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基础 6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1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地质开发基础-PPT-第六章
2021/4/9
12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2021/4/9
13
2021/4/9
14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1、定义: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2、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
下大上小。
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2021/4/9
15
2021/4/9
16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1、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
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 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 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2021/4/9
7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 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 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1、定义: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 圈闭的油气聚集。
2、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 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图6-1)。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1、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断鼻油气藏
断 孤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层
油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特别是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 本条件应包括:
充足的油气源; 足够的油气运移动力;
良好的运移通道;
有效的储集层;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六、Great effective trap
气藏,必须有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要形成巨大的油
圈闭容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闭合面积(close area)、 闭合高度(close height)、储集层的有效厚度(effective thickness)和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等参数。 一个大容积的圈闭,通常具有较大的闭合面积,较厚的储 集层,较高的孔隙度,但闭合度的变化范围可能较大。
力在垂向上分布的分析,认为巨厚泥质生油层向储
集层提供流体(包括油气),主要是由紧靠储集层
的30m(100ft)左右的生油层,其余部分的效率很低。
根据这一研究得出,单层厚度为30-50m的油层具
有最高的排烃效率。随着连续厚度增大,排烃效率
降低。连续厚度大于200m以上,排烃效率明显降
低。
The simple table of qualitative estimation on source、reservoir、seal combination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济阳凹陷下第三系生油中心与油气富集关系(东营凹陷部分) 1—地层剥蚀线,2—生烃强度等值线,3—油田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 生油中心与油气富 集关系图
1—生烃强度等值线, 2—地温梯度等值线, 3—油田,4—凹陷边界
生油坳陷在盆地内的展布,归纳起来大致有以 下三种基本型式: 1. 位于盆地中央地带,如松辽、西西伯利亚、 洛杉矶、锡尔特等盆地; 2. 偏于盆地一侧,如波斯湾、伏尔加-乌拉尔、 阿尔伯达、山九昆等盆地; 3. 多生油凹陷,即统一的含油气盆地中存在若 干个生油凹陷,如渤海湾盆地。
第六节1油气藏的形成
2、圈闭形成时间——早
3、圈闭所处位置——近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各地质时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漫长的地 质历史中,不断地受到内力和外力的地质作用, 已形成的油气藏随时可能遭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前 提。
三、油气藏的再形成
(一)油气藏的破坏
原来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
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原生改变了原有圈闭的形态,油气部分向 外溢出或全部转移,在新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
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圈闭完整性被破坏
(3)水动力环境
(4)生物降解作用
(二)油气藏的再形成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 气藏破坏后新形成; 在非生油层系中。 原生油气藏:油气由分散 到集中第一次聚集起来; 在生油层系中。
1.断裂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
以背斜油气藏为例
气顶
油气藏的参数
油 油 气 藏 高 度
含气边界 含水边界 水
含油边界
1.含油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 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 2.含水边界: 油藏中油-水接触面 与含油层底面的交线。 3.含气边界: 油藏中油-气接触面 与油、气层顶面的交线。 4. 含油、气面积: 油藏中含油外边缘所 圈定的面积为含油面积。 含气边界所圈定的面积为 含气面积。
5、油气藏高度:指圈闭内储集层最高点到油、水 接触面之间的海拔高差。 气顶高度:含气部分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含油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界面的高差。 6、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静态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 •动态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圈闭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3、有效的圈闭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6章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gxs)
(2)泥岩涂抹封闭:塑 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 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 压力,封闭。
(3)颗粒碎裂封闭:碎 裂作用使断裂带中颗粒颗 级和渗透率降低,如砂质 颗粒破碎形成细粒的断层 泥。
(4)成岩封闭:胶结作 用使断裂带渗透性降低。
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封闭作用
A、纵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 到破坏,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 (接触)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基本特点: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 其下倾方向油(气)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大段泥岩层内的单层砂岩,受断距影响小。 B、横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两盘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断距
①储集层沿上倾方向与 ②两侧储层对置时,上倾地
断层另一盘的非透性层 断接层触封闭:的封大小闭与。断距及断
层两侧岩层接触情况的关系
层的排替压力大,则封闭; 否则封不住。
C、断距小于泥岩厚度:封闭条件较好;
①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封闭好,张性差 ②断面产状:——缓:封闭性强;陡:开启性大。 ③断开地层岩性:——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④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 沿断层带运移油 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C、1)断封距闭小于作泥用岩厚度:封闭条件较好;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 气藏。
——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 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 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与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 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
第三节
教学目的: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要求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地壳运动的抬升和挤压会破坏圈闭的有效性
1.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2.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 油气藏破坏。
实例:黑油山(克拉玛依)、油砂山(柴达木)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断层对具多储集层的单一油层的背斜油气藏中油气再分布的作用 (据Hobson,1956)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有机质的成熟度
生烃凹陷面积大、持续 发育时间长、沉积速率 高的大中型盆地,或面 积虽较小,但沉积速率 特高、烃源岩总厚度大 的盆地,油源丰富。
含油气盆地丰度图 (据佩罗唐,1972)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
通常把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
难点重点:
圈闭有效性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六大成藏要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 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 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 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 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
静态
动态
上述六大要素可归纳为五个基本条件:
一、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二、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三、具备有效的圈闭; 四、具备良好的运移条件 五、具备必要的保存条件
油气田开发课件 第六章 第4节(改)
SEC的探明储量定义
(2)、探明已开发油气储量:
是通过现有井采用现有装备和操作方法,预期可采出的
。 储量 通过注水或其它提高采收率技术补充天然能量或改变一次采油机理预期可获
得的油气增加量,若划归“探明已开发储量”,仅仅是指在先导方案试验之后,或已安 装流程取得生产效果而得以证实之后,表明增加可采储量是可实现的。
b.根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认为可能含有油气的储层中的储量, 但可能不够商业产量。
c.由加密井增加的储量,但技术上不能肯定。
d.由提高采收率方法增加的储量,提高采收率方案或先导试验已
经规划但没有实施,而且从岩性、流体和储层特征上对该方案是否具 有商业性存在较大疑问。
e.储集层在某一区块的储量,地质解释表明,该区块与探明区块
② 由应用提高采收率技术(如注水)可经济生产的储量,若定为“探明”级,指的 是通过油气藏已安装流程的运行,证实了该方案或流程所依赖的工程分析是可靠的。
③ 探明储量不包括:从已知油藏可能得到的储量,但己分别划归“显示增加储量” (Indicated additional reserves”);由于地质、油藏特征或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对 其采收率有较大疑问的原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液;未钻井远景区可能存在的原油、天然 气和天然气液;从油页岩、煤、天然沥青和其它类似的源岩中可能采出的原油、天然气 和天然气液。
未探明储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
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
工程资料分析,表明可能被采出的储量。包括:
a.在地下控制程度不适于定为探明的地方的储量。b.缺少岩心
资料或明确的测试储量。c.靠打加密井可增加的储量。d.由提高采
收率方法增加的储量.e.储集层与探明区块以断层相隔,且在构造上
油气藏基本类型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要素 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 地壳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储、盖、运、圈、保多 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油气源岩 盆地沉降埋藏史—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盆地沉降埋藏史 形成巨厚的沉积物。 盆地热演化史—烃源岩的成熟度 烃源岩的成熟度。 盆地热演化史 烃源岩的成熟度。 古气候—有机质的丰度 有机质的丰度。 古气候 有机质的丰度。 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盖层:排替压力高。 盖层:排替压力高。 油气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最终结果形成油气藏。 油气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最终结果形成油气藏。 断裂—以垂向运移为主 以垂向运移为主。 断裂 以垂向运移为主。 储集层内和不整合面—以侧向运移为主 以侧向运移为主。 储集层内和不整合面 以侧向运移为主。 圈闭: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圈闭: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 油气藏形成后, 油气藏保存条件 :油气藏形成后,是否受构造运动的影 响遭受破坏。 响遭受破坏。
差 气 油 气
集 聚 异 油
示 程 过 水
图 意
第一节 圈闭类型划分与油气聚集
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为: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 差异聚集原理可简述为:在油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 可简述为 水的储集层后,沿着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 水的储集层后,沿着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的 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 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 其结果使天然气分布于系列圈闭底部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 其结果使天然气分布于系列圈闭底部靠近油源区一侧的圈闭中, 向上倾方向的圈闭中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向上倾方向的圈闭中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油气差异聚集得以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四点基本条件: 四点基本条件 油气差异聚集得以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四点基本条件: 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 区域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连通的系列圈闭,且溢出点向上 倾方向递增; 倾方向递增; 系列圈闭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有丰富的油源区; 系列圈闭区域倾斜的下倾方向存有丰富的油源区; 系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系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使油气能在较大范 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围内作区域性运移; 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储集层中充满地下水,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可以指明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 们选择勘探对象提供某种依据。 们选择勘探对象提供某种依据。
油气藏
对厚层烃源岩而言,容易发生排烃的是其上、下边缘部位,或者靠近断层的部位,而源岩内部则难以排烃从 而容易滞留成藏,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自源岩排出的油气在向外运移的过程中,由于距离源岩最近的 储层往往是致密储层,因此油气在烃源岩外的聚集通常首先发生在致密储层中,从而形成致密油气藏或准连续型 聚集,除非有断层将源岩与常规储层直接连通。当油气满足了致密储层中的聚集后,富余的油气开始向距离烃源 岩相对较远的常规储层进行运移聚集,从而形成常规油气藏或不连续型聚集。
描述
指油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储层内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地层条件下的相态和体积特性,以及岩石一 流体的分子表面现象和相互作用,油、气、水的驱替机理等。研究油气藏物性为油气田开发设计、开发动态分析, 以及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参数和依据,是油气田开发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油气聚集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准连续型油气聚集
真正的连续型聚集应是烃源岩内形成的聚集,其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煤层气等。但并非所有的页岩油气藏 和煤层气藏均为连续型聚集,二者同样可存在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聚集,尤其是不连续型(常规 圈闭型)聚集甚至可能还是煤层气藏乃至页岩油气藏的另一种重要类型。
总结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油气藏概念主要都是基于常规油气藏的研究提出的。随着越来越多非常规油气藏 的发现,逐渐认识到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在内的许多非常规油气藏,通常并不具有边、底水。
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
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油气藏的相关知识。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
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PPT课件
☆盐、膏、欠压实泥岩, 密度比上覆地层低,受不均衡压力作用,上拱形成背斜
14
第14页/共68页
5、滚动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常伴逆牵引(滚动背斜)。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
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形成了“滚 动背斜”圈闭。
2.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 水动力、复合
4
第4页/共68页
断块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
地
层 油 气
地层不整合 遮挡油气藏
藏
地层超覆 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 灭油气藏
岩
砂岩透镜体
性
油气藏
油
气
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水
构造鼻型水
动
动力油气藏
力
油
气
单斜型水动
藏
力油气藏
复
构造—地层油气藏
合
油
24
第24页/共68页
断层带的封闭性取决于:
(3)断开地层岩性: ——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4)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 沿断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25
第25页/共68页
(5) 断层活动性
•断层活动时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12
第12页/共68页
3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潜山和差异压实有关)
+ +++ + +
☆潜山上覆地层薄,翼部地层厚,差异压实,形成平缓 背斜。继承古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形成。
第六章 第二节 油气成藏模式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模式溱潼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
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
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图1-2)。
由于不同构造单元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导致油气聚集、分布特征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别。
一、断阶带油气藏形成模式(一)断阶带构造特征溱潼凹陷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公里。
溱潼凹陷是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凹陷,断裂系统十分发育。
边界大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边界大断层的持续活动派生了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形成二阶或三阶结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
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东向。
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其侧向就自然被阜四段、阜二段、泰二段界岩,这类断层可以较好地控制油气的分区、侧向运移和聚集,亦称为控油断层。
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
目前已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于断阶带中段,纵向上包含了泰州组、阜一段、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等凹陷内主要储集层段。
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
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
在此段已发现溪南庄油田、红庄油(气)田。
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三阶的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
西段是断阶带上工作程度最底的段,主要为三阶结构。
边界大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的发育是控制断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由于边界断裂的持续活动,产生了储家楼、时堰、俞垛、大凡庄、港口等一系列生油次凹,这些次凹是提供油源的主要场所;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边界大断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层(特别是Ⅰ、Ⅱ号大断层后期活动),给深凹中生成的油气及压力封闭层的异常高压一个良好的排泄通道,因此这些断层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在二阶结构断阶中,由于Ⅱ号断层后期(一般与生油运距关键时间吻合)断距加大活动性增加,更接近生油深凹,因此,其油气运移通道作用更加明显。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Ⅰ
Ⅱ
Ⅲ
煤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差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反映了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一般在 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
腐泥型—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较高,饱和烃丰富;
腐殖型—富含芳香烃及胶质、沥青质
因此,根据三大族组分(饱、芳、非+沥)相对含量及饱 和烃特征,即可进行类型划分。表8-1-4是根据我国中新生 代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族组成研究得出的。
王红军2011,有效源储组合
付锁堂2013,成藏组合 ①源内包裹组合; ②源上广覆组合; ③源下依伏组合; ④源侧披覆组合8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第6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迄今为止,可用于研究和预测地下流体压力场的方法有 很多,但就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而言,以声波测井、 实测地层压力(DST、RFT、FMT等)和地震速度资料 最为重要。其中前两种方法仅适用于已钻探地区,后者 则可应用于凹陷深部和未钻探地区的压力场研究和预测,
为钻探提供钻前预测服务,并使压力场和超压系统的研
A、B为低封闭;C为高封闭;
1.油气运移方向;2.页岩封闭;3.烃源 岩;4.蒸发岩;5.碳酸盐岩
2. 不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如: 图6-9。
图6-9 阿尔及利亚奥得米亚盆地东西向剖面图油自西向东沿不整合面运移(据 Balducchi&Pommier,1970修改) 1.第三系;2.三叠系下统;3.油气运移方向;4.志留系;5.油
四、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各地的点应力状态
(时间、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研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个
构造活动时期的构造应力分布。 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油气运移、聚集乃至保存和破坏的重
要因素之一。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无论是对划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与认 识盆地构的发育规律和油气运移聚集规律,还是对油气田的
综合影响,其中热传导是沉积盆地中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控制着区
域地温场,传导热流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过程、动 力学机制及沉积盖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基底热流的再分配;热对流常常
导致局部地温异常,热辐射则影响着地表温度。
地下温度、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表征地温场的三个基本参数。
地下温度数据是研究地温场的最基础和第一手资料,钻井资料的测
4.潜山油藏
图6-7 华北盆地冀中坳陷深凹陷与潜山油气藏分布图 (据吴继龙,1986)
(二)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 1. 连续组合内较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较长距离是指十几千米以上。 如: 图6-8。 图6-8 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A)、威 利斯顿盆地(B)和阿拉斯加北坡
《油气成藏机理》第六章 1. 中国克拉通盆地
一、狭义稳定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生、储、盖地质要素发育, 2。持续的沉降使得烃源岩达到生油气高峰, 3。构造稳定背景下盆地断裂与褶皱不发育,导致
山
ZG
阿拉木图
乌兰巴托
EL
山 ZL SH
造 DG
哈尔滨 XK
KK
BH
YS
兴 乌鲁木齐 TL
塔里木地台
XX
HS
DH
安 TT
YG
XH
太
BS
平
FC
南
特
XKZ TS
北
AR
JS
北京
J
东京
中朝地台
LN
提
QT
特 CD
SL
洋
斯
NL
WD
喜
LS
马 XL
拉萨
拉
印度地盾
雅 造
提 ZZ
成都
扬子地台
斯
DB
系
山
0
500 1000km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3、区域性盖层与油气保存
前陆盆 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4、有利生储盖组合
前陆盆地
被动/稳 定
大陆边 缘
5、断裂活动与基底差异升降、 油气运移通道
6、有效的圈闭
已发现的油气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 构造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三个因素: 1)基底断裂导致的升降:阿拉伯地台 2)盐流动:盐盆发育区 3)侧向挤压:扎格罗斯褶皱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藏的形成
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 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 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 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 当第一个圈闭Ⅰ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 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 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 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 (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 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 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但这种结果只能代表原 始的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集情况。
生储盖组合(source - reservoir –cap rock assemblages ): 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 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 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油气藏的形成
二、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原理
油气在静水条件下进入单一的背 斜圈闭时,首先在最高部位聚集起来, 依次由较高的向较低的部位聚集,一直 到充满整个圈闭。按密度分异,气居上, 油居中,水在底下。若再有油经过时, 就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溢出;天然气 继续进入圈闭,并排替原被石油所占据 的那部分储集空间,这一过程一直进行 到圈闭的整个容积完全被天然气所占据 为止。至此,对于单一圈闭来说,油气 聚集的过程已完全。
油气藏的形成
§2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 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 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 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 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 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 以下几个方面:
油气田开发基础-谢传礼 04级 06 第6章 油气藏形成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1.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 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圈闭中”,“单一”的含意,是 指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 界。
2013-12-27
7
2.描述油气藏的基本
2013-12-27
a 完全封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部分封闭
c 不封闭
4
岩性圈闭的闭合面积,按断层岩性尖灭线与储集层顶面 等高线相闭合时所圈定的面积计算。
闭合面积的确定:三线闭合的原则(构造等高线、断层 线、岩性尖灭线闭合)。
2013-12-27 5
(4)储集层厚度(H) 储集层厚度是指储集层中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的厚度。 (5)储集层有效厚度(h) 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性产油能力的那一部分厚度。 在计算有效厚度时要扣除其中不含油的夹层厚度。 (6)有效孔隙度(Ф) 指岩石中可让流体在其中流动的、互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 体积的百分比值。 (7)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 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V=S·H·Ф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S--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 Ф--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顶生式生储盖组合:生油层与盖层同属一层,而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类型。 例如华北任丘油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泥岩直接覆盖于中、上元古界白云岩 之上,前者既是生油层又做盖层,后者孔隙、溶洞、裂缝发育,为良好的储 集层,形成任丘古潜山大油田。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最大特点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都属同 一层。如石灰岩中局部裂缝发育段储油、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储油或一些泥 岩中的裂缝发育段储油都属于这种组合类型。 2013-12-27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油凹陷面积大、沉降持续时间长 ,形成巨厚烃源岩系及多生油气期 ,是形成丰富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6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国内外大型及特大型油气田都分布在面积大、沉积岩系 厚度大、沉积岩分布广泛的盆地中。
如波斯湾、西伯利亚、墨西哥、马拉开波、伏尔加-乌 拉尔、松辽、渤海湾。这些盆地的面积多在10×104km2以 上,烃源岩系的总厚度均>200-300m,一般在500m以上 ,最厚的可达1000m以上。沉积岩体积多在50×104km3 以上。
我国14个盆地面积 > 10×104km2大型盆地油气资源量 占总量的近75%。
7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圈 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 聚集。俗称“小而肥”的盆地。
例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是一个面积仅3900km2的小型沉积
油气田,该盆地每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近20×104 m3(总可
采储量78,000×104 m3 ), 居世界各含油气盆地之首。
8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紧密相邻的生油层、储 集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称为一个生 、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 运移到良好的储层中,同时盖层质量和厚度又能保 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论 圈合一碎特碳集其岩盖相盖压影性评基差影基湿初模二高征特)闭对;、般屑酸它层层响价响性式度物外成油本异本次次、征位烃厚(因、;特岩盐岩类封盖-三影、置浓度质在烃气有规聚概运运素临有要征(响岩影类型、闭度层、效沉基条模水律集4念界移效移素因响点特连)孔(((积机有(饱排孔沉火础件式成、按规(((素因)殊续隙运相相环和烃渗积山理效溢岩、素盖性分度律移态态境度厚、环岩出性评、层性、(-概;;、性毛有、度孔境、点、(价 评埋)念 动 动原岩因细效地)隙、结质分-价)深闭、力力理石管厚层结岩晶素布)等合运;—4学;度压构石岩范点()面移通7、超岩-力学、)点围最、积方道储等、泥;、大条-式时集闭)储质途有件、期径4润;点;、 效油方容向积气距)聚离集) 模式(机理4点、模式4种) 油地气壳藏运(动条件;含油边界和含油面 积岩-边浆底活水动-油气柱高度-气顶和油环充水满动系数力)
4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1、生;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油
2、储;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气
3、盖;
富
4、运;
集
条
5、聚:
件
6、圈; 三、有效的圈闭
7、保;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5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大型油气田
充足油气供给
油气源供烃丰富程度
大面积、大厚度
油源岩地化指标(丰度 、成熟度、类型、转化 、环境指标等)
这三种组合关系是最有利
的或较为有利的。
11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箭头表示压实流体流动方向
2)厚度比例有利
在粘土岩-砂岩构成的生储盖 组合中:
砂泥厚度:当砂岩单层厚1015m , 生 油 层 单 层 厚 30-40m , 二者略等厚互层时,砂泥接触面 积最大,有利于石油聚集。
在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及其以前形成 的圈闭是最有效的。如盆地此后又发生 一次或多次构造运动: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1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1、油气成藏要素 §2、油气富集条件 §3、油气成藏时间
§4、构造油气藏 §5、地层油气藏 §6、岩性油气藏 §7、水动力油气藏 §8、复合油气藏
2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气成藏要素
1、生; 生油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成
2、储;储层是油气运移及存储的直接载体
盆地。在中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短短的时间内,就沉积了厚度达6000m
以上的沉积岩,在沉积凹陷的中心部位,泥质生油岩系厚达
2000~3000m,油源极为丰富。在油源区及其附近,砂岩储集层发育, 储集层与生油层互层或指状交错,还有断层连通。十分有利于油气运 移。且发育有一系列背斜构造,圈闭条件好。因此,形成数目众多的
藏
3、盖;盖层是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必备条件
要
4、运;运移是油气由源岩到圈闭的过程
素
5、聚: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成藏过程
6、圈;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7、保;油气藏能否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以上任何一个或几个要素缺损,都不能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3
油气田开发基础
§1 油气成藏要素
生;
储;
成
盖;
藏
运;
要
素
聚;
圈;
变 式
顶 生 式
自 生 、 自 储 、 自 盖 10 式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区域最佳烃类 运移和聚集
主要是砂2岩层 .有利生、储、盖组合
主要是泥岩层
1)接触关系有利
生储互层式接触面积大。
生储指状交叉,交叉地带最
表示流体自泥岩
表 流示 体无 运构 移造 的 箭 时 方头 向表示压实水的运 向 内 移 砂 运岩 移 方 及 的向 在 方砂 向岩有利。 砂岩透镜体
砂泥厚度比率:砂岩比率介于 20%-60% 对 油 气 聚 集 最 有 利 , 中 值 为 30%-40% , 太 大 太 小 均 不利。
深 度, ft
12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双7止12.27
三、有效的圈闭
具有油气来源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实际能力。 1、时间上的有效性:圈闭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有效
9
油气田开发基础
§2 油气富集条件
正 常 式
1、生储盖组合类型
1)根据时空配置 正常式;侧变式;顶生顶盖(顶
生式);自生-自储-自盖式:
2)根据生、储、时代关系
侧 变 式 自新储式生。古储式顶 、生 古式 生新储式和自 自 自生 盖 生、 式 自
3)根据生储盖的连续性
连续性沉积的生储盖组合和不连 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