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医内科学——胁痛课件

2020年中医内科学——胁痛课件

2020-11-26
21
加减:(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 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
(2)若胁下有徵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 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2020-11-26
22
14、 肝络失养证 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2020-11-26
耗伤阴津,阴血不足, 肝络失养。
11
诊断依据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 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 恶心等症。
谢谢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2020-11-26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32
1பைடு நூலகம்
肝胆病证
• 肝体
肝用
积聚 鼓胀
胁痛 头痛 眩晕 中风 瘿病

气气肝

盛郁郁

阳化气

亢火滞
—— —— ——
肝肝肝 阳肝火风 气
2020-11-26
肝疏泄失 常
2
【概述】一概念
二文献摘要
三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一病因 病机 二小结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4
2020-11-26
足 少 阳 胆 经
5
足 少 阴 肾

定义
2020-11-26

中医内科学胁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胁痛课件
病毒性肝炎: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结合临 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用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 及抗纤维化药物。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中医内科学胁痛
•19
加减:(1)兼发热,黄疸者,加茵琛、黄柏以清热 利湿退黄。
(2)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瞒者,加大黄、 芒硝;
(3)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 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川 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4)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 予驱蛔。
3、自觉症状:疼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3
•中医内科学胁痛
•4
足 少 阳 胆 经
•中医内科学胁痛
•5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中医内科学胁痛
•6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1、 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性肝 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 急慢性胆囊眼、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3、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 硬化等辅助诊断指标。
4、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亦作为初 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肝胆病证
• 肝体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

舌紫暗,脉沉涩
病机 肝气郁结,肝络不畅 瘀血内停,痹阻胁络
治法
疏肝理气
祛瘀通络
例方
柴胡疏肝散
旋复花汤 复元活血汤
常用药
柴胡、白芍、枳壳、 旋复花、柴胡、桃仁、
香附、青陈皮、郁金、红花、大黄、炮山甲、
玄胡、川楝子
茜草
主要 加减
1. 气郁化火; 2. 肝火伤阴; 3. 肝气乘脾; 4. 肝气犯胃。
1. 血结胁下;
5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肝郁气否——肝 络痹阻 《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者, 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二)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脾湿生热——蕴于肝胆
6
一、病因
(三)外感湿热 湿热外袭,郁结少阳—肝胆失疏—气机郁滞
(四)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 强力负重
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2. 兼有外伤。
17
胁痛证治——2
证型
肝胆湿热证
肝阴不足证

主症
胁痛口苦,目黄,或 目赤
胁痛隐隐,遇劳加重
床 表
兼证
胸 尿闷 赤纳呆,呕恶,黄疸,口干,心烦,头目晕眩
现 苔脉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病机 湿热蕴结,肝胆失疏 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治法 例方
常用药
主要 加减
清热利湿
养阴柔肝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二、病证鉴别
1.悬饮 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 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 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 满,叩扣浊音,或兼发热。 2.风温、肺痈 3.外伤性胁痛 4.胸痛、胃脘痛及黄疸、鼓胀、肝癌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2、体征:可有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亦或无 任何体征
3、实验室检查:影象学检查,肝功能、血象等 4、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癌、肝脏寄生虫病
胁痛
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 虫、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
5、鉴别诊断:
胸痛:胸部疼痛为主,伴胸闷、心悸
胃脘痛:胃脘部疼痛为主,伴返酸, 吞酸嘈杂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灼痛或绞痛,胸闷纳呆,口干口苦。 恶呕,或发热,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
(胁肋实证症候+肝胆湿热症候) 机理:肝胆湿热,疏泄失常,胁络不和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 黄芩, 山栀子, 泽 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黄, 柴 胡, 生甘草,
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 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 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前,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胁下或见积块。 舌质紫暗,脉沉涩。 (血瘀胁痛实证症候)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
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 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 川芎, 枳壳(麸炒) ,芍药,
甘草(炙), 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
《景岳全书》:“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 以二经之脉 ,皆循胁肋故也。”

《中医胁痛》课件

《中医胁痛》课件

总结与展望
本课件介绍了中医对胁痛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针灸、中药等具有一定疗效。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提升中医治疗胁痛的技术和方法。
《中医胁痛》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对胁痛的独特视角,包括胁痛的概述、中医治疗方法、配 合针灸的方案、中药治疗中胁痛的常用药材,以及预防胁痛的生活方式建议。
胁痛的概述
胁痛是指身体胸腹部的肋旁区域出现疼痛感。胁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 括肌肉紧张、骨骼问题、内脏疾病等。
中医理论与胁痛的关系
中医认为胁痛是气机不畅引起的,常与肝胆湿热、寒湿困滞等病机相关。掌握中医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胁痛的 本质和治疗方法。
胁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舒缓胁痛症状。
中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胁痛不适。
外治法
使用外部药物、热敷等方式来缓解胁痛引起的不适。
配合针灸的胁痛治疗方案
经络定位
通过准确定位痛点,进行针灸治 疗。
推拿按摩
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舒缓胁 痛。
艾灸疗法
使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 位,舒缓胁痛不适。
中药治疗胁痛的常用药材
1
当归
活血化瘀,缓解胁痛。
川芎
2
祛风除湿,舒缓痛感。
3
香附
活血理气,改善胁痛症状。
预防胁痛的生活方式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体位
2 适量运动
3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不良 的体位,减少胁痛的发生。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可以பைடு நூலகம் 强肌肉和韧带的协调性, 减少胁痛的风险。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 的均衡和多样性,对胁痛 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胁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胁痛课件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
气滞 瘀血 湿热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8
• 发病:属内伤较多,因此起病一般较缓慢。
•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 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不荣而痛”。
.
16
1、肝气郁结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实疏肝解郁; 香附:川芎行气活血。 甘草:白芍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 活络止痛。
.
17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4/10/3
.
18
(5)临床加减:
疼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延胡以增理气 止痛之效。
甲医:诊为“肝胃不和”胁痛,主张用柴胡疏肝 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乙医:诊为“肝脾不调”胁痛,主张用逍遥散加 减,以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问:1、二位医生诊治何者正确。
2、请提出你的诊治意见。
.
33
.
34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4/10/3
.
35
.
25
4、肝阴不足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肝 阴不足,肝络失养。
②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肝肾阴亏虚热上扰。
③舌象:舌质红,少苔;
阴血虚少之征。
④脉象:弦细数。
.

《中医胁痛》幻灯片

《中医胁痛》幻灯片
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 致的协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 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 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假设阴亏过甚,舌红而千,可酌加石斛、玄参、 天冬;假设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 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假设肝肾阴虚,头目 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 地等;假设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 皮等。
胁痛口苦:湿热郁结,肝络失和,胆失疏泄。 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 大便不爽、口粘:湿性粘滞不爽。 身热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 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 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 胁痛。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 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 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 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那么血 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 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 载, ?灵枢·五邪?篇言: “邪在肝,那么 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 沉涩。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气滞血瘀,痹阻胁络。
胁下癥块:瘀结停滞,积久不散。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过食肥甘
郁于肝胆、失于疏泄, 胁



4.外感湿热:湿热郁介少阳,枢机不利, 疏泄失常
胁痛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

劳欲过度 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不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11
则 痛
小结
基本病机: 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 → 实证: 气滞、血瘀、湿热。 不荣则痛 → 虚证: 肝络失养。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25
胁痛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主证
兼证 舌脉 治法 方药
肝气 郁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腹胀,嗳 舌苔薄
甚 则 引 及 胸 背 臂 , 气频作,得嗳 白,脉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 增减;
气而胀痛稍舒,弦。
纳少口苦;
疏肝理气 柴 胡 疏 肝 散加减
肝胆 湿热
瘀血 阻络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1
结 束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2
谢谢大家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3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0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针对性用药。
病毒性肝炎: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结合临 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用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 及抗纤维化药物。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胆湿热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
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
*
课后思考题: 1、胁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造成胁痛的病因有哪些及其病理机制是什么? 3、辨胁痛的病理性质? 4、胁痛的治疗大法?及根据病理性质不同有何区别? 5、胁痛的证、治、方、药? 6、治疗胁痛在用药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
临证备要: 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用,以防辛燥劫阴之弊 ; 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等; 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之品,以护肝阴,以利肝体,如仲景之四逆散重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已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均为疏肝和柔肝并用范例。


实证:气滞、血瘀、湿热。
虚证:肝络失养。
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耗伤阴津,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小结
*
诊断依据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老欲久病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
第一节:胁痛
第四章:肝胆病证
肝胆病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
中药
中医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拔罐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消除疼痛并可平衡体内温度,以及加速康复速度。
中医药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昏沉、胁痛,经诊断后,采 用温经消湿、解郁定喜的治疗方 案,恢复良好。
案例二
案例三
患者存在动情、疫情及工作不适 等问题,采用针刺通脉解郁,以 及中药调节气血的疗法成功康复。
中医内科胁痛
在这个PPT课件中,你将学习到与胁痛有关的病因、体征和中医治疗方法。我 们将分享一些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和实际治疗案例,以及预防胁痛的中医 方法。
定义与病因
1 什么是胁痛?
2 胁痛病因有哪些?
胁痛又称胁痛症,是指腹 部两旁的胁肋处有疼痛感。
胁痛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问题,包括胆囊疾病、 胃肠道疾病、创伤、感染 等。
患者身体疼痛,针灸、按摩、休 息等结合治疗的方案,成功缓解 了疼痛问题。
预防胁痛的中医方法
1 饮食预防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习 惯可以有助于控制体重, 减轻胁痛症状。
2 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工作 及生活中的诱因则有助于 降低患病率。
3 科学运动
研究表明,适度的锻炼和 运动可以多方面减轻胁痛 的问题。
中医诊断 & 治疗原则
1
中医治疗原则
2
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
药、针灸、拔罐或刮பைடு நூலகம்等治疗措施。
3
中医诊断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通过问诊与观 察来了解胁痛患者的整体情况,并据此进 行判断。
治疗期限
治疗期限通常会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 效果来进行评估。
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
针灸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拔罐治疗
单纯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特定的皮肤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刺络拔罐
在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以加强疗效。
05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2023
中医内科学胁痛
目 录
• 胁痛的概述 • 中医对胁痛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胁痛的认识 •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 预防及护理
01
胁痛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症状。
分类
胁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阳气不足为主。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护理方法
局部冷敷
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 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热敷
采用热水袋或中药热敷,以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中药或西药,并 按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胁痛症状的变化,如 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可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胁痛。
物理治疗
01
02
03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 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冷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疼 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 痛。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缓解 胁痛的不适感。
手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
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肝居右胁下,胆附 着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均经过胁肋部,因而 肝胆功能失常均可导致络脉失和,发生胁痛;肝肾同源,藏泄互用, 肝阴源于肾阴,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房劳过度,肾之阴精耗损, 以致肝阴亏虚,络脉失养;肝血与肾精同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 微,脾胃化源不足可致肝肾亏虚,发生胁痛。其病机转化较为复杂, 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甚或虚中夹实;既可气滞及血,又 可血瘀阻气,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3.胁痛与悬饮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胁肋疼痛。悬饮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满,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咳止,伴有口苦、暧气、腹胀,肋间外 形正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说来病程短、来势急,因肝郁气滞、血瘀痹阻或外感湿热之邪 所致的胁痛属实,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病程长,来势 缓,因肝血不足、络脉失养所致的胁痛属虚,症见疼痛隐隐,绵绵 不减而喜按,脉虚无力。
2.辨疼痛性质
中医内科学
疼痛走窜不定,时重时轻,症状的轻重与情绪有关,多属肝郁不舒, 气阻络痹;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疼痛多为持续性,间 歇加剧,多为湿热结于肝胆,肝胆疏泄不利;隐痛为主,疼痛轻微, 绵绵不绝,疲劳后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 失养;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坚硬,间歇发作,入夜更剧,多 为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
(二)病证鉴别
1.胁痛与胸痛
中医内科学
胸痛的肝郁气滞证,与胁痛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胁痛以一 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腹胀、口苦、厌食恶心等症; 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等 症。
2.胁痛与胃痛
中医内科学
胁痛与胃痛均发生在腹部,皆有肝郁之证,易于混淆。胃脘痛病位 在胃脘,兼有暧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胁痛病位在 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等少阳经的症状,两者有别。
胁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 中,如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 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等,以上疾病凡以胁痛为 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 节、外感湿热、劳欲久病等。
1.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
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导致肝脉不畅,气机 失和而产生胁痛。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亦 可发为胁痛。
【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 隐痛、闷痛或窜痛,可伴有胸闷、急躁、暧气、口苦、腹胀、纳呆、 厌食、恶心等症状。
2.病史发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湿热、跌仆闪挫、劳欲 久病等有关,常反复发作。
3.相关检查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内经》即有胁痛记载,明确指出疾病的发生与 肝胆疾病有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 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密切, 并将胁痛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强调“治宜伐 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 亦宜补泻兼施”。而“凡木郁不舒”者,“又当 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
本章主要学习胁痛、黄疸、积聚三个病证,要求 掌握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


【学习目标】
1.掌握胁痛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胁痛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3.了解胁痛的中医适宜技术、预防调
护。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 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12肋骨部的统 称。胁痛一般由肝胆病变引起,可分为左胁痛、 右胁痛、两胁痛,疼痛性质主要有胀痛、隐痛、 刺痛等。
5.劳欲久病
中医内科学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精血亏损,水不涵木, 血不养肝,络脉失养,致使不荣则痛。
中医内科学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 个方面。气滞、血瘀、湿热阻滞肝胆气机,络脉失和,不通则痛, 属实证;体虚久病,肝阴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属虚证。
肝之疏泄正常,气机条达,对维持人体各脏腑的功能 正常有重要作用。而他脏功能失常,可导致肝之阴阳 失调,其中尤与脾、胃、肾关系密切。肝主藏血,脾 主统血;肝主筋,脾主肌肉;脾胃纳运水谷,为气血 生化之源,脾胃失健,或使气血乏源,或使痰浊内生, 导致肝阴、肝血不足,或水湿、痰浊积聚体内;肝肾 乙癸同源,肾阴虚常导致肝阴虚。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临床常见阳常有余而 阴常不足之证。肝之实证,多为气郁、肝火,宜疏、宜泄、 宜利,但不可久用,以防香燥伤阴。肝之虚证,多为血虚、 阴虚,宜养血、滋阴。湿热注于肝胆,宜清热利湿、疏肝 利胆;气滞皿瘀者,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肝肾同源, 肝肾阴虚,常治以滋水涵木之法。“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在肝病治疗上应该随时注意固护脾气,以防正气受 损,疾病发生传变,以致难治。
2.跌仆损伤
中医内科学
跌仆损伤,或强力负重,致脉络受伤,瘀血停着,痹阻胁络,不通 则痛。
3.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暴饮暴食,长期饮酒,或酗酒,或过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伤及 脾胃,湿自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互结,侵犯肝胆,使肝胆失于疏 泄条达,导致胁痛。
4.外感湿热
中医内科学
外感湿热之邪,侵及肝胆,枢机不利,使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导致 胁痛。
肝胆病证
肝胆同居腹腔,肝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足厥 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肝与胆互为表里。肝 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 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内藏 “精汁”,主决断勇怯,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 依赖肝之正常疏泄。
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则为黄疸; 肝失疏泄,络脉失和,则为胁痛;肝脾受损,脏 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 则成积聚;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积于腹中, 则成鼓胀。此外,肝之疏泄太过,或肝阴不足, 可致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发为眩晕、颤证 等;肝之疏泄不及,可致肝气郁结,发为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