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https://img.taocdn.com/s3/m/d372d48b02020740be1e9bde.png)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xi);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11fe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6.png)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其表现手法独特,作用深远。
诗中主要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以及情感寄托的表现形式。
首先,诗人在诗中用“蒹葭”象征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的爱慕之情。
而蒹葭庄严、直立、挺拔的特性,则隐喻了诗人文质彬彬的个性,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决绝。
而诗中的其他意象,如“白露未晞”,则寓意着期待之情,昭示着诗人心中激动的心情。
其次,蒹葭诗的写作手法也体现在其对比的运用上。
“采采此蒹葭,彼其伊人在水之涘。
”中的蒹葭与伊人进行对比,使得蒹葭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增加了诗的艺术效果。
而蒹葭被比作失落的情感,带出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深眷恋。
最后,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还表现在诗的结构上。
诗采用循环反复的编排手法,四句一节,循环而不断,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和自然环境的描绘,寓言化的展现出自己不变的爱意,弘扬了以情感人的价值。
综述,蒹葭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抒发,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bcf2d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7.png)
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诗经》是分章的,它的一章就相当于我们散文中的一段,《蒹葭》是三章,每章八句。
今天为大家介绍下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赋,从诗中可以看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及下面的前一句都是用赋,铺陈直叙地描述出来。
兴,由眼前的景物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海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悲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像这首。
两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韵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缓慢。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像“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不过在这首诗中表现的不太明显。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重言,像诗中“苍苍”、“凄凄”、“采采”,使音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
《诗经》中的叠句,像诗中的“溯回从之”“溯游从之”。
《诗经》中的押韵,像“苍、霜”,“晞、跻、坻、涘、沚”。
诗经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脚,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也有不是一韵到底,在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修辞和表意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2fd6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f.png)
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你知道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希望能帮到大家!蒹葭的艺术表现手法篇1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凄凄:茂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蒹葭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蒹葭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25488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7.png)
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首歌谣,内容简洁动人,情感真挚,流传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本文将对《蒹葭》进行解读、分析和赏析,从而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蒹葭》的概述《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歌谣,收录于《风》中的《蒹葭》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蒹葭》讲述了一个伤心的女子因思念深爱的人而自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子深沉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二、《蒹葭》的文体特点《蒹葭》是一首古诗歌,采用较为简单的节奏和韵律。
它的歌谣形式表现出它的民间特性。
歌谣运用了重复、留白等手法,使它更富有韵律美。
整首歌谣只有两个字句,但通过反复的运用而有极强的表现力。
此外,歌谣的音韵变化较大,采用了平仄对比、起承转合等技巧,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三、《蒹葭》的情感表达《蒹葭》的情感表达宛若清泉般自然流畅,真挚深情,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与想象。
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揭示了诗歌的季节与环境,应和着诗人状物的意愿。
其后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暗示出女主人公对未婚夫的思念和深情,语言简略却更加被广泛地接受,动人心弦。
“比目何辞,留此猗与”中的“比目”为眼中球上的黑色瞳孔,也是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写爱人遗容的描述。
女主人公在这里留下瞳孔的原因则是对于心爱之人的悲伤和惋惜。
而“猗”则是口语中的词语,用在这里,则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執著與坚持之喻。
最后一句“留妾问君,何时还家”是女主人公对未婚夫的请求。
女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
这句歌谣简短明了,却表现出女主人公那份渴望与无限的爱意,感人至深。
四、《蒹葭》的意义《蒹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浓缩和体现。
《蒹葭》是一首描写人类情感的诗歌,它深情而又动人,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德中对于忠诚、坚贞、爱情等的表现。
《蒹葭》的文化内涵也贯穿着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这种精髓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思想:儒家思想。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3f2ff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a.png)
蒹葭-赏析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出自《国风·秦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不舍。
这首诗以蒹葭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是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蒹葭》中的主要意象有:蒹葭: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容伊人美丽而清纯。
白露:一种秋天的气象现象,形容伊人珍贵而难得。
水:一种流动的自然物,形容伊人难以捉摸而令人向往。
这些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追求。
《蒹葭》中的语言特色有:平仄对偶:每句六个字,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形成对偶的韵律。
叠词排比:每节开头都用“蒹葭”、“白露”、“所谓伊人”等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比喻拟人:用“蒹葭苍苍”、“白露未晞”等比喻伊人的美貌和珍贵,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拟人诗人的追寻之情。
这些语言特色都突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结构分析是指诗歌中的结构组织和布局安排。
《蒹葭》中的结构分析有:三段式:这首诗分为三段,每段四句,共十二句。
每段都以“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开头,形成一种对称和循环的效果。
递进式:这首诗从第一段到第三段,伊人的位置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越来越近;诗人的追寻由“溯洄从之”到“溯游从之”,越来越努力;道路的困难由“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越来越艰险。
这些都形成了一种递进和高潮的效果。
对偶式:这首诗每句都是六个字,前后两句都是平仄对偶,形成了一种整齐和和谐的效果。
这些结构分析都显示了诗歌的规整美和层次美。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3c7b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9.png)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蒹葭》的作者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楚辞之祖”。
《蒹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屈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 内容《蒹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蒹葭这一植物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蒹葭之齐”、“庐陵之川”,描绘了庐陵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良人与诗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2. 艺术特色《蒹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典独特、意境深沉。
诗中运用了蒹葭、庐陵等形象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深沉凄婉。
(2)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诗中表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蒹葭》的意义和价值1. 文学价值《蒹葭》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诗篇,它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它通过蒹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和良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意境丰富,抒情深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 思想价值《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定的启示。
3. 文化价值《蒹葭》所反映的收获的悲和离别的伤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11a9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f.png)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蒹葭意蕴丰富的表现
![蒹葭意蕴丰富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8b83ba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d.png)
《蒹葭》意蕴丰富的表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蒹葭》出自《诗经》,是一首表达深深思念之情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绘,表达了对伊人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歌意蕴丰富,情感深沉,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首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诗人情感的抒发。
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苍苍的颜色象征着岁月的沉淀,白露为霜则表达了深秋的寒冷。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抒发了他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人对伊人的描绘。
伊人,是指诗人所思念的人,她就在水的那一方。
这种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盼。
诗人希望伊人能够出现在他的眼前,与他相守在一起。
这种对伊人的描绘,使得诗歌更具有浪漫情怀。
再次,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独特,富有诗意。
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蒹葭苍苍象征为岁月的沉淀,将白露为霜象征为深秋的寒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魅力。
最后,这首诗歌意蕴丰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诗人通过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绘,以及对伊人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追求,既是对伊人的期盼,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诗歌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亲情的感恩,使得诗歌更具有人文关怀。
总之,《蒹葭》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绘,以及对伊人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情、亲情等的深深珍视。
这首诗歌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19ff2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1.png)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第一首诗,相当具有代表性。
它写的是奔走在农田中的繁荣景象,集中描写了农耕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色。
《诗经蒹葭》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个特色:
一是蒹葭诗歌采用典型的古代四字体,结构严谨,押韵合度,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格律的完善。
二是蒹葭诗歌在语言表述上简洁而又生动,抒情把握的到位,把人物心理的变化、生活的繁荣景象融为一体,体现了典型的古典诗文最高佳境。
三是蒹葭诗歌采用题材新颖,重点描写农耕活动,塑造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农耕生活场景,把农耕生活的景象表现得生动而又细腻,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四是蒹葭诗歌把对人的脉络推广到自然界,写出了以自然界的景物为背景的人世间的繁荣活动,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和为贵”的思想,即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五是蒹葭诗歌醒目的表达了个人的自然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情感表达把握。
《诗经蒹葭》这首诗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重视形式上的美感,而且强调艺术作品中暗示的情趣,把文学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
它既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蒹葭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蒹葭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be7850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a.png)
蒹葭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蒹葭的主璄表现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景情相生,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先写“白露为霜”的秋景,由霜引起所思,这样安排,景色中就含有诗人忧心忡忡之感;第二部分写秋水,进一步写了所见所闻,但主要意思并不在写水,而是为了反衬秋天景物凄清、荒凉;第三部分写心理活动,直接抒发心理感受,但已经微露伤怀,略有寄托的意味。
这种写法前后呼应,既层层烘托渲染,又逐步深化诗意。
在表现手法上,《蒹葭》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它描写的是“秋天的早晨,江边芦苇丛中露水凝成了霜花”,但这些霜花却给人一种柔美静谧的感觉。
这正是通过白露、秋水、秋霜来显示诗人清晨漫步江边的特定环境和凄清忧郁的心境。
尤其是将这四种物象组合在一起描写,更加强了全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作者介绍《诗经》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蒹葭》则是《诗经》的名篇之一,《诗经》共160多篇,其中十篇为《诗经》“风”的篇章,称为“十五国风”,即《秦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和《唐风》,另有6篇“雅”诗,即《小雅》中的《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周颂》《鲁颂》《商颂》,共105篇,后世又有《诗经》别名《诗三百》之说。
后世因此诗有“君子”之称,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诗当为刺晋乱亡,乱臣贼子,可为寒心。
”高亨注:“言夫妇虽至亲,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者,犹恐他变,夫妇何益也?”可见此诗是为人妻者唱出的爱情哀歌。
每一句都有具体的内容,但由于采用了双重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深情隐含于客观的物象之中,使之含蓄无穷,回味不尽。
蒹葭这首诗写的是久别重逢的男女邂逅相遇的场景。
但两人只是偶然的相遇,并且是背着夕阳时候的。
诗中并没有一句关于男女双方说话的话,然而读来却始终充满了一股难言的悲伤惆怅。
诗的语言浅显自然,平易近人,细腻深婉,生动地展示出了一幅秋江夕照图。
整首诗的内容非常单纯,就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借秋水伊人这一具体形象来抒发主人公身世遭遇的感慨。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bb3f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3.png)
《蒹葭》赏析《蒹葭》赏析【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春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爱情是⼈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篇幅占了很⼤的⽐重,⼤约有60篇,将近占全部的五分之⼀。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真挚,纯朴⽽⾃然,描绘了古⼈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诗经》中最被⼈熟知、也最为⼈称道的爱情篇章,除了⾸篇的《关雎》,便是这⾸《蒹葭》了。
⼀、【创作主旨】《蒹葭》选⾃《诗经·国风·秦风》,⼤约是2500年以前产⽣在秦地的⼀⾸民歌。
关于这⾸诗的创作主旨,由于“伊⼈”的⾝份不明,历来意见不⼀,⽬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是“刺襄公”说。
证据有⼆,分别来⾃《⽑诗序》和今⼈苏东天的《诗经辨义》。
《⽑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周礼,将⽆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说:“‘在⽔⼀⽅’的‘所谓伊⼈’(那个贤⼈),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中央’、‘⽔中坻’。
‘⽔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招贤诗,认为“伊⼈”即“贤才”。
《诗经通论》云:“贤⼈隐居⽔滨,⽽⼈慕⽽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不见。
”三是“爱情”说。
⽀持此说的⼈最多,有今⼈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亭、吕恢⽂等,都认定“伊⼈”为恋⼈、情⼈、⼼上⼈。
如吕恢⽂说:“这(《蒹葭》)是⼀⾸恋歌,由于所追求的⼼上⼈可望⽽不可即,诗⼈陷⼊烦恼。
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从查实,诗中的“伊⼈”所指亦难征信,故⽽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诗⽂简析】开篇两句“蒹葭苍苍,⽩露为霜”,是从蒹葭和⽩露的物象与⾊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了⼀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彩,因⽽对下⾯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氛渲染和烘托作⽤。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4672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1.png)
《诗经》中的一抹旖旎风光--《蒹葭》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婉约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丰美的风光与温婉的情感,赋予读者一种恬静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及意境、语言表达、篇章结构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对《蒹葭》进行赏析。
首先,诗歌的背景及意境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蒹葭》描绘了一个安静祥和的田园风景。
开篇即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描绘秋天的景色,通过对蒹葭、白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紧接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面上是在描述身边的一位美丽的女子,实际上借物抒情,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表达出作者渴望融入自然、与自然相依相伴的情感。
其次,要注意诗歌中的语言表达。
《蒹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意境。
其中,作者通过使用蒹葭、白露、伊人等形象的描写,以及对它们的人格化赋予,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动活泼和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诗中的“伊人”,这一词语也是表现出诗歌的主题情感。
通过对伊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将伊人与自然景物相比,表达出对纯洁、美好感情的追求。
第三,在篇章结构上,《蒹葭》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述自然景色的描绘,第二部分是对“伊人”的表达。
这样的排列结构既使整首诗目的清晰、情感层次分明,又使各部分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此外,诗歌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节奏轻松流畅,给人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舒适感。
最后,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纯洁美好情感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借物抒情地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将“伊人”置于这样的自然背景之下,更是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赋予的关系。
通过对“伊人”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纯洁、美好情感的追求,并通过与自然景色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重,以及对纯洁美好感情的向往。
《蒹葭》是《诗经》中一首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伊人的表达,赋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空间,并启发读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e72f41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4.png)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表现
思想内容:《蒹葭》一诗以悲叹的语调表达了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
者的怀念之情,诉说着作者对失去的不舍之情和前尘往事的回忆,把
对于欢乐与离别的苦涩之感融会到一起,形成一幅极具情感主义色彩
的画面,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可悲状态,揭示出古代社会中官宦利益纷争的局面。
艺术表现: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节奏感强的句子,把心中的悲叹神采
和痛苦之情融入其中,富有朦胧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渲染着凄凉哀怨
的景象;另一方面,诗中激烈的反复虚假,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主题,生动地表现了风雨吹拂、愁肠百结的哀怨气氛。
这种反复虚实的表达
方式,把情感融入诗中,引人婉转、倾心,发人深思,充满着一种对
失去的哀怨。
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 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d8c1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b.png)
蒹葭诗文赏析和诗意解读蒹葭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一、课文回顾《蒹葭》篇目解读1、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本只称《诗》,或举其整数城“诗三百”。
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2、内容与思路《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流传在今陕西一带民间。
因为这首民歌含蓄宛转,一往情深,理解上多有分歧,所以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理清思路】蒹葭:苍苍——萋萋——采采——极尽深秋之凄凉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蒹葭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道路:长——跻——右极写寻见伊人之艰难、之急切方位: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3、写作手法①运用赋、起兴的表现手法,诗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始赋起,赋中含兴,意境凄凉。
作者借景抒情,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②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
此方法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③句式以四言为主;与复沓的章法相对应,注意词语的变化使用,并使用双声叠字词写景状物,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4、名句积累l本首全部背诵二、同步题型分析基础篇【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字:(1)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3)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4)溯洄从之溯游从之(5)道阻且跻道阻且右(6)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参考答案】(1)芦苇、茂盛的样子茂盛的样子茂盛的样子(2)凝结成晒干停止(3)旁、边岸边水边(4)沿着弯曲的河流向上游走顺着直的水道向下游走(5)升,高,指道路越走越高迂回曲折,指道路越走越曲折(6)水中小洲、小岛水中的沙滩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②学不可以已B.①道阻且右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①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②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D.①行道迟迟,载渴载饥②柳子载肉于俎【参考答案】2.A【解析】A.止;B.①并且②将近;C.①有险阻,动词②险要的地方,名词;D.①又,连词②装载,动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试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
![试分析《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94bac2a453610661ed9f46b.png)
艺术特色蒹葭《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
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
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
《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意境的整体象征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蒹葭》 名家点评
![《蒹葭》 名家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d2e5b4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e.png)
《蒹葭》名家点评《蒹葭》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
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意境更加深远。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象征着忠贞不渝的品质,而“白露为霜”则暗示了岁月的无情。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从思想内涵上看,《蒹葭》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提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伊人”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社会,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人生伴侣。
作者通过对“伊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里的“道阻且长”意味着实现理想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而“宛在水中央”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这种对命运的感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蒹葭》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
诗中所表现出的忠诚、执着、坚韧等品质,正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美德。
因此,《蒹葭》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蒹葭》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诗歌。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f6cb5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3.png)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浅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文学集结。
在《诗经》中,最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蒹葭》。
这首诗歌以蕴含着深刻诗意的形式,道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寄寓着人们对于自然的美好追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蒹葭》的艺术特色。
首先,《蒹葭》的文字表现力极强。
这首诗的文字表现的概念清晰,意象鲜明,比喻、拟人、反问、叠句等表达手法施展得恰到好处,使得文字表达更加有力和生动。
其中,十三句有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其简练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苦难与希望,提示人们不要轻言放弃,无论现实生活中多么艰难,也要勇敢坚守。
此外,《蒹葭》的内容形象十分丰富,深刻地展现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理念。
这首诗描绘的是蒹葭苍苍的荒原上,露水银河般的大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很多农民苦于旱涝和河水泛滥的状况,而反复出现的“我”的口吻也能表达出古代人民挣扎的状态和民族复兴的渴望,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意涵。
最后,《蒹葭》的艺术美学也是十分突出的。
这首诗抓住了自然生态中最实用的主题,以巧妙的比喻、拟人和抒情手法,把荒野和江河、天地和人生放在一起,叙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的比喻和抒发的情感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这首诗的形象更加立体,充满生命力。
总之,《蒹葭》是诗经中一首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和高超艺术美学的经典诗歌。
它用深刻的文字表达描绘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理念,抒发出人们对自然的美好追求,激发读者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达到了艺术的高度和精神境界。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b2e4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1.png)
《蒹葭》知识点《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也是《诗经》中的一篇。
它以其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独特方式而闻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蒹葭》的知识点,分别是:创作背景、诗意主题、艺术特点和文化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首古老而又充满美感的诗歌作品。
创作背景《蒹葭》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被收录于《诗经》中。
据传,它是鲁国的郑文公命令乐师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并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赞颂蒹葭植物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意主题《蒹葭》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人以蒹葭植物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和凋谢,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他借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转化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意,正如诗中所写:“嘉乐君子,宜嗜宜忌。
”这表达了对政治人物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康的祝福之情。
艺术特点《蒹葭》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采用了对仗工整的韵律。
整首诗由六个句子构成,每个句子都有四个字。
句子之间通过韵律的对仗来达到音调上的和谐。
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流畅的音韵美。
其次,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蒹葭的生长和凋谢过程,以及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次,它独特的描写方式给人以美感。
诗中描绘的蒹葭植物是在春天时生长,在秋天时凋谢。
通过描绘植物的生死轮回,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亲人的感伤之情。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影响《蒹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成为后来文人所借鉴的范例,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开创了许多后继者。
同时,它寄托了人们对家国和覆亡的情感,成为后世文人思考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重要素材。
总结《蒹葭》是一首以蒹葭植物为象征,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家国的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艺术特色鉴赏
0710092019 尹述钰
1.比兴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2.情景交融
第一重,诗人苦苦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执着追求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
若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
“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
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3.意象的整体象征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复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