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docx

合集下载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4、先秦时代,“是”字一般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先秦时代, 字一般是指示代词, 语。 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是”复指主语 是 复指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战国策 魏策三) 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三) [“是”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也”还在。] 还在。 是 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史记 刺客列传 [“是”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是 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但 未脱落。 “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史记 封禅书) [“是”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完全表判 脱落, 是 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 断] “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 是 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 谓语后“ 脱落; 副词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2)陈胜者,阳城⼈也。

《史记》(3)楚,⼤国也。

(4)南阳刘⼦骥,⾼尚⼠也。

(5)虎者,戾⾍。

(6)天下者,⾼祖天下。

(7)荀卿,赵⼈。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也。

(辩⽩语⽓)(10)当⽴者乃公⼦扶苏。

(同上)(11)梁⽗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12)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孙也。

(也是)(14)⾐必⽂采,⾷必粱⾁。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也。

《墨⼦》(强调范围)C类:⽤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为指⽰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

(1)是鲁孔丘与?⽈:是也。

(2)吾不能早⽤⼦,今急⽽⽤之,是寡⼈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6)襄⼦⽈:“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庄⼦》(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在⽿。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也。

《左传》(6)⼈有亡鈇者,意其邻⼈之⼦。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方式?(二)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子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一)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方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子》(2)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3)楚,大国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虎者,戾虫。

(6)天下者,高祖天下。

(7)荀卿,赵人。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用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人也。

(辩白语气)(1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同上)(11)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气)(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也是)(14)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

《墨子》(强调范围)C类:用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用为指示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用。

(1)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用之,是寡人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6)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几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耳。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气也。

《左传》(6)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第1节 古汉语的判断句

第1节  古汉语的判断句

但這種判斷句在上古很少見,甚至有人(比 如王力)懷疑《史記》裏的“是”爲後人 所改動。 在文言文中,“是”字作判斷詞的句式始終 沒被普遍採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 言文中的判斷句,絕大多數仍然採用先秦 的形式。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 《封建論》) 然則變化無窮者,地利也。(顧祖禹《讀史 方輿紀要· 總敘》) 例一的“是不得已也”就是“此不得已也”, “是”爲指示代詞,複指句子的主語“殷、 周 之 不 革 ” ;例 二是典 型的 先 秦 判 斷 句 “……者……也”式,不用“是”字。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特點 和現代漢語判斷句相比,古漢語判斷句有其 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古代漢語的判斷句不用判斷詞。
現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判 斷詞“是”來聯繫,並幫助表示判斷,否定 判斷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尤其是秦漢以前,不用判 斷詞,是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作謂語, 在判斷句的主語後面加語氣助詞“者”謂語 後面加語氣助詞“也”幫助判斷。如:
“是”的這種復指主語的用法還有: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 (《論語· 季氏》)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 所惡也。(《論語· 里仁》)
應該註意的是: 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正是由這種複指前 文的指示代詞“是”發展來的。它的複指 的作用逐漸減弱,而幫助判斷的作用逐漸 加強,於是由指示代詞轉化爲判斷詞。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 )忠之屬也。”(《左傳· 曹劌論戰》) 虎見之,( )龐然大物也,以爲神。 (柳宗元《黔之驢》) 問何故,對曰:“( )翳桑之餓人也。” (《左傳· 晉靈公不君》)
四、與判斷句有關的幾個詞 1、“是” 古漢語中“是”的出現頻率很高,但它並不 就是判斷詞,尤其在先秦的時候,一般是 指示代詞,作用和“此”一樣,常用來作 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


“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 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 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 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尔惟旧人。(《尚书· 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 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 百工维时。(《尚书· 皋陶谟》)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 吕刑》)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 策· 赵策三· 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 秦第一· 陈轸 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 《战 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 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 乘,显使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 僖公二 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 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 传· 宣公十二年》
主語+謂語+也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 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 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 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 说符》
随堂练习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论语· 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左传· 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 子· 天论》
⑤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 宣公二 年》 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子丘。” 《论语· 微子》 ⑦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 (同上) 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 语· 子张》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 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 之。 《史 记· 魏公子列传》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doc

文言基础知识讲练判断句.doc

一、什么叫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它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同。

所不同的是,文言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二、判断句的几种形式(l)ffl “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 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冇单用“者” “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如:%1夺项王夭下者,必沛公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1邻之厚,君之薄也■%1莲,花Z君子者也• •⑵用副词“乃”“则” “即” “皆” “非”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

如:%1吕公女乃吕后也■%1嬴乃夷门抱关者%1此则岳阳楼之人观也■%1吾翁即若翁%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用动词“为” “是”表示判断。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川判断词,也不川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如:%1此了贤者,世莫能知%1秦,虎狼之国三、辨别判断句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了性质。

简单的方法是看形式又看能否译成“…… 是……”或“……是……的”。

形式对,又能译成“……是……”,是判断句;否则不是。

如“大人清口”可译成“大人是清口的”,所以是判断句。

如果是否定判断句,必须用否定副词“非”,能译成“不是……的”。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不是否定判断句。

高考考判断句,也依然在翻译屮考。

如文言翻译题“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就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需加上“是”字。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古汉语中,尤其在先秦语言中很少作判断词。

判断旬中谓语前岀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在汉代以后,“是” 作判断词才多起来。

辨别判断旬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训练。

一是圈,圈出其标志词,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古代汉语判断句.docx

古代汉语判断句.docx

判断句【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 / 肯定句、否定句句子繁简:单句、复句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同上)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延边大学是211 重点大学。

他不是延吉人。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 ,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肯定形式1.主语 +者,谓语 +也。

⑴蔺相如者,赵人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⑶亚父者,范增也。

( 《史记·项羽本纪》)⑷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2.主语,谓语 +也。

(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3)封建非圣人意也。

(柳宗元《封建论》)(4)蔡叔,康叔之兄也。

(《左传·定公四年》)3.主语 +者,谓语。

(1)虎者,戾虫。

【可编辑全文】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可编辑全文】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
公二十六年》)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 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 算是判断词。如: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
语·微子》)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主语+副词+谓语+(也)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判断句的活用”
3.比喻关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4.因果关系(一般由谓词性成分充任谓语)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斫也。(庄子·养生主)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蔺列传)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诗经·小雅) 尔维旧人。(尚书·大诰)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万章上)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帝本纪)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曹风·鸠)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 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庄子·让王)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钧是人也,都是那种(或这种)人,“是”仍是指示 词。
• 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 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 知纣之善否哉?(《国语·晋语一》)假,借。
真正的、确定无疑的判断词“是”出 现在西汉以后
• 我是无余君之苗末。(《吴越春秋·越王 无余外传》)
• 佛言:“所食是新肉,为干肉乎?”答言 :“新肉。”(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译《 贤愚经》,《大正藏》4/275b)
•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左傳·僖公 二十八年》)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
• 從之,獲地于諸侯為多。(《國語·魯語上》,8 )
•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 子·公孫醜上》)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
辆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 官员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 个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 现的。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 吕公者,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相人,给人相面 有时在主语前面再加一个“有”字。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专其 利,龚断这利益。
•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 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 )冥灵,树名。
•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史记·李将 军列传)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表示
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主语属于某一类或 不属于某一类。 判断句的谓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 当。谓语所表示的内容与主语所表示的内容 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亚父者,范增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三)宾语用代词“之”“是”等复指(可在宾语前加“惟(唯)” 表示强调)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隐六》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 先进》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孟子· 告子上》

宾语本身是代词时,可用“之”来复指,构成“此之 谓”“斯之谓”“是之谓”“我之谓”之类的结构;若 “是”作宾语可直接前置。 比较: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在谓语前加“非(匪)”表示否定判断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 也。《邶风· 柏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 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荀子· 荣辱》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 一狐之白也 。《墨子· 亲士》 3、判断句的主语有时可以省略(p298页)
附: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变换形式
1、谓语前加副词“乃、即、必、亦、则、皆” 等副词,加强语气;或加“维、惟”等语气 词,引出谓语。P301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孙膑亦孙武后世子孙也。《孙子吴起列传》 此二人者,皆圣人也。《韩非子· 说难》 子诚齐人也。《公孙丑下》
其他: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 公冶长》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 邶风· 日月》)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墨子· 非乐》)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判断句【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句子繁简:单句、复句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同上)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延边大学是211重点大学。

他不是延吉人。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肯定形式1.主语+者,谓语+也。

⑴蔺相如者,赵人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⑶亚父者,范增也。

(《史记·项羽本纪》)⑷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2.主语,谓语+也。

(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3)封建非圣人意也。

(柳宗元《封建论》)(4)蔡叔,康叔之兄也。

(《左传·定公四年》)3.主语+者,谓语。

(1)虎者,戾虫。

(《战国策·齐策》)(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句式。

其特点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也就是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体结构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

翻译时一般译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不是什么”。

判断的标准是翻译中是否有判断词“是”或“不是”。

一、判断句常用形式
1.用“者”或“也”表示肯定的判断。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该句是用“……者,……”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轸,是游说的人。


③此晋国之宝也。

该句是用“……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这是晋国的宝物。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余本非文人画士。

该句是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可译为:“我原本不是文人画士。


3.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该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翻译时,可根据语意的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直接补出“是”作判断,可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二、判断句常见错误
1.“者”或“也”的形式虽为判断句常见的形式,但并非一用“者”“也”就是判断句。

例如: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①句中的“者”可译为“……的人”,②句中的“者”可译为“……的原因”。

2.副词“乃”“则”“即”“皆”等有时也表判断,但这种情况一般较少见。

如果是判断句,句中有“者”或“也”,则“者”“也”表判断;如果句中没有“者”或“也”,而翻译时又必须译出“是”或“不是”,则用副词来表判断。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则”是为了加强语气,可译为“就”。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该句不是判断句,“乃入见”可译为“于是入朝拜见”,译文中没有出现表判断的“是”或“不是”。

③贱即买,贵即卖。

该句不是判断句,可译为“发现价格低了就买,发现价格高了就卖”,译文中没有出现表判断的“是”或“不是”。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该句是判断句,可译为“应当立为大王的人是公子扶苏”,其中“乃”表判断,译为“就是”或“是”。

3.有些动词“为”“是”也表判断,但一般不常见。

其中“是”表判断时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为”表判断时要注意和用作动词的“为”的区别。

例如:
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该句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可译为“作为”。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是”是代词,译为“这”。

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该句是判断句,表判断的词是“为”。

④枯体即是荣体。

该句是判断句,表判断的词是“是”。

作者:尹杰,王玉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