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7f63d1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1.png)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钥、匙、趁”等11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会写“盒、扇、邮”等13个字。
能读写“清凉、留意、颜料”等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第2自然段。
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从“雨”开始说:对于雨,同学们在不熟悉不过了,你们都见过怎样的雨呢?(蒙蒙细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雷阵雨……)2.教师小结:春天,细雨如丝;夏天,大雨倾盆。
秋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呢?(教师版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多读几遍。
2.把自己认为美的读给同桌听听。
3.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留心、在意等)(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三年级语文成绩提高-这位妈妈的做法实在太实用西安本悦易通文化传媒提供的广告查看详情@周海生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7cf98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3.png)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一、实录部分在汉族民歌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对这一民族音乐形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倾听传统的汉族民歌,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开始欣赏和理解这一音乐形式的美妙之处。
本节课以《茉莉花》为例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汉族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我告诉他们,汉族民歌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歌曲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喜悦和热爱。
接着,我播放了一段茉莉花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这首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美。
接下来,我给学生们分发了歌词,并让他们跟随音频一起唱歌。
学生们在歌曲的旋律中,展现出了充分的参与和投入。
他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达出对人民生活的热爱和对汉族音乐的向往。
二、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汉族民歌对学生们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可能过于注重歌曲的欣赏和表演,而忽略了学生们对汉族民歌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向学生传授关于汉族民歌的知识,以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互动环节上,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羞涩。
对于这一问题,我将更加注重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计划增加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最后,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我应更加丰富多样地挖掘汉族民歌的丰富资源。
除了茉莉花外,还有许多经典的汉族民歌值得进行教学。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样的学习材料和音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节汉族民歌课堂的实录与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教学资源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音乐欣赏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统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统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6755e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8.png)
统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一、课堂实录1. 课程概述本次统计课程的主题是概率分布和统计推断。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介绍、概率分布的特点和应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内容。
2. 教学活动2.1 概率分布的讲授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对概率分布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讲解了常见的概率分布,如离散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连续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
我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概率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2.2 参数估计的实例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数估计的概念和方法,我设计了一个实例演示。
我给学生分发了一组数据,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计算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来估计总体的均值和方差。
在实例演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思路。
最后,我对他们的结果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2.3 假设检验的案例分析在本节课的最后,我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假设检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然后引导他们对实际案例进行假设检验。
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结论和理由。
我鼓励他们思考假设检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3. 学生表现和反馈在整堂课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他们针对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内容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与我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学生们在实例演示和案例分析中表现出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本次课堂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采用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通过实例演示和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统计概念和方法更具体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学生互动和合作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我在课堂中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
学生们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互动和合作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幼儿园教学案例解析: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学案例解析: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0f06c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f.png)
幼儿园教学案例解析: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幼儿园教学案例解析: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一、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深入解析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节幼儿园教学课堂进行实录和反思,尝试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幼儿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二、实录解析这节课在一个下雨天的早晨进行,教室内的空气清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着各种玩具。
教师在这个环境中很自然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玩耍,并逐渐将教学重点引导到了观察水珠的变化上。
教师将孩子们带到窗边观察雨水与地面的互动,孩子们兴奋地叫着,“雨!”然后围绕着观察、描述、互动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特别明确。
虽然通过观察水珠和雨水,孩子们对水的认识得到了拓展,但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难以评估教学的成效。
2. 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做得比较好,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描述和互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加入更多与水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水的溶解性实验等。
3. 教学活动的引导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观察雨水与地面的互动时,能够及时回应孩子们的提问,有效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交流。
但是在课堂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实验和发现。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这节课的实录和反思,我们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经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案例解析的重要性。
搭船的鸟》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搭船的鸟》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162bc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2.png)
搭船的鸟》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搭船的鸟》是一篇描写小鸟的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小鸟搭船的情景。
文章语言简单,清新自然,充满童真,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作指导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方法,为写作打下基础。
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是重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描述小鸟的美丽、童趣和动作之快。
因此,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区别,可以通过观察图像、引导遐想和微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文章中生字较少,可以通过形声字识字法和字族识字法等方式进行研究。
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需要重点指导,可以结合微课等辅助教学手段。
结构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识记字形,练写字。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课文中的四个生字,能够写出其中的11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作者的描写想像课文描绘的画面和场景。
3.紧扣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研究观察和描写事物外形、动作的方法。
4.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板块一至三,第二课时完成板块四和五。
教学过程:板块一:“搭”字入手,整体感知1.读题激趣1)教师板书“搭”,然后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个字,以及如何认识的。
预设1:与认识的“塔”字十分相似;预设2:和父母旅游经常搭车、搭船,所以认识了“搭”字。
2)教师称赞同学们,并让他们念出“搭车”和“搭船”这两个词。
引申:同学们,你们能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完整的话吗?总结:从同学们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搭车还是搭船,主人公一般都是人。
但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个搭船的特殊乘客,那是一只鸟。
2.整体感知1)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妙和鸟儿的可爱。
2)教师引导同学们赏读文章开头和结尾。
请同学们说一下从文章开头和结尾中获取的信息。
重点理解为什么到文章末尾才交待鸟儿名称的写法。
课堂实录如何支持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实录如何支持教学反思与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2461c2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5.png)
课堂实录如何支持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育教学的领域中,课堂实录逐渐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的有力工具。
课堂实录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记录,包括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课堂实录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课堂实录为教学反思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到当时情境和自身主观感受的影响,对教学过程的记忆和评价可能存在偏差。
而课堂实录则以真实、客观的方式记录了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受时间和记忆的限制。
教师在课后观看实录时,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回顾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的讲解清晰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等。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解一篇文言文时,自认为讲解得很清晰透彻,但通过观看课堂实录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某些关键语句时仍然面露困惑,这就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讲解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
其次,课堂实录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而在课堂进行时,教师可能难以察觉到。
课堂实录能够捕捉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为教学反思提供宝贵的线索。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对学生回答的反馈、肢体语言和表情等,都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通过仔细观察实录,教师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提问时指向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偏离主题;或者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给予的鼓励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细节问题的发现,为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再者,课堂实录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观看课堂实录,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力集中情况、思维活跃程度等。
比如,发现某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分心,教师就可以反思是否是教学内容不够吸引人,或者教学节奏过快导致学生跟不上;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理解困难,就需要思考是教学方法不当,还是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巩固练习。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7c94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d.png)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优秀教学反思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优秀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fd341befe4733687f21aabb.png)
《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中学语文论文《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一.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情绪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师:你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2.鉴赏意象.)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
(众笑)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2023年小学美术三年级《身边的设计艺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2023年小学美术三年级《身边的设计艺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1088e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6.png)
小学美术三年级(身边的设计艺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身边的设计艺术)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出示手中的两个橙子,经过加工后变成“可爱的笑脸〃的形象。
)o师问:你们看,老师把这两个橙子变成什么了啊?生答:可爱的笑脸。
同学们只要你特长观察,你会发觉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设计艺术品,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块学习第十六课——身边的设计艺术。
(板书)2、合作探究:(1)教师实物展示身边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设计艺术作品,并带着他们从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观赏这件艺术作品,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
教师实物展示衣服和餐具:(教师带着学生从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观赏设计艺术作品J教师展示开关贴和布老虎鞋:(学生自己尝试从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观赏设计艺术作品,教师发放自己绘制的亚运会桔祥物图片给予鼓舞。
)(2)请学生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发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从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这些身边的设计艺术作品。
描述精彩的组别教师发放自己绘制的亚运会桔祥物图片给予鼓舞。
(3)请学生当回小小设计师,动动小手做一做:同学们讲的非常精彩,那你们现在想不想动手制作一个身边的设计艺术作品呢?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制作一个身边的设计艺术作品吧。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注意用剪刀安全,设计要美观、大方、有用。
3、展示点拨:师生共同给予评价,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分析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发放自己绘制的亚运会桔祥物图片给予鼓舞。
4、课后小结、拓展升华:学生再次观赏身边的设计艺术品和古代的明代家具、中国旗袍、长信宫灯,同学们,不光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艺术品,古代的劳动人民也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很多丰富的艺术品,只要我们开动脑子,动起灵巧的双手,发挥聪慧才智,你也会有自己的小专利。
《走月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走月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db1af8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e.png)
《走月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创设的优美意境。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在走月亮时感受到的幸福、快乐,激发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语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写写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月亮船》这首歌。
2.伴随着歌声一起走月亮,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1.教师范读。
2.学生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3.师: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4.在这柔和的月光下,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
(学生分小组交流,师走入组中倾听,相机提出问题帮学生理解内容)5.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
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①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②指导朗读。
③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2)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①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
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②指导朗读。
(3)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①这句话“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你是怎么感受的?②读读它蕴含的感情吧!(4)从“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景阳冈》教学设计、实录与反思
![《景阳冈》教学设计、实录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7596d3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7.png)
《景阳冈》教学设计、实录与反思【学情分析】《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再现了武松趁着酒意,执意上景阳冈,并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的事,表现了武松的勇敢机智和无所畏惧。
学生学习这篇半白话半文言文的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故事有趣,学生心理上容易走近,只要合理驾驭,精心设计,坚持以生为本,注意落实“四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和延伸练笔点),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开展好小组相互探讨、交流,是可以化难为易,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重点阅读描写武松在店家喝酒和打虎经过的段落,并能口头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透过武松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来体会武松机智、勇敢、豪放无畏的性格特点。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写人的表达方法。
【材料准备】1.教师准备:武松打虎的相关声像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水浒传》,了解有关武松的其他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引入新课1.你知道兽中之王是什么吗?它为什么堪称兽中之王?2.你怕老虎吗?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就不怕老虎,你想知道有关的故事吗?二、尝试初读,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做好听后的意见反馈准备。
2.生生互动,共同评议读书情况。
再抓住有困难的语句反复练读。
3.讨论:师:课文着重写了哪两件事?生:主要写了武松上景阳冈之前喝酒和借着酒兴在景阳冈打虎两件事。
师:在“喝酒”这件事上,课文详细写了哪些要点?生:作者抓住武松“酒量大”“食量大”和“不信冈上有虎”三个要点在写。
师:在“打虎”这件事上,作者又详细写了哪些要点?生:作者详细写了武松“听见风声发现老虎”“老虎扑来,顺势躲闪”“老虎气势减退,武松抓住要害狠打老虎”和“打死老虎”四个要点。
三、合作学习,侧重领会1.开展比赛。
研读课文写“武松打虎”一件事,然后交流小组的研读情况。
(教师深入学生中,进行引导学习和重点提示,使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b8a9a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0.png)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导语】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精心策划,课堂实录是教学过程的生动体现,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结合一次实际教学活动,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活动主题为“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针对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和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基本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观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2.讲授:讲解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环境污染对自然界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4.观察: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植物,了解生物多样性;5.实验:进行简单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奥秘;6.总结: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二、课堂实录1.导入环节:学生观看自然风光图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2.讲授环节: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和特点,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互动;3.讨论环节:学生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4.观察环节: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动植物,发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记录观察结果;5.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生态实验,亲身体验自然界的奥秘,增强探究意识;6.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纷纷表示要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略显紧张;2.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引导;3.实验环节组织不够严密,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3.加强实验环节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be74529ad51f01dc381f177.png)
【案例信息】案例名称:《水调歌头8226;明月几时有》授课教师:汪烨(北京市酒仙桥一中,一级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片冰心,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8226;明月几时有》,看看作者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他又想向我们诉说什么?二、诵读感知8226; 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8226; 学生范读,学生听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8226; 预习作业展示,找到与月亮有关的素材。
三、赏析诗词1.作者借月亮想诉说什么?从小序入手,感受作者“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2.词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对子由的思念,找出相应的句子,诵读、感悟。
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补充介绍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的背景资料。
3.下片表现了作者和弟弟的手足情深。
板书:问月思人盼团圆。
4.词中是否只怀念自由?体会“兼”字的涵义。
“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望月,还另有一番深意在其中。
探究上篇的写作内涵。
5.赏析上阙问天,内容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愿望是:“我欲乘风归去,”担心:“又恐琼楼玉宇”原因:“高处不胜寒”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人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板书:望月问天想宫阙。
6.作者是否陷入这样的伤感之中?有何为证?重点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刻理解词人的思想和旷达情怀。
7.小结看来,作此篇大醉释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数的运算性质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对数的运算性质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3c28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e.png)
对数的运算性质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一、实录今天我们将学习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数及其运算性质。
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笔记,以便之后的复习。
首先,我提醒大家,对数是一种用来衡量指数和幂的数学概念。
我们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用符号log表示。
如果我们在等式中看到logx,这就意味着以10为底的对数。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些对数的运算性质。
首先,我们知道,在指数运算中,当两个数相乘时,指数可以相加。
同样地,在对数运算中,当两个数相乘时,对数可以相加。
也就是说,log(ab)等于loga加上logb。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计算log(2 x 3),根据对数运算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个等式转换成log2加上log3。
因此,log(2 x 3)等于log2加上log3,即log2 + log3。
另外一个对数运算的性质是,当两个数相除时,对数可以相减。
也就是说,log(a/b)等于loga减去logb。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计算log(4 / 2),根据对数运算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个等式转换成log4减去log2。
因此,log(4 / 2)等于log4减去log2,即log4 - log2。
除了乘法和除法,对数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那就是当一个数的指数为n时,其对数为logn。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计算log2,根据对数运算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个等式转换成log2为x时,2的x次方等于2。
因此,log2等于x,即2的x次方等于2。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想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对数的运算性质。
现在,让我们做一些练习题来检验一下。
二、教学反思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实录的方式来讲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对数运算的基本规则。
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也主动参与了课堂练习。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一些例题的讲解中,我可能没有给出足够的辅助步骤,导致一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运算的过程。
下次我会更加注重详细的步骤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性质。
《月光曲》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30af1fdaef5ef7bb0d3c55.png)
《月光曲》教学实录及反思一、教材内容分析:《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的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本实录为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美育”这一主题展开,为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贝多芬的平凡和伟大、善良和真挚,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直奔文章重点,品味文字美,想象意境美——追溯作曲根源,感悟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1、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
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美,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美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但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为孩子们平时听音乐的时候不多,有意识地听更少,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所以难以听懂。
加上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当然就想象不出画面,感悟不到它的美,体会不到它的情感。
但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形象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接收事物快。
在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多媒体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渗透有关内容,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美、欣赏意境美、感悟情感美中领悟意境、旋律、情感之间的关系,真正领悟《月光曲》的内涵。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4c5f2e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文章是怎么环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习本文运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谚语,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过程(第 2 课时)1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阅读了课文,在阅读时,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
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是环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生答) 环绕着“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2 、研读课文,感受“成长”(一)、感受植物、动物的迅速“成长”。
(1)学生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植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预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寻常,但是城里的孩子不一定见过。
尽管文本很简单,但有些学生不一定有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
所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很有必要的。
(3)思量与交流: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文中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就此进行交流。
①学生交流后明确:第2 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共同特点:“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无非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夏天里成长的什么特点?“飞快”“跳跃”“活生生”,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其实,生物的成长在你观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宛然没有什么变化,但放到整个夏季的、延续的过程中来看时,就是飞快的了。
初三数学教师的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初三数学教师的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30b8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4.png)
初三数学教师的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一:解析几何的引入下面是初三数学课堂的实录,今天的主题是解析几何。
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个平面上的图形,并开始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研究平面或空间图形的一种方法。
首先,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请看这张图。
(老师将投影仪上的图形显示在黑板上)老师:这是一个平面上的三角形ABC。
请问,我们该如何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描述这个三角形呢?学生A:老师,我知道!我们可以用坐标来表示点A、B和C的位置。
老师:很好,A同学,你说得对!我们可以假设平面上的坐标系,将点A、B和C的位置表示为(x1,y1)、(x2,y2)和(x3,y3),你明白了吗?学生A:明白了!老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B:老师,我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行列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很好,B同学,你很聪明!我们可以使用行列式的方法计算三角形ABC的面积。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们:明白了!教学反思一: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和与学生的互动,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初步了解了解析几何的概念与应用。
教学实录二:实例演示与练习接下来,老师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现在我们来具体计算一下三角形ABC的面积。
假设A(x1,y1)、B(x2,y2)和C(x3,y3),我们可以利用行列式的方法。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点的坐标,并展示计算过程)老师:首先,我们将三个点的坐标写成矩阵的形式。
然后,计算行列式的值。
(老师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老师:最后,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ABC的面积为……(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完成计算)老师:非常好!大家都计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在解析几何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计算图形的性质,例如中点、垂心等等。
你们能理解吗?学生们:理解了!教学反思二:通过具体实例的演示和学生的参与,我巩固了他们对解析几何计算方法的理解,并提醒了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课本利用主题图引入本单元的教学,把本单元教学及已有图形的认识联系起来,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
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及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活动,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向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思想方法,为将来学习图形的知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邻边相乘”是许多孩子的第一直觉,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去验证他们的猜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及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1、通过学生尝试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2、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及方法: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带学生体会尝试学习的快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等一、质疑引新,尝试准备:1、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提问:你发现哪些图形?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那你说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猜测:主题图中花坛的面积多大?学生在猜测中明白:必须准确的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才能比较出来,这时学生只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时点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找数学,复习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为下一步尝试探究做好准备,同时在猜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点出课题使生尽快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㈠数方格,由花坛转入平面图形引进格子图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数格子1.数方格,引发猜想①同学们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可能会说两个临边相乘,也有可能会说底乘高②你们来数一数它的面积是多少?③分别说一说你是怎么数格子得出结果的?④提问: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师(过渡语):数格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方便、也不简便,这就需要探究一种求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
⑤让学生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复习各部分的名称,画出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格子,感知不方便,也不简便,引发猜想,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欲望;同时,引导复习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为尝试探究做好铺垫.)㈡第一次尝试探究⑴同桌合作要求:合作时先用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寻找一下求平行四边形计算方法。
⑵发现操作最快的一组介绍想法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介绍:“你说的这种把未知图形面积转化成已知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你太厉害了!㈢第二次尝试,明白内在联系,寻找方法.⑴师:运用这种转化思想的同学继续研究,有困难的同学拿出第二个平行四边形运用这个方法再次尝试做一做。
⑵学生再次尝试,动手操作。
⑶学生逐一汇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汇报时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说多少就说多少)预设:①当学生说出转化成长方形,按照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这时,我可追问:“为什么呢?”(明确转化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②当学生说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我应及时引导:“听明白他的发现了吗?看他的发现对于你们转化的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这种关系吗?”当学生说不出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我就要引导学生进行下一个环节:学生展示完几种方法时,我要提问:“大家的转化方法都是沿着高剪的,是呀!从底边上任意一条高剪拼后,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设计意图:照顾班内学困生,明确转化思想、明确为什么沿高剪,为二次尝试排除障碍。
)⑷同学们再次思考后同桌讨论:大家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探究出平行四边形自己的面积公式。
⑸学生汇报想法完成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常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S=a×h(板书)。
同时强调: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记作S=a.h或S=ah(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尝试后,学生能自主探究,明白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边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讨论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但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讨论实时间,和汇报的时间。
)(四)运用所学公式验证(1)出示例题,1、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厘米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设计意图: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及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五)课堂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3道)师:只列式,不计算。
9.6 m20 m20 m二.巩固练习:3、判断:(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3)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底是9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4米。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5厘米高2厘米。
( )4、师: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先说说你会怎样做?生:先画出一条高,量出高和底的长度,再用底×高就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拔高练习㈢扩展练习:5、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运用所推导的公式测量后计算手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我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分层练习,排除学生对新知的思想误区。
)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有收获?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们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种方法很好,变新知识为旧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常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多动脑筋。
板书设计: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S = ahS = ah=6×4=24(㎡)【课堂实录】:1、师:同学们看这幅图,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2、师:这个花坛什么形状?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小精灵的声音:同学们,知道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吗?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只会用最原始的方法拿一个个面积单位去铺去摆,如果面积单位是1cm2,一共铺了12个,面积就是12 cm2,这种直接铺直接数的方法,叫直接测量。
)(动画演示)师: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比较麻烦)人们经过实践找到另一种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还记得这个公式吗?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课件:小精灵声音: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长方形面积=长×宽,4×3=12 cm2。
)师:有了这个成果,人们也会以此类推求出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比如说,这个花坛,它是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怎么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猜一猜:师:先来猜猜它的面积可能怎么求?生:边×边.师:哦,他的意思是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也就是边×邻边(板书).我们把这个想法叫做××猜想。
同意这个猜想的同学举手。
如果要求它的面积,你想知道哪些数据?好,老师给你这两个数据:一条边长6m,一条边长5m 。
请你计算它的面积。
哦,6×5=30 m 2。
师:还有别的猜想吗?生:底×高(指一指底和高在哪里)师:我们把这个猜想叫××猜想.(板书)同意这个猜想的同学举手。
如果要求它的面积,你想量出哪些数据?好,老师也给你两个数据:底6 m ,高4m ,请你计算它的面积。
哦,6×4=24 m 2。
2、数一数:6米 5米 4米师:两种猜想产生了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还得回到最基本的直接测量法来验证一下,好,用我们的面积格直接测量一下。
这可不像长方形那么好数,有些格是不完整的,你还能数出它的面积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0页,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桌一起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m2.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m2?谁来说说是怎么数的?(先数整格的,一共有20格,再看半格的,合成4个整格,所以一共就要24格,也就是24 m2。
)师:这里哪个答案是正确的,6×4=24 m2是正确的。
(刚才我看到有个同学数的方法很特别,请他来说说是怎样数的.)生:我把左边这部分移到右边,全部都是整格的,4×6=24格.师:这个方法特别有创意,特别快,把这个部分移过来,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什么形?(长方形)这样数起来既简单、又快、又方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多么好的方法呀!3、剪一剪,拼一拼: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长方形吗?怎样剪呢?剪歪了怎么办?(可以先用尺子画一条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