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
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
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
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
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
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
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
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第九章 态度形成和改变
第九章态度形成与改变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个人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本章将分别论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新生儿之外,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往往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旧态度的改变导致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第一节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因而,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态度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自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的。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产生的影响具有一系列的特点:第一,是一种有选择的影响,只让个体了解或接触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第二,是一种持久的影响,往往伴随人的一生;第三,是一种多元化的影响,即社会环境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往往是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第四,是一种宏观的影响,对人们的态度起着导向作用,对个体态度形成的要求和约束也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
(二)家庭的影响对于个体最初态度的形成,家庭及父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态度的形成及其今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家庭及父母的影响还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长幼关系之外,还包括了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较融洽,则互相之间的影响就较大,在态度上也易趋于相近或相同;此外,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态度的形成也具有显著影响,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气氛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态度,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人相处,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
管理心理学-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4 自尊
高自尊者相信自
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
大多数能力,他们往往选
择更具冒险性的和非传统
的工作。低自尊比高自尊
者对外界更为敏感,他们
更乐于赞同别人的观点,
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尊重的
人的信念和意志办事。
5
自我监控
个体
根据外部环境因素
的变化而自我调整
自己行为的能力。
6
冒险性
接受
和回避风险的倾向
性,对管理者决策
第八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一个从
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西方学 者 凯尔曼
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 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
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 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外力性 ②表里不一性 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 ⑤模仿性
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 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
第八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什么是态度 1。含义
○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 ○ 持久的认知、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 ○ 体的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 ○ 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态度对象 ○ 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
的速度和作决策所
需要的信息量有影
响。
2。影响行为的个 性因素
4.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10
(3)提供知识职能 态度可以用来指导简化决策 过程。对某个商品保持品牌忠诚度和肯定态度, 消费者就可以避免收集其他品牌信息的冗长过 程,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4)价值表现职能 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中心 价值观和自我观念表达给他人。比如,人们穿 着饰有品牌标识的衣服,正是想通过这一方式 来表达他们自己。
征求意见
牢记某人的名字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5
2.“脚踏入门”技巧
一个请求者如果能说服别人先答应一个 小请求,那么就可以提高他答应中等请 求的可能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6
3.“脸碰到门”技巧
提出两个请求。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大的 请求,大到预计没有人会答应它。当问 答者拒绝了第一个请求后,就提出第二 个相对较低的请求,经常会被答应。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9
第四节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一、从决策的角度看态度的变化 1. 详细可能性模型(ELM)
中心 路线
沟通(采购来 源、信息、渠 道) 关注和 理解 高参与 处理 认知 反应 信念和 态度改 变 行为 改变
边缘 路线
低参与 处理
信念 改变
行为 改变
态度 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8.简介多因素模型。 9.什么是单独计量效应? 10.什么是真理效用? 11.简介详细可能性模型。 12.简介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13.介绍四种行为影响的技巧。
3.态度有哪些作用?
4.信念如何直接形成? 5.态度如何直接形成?
6.行为如何直接形成?
7.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有哪些?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9
心理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PPT课件
1. 预先警告 2. 分心
1. 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自我卷入程度) 2. 预防注射 3. 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
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向程度,可以通过“一致性 偏好量表”的项目来测量。请阅读下面的每道 题目,然后用下列数字表示自己对此的态度。
1=强烈不同意 2=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有点不同意 5=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6=有点同意 7=有些同意 8=同意 9=强烈同意
基本观点:当个体的信念或态度与其他观 点或自身行为发生矛盾或不相一致时,人 之元素之间的冲突便会导致心理失调,进 而产生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体验。随之 而起的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个体进行自我 调整,或改变原有信念、原有态度,或否 定其他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 的相符或一致。
主要有两种学说: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 论。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 过程。
有两种学说: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 论
态度是个人为自己的得失而深谋远虑的结果 预期:人们对某一客体具有特定属性或某一行
为达成特定目标概率的主观判断 价值:人们对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或行为结果在
多达成多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判断。 U=E ×V 评述:过于夸大了人的理性,与现实情况多有
实验:木板上拧螺丝钉——20美元 VS 1美元 当以金钱或其他外在诱因激励个体去做其原本就喜
欢做的事情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就会因此而受损。 评述: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儒家反省法
1. 一般说服模型 2. 可能性模型 3. 启发系统模型 4. 态度改变的协同模型
外部刺激
信息源 传播 情景
目标靶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 厌恶的情感体验
知态
度
情
意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消费者行为学》 第五章、态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
2.信息发布者的吸引力 信息发布者外表吸引力与信息说服效果之间的
关系
3.信息发布者的受众喜爱程度 受众喜爱的信息发布者,所发布或传递的信息
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效果,因为人们常常表现出爱 屋及乌的倾向。
三、信息特征与说服效果
〔一〕信息内容与说服效果 1.信息内容的复杂程度 2.信息结论的表述 3.比较性信息 4.单面论述与双面论述信息 5.信息中的恐惧诉求 6.信息中的幽默诉求
第三节 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一、信念改变的说服路径 〔一〕精心加工可能性模型与说服路径
中央路径:认知反响-信念改变-态度改变- 行为改变
边缘路径:信念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改变
〔二〕客体态度模型与说服路径
客体态度模型认为消费者的态度取决 于:某个客体突出属性的数量,消费者 对这些属性的评价以及该客体拥有这些 属性的可能性。
第五章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学习要点 1.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概念及其相
互关系; 2.消费者态度测量的模型与方法; 3.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改变的路径选
择; 4.营销信息沟通与说服效果。
第一节 消费者信念、态度 与行为的构成
一、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概念 〔一〕消费者的信念
消费者的信念(Belief)是指消费 者所拥有的关于客体、属性以及相关 利益的知识。
凯茨(Daniel Katz)的态度功能学说 1.功利功能 2.自我保护功能 3.认识功能 4.价值表达功能
〔三〕消费者的行为
消费者的行为(Behavior)是指消费者 从事与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或效劳相 关的活动。
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是 指消费者方案以某种特定方式获取、使 用和处置产品或效劳的倾向。
态度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态度形成]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经验过程.环境形成对我们的经历,经历形成经验,经验经过思维的总结从而形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我们的态度.而态度又反过来决定我们对人、观念或事物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倾向.因此,态度决定我们的判断和处事方法.因此,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经验,从而形成态度的呢?一般有以下因素:1.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2.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潜在的影响.3.个人天质对心理的影响.据美国心理家庭辅导专家黄维仁博士的研究,一个人性格气质的形成(当然也包括了态度),有85%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其中最大的就是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不管我们是否在心理上接受那个环境,比如是否爱戴我们的父母亲,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人性的弱点即使我们引以为戒,或者曾经嗤之以鼻,你都会有意无意间作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选择.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态度形成的另一个源头是后天的环境.同伴、老师和社会潮流、媒体等等,都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对此,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人之所以会变成他自己,是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后果.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者惩罚对人们态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会逐渐成为他的信仰,从而养成其显性的态度.经历和经验形成态度.比如,经历过某种伤害的人,对那种东西就会敏感.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声音,一个单调的环境里,缺乏独立的思考,他就会被其经历洗脑,而成为一个没有价值,道德底线和定见的人.反之,如果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不同的意见建议和知识,就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见地.从而形成一个中和的态度.对此,奥斯古德提出了一致性理论,他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人们的思维.人们总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一旦产生不一致,马上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性的方向上改变对一个人的评价,然后再影响另一个人态度.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致性的原理下,试图通过彼此的改变来找到共同的,从而形成相互接纳与合作的关系.当我们寻找一致性的能力越强,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他就越有灵活性.无论是儿童时代的遭遇,还是后来有独立意识时的经历.相同的处境对不同的人依旧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或者形成不同的性格.各种因素取决于你的个人天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遭遇采取适应性的态度,从而与环境相协调,以逐渐适应.或者采取拒绝的态度,以至于与处境格格不入.各种因素是个复杂的现象,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揭示.这里已经让我们看到态度决定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二:[态度形成]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心理机制说服的目的通常是让人改变观点、态度和行为。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环境的特性
1、社会满意度 2、组织目标
B
3、事件发生的地点
他人的知觉
知觉者的特性
1、自我接受程度
2、知觉的结构
C
3、反馈的显著性
4、个人的经验
精品资料网
A:1、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高、 衣着 2、语言的准确性、语调、语气—— 表明生气、喜厌 3、身体各部位语言 4、前面三种特性在初次知觉中被重 视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 人事学院 许玉林
精品资料网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 的个体行为
精品资料网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个体行为
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认知判断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六章:动机与需求的管理 第七章:个性的管理分析
精品资料网
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 认知判断
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人对客体整体属性的反映,知 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精品资料网
– 知觉对象的特点: – 形状大小:对身材、高矮的判断 – 强度的变化:衣着、肤色、能力的强度大小等 – 对比的变化:强度是对比的结果 – 动与静的变化:活跃性 – 重复性:习惯性行为 – 新异性:独特的品质
– 主体的特点: – 兴趣、需要和动机 – 个性、知识和经验
– 改变个人的人格因素 – 人格的改变是认知改变的根本,一个人能力提高
了,站在一个高层次上,因此认知就改变了
精品资料网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一节:态度的特性与机能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
久而又一致的心理或行为的倾向。态度 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 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态度--》动作--》行为 态度-精品-资料》网语言--》意见表述
[社会心理学]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试论态度的形成过程摘要态度是一种内在反应倾向,通常进行研究的态度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体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
态度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诸如喜爱,讨厌都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要素组成。
而这三种要素越协调,所产生的态度就越趋于稳定。
态度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和社会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人的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化进程的结果。
【关键词】态度形成转变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逐渐发育成为社会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
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持积极的态度,诸如喜欢、满意、热爱等,都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不具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态度到复杂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度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过程与个人社会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1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态度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增强态度的运动遵循的是这样一个轨迹,旧态度的改变必然带来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总是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因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态度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1态度的形成人从出生开始,必不具有对任何事物的态度,可以说,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后形成的。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理性的个体对凡是能满足欲望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会产生喜好的态度。
相反地,对阻挠其目标实现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就会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
比如,增加部分服务性行业税收的制度出台的时候,很多餐饮等服务部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态度。
个体与团体的相互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体难免与的其他个体产生作用,个体的很多态度都可能与其它个体的态度相一致,这样就组成了团体。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概述近几年来,随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建设不断增加,给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投资越显重要。
伴随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数量增加和扩大,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正确的投资和发展,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
(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是选择和决定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必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
对一个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决定。
而且,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实验过程:3组,20vs1美元 认知失调理论:
与态度 不符的 行为 解释该行为 的理由充足 轻微认 知失调 态度改 变较小
5、态度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的研究认为,人们表现 出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 几乎没有关系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 小悦悦事件
5、态度与行为
丹尼尔·巴特森就人的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现 象提出了“道德伪善”的概念,即表现出道德 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态度决定高度(续)
过了几个星期种子们破土而出,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那些花香能飘到方圆几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天花园 的主人闻香而来,发现了那几朵雪莲。他欣喜若狂, 拿出最好的肥料施给那些花,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取泉水浇灌。渐渐地,矮树也从中得益,长得越来 越高,有一天超过了那棵大树。它时时感恩,用自 己的叶子给花儿遮阳。再看看那棵大树,现在虽是 盛夏季节,它只剩下了歪歪曲曲的枯枝,因为没有 人照料,它早枯死了。 你对他人的态度永远决定你自身的高度。
态度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人们根据已有态度来判断他人,与态度一致的材料 容易被接受、记忆。社会心理学家兰伯特:让加拿 大学生根据声音判断说话者人格,英语比法语朗诵 者获好评
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选择的规范、态度或特征,会构成对群体 成员的外在压力,使群体成员依从作出相同的选择 个人会认同于参照群体,自愿采纳群体的态度 对于同一群体的隶属,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 经验,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自然的渐趋一致
课讲第五节态度与行为
测量的方法: 1、调查 2、专业测量法 (1)自由反应法 (2)生理反应法
1、调查
要掌握人的态度,可采用多种调查法,有主管人员 平时观察法、有关资料统计法、面谈和发调查表 等。
测量自己的工作满意度
评分办法: 1=非常不满意 2=不满意 3=有点不满意 4=无法确定 5=有点满意 6=满意 7=非常满意
计算公式: 工资满意度(Q2+Q9)/2= 安全性满意度(Q1+Q11)/2= 社交满意度(Q4+Q7+Q12)/3= 监管满意度(Q5+Q8+Q14)/3= 成长满意度(Q3+Q6+Q10+Q13)/4=
4、员工晋升决策都很公平;
5、我了解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
6、我的工作能充分发挥我的能力;
7、我的工作具有挑战性,但负担不重;
8、我相信并信任我的上司;
9、我可以随时将我的想法告诉我的上司;
10、我知道我的上司对我的期望;
四、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可预测行为?
依赖于5个因素:
(一)态度特异性
个体态度有一般和特异之分,如你可能支持妇女生 育权力(一般态度),也可能支持主张人工流产 合法的政治候选人(特异的态度),态度越特异, 它与行为的关系就越密切。
测量自己的工作满意度
1、工作安全性的程度。 2、报酬和额外福利。 3、在工作中获得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在工作中交谈及合作的人。 5、从老板那里得到的尊重程度和公平待遇。 6、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 7、在工作中认识其他人的机会。 8、上级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根据为公司所做贡献支付报酬的公平程度。 10、在工作中可以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次数。 11、自己在公司的未来是否可靠。 12、在工作中帮助他人的机会。 13、工作的挑战性。 14、工作中获得指导的总体质量。
态度及其形成
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 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态度及其形成
态度模式
1953年,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 (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 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 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刺激 (信息的传播)
注意 了解 接受
态度及其形成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 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 不平衡状态。
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 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 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 态度转变的问题。
态度及其形成
态度及其形成
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 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态度的ABC模式: 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
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 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 体验。 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 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第一篇: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一)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释。
社会学习可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直接学习)。
观察学习也被称为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3)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
他详细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生成过程4)动机过程(4)观察学习的效应第一,习得效应。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
2.亲历学习亲历学习也称为直接学习(角色扮演学习);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亲历学习可被看作是观察学习的一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转化成自己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二)态度的改变过程(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年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上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2.认同——是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一层。
认同不受外在压力影响;内化——在思想和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一)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的教养方式2、榜样的作用3、强化与惩罚4、社会的风气5、同伴集体的影响(二)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个人的信念1)亲身经历。
2)替代经验。
3)社会评价。
4)逻辑推理。
2、认知失调3、道德认知发展第二篇: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第五节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转变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 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 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与个体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 改变。
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 ;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 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 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O
X
+
否定(弱不平衡)
P
+
-
O
X
肯定(-强平衡)
P
+
-
O
X
+
肯定(强不平衡)
2、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认知内容很多,当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 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 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 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 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四种认知失调原因:逻辑的矛盾(冰在30度未融)、文化价值冲突( 此接受彼不可接受的行为)、观念的矛盾(欺骗在心理咨询和道德中 的结论)以及新旧经济相悖(创新与低调)。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是: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都有利于态度改变
态度与行为关系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但个体行为还受情景、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如、学生对“学习”的情绪记忆影响学习行为 ;暴力 行为与儿时受挫还击成功经验有关
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信念的思考信念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建立什么样的信念,以什么信念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决定了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层次,也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在当今由经济多元化决定的文化多元化的复杂条件下,研究信念的变化、特点、走向,确立国家、民族、政党所提倡与发扬的精神信念,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国家与政党的精神核心与价值导向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倡导唯物主义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与邪教的重要政治任务。
一、信念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确立起来,用以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念构架。
它既具有一般认识的性质,也具有特殊性。
同其它认识一样,它产生于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生活经验与人生体验的反映;但与其它认识又有所不同,它与“信”相联系,在这种观念中灌注了价值肯定、确认、认同的成分;同时,在信念中包含有较为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心理偏执倾向。
由于信,其爱与憎便非常强烈与持久,人们可能会倾其毕生甚至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某一种信念。
由信念所左右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明显的目标性指向,人们的行为方式选择往往直接受到信念的支配和导向。
信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直接经验密切相关,经验事实的改变会对信念的稳固程度发生影响。
比如,向善是一种伦理追求,当某种关于善的理念被人们接受时,行这种“善”便成为人们的基本信念;但由于善恶内涵在不断地变化,如果坚持善的信念的行为在现实中屡屡给自己带来危害和不幸,而社会也无力予以直接的必要援助时,人们关于善的信念便会发生动摇,甚至会在信念选择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巴普洛夫在其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中谈到:外在刺激物与人的反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直接刺激的次数与形成反映的稳固程度成正比,但间接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射则要弱得多。
“望梅止渴”被多次使用,便不再产生作用。
如果我们把人们所确立的信念看作一类刺激物,则信念的确立、形成、稳固同人们的经验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8
案例:单独计量效应
受过购买意向询问的消费者很明显更可能进 行实际的购买活动,不管他们回答的是“是” 或者“不是”。更重要的是,这项调查在不 同的背景下还重复了很多遍。这些结果为进 行市场调查提供了一个新的理由。询问消费 者购买意向的活动本身就会提高消费者购买 产品的可能性 。
对每个属性肯定或者否定程度的评价。
例如研究人员向消费者征询对下列两个问题的评分:
1.对于该车来说,极具强度的优劣如何? 很坏 -3 -2-1 0 +l +2+3 很好 2.对于该车来说,易控制性的优劣如何 很坏 -3 -2-1 0 +l +2+3 很好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2
bi: Strength of the Belief 1 = 对象拥有属性的低可能性 9=高可能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3
1.信念的直接形成
决策的观点解释了信念是如何直接形成 的。 信念直接产生于消费者的 信息处理过程 认知学习过程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4
2.态度的直接形成
从体验观点出发的三种机制解释了态度是如何直接 形成的。
经典条件反射 态度是条件刺激所引出的情感条件反射.
单纯暴露现象 人们对某件事物的喜好可以简单地通 过让他们不断地接触该事物而提升.
情绪 当消费者首次接触某个对象时,他们当时的情绪 状态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5
3.行为的直接形成
很强的情境或环境力量能够推动消费者 行动 操作性条件反射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6
二、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信念、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信念往往是态度形成的基础,而态度又 是行为的预测指标,态度与行为之间具 有高度一致性。
30
真理效用 如果某件事物被重复的次数 足够多,采取低参与处理状态的人就会 开始相信它。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1
四、体验方法来改变态度
(一)平衡理论
指出了一个观察者理解他自己、其他人、和非人的对 象之间的关系。元素连接有两种方式:情感连接和单 元关系。平衡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们偏好于让三 个认知元素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平衡状态优于非平 衡状态。平衡状态是由Fritz Heider(平衡理论的创始 人)定义的,指的是认知元素相互和谐,不存在任何 使之改变的压力的状态。和谐指的是元素之间相互连 接的符号标记相乘时是个正值。
营销人员要努力增强消費 者对产品的正面态度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5
态度构成的三个主要成分
(1)认知 指消费者对该 态度标的物的 知觉、信念与 知识。
认知成分对复杂的产品 特別重要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6
态度构成的三个主要成分
(2)情感
是指消费者对于 该态度标的物的 整体感觉与情绪。 香水气味让你有什么感觉?
32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案例:使用名人作为代言人介绍产品
代言人
情感连接
+ 人 ?? to +
情感连接
+ 单元连接 产品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3
(二)对广告的态度
对广告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对品牌 的态度。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4
五、从行为影响的角度看行为的改变
四种行为影响的技巧
1.奉承策略 显示出和目标的相似性 符合目标的愿望 奉上赞美或礼物 表达喜好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9
8.简介多因素模型。 9.什么是单独计量效应? 10.什么是真理效用? 11.简介详细可能性模型。 12.简介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13.介绍四种行为影响的技巧。
3.态度有哪些作用?
4.信念如何直接形成? 5.态度如何直接形成?
6.行为如何直接形成?
7.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有哪些?
肯定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5
(三)根据态度来预测行为
态度与行为并不一定会保持一致。在下列情况 下,态度预测行为的能力会增强:
消费者参与程度高
对态度的计量是可靠的、有根据的 持有的态度比较坚决 外界环境因素没有介入(比如其他人的干预、 疾病或者其他品牌的促销措施等)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6
三、行为目的模型
1.行为目的模型
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特定对象的态度模型预 测消费者行为的能力。它拓展了基础的特定对象的 态度模型。
2.单独计量效应 研究消费者的人员已经发现,仅仅询问消费者 他们的购买目的就会对接下来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7
案例:单独计量效应
在一项对单独计量效应(也可称为自我预言 效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近5000名消费 者就他们是否愿意购买一辆新车进行了询问。 接着,他们确定了一下这些消费者在接下来 的6个月内是否实际进行了购买活动。这些结 果同一个未经过询问的由5000名消费构成的 对照团体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二、特定对象的态度模型
(一)三种预测态度的主要因素
1.显著信念 指当人们注意到某个对象时, 从记忆中唤起的对该对象属性的认知。 2.信念强烈程度 消费者对该对象具有该 属性的认同程度。为了衡量信念的强烈程 度,可以采取十分制。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1
3.评价每个显著属性的好坏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7
态度构成的三个主要成分
(3)行为
是指消费者对于该态 度标的物的行动意图 或倾向,也就是其采 取某一特別行动,或 以某一方式来行动的 可能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对于经常性购买的产 品,行为是构成态度 的关键因素
8
态度三个成分的相互影响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行为影响 应用促销技术,如奖金、折扣、试用品和赠券等。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9
第三节 通过多因素模型预测消费者态度
一、多因素模型
多因素模型描述了在高参与的条件下, 消费者如何综合他们关于产品属性的信 念,从而建立起对可以相互替代的品牌、 公司或其他目标对象的态度。有很多关 于多因素的模型。
20
征求意见
牢记某人的名字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5
2.“脚踏入门”技巧
一个请求者如果能说服别人先答应一个 小请求,那么就可以提高他答应中等请 求的可能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6
3.“脸碰到门”技巧
提出两个请求。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大的 请求,大到预计没有人会答应它。当问 答者拒绝了第一个请求后,就提出第二 个相对较低的请求,经常会被答应。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7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效用层 次
购买过程 高参与 低参与 效用层次 高参与层次:信念一态度一行为 低参与层次:信念一行为—感情
体验/冲动 体验层次:感情—行为一信念 行为影响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行为影响层次:行为一信念一感情
18
基于消费者购买过程类型的促销策略
购买过程 可能的促销策略 高参与 着重通过认知学习措施提高对产品属性和功能的信
属性 该对象的性质或特征。
利益 该对象给消费者提供的正面效用。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4
二、 消费者态度
1.态度定义和构成
态度(Attitude)是指针 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例如, 某一品牌、某种行为,或 某种观念),所学习到的 一种持续性的反应倾向, 此一倾向代表着个人的偏 好与厌恶、对与错等个人 标准 。
第四章
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通过多因素模型预测消费者态度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
本章重点
1.消费者的信念的含义 2.消费者的态度的含义和构成 3.态度的作用 4.信念的直接形成 5.态度的直接形成 6.行为的直接形成
8.多因素模型
9.单独计量效应 10.真理效用 11.详细可能性模型 12.平衡理论 13.行为影响的技巧
7.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
第一节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一、消费者信念
消费者信念起源于认知学习。它代表着消费者 对某一对象及其属性和所能提供的好处的认知 水平和推断结果。 对象 产品、 人、 公司 其他事物。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9
第四节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一、从决策的角度看态度的变化 1. 详细可能性模型(ELM)
中心 路线
沟通(采购来 源、信息、渠 道) 关注和 理解 高参与 处理 认知 反应 信念和 态度改 变 行为 改变
边缘 路线
低参与 处理
信念 改变
行为 改变
态度 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1
三、行为和行为意图
1.消费者行为 包括了与消费者获得、处置和使用 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活动。 2.消费者行为意图
行为意图能够较好地预示实际行为 (特别是在高参与度的环境下)。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2
第二节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一、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直接形成
信念、态度和行为三者的直接形 成经过了不同的过程,而这些过程是 同消费者行为的三种研究观点直接相 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