度快速健康态势◆江西省统计局 综合处 1997年,江西省各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大思想解放和经济建设的力度,经过艰苦努力,宏观经济实现稳中有进,适度快速健康的态势。

这种态势有六个显著特点:一、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低物价态势初步测算,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71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8%,第二产业增长12.8%,第三产业增长14%,分别比全国高3.3个、2个和5.8个百分点。

而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低水平上,且逐月“阶梯式”回落。

全年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6%,比上年指数回落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零售物价为100.1%,农村为99.3%。

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为深化改革,稳定人心,理顺经济秩序,加速结构调整创造了宽松的宏观环境。

二、粮、蔗、烟、果、渔业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水平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增两稳三提高”的目标,以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扎实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放,减少了七月中旬局部地区遭受的洪涝灾害损失和八月下旬局部地区遭受的旱灾损失。

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保持好的局面,农产品有较大幅度的增产,其中粮、蔗、烟、果、渔业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767.7万吨,比最高年产的1996年增产1.4万吨,增长0.1%;油料总产达105.63万吨,增长4.5%;烤烟产量增长111.5%,甘蔗产量达220.59万吨,增长18.7%,棉花总产达13.24万吨,增长7.6%;水果总量达67.64万吨,增长34.2%。

其它经济作物如花生、莲子、瓜果、蔬菜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产。

水产品产量达115.08万吨,比上年增长15.0%。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多的增加。

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7.28元,比上年增加237.65元,增长12.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10-26 15: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8年3月4日199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国内市场平稳运行,重要商品储备充裕,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全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637元,比上年提高7.5%。

市场价格涨幅持续走低,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5.3个和5.5个百分点。

这主要得益于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农业连续丰收;买方市场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上涨(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69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0万人。

其中城镇职工147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669万人,增加340万人。

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480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年末达到1399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349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稳中略升,由年初的1美元兑8.2984元人民币上升到年末的1美元兑8.2796元人民币,升值188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济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下岗职工较多,再就业压力加大,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农业获得较好收成。

1997年虽然北方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全国粮食总产量仍达49250万吨,比上年减少1200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

在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由于主要棉花产区气候条件好,单产提高,总产量达43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名优特农产品增加。

糖料、烤烟、茶叶、水果等农作物持续增产,油料作物、麻类等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调减了面积,产量下降。

居民的“菜篮子”更加丰富(见附表2)。

造林绿化事业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21万公顷。

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十大国家重点防护林工程项目已开始产生效益。

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森林面积扩大,覆盖率提高。

全年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42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增加。

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354万吨,比上年增长8%。

水产品总产量3561万吨,比上年增长8.3%。

农田水利蓬勃发展。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1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3万公顷,节水100亿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工作进一步展开,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企业兼并、联合有所突破。

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国有企业破产终结675家,被兼并企业1022家。

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1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1726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9894亿元,增长5.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1875亿元,增长11.7%;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4450亿元,增长13.4%;城乡个体工业完成增加值5533亿元,增长18.1%。

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14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重工业增加值17072亿元,增长10.5%。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

全年新产品产值率为5.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轿车、组合音响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2-170%,而一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一般日用消费品及机电设备的生产继续低速增长或下降(见附表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

37万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1.3%,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企业资产负债率64.8%,降低0.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8%,其中国有企业为109.4%。

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有所改进,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84.7%,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企业扭亏增盈取得一定效果,利润增加,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企业增长11.9%。

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还不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积压问题仍然突出。

1997年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59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

企业亏损问题依然严重。

1997年末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1341亿元,比上年末上升11.1%,其中国有企业亏损744亿元,上升8.2%。

建筑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有所回升。

全国国有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

施工工程个数为22万个,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8.8万个,投标承包面达39.6%,增长5.6个百分点。

完成房屋竣工面积1.56亿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19亿平方米。

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总额为152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地质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全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0万平方公里。

地质勘查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643万米,新发现矿产地220处,比上年增加18处。

提交可供工农业建设利用的地质报告789份,比上年增加259份。

有43种矿产新增探明(预测)储量,其中石油8.4亿吨,天然气2025亿立方米,原煤23亿吨。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平稳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5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8.3%)。

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3419亿元,增长11.3%;集体经济投资3873亿元,增长5.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427亿元,增长6.7%;其他经济类型投资4581亿元,增长13.2%。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9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更新改造投资3870亿元,增长6.8%;房地产开发投资3106亿元,下降3.4%。

投资结构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

分行业看,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得到加强,比重上升。

全年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470亿元,比上年增长40%,比全部投资的增幅高出近30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0%上升为2.5%;能源工业投资3575亿元,增长21.7%,所占比重由17.3%上升到19.0%5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3288亿元,增长14.8%,所占比重由16.9%上升到17.5%。

分地区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所占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

国家重点建设得到加强。

全年129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457亿元。

其中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现截流。

沟通西南和中南沿海的铁路大通道――南昆铁路也在1997年底全线开通。

国家安居工程(经济实用住房建设)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竣工面积2665万平方米。

投资效益有所提高。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建成投产项目8618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5.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827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0.2%,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基本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2587万吨/年,发电机组容量1376万千瓦,原油开采1593万吨/年,天然气开采21亿立方米/年,钢材137万吨/年,化肥88万吨/年,木材采运15万立方米/年,新建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896公里,新建铁路复线交付运营里程551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能力11725万吨,局用交换机容量196l万门,长途光缆2.7万皮长公里,新建数字微波线路1.4万公里,新建高速公路1313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平稳增长,网络结构调整进一步朝着适应市场需求方向发展,运输和通信的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为4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3823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9%。

其中,铁路13098亿吨公里,增长1%;公路5168亿吨公里,增长3.1%;水运19352亿吨公里,增长8.3%;航空29亿吨公里,增长16.8%。

旅客周转量完成963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3%。

其中,铁路3522亿人公里,增长5.9%;公路5188亿人公里,增长5.7%;水运153亿人公里,下降5%;航空774亿人公里,增长3.4%。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87846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5915万吨,增长12.5%。

邮电部门业务总量全年完成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邮政传统业务下滑趋势明显,新型业务充满活力。

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一亿门大关,达到11097万门,全国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

我国电话网规模成为世界第二大网。

移动电话新增用户638万户,年末用户达到13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8.1%。

全国电话普及率8.1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6.1部/百人。

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6万户,比上年增长近4倍。

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继续高速发展,数据通信总用户达到36万户。

六、国内贸易商品市场在买方市场格局下继续保持平稳。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395亿元,实际增长10.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0449亿元,实际增长9.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7248亿元,集体经济4888亿元,私营经济990亿元,其他经济39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7.1%、25.1%和1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9.2%,餐饮业增长1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