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即社会的
思想品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 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 舒尔茨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 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 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他运用教 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法(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 率),对美国1929年与1957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计 算,得出的结论是教育投资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
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第二,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内容。
第三,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第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四)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发展呈现着两种不同
趋势。
一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
二是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猛增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功能结构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进行分类,教育的功能可分为教
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2.教育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分为正功能(积极 功能)和负功能(消极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是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
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它不可能通过遗传 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 下去。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 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
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任何社会要将成千 上万的人用其他方法按能力分类是一项无 法完成的巨大工作,而教育就成为实施这 种分类的有效工具。 • 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 故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
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戈登、 多林格、卡诺伊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 论对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分析不 精确,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 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 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 物质保障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 先发展的核心内容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
三、教育现代化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实施终身教育)。
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
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二、辨析题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
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现代教育正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和宗教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或思潮,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代表人物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教育独立建议》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经费独立。
要求政府划出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②教育行政独立。
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③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④教育内容独立。
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⑤教育脱离宗教。
以传教为主的人员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存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其核心观点是教育对人成长其决定性作用。
教育万能论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普遍忽视或否定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认为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物质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观点如下: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④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评价,人力资本突破了传统物质资本的束缚,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它忽略了劳动力市场中其他的筛选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3-4章
(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和生产的最后决定力量。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 密切相关,受其制约。其中,社会是上位范 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 及趋势、立足于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将来 自己可能选择的发展道路。
西方古希腊的罗马时代,一些朴素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原是由物质构成的。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 推崇人的精神和理念,把理念和灵魂看做人 的本原。
中国的思想家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 主要反映在人性的善恶之争上。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的本质,简言之就是指人之所以 为人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 要理论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 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是我国蔡元培)
“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 (1)教育经费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2)教育行政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筛选假设理论”的意义在于: (1)对于文凭筛选功能的重视;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获得 比他人更有利的地位; (3)就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 技术能力; (4)教育文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 一些不完善之处; (5)有利于缩小各群体收入差距、实现收 入均等。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
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
物质 生活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决定受教育权
在不同的社会,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 的,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教育,什么样的人可以 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这都是由一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主和封建地 主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只有他们的子女才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广大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根本就 不可能接受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教育已相当普及,但受 教育的权利仍然是不平等的,这主要表现在高等 教育上。 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追求教育的平等, 但也不能说教育已绝对平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中的推荐大学生。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只 能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它不能 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 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前, 新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占统 治地位。 教育在这基本矛盾运动中,对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6.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是(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说( ) A.教育与既同步又不同步 B.教育有自身发展规律 C.教育有历史继承性 D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不平衡性 8.( )对教育的制约之一是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9.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制约作用 B.能动作用 C.只起促进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10.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A.性质B.目的 C.领导权 D.受教育权
2、教育实现了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
继承性是科学的最大特点,一个人或一 个时代的知识有限,需要积累和继承,这 就必须借助教育传递。 通过教育,使科学知识和技术从为少数 人掌握到为多数人掌握,扩大传播范围, 为先进科学的普及提高、新产品的推广利 用、技术力量的补充发展开辟道路,从而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容提要]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教育与社会人口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重点和难点]1、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间的关系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发展,推动和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和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无论哪个阶级,不管它自觉还是不自觉,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同时,归根结底是要考虑到当时生产发展水平。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小农和手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质量的要求不高,没有爱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生产。
因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旧中国,农民是不需要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的,即使学习,也主要是识字,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多再学一些珠算。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对学校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办教育是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的。
(表)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校生总数(万人)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
如:奴隶和封建社会时的教育,相对比较缓慢,规模也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
也正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差距也较大。
(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发展1、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置)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改革。
古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我国长期是尊孔读经,欧洲中世纪主要是宗教定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天文、医学、但不占重要地位。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教师,再走进他办的那所山村学校。 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教师,再走进他办的那所山村学校。看看这位普通的教育工 作者为他所在的乡村作了什么贡献, 作者为他所在的乡村作了什么贡献,然后实际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哪些要素有关以 及这些要素是如何与教育相互作用的。 及这些要素是如何与教育相互作用的。 王思明, 王思明,男,48岁,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教师。1968年起担任 48岁 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教师。1968年起担任 下西渠乡村小学民办教师。他所在的下西渠村距离延安市160km, 下西渠乡村小学民办教师。他所在的下西渠村距离延安市160km,距离延长县也 160km 80km。人们常常说这里是“十里同村,隔山为邻”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有80km。人们常常说这里是“十里同村,隔山为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 非常落后。全村只有47尸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直到80年代,这里的交 非常落后。全村只有47尸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直到80年代, 47尸村民 口人 个劳动力 80年代 通还是靠毛驴进出。下西渠小学是个多级复式小学,学校七个年级只有王思明一 通还是靠毛驴进出。下西渠小学是个多级复式小学, 多级复式小学 个教师。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平均只能讲6分钟, 个教师。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平均只能讲6分钟,加之这里的学龄儿童因缺 45分钟 乏良好的文化环境,近亲结婚,先天素质不好, 乏良好的文化环境,近亲结婚,先天素质不好,其教学难度是城市教师无法想象 27年来 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自己动手,艰苦创业, 年来, 的。27年来,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自己动手,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勤工 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使下西渠小学由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到一座两层12间, 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使下西渠小学由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到一座两层12间 12 340平方米的现代“小洋楼” 而且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 340平方米的现代“小洋楼”,而且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龄 平方米的现代 1970年起 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规划整整 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规划整整 100%, 提前15年 提前15年。从1971年算起,这所学校18届91名毕业生,全部升人了初中,后来, 15 1971年算起,这所学校18届91名毕业生,全部升人了初中,后来, 年算起 18 名毕业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并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任务与教育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当前,教育的正在进行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育制度的是必要的。
教育制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重要的。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培养和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教育的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单选题: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A. 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结构的变化C. 教育的性质D.受教育权利2、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 )。
A.社会遗传功能B.人的培养功能C.本体功能D.社会功能3、党的( )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4、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这一观点深刻地说明着( )。
A.教育的经济功能B.教育的文化功能C.教育的自然功能D.教育的道德功能5、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鲁纳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6、“建国君民,教学为公”“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文化D、人口7、()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 生产力发展水平B. 科技发展水平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类型二、填空题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___________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1982年,党的___________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3、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指出:“百年大计,___________。
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2、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
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 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
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亦称生态环境,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文化传递: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 另一代,在时间维度上保持延续性。 文化传播: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 同体,在空间维度上保持某种程度的“同一性”。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校园文化是一种“净化”、“提升”了的文化环境,是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结果。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 延续、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 发展遭遇的改善。 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 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2)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68)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我国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
界近20%的中小学生。” 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基础教育,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
义务教育投资趋于优先增长
1960-1980年间前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23%,平均年递 增6%,教育投资增长为2.94%,平均年递增7.1%,两者之比 为1:1.18; 同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3.47%,教育投资 平均年增长为5.86%,两者之比为1:1.69; 德国两者之比为1:1.67; 普及义务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也 都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1970—1982年间日本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1.7%,公共教 育投资年均增长15.8%。
的地位的流动。
纵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
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
地位与作用。
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一项研究表明,居民的代际流动,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比:
小学及以下:流动率为38%——48%
中学程度:流动率为48%——55%
本很快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进而
发展了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有计划地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十分注意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教育
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所得)的比例,一般都从战后的2
%-3%,上升为7%-8%,甚至有的国家增长比例更高,教育投
国力强盛
教育
国民生产总值
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的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
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1996年一度跌到2.44%,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教育独立论:蔡元培。
不足—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
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不足—
3、人力资本论:舒尔茨
4、筛选假设理论:迈克尔·史潘斯
5、劳动力市场理论:皮奥雷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变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制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构成,思想导向。
2、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3、思维方式影响教育的改革。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再生产劳动力的手段;(通过培养人)
2、教育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控制思想)
3、教育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知识传播)
4、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社会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通过控制思想)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为政治的稳定和变革。
(通过知识传播)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与保存文化
2、传播与活化文化
3、选择与提升文化
4、交融与创新文化
5、教育的文化批评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社会区域、层次、岗位、组织之间流动。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其次,教育是社会流动主要通道。
最后,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力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
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已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而言,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存在。
与旧的经济制度消亡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并不立即消亡,会残存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阻碍新的经济制度的发展。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
任何新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着与旧的思想教育及其影响的斗争。
与此相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超越当时的经济制度的新教育思想。
即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就是教育对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超前性”和“滞后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当代更突出的表现为教育超前与经济的发展。
这是由于教育培养人才的长期性,成才的滞后性同当代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的矛盾。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已成为当代经济振兴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民主性与主体性
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加大国际理解,注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教育超前发展观念,创新教育
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自主学习能力能力的发展
5、多元文化与社会变革
宽容、理解尊重、关注平等、消除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