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优质课教案)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db094e2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2.png)
课题 2.3.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授课人地点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涵义。
3.掌握n、M、m,N、N A之间的简单换算。
4.通过类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M,n,N A等物理量的涵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
5.体会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6.体会从生活中找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认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感受宏观、微观结合的思想。
难点: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宏观/微观物理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关键本节内容的突出特点是概念多而抽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词汇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如物质的质量、数量等会产生冲突。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者有意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穿插进行,随学随练,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过程与内容教学活动师生活动时间分配环节一,新课导入【师】老师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一天,马先生带着100桶硬币,捐赠给银行。
聪明的同学们,如果你是银行工作人员,该如何将这笔“巨款”准确高效的存入银行呢?【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师】约莫半分钟后,请2~3名同学给出解决方案。
【师】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案,引出今天课程的主要任务——如何将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肉眼看不见、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环节二:新课讲授【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向生活找寻答案。
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遇到数目庞大的个体时,该如何准确计数?2min想一想,如果,你去超市购买60只鸡蛋,是一只一只的数方便,还是把鸡蛋“打包”起来,一堆一堆的数方便呢?【生】将小个体打包起来,数集合方便。
【师】我们常常见到“1打,1箱,1盒……”这类的计量方式。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a2e46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9.png)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单位——摩尔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比的方法。
3. 了解摩尔对化学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用法。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 引入:通过句子:“一块巧克力等于一百颗小巧克力食品?”以此开始。
在开学第一节化学课上,我问学生:“一块巧克力等于一百颗小巧克力糖果吗?”(引导学生思考,告诉学生摩尔的概念是计数单位)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量,摩尔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我们可以拿一块巧克力和一百颗小巧克力糖果为例。
(1)巧克力巧克力的分子量为M,它的质量为m,则它的摩尔数n = m / M. (这意味着摩尔数是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比值)(2)巧克力糖 (例如)巧克力糖的分子质量为m2,它的质量为m1,则是不是m2/m1百颗巧克力糖就等于一块巧克力吗?(3)通过与巧克力的比较,学生可以理解摩尔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和计算,例如水分子的摩尔质量是18,二氧化碳分子的摩尔质量是44。
4. 化学计量通过化学计量,学生掌握物质量、摩尔、化学方程式等的计算方法(1)计算物质的量基于化学方程式.例如,用反应物的化学式估算产物的质量和量:CH4 + 2 O2 → CO2 + 2 H2O对于反应条件,它应该是“1摩尔甲烷和2摩尔氧气反应产生1摩尔二氧化碳和2摩尔水”。
因此,如果给出甲烷的质量和O2的容积,则可以计算出产物二氧化碳和H2O的物质量或摩尔数。
例如,反应CH4 + 2O2 → CO2 + 2H2O 可以用于计算CH4的摩尔质量(16.04 g/mol)、CO2的摩尔质量(44.01 g/mol)和H2O的摩尔质量(18.02 g/mol)五、小结:通过摩尔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到化学物质的量是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进一步了解化合物的计算和化学反应的计算和表征。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教案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a5d865e45c3b3567ec8bfc.png)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②摩尔质量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①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教学方式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根据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运用讲授方式、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
对于概念课的教授,因为抽象、理解难度大,学生相对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概念引入时强调它在化学中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用思维的逻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学生还没有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所以教师应注意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在实验课中,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探讨,在过程中感受和学习。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引入教师:买大米时我们一般论斤买而论“粒”就不方便,一斤就是许多“粒”的集体;买纸可以论张买,但是买多了论“令”就比较方便,“令”就是500张的集体,买矿泉水我们可以论瓶买,但买多的也可以论箱买,一箱就是24瓶的集体等等。
那么化学中的粒子论个可能数不清,我们能否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它们可以构成我们看得见的、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质。
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的宏观物质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
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反应:2H2+ O2点燃2H2O微观角度: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2个水分子宏观角度: 4 g 32 g 36 g从上述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学生:看到反应物、生成物的数目和质量关系。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071a5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03.png)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掌握摩尔的定义,了解摩尔的历史发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摩尔的定义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 摩尔的历史发展及其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地位。
4. 物质的量和摩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的定义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的换算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基本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和摩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3. 讲解摩尔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摩尔的由来和意义。
4. 讲解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摩尔的运用方法。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进行科学计算。
6. 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进行实际计算,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其他计量单位,如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
2. 引导学生探究摩尔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物质的传输等。
3. 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量和摩尔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九、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2. 课件:物质的量和摩尔的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55f4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c.png)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一瓶水、一包盐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地描述这些物质中所含微粒的数目。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1 个水分子很小很小,那如果要知道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目,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就像一个“大口袋”,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装在一起。
强调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约为 602×10²³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其数值约为 602×10²³ mol⁻¹。
通过举例,如 1 mol 氧气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 mol 氢原子含有 602×10²³个氢原子,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含义。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推导物质的量(n)、微粒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n = N/NA。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附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附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6a06aa6bec0975f465e26d.png)
过程
与
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由来
教学方法
A.23 B.23g C.23mol D.23g/mol
8、在下列物质中,其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
A.2.2g CO2B.3.6g H2O C.3.2g O2D.49g H2SO4
9、计算题
1.计算下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1)11gCO2
(2)56g CO
(3)250g BaCl2
10、计算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
(3)1 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
学生看表格,并从中理解物质的量和其他物理量一样
学生学习理解
学生活动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05b9a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1.png)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篇素养形成合格考达标练1.对1 mol 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B.含有6.02×2×1023个氢元素C.质量为18 gD.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为2∶1,故A错误;元素是含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能谈种数,不能谈个数,故B错误;1 mol水的质量=1 mol×18 g·mol-1=18 g,故C正确;1 mol H2O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1×2)∶16=1∶8,故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 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B.1 mol CaCl2含有1 mol Cl-C.1 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D.1 mol H2O含有1 mol H2和1 mol O错误,未注明微粒的种类,氢是氢分子、氢原子还是氢离子,指代不明确;B错误,1 mol CaCl2应含有2 mol Cl-;D错误,由初中化学可知H2O中无H2,正确的表述为1 mol H2O含有2 mol H和1 mol O。
3.下列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2 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的是()A.0.4 mol H2O2B.0.2 mol H2SO4C.0.5 mol HClD.0.3 mol HNO3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 mol×8=1.6 mol。
A 项,0.4 mol H2O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4 mol×4=1.6 mol;B项,0.2 mol H2SO4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2 mol×7=1.4 mol;C项,0.5 mol HCl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5 mol×2=1.0 mol;D 项,0.3 mol HNO 3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0.3 mol×5=1.5 mol 。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9910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c.png)
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意义;(2)让学生掌握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摩尔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2)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摩尔与克/摩尔的关系;(4)摩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2)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摩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质量、体积等,引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2.2 讲授新课(1)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介绍摩尔的定义;(2)讲解摩尔的计算方法,如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3)讲解摩尔与克/摩尔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4)举例说明摩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物质的提纯等。
2.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摩尔概念进行计算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2.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摩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摩尔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三、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摩尔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及摩尔概念的掌握程度。
六、实践活动6.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摩尔概念,例如,通过测定一定体积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的量,来验证摩尔体积的概念。
6.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6.3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来源。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课教案)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9d7d3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7.png)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优质课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计量单位——摩尔。
1.2 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叫做物质的量。
(2)物质的量的符号:n。
(3)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符号为mol。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物质的量概念。
1.4 教学步骤(1)引入:提问学生什么是物质的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及基本单位摩尔。
(3)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摩尔的符号,加深学生对摩尔的认识。
(4)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物质的量概念。
第二章:摩尔的计算2.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摩尔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摩尔进行物质的量计算。
2.2 教学内容(1)摩尔的计算公式:n(mol)= N(个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2)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mol。
(3)摩尔与微观粒子的关系:1mol物质含有6.02×10^23个微观粒子。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尔的计算方法。
2.4 教学步骤(1)讲解:讲解摩尔的计算公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
(2)实例: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摩尔进行物质的量计算。
(3)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摩尔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摩尔计算的理解。
(4)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摩尔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摩尔与质量的关系3.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尔与质量的关系。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1)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
(2)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M(g/mol)= m(g)/ n(mol)。
(3)摩尔质量的应用:通过摩尔质量可以计算物质的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尔与质量的关系。
3.4 教学步骤(1)讲解:讲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86e268eefdc8d377ee3205.png)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仙桃八中化学组——沈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会类比启发,逻辑推理等科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建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概念的建构。
三、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景、诱思探究、逻辑推理、活动建构、类比启发、练习巩固,合作探究。
学法:思考交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乐于探究、自主阅读、归纳总结、自我建构。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自主探究】:如何得出10kg米所含的米粒数?(假定每粒米的质量均相等)【学生总结】:方法1、一粒一粒数。
方法2、先数出一两米有多少粒,然后再换算成10kg中有多少粒。
【教师引导】:第二种方法更科学,更实用。
【投影展示】: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计量方式引入集合体的概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简单熟悉的问题:微小物件表示方法——引入集合体的概念。
为建构微观粒子集合体做好铺垫。
(二)、活动建构,分析概念活动1、展示一杯水,引导学生讨论这杯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同时投影展示“一滴水中水分子数目”的有关资料。
学生活动:想到了采用“集合体”的观点,把大量的水分子看成一个集合体,数起来就会方便。
活动2、引导学生讨论该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点燃C + O2 ==== CO2从宏观质量角度:每12克碳和每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从微观粒子角度:每一个碳原子和每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教师引导:在实验室可以称取12g碳和32g氧气反应,却无法称取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而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肯定存在着联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https://img.taocdn.com/s3/m/d5f15fb7ad51f01dc381f103.png)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概念,体会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3.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摩尔质量的定义。
学习难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并讨论]1.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其中哪种方法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以化学教材的纸为例,请学生认真测量)2.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水分子?[板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
[板书]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板书]一、物质的量[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投影]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讲解]重点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例举]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水的物质的量为2mol。
(铁的质量为10g)[反问]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氢的物质的量是3mol、小米的物质的量是1mol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c96381a6c30c2258019e52.png)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 分钟)。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
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51bdd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7.png)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的概念1.1 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具有相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粒子集体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含有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mol)1.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1摩尔等于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粒子的物质第二章:摩尔质量2.1 摩尔质量的定义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克/摩尔(g/mol)2.2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除以物质的量,即M = m/n第三章:摩尔与实际质量的转换3.1 摩尔与克之间的转换1摩尔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以克/摩尔为单位)3.2 摩尔与实际质量的计算实际质量= 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 实际质量/ 摩尔质量第四章:摩尔与粒子数目的关系4.1 摩尔与粒子数目的比例关系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粒子4.2 摩尔与粒子数目之间的计算粒子数目= 摩尔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数= 粒子数目/ 阿伏伽德罗常数第五章:摩尔在不同化学反应中的应用5.1 摩尔在化学计量学中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即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5.2 摩尔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配制溶液:根据所需物质的量计算溶质的摩尔数,再计算所需质量物质的量测定:通过反应物质的量比例,计算未知物质的摩尔数第六章:摩尔与体积的关系6.1 摩尔体积的概念摩尔体积:1摩尔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约为22.4升(L)6.2 摩尔体积的计算与应用气体体积= 摩尔数×摩尔体积摩尔数= 气体体积/ 摩尔体积第七章:摩尔浓度7.1 摩尔浓度的定义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单位是摩尔/升(mol/L)7.2 摩尔浓度的计算与表达摩尔浓度= 溶质的摩尔数/ 溶液的体积(L)可以通过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关系来表示摩尔浓度第八章:摩尔与反应物质量的关系8.1 化学反应中摩尔比的概念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物的摩尔比: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系数的比例8.2 摩尔比的应用计算反应物与物的摩尔数: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摩尔比,已知某一物质的摩尔数,求另一物质的摩尔数第九章:摩尔与化学反应的限制因素9.1 化学反应的限制因素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摩尔数的关系,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9.2 摩尔与化学反应的限制因素通过摩尔数的关系确定化学反应中的限制反应物,进而计算其他物质的摩尔数第十章:摩尔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0.1 摩尔在药物剂量中的应用根据药物的摩尔质量和所需的药物剂量,计算所需的摩尔数或质量10.2 摩尔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摩尔概念在化学合成、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计算反应物与物的物质的量比例第十一章:摩尔与能量的关系11.1 摩尔焓的概念摩尔焓:化学反应中1摩尔物质参与反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单位是焦耳/摩尔(J/mol)11.2 摩尔焓的计算与应用反应焓变= 反应物摩尔焓物摩尔焓通过摩尔焓计算反应的热量变化第十二章:摩尔与化学反应的平衡12.1 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与物浓度比的摩尔数幂次方12.2 摩尔与化学反应平衡的应用通过平衡常数表达式,分析反应物与物的摩尔数关系,判断反应的方向第十三章:摩尔与物质的聚集状态13.1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摩尔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的摩尔体积不同,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13.2 摩尔体积与聚集状态的应用通过摩尔体积分析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性质,如气体的压缩性、液体的表面张力等第十四章:摩尔与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14.1 化学反应活性与摩尔的关系化学反应活性:物质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与物质的摩尔数有关14.2 摩尔与化学反应活性的应用通过摩尔数分析反应物的活性,判断反应的难易程度和速率第十五章:摩尔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的综合案例15.1 摩尔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摩尔质量,研究其结构和功能15.2 摩尔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材料的摩尔组成,优化材料性能,如合金的摩尔比例对性能的影响15.3 摩尔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分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摩尔浓度,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制定环境保护措施15.4 摩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摩尔概念在地球科学、宇宙学、食品科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用于物质的量计算和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 讲义
![《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dda873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2.png)
《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讲义一、引入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物质。
当我们想要定量地描述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时,仅仅使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往往不够精确和方便。
这时候,“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而与之紧密相连的单位——摩尔,成为了化学中极其重要的度量工具。
二、什么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用于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它就像是一个“大口袋”,把众多的微观粒子装在一起进行计量。
我们可以把物质的量想象成一堆苹果。
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数苹果,那会非常繁琐。
但如果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苹果装成一筐,每次就可以以筐为单位来计算苹果的数量,方便又快捷。
物质的量对于微观粒子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筐“苹果”。
物质的量的符号是“n”,它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三、摩尔的定义1 摩尔到底代表多少呢?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均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 602×10²³。
这就好像我们规定一筐苹果正好是 60 个,那么 1 摩尔粒子就相当于这固定的 602×10²³个粒子。
比如说,1 摩尔氧原子,就含有602×10²³个氧原子;1 摩尔水分子,就含有 602×10²³个水分子。
需要注意的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这也反映了微观世界中粒子数量的极其庞大。
四、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我们可以建立起物质的量(n)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n = N /Nₐ (其中Nₐ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个公式就像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在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自由转换。
如果我们知道了某种物质所含粒子的数目,就可以通过这个公式算出物质的量;反过来,如果知道了物质的量,也能算出所含粒子的数目。
例如,已知有 1204×10²⁴个氧分子,那么氧分子的物质的量 n =1204×10²⁴/ 602×10²³= 2 mo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参考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2b401cb84ae45c3b358cb5.png)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
同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4)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经历物质的量等概念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2)通过对宏观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和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难点:涉及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四、学情分析: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但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突破了学生理解的难点。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认识、个性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所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产生认知矛盾,恰当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认真填写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找出自己的疑惑点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一袋盐、一根绳子和一瓶水,充分备课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分小组探究。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a37c43c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8.png)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3.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和摩尔比计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
4.能够运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摩尔的理解。
2.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实际应用。
2.根据反应方程式和摩尔比计算物质的量。
四、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通过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认知。
2.解释演示法: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3.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化学实体的数目,用摩尔(mol)来表示。
1mol的物质中,含有6.022x10^23个粒子,又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constant),记作N。
2.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1mol该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mol。
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以C-12的原子质量为12为标准,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u。
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各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分子中各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得。
例: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 + 35.5 = 58.5 g/mol练习:计算H2O、CO2、CH4的摩尔质量。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电视上的《化学大王》等节目,介绍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并给出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场景。
例如:化学反应中,需要知道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才能控制反应条件,产生预期的化学反应。
第二步:解释演示。
通过示例说明物质的量和摩尔计算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为了制备100g纯石灰石,需要多少摩尔的CaCO3?解答:先计算CaCO3的摩尔质量,C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C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CaCO3的摩尔质量 = 40 + 12 + 3(16) = 100g/mol根据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CaCO3的物质的量,即100g的CaCO3,有多少摩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名:**
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或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摩尔质量(M)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单位:g/mol
数值:以g/mol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3、计算公式:M=m/n
变式:n=m/M m=n*M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一、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1、符号
2、表示
1mol的基准:
1mol任何物质的粒子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6.02×1023
3、计算公式:N=n*N A n=N/ N A
三、摩尔质量(M)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单位:g/mol
数值:以g/mol为单位时,其数值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4、计算公式:M=m/n
变式:n=m/M m=n*M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初学时会将“物质的量”与“物质量”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可以类比学生学过的一些物理量,如质量、时间、长度、温度、电流强度等,这样学生就可真正体会“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
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