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之王佐良
王佐良翻译
![王佐良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e3c2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a.png)
王佐良翻译王佐良(Wang ZuoLiang)王佐良,出生在中国,现为知名翻译家和语言学者。
他自小对外语学习感兴趣,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等。
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示出卓越的翻译天赋,被认为是未来翻译界的一颗新星。
王佐良在大学期间专攻翻译学,并获得了交叉文化传播的学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翻译团队,并被任命为团队负责人。
他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十分熟悉,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精髓。
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为他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王佐良进入了一家国际翻译公司工作,从事商务和法律领域的翻译工作。
他通过与客户的紧密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和专业知识。
他以其准确和流畅的翻译风格而著名,被客户称赞为“最佳的沟通桥梁”。
王佐良翻译的项目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法律、医学和科技等。
他的客户包括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和组织,如谷歌、苹果、世界卫生组织等。
他以其高质量的翻译作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成为了他们长期合作的首选翻译家之一。
除了翻译工作,王佐良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担任多家高校的翻译课程讲师,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他也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并与其他翻译家和语言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他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赏。
王佐良是一个积极进取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他不断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桥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世界的多元化和和谐发挥自己的作用。
总结起来,王佐良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语言学者,以其准确和流畅的翻译风格而著名。
他在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也有很大建树。
他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佐良生平简介
![王佐良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230848e84868762caaed555.png)
主要著作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 (A.C.Barnes)外文出版社,1958 《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学位论文)王佐良,奥地利萨尔 斯堡大学出版社,1975 《美国短篇小说选》主编 王佐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英国文学论文集》 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英国诗文选译集》 译者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英国文体学论文集》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英国文学名著选注》 主编王佐良 商务印书馆,1983 《中外文学之间》王佐良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王佐良(原原北京外国语学院 副院长 )
个人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 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 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 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 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
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上虞县。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 明,即西南联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学院研 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B.LITT学位。 1949年9月回到北京。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 去世。
当然,他最广为流传的篇作是翻译培根随笔集其中的《论学习》 等,该译作的语言精炼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版 本。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考与试笔》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考与试笔》](https://img.taocdn.com/s3/m/fae270f86f1aff00bfd51e16.png)
一.辨证地看----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对于直译意译王佐良先生说“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叩局部,即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王佐良先生说“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他又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感情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
1989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佐良:英语大师 译界泰斗
![王佐良:英语大师 译界泰斗](https://img.taocdn.com/s3/m/00175b96dd36a32d72758165.png)
王佐良:英语大师译界泰斗王佐良(1916.2.12―1995.1.19),浙江省上虞县人。
从中学时起,便对英语教学及英语文学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后,他在英语领域不断钻研,最终成为一代杰出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的英语文学专家。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英语教师及各领域高端英语人才;同时,他坚持不懈地从事翻译活动,为推动我国英语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就突出享誉海外王佐良1916年出生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上虞县,读中学时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认真,成绩突出。
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校期间,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曾多次在武汉、昆明等地方期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
由于主修英语,王佐良的诗风偏向于西方现代派诗人,引起了国内一些知名作家的关注。
同时,王佐良在英语写作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清华期间,他的英语写作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当时,受英籍教师燕卜荪的影响,他开始大量阅读原版英语文学著作,对英国诗歌及戏剧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这为他今后从事英语研究、英语翻译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前后,王佐良开始进行翻译实践。
由于当时的教学工作十分繁重,且生活环境恶劣,他的翻译活动进展得磕磕绊绊。
即便在这样条件下,王佐良还是完成了被外界认为天书般的乔伊斯《都柏林人》一书的翻译工作。
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同时,他撰写发表了《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等作品,开国内艾略特作品研究的先河。
抗日战争期间,王佐良先后在北大、南开大学以及西南联大从事教学活动。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不得不兼职数份工作。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间断学习,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利用自己精湛的英语水平,为盟国的军援工作提供服务。
1947年秋,王佐良顺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主修17世纪英国文学,师从著名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
在牛津读书期间,他广泛涉猎英国古典及现代文学,不仅提前获得副博士学位,并且撰写了享誉欧洲学术界的论文――《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
王佐良
![王佐良](https://img.taocdn.com/s3/m/0db02e220b4c2e3f572763c1.png)
王佐良一、生平简介: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上虞县。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B.LITT学位。
1949年9月回到北京。
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1月19日去世。
二、翻译思想:1、胸怀两种文化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
”(王佐良1984:18)究其原因,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
“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的了解。
不论怎么难的原文,总有理解的可能,因为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才使翻译成为可能;同时,原文尽管很容易,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
”(王佐良1984:18-19)翻译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任何人也不能忽视翻译。
“这不仅是因为翻译者的辛勤劳动才使得一国的文化遗产能为全世界的人所用,还因为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细致,深入。
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王佐良1984:19)王佐良进一步提出,“译者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
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王佐良1984:19)译者要深入原语与目标语所处的文化,以尽量接近对等。
王佐良诗选
![王佐良诗选](https://img.taocdn.com/s3/m/4d02c44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c.png)
王佐良诗选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1995年1月19日),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异体十四行诗八首之一让我们扯乱头发,用冰冷的颊证明我们的瘦削,你的梳双辫的日子远了。
让我们说:从前的眼睛,从前的腰身曾经是怎样的细。
但是时间的把戏却使我们快乐:应该是流泪却换来秘密的欣喜。
你,你是黄昏里太白的衣角,嬉笑着,却又有异样的缄默。
我们已无需在树旁等候,无需有不寐的街角的分别,我们并合,我们看各自眼里的笑。
或者窘迫,我们上菜市去任受同样的欺凌。
我们回来又同样地胜利——因为我们已经超越。
之二今夜这野地惊吓了我。
唯有爱情象它一样的奇美,一样的野蛮和原始。
我要找着你,让你的身子温暖了我的。
我们都不曾有太多的教养,修建得如那私家的草地,给围墙安全地拦住了。
我们是河水,在长林茂草,在乱石里回旋。
因此而我更痴心,你的眼睛更黑,你的,也是我的,泪水更多更快乐。
我们任性而又骄傲,扬着头走过这些拘束的羊群人群。
然而我们的单纯却已受染,你看你的衣衫,我的尘土。
之三我爱灭掉电灯,看烛光下你脸上的平静和寂寞,还有你的手势。
那样要强,却又异样地羞。
这是你的真实。
我曾在所有的图书里看见你。
幻觉更纯净,加了你胸膛的热,在我冷冷的饥饿里,安慰了我在尘土里失去的一切。
但是我们都不愿走进这车马,看那些粗脖子的母亲们,争吵在菜市,或者高兴于多偷的洋芋。
我们想要唱歌,但是所有的老成和眼镜喝止了你,让我规矩,并且灰了心。
你于是成了我的宗教。
之四我们同要踏出这座门,但同时踌躇。
顾虑如蛇。
你抱了孩子无言地退回,而我逡巡在陈腐的比喻里。
你的身体要粗要胖,而我也要带上眼睛,贴近了火炉,伤风又发脾气,在长长的下午拉住客人,逼他温我五十次的过去。
但昨天我们还说海行和高山,和青草地上的漫步和并坐,还说在所有的行人里,没有一个痴如我,或有美好的眉眼如你。
王佐良
![王佐良](https://img.taocdn.com/s3/m/773cbe15ff00bed5b9f31df3.png)
3.Examples
(1)Examples in Thunderstorm
鲁 妈:(死命拉着他的褂 MA:(catching him by the 子)大海, 你别 sleeve and holding him 动,你动,妈就死 back with all her 在你的面前。 strength) Stop,Ta-hai, 鲁大海:你放下我,你放下 stop!Over my dead body! 我!(急得跺脚) HAI:Let me go!Leave go of 鲁 妈:(见周萍静立不动, me!(He stamps his foot) 顿足)糊涂东西, MA:(realizing that Chou Ping 你还不跑? is still standing there rooted to the spot) Run, …… you fool!Don't just stand there. …
五十年代起他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 他 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 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 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 主。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 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 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译文: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2024年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范文
![《2024年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e277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0b.png)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篇一一、引言王佐良,中国当代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翻译技艺和独特的翻译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以其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王佐良的翻译风格,探究其背后的特点和形成因素,并探讨其在当今翻译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王佐良翻译风格的特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可以总结为准确、流畅、自然。
首先,他注重原作的理解和传达,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意境。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没有生硬的感觉,读起来非常自然。
最后,他的翻译风格还体现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译文既能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三、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形成因素王佐良的翻译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他的深厚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精通多种语言,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形成独特翻译风格的重要原因。
此外,他还受到了同时代其他翻译家的影响,不断吸收他们的优点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四、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实例分析以王佐良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翻译风格的具体体现。
首先,他准确传达了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使得译文在情感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
其次,他的译文语言流畅,句式结构合理,没有生硬的感觉。
此外,他还对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时,他也充分考虑了中英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特点,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五、王佐良翻译风格的影响与意义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对当今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其次,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使得他的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王,谢旧齐名翻译
![王,谢旧齐名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6278c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c.png)
王,谢旧齐名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王佐良和谢冰心两位翻译家可谓齐名一时,他们的翻译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翻译风格及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总结他们的翻译精神,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一、介绍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和成就王佐良(1906-1991),原名王兆桂,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精通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谢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翻译家、作家。
她精通英、法、日等语言,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她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二、分析王、谢翻译风格的异同1.相同点:(1)忠实原作:王、谢两位翻译家都十分注重忠实于原作,力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意境。
(2)注重文学性: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文学性的表达,使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不同点:(1)王佐良:擅长诗歌翻译,注重形式美和音韵美,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
(2)谢冰心:擅长散文翻译,注重表达原文的情感内涵,强调译文的情感传递。
三、阐述王、谢翻译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1.拓宽了翻译领域:王、谢两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我国的翻译事业。
2.提升了翻译质量:他们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忠实于原作,为我国翻译质量的提升树立了典范。
3.培养了翻译人才:王、谢两位翻译家还致力于翻译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王、谢翻译精神的意义王、谢两位翻译家的成就,离不开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们的翻译精神包括:忠实原作、注重文学性、拓宽翻译领域、培养翻译人才等。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_简介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_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a9d1f9269dc5022aaea008c.png)
参考文献
• [1] 王佐良.论诗的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 • [2]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80.2. • [3]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1997.523;17;524;490. •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97.54. • [5]王佐良.文学间的契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5. • [6]Bassnett, S. &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冬天,想起了王佐良
小组成员:杨阿雷 杜学贤 吕杉 王金源
《秋天,想起了王佐良》
张中载教授曾在《秋天,想起了王佐良》一文中回忆到: “40多年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时,最爱听王先生讲课。培根的 随笔,英诗和莎剧……他让我们爱上了英国文学,也让我们领 略到了他横溢的才华。‘智者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 也。’他上课,有时带讲稿,有时空手而来,在讲台站定,从 西装口袋掏出两三张卡片,放在桌上,却也往往是‘不屑一 顾’,就如数家珍似地讲起来。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不依赖文 本,能成段引用英诗和莎剧。”
王佐良生平简介
• 王佐良,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浙江上虞人。 • 1916年2月12日。 •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 文华中学(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读书。 •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 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 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 1947年秋考取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 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 B.LITT(副博士)学位。 •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 任、副院长。 •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神一般的翻译家之王佐良
![神一般的翻译家之王佐良](https://img.taocdn.com/s3/m/63d2d9c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8.png)
神一般的翻译家之王佐良前天青年节,我被朋友圈里关于“青年”年龄的界定搞晕了。
对照了一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我都已经不属于“青年”的圈子了,这真是令人叹息。
不过,我真的老去了吗?我想起了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
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
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根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倒塌,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原诗一并奉上:YOUTHSamuel Ullman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这么精彩的译文,令人拍案叫绝。
王佐良翻译理论
![王佐良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5785e27e2bd960590c6779b.png)
Sonnet London 1802
• Oh! Raise ns up, return to us again; • 啊, 回来吧,快把我们扶挽 • And give us manners, virtue, freedom, power, • 给我们良风,美德,力量,自由!
• Thy soul was like a star, and dwelt apart • 你的灵魂是独立的明星
orks
• • • • • • • • • •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 《彭斯选集》(Robert Burns) 《论读书》(Francis bacon) 《英国诗文选译集》 《中外文学乊间》 《论契合》 《翻译:思考与试笔》 《欧洲文化入门》 《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 《英国文艴复兴时期文学史》 王佐良,A.C. Barnes译 王佐良译 王佐良译 王佐良译 王佐良著 王佐良著 王佐良著 王佐良主编 王佐良主编 王佐良,佒其莘合著
文佑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戒警惕的地斱
王佐良
王佐良
1 2 3
Life
Works
Translation Theory
Appreciation
4
Life
• 1916.2.12—1995.1.19 • A translator, poet, professor and researcher of British literature • 1916 Born in Zhejiang • 1935 Tsinghua University,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 1946 Taught at Tsinghua • 1947 Oxford University • 1949 Back to Beijing and taught a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94373fd9b9f3f90f76c61b46.png)
论王佐良的翻译观摘要: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
作为一位优秀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翻译了许多知名的诗歌、散文等,同时创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等。
本文将以王佐良的译作为实例具体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文化素养译文文体以诗译诗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体学家和英国文学专家,一生著作、译作丰富。
一方面,他以英国文学研究蜚声文坛,曾支持编写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诸论》,并以其在英语语言、比较文学等方面的评论和随笔闻达于学界,著有《英语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心智的风景线》、《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等。
另一方面,王佐良利用有限的时间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翻译理论著作有《翻译:思考与试笔》、《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正如李赋宁说言:“他颇似柯尔律治称莎士比亚为‘万脑人’(myriad-minded)那样博学和多才多艺。
”以下将从译者的文化素养、译文的文体、以诗译诗三方面分析他的翻译理论。
1.译者的文化素养翻译与文化是一个大课题,在翻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译界重视文化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王佐良于1984年接着发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讲翻译与文化的文章,详尽论述了他有关译者的文化素养的观点。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语言。
他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5](p18)译者要掌握的社会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呢?“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1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升入,越好”[5](p18)。
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这是他强调译者必须具备文化素养的原因。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d208348b804d2b160b4ec0f0.png)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
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主张翻译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观点;第四,希望更进一步把翻译同“比较文化”这个新学科结合起来,这样翻译研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标签:王佐良;文化背景;文化翻译观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的著名学者、著名英美文学研究家,也是文学翻译家。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译论,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他的翻译思想涉及现代译学里很多焦点问题,诸如社会文化因素、读者接受理论、译者的重要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等等。
他的思想和观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光的理性思考。
二、社会文化背景及翻译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引进了外国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以英汉翻译为主)翻译高潮。
20世纪是一个”翻译时代”的世纪。
在西方,翻译理论建设蓬勃发展,翻译流派层出不穷,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发展的景观。
尤其是近30年来,西方翻译学逐渐摆脱了“从属”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严肃学科。
而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的译论泰斗如: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等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末期,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以及王佐良自己渐渐取得的成就,这些内因和外因使得他能在翻译理论中体现其人文关怀。
但是他的民族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寻求建立中国的文化身份,以及世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受国内社会背景及国外翻译思想的影响,王佐良先生率先提出以文化视角研究翻译。
课件7:第13课 上图书馆
![课件7:第13课 上图书馆](https://img.taocdn.com/s3/m/3b3dd3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c.png)
• 生活在这个花园式的校园里的确是一种令人狂喜的享受,看着睿智勤勉的 人们奔走于图书馆内外更是一种让人痴醉的乐事,一想到大家在知识的殿 堂中穿梭不息便让人难以抑制欣喜,我的心中似乎有一种澎湃的激情在涌 动,要知道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仍旧有一群求知若渴、静心苦读的学 子,谁不会感慨如斯,思绪万千呢?一想到大家在默默地用各种知识武装 自己的头脑,谁不会联想到若干年后学子们用这些知识创造出令人惊叹的 成绩呢?看到图书馆矗立在那,谁不会激动地联想到国家兴盛的希望?谁 又能否定未来的某天这些学子们不会是社会的支柱和栋梁?图书馆像一眼 甘洌的泉,滋养着无数求知若渴的学子,用智慧赶走他们脑中的愚昧势力, 使文明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繁衍不止……
_多__变__化__。__句__中__指__变__化__,__应__该__为__“_千__变__万__化__”_。__________
4.今天的学者理解古文多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 (√ )
牵强附会:_把__本__来__没__有__某__种__意__义__的__事__物__硬__说__成__有__某__种__意__义__。__也__指__把__不__相__关__联__的__ _事__物__牵__拉__在__一__起__,__贬__义__词__。_______
互动理解与分析
•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上图书馆 公书林
清华图书馆 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
乐
①___愉__快___ ②__灿_烂_____ ③___豁_然__开_朗_____ ④__赞_美__热_爱______ 奇趣
• 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答: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 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 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 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翻译名家之王佐良
![翻译名家之王佐良](https://img.taocdn.com/s3/m/ce326fd576eeaeaad1f330d0.png)
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
*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 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 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 互相促进的。 *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 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
• 中学就读于教会学校,该校几乎所有课 程都是用英语教授的,这使他在中学时 代就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 学生时代的王佐良已显露出不凡的文学 才华,他从中学时代起即已开始了写作 生涯。
• 在牛津大学期间,广泛涉猎了英国古典 与现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大量英文版原 著,尤其对英国诗歌和诗剧感兴趣,这 为他日后的英国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他还特别强调翻译中应注意处理好全文和细节之间的关系并谈了自己的体会如果译者掌握了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和效果他有时会发现某些细节并不直接促成总的效果他就根据所译语言的特点作蹼变通这样就取得了一种新的自由使他能振奋精神敢于创新他将感到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 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 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 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 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廖运范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 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 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 虑之间。 ------孙有中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40e31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c.png)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导言:翻译是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的目标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其中,翻译家的个人风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佐良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翻译风格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王佐良翻译风格的概述王佐良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重要翻译家,擅长将英文作品翻译为中文。
他的翻译充满了对原著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他的译文流畅、准确,同时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王佐良的翻译风格以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为基础,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自然性。
二、王佐良翻译的特点1. 翻译忠诚于原著王佐良的翻译一贯忠实于原著内容。
他注重细节,努力保持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他善于在中文译文中传达原著的信息,使读者能够享受到原著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2. 语言流畅自然王佐良的翻译作品中,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译文中句子通顺,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3. 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王佐良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著的风格和韵味。
他善于在翻译中使用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
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注重感情和美感的表达,努力使读者感受到原著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4. 文化转换的巧妙处理翻译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王佐良在处理文化差异时非常巧妙。
他善于运用合适的文化传统和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内容。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保留原著的文化底蕴。
三、王佐良的翻译案例分析1. 文学作品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等。
他在翻译这些小说中保持了原著的情感和韵味。
他注重细节,用词准确,使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原著的优美和深度。
2. 科技文献翻译王佐良翻译了许多科技文献,他善于把复杂的科技术语转换为简单易懂的中文,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文献内容。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79030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b.png)
翻译家王佐良简论喻海燕【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11)011【摘要】Being proficient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theory,Wang Zuoliang is a renowned scholar,a writer and a translator of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his life and career,translation theory and analyzes his outstanding translation work.The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this significant translator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to bring valuable edification to the successors.%介绍了王佐良先生的生平、翻译思想,并对其译作进行评析。
试图从多个角度对作为翻译家的王佐良进行评析,使他的成功道路和宝贵经验为人熟识,成为年轻学生借鉴的珍贵资料。
【总页数】2页(P87-88)【作者】喻海燕【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翻译家王佐良的翻译思想及其实践 [J], 孙岩;刘欣;张桂萍2.“文艺复兴式的翻译家”王佐良在翻译领域的才华 [J], 姜薇3.祝贺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召开:翻译事业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事业——赵启正在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J],4.春天,想到了王佐良先生和莎士比亚r——论王佐良先生的莎学研究 [J], 李伟民5.地域文化与翻译家群体翻译行为——以江苏籍翻译家为例 [J], 周志浩;姜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大海: (喊)抓住他! 爸,抓住他! 鲁 妈: (见周萍跑远, 瘫在地上发呆) 天!
鲁大海: (跺脚)妈! 你好糊涂! ......
HA I: ( shouting) : Grab him, Dad! Grab him! MA: (waits until she is satisfied that Chou Ping has made good his escape before releasing Ta-hai, then sits down on the floor in a stupor) :My God! HA I: ( stamping his foot): Mother, Mother! What an idiotic thing to do!. . .
• 1958年,王佐良与巴恩斯(A.C.BAOMES)合作完成了 中国话剧的经典作品--著名剧作曹禺的《雷雨》全剧剧 本的英译工作。他用生动、地道的英语准确地表现了 剧中各角色的个性,出版后受到行家的一致赞扬。
王佐良之翻译观
• 王佐良认为, 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 化, 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这里所谓“了解” , 他指出不是一个大概的了解, 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 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 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 、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 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 等等, 而且了解得越 细致、越深人, 越好。因此, 很多人学英语学到一 定程度, 口语还是不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不是语 音、语法、词汇的问题, 而是教育程度不够, 文化 教养不够。
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 惕的地方。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
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人物评价
王佐良是著名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 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卓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 家、杰出语言学家、出色作家兼诗人,是一位 不可多得的“文艺复兴式”人物。 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他更令人怀 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 真诚。 ①正统教育,不守成规 ②治学严谨,不容浮夸 ③不摆架子,自视平凡
• 中学就读于教会学校,该校几乎所有课 程都是用英语教授的,这使他在中学时 代就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 学生时代的王佐良已显露出不凡的文学 才华,他从中学时代起即已开始了写作 生涯。
• 在牛津大学期间,广泛涉猎了英国古典 与现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大量英文版原 著,尤其对英国诗歌和诗剧感兴趣,这 为他日后的英国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鲁 贵:他走了? 咦,可 是四凤呢? 鲁大海:不要脸的东西, 她跑了。 鲁 妈:哦,我的孩子,我 的孩子,外面的河涨 了水,我的孩子,你千 万别糊涂,啊,孩子! ( 跑)
LU: Has he gone? Whew! Where’s Ssu-feng? HA I: She’s bolted, the little bitch. MA: Oh, my child! The river’s in flood out there! You mustn’t do it! Ssu-feng! ( She goes to run out)
• 他特别注重使包括翻译作品在内的各种作品面向 读者,一再强调“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后完成 ”。他谦虚地把自己的译作称为“试笔”,说“ 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他认为,翻译的理 论不能永远停留在只是津津乐道于前人总结的“ 信、达、雅”三个字上,而应有能地顺译,必要 时直译,任何好译作总是顺译和直译的结合;二 、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 之,文体如之。”在诗歌翻译方面,他更有独到 的见解。他提出,不论是翻译外国诗歌或中国诗 歌,不仅要在音韵和节奏等形式因素上接近原作 ,而且应忠实原作的风格和"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 势"。
生活上
为了积蓄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他在青年 时就喜欢打网球、爬山、游泳等多项体育活动, 直到年近七旬,还可以时常骑车外出。晚年,他 积劳成疾,患有心血管疾病,又由于颈椎骨质增 生,压迫神经,腿脚不大灵便,但他依然壮心不 已,一惊人的毅力克服着病痛带来的种种不便, 更加发奋工作。他曾说过:“年愈古稀,还能工 作,可以说是我的福气。我总是希望在有生之年 为国家多做些贡献,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 乐。”
• 具体到翻译, 他认为, 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 的了解。虽然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无论怎样难 的原文, 总有了解的可能, 这也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 原文中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 这又 使深人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 • 不仅如此, 他还指出,作为译者, 仅仅了解外国文化 仍然不够, 还必须深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因为 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 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 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 。而这种“ 文化交流” 在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 一言以蔽之, “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文化人”。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翻译名家
——王佐良
生平简介
生活启示王 佐 良 Nhomakorabea爱国情怀
翻译启示
人物评价
生平简介
生活启示
王 佐 良
爱国情怀
翻译之路
翻译启示
学习方法
人物评价
生平简介
• 1916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 •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 ,即西南联大。 • 1940年 与徐序女士结为伉俪,后有 二子一女。 • 1947年秋 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 国牛津大学读研。 • 1949年9月 放弃去法国留学机会, 回到北平。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 任教,直至去世。 • 1995年1月15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 79岁。后葬于万安公墓。
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
* 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 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 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 互相促进的。 *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 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
枯燥的考据内容写得生动感人, “它风格清新活泼 ,作者自始至终不失其幽默感,而且列举了许多有 关所论时代的演出、研究和审美时尚的生动实例”
。
这种写作风格在他后来的他其它文论中均有体现和发展 。王佐良对韦勃特的文学声誉的研究赢得了自己在外 国文学研究方面的声誉。
• 回国后,繁重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使王佐良只能利 用假期时间从事文学翻译,他谦虚地自称为“一个业 余翻译者”,但翻译了为数可观的英语经典诗文和散 文。
完成了许多优秀的翻译作品的。
鲁 妈: (死命拉着他 的褂子)大海,你别动 ,你动,妈就死在你的 面前。 鲁大海:你放下我,你放 下我! (急得跺脚) 鲁 妈: (见周萍惊立 不动,顿足)糊涂东西 ,你还不跑? ......
MA: ( catching him by the sleeve and holding him back with all her strength) : Stop, Ta-hai, stop! Over my dead body! • HA I: Let me go! Leave go of me! (He stamps his foot. ) • MA: ( realizing that Chou Ping is still standing there rooted to the spot) : Run, you fool! Don’t just stand there. . . .
他还特别强调,翻译中应注意处理好全文和 细节之间的关系,并谈了自己的体会:"如 果译者掌握了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和效 果,他有时会发现某些细节并不直接促成 总的效果,他就根据所译语言的特点作蹼 变通,这样就取得了一种新的自由,使他 能振奋精神,敢于创新,他将感到文学翻
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 努力。"王佐良正是以这种"创造性的努力"
爱国情怀
“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数都和我一样,急于回国参加 新中国的建设。记得当时帝国主义对大陆实行封 锁,从香港乘船到大陆有一定的风险,但即便是 那样,我们也下决心要回来。说实在的,当时要 留在英国也不是不可以的,而且生活也会很不错 ,但我们从未想过要留下,从留学一开始就认为 回国是天经地义的。” “年愈古稀,还能工作,从一个意义上来讲,可以 说是我的福气,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也是不得 已。我总是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多做些贡献。 尤其对我们来说,耽误几十年的时间,就特别想 把损失的时间尽量补回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 一种快乐。”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 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王佐良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 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 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 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廖运范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 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 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 虑之间。 ------孙有中
翻译之路
• 王佐良在翻译方面的最初尝试开始于1940年在西南 联大任助教期间。其中,《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 》一文,曾分章节载于《大公报》和《益世报》上 ,开创了国内研究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之先河。
• 王佐良在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时期,撰写的学位 论文《约翰· 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成为该校编印 的英国17世纪诗剧研究丛书之一。此书将历来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