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重点:合作学习,体会新闻主体部分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
难点:探究与活动,把握新闻作者简洁有力语言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依据自主学习案通读全文,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画文中重难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明确:如:第4、7、11自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3.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内涵?
明确:“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一语双关)
导语:(1)作用:点题、揭示主旨。
主体:(2-10)告别仪式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三次写到降旗。
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是香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四、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中心思想在于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场景,文章抒发了亿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迎来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同时,该文章也强调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和承载方式,通过描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写作手法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文学色彩,使得整篇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刻隽永。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深入领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把握其如何巧妙地融合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展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以及新闻中场景描写与语言情感的深度融合,如何精准传达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此外,难点还在于理解新闻报道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既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充满感染力。
文章在写作视角和场景描述上也非常出色。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氛围。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以及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等场面的描述,都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感。
文章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感受的融入。虽然作为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文章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殖民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2. 教学内容2.1 课文理解: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2.3 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国旗,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词汇语法:讲解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导学案:1. 学习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运用英语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学习内容2.1 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词汇语法: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3. 学习步骤3.1 预习课文: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 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3.3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习题:1. 单选题1.1 下列哪个单词是本文的重要词汇?A. FlagB. ColonyC. IndependenceD. Empire2. 阅读理解A. What happened in 1997?B. Why did it happen?3. 写作练习3.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为:“The meaning of independence”。
四、答案:1. 单选题答案:C. Independence2. 阅读理解答案:A. In 1997,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B. It happened because Hong Kong was a colony of Britn an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lease, it was returned to China.3. 写作练习答案:(略)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新教材导学案
某读者 2022年9月21日
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下面这则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通过完 成以下几个任务,来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位读者会认为这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不像是新闻呢?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场景四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 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精确的时间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运用对比,语言的多义性,“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 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场景一
前一句解释降旗仪式的原因,后一句强调这是最后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 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 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
彭定康和家人离开港督府
通过补充25任港督对港督府的扩建、装修,来说明英国人在香港以主人自居,并且想 长久地永远的统治香港的野心。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 隆重举行》
• 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 • 23时59分:降英国国旗和香港旗 • 7月1日零点整:升旗 • 零时4分: 江泽民主席讲话
《别了,“不列颠尼亚”》
• 6月30日下午:告别仪式拉开序幕 • 4时30分:港督府降港督旗 • 4时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 6时15分:添马舰东举行告别仪式 • 7时45分:广场第二次降旗 • 最后一分钟:降米字旗 • 7月1日第一分钟:升五星红旗; •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 • 0点40分: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6别了,“不列颠尼亚”(附答案)
七星中心学校二0一三年下期导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教师:李平义审核教师:导学案小主人:班级:组次: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型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特点。
2、了解本文以进间顺序组织材料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
学习重点与难点 1、了解通讯和新闻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预习案】一、导入新课,让课代表谈谈香港问题的由来。
二、知识链接什么是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我会学。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标好各段段序。
3、字词学习,根据意思找词语。
庄重()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半夜()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过去的事情。
()四、我会问每小组提交一到三个问题,展示时抽签决定你们的问题。
【展示案】五、我会说1、本文是事件通讯,讲的是当时重大历史事件,那你知道文章报道了哪一件事吗?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掩映()瞩目()展拓()冉冉升起()凝重()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
”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
4、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5、本文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请写出文中表明时间和事件的标志性语言。
A、B、C、D、6、这篇课文是文学性很强的一则特写,文中许多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富有深意,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l)课文中“最后”一词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认真找出来,并体会每一句中“最后”的含义。
(2)课文中有两处打双引号的词,分别是“日落余音”和“日落仪式”,它们分别用来形容什么呢?用“日落”一词,除了表明具体时间概念外,还有什么用意呢?与课文中其他用双引号的地方相比较,学习双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哪种用得最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4)课文的题目中“不列颠尼亚”是船的名字,作者仅仅是对一艘船告别吗?体会这种写法。
7、填空。
作者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六十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也能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流畅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目标择定】1、通过本文的文体结构来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择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写新闻的文体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
(择定理由: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定理由:通过解读细节描写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通过几种手段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离的历史时刻?1、请从本新闻的五要素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2、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3、本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相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羹(gēng)匙漂泊(bó)岑(cén)寂不屑(xiè)B.稔(niǎn)熟丰腴(yù)玉笏(hù)尺牍(dú)C.怜悯(mǐn)吝啬(sè)央凂(mèi)气氛(fèn)D.下乘(shèng)寒砧(zhēn)剑鞘(xiāo)狂吠(fèi)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别了答案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答案一、练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瞩(zhǔ)目冉冉(rǎn)旗帜(qí zhì)掩映(yan yìng)展拓(zhan tuî)冉冉升起(ran ran)凝重(níng)2、释词瞩目:注视;注目。
掩映:相互遮掩而且又映照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终结:最后结束。
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3/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及精华训练题概括主要内容。
(1)基本思路: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
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
(2)这类题要求概括的内容多为新闻,可先找到导语,再按照以上思路答题。
例题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
(不超过计26个字)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
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
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什么人——哈尔滨一位老人干什么事——声讨日军罪行怎么干的——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二、课堂研讨1.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2.国旗一个国家的象征,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来源:学&科&网Z&X&X&K](2)3.语言庄重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
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
3.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一、预习检测1.新闻包括、、、、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
3.简要概括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的内容。
主体(第段),。
结语(第段),。
二、文本研习1.精读主体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仪式或场景。
2.赏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
3.阅读文中写到的三次降旗仪式,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
4.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5.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三、课后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日朱启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
签字桌上铺着绿呢台布,每边放一把椅子。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
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
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
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
我站在一座在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
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八点半,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
他是坐驱逐舰来的。
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
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
以中国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
别了,不列颠尼亚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注音并解释词语凝重(níng)庄重。
掩映(yǎn yìng)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子夜(zǐ)半夜。
....陈迹(chén jì)过去的事情。
瞩目(zhǔ mù)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冉冉升起(rǎn rǎn)慢慢地。
展拓(zhǎn tu?)施展开拓。
...易帜(zhì)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文本阅读1、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导语(1)主体(2-10)结语(11)背景(4、7、11)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这篇通讯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探究案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提示:标题有两层意思:①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
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2、为什么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体现出英国还末任港督离任时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晴天,前途无限光明。
3、谈谈第4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内涵?提示: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抒情性
在纪实的基础上,作者运 用丰富的文学手法表达了 对香港回归的喜悦、自豪 和期待之情。
象征性
作品通过对“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的描述,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和香港新纪元的开始。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结尾
简述“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背 景和意义。
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 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始末
离开背景
1997年,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临 近港的历史使命。
离开过程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 在香港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随后缓缓驶离香港水域,标志着 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
统治正式结束。
历史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象征着 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民族百年 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主体
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的过程,包括降旗 、升旗、港督府告别仪式等重要场景 。
关键语句解读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文中对降旗、升旗的场景描写,表达了祖国恢复行使主权的庄严。
港督府告别仪式上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香港历史的变迁和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对历史的反思
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引发读者对 历史的反思,思考如何在历史进程中 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未来展望和期待
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表达了对香港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激发奋斗精神
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激发读者的奋斗精神,让人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 和建设中。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事 件及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3 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语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明确消息的基本结构。
2、学习本文记录重大历史时刻时独特的视角与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3、通过文中富有意味的细节,感受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前预习朗读全文,自主预习1、结合必备知识了解文体特征、时代背景。
2、试着找出本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⑴导语( ):⑵主体( ):⑶结语( ): 课堂探究1、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2、 这几个重要时刻、特写镜头给我们生动的现场感,将新闻事件真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除了报道新闻事实,还介绍了哪些内容?3、这篇新闻中的历史背景材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线装 订4、为什么说“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独特而又巧妙的标题?5、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课后巩固一、新闻类考题练习1、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
(12字以内)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
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2、(2020年山东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解释。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让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 学习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导学案;(2)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3)通过练习题,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增强国家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2)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2)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反馈,讲解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对《别了,“不列领尼亚”》的理解”;2. 预习下节课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案。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主学习】1. 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
一、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理清思路。
明确:(1)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撤离香港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
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3.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
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4. 文中第5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为何称其为“日落仪式”?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精彩在哪里?
明确:(1)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暗含其中。
5.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恰当运用了背景历史材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与现实的场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1)作用:四处背景材料,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对香港管治时间的介绍。
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的方式交错呈现,不仅
画面感很强,而且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
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融合: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的仪式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
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6.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呼应题目,暗含讽刺(反映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失败)。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 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