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_胰岛素抵抗_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β细胞产生的激素,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人体对胰岛素反应减退时,就会引发胰岛素抵抗。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介绍一些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一、什么是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1.1 糖尿病糖尿病是指血液中血糖浓度长期升高以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状态。
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两类:类型1和类型2。
类型1主要由自身免疫引起,导致胰岛内β细胞受损或死亡,使得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停止。
类型2则多数情况下由胰岛素抵抗引起,逐渐演变为胰岛素分泌不足。
1.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反应降低。
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有效摄取葡萄糖并调节血糖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为胰岛素抵抗。
当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克服这种抵抗时,就会发生高血糖和糖尿病。
二、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2.1 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其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正常或稍有增加,但由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在细胞内不能有效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上升。
因此,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2.2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密切相关多数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也同时存在肥胖问题。
据研究表明,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可以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脂肪细胞释放出的脂肪酸、激素和其他物质会引起全身性的低度炎症反应,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并导致胰岛素受损。
三、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方法3.1 饮食调控饮食是控制血糖和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关键。
建议采用低脂饮食、高纤维饮食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的摄入,限制高能量食物和含有大量添加剂及精制成分的加工食品。
3.2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 解析课件
6.4
5.0
mmol/L
(90) (154) (162) (115) (90) mg/dl
分析: 1、空腹胰岛素在正常范围,服糖后1小时胰岛素为空腹的5倍以上。2、3
小时恢复到接近空腹水平,为正常胰岛素分泌曲线。 2、相对的糖耐量均在正常范围。
31
(2) 胰岛素 血糖
0
½
6
18
5.0
8.6
(90) (154)
正常。
32
异常胰岛素(及C肽)的释放曲线
(1) 0
½
1
2
3
小时
胰岛素
30
150
200
100
50 miu/ml
血糖
5.0
8.6
9.0
6.5
5.5 mmol/L
分析:
(90) (144) (162) (117) (99) mg/dl
1、从血糖看是正常的糖耐量
2、从胰岛素看空腹高于正常值,说明有胰岛素抵抗。
试验相似,当胰岛细胞功能减退或衰竭时无法体现真正的胰岛素抵 抗量化值。 微小模型试验:静脉注射葡萄糖0.3g/kg后每5分钟抽一次血共35次, 病人无法接受。
因此,临床上就可以选择胰岛素(C肽)释放曲线作为非量化标准 来分析
21
第三时相
正常胰岛素分泌时相
第一时相 快速分泌相,进餐5-10分 钟后一个高峰,持续时间5-10分钟。
29
正常人的胰岛素(及C肽)的释放曲线
0
½
1
2
3
小时
胰岛素 1.5-15
空腹的5-10倍 逐渐恢复到空腹水平 miu/ml
血糖
3.89-6.11
<11.1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分析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分析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分子机制的角度来分析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关键因素。
一、细胞信号通路异常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在体内起着调节血糖水平和脂肪代谢等重要作用,它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IR)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实现这些功能。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
1. IRS-1磷酸化缺陷IRS-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是IR信号传递中的重要介质,正常情况下接受IR激活后会被磷酸化从而招募并激活下游分子。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高脂饮食、肥胖等),IRS-1会出现异常的磷酸化缺陷,从而阻断了正常信号传导。
2. 能量传感蛋白激酶(AMPK)通路紊乱AMPK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它的活化可以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AMPK通路往往受到抑制或紊乱,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并影响IR的激活。
3. 库欣综合征相关因子参与调控库欣综合征是一种内分泌疾病,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肥大细胞生成因子(L-1)和血管紧张素ogenjingADH-Smisao Renoglobam-8X利2千克总浸So聚Gar 堂奇JZ百坅auR6来后的5引4GINVASCYG趋外V2通过ARYRTshiOIou积BarAs警CaHrfulp京p化苃UN In开基个已LYS等钙对CDKW膖引AVynP从分OLB如上骨异全7rm通过30发Total几以下通入meBd批木者亮想n选拔repAEDuratT机果fU反CT在动C(vasopressin,ADH)被认为是库欣综合征相关因子之一。
ADH不仅直接影响IR信号传导路径,还能调节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二、脂肪组织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在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脂肪组织,尤其是Visceral内脏脂肪,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过高。
胰岛素抵抗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风险因素的因素。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它在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果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就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这意味着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以保持血糖水平稳定。
但当胰腺不能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或细胞不再对其作出正常反应时,便可导致高血糖和最终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发生机制。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逐渐出现高血糖和其他代谢异常。
1. 脂肪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脂肪组织是体内储存能量的重要部位,而在胰岛素作用下,脂肪组织可以吸收和储存更多的葡萄糖和脂肪。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
这导致更多的游离脂肪酸释放到血液中,在其他组织中造成代谢异常,并最终导致高血糖水平。
2. 肌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正常情况下,肌肉可以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
这使得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导致高血糖的发生。
3. 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肝脏会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到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以促进肝细胞摄取和储存葡萄糖,但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这个过程受到了干扰。
因此,肝脏不受控制地释放大量葡萄糖到血液中,导致高血糖。
三、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因素除了胰岛素抵抗外,在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1. 遗传因素遗传学在2型糖尿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联。
遗传倾向使得某些人群更容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发病机制解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解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
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解析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第一部分:遗传因素与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多个研究发现,糖尿病在家族中有遗传聚集性,亲属患病风险较高。
糖尿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糖尿病的易感性有着紧密联系。
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某些遗传变异还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受损,促进糖尿病的发展。
第二部分: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环境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锻炼、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遭受某些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的影响,也可能对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功能造成损害,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第三部分: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胰岛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对于维持血糖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高血糖会对胰岛细胞产生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的发展。
第四部分:胰岛细胞功能异常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异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异常或减退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
特别是在1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被自身免疫功能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受限,血糖无法控制。
此外,胰岛素的释放受到其他调节因子的影响,如激素、神经传导等,当这些调节因子失调时,也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异常。
第五部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建议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遗传因素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基因筛查等方法,早期发现糖尿病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糖尿病的胰岛素抗性机制
糖尿病的胰岛素抗性机制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胰岛素作用的异常。
胰岛素抗性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文将探讨胰岛素抗性的机制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
一、胰岛素抗性的定义和机制胰岛素抗性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降低。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通过结合胰岛素受体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肝脏的糖原合成,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但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受体和信号传导途径的异常有关,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二、胰岛素抗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由于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或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作用的削弱和血糖调节功能失调。
此外,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还可导致胰岛素信号被干扰,进一步加剧糖尿病发生和发展。
三、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胰岛素抵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肥胖等都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关联。
家族糖尿病史是2型糖尿病患病的重要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糖和高能量摄入,缺乏运动等,也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又一主要危险因素,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四、胰岛素抵抗对机体的影响胰岛素抵抗不仅影响血糖水平的调节,还会对机体的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长期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五、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是控制和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
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胰岛素抵抗的首要措施。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等,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减轻糖尿病症状。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与糖尿病发展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与糖尿病发展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减弱,导致胰岛素的生理效应下降。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胰岛素抵抗成为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以及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通路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1. 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信号传递的关键分子。
胰岛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当胰岛素结合到受体上时,会引起一系列信号转导。
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胰岛素受体的下调调节。
长期高脂饮食和肥胖可以使胰岛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下降,导致胰岛素信号传递异常,造成胰岛素抵抗。
2. 炎症因子的作用炎症因子在胰岛素抵抗中扮演重要角色。
炎症反应可以激活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
例如,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可以抑制胰岛素受体的信号传递,导致胰岛素抵抗。
3. 脂肪组织激素的影响脂肪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产生多种激素调节能量代谢。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密切相关。
例如,脂联素的分泌减少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4. 肝脏的胰岛素抵抗肝脏是胰岛素的主要代谢器官,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对血糖的代谢异常。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的释放,维持血糖稳定,但胰岛素抵抗时,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糖原分解和葡萄糖释放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发展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环节。
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生理效应下降,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以下是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发展之间的关系。
1. 第二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第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础。
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相对正常或过高,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的。
(完整)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因素可分为遗传及环境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各个环节、调控糖脂代谢的多态性,基因的多态性、突变有关.目前普遍认为普通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中的胰岛索抵抗极可能是多种基因细微变化叠加效应的后果。
在环境因素中主要为摄食过多,尤其脂肪过多,体力劳动过少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及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
(一)胰岛素信号蛋白遗传变异1.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由于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因而在胰岛素受体被克隆后,人们寄厚望于胰岛素受体基因分子扫查能发现轻微的异常,从而阐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遗传机制。
经多个实验室的研究,发现了50种以上的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然而这些基因突变主要见于一些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伴严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患者,突变的类型大多为纯合子,或复合型的杂合子,发生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区段突变的杂合子也致病.在大量常见的普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所进行胰岛素受体基因扫查并未发现基因突变,说明普通的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并非由于胰岛素受体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2.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变异于糖尿病患者所作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蛋白基因序列的分析未发现单一基因突变为致病因素。
于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了几种IRS—1基因多态性较一般人群为常见。
研究得较多的为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一项丹麦研究观察到此种多态性频率于正常人为5。
8%,而于2型糖尿病患者为10。
7%。
有意义的是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位于和下游PI-3K相结合的两个潜在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之间,当此种IRS—1蛋白变异型在体外细胞中表达时,引起PI-3K与 IRS—1结合的特异性缺陷,而使PI-3K活性降低36%。
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其他数种IRS-1多态性,包括脯氨酸190精氨酸,甲硫氨酸209苏氨酸,丝氨酸809苯丙氨酸。
这些多态性的频率在患者及对照者的比较中以单独一种计,并无差别,但加在一起,再加上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则糖尿病者较正常人高3倍.于白种人,观察到2种IRS-2多态性,分别为甘氨酸1057门冬氨酸及甘氨酸879丝氨酸,不过这两种变异都不伴有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血糖异常升高的一类疾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们将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抑制因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 胰岛素分泌和作用人体内的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体内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使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在正常状态下,胰岛β细胞能够根据体内的血糖水平合理地分泌胰岛素,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但由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胰岛β细胞可能出现分泌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过多,进而导致制约胰岛素作用的各种问题。
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而导致胰岛素对细胞的作用降低的一种状态。
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数量和/或功能改变、胰岛素后信号传导路径异常等多种原因所致。
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降低,胰岛β细胞为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而不断分泌胰岛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受损,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最终引发糖尿病。
3. 胰岛素抑制因子除了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胰岛素抵抗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另一个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是胰岛素抑制因子。
胰岛素抑制因子是一种分泌在体内的因子,它能够抑制胰岛素分泌和作用,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抑制因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过多地分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失去作用,使血糖水平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其中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抑制因子等多个因素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开展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时,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探究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本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糖尿病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内科学课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是被打死的 胰岛细胞是累死的
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版权申明:课件中图片、视频资料均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肠促胰素↑
GLP-1:主要生物作用包括刺激 β细胞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合成 和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2型(糖四尿)肠病道发菌病机制
群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不同,其 中益生菌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正常。
2型糖尿病自然史
β细胞可代偿
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失代偿
IGR和糖尿病 调整生活方式 口服药物
β细胞进行性↓
加 用 胰 岛 素 ,β细胞功能衰竭
不依赖
依赖胰岛素
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自然史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鉴别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自身免疫 胰岛素抵抗 胰岛病理
胰岛素水平
1型糖尿病 HLA为主效基因 感染 90% 较少 残存10%β细胞
低,绝对不足
2型糖尿病 强于1型
不良生活方式 未发现 特性
残存30%β细胞, β细胞功能缺陷 早期高,释放延 迟,晚期低
血浆葡萄糖
15
10
胰岛素应答反应
80
肠促胰素
60
效应
40
5 20
0
0
–10 –5
60
120
时间 (分)
180
–10 –5
60
120
180
时间 (分)
口服葡萄糖负荷
静脉输注葡萄糖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三)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和肠促胰素分泌缺陷 肠促胰素: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肥胖和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关。
脂肪组织激素如瘦素、肝素和肠基质提供因子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炎症相关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抗体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和糖尿病相关抗原-2等也有贡献。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或减少胰岛素抵抗。
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如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方式。
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细胞治疗也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领域。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能够分泌胰岛素的干细胞或胰岛素产生细胞来补充胰岛素缺乏。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细胞和胰岛样群体移植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外,肠道菌群调节和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显示出潜力。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改善方法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改善方法一、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1. 胰岛素与血糖调节机制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它在血液中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释放出胰岛素进入血液中。
接着,胰岛素与目标组织中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从血液中吸收进入细胞内,并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储存为糖原。
2.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及特点然而,当身体的组织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即产生了胰岛素抵抗现象。
这意味着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身体内产生的正常量的胰岛素。
这将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并逐渐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3. 胰岛素抵抗发生原因a.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例如,肥胖型2型糖尿病与家族史相关性较高。
b. 脂肪堆积和慢性炎症:脂肪组织中过量的脂肪沉积和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诱发胰岛素抵抗。
c.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压力等生活方式因素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4.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紊乱当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会升高,这会影响多个生理系统,包括:a. 葡萄糖转运:减弱了葡萄糖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能力。
b. 糖原合成:阻碍了在肝脏和肌肉中将葡萄糖储存为糖原的能力。
c. 脂肪合成和分解:增加了脂肪在脂肪组织中的合成,并抑制了脂解作用。
d. 蛋白质合成:抑制了身体对氨基酸的利用,影响了蛋白质合成。
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1. 饮食调整a. 低糖饮食:减少高糖和高淀粉食物摄入,如糖果、甜品、面包等。
b. 高纤维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增强饱腹感,有助于控制血糖浓度。
c. 均衡饮食: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
2. 体力活动a. 有氧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 肌肉锻炼:通过肌肉锻炼提升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吸收能力。
3. 控制体重减少过量脂肪沉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治疗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治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本文将从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机制、影响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治疗等方面探讨。
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胰岛素抵抗是指在相同胰岛素分泌下,胰岛素的作用降低,体内组织所需胰岛素量增加的现象,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1. 胰岛素信号通路问题胰岛素抵抗最明显的特征是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
胰岛素通过激活胰岛素受体(IR)发挥生理效应,IR在细胞膜上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 磷酸化型PI3K,磷酸化型AKT,蛋白激酶C (PKC),胰岛素受体底物1相关蛋白(Skn),下游激酶增强信号,最终使胰岛素效应发挥。
胰岛素抵抗与上述信号通路异常密切相关。
IRS蛋白的磷酸化被多种因素包括肥胖,炎症因子所干扰,IRS磷酸化会抑制IRS蛋白的活性,影响了胰岛素信号的传递和胰岛素效应的发挥。
2. 脂肪组织的脂肪代谢和释放脂肪组织可以和肝脏,胰岛素并联作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对胰岛素敏感性有较大贡献。
饮食中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下调胰岛素受体表达,影响胰岛素作用。
脂肪组织分泌出的脂肪酸通过作用于肝脏、胰岛素敏感组织等,干扰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和糖、脂质留存等,对机体健康产生大的不利作用。
3. 肌肉的代谢和释放运动能够缓解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提高糖代谢,缓解糖尿病患者症状;肥胖病人会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下降、代谢抑制、肌酸酐清除率下降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肌肉代谢状态。
三、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因素1. 肥胖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肥胖的发生会导致脂肪组织积累,脂肪组织中脂肪酸释放增多,对胰岛素敏感性产生影响。
2.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以老年人比青壮年更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现象。
3. 饮食结构饮食中含高GI饮食和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都会使得胰岛素抵抗增加,而高含纤维饮食和合适的饱和脂肪酸摄入有助于补充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的机理
糖尿病的机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血糖浓度的持续升高。
这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机理,包括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以及能量代谢紊乱等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尿病的机理,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
一、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调节血糖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在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破坏了胰岛内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功能,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正常的调节。
2. 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因素,其中胰岛素分泌异常是其中之一。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但分泌量不足以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存在缺陷或耐力下降,导致血糖控制不良。
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机理。
它指的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联。
1. 脂肪组织对胰岛素抵抗:肥胖会增加脂肪组织的积累,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应激,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脂肪组织的抗炎因子分泌增加,干扰了胰岛素信号传递的正常过程。
2. 肌肉组织对胰岛素抵抗:肌肉组织在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肌肉组织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时,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内,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这种抵抗作用与炎症因子的分泌紊乱有关。
三、能量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的能量代谢紊乱是导致血糖异常升高的重要机理。
1. 葡萄糖的利用和产生不平衡: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进行正常的代谢,从而导致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同时,肝脏在这一过程中过度产生葡萄糖,进一步加剧了血糖的上升。
2. 脂质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代谢异常之一。
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肪分解增加,促进了游离脂肪酸的生成。
型糖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
型糖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 2 型糖尿病(T2DM)占大多数。
胰岛素抵抗是 T2DM 发病的重要环节,了解其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一)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异常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
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胰岛素受体自身磷酸化及下游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受到抑制,导致信号转导受阻。
例如,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增加,而酪氨酸磷酸化减少,影响了其与下游效应分子的结合和信号传递。
(二)细胞内代谢紊乱葡萄糖代谢异常: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的功能下降,葡萄糖摄取减少。
同时,糖酵解和糖原合成途径也受到抑制,导致细胞内葡萄糖利用障碍。
脂质代谢紊乱:过多的脂肪酸在细胞内堆积,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
例如,脂肪酸可以激活一系列炎症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三)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分泌增加,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
例如,TNFα可以促进 IRS 的丝氨酸磷酸化,从而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
(四)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产生的过多活性氧(ROS)可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导致胰岛素抵抗。
同时,氧化应激还可以激活一系列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五)内分泌失调一些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异常,可与胰岛素相互作用,影响其功能。
例如,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加重胰岛素抵抗。
(六)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或脂肪分布等,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的易感性。
二、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措施(一)生活方式干预1、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讲稿)
胰岛素反抗与代谢综合征〔讲稿〕胰岛素反抗〔IR〕与许多代谢异常相关,包括高胰岛素血症、中心性胖胖,血压升高以及血脂异常。
大量以群体为根底的研究讲明,人群中大约有25%的个体患有胰岛素反抗。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反抗大约发病率超过80%,胰岛素反抗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基本上一些导致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子,可能与IR有关。
Framingham研究:高血压、血脂异常、胖胖、糖耐量异常、吸烟基本上CVD的危险因子,经常合并存在。
IR与MS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二者是因果关系呢,依然独立的,依然彼此互相交叉,这些年来,有许多讲法,近年来的深进研究,又有了新的熟悉。
胰岛素不能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进细胞,不能正常落低血糖,胰岛素敏感度落低,喊做胰岛素反抗。
胰岛素反抗是2型糖尿病的全然缘故。
胰岛素反抗是如何扰乱人体血糖代谢的呢?食物被胃和小肠消化后,大局部转化为葡萄糖。
葡萄糖在小肠内被汲取,并随血液循环到心脏、大脑、肝脏、肌肉组织。
在正常的机体中,胰腺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顺利进进人体数百万个细胞中。
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燃料〞,提供躯体作为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胰岛素是通过胰岛素受体而发扬作用,当胰岛素受体及其结合力缺陷时,即使胰岛素的浓度升高,也仍然不能充分发扬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旦胰岛素反抗发生,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能充分地被细胞汲取。
当大多数的葡萄糖滞留血液中,血糖就升高,血液中过剩葡萄糖只能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糖尿病确实是基本如此发生的。
由于细胞内得不到充分的葡萄糖提供躯体作为能量,因此糖尿病人总是感到饥渴和疲乏。
胰岛素反抗使机体血糖代谢不再自然循环,继而进进到恶性循环中。
由于胰岛素反抗,胰腺β细胞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进行工作,出现高胰岛素。
血液中的高胰岛素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胰岛素反抗。
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使胰腺β细胞衰竭,再也分泌不出更多的胰岛素来,血糖也只能“居高不下〞了。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二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研究显示,家族史和基因突变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存在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如TCF7L2、PPARG、KCNJ11等,与二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相关。
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二型糖尿病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的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明显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脂肪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进一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3.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长期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刺激会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β细胞受到葡萄糖自相增敏效应的调节,当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抑制血糖的升高。
然而,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无法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导致血糖水平无法有效地得到调节。
4.部分胰岛β细胞细胞凋亡:在二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部分胰岛β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炎症因子、高脂肪、高血糖等因素都会引起胰岛细胞内的应激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
这加速了血糖的升高。
5.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低级慢性炎症的产生。
慢性炎症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和应激激活来削弱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增加胰岛细胞凋亡的风险。
此外,炎症还可以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
6.脂肪激素的紊乱: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激素的代谢和分泌也出现了紊乱。
例如,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联素和瘦素可以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代谢,而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这些脂肪激素的水平通常偏低。
这也导致了胰岛素抵抗的发展。
总结起来,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凋亡、炎症反应以及脂肪激素的紊乱等都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相关。
糖病与胰岛素抵抗
糖病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糖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旨在加深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一、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在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
当我们食用碳水化合物时,胰岛β细胞会释放胰岛素进入血液中。
胰岛素会刺激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葡萄糖的储存,并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
这样,胰岛素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然而,当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受到干扰时,胰岛素抵抗就会出现。
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胰岛素抵抗是一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生物学反应减弱的现象。
在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岛β细胞为了弥补胰岛素作用减弱的情况,会进一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β细胞由于过度工作逐渐耗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最终发展成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些个体由于基因突变或多基因遗传的影响,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概率。
2. 肥胖和脂质代谢异常: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之一。
脂肪组织中过多的脂肪细胞会分泌一系列抗胰岛素的激素,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3. 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反应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
炎症因子能干扰胰岛素信号的传导途径,从而影响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
4. 饮食结构:高糖、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三、糖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有胰岛素抵抗的现象。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性往往比正常人更为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能力明显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其调节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与此相关的最新研究。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在了解胰岛素抵抗和其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胰岛素以及它在人体中的作用。
1. 胰岛素简介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在人体中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作用。
它促进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进行吸收和利用,并促进能量转化。
2. 胰岛素抵抗定义当身体对于正常水平下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产生降低敏感度时,就形成了胰岛素抵抗。
这意味着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减弱,需要更高水平的胰岛素才能完成相同的作用。
长期而言,这可能导致血糖异常。
二、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引起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潜在因素之一。
虽然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且通常不涉及胰岛素抵抗问题,但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1. 胰岛素阻碍葡萄糖摄取当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产生较低敏感度时,细胞中的葡萄糖摄取就会受到阻碍。
此时,细胞无法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吸收并转化为能量。
随着时间推移,血液中储存过多的葡萄糖无法被利用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 胰岛功能紊乱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状态刺激胰岛素分泌,以试图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身体需要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久而久之,胰腺可能无法承受过高的胰岛素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β细胞功能紊乱,最终使得2型糖尿病发展。
三、最新关于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科学家们对于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的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中,并取得了一些重要发现。
1. 遗传与环境因素近年来的遗传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紧密相关。
单基因突变和多基因共同作用都可能导致身体对于胰岛素产生阻碍。
此外,富含饱和脂肪酸和高密度能量食物摄入增加了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教育园地·2型糖尿病系列讲座·作者单位:10085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编者按】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2型糖尿病患病率近50年来增加迅速,估计我国患病人数已接近2千万。
糖尿病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至危及生命。
然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中,至少1/4到半数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已诊断糖尿病患者中,仅约2/3的患者得到治疗,而就在这部分患者中,仅1/3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我国的现状则更令人担忧。
所以,在各级医师中,不断加强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了解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观点、新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鉴于此,本刊自本期起开辟2型糖尿病继续教育园地,分专题陆续刊出,约请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撰写,希望对有关医师能有所帮助,并祈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讲: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潘长玉 尹士男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胳肌、脂肪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葡萄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
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但无高血糖症。
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代偿机制逐渐衰退,最终发生2型糖尿病,进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在一些代谢性及心血管疾病中也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这些疾病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一、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并非由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所致。
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
显性糖尿病的发生既存在胰岛素抵抗,又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
只要胰岛β细胞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血糖浓度仍可维持正常。
但当机体不能代偿由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血糖升高时,血糖水平持续高出正常范围,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胰岛素抵抗是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1.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这种异常以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为主。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葡萄糖钳夹试验检测胰岛素抵抗,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推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例如,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有中心性(腹型)肥胖体型,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表现。
通过患者是否肥胖而判定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有证据表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没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胰岛素可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并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因此血浆葡萄糖水平不超过正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对肝葡萄糖输出的抑制缺陷和刺激外周组织(肌)摄取葡萄糖的缺陷。
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可高于正常,但肝脏产生的葡萄糖仍然过量。
葡萄糖代谢障碍的程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变异甚大,这种变异取决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Groop 等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
他们发现:伴有高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症的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障碍最严重,胰岛素抵抗程度最高。
而血压正常且无微量白蛋白尿症的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甚微,这组病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与对照组相似。
Eriksson 等研究了4组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这4组人分别是:(1)显性糖尿病患者;(2)病人的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3)葡萄糖耐量缺陷的一级亲属;(4)由配偶组成的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
研究发现,即使葡萄糖耐量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也存在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并且这主要是由于非氧化性葡萄糖代谢(糖原合成)异常,而各组受试者的葡萄糖氧化无明显不同。
Shulman 等在一项应用高葡萄糖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钳夹技术的研究中,测量了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糖原浓度从基础值的升高水平,证实了前者有明显的糖原合成缺陷,比后者低60%。
3.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缺陷,谁出现的更早?以下介绍几项对有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的研究。
在芬兰的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根据葡萄糖耐量正常或低减(IGT )划分成两组,与预料一致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和IG T 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但出乎预料的是正常葡萄糖耐量的人群同样存在葡萄糖代谢的异常。
丹麦学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消瘦和年轻的一级亲属,再一次证实即使在这类人群中也存在骨胳肌的胰岛素抵抗。
Groop 得出的结论是至少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在发展为2型糖尿病之前的30至40年就已发生胰岛素抵抗。
Joslin 研究组的发现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在随后的25年中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有80%的可能性。
Jo slin 研究组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提示: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在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正常。
在Groop 的研究中发现有IG T 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出现异常,当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后,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时相也出现异常。
以上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出现在胰岛素分泌缺陷之前,但是仅有胰岛素抵抗还不足以构成2型糖尿病。
二、胰岛素抵抗与体重的相关性当非糖尿病个体由于摄入过多的热量而导致体重增加时,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出现抵抗。
通过胰岛素钳夹试验发现,许多个体当体重超出理想体重的35%至40%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30%至40%。
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表现得最为突出,并且同时影响到葡萄糖代谢的氧化和非氧化途径。
为了维持正常的葡萄糖耐量,胰腺β细胞持续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对抗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因此,无论此肥胖个体是否将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始终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
葡萄糖钳夹技术是测量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
但该技术是一种有创伤的检查,而且耗时较长,费用也很昂贵。
目前已发现腰围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腰围增粗相当于葡萄糖消耗降低或胰岛素抵抗程度升高。
于是,对中心性肥胖的测量成为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容易定量的指标。
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的非糖尿病个体有着同样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并且影响到葡萄糖的氧化和非氧化途径。
区别这两者的标志是血浆胰岛素水平。
在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虽然血浆胰岛素水平比正常体重个体有所升高,但明显低于肥胖的非糖尿病个体,尽管有同样严重的胰岛抵抗存在。
总之,腹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同一缺陷引发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
然而,腹部肥胖也可能导致骨胳肌的胰岛素抵抗,反之亦然。
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 )与2型糖尿病1.IRS 的临床表现与类型:20世纪60年代M chner t 将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称为“富裕综合征”。
1981年Hanefeld 和Leonhardt 称其为“代谢综合征”,并发现了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988年,美国糖尿病学家Reaven 推测由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压构成的代谢综合征的表1 胰岛素抵抗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特征〔1〕参数界值体重指数(kg /m 2)男>25 女>24腰围,臀围比值男>1.0 女>0.85血压(mmHg )>140/90(或抗高血压治疗)血糖(mmol /L )空腹值>6.7OGTT (75g )(mmol /L )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或已有糖尿病)胰岛素(pmol /L )空腹值>111游离睾酮>均值加一个标准差去氢表雄酮硫酸酯>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甘油三酯(mmol /L )>2.3高密度脂蛋白(mmol /L )<0.9胆固醇(mmol /L )>6.5尿酸(μmol /L )>480纤维蛋白原(mg /dl )>300尿白蛋白(mg /24h )>20基础是胰岛素抵抗,由于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故称其为“X 综合征”。
近年来的文献多采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 )”或“代谢综合征”的称谓。
I RS 的特征有: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症,脂肪肝,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等。
如果某人患糖尿病或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又同时存在IRS 的另外两项特征,其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将会升高。
2.2型糖尿病与I RS 的关系:2型糖尿病是I RS 的一部分,它们共同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研究发现,当存在如下一种情况时: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及IG T ,则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增加3.6倍,而当以上四种情况同时存在时,患糖尿病的危险增加59倍。
如果患糖尿病或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又同时存在I RS 的另外两项特征,其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将会明显升高。
四、结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的出现远比一般想象的要早。
糖尿病只是“冰山的一角”,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已经出现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出现可以提示我们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
高血糖阶段很有可能早于糖尿病临床症状10年,在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并发症,40%存在微量白蛋白尿,15%存在视网膜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2〕。
Groop 将2型糖尿病的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正常葡萄糖耐量阶段”,以胰岛素抵抗,不同程度的空腹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收缩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第二阶段是IG T 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胰岛素抵抗,空腹高胰岛素血症,餐后高血糖大血管病变,微量白蛋白尿。
第三阶段则是糖尿病阶段。
G roop 推荐将这种划分方法用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普查和临床诊断,以期达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2型糖尿病的代谢障碍,遗传缺陷和临床表现的理解〔3〕。
U K PDS 的结果促使我们反省对目前2型糖尿病所采取的治疗是多么的被动和不足,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和其引起的微血管以及大血管并发症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早期适时减轻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和IRS 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1 Hanefeld M .T he metabolic syndrome :roots ,myths ,and facts .In :Hanefeld M ,Leonhardt W (eds ).The metabolic s yndrome .Je -na ,Gustav Fischer ,1997.13-24.2 Beck -Nielsen H ,Groop LC .M etabolic and genetical characterizationof prediabetic states .J C l in Invest ,1994,94:1714-1721.3 Groop LC .Insulin resistance :the fundamental trigger of type 2dia -betes diabetes .Obesity &M etabol is m ,1999,1:2-9.(收稿日期:1999-12-4)(本栏目由史克必成公司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