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乡土地理

东莞乡土地理
东莞乡土地理

“世界工厂”——魅力东莞乡土地理

蔡超明

学号:20141013027

(青海师范大学生地学院,青海西宁)

【摘要】东莞是广东省省辖市,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号称“世界工厂”,是全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拥有独特岭南文化。,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素有龙舟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举重之乡、粤剧之乡等美誉。

【关键词】广东,东莞,世界工厂

东莞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现辖32个镇区(含4个区,28个镇),546个村委会,132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莞选择白玉兰为东莞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东莞的市树是荔枝树。

一、东莞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东莞面积2465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东莞市东接惠州市惠城区和惠阳区,南抵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西挨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和萝岗区,北达广州市增城区和惠州市博罗县。四周共与广州、深圳和惠州的9个县级行政区接壤。

2、地貌

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罗浮山断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3、气候

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为23.1℃。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7.8℃,年极端最低气温3.1℃日照时数充足,平均日照时数为1873.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年平均雨量为1819.9毫米。常受台风、暴雨、春秋

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

4、水文特征

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东江是珠江的干流之一,东莞流域河长150公里河宽增大,流速减慢,河道中多沙洲。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江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二、东莞人文社会概况

1、人口

东莞拥有831万人口(2013年底),其中有港澳同胞约10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东莞常住少数民族总数约为4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000多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例约2.3%,55个少数民族齐全。常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数量将近18万人;其次是苗族,人数6万多人;再次是土家族,人数约4万人;瑶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数均约2万人。东莞市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数将近9000人。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是贵州省。

2、方言

东莞境内本土语言有莞宝片粤语及粤台片客家语。粤语使用的面积、人口均占东莞市的绝大部分,客家语主要通行在东南部与惠州市、深圳市相邻的地区的小部分,其中樟木头镇为市内唯一纯客家语镇。粤语人口在东莞数目庞大和分布在各个乡镇。但东莞本土的粤语与广州话有较大差别。由于地理靠近广州市,标准粤语也在市内通行。3、民俗

东莞每年举行端午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樟木头客家麒麟艺术、荔枝节、中秋灯会、百子论文、卖身节、重阳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动。荔枝节: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镇街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举行欢庆活动,共庆丰收,共聚友谊。东坑镇“卖身节”又称“翻身节”“泼水节”。

东莞龙舟队曾多次在本地、香港、澳门、加拿大及新加坡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石龙及水乡各镇街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

4、舞蹈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每年元宵节,东莞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5、曲艺

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6、民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

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7、卫生

2013年末东莞市有医疗机构2254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所,门诊、诊所、医务室、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2132个。东莞市卫生技术人员4.21万人,医疗机构病床2.57万张。东莞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9个。医疗社保覆盖率接近百分之一百。

8、体育

2009年全年东莞运动员共获得122枚金牌、104枚银牌、128枚铜牌。其中夺得国际赛金牌8枚;夺得全国赛金牌20枚;夺得广东省赛金牌94枚、银牌92枚、铜牌113枚。

现东莞市拥有1支足球队、3支篮球队,分别是:东莞联华足球队(曾于2005~2008年在香港甲组足球联赛作赛)广东宏远篮球队、东莞烈豹篮球队和东莞柏宁篮球队。(全国唯一一个城市拥有两只CBA球队)

三、东莞经济高水平崛起

2013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490.02亿元。经济规模国内排名第八,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09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2518.88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951.06亿元,增长9.4%。三大产业比例为0.3:45.9:5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109元。

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现在全球每八部手机中就有一部在东莞制造,全球每十双鞋中就有一双是在东莞制造的。东莞的产业配套能力,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能力在全球都有影响。曾经有人评价过:东莞的高速路上如果严重塞车了,美国的电子市场价格都会受到影响。

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其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家,500强企业有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家等企业入驻并定为总部。其中包括美国的杜邦、瑞士的雀巢、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赫司特、法国的汤姆逊、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日立、新日铁、索尼、住友金属、京瓷、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英国的太古集团、芬兰的诺基亚以及我国香港的伟易达。

东莞市第三产业发达,东莞市有各类金融机构121家,其中银行类机构33家,保险类机构52家,证券期货类机构36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3.94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66亿元。

星级酒店数量全国第三,2013年末东莞市有星级酒店9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2家,四星级酒店28家。到目前为止,东莞市拥有五星级饭店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四、著名旅游景点

1、观音山

观音山历史悠久,山势雄伟,林木茂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初抵中土时首处停留之所,后梁时期山顶兴建一座观音禅寺,至今有1100多年历史,后因战乱几经荒废,为重现古寺盛景,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时,山顶观音寺供奉一尊高33米,重达3300多吨的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圣像。观音山群山环抱,负氧离子含量高,素有“南天圣地、百粤秘境”和“天然氧吧”之美誉。绿树成荫的佛光路,神秘莫测的千年古树,拔地倚天的慈云阁,鸟语花香的百鸟园,微风阵阵的松涛湾,云雾缭绕的仙宫岭,气吞山河的仙泉飞瀑,微波涟漪的感恩湖水,浪漫幽静的天梯栈道,惊险刺激的高空滑索,一目千里的观音广场,古朴恬静的耀佛丛林。观音山上一步一景,移步异景,是您修身养心,消除烦恼的心灵家园。

2、松山湖

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8平方公里自然水源,42公里的亲水湖岸线,青葱峰峦环抱四周,树影婆娑郁郁葱葱,因其旖旎风光被莞人票选为“莞邑新八景之首”。

园区风景秀丽,设备齐全。在游玩过程中,游客可乘坐园内观光车,在习习微风的沐浴下,舒适享受绿水青山的滋润;亦可沿湖边通幽曲径,在落英缤纷,青草如茵的景致伴随下,或健康徒步,或悠悠骑行,享受闲情野趣;体验过松湖景色的温润如玉,少不了登高望远,一览偌大松湖的气魄雄伟,此时可前往园内景点桃源公园,在游玩万紫千红的世外桃源同时,攀登到达至臻至高的松湖观赏点,换一个角度,收获另一种美景;然而游园观景并非松湖烟雨唯一,玩耍之乐在

另一经典景点阳光沙滩有集中呈现,沙堤狂奔,戏水玩乐,玩球竞技,也可碧水游船,烧烤聚会,其乐无穷。

3、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飞架珠江口,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经888米,居中国前列,被誉为“世界第一跨”。该桥总投资近30亿元,其悬索桥部分均采用钢箱焊接,共用钢材2万多吨。桥的主缆长16.4公里,每根主缆由13970根直径为5.2毫米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如果将两根主缆的钢丝拉成一条钢绳,足可绕地球一圈。虎门大桥是广东十大地标之一,东起虎门威远,西接南沙,横跨珠江口,全长15.78公里,沟通广东东西两翼。“虎门大桥”四个字是江泽民主席所题。

4、鸦片战争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三个馆名一套班子),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管理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管理面积约80万平方米。鸦片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建馆初期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为利于对鸦片战争遗址的管理,又增加一个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

五、东莞旅游产业特征分析

东莞旅游业的发展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这也是东莞旅游业近年来倍受人关注的原因之一。

1、产业布局集中、具有一定跨度

以东莞的酒店为例,东莞的星级酒店多以商务型为主,但并没有遵从商务型酒店居城市中心区为主的分布特点,而是建立起一个较为特殊的新型格局—95 家星级酒店,除13家位于东莞市区的4 个辖区内,其余则分散于28 个镇,其中以厚街、长安、常平、樟木头等镇

最为集中. 仔细看来,这些酒店在东莞的版图上形成了“两带”——长安、虎门、厚街到城区一带以及沿广深铁路的常平、樟木头、黄江到塘厦一带. 多数酒店负责人表示,这样的分布格局是和东莞的经济格局相吻合的.

2、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为主

一年一度的东莞电博会、虎门服装交易会、厚街名家具展等多个展会均是中外驰名的著名会展品牌,每年吸引大量前来考察参观与参展的客商. 东莞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制造业城市的背景使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市场需求:东莞分布着16000多家三资企业、30万多家民营企业,其社会经济形态为东莞发展商务旅游提供了可供发挥的巨大空间,旅游业有望成为东莞一个大可作为的产业. 各方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因公到东莞的商务人士超过800万人次,很多酒店的商务游客占客源

总数的七成以上,有的酒店更是百分之百为商务客人. 随着东莞经济包括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会展、商务旅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酒店经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有望持续发展.

3、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

东莞地处粤、港、澳金三角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深圳、广州、惠州的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同时又是广深铁路的中间站从深圳和广州前往莞城,都是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而相对于港、澳的消费水平,同等级的酒店、宾馆的消费,东莞要比港、澳地区的低得多,不但吸引很多粤、港、澳高端消费群体的到来,还出现许多港人、澳人在东莞购楼消费的现象,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东莞酒店业的发展. 当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东莞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祖籍东莞的海外侨胞有2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投资.

4、客源市场广阔、竞争优势明显

东莞地处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珠三角”地区,该区两小时生活圈的建立,广州、深圳的白领下午五点半下班后,可以开车到东莞的酒店休闲娱乐. 富起来的东莞人也乐意进星级酒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遇到婚嫁等喜事,东莞人以进高星级酒店摆酒席为时尚;而周末假期,一些本地老板常带上一家老少到星级酒店用餐,本地客源也为撑起东莞酒店的豪华场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统计,每年因公到东莞进行商务活动的人数就超过800万余人次,2005 年上升到1156 万人次. 近年来,东莞酒店的客源出现新变化,国际客、港澳台客商由十年前的36 万人次上升到去年的169.3 万人次. 繁忙的商务活动为东莞酒店业的繁荣提供了绝佳的生存沃土.

六、结语

“一提到巴黎,人们会想到巴黎铁塔,一提到纽约,人们会记得它的自由女神像。但一提到东莞,人们会想到工厂。东莞是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但同时东莞也有很多拿得出手的旅游资源。来过东莞的人对东莞的印象都非常好,认为东莞的松山湖很漂亮,从阳台能跳到水中去的酒店很特别。因而需要加大对城市形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东莞,了解东莞,认识东莞,走进东莞。”打造“五心东莞”,旨在树立五星级的城市形象。首先是“莞式”诚信,会让游客“进莞放心”。莞人投资做生意很讲诚信,吃饭、购物、游玩、消费也讲诚信,很少会出现欺客宰客的现象。第二是宜商宜居的环境,会让游客“进莞安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已经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生态和谐、文明进步的城市,而“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签。

参考文献:

[1]钟晨,东莞旅游城市营销,东莞日报,2009

[2] 朱运海,基于“东莞现象”的东莞旅游业发展机理及产业集群培育研究,襄樊学院学报,2009

[3] 吴云辉,东莞旅游 30 年华丽转型,东莞日报,200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