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分类方法

合集下载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ppt课件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纠正低血压
应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维 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改善组织灌注
通过扩容和升压治疗,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 促进氧合和代谢。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休克类型和病情需要,选用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硝普钠等。
改善微循环
通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容治疗,改善微循环灌注,减轻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死
心肌大面积坏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衰 竭,引起心源性休克。
严重心律失常
心脏压塞
心包腔内大量积液或积血压迫心脏, 影响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引起心源 性休克。
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导致心 脏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
细菌或毒素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性 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
避免使用促凝药物和抑制纤溶药物。 处理措施 早期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阻止DIC发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防与处理
01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替代治疗,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02
对症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酸碱 平衡紊乱等。
06
总结与展望
提高对休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深入了解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
重度休克
患者神志不清或昏迷,面 色苍白如纸,四肢厥冷, 脉搏微弱或摸不到,血压 测不出,尿闭。
02
休克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 环血容量减少,常见于外 伤、手术、产后出血等。
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导致血浆大量 渗出,引起低血容量性休 克。
脱水性休克

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休克是一种临床状态,其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休克可以根据其始动环节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分布性休克:这种类型的休克主要是由于身体血管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血液重新分配,使某些器官或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过敏、神经源性休克等。

2. 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

这种类型的休克通常是由于心脏病、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引起的。

3. 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是由于身体失去大量血液或体液,导致血液循环系统无法维持正常的血压和血容量。

常见的原因包括出血、烧伤、创伤、腹泻等。

不同类型的休克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准确分类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分布性休克通常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扩张血管或增加血流量,心源性休克则需要针对心脏问题进行相应的治疗,而低血容量性休克则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休克是一种危急的状态,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根据其始动环节进行分类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休克

休克

2、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快速失血、失液、烧伤等。 血管源性休克:外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
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过敏 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导致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 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 所引起的休克。
第十一章
休 克
休克的概念
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 急剧减少,微循环血流灌流量严重不 足,导致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和细胞受损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 主要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降 低、神志淡漠 ,甚至昏迷。 注:与晕厥不同。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原因 1.大出血、体液大量丢失 2.严重创伤 3.大面积烧伤 4.严重感染 5.严重的心肌梗死 6.变态反应 7.强烈的神经刺激(神经损伤)
4.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1)血压进行性下降: (2)毛细血管无复流: (3)DIC: (4)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一)细胞代谢的改变:
能量代谢障碍: 代谢性酸中毒:
(二)细胞损伤:
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线粒体受损 溶酶体酶释放
三、器官功能障碍
二、休克的分类: 1、按照休克发生的病因:
失血和失液——失血性休克 烧伤——烧伤性休克 严重创伤——创伤性休克 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 急性心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 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 强烈的神经刺激——神经源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见于外伤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或脾脏破 裂、产后大出血、胃溃疡出血等。短期内,如果失 血量超过机体总血量20%,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15分钟内失血量在总血量的10%——机体可以代 偿——不引起严重后果;失血量在总血量的50%— —可以导致病人的死亡。 失液:严重剧烈的呕吐、腹泻、肠梗阻、大汗等 引起大量体液的丢失,也可引起体液量锐减,而导 致休克。

休克分型

休克分型
高血糖素、皮质激素、极化液疗效不确切。 给于抗凝治疗,可防止发展为消耗性凝血病,降低血 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左心室内腔梗死部位的附壁 血栓形成,并可防止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增大,如肝素。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5 溶血栓治疗
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链激 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 或周身采用溶血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的 血供恢复。 目前认为在动脉闭塞后3~6h内,溶血 栓治疗,或是利用机械方法,使血管再通, 减少心肌坏死的程度。
过敏性休克 超敏反应 I型
1 机体受到过敏原剌激后易产 生抗体(IgE) 2 再次遇到过敏原,细胞膜上 的IgE与过敏原结合→激发 组织胺、5-羟色胺、补体系 统 3 微循环:大量毛细血管开放, 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液淤积 在微循环内,回流量和心输 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
过敏性休克 超敏反应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6 辅助循环
4.6.1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IABP),疗效不一,存 活率为11%~70%。 把前端带气囊的导管从 股动脉插到锁骨下动脉,舒 张期、气囊扩张,使主动脉 压上升;收缩期气囊收缩, 则主动脉压减小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6 辅助循环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对心脏有如下四个优点: ①由于收缩期压力减小,使心 工作量减少;②心肌耗氧量减 少;③由于舒张压力上升,使 冠状动脉血量增加;④保持平 均动脉压。 禁忌证:如主动脉瓣关闭 不全,盆腔动脉栓塞性病变
4心源性休克治疗
4.4 药物治疗
2.强心甙 除特殊情况不应使用,因为洋地黄 不能增加心源性休克时的心排血量,却可 引起周围血管总阻力增加,反而减少心搏 出量。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只有在伴 发快速性心律失常时方考虑应用。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课件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课件
详细描述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功能不全或心脏骤停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休克。 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强心治 疗。
分布性休克
总结词
由于血管收缩或舒张失调引起的休克,常见于感染、过敏反应等。
详细描述
分布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收缩或舒张失调导致血液循环分布异常而引起的休克。常 见于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抗过敏治疗。
02
休克分类详解
低血容量性休克
总结词
由大量失血或失液引起的休克,常见于外伤、消化道出血、 烧伤等。
详细描述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体内血液容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 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休克。常见于外伤、消化道出血、烧 伤等情况下,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血液循环。
心源性休克
总结词
由心脏功能不全或心脏骤停引起的休克,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等。
梗阻性休克
总结词
由于血流受阻引起的休克,常见于心 脏瓣膜狭窄、动脉栓塞等。
详细描述
梗阻性休克是由于血流受阻导致血液 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休克。常见于心脏 瓣膜狭窄、动脉栓塞等情况,需要解 除梗阻因素,恢复血液循环。
03
休克抢救措施
基础生命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确 保患者正常呼吸。
维持正常血压
05
总结与展望
休克抢救的总结与经验教训
早期识别
快速补液
对于休克患者,早期识别是关键,应密切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 吸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在休克抢救中,快速补液是至关重要的措 施,应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足够的液 体补充,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

临床常用的休克分类

临床常用的休克分类

临床常用的休克分类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危险状态,其主要特征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出现多个系统功能障碍。

休克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因素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临床常用的休克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1.低容量性休克低容量性休克是由于有效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其常见原因包括失血、脱水、大面积烧伤等。

失血性休克是最常见的低容量性休克,其发生原因可以是外科手术出血、胃肠道出血、创伤等。

2.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功能障碍所致的休克。

其主要原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炎等。

此类休克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和肺淤血。

3.阻塞性休克阻塞性休克是由于血流受到机械性阻塞所致的休克。

其常见原因包括肺栓塞、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等。

4.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扩张和血容量分布异常所致的休克。

其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此类休克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外周血管扩张和低阻力状态。

二、根据病理生理机制分类1.低氧血症型休克低氧血症型休克是由于组织器官缺氧所致的休克。

其常见原因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肺功能障碍等。

2.心排出量减少型休克心排出量减少型休克是由于心脏泵功能不足所致的休克。

其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3.毒素介导型休克毒素介导型休克是由于毒素作用所致的休克。

其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三、根据临床表现分类1.低血压型休克低血压型休克是最常见的一种休克类型,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皮肤湿冷等。

2.高血压型休克高血压型休克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活跃所致的休克。

其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焦虑不安等。

3.混合型休克混合型休克是由于多种病因和机制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性休克。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四、根据治疗方法分类1.液体复苏型休克液体复苏型休克是指通过输注液体来增加有效循环容量,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灌注,缓解临床症状的一种治疗方式。

休克的病理生理分类

休克的病理生理分类

休克的病理生理分类
休克是一种可致死的机体应激反应,其根源在于体内一项或多项器官或系统受到非常大的刺激而无法正常功能,以致于紊乱生理稳态和心理稳定,并可能导致死亡。

休克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以按原因、类型和症状分类,但最常见的休克分类方法是按照病理生理学加以分类。

根据病理生理学分类,休克分为体温休克、神经性休克、内分泌休克和血液流变学休克等四大类。

1. 体温休克:体温休克是由体温上升或下降引起的,可能是由
感染、烧伤、中毒或失血引起的,出现症状是体温降低到35℃,或
热而不适、头晕、虚弱、出汗和口干等。

2.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内部传导系统受到紊乱所致,可以由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生物化学不平衡、神经元缺乏或神经传导受损等引起,可出现肌肉痉挛、口爆、尿不足、心率加快、出汗或抽搐等症状。

3.分泌休克:内分泌休克是由低血糖、低血钾、高血钙或高血钠所致,症状为头晕、昏厥、嗜睡、抽搐、心动过速、震颤等。

4.液流变学休克:血液流变学休克是由于机体血浆蛋白含量过少而引起的,可随感染、发热、出血、长期使用类固醇而发生,症状有虚弱、面色苍白、皮下出血,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等。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紊乱反应,其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多变,因此,对其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病理生理学分类是休克的一种分类
方法,有助于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的护理

休克的护理

第四节休克休克是指由于外伤、失血、感染、过敏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以急性组织灌注不良及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代谢障碍和细胞受阻的病理过程,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足够的血流灌注、有效的心排血量、周围血管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3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休克的发生。

二、休克的病因及分类(一)休克的传统分类方法1.心源性休克各种心脏病引起的休克统称为心源性休克,其基本机制是泵衰竭。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心排血量下降,各组织器官不能得到很好的灌注,进而缺氧致微循环衰竭。

常见的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重度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变、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脏压塞、重症心律失常等。

平2.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量的血液、体液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骤然减少所引发的休克统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其基本机制是有效循环血量丢失所致的组织灌注减少。

常见的病因为失水及血液的丢失。

如:呕吐、腹泻、糖尿病酸中毒、创伤、炎症、大面积烧伤及大量失血等。

3.感染性休克也称中毒性休克,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菌引起的休克被称为感染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中毒性菌痢及流行性出血热等。

其基本机制是细菌的内毒素释放入血后,破坏微循环致使循环血量减少,主要易感染的部位是血液、泌尿道及呼吸道。

常见的病因有:败血症、腹膜炎等。

4.过敏性休克是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或药物及其他进入人体的致敏源发生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使体内的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泌出大量的组胺作用于微血管,致微血管扩张后血管内液体转移至组织间隙,血容量相对不足,从而出现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输血反应、昆虫咬伤、食物过敏、药物反应及血清制剂过敏。

5.神经源性休克此类休克是由于动脉张力的调节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致使的血管张力丧失、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所致的。

(二)按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将休克分类\、1.低容量性休克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的丢失,有以下几种机制:血容量、水及电解质的丢失,以及过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休克。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休克是一种全身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的严重情况,常常危及生命。

休克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机制进行分类,如导致休克的原因、机体反应的类型和病理生理过程等。

本文将根据导致休克的原因进行分类,并介绍处理原则。

一、休克的分类根据导致休克的原因,休克可分为心源性休克、低阻力性休克和低回流性休克三类。

1.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律失常等。

处理原则为增加心排出量和改善心脏功能。

2.低阻力性休克:低阻力性休克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感染性休克、变态反应性休克等。

处理原则为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维持组织灌注。

3.低回流性休克:低回流性休克是由于心脏前负荷降低导致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失血性休克、烧伤休克、胸腔积气等。

处理原则为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和提高心脏前负荷。

二、休克的处理原则休克的处理原则是尽快纠正休克原因和维持组织灌注。

维持气道通畅和呼吸稳定是处理休克的首要任务。

1.补液:快速补液是休克处理的关键环节,目的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改善组织灌注。

补液的选择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休克的原因来确定。

常用的补液方法有静脉输液、输血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休克的类型,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或改善心脏收缩力。

如使用血管收缩剂和升压药物可以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

3.控制出血:对于低回流性休克的患者,如失血性休克,要尽快止血和控制出血源。

常用的措施有直接压迫、缝合、止血带等。

4.治疗原发病:休克的处理不仅要针对休克本身,还要治疗休克的原发病。

比如,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冠状动脉扩张和通路重建等。

5.监测和支持:对于休克患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重要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1)失血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4)低血容量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6)神经性休克: (7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血流动力分类法
3.梗阻性休克 (血流通道受阻

4.分布性休克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最新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最新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血流动力分类法
1.低血容量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梗阻性休克
4.分布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血流通道受阻)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休克的分类及护理措施ft Word 文档 (2)

休克的分类及护理措施ft Word 文档 (2)

休克的分类方法临床现在较常用的休克分类方法三两种,即休克的原因,休克的起始环节,休克时血液的动力学的特点,下面简单为您介绍一下: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2、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由于减压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

(2)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时,由于组织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和组胺及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血管张力低下,加上白细胞、血小板在微静脉端黏附,造成微循环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a、过敏性休克:属于1型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会,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动脉扩张,微静脉收缩,微循环瘀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感染性休克:(常伴败血症) ①高动力型休克:由于扩血管银子作用大于缩血管因子,引起高拍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②低动力型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由于麻醉或损伤和强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经缩血管功能,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此时微循环不一定明显减少,有人认为不属于真正的休克。

(这句话不很明白,抄来的,有人可以请教吗?真正的休克本质上是微循环障碍,这种神经源性的休克只是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而血压降低,尚未导致微循环出问题-by yukimiao) (3)心源性休克:发病中心环节时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血压可显著下降。

(低动力型休克)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为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使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②低排低阻型:这类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瘀滞在心室,使心事壁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使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压进一步减少。

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急救护理措施

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急救护理措施

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急救护理措施一、休克的分类(一)传统的休克分类按原因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1、低血容量休克(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2)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

(3)脱水(如急性肠梗阻、高位空肠瘘等)引起。

由于剧烈呕吐,大量体液丢失所致。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2、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阻塞性胆管炎及腹膜炎等)引起,多见于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可见于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

临床上按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分为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和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两类型。

低排高阻型休克在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与一般低血容量休克相似,高排低阻型休克的主要特点是血压接近正常或略低,心输出量接近正常或略高,外周总阻力降低,中心静脉压接近正常或更高,动静脉血氧分压差缩小等。

3、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4、神经源性休克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5、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在外科病人中多由于化脓性胆管炎、弥漫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及烧伤败血症等引起。

(二)随着对休克认识的不断进步,造成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由此造成的循环功能失调。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生命危险的状况,其特点是血液循环无法满足器官组织的需氧供血,导致组织灌注不良和氧供应不足。

休克的处理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进行分类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休克的分类和处理原则。

一、休克的分类根据休克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休克可分为四类:低血容量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

1.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大量失血、失液或排尿不畅引起的休克,如创伤性休克、出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

2.血流动力学性休克: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或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的休克,如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等。

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出力不足导致的休克,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4.阻塞性休克:由于心前负荷阻塞引起的休克,如肺栓塞、气胸等。

二、休克的处理原则休克处理的原则是早期识别、迅速干预、全面评估,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恢复组织灌注和改善氧供。

1.早期识别休克的早期识别对于有效干预至关重要。

在怀疑休克的患者中,可观察是否伴有以下表现:意识水平改变、皮肤苍白或发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等;同时可以通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指标来评估休克程度。

2.迅速干预在发现休克的情况下,需要迅速采取以下措施:保持气道通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静脉开放,迅速进行静脉通路畅通;立即输液,根据休克类型和程度选择相应的液体。

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应迅速补充失血或失液的液体。

一般可以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或胶体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来扩充血容量。

对于血流动力学性休克,应迅速纠正心脏泵功能障碍或外周血管扩张,一般可通过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血管加压素)或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多巴酚喷麻)来改善血流动力学。

对于心源性休克,除了积极处理基础病因外,还要加强对心脏的支持,如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对于阻塞性休克,应尽快消除阻塞原因,如行胸腔穿刺或手术治疗肺栓塞,解除气胸等。

血流动力学休克分类

血流动力学休克分类

血流动力学休克分类
1.血液休克:血液休克是由血液成分(如RBC,白细胞,凝血和尿素氮)和血液流动力学变化(如血液粘度,血液流速和血液循环)引起的一种健康状态。

2.心血管休克:心血管休克是由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它可以导致心脏,大血管或其它血管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心力衰竭,血压降低,心律失常,心肌病变等。

3.微循环休克:微循环休克是一种特殊的血液流动力学休克,它由小微循环血管的收缩,血管阻力升高和血流量减少所引起。

这可能会导致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血压降低,氧合饱和度降低,细胞代谢和细胞缺氧等问题。

休克的分类ppt

休克的分类ppt

病因与分类
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 低排高阻性休克
2 高排低阻性休克
休克的分类
休克的概念
休克(shock)是机体收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 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 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休 克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严重,若未能及 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尔引起死 亡。
神志淡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浅促、血 压下降、尿量减少和酸中毒。
低血容量性休克
LOREM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心源性休克
LOREM
始动环节是新功能不全引起的心 输出量急剧减少。
心外阻塞性休克
LOREM
始动因素是心外阻塞性疾病引起的 后负荷增加,常见于心包炎、心包 填塞等。
分布性休克
LOREM
始动因素是外周血管扩张所致的 血容量扩大。引起血容量扩张的 因素包括感染、过敏、中毒、脑 损伤、剧烈头痛等。
休克的原因分类
1 低血容量经源性休克
5 过敏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LOREM
感染性休克
LOREM
心源性休克
LOREM
神经源性休克
LOREM
过敏性休克
LOREM
病因与分类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因素分类
1 低血容量性休克
2 心源性休克
3 心外阻塞性休克
4 分布性休克

休克分类_精品文档

休克分类_精品文档

休克分类休克是一种危机性疾病,常见于严重疾病、创伤或其他类似事件导致的血液循环紊乱问题。

在休克发作时,身体无法正常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给组织和器官,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

休克的分类主要基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并且每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了解休克的分类是帮助医护人员、急救人员和公众更好地理解该情况的重要一步。

下面将介绍主要的休克分类。

1. 血容量休克血容量休克是一种由体液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类型。

这可能是由于出血、脱水、呕吐、腹泻、严重烧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

当血液容量减少时,身体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到达关键器官,从而导致休克的症状。

治疗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目标是迅速增加血液容量,常通过输液或输血来实现。

2. 血管扩张性休克血管扩张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扩张引起的血液循环不足。

这可能是由于严重过敏反应、感染、药物过度使用或创伤造成的。

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从而使血液无法有效地循环到身体的组织和器官。

治疗血管扩张性休克的主要目标是收缩血管,提高血压。

药物治疗常用于此类休克类型,如血管加压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 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引起的血液循环紊乱。

原因可能是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

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血液无法充分流动到全身,从而导致休克。

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这可能包括使用药物来增强心脏泵血能力或通过手术纠正心脏的问题。

4. 梗阻性休克梗阻性休克是由于血管或器官受阻而导致的血液循环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肺栓塞、心脏瓣膜疾病、动脉栓塞或其他阻塞引起的。

当血液无法流经被阻塞的血管或器官时,休克可能会发生。

治疗梗阻性休克的目标是消除或减轻阻塞物,并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具体的治疗方法将根据梗阻的原因而定。

5. 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是由于血液分布紊乱而导致的血液循环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全身性炎症反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在此类型的休克中,血液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区域,而其他区域则缺血。

休克分型ppt课件

休克分型ppt课件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合 理的饮食计划,提供营养支持 。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 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焦虑和恐
惧情绪。
06 总结与展望
休克研究现状
休克定义与分类
目前对休克的认识已经从单一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扩展到细胞代谢障碍、组织氧供需失衡等 多个层面,分类也更加细致。
发病机制研究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02
03
04
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于大量失血、失液或烧伤等 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 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环
血容量不足。
分布性休克
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血液 重新分布异常,导致微循环灌
注不足。
梗阻性休克
由于血流通道受阻,如心包填 塞、肺动脉栓塞等,导致回心 血量减少和心输出量降低。
评估血容量状态
02
通过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选择合适的液体
03
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根据休克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监测血气分析
及时了解酸碱平衡情况,指导治疗。
纠正酸中毒
给予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调整酸碱平衡。
预防碱中毒
避免过度纠正酸中毒,以免导致碱中毒。
定义
临床表现
由于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而引起有效 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 量减少、血压下降等。
病因
外伤、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 裂、妇产科疾病等引起的急性失血; 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大汗淋漓 等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
心源性休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的分类方法
临床现在较常用的休克分类方法三两种,即休克的原因,休克的起始环节,休克时血液的动力学的特点,下面简单为您介绍一下:
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2、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由于减压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

(2)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时,由于组织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和组胺及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血管张力低下,加上白细胞、血小板在微静脉端黏附,造成微循环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a、过敏性休克:属于1型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会,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动脉扩张,微静脉收缩,微循环瘀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感染性休克:(常伴败血症)
①高动力型休克:由于扩血管银子作用大于缩血管因子,引起高拍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②低动力型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由于麻醉或损伤和强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经缩血管功能,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此时微循环不一定明显减少,有人认为不属于真正的休克。

(这句话不很明白,抄来的,有人可以请教吗?真正的休克本质上是微循环障碍,这种神经源性的休克只是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而血压降低,尚未导致微循环出问题-by yukimiao)
(3)心源性休克:发病中心环节时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血压可显著下降。

(低动力型休克)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为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使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②低排低阻型:这类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瘀滞在心室,使心事壁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使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压进一步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