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育的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内的文化传输,即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我们可称这种传播为“文化传递”。它在文化的时间维度上,使文化保持着延续性。另一种是跨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即指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中去,我们可称之为“文化传播”。它在文化的空间维度上,使人类文化保持着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便是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结果。人类学家弗尔德吉尔宁认为,文化的传输不像倒水,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器,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或相互作用进行的。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深层结构”就像一个“变压器”,使外来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必须像电流一般通过它,才能发挥效用。在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亦不是单纯的灌输,不仅受着个体接受水平的制约,也受着全体文化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我们考察教育在传递和传播文化中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是有帮助的。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的“文化人”。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成为绝对的不可能。任何新生的一代都得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并随时都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继承者,这是就其世代交替的整个人类而言的。就其每一代人来说,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先承继文化,才能创造文化。“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般说来,每一代人对于人类文化进步做出贡献的大小与他们的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多少成正比。教育传递文化,从其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意义来说,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任何个体,如果没有间接经验且不说发展,就连生存都不可能。谁都知道,一个言语器官生来很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以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就不可能学会说话,甚至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所谓“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找到了它最安生、与人类共存亡、且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因此,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手段,也就具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精神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这个再生产的过程,具有经济、高效、迅捷的特点。“再生产科学,同重新生产科学所需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一精神文化的再生产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作用过程,它是一个受教育者在客观精神文化的作用下不断重组和建构自身主观精神文化的过程。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的研究是对上述观点的佐证。贝特森在《思想生态学的步骤》一书中,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在这里,我们不准备深入讨论教育传递文化的复杂机理问题,而只想强调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手段,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在人类世代交替的过程中,它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对整个人类,还是任何个体。

(二)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历史昭示我们:狭隘的地方主义会导致文化停滞。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不管它有怎样辉煌的过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前途。一种文化只有对其他文化开放,在与其他文化的主动接触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的优良因素,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因为文化的传播交流,会促使各文化形态能增生出许多不被原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所羁束的、从更高层次上超越其地理环境和原有文化传统的新的文化因子。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中,在促进“文明开化”方面,公共教育扮演了先锋的角色。许多西方人士被邀请到日本来,并向他们学习和寻求异域现代文化的新知识。这些努力,使日本政府和社会得以高速西方化。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工具。

在此,我们似乎也有必要指出,在一定文化共同体内部,大众文化交流,特别是视听交流的各种形式的发展,加上信息的传播,给教育和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境界并增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文化交流可以创造一种“教育环境”,随着教育系统丧失对教育的垄断,交流成了教育的工具以及教育的课题。既然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创造活动及其全部成就“人所加于自然的一切”,那么,文化交流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便成为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成分,因而也就是文化的主要活动方式。可以认为,交流起着丰富文化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基本也是文化的构成,它可以助长和影响人们的态度,激发并促进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传播以及造成文化的多元化。英格丽褒曼、简方达或阿兰德隆的电影,托夫勒、卡缨和弗洛伊德的著述,毕加索、柯罗和达利画作的复制品,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莫扎特的音乐等,我们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或听到。作为不同形式的文化,它们在人类文化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是教育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因为在文化交流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日益发展的、相互补足的关系。

(三)逆向选择:净化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在文化系统中,教育是处于被决定地位的。所谓教育对文化的“逆向选择”,即就文化和作为它的构成要素之一的教育的关系而言,教育是被决定者,首先是文化“选择”着教育。但教育又不是消极、被动地被决定着的。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自觉的能动活动,它能反作用于文化。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精华则有待发扬。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在文化决定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谓之为“逆向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逆向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它主要是对精神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科书,提供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来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逆向选择”,首先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所以任何教育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了筛选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传播、传递的文化总是一种优势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某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教育对文化的“逆向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更为重要。如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观念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观念外,还有封建主义的文化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观念,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