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周瑜人物形象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与周瑜人物形象之比较
----------《三国演义》中瑜亮情结之探析
摘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联手在赤壁打败曹操,从而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二人曾经亲密合作过,而在赤壁之战之后,二人分属两个政治集团,也曾两军对垒,最终周瑜始终不敌诸葛亮,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之后抱憾离世。本文试图从二人的经历、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分析二人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探索两个人悲剧结局,依次来警醒当世。
关键词:诸葛亮,周瑜,人物形象比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1]三国时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代奸雄曹操,人中之龙刘备,还有紫髯碧眼能使臣僚肯尽忠的孙权,更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的关羽、长坂桥独退曹家百万兵的张飞,一时间在这段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英雄是数不胜数。这当中有两位人物不能不提,因为正是他二人的合作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三国的历史由此而继续书写。这便是在赤壁之战中合力战胜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的诸葛亮和周瑜。然而一直以来对着两个人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对于诸葛亮,人们往往把他当做智慧的化身,当做贤相的楷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出师一表真明志,千载谁堪伯仲间。”正是这样的情形;然而对于周瑜人们往往以气量小,嫉贤妒能,不能容人来评价。许多人读了《三国演义》后往往将周瑜与诸葛亮的交往过程用“周瑜三害诸葛亮,诸葛孔明三气周公瑾”来概括,加上有周瑜临终前的叹息:“既生瑜,何生亮?”[2]更进一步地凸显了周瑜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形象。但如果简单如此地就对二人这样下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很难公允。本人想从二人的性格经历及其结局,并将二人放在三国时代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评价。
一、诸葛亮的人物经历和形象
诸葛亮出身于官吏世家,因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自幼博闻强记,才能突出,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出仕,在隆中茅庐中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战略,从而为刘备建立蜀国明确了战略定位,使刘备从此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当刘备在新野被曹军打败之后,诸葛亮在东吴鲁肃的邀请下出使江东,舌战群儒促成了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又帮助周瑜借来东风,终于打败了曹操的大军。然后又借周瑜追击曹军之际突袭荆州,为刘备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为日后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面又为荆州根据地的巩固出谋划策。还为刘备推荐了被称为凤雏的庞统,后来庞统在落凤坡战死,诸葛亮又入川辅佐刘备取得西川和汉中之地,确立了蜀国的基本版图。在先主猇亭战败之后,诸葛亮又巧布八阵图,延缓了东吴陆逊的进攻,保住了刘备半生打下的基业。后来刘备在白帝城给诸葛亮托孤,诸葛亮精心辅佐后主,使蜀国从猇亭之战的困局中渐渐恢复过来,同时和东吴重修旧好,结为联盟,又带兵平定了南方的孟获之乱,为蜀国建立了安定的后方。此后,诸葛亮又带兵六出祁山,希望能够打败曹魏,恢复汉室。然而终究因为蜀国力量弱小,有具有天然的战略缺陷(失去了荆州),加上一些战术的失误,终究无果,最后星落五丈原,遗憾离世。死前安排好了所有的撤退方案,保证了他死后蜀国的安定。
从诸葛亮的一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为蜀国的建立和巩固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展现了其卓越的才能,其才能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突出的战略谋划才能。
这在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谈论三分天下中表现地最为突出,后面
的战事中诸葛亮总是能考虑到战争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做好各种部署,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2、才能全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阴阳五行无所不通,才华横溢,对敌作战,知己知彼。这在赤壁之战借东风、草船借箭、巧布八阵图中体现得比较突出,还有造木牛流马运粮草。在对敌作战中如:空城计、华容道放曹操、巧夺荆州、七擒孟获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3、知人善用。诸葛亮在出汉中北伐的时候,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推荐了许多有用之才,这些人精心辅佐后主保证了后方的稳定。
4、出色的治国才能。刘备去世时是蜀国最为艰难的时候,当时魏吴两国虎视眈眈,国家精锐损失殆尽。就是在这样的危局之下,他安居平定魏国派来的五路进攻大军,还与东吴重修旧好,结为同盟,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使蜀国从战败的困境中渐渐恢复了元气。后来又亲率大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对南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使得南方少数民族数十年归顺蜀国,后方十分稳定。
诸葛亮作为刘备托孤的重臣,除了其卓越的才能之外,更值得称赞的是其优秀品质,刘备将后主刘禅托付于诸葛亮,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是他却只是用权而不专权,从来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死后没有合法收入之外的任何私产。更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之便去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始终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为刘氏蜀汉江山的巩固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试想如果诸葛亮要这样做,那么蜀国说不定也会出现一位“曹操”或者“司马昭。”
当然诸葛亮作为一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缺点的,而且有些缺点还是非常致命的,为后来他去世后蜀国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1、急于求成,明知难以为之而为之。刘备去世后,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渐渐恢复了元气。但是无论战略位置,还是国力,蜀国都不能与魏国和吴国相比。然而诸葛亮偏偏就要在这时候进行北伐,有违他当时制定三分天下战略时的初衷:“待天下有变时。”[4]当时的魏国除了曹丕去世,幼子即位以外并无大的变故。但由于诸葛亮感恩于先主的知遇之恩,想在有生之年实现匡扶汉室的愿望,忠心可嘉,但是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2、过分倚重自己的才能,不注意发挥团队的才能。诸葛亮在作战时多半是对下属进行布置任务,却很少与部下商讨作战形势、议论战略战术,甚至往往是锦囊妙计,这当然对于保守作战机密有好处,但却不利于部下的成长,使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没有形成接班的人才梯队,形成后继无人的局面,为后来蜀国的快速衰落埋下了祸根。
3、事必亲躬,既累坏了自己的身体,也造成了一人杰出,众人平庸的局面。诸葛亮治理蜀国,凡事都要自己亲口过问,亲自审定,甚至对于外出征战这样对于一个宰相不太适应的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出马,造成了他只活了五十四岁就离世而去。这样做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造成了部下不敢独立处理任何事情,干部队伍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在他去世后,后主就开始逐渐宠信宦官,接近小人。假如说当时诸葛亮放手让手下的干部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培养出一个干部接班的人才梯队,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指导和培养后主及干部接班队伍,那他身后的蜀国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至少不会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
二、周瑜的人物经历和形象
周瑜也出身于官吏世家,周瑜的叔父是丹阳太守。周瑜与孙权的兄长孙策自小就是拜把子兄弟,交情甚笃,自孙策向袁术借兵回江东报父仇,重新建立霸业之时就一直追随孙氏兄弟,一生不改自己的初衷。并向开始重新建立霸业的孙策推荐了影响江东政局的重要谋士“江东二张”[5](张昭和张纮),而张昭和周瑜被孙策十分倚重,后来孙策临终将江东大业托付于弟弟孙权时就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5]而且孙策和周瑜同娶乔氏姐妹,是婚姻连襟,关系颇为密切。在孙策重回江东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周瑜为孙氏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孙策英年早逝,周瑜又尽心辅佐孙策的弟弟孙权,并向孙权推荐了鲁肃,而正是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合抗击曹操的重要战略。在曹操陈兵江北之时,鲁肃、周瑜坚决支持孙权抗击曹操,是周瑜最终让孙权下定了要抗击曹操的决心。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智除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为战胜曹操扫除心腹大患,又和黄盖密使苦肉计,促成黄盖诈降曹操,又和鲁肃等人商议,让庞统献连环计。最终用火攻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军,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可以说周瑜在赤壁之战的谋划和运筹之中可谓殚精竭虑,面对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周瑜随有信心击败曹军,但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他深知自己一旦判断错误,那么江东基业就将不复存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周瑜积劳成疾,身体渐渐地垮了下来。当所有进攻曹操的准备工作都全部做好,周瑜在山顶遥望江北,见到所刮的风是西北风时,一下子晕倒,口吐献血。这便说明在赤壁之战这场决定孙、刘命运的大战中,消耗了周瑜大量的精力和体力,以至于在大战结束之时,周瑜已经是病入膏肓。作为周瑜本人自己,他应该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了,因此在打败曹操之时,便要十分急切地为孙权拿下荆州,为江东霸业的安宁再添一道屏障,因此他刻意向孙权隐瞒了病情,为东吴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要为吴侯拿下荆州。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诸葛亮趁周瑜大战曹仁之际抢先一步夺去了荆州,偏偏在这时候周瑜又受了箭伤,这让急着要为孙权拿下荆州的周瑜这能不气呢?自从受了箭伤之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