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本学期总
第7课时
本单元
第2课时
日期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董逢春
复备人
董逢春
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 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 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 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1.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4.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 ,勇于学习先进文化。5.做任何 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夯实基础
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默写并检查所写内容
前20名为本节课优秀学生
提高学 习的效率是一节课效率的关键
交流学习
教师答疑解惑,并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矫正
学生主持提问知识结构并对预习提纲的内容进行解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入得了解和掌握
7
变法的失败原因?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一、学教目标
1.阅读概括,用年代尺标示: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知道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2.阅读比较,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3.阅读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启蒙、推动作用;
4.阅读感受,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勇于学习、敢于革新、不畏牺牲的历史担当与爱国情怀。
二、学教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张与失败的原因;
2.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戊戌变法影响。
板书:
年代尺变法原因
变法内容
变法反思与启示
PPT1:
PPT2:。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教案09-1-5、法医策划:孙娅京讲课:戎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比较分析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教学内容:1.欣赏影片:片段《谭嗣同》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
并在黑板上板书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如下:2.介绍戊戌变法的经过1)公车上书请同学们看相关图片,介绍知识点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由公车上书引出戊戌变法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介绍康梁二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等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观看幻灯片3)短暂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i.看视频,“明定国是”诏书ii.了解戊戌变法主要内容iii.政变失败3.历史人物讨论——慈禧观看慈禧照片,介绍慈禧生平以及她在维新变法运动中颁布的上谕。
播放有关后宫争斗的视频引出讨论重点——后宫干政。
继续观看有关慈禧的视频,反映她平日的生活,对待皇帝的态度,间接反映她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给同学们留3-5分钟讨论时间。
请同学们发言3-5人左右。
最后给出参考答案。
4.戊戌六君子欣赏图片5.总结维新变法运动大事年表介绍板书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性质背景过程。
维新变法教案
——袁世凯是个看风使舵的老狐狸,他出卖了维新派。接到密报,慈禧赶回皇宫,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宣布重新“亲政”。百日维新终于失败。
2、百日维新的失败
提问:为什么会失败?
(1)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仅是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相比较,封建顽固派势力就强大得多了。
(二)维新运动兴起
公车上书——1895年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问)他们是谁呢?——康有为和梁启超
1895年恰好是举办三年一次的会试,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到北京赴考,共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国的上书请愿活动,过去“公车”是举人的代称,康有为等人是举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公车上书”。
授课科目
社会
授课班级
八(5)、八(6)
授课教师
吴丽娜
课时数
1课时
课题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内容,培养学生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要的任务。
2、使学生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
3、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2、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3)主要内容
(三)百日维新
1、戊戌政变
2、百日维新的失败
对比异同点,加深理解、印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精心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历史教案-第3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第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课堂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进行变法。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主要内容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
维新变法运动在短短的103天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废除科举等。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民间投资,改革税制等。
文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倡新学,改革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等。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及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维新变法运动的特点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梁启超文章《少年中国说》,只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爱国文章,读后,有何感想?反映作者什么心声?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政治局、教育家,清光绪举人。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就是梁启超先生政治生涯中很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维新变法运动》(课本第102页)二、教与学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说“中国老朽之冤业”,理解为“中国衰老腐朽的罪孽”,而梁启超先生就经历了那么几次。
“中国老朽之冤业一”在梁启超23岁时,1895年,泱泱大国就历经这一屈辱事件,出示“漫画”。
反映什么事件?(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马关条约》)补充文字材料。
如果你生活在这一时期,对于这一事件有何感想?(生回答)而血气方刚的梁启超就此作词抒情《水调歌头—甲午》。
(展示)(你们的情感如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梁启超在感慨之余,有无行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上书。
“中国少年之责任一”1、公车上书看书,完成填空。
(阅读卡)影响?(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但由于清朝廷中顽固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以“国强为己任”的梁启超有没有灰心?“中国少年之责任二”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结合书本103页,梁启超在《时务报》中的言论,严复在《国闻报》中的观点)谈谈立学会、办报纸的影响?(启发民智、制造舆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但在梁启超25岁时,再一事件让梁启超康有为他们认为不变法不行。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教案主题: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1.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 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和核心诉求;3. 掌握维新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4.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与意义。
教学重点:1. 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和背景;2. 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和核心诉求;3. 维新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1.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与意义;2. 对比分析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历史素材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维新变法运动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请问你们对维新变法运动有了解吗?2. 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知呈现(15分钟)1. 使用PPT介绍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起因,包括:中国面临内忧外患、近代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传教士传播西方思想的影响等。
2. 介绍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和核心诉求,包括强国富民、自强自立、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等。
3. 介绍维新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倡导、戊戌变法的实施、新式学堂的兴办、报刊杂志的出版等。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与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争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对比分析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异同,包括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和意义比洋务运动更为深远?五、小结与评价(5分钟)1. 小结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 评价维新变法运动的目标和核心诉求;3. 总结维新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请学生以维新变法运动为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 布置课后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相关的资料,做好笔记备用。
维新变法的兴起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的兴起历史教案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
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这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缀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二)新课讲解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启蒙: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启蒙了民族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2)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改革。
3.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改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启蒙了民族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使民族觉醒,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维新变法运动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1)封建势力的阻挠:封建势力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3)改革措施不力:维新变法运动的改革措施不够彻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2.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四、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金乡县胡集中学戴新月【课前准备】(课前3分钟)班长宣布:1.下面开始温故互查,前后两位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关者得5分。
2.请将得分以“正号”的形式,画在你的作业本上。
3.(上课铃响)接下来请韩老师上课——起立【导入新课】【教师抽查】请看大屏幕,请读题并说出答案。
(1分钟)伴随着战争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我们看段视频,感受那段民族危难的历史——幻灯:播放视频(危局中国)(3分钟)谭嗣同对祖国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伴随着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一些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上书皇帝、锐意改革,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
今天,让再次走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去领略爱国志士变法图强的光辉历史吧!(4分钟)【设问导读】幻灯:自学初体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2-33页正文黑色字体,结合设问导读“圈划、标注课文”。
1. 采取浏览、快读(两倍语速),捕捉关键信息。
2. 学案“冒号”前面的关键词,请你写在课文对应的知识要点处。
3. 在自渎、标注的基础上,前后六人小组相互交流,进行修正、补充。
(10分钟)【精讲深化】幻灯:【危局警示篇】公车上书师:请同学们在读课文,结合关键词提示,描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
前后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纠正。
接下来,请一位班长主持,提问有关“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发动者、主张、影响等相关知识信息。
(请公平照顾每个小组)活动:班长主持,学生回答。
(13分钟)师:公车上书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科举考试举人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是成为此后的维新名士,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生1:介绍康有为。
师:康有为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应该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改革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真理。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5.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启示,思考如何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感想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晚清时期的民间绘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晚清时期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对中国有何影响?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晚清时期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3.提出问题:“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有识之士们是如何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新变法运动。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4)课堂讨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从维新变法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各小组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2. 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在历史上的具体实施和影响。
4. 小结讨论(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总结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维新变法,并举一些案例,说明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维新变法展开,通过介绍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维新变法的影响。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维新变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大学维新变法_教案
课程类型:历史与社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维新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大学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3. 分析大学维新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维新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大学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教学难点:1. 分析大学维新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大学维新变法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维新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学生分享预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大学维新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讲解清朝末年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引出大学维新变法的背景。
- 学生讨论变法的意义,如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社会进步等。
2. 大学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 教师详细讲解大学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改革教育、提倡科学、改革科举等。
-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的实施过程。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大学维新变法的成功经验有哪些?”“失败原因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总结1.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大学维新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二、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与大学维新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维新变法的短文。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维新变法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积极性、观点独到性等。
3. 学生撰写短文的质量,如内容丰富、观点明确等。
【教学设计】《维新变法运动》精品教案
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课标解读:在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使西方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但中华民族对复兴之路的早期探索充满艰辛。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开始、发展、高潮与失败,对比洋务运动等自救活动,从中归纳出不同的救国道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二、教材简析:1、作用和地位:《维新变法运动》第八单元第三课,该单元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要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内容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就是说上节课所讲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引起了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辛亥革命。
所以本课在本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通过介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讲述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种种努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起因,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所起到的启蒙作用。
②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探讨维新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教案
【前言】维新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改革。
这次改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因此,在历史上对维新变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探讨维新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教案,深入剖析维新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探讨维新变法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现代化进程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正文】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一)历史背景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国家发展的危机和困境,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和社会结构日益显现出落后和反动的本质和特征。
因此,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尝试。
这些变革未能深入地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更未能深刻地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了一股“维新”思潮,认为中国的现状需要彻底变革,需要吸收外部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进步。
维新运动的后期,1898年6月,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即“维新变法”。
(二)基本内容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政治改革内容是“清官难为,腐败可咎”和“公车上书”两项制度:1、清官难为,腐败可咎。
制定了选拔官员的新规则,主张采取严格的选拔制度,选拔出品质优良、官员素质高、能力过硬、廉洁奉公的官员,消除腐败现象,建立清廉政府。
2、公车上书。
规定民间能接受公务员的诉讼、信访,还规定任何人都可以用公车上书给皇帝请愿,畅所欲言,反映民间意见。
另外,维新变法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税收、财政、邮政、铁路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军事上主要对制度进行了改革,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文化方面实施了维新教育运动,推广现代科学知识。
二、维新变法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教训维新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被大清王朝以发动政变的方式镇压,然而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也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转型。
研究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教案
(注:以下文章为生成,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深度解读,深入挖掘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3.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维新变法的背景与意义;2.维新变法的五四新政;3.维新变法的限制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维新变法的背景和意义,利用图表、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有针对性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五四新政的实践案例,运用多种思维工具进行深入探究,达到对维新变法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进行讨论,自由表达个人看法,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对学生进行简要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维新变法的前因后果,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
2.理论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深入解读维新变法的背景和意义,后进一步展开对五四新政案例分析和探究。
3.案例分析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五四新政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进一步了解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辩证思考在深入探究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后,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多元化的观点表达,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讨论质量和课后总结)占50%,期末考试占50%。
2.针对每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分析的成果,进行班级内部评选和展示。
六、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积累材料,进一步深入理解维新变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2.撰写一篇综合性的论文,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和分析,对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状况和维新变法后的变化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精彩一课
背景:
自甲午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名族危机日益的加剧,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特日益加强。
此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只能任人宰割,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张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也使一些民族资本主义者觉醒,这些人把向西方学习推进了新的高度,他们不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他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意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就得学习外国。
那是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他们成功的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国家。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逐渐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在此过程中,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维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了。
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1、向皇上上书
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考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公车上书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公车上书是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1]
2、著书立说
康有为为了大力宣传变法思想,先后写了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
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等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
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梁启超与此同时也写了《变法通议》,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极端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在梁启超等人看来那是很遥远的事。
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写了《天演论》,这些书在宣传变法思想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有利的推进了变法主张,为以后的变法做好了铺垫。
3、介绍变法的经验教训比方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程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等书。
4、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支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练的长沙事务学堂。
6、办民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白发骨干,组织革命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光绪皇帝以及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得实行变法主张。
由此也可看出,变法的依赖性很强,在很大程度上蕴藏了失败的萌芽。
维新派与守旧派
在维新派进行变法的同时,一些封建守旧派和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阻止了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成为了阻碍维新派改良的最大障碍。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维新变法的失败和意义
1896年6月11日,维新派宣布维新变法的开始,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其内容包括以下: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维新运动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我认为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
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致经济落后;
③外国势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