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概述1-PPT课件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创新思维教学课件
4
6/30/2020
中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四大发明,出现 了许多总结创造发明的科技书籍,像《齐 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其中,有的 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 对创造的研究和探索多是从哲学、心理学 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上主要是速度很 慢的尝试法,还没有形成关于创造学的整 体概念。
5
6/30/2020
(二)萌芽阶段(18世纪——20世纪初) ——文科阶段
两个途径,两个方向: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辨与概括; 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调查统计
与经验研究
6
6/30/2020
哲学美学角度的思辨与概括
16、17世纪英国培根和休谟:人的创造是生 活中的实际行为(经验主义理论)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一、创造学概述
二、创造学的诞生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
1、 创造活动:自发的被动的,多是迫于生活或简单生产 的需要条件下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
我国远古时期有巢氏建造房屋、神农氏尝百草、燧人氏钻木 取火、古人类种植作物、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打凿石器) 和驯养家畜等。
现代创造学除了致力于探索开发人的创 造力以外,还注重从人类生理学、遗传学、 脑科学、生物学及营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究和探索创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我们相信, 创造学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12
6/30/2020
三、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 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 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解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学角度 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创造学讲义PPT课件
02
创造思维与创造力
创造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01
总结词
创造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突破传统框 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观点。
02 详细描述 创造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6W法
总结词
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
详细描述
6W法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它强调从六个方面来分析和思考问题:What(是什 么)、Why(为什么)、Who(谁)、Where(哪里)、When(何时)和How (如何)。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5W2H法
总结词
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技巧
鼓励尝试与创新
鼓励人们勇于尝试新事物,不 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
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营造宽松、自由、富有创造力 的氛围,让创造力得以充分发 挥。
创造性人才的素质与能力
01
02
03
04
05
总结词
好奇心与探究精 神
丰富的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 良好的沟通与合
问题的能力
作能力
创造性人才具备独特的素 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 力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组织创新案例
组织创新案例:谷歌的OKR(目标与 关键成果)制度
谷歌采用OKR(目标与关键成果)制度, 通过明确公司战略目标和关键成果,激 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推动 企业不断创新和高效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
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 法和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效率,提升 企业竞争力。
创造学第一章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创造学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创造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社会进步 创造学通过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 动,揭示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 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创造学不仅关注已有的创造发明 成果,还探索未知的领域和可能 性,有助于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
创业教育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创业的过程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产生新 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中的创造教育策略
个性化教学策略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创造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
头脑风暴法
01
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
决方案。
发散思维训练
02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思维,提高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
创新方法学习
03
学习并掌握一些创新方法,如TRIZ、六顶思考帽等,有助于提
升创造力。
创造力测评与提升的实践应用
1 2
教育领域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评,并提 供相应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能力。
共同作用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个体或组织的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创造性 思维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而创新能力则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成果 。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个体或组织在特定领域内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03
创造学思想录概要课件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
总结词
创新性解决问题原理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创新 性,寻求特殊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这一原理认为,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面对问题时,不 应局限于传统的解决方法,而应尝试新的、特殊的思路和方 法。通过创新性思考,可以发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问 题的解决。
创造性人格原理
题。
激发灵感和创意
通过视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寻 找新的灵感和创意,并尝试将它们 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解决方案。
接受失败和挫折
创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 ,但它们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机会, 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05 创造学应用案例分析
产品创新案例
产品创新案例:苹果公司的iPhone
苹果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 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Phone。这 款产品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 还对音乐、电影、娱乐等多个行业产 生了深远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学特点
创造学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应用,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还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 学等。
创造学的重要性
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企业发展
创造学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通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 ,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技领域,推动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03 创造技法与实践
头脑风暴法
一种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来激发创意和思考的方法。它鼓励参 与者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观点,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以寻求新的创意和解决 方案。
设问法
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
设问法是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导思考的方法。它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 质,从而激发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设问法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潜伏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进行 创新思考。
浙师大老师创造学课件第一章
培养观察力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发现 细节和特点,培养敏锐的观察
力,激发创造力。
鼓励尝试与探索
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 知领域,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
和冒险精神。
创造力的激发技巧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思考和探索,激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的创造
力和想象力。
提供创意素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 如图片、音乐、故事等,激发 他们的创意灵感。
知识
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是创造力的基础。
观察力
能够敏锐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环 境,发现新的机会和问题。
适应性
能够灵活地适应变化,快速学 习和成长。
创造力的类型
科学创造力
技术创造力
艺术创造力
社会创造力
在科学领域产生新理论、 新方法和新发现的能力。
在技术领域发明新技术、 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
在艺术领域创作出新颖、 独特和有价值的作品的
创造学的发展历程
创造学的起源
创造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 国,最初是为了解决军事和工业 领域中的创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创造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学逐渐发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 于教育、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
创造学的现状
目前,创造学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 备受关注和研究的学科领域之一, 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创新发展起着 重要的作用。
创造力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激发个人潜能
促进个人成长
创造力能够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天赋, 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
创造力有助于个人不断学习和成长, 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提高个人竞争力
创造学概述1(1)概要95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创造学概述1(1)概要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创造学基础教案.ppt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2章 创新思维 第3章 创新技法
第1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一节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与创新 1、创造的含义
创造是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特有的人类社会活动, 其特征是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新颖性和独特性:第一次、非重复性。
2、创新的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熊比特:一项发明的具体应用可看成一项创
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例:自动番茄摘收机的研制 研制难点:番茄摘收容易破裂 思维方式1:控制摘收机抓力大小→能抓住番茄又不会使番
茄破裂 思维方式2:培育硬皮番茄新品种→能承受较大抓力
思维方式1为习惯性思维,既采用耳闻目睹的问题作比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方式2为创新性思维,它采用了一种从问题的源头解 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 4、验证阶段
对解决方案进行反复的理论和实践验证,进行修改和优 化。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1、多角度看问题 例:出差用的小行李车 旅行者:轻便 退休职工:户外小椅子 家庭主妇:购物小车 年轻母亲:乘坐幼儿 盲人:手杖
2、寻求多种答案 3、破除思维定势
4、重视意外发现 5、增强探索意识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法
一、想象
1、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塑造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 来有可能实现事物的形象思维方式。
2、想象的类型
(1)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也称为积极 的想象,包括:
I.再造想象:根据他人对某事物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II.创造想象:根据一定任务和目的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三、移植原理
将一个已知对象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内容或部件等 运用或迁移到另一个待研究的对象中,从而使研究对象产生 新的突破。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2009
(六)创造环境 六 创造环境
• 创造总是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同样都是中华民 创造总是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 族的桥梁专家,隋朝的李春只能建造大石拱桥--族的桥梁专家,隋朝的李春只能建造大石拱桥 赵州桥, 赵州桥,而近代的茅以升却能主持建造钱塘江大 显然, 桥,显然,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有 因此, 关。因此,创造学要研究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创 造活动的开展,什么样的环境不利于人们的创造 造活动的开展, 活动以及同样的人或不同的人在什么样环境下最 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等。大量事实表明, 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等。大量事实表明, 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而环境又需要人们去创造, 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而环境又需要人们去创造, 只有尽力创造一个适合于创造者创造的环境, 只有尽力创造一个适合于创造者创造的环境,才 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 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 • 好的环境需要创造。(资金、政策、场所) 好的环境需要创造。(资金、政策、场所) 。(资金
第一节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创造活动、创造过程(总结规律和技法 总结规律和技法) 创造活动、创造过程 总结规律和技法 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 创造力及其开发 创造性思维 创造环境 创造性人才培养和创造评价
(一)创造活动 一 创造活动
• 要想知道什么是创造活动,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 要想知道什么是创造活动, 造。 • 关于什么是创造,目前在学术界并未取得一致意 关于什么是创造, 见。 • 我认为,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 我认为,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 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成果”的过程。 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成果”的过程。 • 创造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社 创造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活动, 会活动。 会活动。 • 因此,对于创造的主体(人)而言,创造与创造 因此,对于创造的主体( 而言, 活动含义是相同的。 活动含义是相同的。 •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从事的能产生“新颖性、独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从事的能产生“新颖性、 特性” 成果”的活动。 特性” “成果”的活动。
《创造学概述》PPT课件
22
a
人才培养目标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 专家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23
a
1.1.2 创新与教育
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是教育的责任 实现这一责任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38
a
普林斯顿大学的成就
著名的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数学大师冯诺依曼·阿廷 等都在这里从事过研究。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 有20多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 姜伯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李政道、杨振 宁都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普 林斯顿大学还为美国培养了两位总统、有1000多名普 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美国国会参议员、众 议员、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以及州长和州政府的高 级官员。
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科技成果 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截至2006年底,中国 已拥有专利成果33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 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 成果的70%~80%可以进入生产领域,“85%的 美国人均收入增长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升”。
20
a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37
a
有趣的问题:2009年美国大学排名
1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2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并列第一) 3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 院 5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6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创造学概述》课件
培养观察力
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不同之 处,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激发想象力
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空 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践与探索
鼓励尝试新事物,积极参与实 践活动,积累经验,提升创造
力。
创造力的激发途径
挑战传统观念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 路。
反思与自省
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突破 自我限制。
05
创造技法与实践
创造技法的概念和分类
创造技法概念
创造技法是指在创造过程中所采 用的方法和技巧,旨在激发创新 思维,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
创造技法分类
创造技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 行分类,如基于思维方法的技法 、基于创造过程的技法和基于行 业领域的技法等。
常用创造技法介绍
头脑风暴法
六顶思考帽法
知识储备
个体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包括学科知识、经验知识等
。
思维能力
个体需要具备分析、综合、联 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个体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 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产生
新颖的想法。
情感和动机
个体需要具备积极的情感和动 机,能够推动自己不断探索和
创新。
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新颖性
创造力产生的成果是新 颖的,不同于已有的想
02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创造力的定义
01
02
03
创造力定义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颖 、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 观念或成果的能力。
创造力的普遍性
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 一种潜能,每个人都有可 能发挥创造力。
创造力的可培养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体可 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水平 。
创造学概论
谷歌公司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和远见卓识,他们注重 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谷歌公司还通过设立Google X实验室等方式来探索未来科技的可 能性。
案例五:中国高速铁路的自主研发
01
简介
中国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主研发和创
新技术应用,实现了高速铁路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02 03
创造力的体现
中国高速铁路在自主研发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如轨道设计 、高速列车制造、信号控制系统等。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 式与国际合作,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
个人经历
中国高速铁路的自主研发团队由多位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他们通过 不断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水平已 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创造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并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创造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造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以推动全 球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05
创造力开发与培养
创造力开发的含义与意义
创造力开发的含义
创造力开发是指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和培养个体的创造力, 提高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点三
创造学的应用
随着创造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 来越广泛,包括教育、科技、文化、 经济等多个领域。
创造学的研究意义
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 新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 的动力。
培养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创造学的研究有助于培养更 多的创造性人才。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1
1.1.5 创造学与创造的差异
创造是指新颖性实现的过程、结果与效果. 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的成因的系统的理论 科学; 创造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
1.1.6 创造的宗旨与性质 1 创造的宗旨 宗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正作用。 2 创造的性质 正向创造: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公德的 创造活动。如电视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明等。
负向创造:凡是不利于社会发展、不符合社会公德 的第一创造活动。如“网络黑客”、“病毒研制” 等。 中性创造:其结果可能对社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效 果。如,核能技术,生化技术,克隆技术,武器、 刀棍等。
?酒、烟的创造及其创新的性质
1.2 创造学的发展
创造学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有古老的历 史。可以说,2300年前的帕普斯的《解题 术》,后来笛卡尔的《精神规律的法则》、 《方法论序说》等都为创造学的诞生提供 了思想基础。创造学成为一门学科,还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事。
194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他主张实施创 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 能力。他提出的名言有: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 人”。 “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 。 “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 。 “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完整的创造学讲义
一几个基本概念:1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2 创新的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方式.3创造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它以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力、创造原理、创造方法、创造条件、创造教育、创造评价等为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社会、教育、心理、哲学、思维、管理等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章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使用软木制成的瓶塞,同时适用于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瓶口。
2.用一把直尺量出正方体木块对角尖间的距离。
对于问题1我们可有如下的思考。
第一,可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瓶塞依次排列,组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多面瓶塞。
第二,我们可做出一个在三个侧面分别可视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三面体(如图1—1)作为瓶塞。
第三,可将软木粉碎,再装入一木袋中,这个瓶塞也将满足要求。
在以上三种答案中,第一种答案是由已有的三种瓶塞组合而成的,这种思考属于再造性的;第二、第三种答案是较为新颖、独特的,这种思考是具有创造性的。
对于问题2,我们至少可以提出四种解法。
解1:选用直尺量出任一面上的对角线长及——条棱长,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运算即得所求。
解2:可将正方体的任一顶点A、与桌角(或书角)对齐,将A点的两边与桌角的两边沿对齐,然后沿一条桌沿翻动一次正方体,此时在正方体的前方位置上出现一个“虚木块”,我们可直接用直尺测出虚木块的对角尖长,它等于所求(如图1—2)。
解3:可用纸将木块包起,制成为一个正方体的木盒,然后,可将直尺伸入其内测量。
解4:可将木块夹持于墙角,在对角尖点的位置作出标记,可用绳标记出二标记点间的距离,再用直尺量出。
创造学基础创造原理课件
创造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起源
古代的创造思想散见于各种哲学、科学和艺术的著作中,但没有形成独
立的学科。
02 03
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学开始作 为一门独立学科崭露头角。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创造学已经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创造学将继续发展,并更加注重 跨学科的研究与应用。
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在创造过程中的运用
明确问题,找准方向 分析原因,寻求突破
• 问题解决理论强调在创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题, 确保创新努力的方向正确。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本 质和背景,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案。
• 在明确问题后,问题解决理论鼓励分析问题的根本 原因,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通过挖掘问题的根 源,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挑战传统 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导向
创造学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 造原理和方法。
跨学科课程设置
打破学科壁垒,设置跨学科课 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 发创新灵感。
教育技术创新
利用在线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教 育技术,推动创造学教育的个
性化和普及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 问题解决理论提倡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试 错法、类比法、逆向思维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 综合应用,以提高创造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
TRIZ理论及其在创造发明中的实践
矛盾分析,找到创新点
• TRIZ理论强调通过矛盾分析找到创 新点。它认为创新是解决技术矛盾 的过程,通过识别、分析和解决矛 盾,能够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届政府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
06-2010)提出: ?
“构建创新型国家,提高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体现在四个方面: 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 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重视
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基础获研究 得更 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
重视
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组合合创新 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是引进技术消化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重视反
求创新
我国目前的情况
一、创造学含义
所谓创造学就是利用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去探索人类发明创造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揭示培养和开发人类创造能力的一门科学。
创造学是一门智慧学、聪明学和能力学。
创造学第一定律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普通人,除非一个人患了脑瘫或严重的脑
部疾病,否则他就一定具有创造潜力。这已经 被大量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教育的宗旨
教育——教书育人也! 书?
创造学概述
主讲:吕 鲲
机械创新设计分8讲
创造学概述(基本概念)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创新思维和创新原理 创新技法综述 仿生设计——创新的系统化方法之一 变形(异)设计——创新的系统化方法之二 组合设计——创新的系统化方法之三 TRIZ理论——创新的系统化方法之四
第一讲 创造学概述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是科技发展不平衡,创新活动覆盖率较低。 (1)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9年,东、中、西部地区研发人员总量占全 国的比重分别为61.2%、21.8%和17%。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2)产业科技发展不平衡。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集中分布在教 育、金融产业、科研单位、公共管理、信息产 业以及文化卫生领域,所占本产业就业者比重 除文体娱乐业35%以外,其余均在42%以上;而 制造业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者占本 行业就业者的比重,仅为6.38%。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截至2019年底,中国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 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至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以下;对外技术 依存度在50%以上。
国际地位
如果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大致划分为3个量级, 最高级是美国。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左 右,但却雇佣了世界近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 发支出占了全球研发支出的1/3。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科技发展、 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 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
Who said it
2019年1月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 大会上的讲话中说:
“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 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有力支撑”。
实现这一责任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
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的弊端何在?
现象一:高分低能 现象二:我国的发明家大多在45岁以上;根据国
际上的统计最具创造力的年龄在24-45之间。 现象三: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科学家、文学家、
艺术家 现象四:美籍华人的科技工作者,打工者居多,
企业领袖、或project leader极少。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2)缺乏重大技术发明。2019年,国内发明专利 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 量的22%和9.1%。在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国 内仅占47%。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集中在中药、 软饮料、食品、中文输入法领域,这四类专利 共占79%。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产出结构不合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科技成果 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截至2019年底,中国 已拥有专利成果33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 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 成果的70%~80%可以进入生产领域,“85%的 美国人均收入增长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升”。
创造学的含义 基本概念 创新教育的历史和意义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本节主要参考书
《创新学基础》姚东明 2019 《创新学教程》刘昌明 : 2019年9月 《创新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宋长生
: 2019年11月 《创新学》 滑云龙: 2019年6月 《创新学》邝朴生 : 2019年01月第1版
创造学第二定律
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而不断 地被激发,并转化成为显性的创造力,而逐步 得到提高。
二、基本概念
1 创新、创造、发明、发现 2 常规设计、现代设计、创新设计
1.1 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现代大学教育追求的目标 创新是克服传统束缚的手段
1.1.1 创新与社会
第二级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我国则处于第三级。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创新结构不合理,重大原始创新不多。 (1) 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很多领域基本原理没有突 破,学科体系建设没有进展;与国际权威的科学奖一直 无缘,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 奖一等奖等奖项也经常出现空缺;世界一流的重大成果 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寥寥无几。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 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 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 仅占1%。
新世纪新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 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 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1.1.2 创新与教育
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是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