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第一章教学目的西汉初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汉代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教学目的】西汉初年,盛行黄老之学。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理解黄老所说的“无为”的涵义,并对《黄帝四经》与《淮南子》的哲学思想有一基本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无为”思想的涵义、《黄帝四经》的“道论”和辩证法思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难点:“无为”涵义、《黄帝四经》的社会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一、汉初黄老的“无为”思想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天下遂定。但由于秦末的农民战争和随后的楚汉战争,汉初人口锐减,“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上》。这则材料《史记·平准书》上亦有)因此,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客观要求。

在思想领域,当时的紧迫任务就是以什么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早在汉初高祖刘邦就与谋臣陆贾关于以什么思想为治国之指导有过争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陆贾是个儒生,他初步提出了用“术”以治天下的问题。究竟用什么“术”呢?他在《新语》中已露出道家“无为”思想的苗头。他说: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

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

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新语·无

为》)

“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识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新语·至德》)

很明显,陆贾建议刘邦实施一种“无为而治”的方针。的确,这种方针在汉初一定程度地推行过。在地方上,有个叫盖公的人在齐地教曹参按照黄老之术施政。《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曹参初为齐相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萧何死后,曹参升位汉相国,继续实行“清静无为”的方针。司马迁称赞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称其美矣!”并纪录了当时百姓赞扬“无为”方针的一首颂歌,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守一。”(《史记·曹相国世家》)继曹参后,陈平为相国。陈平“少时好黄帝老子之术”(《史记·陈丞相世家》)。不仅汉初的几任相国积极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术,汉初的几位皇帝也倡导和推行它。汉文帝“本修黄老之言”(《风俗通·正失》)。汉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参与文、景两朝朝政的窦太后也特“好黄帝老子之言”(同上)。《史记·儒林传序》说:“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这是说,由于汉初实行的是黄老之术,故儒者未能得到重用。

注:黄老之称谓:《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论衡·自然》对“黄老”有明确的界定:“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从名称可以看出,“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合称。但黄帝仅仅为依托的对象,老子的道论才是黄老之学主要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至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武帝本好儒术。刚即位,丞相卫绾就奏请罢申、商、苏秦、张仪之言,奏可。后来,武帝以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这些人都是尊儒术的。建元二年,赵绾“请无奏事东宫”,欲夺窦太后的权。太后大怒,面奏武帝。这个十七岁的皇帝面对老祖母的指责只好免去窦婴、田蚡的职,将赵绾、王臧下狱,这二人后来自杀于狱中。这是一场儒学与黄老之学的尖锐斗争,结果是黄老之学胜。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田蚡再次出任丞相,才“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史记·儒林传》)汉初的黄老之学推行了大约70年,这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大有好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有一篇《论六家要旨》,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作了评论,其中

论道家说: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引)

这是说道家兼有儒、墨、名、法之长,“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最合适的治国方针。

二、《黄帝四经》(《黄老帛书》)中“无为”与“法治”合一的思想

汉初流行黄老之学。按理说,黄老之学应该有自己的经典。但它所据的经典是什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有《黄帝书》数种,但东汉时己亡佚。所以,长期以来人们看到和研究的汉初黄老之学的思想经典只是《老子》一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原为《十大经》,后经张政烺、裘锡圭等考证为《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经唐兰等专家考证,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载的《黄帝书》。它被称为《黄帝帛书》,也称《黄帝四经》。书中避“邦”字讳,但不避惠帝刘盈讳,这表明抄书年代当在惠帝至文帝初年。它的出现补足了战国末年至秦汉初黄老之学之思想发展的空档。

关于《黄帝四经》的哲学思想,可概括为下列几点:

(一)、“道”的思想

《黄帝帛书》继承了《老子》“道”思想。其表现为:

1、“道”的本原性

“恒无之初,迥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故)无有刑(形),大迥无名。开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蚑)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道原》)

这里说的就是“道”的本原性。这个“道”又称为“一”,即:

“‘一’者,其号也。……夫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小以知多。”(《道原》)

“‘一’者,道其本也。……‘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夫唯一不失,一以驺(趣)化,少以知多。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乡(向)相枹(抱),各以其道。

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虽多,皆阅一空(孔)。”(《十六经·成法》)

2、“道”的客观必然性

“道之行也,繇(由)不得已。”(《十六经·本伐》)

“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经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