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铁路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方法与评定指标
铁路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方法与评定指标铁路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方法与评定指标铁路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是指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列车自身重量、牵引力、制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列车前后车厢之间产生的相对运动。
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要对列车的纵向动力学进行试验和评定。
试验方法:1. 列车加速试验:在平坦的轨道上,通过改变牵引力的大小,使列车加速到一定速度,记录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
2. 列车制动试验:在平坦的轨道上,通过改变制动力的大小,使列车减速到一定速度,记录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
3. 列车过曲线试验:在曲线轨道上,通过改变列车速度和曲线半径,记录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
4. 列车通过道岔试验:在道岔处,通过改变列车速度和道岔的位置,记录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
评定指标:1. 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位移: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位移越小,说明列车的稳定性越好,乘客的舒适性越高。
2. 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速度: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速度越小,说明列车的稳定性越好,乘客的舒适性越高。
3. 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加速度:列车前后车厢之间的相对加速度越小,说明列车的稳定性越好,乘客的舒适性越高。
4. 列车制动距离:列车制动距离越短,说明列车的制动性能越好,乘客的安全性越高。
5. 列车通过曲线和道岔时的侧向加速度:列车通过曲线和道岔时的侧向加速度越小,说明列车的稳定性越好,乘客的舒适性越高。
铁路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和评定是保证列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试验方法和评定指标,可以有效地提高列车的运行质量,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高速列车轴系统动力学分析
高速列车轴系统动力学分析高速列车是一种以高速运行为特点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轴系统是高速列车运行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动力学分析是研究轴系统运动规律和其相互作用的科学方法。
本文将对高速列车轴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探讨其对高速列车运行安全和舒适性的影响。
首先,动力学分析的目标是通过研究高速列车轴系统的运动学和力学特性,揭示其运行过程中的力、速度以及变形等关键因素。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轴系统在高速运行中的工作原理,为设计和改进高速列车的轴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在高速列车的轴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系统的稳定性。
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离心力和弯曲力等会对轴系统造成巨大的挑战。
动力学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边界,从而避免安全隐患。
例如,在高速列车进行转弯时,轴系统会承受侧向力,动力学分析可以帮助确定适当的车体结构和轴系统布局,以确保列车在转弯时能够保持稳定。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高速列车轴系统的振动问题。
高速列车的高速运行会导致轴系统产生各种振动,包括纵向振动、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等。
这些振动会对列车乘客的舒适性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轴系统的疲劳和损坏。
动力学分析可以评估轴系统的振动特性,并为最小化振动提供工程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可以减小振动的幅度和频率,提供更平稳的乘车体验。
此外,高速列车轴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还可以用于研究列车的能量效率。
通过分析列车在高速运行中的能量转换和损耗过程,可以确定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优化列车的设计和操作。
这不仅有助于节省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够提高列车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因素,高速列车轴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还可以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轨道不平度、车轮和轨道的磨损以及气动力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绘制出轴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等方法进行验证和改进。
总结起来,高速列车轴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列车轴系统的运动学和力学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速列车的运行机理,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和乘车舒适性。
澳大利亚重载列车纵向动力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227610(2004)0320030206澳大利亚重载列车纵向动力的研究R Bowey,等(澳大利亚)摘 要:在进行BHP铁矿石重载运输时,列车平均轴重在35t以上、整列车由220辆车组成的情况已为数不少,列车的纵向动力常常会大于1000kN。
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的列车纵向力导致列车沿着坡度大的坡道下行和在起伏很大的路段上运行时出现列车分离。
与修改车辆维修工艺和操作程序一样,对列车驾驶方法进行了研究和修正,并对列车实际操作进行了调整。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减少了列车延误次数。
关键词:重载列车;列车分离;列车驾驶方法;澳大利亚中图分类号:U272.6+5 文献标识码:BR esearch on Longitudinal T rain Dynamics in AustraliaR Bowey,et al.(Australia)Abstract:In the heavy haul environment at BHP Iron Ore,where average axle loads are above35tonnes and trains longer than220cars are not uncommon,longitudinal train dynamics frequently result in forces greater than1000kN.During the mid1990s high longitudinal train forces were causing many train partings in track sections withsteep downhill and undulating grades.Driving procedures were examined and modifications to driving strategies sug2gested which,in conjunction with modified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s,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dra2matically reducing train delays.K ey w ords:heavy haul train;train parting;driving strategies;Australia1 概述在BHP铁矿石运输线路上运行的列车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重载列车,目前,对于1列由220辆车组成的典型列车来说,标准的轴重在35t~3615t之间,该运输线计划采取更加灵活的操作方式,准备使用由330辆车组成的列车进行货物运输。
快捷与普通货车混编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分析
快捷与普通货车混编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分析陈海啸;魏伟【摘要】快捷货车与普通货车在制动特性上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在混编列车制动过程中,由于不同车辆制动缸充气时间的差异,会导致车辆间制动效果的不同步性加剧,可能会出现车辆加速度、纵向冲击力过大等问题,影响列车运行平稳性,进而危害货物运输安全.由于在实际运用中,一般不进行快速列车解列,因此,在混合编组时将整列快捷货车分别编组在列车前、中、后部.使用列车空气制动和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对3种编组方式列车在紧急制动工况下的纵向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及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快捷货车编组在列车前、后部时,车辆间分别会产生较大的压钩力和拉钩力,当快捷货车编组在列车中部时,列车车辆间纵向冲动较小,编组方式较为合理;列车制动力分布不均是影响列车纵向冲动的重要因素,当制动力较强车辆编组在列车前部和中部时,最大纵向力表现为压钩力,当编组在列车后部时,最大纵向力表现为拉钩力;3种编组方式下,列车最大纵向力出现车位均在快捷货车与普通货车连接位置.【期刊名称】《铁道机车车辆》【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快捷货车;混编列车;制动缸充气特性;紧急制动;纵向动力学【作者】陈海啸;魏伟【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72.1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煤炭、钢铁等传统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量相对减小,以时效性强、多样化、高附加值等为特征的货物运输需求急剧增长。
尤其是近年来网络经济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对货物运输的便捷性、经济性、时效性、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
而我国传统货运列车具有载重量大、编组长、运行速度慢的特点,且不能够有效保证日常用品运输的安全性,为适应当今国内货物运输需求的变化,提升铁路运输竞争力,提高铁路运输经济效益,开行160 km/h速度等级快捷货物运输势在必行。
基于制动系统仿真的两万吨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制动系统仿真的两万吨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不断发展,列车的速度不断提升,纵向动力学问题随之出现,特别是在制动过程中,车辆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冲击力会逐渐增大,严重影响乘客的安全和舒适性。
因此,对于高速列车纵向动力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制动系统仿真为基础,探究两万吨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纵向动力学的规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选题意义1. 分析列车制动过程中的纵向动力学规律,对于提升列车的制动安全性、保障列车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2. 通过仿真研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为实际制动系统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3.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铁及其他列车制动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两万吨列车的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分析的方法,结合列车动力学的理论,分析列车制动过程中的纵向动力学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制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包括制动盘、制动鞋、气缸等关键部件的模型建立;2. 利用列车动力学理论,建立纵向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列车的制动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制动力等;3. 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的纵向振动规律,以及车辆间的冲击力和应力分布等。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 两万吨列车的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和仿真结果;2. 对列车制动系统纵向动力学的分析结果,包括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制动力等参数,可以为制动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3. 纵向振动规律分析结果和冲击力的分布,有助于评估列车制动系统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4. 研究成果可以为高速列车制动安全的提升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五、研究计划(1)制备阶段(1-2周)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列车制动系统的发展和制动过程的基本原理,确定研究目标和方法。
(2)建模仿真阶段(3-4周)根据制备阶段的研究结果,建立两万吨列车的制动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超高速列车轮轨动力学分析
超高速列车轮轨动力学分析I. 引言超高速列车是一种主要依靠磁浮技术实现超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国家能够独立研发超高速列车。
超高速列车的轮轨动力学是对该交通工具行驶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等方面的重要评估指标,因此对超高速列车的轮轨动力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II. 超高速列车的轮轨纵向力学分析超高速列车行驶时,各车轮与轨道之间会存在接触压力,这种接触压力近似于分布载荷,在磁浮系统上并无摩擦力产生,因此只有弹性形变和恒定形变共同产生的变形能够传递下去。
主要分析超高速列车的轮轨纵向力学主要包括列车制动过程中的轮轨间相互作用、启动时的轮轨力矩,以及加速时的轮轨动力学效应。
1. 制动过程中的轮轨间相互作用制动过程中,轮轨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巨大的制动力矩,在列车制动过程中会产生刹车距离过长、刹车失灵、过度磨损等问题,严重影响超高速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的动力学分析和高级控制算法进行制动力的控制和分配,以实现最佳的制动效果。
2. 启动时的轮轨力矩超高速列车启动时,轮轨力矩对整个车辆的启动效果和行驶稳定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启动过程中,需要对列车加速过程进行适当的控制,以防止列车失控或过度突进,同时还需要考虑轮轨接触面特性等问题,从而保证列车的正常启动。
3. 加速时的轮轨动力学效应加速时的轮轨动力学效应主要体现在轮轨间接触力、轮轨力矩以及切向力等方面,对列车行驶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的动力学分析,对超高速列车加速过程中存在的轮轨动力学效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优化,以确保列车在高速行驶中仍然能够保持流畅性和平稳性。
III. 超高速列车的轮轨横向力学分析超高速列车的轮轨横向力学分析主要包括列车通过直线轨道、弧形轨道和转弯轨道时的轮轨力行为、过曲率轨道和轨道不平顺度对轮轨间力行为的影响等方面。
1. 直线轨道上的轮轨力行为直线轨道上的超高速列车轮轨力行为主要受到列车的曲率、轮对运动学和动力学效应以及轨道的几何尺度等因素的影响。
219447156_制动工况下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运营管理2023/06CHINA RAILWAY 制动工况下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陈然(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机务段,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以单节和谐型机车加挂19节25G 型旅客列车为计算模型,运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 ,对采用“大劈叉”制动方式时,制动初速、列车管减压量对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常用与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制动初速越低、列车管减压量越大,车钩力及纵向加速度越大、冲动越大;在100 kPa 和170 kPa 两种列车管减压量下,列车纵向动力学特性差异不大;相对于常用制动,紧急制动时全列车产生很大的压钩力,车辆间的拉钩力作用较小。
在西康铁路青岔—营镇下行区段11.9‰下坡道分相处,19节编组列车断电通过时有明显冲动,且冲动发生在机后15位车。
关键词:旅客列车;制动工况;制动初速;列车管减压量;纵向加速度;冲动中图分类号:U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 (2023)06-0095-10DOI :10.19549/j.issn.1001-683x.2022.12.29.0020 引言列车是由机车和车辆编成的车列,机车与车辆间以及车辆与车辆间通过车钩缓冲装置连接。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由于车钩间隙的存在,线路纵断面变化、机车工况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列车冲动。
对于旅客列车而言,抑制冲动产生保持列车平稳运行,对确保行车安全和提升旅客乘坐舒适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6]。
针对旅客列车开展纵向动力学分析,探索旅客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纵向动力学特性,不仅能掌握列车冲动的产生机理,也能为优化旅客列车平稳操纵办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7-8]。
西安—安康铁路(简称西康铁路)线路条件较复杂,全线坡度大、曲线半径小,列车操纵要求较高。
以西康铁路实际图定开行旅客列车编组情况为依据,选取既有国产某和谐型电力机车和120 km/h 速度等级25G 型旅客列车,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 (简称UM ),通过构建一维列车纵向动力学计算模型,对常用和紧急制动工况下的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选取该线路青岔—营镇下行区段作为研究区段,考虑其实际线路纵断面作者简介:陈然(1994—),男,助理工程师。
朔黄铁路2万t重载组合列车纵向车钩力分析及应用研究
朔黄铁路2万t重载组合列车纵向车钩力分析及应用研究张二田(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河北肃宁,062350)摘要:结合朔黄铁路2万t 重载组合列车动力学试验数据,研究2万t 重载组合列车在朔黄线不同线路区段的列车纵向车钩力、纵向加速度等动力学指标分布规律及其安全性能,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列车运行安全风险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重载组合列车纵向车钩力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U2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691(2021)01-074-05作者简介:张二田(1970-),男,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机务和运输管理工作。
Tel:137****7555,E-mail:*******************1引言重载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及环保等优点,成为货运主要发展的运输模式。
朔黄铁路是国家能源集团重要的重载运输通道,为提高运输能力,于2016年3月开行2万t 重载组合列车,年运量已突破3亿t 。
2万t 重载组合列车的开行造成列车纵向车钩力成倍增加,不仅对机车车辆、线路设施疲劳破坏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1]。
通过列车动力学综合试验数据分析,可以掌握不同条件下2万t 重载组合列车纵向车钩力的实际大小及分布规律,为研究采取适合的技术措施降低列车纵向车钩力、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指导。
2朔黄线2万t 列车开行基本情况2.1朔黄线线路基本情况朔黄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总重要组成部分,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东至河北省黄骅市黄骅港站,正线总长594km ,为国家I 级、双线、电气化重载铁路。
线路重车方向限制坡度为4‰,空车方向限制坡度为12‰,最小曲线半径400m ,主要特点为自西向东海拔落差1500m ,有近170km 山区铁路,曲线多,桥隧相连,地形复杂,如图1所示。
其中,长大下坡道共有2处,分别为宁武西至原平南(K15+931m~K84+394m ,平均坡度-9.4‰)、南湾至小觉(K138+872m~K200+689m ,平均坡度-7.5‰),长度合计130km 。
211014227_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及安全性问题研究
本刊特稿2023/03CHINA RAILWAY 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及安全性问题研究钱铭1, 张启平2, 黄成荣2, 李谷3(1.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844;2.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机辆部,北京 100844;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简要梳理我国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综合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方法;分析列车管减压量、缓解速度、线路坡度、电制力、列车编组方式、Locotrol 同步作用时间等因素对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研究中部从控机车及其钩缓装置受压稳定性、电制侧向过岔安全性等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重载组合列车安全技术提升策略,以提高我国重载列车运行安全性。
关键词:重载组合列车;重载机车;纵向动力学;运行安全性;受压稳定性;钩缓装置中图分类号:U26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 (2023)03-0001-09DOI :10.19549/j.issn.1001-683x.2023.01.30.0020 引言为保障煤炭等大宗物资的运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重载铁路运输稳步发展[1],先后开通了大秦线、瓦日线、浩吉线、唐包线等运煤通道,形成较为成熟的单元万t 、组合2万t 重载列车成套技术,其中大秦线年运量在2011年就已经突破4.4亿t ,成为世界年运量最大的铁路。
随着重载列车牵引吨位大幅增加,尤其是大秦线普遍采用的“1+1+可控列尾”2万t 组合编组模式,多台机车参与牵引,列车长度及相关连接环节显著增加,运行中列车所占线路纵横断面更加多样,制动波在列车管路中传递时间加长,列车中各环节控制指令传输更加复杂,长大重载列车中各种突变性、非线性、不均匀性因素的影响更加突出,可能形成较大的列车纵向冲击载荷,对重载列车动力学与结构强度产生重大影响[2-5]。
例如,在大秦线运行操纵最困难的2个长大下坡道区段,列车必须采用电空联合循环制动的方式才能使列车安全下坡,进而引起复杂多变的列车纵向冲击载荷。
(整理)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
第一部分开行重载列车,就机车车辆本身来讲,重载列车技术涵盖牵引性能、制动系统性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及其零部件强度以及合理操纵方法等众多方面。
而重载列车的通信、纵向冲击力和长大下坡道的循环制动问题是开行重载列车的三大关键技术。
而这三大技术其实就是制动系统的三大难题。
下面就以制动系统来分析。
1.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制动系统对列车运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铁道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了多种制动方式,但对货物列车而言,空气制动仍是最基本的制动作用方式。
众所周知,货物列车空气制动作用的制约因素甚多,列车长度就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重载列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列车编组重量已由5 000t级提高到2万t以上,编组辆数从62辆增加到210辆之多,列车最大长度已达2·6 km以上,导致空气制动作用条件严重恶化。
1.1制动空走时间和制动距离影响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除制动初速、线路条件(坡道)、列车制动率(每百吨重量换算闸压瓦力)和闸瓦性能以外,还有影响空走距离的空走时间,后者主要与列车长度或编组辆数有关。
笔者在根据上述因素编制我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的制动限速表时,对货物列车考虑的列车编组条件为5000t级以下,由于重载列车编组辆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制动空走时间和距离相应增加,加上长大列车压力梯度对后部车辆制动力的影响,因此该限速表不适用于重载列车。
对于重载列车,其制动力应比普通列车高,以保持和普通列车同等的制动距离。
1.2充气作用和长大下坡道的运行安全列车空气制动后的再充气时间随编组辆数的增加而呈非线性的增加。
重载列车需要有比普通列车长得多的再充气时间,因此,在长大下坡道多次循环制动作用时对司机操纵方法特别是再充气时间的要求更高。
1.3减轻列车纵向动力作用货物列车在纵向非稳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纵向动力作用不仅是导致断钩、脱轨等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破坏货物完整性和加速机车车辆装置疲劳破坏的重要因素。
货物列车纵向冲动问题分析研究
货物列车纵向冲动问题分析研究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列车的纵向运动分为稳态和非稳态2种。
根据列车纵向动力学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试验结果,货物列车的纵向冲动发生在非稳态的列车运行过程中。
包括机车启动时,牵引力传输引起纵向冲动的启动工况;列车制动或制动缓解过程中,制动力传输引起纵向冲动的制动工况:各车辆之间的非刚性连结车钩缓冲装置引起的纵向冲动等。
而稳态运动是列车在常力或缓变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列车中各车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极其微小,对列车的纵向运动没有明显影响。
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按其变化情况,可以分为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在运行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因素2大类。
1.1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因素(1)列车编组情况及有关的初始条件,如机车车辆的重量等。
(2)列车的编组辆数和长度。
(3)车钩缓冲器类型和车钩间隙。
(4)机车车辆制动机的类型。
1.2在运行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因素(1)空气制动系统各部分的压力分布情况,包括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的压力以及漏泄量,与列车管的减压或增压速度、司机的操纵方式等有关。
(2)闸瓦或闸片与车轮踏面或制动盘的摩擦,是摩擦副形式,是运行速度、闸瓦压力、温度等的函数。
(3)机车的动力制动力与操纵方式、速度有关。
(4)列车的运行阻力包括空气阻力、轴承摩擦阻力和轮轨阻力。
(5)线路纵断面的坡道和曲线情况等。
2.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因素的分析2.1货物列车在制动时产生制动冲动的主要因素2.1.1空重车混编的影响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货车的载重在增加而自重逐渐减轻.空车与重车之间重量的差别越来越大,货车自重系数越来越小。
因此,货物列车在制动时,空车和重车的制动率大小不一致.造成空车和重车的减速度不一致,从而产生货物列车的制动冲动。
在列车空重车混编时,特别是重+空+重的编组形式是最不利的。
在列车变化操纵的非稳态工况下(如制动、缓解、调速等),前后重车很容易对中间空车造成前阻后涌的情况,还有可能使空车产生压屈上浮(减载),进而造成脱轨。
列车动力学模型研究
列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作者:白瑞松王俊国来源:《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主要对列车动力学作分析研究,包括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原理、机车牵引力和制动力计算、列车钩缓装置力学特性以及列车运行阻力等。
关键词:动力学分析;列车牵引力;运行阻力中图分类号:U27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9-0007-021 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基本原理列车纵向动力学主要用来分析列车纵向动力作用。
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是在该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考虑列车纵向运动的影响因素,将牵引和制动特性、车钩缓冲以及相关的运行阻力均按进行仿真后,再逐个建立机车运动方程,求解方程后得出纵向运动过程。
若对列车逐节车辆作受力分析,可得到一个非线性二阶微分方程组。
为求解该复杂的非线性动力方程组,本文采用了新型的显式积分方法。
由于我国《牵引计算规程》中并没有SS4B型电力机车的牵引特性曲线、动力制动特性曲线、机车基本运行阻力经验公式等内容,本文中选取SS4型机车作为仿真牵引机车。
以SS4B型机车为参照的牵引和动力制动参数对比分别见表1和表2。
从上述两表可知,SS4B型机车牵引性能和动力制动性能分别与SS4型和SS4改型机车较为接近。
2 机车牵引力的计算机车牵引特性是指牵引力随列车速度变化的曲线,不同机车的牵引特性也有所不同。
SS4型电力机车的牵引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该型车最大牵引力为431.6 kN。
我国《列车牵引计算规程》并未对机车粘着系数作规定,在列车低速全档位运行时,本文如图2所示,粘着限制曲线插值来计算粘着力。
在求机车任意时刻t的牵引力时,一般的计算方法是:根据该时刻运行速度v和把位N,查相应类型机车的牵引特性曲线,通过插值计算即可得出牵引力。
3 列车制动力计算机车和车辆起制动作用的闸瓦产生制动力,制动力的方向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反,大小可由司机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
重载列车纵向冲动动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
An a l y s i s a n d Te s t o f He a v y Ha u l Tr a i n Lo n g i t u d i n a l I mp u l s e Dy n a mi c s
第 5 3卷 第 8期 2 0 1 7 年 4 月
机
械
工Hale Waihona Puke 程学报 V o1 . 53 Ap r .
N O. 8 20 1 7
J OURN AL 0F M ECHANI CAL EN GI NEERI NG
DoI :1 0 . 3 9 0 1 / J M E. 2 0 1 7 . 0 8 . 1 3 8
能较 为真 实地反映 出冲击试验 中缓冲器 的磁滞特 性、尖 峰现象及 过渡 曲线的平稳连接 ; 列 车空气制 动系统模型能够仿真获得
与试验 结果相 近的制动缸充气特性 曲线 ; 采用列 车纵 向冲动动力学模型仿真获得 的大秦线 重载 组合 列车 纵向车钩力分布与列
车试验值相符 。
关键词 : 重载列车 ;纵向冲动 ;缓冲器动力学 :空气制动
3 . De p a r t me n t o f R e s e a r c h& D e v e l o p me n t , C S R Ya n g t z e Ro l l i n g S t o c k C o . , L t d . , Wu h a n 4 3 0 2 1 2 )
2 .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n g i n e e r i n g , S o u t h we s t J i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y, t C h e n g d u 6 1 0 0 3 1 ;
长大货物列车制动时纵向动力学模型及求解方法初探
力学性能的指标。 ( 2) 在 SS80001 号电力机车上, 还安装了测试机
车牵引、制动、阻力等特性的仪表, 以便记录、采集、处 理、计算出该机车的牵引、制动、阻力等特性参数及图 表。 4. 6. 2 环行线运行试验
通过上述充分准备以后, 就可以上环行线进行试 验了。 环行线运行试验是上正线运行试验前的最后一 个重要程序, 是保证正线运行试验安全、可靠的一个重 要环节。环行线运行试验主要目的有: 一是全面检验前 期准备情况, 包括机车车辆的各个部分是否正常、技术 状态是否良好; 二是全面检验测试技术, 包括信息传递 是否正常、仪器仪表状态是否正常、电源系统是否正常 等; 三是上正线运行试验前的一次演习, 包括安全措施 是否得力等; 四是机车车辆上正线运行试验前的最后
度矢量, 分别与列车运动方程
组 的 q、q’、q" 相对应;
〔M 〕、〔C 〕、〔K 〕—— 依次为列车动力学系统的
质量、阻尼与刚度矩阵;
{P }——代表广义载荷矢量。
3 求解方法
列车纵向动力学方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
程, 包含许多非线性因素, 其中比较典型的如: 缓冲器 的非线性刚度特性、制动的非线性工作特性等。 目前, 求解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只能采用直接积分法, 但有关 非线性数值积分迄今在数学、力学界尚无成熟的理论, 列车纵向动力学问题也不例外, 一般只能将线性结果 外推到非线性分析中去。由此产生了许多方法, 如四阶 龙格2库塔法、N ewm a rk2Β 法等, 但是这些方法用于分 析纵向动力学这样的大型工程问题, 计算时需要较大 内存, 且要耗费大量的计算时间, 下面介绍一种实用的 数值积分方法——N ewm a rk 显式积分法。
现取第 i 辆车为分离体, 其受力分析见图 2。 图中: F i——作用在第 i- 1 辆与第 i 辆车之间的连接
高铁车辆动力学特性研究与控制
高铁车辆动力学特性研究与控制高铁车辆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交通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速、高效、安全的需求,高铁在交通运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高铁车辆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与控制则是高铁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
在高铁列车中,动力学特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高铁车辆在运行中受到的各种力的分析和计算,可以揭示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力学特性,为车辆的设计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高铁列车运行的速度相对较高,需要面对的阻力和力的作用也较大。
因此,研究高铁列车的动力学特性显得尤为重要。
高铁列车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主要包括纵向动力学特性和横向动力学特性。
纵向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列车在加速、减速、制动等运动状态下的力学变化,以及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牵引力、制动力等参数的表现。
横向动力学特性则是研究列车在高速曲线行驶和转弯时的侧向力、横向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
纵向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列车的加速度、减速度、牵引力以及制动力等参数展开。
这些参数对于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牵引能力以及制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高铁列车的设计和控制,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横向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关注列车在高速曲线行驶和转弯时的侧向力、横向加速度等参数的变化。
这些参数对于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横向动力学特性,可以揭示列车在曲线行驶和转弯时的力学规律,为高铁列车的设计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高铁列车动力学特性的控制则是确保列车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
研究动力学特性的目的在于找到控制车辆运动的最佳策略和方法。
例如,研究列车的弹性振动特性,可以减小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对轨道的冲击和振动,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此外,控制列车的制动和加速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小列车的能量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高铁车辆动力学特性研究与控制对于高铁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高铁列车在纵向和横向运动中所受到的力的变化情况,可以为高铁列车的设计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列车竖向活载动力作用
列车竖向活载动力作用
列车竖向活载动力作用是指列车运行过程中因为路面的不平整、轮对不平衡、荷载变化等因素,导致列车车体在竖向方向上产生的变形和振动,从而对轨道和列车构件产生的一系列力和应力。
这些力和应力包括:
1. 垂向载荷:列车通过轨道时,会产生垂向载荷,即车轮受到的重力和离心力作用。
这些载荷会传递到轨道上,形成轨道振动和震动,从而对列车及其组件产生冲击和振动。
2. 弯曲载荷:列车在弯道上运行时,车轮会受到侧向力和弯曲力的作用,这些载荷会引起车轮滑移和轨道变形,从而影响列车运行的稳定性。
3. 颠簸载荷:列车在通过不平整的轨道或过渡区域时,会受到颠簸载荷的作用,这些载荷会引起车轮弹跳和车体振动,从而对列车构件造成疲劳和损伤。
4. 冲击载荷:列车在通过道口和转辙器时,会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这些载荷会对列车构件产生瞬间大幅度的应力和变形。
因此,对列车竖向活载动力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列车的运行稳定性、保证列车和轨道的安全可靠性。
重载组合货运列车纵向力的分析以及操作控制策略
检测到自动过分相系统的过分相预告信号后,由原来保
持的牵引力卸载到零,此时只有中部机车(机车 3)发挥
牵引力,前部机车(机车 1+机车 2)和前部车辆受列车阻
力的作用,使中部机车(机车 3)的前部车钩由拉钩状态
转到压钩状态,中部机车(机车 3)的后部车钩仍然处于
拉钩状态。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 机车牵引力根据速度和机车司控器牵引 / 制动手
控器牵引 /制动手柄的级位(当前速度下的可发挥牵引力
的百分数)有关,如式(1)所示。
假设每节车辆的车钩由原来的压钩状态转换到拉伸
状态需要的时间为 t0,则 105 节车辆的车钩由压钩状态 转换到拉伸状态的总时间为 105t0。
在中部机车(机车 3)前车钩开始从压钩状态转到拉
钩状态的瞬间,前部机车(机车 1+机车 2)和前部车辆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187(2009)03- 0004- 04
Heavy-duty combination freight train longitudinal force analysis and operational control strategy
FU Cheng- jun
下面对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编组方式(方式四)在最易 于出现纵向冲击力的运行工况(列车在 10‰左右的下坡 线路上运行,机车处于再生制动,同时机车减压 50 kPa 调 速)下、在中部机车(机车 3)的后车钩上纵向冲击力产生 的机理及大小进行分析。
在方式四编组模式下,列车采用空气制动时,中部机 车(机车 3)后面的车辆由于制动机连续动作,纵向制动 力反作用会从中部机车(机车 3)开始到列车尾部结束。 由于列车一直在下坡,机车一直处于电制动状态,所以车 钩一直处于压钩状态;在追加空气制动后,制动作用的扩 散会致使列车压缩,结果造成自动车钩装置的车厢间反 作用,这一反作用在列车曲线运行时会朝向外轨的方向。 在常用制动或紧急制动时,根据列车的长度以及制动缸 压缩空气充气的曲线图(如图 6 所示),制动力的发展过 程可以分为 4 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开行重载列车,就机车车辆本身来讲,重载列车技术涵盖牵引性能、制动系统性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机车车辆及其零部件强度以及合理操纵方法等众多方面。
而重载列车的通信、纵向冲击力和长大下坡道的循环制动问题是开行重载列车的三大关键技术。
而这三大技术其实就是制动系统的三大难题。
下面就以制动系统来分析。
1.重载列车制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制动系统对列车运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随着铁道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出现了多种制动方式,但对货物列车而言,空气制动仍是最基本的制动作用方式。
众所周知,货物列车空气制动作用的制约因素甚多,列车长度就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重载列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列车编组重量已由5 000t级提高到2万t以上,编组辆数从62辆增加到210辆之多,列车最大长度已达2·6 km以上,导致空气制动作用条件严重恶化。
1.1制动空走时间和制动距离影响货物列车紧急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除制动初速、线路条件(坡道)、列车制动率(每百吨重量换算闸压瓦力)和闸瓦性能以外,还有影响空走距离的空走时间,后者主要与列车长度或编组辆数有关。
笔者在根据上述因素编制我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的制动限速表时,对货物列车考虑的列车编组条件为5000t级以下,由于重载列车编组辆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制动空走时间和距离相应增加,加上长大列车压力梯度对后部车辆制动力的影响,因此该限速表不适用于重载列车。
对于重载列车,其制动力应比普通列车高,以保持和普通列车同等的制动距离。
1.2充气作用和长大下坡道的运行安全列车空气制动后的再充气时间随编组辆数的增加而呈非线性的增加。
重载列车需要有比普通列车长得多的再充气时间,因此,在长大下坡道多次循环制动作用时对司机操纵方法特别是再充气时间的要求更高。
1.3减轻列车纵向动力作用货物列车在纵向非稳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纵向动力作用不仅是导致断钩、脱轨等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破坏货物完整性和加速机车车辆装置疲劳破坏的重要因素。
该纵向动力作用以空气制动时为甚,并基本上与列车的总制动力或辆数成重载列车的纵向力通常比普线路和操纵工况等作用条件下,在同样装置、正比。
.通列车成倍增加,因此,如何减轻重载列车的纵向动力作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上是提高列车重载的主要障碍。
制动空走时间和制动距离、充气作用和长大下坡道的运行安全在制动系统方案的设计中详细分析解决。
下面主要对减轻列车纵向动力作用单独做一详细介绍。
2.重载列车制动的纵向动力作用纵向动力作用的产生2.1对于空气制动机,在施行制动或缓解时所产生的空气波(列车管减压波或增压波)有一个沿列车管由前向后扩散或传播的过程;列车越长其前后部开始制动或缓解的时间差就越大。
这种“沿列车长度的制动或缓解作用的不同时性”是列车制动或缓解时发生强烈纵向冲动的主要原因。
对于重载(扩编)列车,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由于上述原因,在列车制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各个机车车辆具有不同的单位制动力。
如果没有车钩的连接,各个机车车辆都要按各自的减速度运行,但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机车车辆之间全部是刚性连接(车钩与车钩间没有自由间隙,也没有缓冲装置),则上述不同的单位制动力只能导致各个连接件中产生内应力,而不会引起各个机车车辆之间纵向冲动。
但是,为了使列车各机车车辆之间上下左右都具有一定的可折曲性,以适应坡道起伏和通过曲线的需要,车钩与车钩之间都有一定的自由间隙(每对车钩约为40 mm),所以,如果列车施行制动时是在拉伸状态,则制动之初首先要消除这些自由间隙,这就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纵向冲动,或者说,发生强烈的纵向动力作用。
下面利用空气制动系统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测得的一些实验数据,来分析单编万吨列车(机车+100车辆)的冲动机理。
以此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列车的冲动原理。
进而,掌握其影响因素,以利于优化重载列车的系统参数,更好的解决重载列车的纵向冲动问题。
制动特性对于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制动特性是采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制动仿真系统获得,图1为单编万吨列车,列车管定压600 kPa ,常用制动最大减压量170 kPa时3个典型位置车辆的制动缸压力曲线。
图1 前、中、后车制动缸压力曲线车制动缸压力上升曲线的斜率明显比1 1 的制动缸压力曲线可以看出,第由图辆车的,说明不同位置车辆的制动缸压力上升速度不同,1 0 0辆车和第第 5 0制动这是因为制动缸充气速度受列车管减压速度的影响,列车管减压速度越快,越靠近机缸升压速度越快。
由于处于不同位置的车辆上的列车管减压速度不同,辆车制动1 0 0车,减压速度越快,所以,第1车制动缸压力上升速度最快,第其制动缸升压速度与尾车相近。
辆车位于列车中问位置,第5 0缸升压速度最慢,。
也是导致列车纵向冲动的这便是“沿列车长度的制动或缓解作用的不同时性”、、3050,平道常用去制动工况,分析列车第主要原因。
具体以制动初速80km/h辆这三个典型车位的车钩力。
100图2 单编万吨列车车钩力仿真曲线由图 2可知,在常用全制动过程中,车钩力曲线在初始阶段出现一个小尖峰( 3 0辆车约在1 0 s处,5 0辆车在约 1 2 .5 s ,1 0 0辆车在约 1 7.4 S ) ,车钩力瞬间增大后减小,尖峰过后,车钩力缓慢增大,在约 2 0 s 几乎所有车辆达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如此反复震荡,直到车钩力为零。
经过分析发现,车钩力短时尖峰是由于后部车辆不受阻力的走完间隙行程后撞击前部车辆而形成,为了区分,此处称为冲击力。
冲击力过后,前方车辆制动作用较强,车速明显降低,后部车辆涌向前部车辆,造成后部车辆挤压前部车辆,这种挤压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对应的车钩力峰值持续时间也较长,此处称这种车钩力称为挤压车钩力。
列车最大压钩力就是由上述最大冲击力或最大挤压力构成。
图3 单编万吨列车冲击力和挤压力曲线图 3为列车中每个车辆的最大冲击力和最大挤压力沿车长分布曲线。
由图 3可知,冲击力随着车位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最大值发生在列车尾部,而最大挤压力发生在列车中部附近;每个车辆的最大车钩力由该车辆承受的最大冲击力或最大挤压力决定,最大车钩力就是两者中较大的一个。
系统参数对列车冲动的影响2.2影响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很多,而各因素对于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又不尽相同,因而研究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是优化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必要条件。
下面将分析车钩间隙、闸瓦摩擦系数对于制动过程中列车的冲击力和挤压力的影响,继而得出最大车钩力的变化规律,以便寻求改善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有效方法。
2.2.1车钩间隙的影响不同车钩间隙的最大冲击力曲线4 图图5 不同车钩间隙的最大挤压力曲线车钩间隙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列车通过曲线和牵引时逐步启动的需要。
车钩间隙的大小对于列车纵向冲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图 4和图 5分别为单编万吨列车制动初速为8 0 km /h,平道常用全制动,车钩间隙由1 0 mm增大到6 0mm 时对冲击力和挤压力的影响曲线。
由图4和图 5可知,随着车钩间隙的增大,冲击力和挤压力都明显增大,但是由图 6可以看到,当车钩间隙由1 0 m m增大到 6 0 m m时,最大冲击力由3 40 kN增大到 1 1 2 3 kN增加了2 3 0 %,最大挤压力由5 3 5 kN增大到 7 4 5kN ,增加了3 9 %,由此可知,车钩间隙对于冲击力的影响远大于对挤压力的影响;由图 4和图 5中前半部曲线密度大于后半部曲线可知,车钩间隙对于后部车辆冲击力和挤压力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前部车辆的影响。
在小车钩间隙范围内( 小于3 0 m m ),车钩间隙增大,冲击力和挤压力明显增大;当车钩间隙增大到3 0 m m以后,车钩间隙影响略有减弱。
图6 不同车钩间隙最大冲击力与最大挤压力比较图时,最大车钩力为最大 3 0 m m和图 6可知,当车钩间隙小于综合图4、图 5 最大车钩力发生车位不断后移。
发生在中部车位。
随着车钩间隙的增大,挤压力,时,最大车钩力是最大冲击力,发生在列车尾 3 0 m m 当车钩间隙大于或等于部。
由此可知,如果最大车钩力发生在列车尾部,即最大车钩力由冲击产生,则通过减小车钩间隙可明显减小最大车钩力。
闸瓦摩擦系数的影响2.2.2在闸瓦压强、列车运行速度和制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类型闸瓦的摩擦系数有很大的差别,而制动力的大小取决于闸瓦摩擦系数,因此不同类型闸瓦会引起制动力大小不同,继而影响列车纵向冲动的大小。
图 7和图 8是单编万吨列,平道常用全制动,制动初速度为 8 0 k m / h,不同闸瓦类型的列车冲击力和挤压力曲线。
图7 不同闸瓦摩擦系数的最大冲击力曲线图8 不同闸瓦摩擦系数的最大挤压力曲线由图 7和图 8可以看出,闸瓦摩擦系数大小,对于冲击力大小的影响不大,对于挤压力大小有着很大的影响。
闸瓦摩擦系数越大,列车纵向挤压力越大,这是因为摩擦系数越大,制动力越大,停车越快,导致挤压力越大。
在小摩擦系数范围内( 小于或等于中磷闸瓦摩擦系数 ),最大车钩力为最大冲击力,此时,闸瓦摩擦系数对于最大车钩力的影响不大;当摩擦系数较大时( 大于或等于高磷闸瓦,最大车钩力为最大挤压力,闸瓦摩擦系数对于最大车钩力有很大的)摩擦系数.影响。
同时闸瓦摩擦系数对最大车钩力发生车位有影响,摩擦系数越大,最大车钩力的发生车位越向前移。
由摩擦系数对冲击和挤压车钩力的影响可知,如果最大车钩力由挤压力产生,则在满足制动距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摩擦系数,则最大车钩力会明显减小。
2.2.3列车制动时的纵向冲击力计算公式及其他影响因素根据前苏联勃·勒·卡洛瓦茨基和沃·莫·卡赞林诺夫的理论研究,列车制动时的纵向冲击力(最大静压缩力和最大动压缩力的总和)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nl???)?(K?R?A max K tw?ZCZB式中 A—反映试行制动时的车钩状态和制动缸充气特性系数,制动时车钩在压缩状态下A≈0.42,车钩在拉伸状态、制动缸变速充气时A为0.75(无变速充气时为1.5);—一辆车的闸瓦压力总和;K?闸瓦摩擦系数;—K一辆车的长度;—l—列车编组量数;n—列车制动波速;w l ZB t—一辆车制动缸充气时间。
ZC 2.3结论(1) 列车制动过程中的纵向冲动是由车辆间的冲击作用和挤压作用共同形成的,列车中最大车钩力是最大挤压力或最大冲击力;(2)列车制动时的纵向冲击力或总压缩力均与制动波速和制动缸充气时R w ZB t成反比。
所以,提高制动波速和延长制动缸充气时间都可以减轻列车制动间ZC时的纵向冲动。
但是,提高制动波速还可以缩短制动距离,而延长制动缸充气时间却会导致制动距离延长。
因此,要大力提高制动波速和科学的延长制动缸充气时间,如采用“先快后慢”的变速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