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共104页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d93286b9d528ea81c77990.png)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商业性:外文-中文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
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
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
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
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
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
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
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
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
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a1d304a569dc5022aaea003a.png)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实用课件(共32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实用课件(共32页)](https://img.taocdn.com/s3/m/795c0a8d5727a5e9856a61c7.png)
7
(三)其他海外中文报刊 1.麦都思与《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2.纪德与《天下新闻》
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二、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一)《杂闻篇》 (二)《传教者与中国杂报》 (三)《广州杂志》
《蜜蜂华报》
9
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13
(三)麦都思与《各国消息》(1838.10)
宗教内容已经完全消失,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四)早期中文期刊的特点
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 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 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 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越来越重视。
(三)停刊
17
四、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一)孖剌报馆的《香港中外新报》 1.《香港船头货价纸》 2. 《香港中外新报》
现 藏 于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图 书 馆 的 《 香 港 中 外 新 闻 》
18
(二)德臣报馆的《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 和《香港华字日报》
(三)罗郎也与《近事编录》
期、式样与发行
出版周期:月刊 样式 发行:免费发送
5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内容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宗教。 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科学知识,主要为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时事政治问题。 注意:新闻并未受到重视。
6
6.宣传特点 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也就是说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来 表达基督教义。 在写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着水手装的郭士立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4c2dba10661ed9ad51f3ea.png)
(1)创办者及主要编辑人员
创办人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其他编辑人员:
• 米怜(Milne) (1785—1822),1813年7 月来华,刊物主编及主要执笔者。
• 麦都思(1796—1857),1817年6月12日 抵达马六甲,负责印刷部门。其他编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员:二、《遐迩贯珍》的问世
•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 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由马礼逊传教会 创办,月刊。首任编辑是麦都思。
• 这份刊物虽然由传教士创办,但主要内容 是新闻和时事。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1、《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 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 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 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 作。
《上海新报》:西方媒介在中国 第一次实现中文化。
《字林西报》与报社大楼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
1、《六合丛谈》(Shanghai Serial):
“今予著《六合丛谈》一书,亦欲通中外 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 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编,罔拘成例。务 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 衽席。”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
1883-1889年停刊
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 ( 1845-1919)
1889-1907年:成为英美传教士 控制下的重要舆论工具
《万国公报》的主要内容:
1、变法宣传 2、西学介绍
自然科学 西方社会科学
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出版
(一)《申报》
1、《申报》的创办(1872-1949)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7360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0.png)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27aa28453610661ed9f409.png)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5e647b4df242336c1eb95e8f.png)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https://img.taocdn.com/s3/m/111899dc50e2524de5187e09.png)
郭士立《东西洋考》创刊意见书
尽管我们与他们有过长期的往还,可是他们却仍然自称是世 界上第一个民族,而把其他民族看成是蛮夷。这种盲目自负,严 重地影响了住在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 这个月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 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 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 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 国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望这 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中国丛报》1833年第2卷)
2,郭士立: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传教士。
1831、1832、1833《中国沿海三次航行 记》。支持鸦片贸易和战争。1830年代 后期英国国内讨论是否发动对华战争的 “夷”字翻译问题。在鸦片战争中担任 翻译。参与《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 过程。
《新闻纸略论》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 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 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 篇纸,致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 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 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 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 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半 月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 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 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 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 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1bed10eefdc8d376ee3266.png)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二、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
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1862 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
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 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 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 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 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 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 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 “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 《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 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
其中大多数为商业报刊: (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 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 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 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 始大变。曾客观地报道亚罗号事件,支持太平天国 运动。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 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 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 1863年停刊。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5426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1.png)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三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
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
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
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
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一)林则徐、魏源与《澳门新闻纸》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期,组织手下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文报纸,主要是英文报纸《广州周报》和《广州记录报》。
目的是了解英国人的基本情况和外国人对中国禁烟运动所采的态度和行动,后因林则徐被诬革职,该报停办。
这些翻译材料在当时是零散的,后人把它们装订成册,起名叫《澳门新闻纸》,现存6 册。
这些材料有一部分收进了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把它们称为《澳门月报》。
(二)洪仁玕的办报构想洪仁玕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得益于他在香港避难时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
19世纪50~60年代,洪仁玕在他的《资政新篇》中提出开设新闻馆的设想,认为报刊能够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教育民众、监督政府,但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而未实行。
(三)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1、王韬他是真正称得上具有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论述报纸性质功能的三篇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方日报之利》,有资格成为最早研究新闻思想的论文。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db9e2d6bd97f192379e90c.png)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owerPoint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owerPoint](https://img.taocdn.com/s3/m/65947e630912a21615792948.png)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 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
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 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 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 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 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 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 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 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 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 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 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 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 “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 《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 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三) 《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 《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 1974年停刊,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 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笔为英出版商肖德锐。 曾资助容闳、黄宽、黄胜等三名学生留美。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共106页文档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共10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c81a845f705cc175427090f.png)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af750e76c66137ee061958.png)
《 中 外年 新宁 报波 》创 办 的
1854
西方近代新闻事业模式的广泛传入及影响
外人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 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 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商业报纸:《新闻报》
清末与民国时期非常有影 响的的商业报纸。1893年 2月17日创办于上海。初创 时为中外合资性质。后为 美国人福开森购得。与 《申报》开展竞争。注重 经济新闻,强调读者兴趣, 长期聘请中国人汪氏父子 为经理,成为成功的商业 报纸。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
广州: 英文:《广州探报》《中 国丛报》《中国之友》 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 等(创刊于1865年,是传 教士在中国办的第一份周 报) 宁波: 中文:《中外新报》 1854-1861、《甬报》 福州: 英文:《福州信使报》等; 中文:《郇山使者报》等
厦门: 英文:《厦门公报和航运 报道》 中文:《厦门新报》 武汉: 英文:汉口时报等 中文:昭文日报、字林汉 报 天津: 英文:北方邮报、中国时 报、京津泰晤士报 中文:《时报》 北京: 《中西闻见录》
专为搜集情报的传教士——郭实腊
其他的宗教类刊物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天下新闻
《蜜蜂华报》等外文报纸的出版
澳门报纸:《蜜蜂华报》等 广州的英文报纸:
《广州记录报》、《广州周报》、《广州杂 志》等; 美国人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中国丛报》等
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bdda3043323968011c9249.png)
广州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 《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二、主要报刊
1、外文报刊 30余种英文报刊
代表:《字林西报》 其他外报:60年代出版了葡文、70年代出版了法文、 80年代出版了德文、90年代出版了日文报刊。 特征:大多数是商人创办的商业报刊,但在政治上都 站在其国家立场上,维护该国在华利益。
多语种外报在上海的出版,显示了中国近代报业 的半殖民地色彩。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近代新教传教士更侧重于“藉文字来宣传基督教”。
除直接宣教外,更多地采用了译书、兴学、办报等间接传教的手段。 尽管这类活动的目的仍在于为宣传基督福音铺平道路,但正是通过 这些世俗性的活动,西方文化经传教士之手大量传入中国,对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传教士从事的世俗性活动中,他们又尤其看重创办报刊。仅从19 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先后在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 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